167.皇太极建立清朝
皇太极用计谋除了对手袁崇焕后,回到盛京。从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就在明末的起义军纷纷起义,要推翻明朝的统治时,皇太极在1635年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他就是清太宗。
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改成大清呢?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落难的时候,曾经骑着一匹大青马逃难。因为后面的追兵追得很急,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日夜奔跑,结果把这匹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对着大青马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我的国号就叫‘大清’。”
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就是想和明朝对抗,表示自己与明朝皇帝的地位是一样的,同时也表明了他进军中原的决心。
168.大思想家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朝的一个秀才,清军入关后,也参加了抗清的军队。抗清失败后,他决定去北方,一是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是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
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使他的知识更丰富了。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中得到的材料,他编成一本包括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的书——《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是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很经典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顾炎武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他们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但不愿到清朝的朝廷做官。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这3个人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先生”。
169.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末年,皇帝腐败无能,欧洲的荷兰人趁机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后来,有个著名的民族英雄收复了台湾,他就是郑成功。
郑成功少年时期曾跟随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让他的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带领两万多名将士,进军台湾。
荷兰的首领调动了一艘最大的军舰——赫克托号,想阻止郑成功的军队登岸。郑成功指挥60艘战船围住赫克托号,一齐发炮。赫克托号中炮起火,渐渐沉没下去。
荷兰的军队被打败后,他们躲在城堡里不敢出来。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去求和,说只要郑成功肯退出台湾,他们宁愿献上十万两白银。郑成功严厉地地说:“台湾本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公元1662年,荷兰的首领到郑成功的军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中国神圣的领土台湾,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170.康熙智擒鳌拜
康熙继承皇位的时候才8岁。按照顺治帝的嘱咐,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这四个满族大臣被称为“辅政大臣”。在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经常欺负别的大臣。
康熙14岁的时候,亲自执政。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了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就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吵了起来。康熙非常生气,但是一想到鳌拜的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
从那以后,康熙就下决心除掉鳌拜。他找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健壮有力。康熙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也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的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力气很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练过摔跤,不一会儿就把鳌拜打倒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马上让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的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觉得鳌拜曾经立过功,就没处死他,只是把他的官职撤了。
171.康熙平“三藩”
康熙亲自执政后,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让康熙帝十分担心。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分别是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天下,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他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康熙不同意。这样一来,吴三桂和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就有些慌张了,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就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没想到,康熙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非常生气。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稳住他们。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就投降了。
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变弱,处境十分危险。经过8年战争,他知道支撑不下去,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死了。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172.雅克萨之战
康熙刚刚平定了三藩的叛乱,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雅克萨的消息。康熙亲自带兵出征,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与敌人作战。
公元1685年,康熙派彭春率领陆军、水军一万多人,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俄军的头目很害怕,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俄军撤走后,彭春命令士兵把雅克萨城堡全部拆了,让百姓种地,然后撤走了军队。
俄军的头目打听到清军撤出的消息,就带兵回到雅克萨。康熙帝决定把侵略军彻底消灭。将军萨布素带兵进军雅克萨,清朝的战士想到从他们手里放走的敌人又来了,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消灭。这一次,清军的炮火更加猛烈,俄兵几次出城反扑,都被清军打了回去。守城的俄军头目中弹死去,剩下的一批侵略军不得不躲到地窖里,但是没几天,病的病,死的死,最后只剩下了100多人。沙俄政府慌忙派使者要求谈判,康熙才下令停止攻城。
公元1689年,中国政府派索额图为代表,沙俄政府派戈洛文为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开“以土地换和平”之先河,为日后沙俄大规模鲸吞中国东北地区埋下了伏笔。
173.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所以也被称为“聊斋先生”。
蒲松龄从小就很聪明,喜欢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做官十分感兴趣。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但是从那以后,他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直到72岁,才称为贡生。
为了生存,蒲松龄在学堂当了教书先生。他在教书期间,接触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熟悉他们的疾苦。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他常常听到一些自己从未听过的奇怪的事情和传说。每次听到这些事情,他都马上回家,把它们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这些故事就成了《聊斋志异》的素材和原型。1680年,蒲松龄写完了《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全书一共有491篇短篇小说,内容非常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人物,故事情节也很曲折,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代表。
