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之谜-密码科技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栅栏密码是一种什么样的密码

    观点:栅栏密码是一种较为低级、简单的密码,它主要通过改变明文中字符的位置、顺序来实现,是一种简单、容易编制也容易破解的密码。

    也称为栅栏易位(ColumnarTransposition)密码,是将要传递的信息中的字母交替成分上下两行,然后再把下面一行的字母排在上面一行的后边,从而形成一段密码。

    例如,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Thereisachipher.

    按照栅栏密码的方法,将明文分成以下两组:

    TeescihrHriahpe再将下面一行排在上面一排的后面,即形成了一段密码:

    Teescihrhriahpe。

    解密时就将刚才的步骤倒过来,先将密码分成两部分:

    TeescihrHriahpe再按照竖着排列的顺序,就还原成:Thereisachipher,插入空格,即为明文:Thereisachipher。

    当然,这是栅栏密码最简单的形式。其实,加密时不一定只用两行,它也可以分成多行。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密文为:

    PFEESESNRETMMFHAIRWEOOIGMEENNRMAENETSHASDCNSIIAABRNKFBLELODI。

    密文共有64个字符,将其以8个字符为一栏,排列成8*8的凯撒方阵如下:

    PFEESESN

    RETMMFHA

    IRWEOOIG

    MEENNRMA

    ENETSHAS

    DCNSIIAA

    IEERBRNK

    FBLELODI

    在按照竖列的顺序读出来就是:

    PRIMEDIFFERENCEBETWEENELEMENTSRESMONSIBLEFORHIROSHIMAANDNAGASAKI

    插入空格后就变成:PRIMEDIFFERENCEBETWEENELEMENTSRESMONSIBLEFORHIROSHIMAAND

    NAGASAKI(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轰炸的最大区别)。

    在运用到中文时,由于中文本身的特性,栅栏密码容易被破解,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就是道家心法秘籍《天仙金丹心法》中采用的加密方法,这种经过变异之后的栅栏密码运用到中文中就不太容易被识别。密文为:

    ○茫天:摹然月终为鼎半是真灭器轮假不但伸净著定分泥万○无○光人经法一从尘色返我权自法中妙大空照生屈来好路形神海○便还未归经过还原就变成:

    ○茫

    天:摹

    然月终为

    鼎半是真灭

    器轮假不但伸

    净著定分泥万○

    无○光人经法一从

    尘色返我权自法中妙

    大空照生屈来好路形神

    海○便还未归从上往下读出明文即为:

    天然鼎器净无尘,大海茫茫月半轮。著色空摹终是假,定光返照便为真。不分人我生还灭,但泥经权屈未伸。万法自来归一法,好从中路妙形神。

    摩尔斯电码的原理何在

    观点:摩尔斯电码因其简洁、容易掌握而成为使用时间最长的电子密码系统,它的发明为现代通讯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摩尔斯电码是美国人发明的一种古老方法,它的历史早于电话。摩尔斯电码具有精简、低成本以及高效的优点,因此在通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摩尔斯电码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摩斯电码由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在1839年发明的,摩尔斯也因此成为现代“电报之父”。摩尔斯原本是一位画家,1832年在从法国乘船返回美国的途中,同船的一位乘客向大家讲述了电磁铁的原理:将导线缠绕在铁块上,导线通电之后,铁块就会产生磁力,而且线圈绕得越多,或者通过的电流越大,产生的磁力也越大。摩尔斯好奇地问:“电流通过导线的速度有多快?”这名乘客告诉他,几乎在一瞬间,电流就可以通过。

    摩尔斯受到启发,联想起自己亲眼所见的法国信号机系统,他想如果电流可以瞬间通过无论多长的导线的话,那么也许可以用它来进行远距离信息传递。这个想法令时年已经41岁的摩尔斯十分激动,他开始钻研电磁学,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如果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这正是摩尔斯电码的原理,摩尔斯领悟到这个道理之后,用“点”(即0.1秒的通电时间)、“划”(0.3秒的通电时间)和“间隔”(断开电路)来表示各种符号。

