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仓绝唱-我听见死神在呼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杀!杀!杀!人为什么这样狞恶

    在杨开慧的手稿中,爱与死的字眼俯拾皆是。

    爱的字眼频频出现在一个春花怒放的少妇心中,可能不足为怪。但死的字眼多多出现在一个正当华年的女人心里,难免令人诧异。

    其实,那种死亡的阴影不只是罩在杨开慧的成年,也早早地罩在了杨开慧的童年。

    ……那时候,我还不大知道人的事,但我已知道人是要死的……

    思想是人间最痛的精神苦旅。生来因羸弱的小开慧不喜多动却喜多思,那种敏感的精神特质注定会赐给她如影随形的精神孤独。

    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这一点,这又是否是毛泽东最终选择杨开慧做终身伴侣的一个重要缘由?因为,他看清了、认定了,在他毛泽东充满艰险的革命征程中,只有这个女子会不怕牺牲,与他荣辱同担、生死与共。

    杀!杀!杀!人为什么这样狞恶。

    这明显是成年杨开慧无奈的困惑。可能还有她对人间暴行的反感与厌恶。事实上,在这段文字形成之前,杨开慧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的杀戮与血腥。特别是那些惨死的战友们的影子,无论醒着还是梦着,都令她难以忘怀。

    从黄爱、庞人铨被枪杀,黄爱被砍三刀后仍奋力高呼“大牺牲,大成功”。她第一次亲历革命斗争伴随着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这种死亡,让她悲痛、震撼,也让她开始把革命、生命与死亡联系起来,久久地思索着……

    随着斗争的深入和惨烈,一大批战友、同志甚至亲人被敌人杀害。

    郭亮被杀于长沙司门口,头颅悬挂在长沙定王台。

    向警予酷刑后被押赴刑场。在赴死的路上,她试图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演讲。极端恼怒的敌人在她嘴里塞满了尖利的石子,一张脸被皮带缚成紫黑色……

    杨开慧从流泪痛哭到化痛苦为仇恨,化仇恨为燃烧烈火。她开始对死亡没了恐惧,而是持英勇的敬仰、高尚的重生。

    像她对战友张琼说的:有思想的人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对于死亡也有充分准备。像牺牲的我们的战友我们的英雄,他们已经觉悟到生之价值与死之玄妙,从而能坦然地笑望新生。

    (2)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

    死是杨开慧喜欢的事?这句看似匪夷所思的妄语,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藏在杨开慧思想背后实实在在的心路走向。

    当时的杨开慧,面对一个个倒下的战友,心中所引发的绝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应该是仇恨、愤怒与抗争。

    杨开慧初闻向警予牺牲是在平江舅舅家躲避时,当时她把自己关在房中半天不出来。等她再开门出来,行装已经带在身上。舅舅向明卿一看就吓住了:外甥女变了一个人,完全变了一个人。可变在哪儿,向明卿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顿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外甥女从此一别,可能不会再回来。

    杨开慧一回到板仓,就开始向地下县委讨要工作任务。

    县委杨书记一下就犯难了。这位女共产党员,是有着特殊身份的同志。记得湖南省委领导同志早就提醒过他:不要给开慧同志安排工作任务,她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平平安安等着毛泽东回来。

    杨开慧当然不会如他们所想。很快,她在板仓发展了一股召之即来的革命力量。他们随时准备着,在党最需要的时候,冲上去。

    曾有人提出一个疑问:杨开慧突然一反常态,由东躲西藏到坦然复出在白区的地下战线上,是不是因为伤心的情变已使她万念俱焚?是不是因为被丢弃而萌发了赴死的念想?

    不必讳言,情感变故可能会使杨开慧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轻松感与解脱感。因为她生命中所担当的一个重要角色演完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幕戏也提前谢幕。但是,杨开慧如果就因此去赴死,就是你太不懂杨开慧。

    从小到大,杨开慧对生命的态度都是积极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少女时代,她挺着羸弱之躯在冬天洗冷水浴;她在无奈停学之后重又入校学习;成为母亲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人生的信仰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位女党员;她能历尽艰辛带着三个孩子伴夫走天涯;她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燃烧着求知的热望,即便为人妻为人母的繁忙中,仍手不释卷……她在女人的多重角色中,能做好每一个角色。如果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这样吗?又做得到吗?

    其实,对生与死的感悟,早在杨开慧的少女时代就得到过一次难得的点悟。点悟她的是她亲爱的父亲杨昌济。那是杨昌济病危期间与爱女杨开慧的一次深谈。那一天,病中的杨昌济似乎敏感到了女儿那藏在心中的悲伤。于是,他把话题主动引到了死亡。

    杨昌济说: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死亡就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个句号。我走之后,我希望我的女儿为我祝福,因为我已经问心无愧地完成了我的人生旅程,当我从容闭眼的那一刻,我的人间征程结束了,我解脱并升华了……

    可以想象,父亲杨昌济那番通透人间万象的惊人仙语,对敏感多思的杨开慧将产生怎样强烈的触动。

    父亲死了!我对于他有深爱的父亲死了!当然不免难过,但我认为父亲是得到了解脱,因此我并不十分悲伤。

    事实上,杨开慧的感悟并没有诱导她消极地走向死亡,只是暗示她从容淡定地面对死神。

    人,一旦达到此境界,方寸无所乱,心中无所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