174.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原来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子弟,雍正当了皇帝以后,因为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到曹家,雍正帝下令查抄了曹家。
曹雪芹的父亲死后,他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只好搬到北京西郊,在几间简陋的屋子里读书。曹雪芹住在郊外,环境变了,他接触了一些穷苦百姓,再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豪华生活,很伤心。后来,他决心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这就是《红楼梦》。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曹雪芹花了10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虚弱。当他写完第80回的时候,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得病死了。曹雪芹受不了这个打击,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但是对这样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40回,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为“红学”。
175.铁齿铜牙纪晓岚
纪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虽然是个大官,但是为人很和善,所以朋友很多,他的学生也很多,他是乾隆时期人们公认的文坛领袖。除了善于写文章外,纪晓岚也很聪明,口才很好,被人称为“铁齿铜牙”。
一年夏天,纪晓岚和几位大臣在书馆里校阅书稿。纪晓岚很怕热,于是就脱掉了上衣,光着上身,把辫子也盘到了头顶上。这时,乾隆皇帝慢慢走进书馆里。当纪晓岚发觉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底下。其实,乾隆早就看见纪晓岚的动作了,但他装作不知,故意在书馆里与其他大臣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纪晓岚在桌子下面满身是汗,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就伸出头来问:“老头子走了吗?”他的话音刚落,抬头一看,乾隆就坐在他面前。乾隆生气地质问:“纪晓岚,你好大的胆子。为何叫朕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好,朕就放过你。”纪晓岚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难道不叫‘老’吗?您至高无上,难道不叫‘头’吗?天地是皇上的父母,难道不是‘子’吗?连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乾隆听了,一下就高兴了,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奖赏了他。
176.大贪官和珅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以贪而出名。和珅很聪明,据说他通晓儒家经典和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办事也很机灵。
和珅25岁时,被选入宫中,做了乾隆的侍卫。和珅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乾隆要什么,他都能给乾隆弄到;乾隆爱听好话,他就说一些让乾隆高兴的话。时间一长,乾隆帝就把和珅当成亲信,和珅的官职也越升越高。不到10年,和珅就从一个侍卫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成了亲戚,权势就更大了,再加上乾隆年纪越来越大,朝政的大权就落在了和珅手里。
和珅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后,别的大事他没心思管,却一味搜刮财富。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的留给自己,剩下来再送到宫里去。乾隆很少过问,别人也不敢告发。
乾隆退位后,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颙琰,就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嘉庆帝早就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事情。乾隆去世后,嘉庆帝马上把和珅抓了起来,叫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没收了和珅的家产。
和珅的财产多,本来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让人大吃一惊,大约值白银八亿两多,抵得上朝廷10年的收入。据说这些财宝,除了赏给一些官员外,大部分都让嘉庆帝运到宫里去了。
177.怪才郑板桥
郑板桥是历史上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的三绝“诗、书、画”非常有名。
郑板桥的画很出名,许多人都想得到他的画。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就请郑板桥在墙上画一幅画。郑板桥答应了,让人磨了很多墨,用手沾了墨汁,就往墙上抹,然后又把剩下的墨汁都泼到墙壁上,把墙全弄黑了。朋友心里很不高兴,但也没办法。
有一天,天上不住地打雷,下了很大的雨,谁知天晴以后,这道墙壁前面竟然有上百只的死麻雀。郑板桥的朋友很纳闷,恰巧一个老头经过门口,老头指着墙壁对郑板桥的朋友说:“这画一定是名人画的吧?”朋友心中还有气,说:“那是什么名人,只是一个朋友用手抹的。”老头说:“这画真是太好了!一般人看不出他画的是竹林,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闪电一照,才看出是竹林,麻雀将它当成真的竹林,飞来避雨,所以就撞在墙上死了。”朋友这才明白,高兴得几天都没睡觉。
178.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虎门销烟的举动震惊中外。
19世纪初,英法两国为了获得大量的财富,开始在中国贩卖鸦片。这种行为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道光帝曾经多次下令,命令广东和各省的官员阻止鸦片进口,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地将鸦片销毁。
1838年,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一面加紧整顿海边的防线,捉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的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如果鸦片没有被销毁,我就不离开这里。”
1839年3月19日,林则徐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4月11日开始没收鸦片。没收鸦片的那段时期子,林则徐一直监督整个过程。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百姓的支持,外国的烟商交出了鸦片两万多箱。
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林则徐了解到:过去用火烧鸦片,鸦片油渗入土中,一些人就将这些土挖去,做成烟膏。他就命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
林则徐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百姓的支持,每天都有上万人到虎门观看。一直到6月25日,两万多箱鸦片都被销毁了。
179.洪秀全起义
洪秀全是清朝末年的起义军首领,也是太平天国的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
公元1843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在广东创立拜上帝教。随后,洪秀全回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冯云山则在广西建立拜上帝会,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1849年前后,广西连年闹灾,举行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1850年7月,洪秀全、冯云山要求各地拜上帝教的教徒变卖土地,到金田集合,先后到达金田的人有两万左右。这些教徒认真训练,准备武装起义。清朝统治者听说有人要造反,就派兵镇压。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前来镇压拜上帝教的教徒的清朝军队先后被打败。
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的生日,洪秀全率领手下的人在金田宣布起义,向清朝政府宣战,洪秀全称自己的组织是“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因为这次起义的爆发地点是在金田,历史上称为“金田起义”。
180.曾国藩屡败屡战
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清朝末年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他屡败屡战的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
1854年,曾国藩带领军队攻打太平军,连续几次都失败了。曾国藩作为军队的首领感到非常羞愧和伤心,他几乎有些绝望了。曾国藩曾经想自杀,他跳进江中,但被手下的将士救了起来。后来,曾国藩给朝廷写信,报告军情时称“军队屡战屡败”,要求皇上惩罚自己。但他手下的一名将领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当皇帝看到他所写的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攻打几次都连遭失败,但是仍然顽强地战斗,对朝廷很忠心,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更加重用他。曾国藩从中得到鼓舞,精神大振,他重新训练军队,与太平军一直战斗到最后。最终,他攻破了天京,成为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位有功的大臣,他也得到朝廷的重赏。
181.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本来是一座很美丽的建筑,里面有很多艺术品和珍宝,但是今天小学生们看见的圆明园却是一片被烧毁的砖瓦,这是怎么回事呢?