    尽管摩尔斯发明了摩尔斯电码,但他缺少相关的专门技术,为此,他与艾尔菲德·维尔签订了一项协议,由维尔帮助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

    最早的摩尔斯电码是一些表示数字的点和划,其中数字对应着单词,因此,要想知道每个词对应的数字,需要一本代码表。在艾尔菲德·维尔的帮助下,摩尔斯通过点、划以及中间的停顿,将每个字元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1837年,威廉·库克和查尔斯·惠斯通开始利用摩尔斯码在英国发电报。相反,摩尔斯和维尔直到1844年才发出他们的第一份电报,当电流通过时,在一条纸带上会留下凹痕,这是最初显示摩尔斯码的方法,为此,他们还用了一个机械发条装置来带动纸条。后来,摩尔斯码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可以将在纸条上打印出来的凹痕转化成文本信息。

    在摩尔斯最初的设计中,摩尔斯码只能用来传递数字,然后通过查阅字典,来找出它所代表的字。后来,在维尔的改进下,摩尔斯码既可以传递数字,也可以传递字母和一些特殊的符号,这样一来,摩尔斯码的适用范围就迅速扩大了。

    字元的表达有两种“符号”划(—)和点(·)。其中,点的长度决定了发报的速度,划一般是三个点的长度,点划之间的间隔是一个点的长度;字元之间的间隔是三个点的长度,单词之间的间隔为7个点的长度。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能把书面字元用可变长度的信号表示的编码方式都可称之为摩尔斯电码,不过现在它只用来指代两种表示英语字母和符号的摩尔斯电码:美式摩尔斯电码和国际摩尔斯电码。

    摩尔斯码因其简洁易懂,使用时间超过了160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电子密码系统。直到1999年,摩尔斯电码完成其在海事通讯中的使命。

    1997年,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电码时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如今,国际摩尔斯电码已经在使用中,不过现在的使用者几乎全部是一些业务的无线电爱好者,而且,如今的摩尔斯电码早已不是当初摩尔斯和维尔发明的那个摩尔斯码了,现代国际摩尔斯码是由弗—克莱门斯—杰尔塔于1848年发明的,主要用于在德国的汉堡和库克斯之间发送电报。杰尔塔将字母表中的一半都进行了改动,1865年,在法国巴黎的国际电报会议上,将其标准化,并制定国际摩尔斯电码准则。而摩尔斯原始的电码仅限于在美国使用,即为现在所说的美国摩尔斯电码,美国摩尔斯电码现在已经极少有人使用了。

    国际摩尔斯电码如今主要用于业余电台,直到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还负责给世界各地的摩尔斯电码业余爱好者发执照。按照美国的规定,只有一些特定的业余频段才能进行声音和数据的传送,而连续波是对所有业余频段开放的。在一些国家,业余无线电的一些波段仍只为发送摩尔斯电码信号而预留。

    摩尔斯电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送,如最初的通过电子脉冲发送,也可以通过声调、长短不一的无线电信号,甚至可以用一些可视的方法,例如轻便信号灯来发送。

    尽管使用摩尔斯电码在许多国家都不需要执照,但在航空管制中还常常用到,例如一些飞行求助信号,像VORs和NDBs都还是采用摩尔斯码。大家十分熟悉的求助信号“SOS”,就是当年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遇险时用摩尔斯电码发出的求助信号,无奈当时没有人理会,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SOS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间谍一般使用哪些暗号和密码手段

    观点:在风云变幻的谍战中,间谍所使用的暗号和密码都超乎人们的想象,一个手势、一个笔画甚至是一个细微的符号下面,都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甚至会改变历史的秘密。

    2010年,美国抓获了一批俄罗斯间谍,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发现,那些似乎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现身的谍报人员,在和平时期竟然就有可能在自己周围活动,他们有可能是自己的同事、朋友,甚至是亲密的爱人,那么这些人在从事间谍工作时,都采用哪些密码手段或者暗号来传递信息呢?

    在一些谍战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用的间谍技术。

    一种是常用的摩尔斯码。摩尔斯码大家并不陌生,但由于间谍技术的隐蔽性,一些以摩尔斯码传递出去的信息显然无法通过传统的电台的方式,而需要经过一些巧妙地转换。比如电影《风声》中周迅饰演的女间谍顾晓梦在旗袍上缝出的摩尔斯码,吴志国在医院里哼出的小调里,都隐藏着摩尔斯码,这些都是摩尔斯码隐蔽的用法。

    另一种是密写术。密写术也是常见的一种传递秘密信息的方式,即以牛奶或者米汤等写密信,等牛奶或米汤干了之后,字迹就会消失,读信的人只有通过光照或者在信纸上涂抹碘酒才能让文字显现出来。热播电视剧《潜伏》中,左蓝就交给敌方的马奎一封以隐形药水写就的落款为“峨眉峰”的信,马奎不知就里,结果因信惹祸,被捕入狱。不过一般来说,这种方法过于普遍,容易被识别。据说,美国一所监狱曾上演现实版的“越狱”,一名囚犯通过密写术给他的接应伙伴写信密谋出逃的线路,结果被狱警识破。由此看来,密写术过于普通,并不是谍战中传递信息的最佳选择。

    还有一种就是暗语。这是一种事先约好的用以与自己人接头或者区别敌我的隐语。在电影《风声》中,吴志国站在阳台上唱了一段山西小曲儿,这段曲子即是内部接头的暗语,听到这段曲子后,同为间谍的顾晓梦与他接上了头。据说,美国抓获的俄罗斯间谍中,也有一句接头暗号—我们在北京见过面?

    除了这些极为大众化的传递方式之外,历史上各国间谍传递情报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远远超出人们的日常经验。

    例如,在二战时期,有一位逃亡到英国的挪威人汉斯—拉尔森曾创办了一份《天体运动者》杂志,该杂志以色情著称,它宣称“男人的尊严”和“非同寻常的力量”,谁又会把这本开放的成人杂志与严肃的谍战联系起来呢?

    不过,它可以逃脱普通人的怀疑,却难以逃过英国情报机关的火眼金睛。拉尔森和他的《天体运动者》杂志很快引起了英国军情5处的怀疑,他们逮捕了拉尔森,在审讯中得知,拉尔森是一名受过严格培训的德国间谍,他利用纸蜡,在杂志上标注一些不会引起普通人注意的标志,只有那些知道秘密标志位置的德国间谍才会找到并阅读这些情报。后来英国反间谍人员认真阅读了某一期的《天体运动者》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发现了隐藏的情报。

    据一些媒体公开的二战时期的资料显示,当时的间谍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往往在一些看似平常的以引人注意的地方就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有一份文件是当时最新款的时装模特设计图纸,时装的设计精巧,手工精致,大衣、帽子和衬衣的缝针都设计出很漂亮的图案,谁能料到,这些图案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密码:敌军每小时都会有增援部队。

    还有一种暗号结合了多种密码符号,一些纳粹分子将摩尔斯码、五线谱、国际象棋棋谱和一些速记书写的符号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难以辨认的暗号。

    中国有“藏头诗”,间谍战有“藏头信”。1942年,英国军方截获一封“休伯特”写给“珍妮特阿姨”的信,这封内容看似普通的家信引起了英军的怀疑,但他们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抓获了两名德国间谍后,据这两名间谍介绍,把信的每个字的首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情报的内容。英军照间谍所说的方法读出了一条重大军情:14架“波音堡垒”战斗机昨日飞抵伦敦,准备进攻德国。