1859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突然袭击大沽炮台。驻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奋力抵抗,击退了英法联军。1860年,英法联军不死心,再次袭击大沽炮台,炮台被他们攻了下来,英法联军一路杀向北京。
10月6日,英法联军到达圆明园,他们被圆明园中的珍宝吸引了。首先进行抢夺的是法国的士兵,他们见到珠宝就往口袋里装。英国的军队比法国的军队晚了一步,但是他们比法国的士兵还贪心,英国的士兵把能带走的珠宝放进口袋里,不能带走的花瓶和瓷器就把它们摔坏。圆明园的珍宝被英法联军全部抢走。
英法联军在抢劫过后,英国军队的首领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额尔金说:“我们带不走圆明园这座漂亮的园子,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不可以有。”圆明园就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
182.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公元1861年8月,咸丰帝去世。临死前,他立6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也就是同治皇帝。为了防止有人抢夺皇位,咸丰帝又任命载垣、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帮助同治皇帝治理天下。
这一时期有两个太后,一个是慈安太后,又称“东太后”;一个是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慈禧太后对咸丰帝的安排非常恼火,因为她很想掌握朝廷大权。于是,她与咸丰帝的弟弟奕合作,准备发动政变。奕召集了一些自己的亲信,按照他同慈禧密谋的计划,加紧了准备工作。不久后,一位大臣写了一份奏折,标题是“请两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古代凡是皇帝年纪小,太后就挂一道帘子,坐在小皇帝背后执政,称为“垂帘听政”,实际上就是妇人掌权,这在清代是不允许的。8位“顾命大臣”认为这样破坏祖宗的规矩,就拒绝了这一建议。
后来,慈禧太后找了个机会,把8位顾命大臣抓了起来。不久后,3位大臣被处死,其余5位大臣被流放到新疆,慈禧太后正式垂帘听政。后来,她毒死了慈安太后,削弱了奕的权力,终于巩固了她的独裁统治。
183.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很精通兵法,立下过很多战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收复新疆。
同治年间,浩罕汗国的首领阿古柏侵占新疆,沙俄也趁机占领了伊犁。1876年,左宗棠带领军队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的作战方法,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的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大门。左宗棠的军队得到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地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加入战斗,痛击阿古柏的军队。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左宗棠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了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首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的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取军事手段,他的意见得到朝廷上下爱国人士的一致赞扬。
1880年初,根据左宗棠的意见,清政府派曾纪泽到俄国谈判收复伊犁的问题。为了支持曾纪泽,左宗棠率兵前往哈密,在哈密设立了抗俄司令部。在曾纪泽和左宗棠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俄国将伊犁归还中国。
184.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很宠信的一个太监,他是清朝太监中官品最高、权威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大太监。
李莲英进宫前,曾经在理发店学了一些比较新的发型式样。他进宫当了太监以后,因为梳头梳得好,很快便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从一个刚入宫的小太监提升到太监总管的位子。
李莲英是个很圆滑的人,知道如何讨慈禧太后的欢心。慈禧太后爱看京剧,经常赏赐唱戏的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摇摇头说:“您能赐个字给我吗?”慈禧听了,就写了一个“福”字。但是这个字却写错了,“福”字是“示”字旁,慈禧太后写成了“衣”字旁。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笑呵呵地说:“您的福气,当让要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说道:“您的福多,是万人之上的福,我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听他们这么一说,笑着说:“好吧,改天再赐你吧。”这样一来,慈禧太后更加喜欢李莲英了。
公元1874年,李莲英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不久又被赏戴四品花翎。这是清朝规定的赏于太监的最高的品位,李莲英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慈禧太后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完慈禧的丧事后,离开生活了近50年的皇宫。当时的隆裕太后为了感谢他在宫中服务多年,还赐给了他一些白银。
185.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时的年号是“宣统”,所以也被称为“宣统皇帝”,他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大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的身体也不行了。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儿子,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继位的人选,最后决定立3岁的溥仪为太子,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帮助他治理天下。大臣将这件事告诉光绪皇帝后,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又让自己的亲弟弟帮助他,光绪皇帝十分满意。接着,光绪、慈禧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溥仪就这样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第二年二月,隆裕太后被迫代替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溥仪退居紫禁城中的养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
1924年11月,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开宫殿,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北府,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67年10月,溥仪逝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