    美国空军还曾出现过一名“错别字间谍”,这名受过密码学训练的空军军官因背负巨额债务,打算利用职务之便,向各国出卖国家机密换钱。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在国外的情报源接到一名不知名的情报人员的信,信中主动要求出卖情报资料。写信的人是个错别字大王,比如他把“espionage”(间谍)误拼成“esponage”,根据这个特征,联邦调查局最终把目标对准了朗读困难症患者布莱恩·里根。

    当布莱恩·里根登上前往苏黎世的飞机,打算与伊朗等国的官员会面商量出售情报事宜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就出现在了他面前。他们从里根身上找到了一张写有伊朗等国使馆的地址,还有一个记着13个毫无关联单词的记事簿,如rocket、glove、tricycle等。从里根的钱包里,特工找到了一张写着一长串字母和数字的纸,一张写着26个词的卡片,在一个文件夹中,找到了4张写满了3位一组数字的纸。

    特工很快破译了其中的三份资料,而最重要的一份,也就是写满了三位一组数字的纸上,暗藏着里根埋藏了大量资料的地址,却迟迟未能告破。密码分析员仔细分析了那些数字后,认为那可能是书籍密码,法医专家检查了里根被捕时随身携带的一本小说和一本字典,根据指纹找出了他翻得最多的那几页,但是也一无所获。不过,他们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此书非彼书,最后,还是里根本人揭穿了谜底:那些数字是依据他自己所读中学的毕业年鉴编制而成的密码。密码破译员在他的提示下,最终找到了12个埋藏着重要情报的地点,发现了那些事关国家安危的情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间谍们传递情报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科技,也越不容易被识破。

    著名女间谍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本姓爱新觉罗,名显玗,是清末肃亲王的第14位女儿,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妹,日本名川岛芳子、川岛良子。辛亥革命后,她以日本大陆浪人川岛浪速继女的身份前往日本,在日本改名川岛芳子,并在日本接受教育。她利用养父的关系接近关东局,满洲事变和上海事变时作为日本间谍暗中活动,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及营救秋鸿皇后等臭名昭著的卖国活动,成为日本谍报机关的“一枝花”,颇受特务头子田中隆吉、土肥原贤二等人的赞赏。

    历史上著名的间谍组织克格勃

    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总部设在莫斯科。它的前身是捷尔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是苏联的反间谍机构,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克格勃是苏联对外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国内安全工作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机构”,它只对苏共中央政治局负责,它被英国情报机关称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

    克格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的反间谍部门,它的实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克格勃的情报人员能力有口皆碑,前俄罗斯总统、现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普京也曾为克格勃的成员。克格勃与美国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萨德、英国的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

    维热纳尔密码并非“不可破译”的密码

    观点:已经有许多人成功地破译了号称“不可破译”的维热纳尔密码,事实证明,维热纳尔密码也遇到了它的克星。维热纳尔密码说明,天下无不可破译的密码,有时只是时间与机遇的问题。

    16世纪晚期,随着频率分析法的出现,单字母替换密码完全失去了效用。因此,密码编码者们试图找出一种方法来编制出更为强大、不易破译的密码。为此,编码者们做了许多尝试,例如,在编码过程中加入一些特殊的字符,或者用一些字母代表一种程式,如空格、换行等等,但这种变化都瞒不过破译大师的眼睛,他们通过一点蛛丝马迹就能找出破译密码的线索。

    直到有一天,法国外交家BlaisedeVigenere提出了一种多字母替换密码的方法,也即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密码表交替使用来进行加密,这样就可以防止任何人利用频率分析法来解密该条信息。关于维热纳尔密码的发明者,还有一个小插曲,早在1553年吉奥万·巴蒂斯塔·贝拉索出版的《吉奥万·巴蒂斯塔·贝拉索先生的密码》一书中,就有关于维热纳尔密码的记录,作者还首次引入了密钥的概念。只是这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BlaisedeVigenere提出多字母替换密码的方法之后,维热纳尔密码才引起人们BlaisedeVigenere被误认为发明了维热纳尔密码的关注,所以一直被人们称为“维热纳尔密码”。

    维热纳尔密码的关键部分是表格法(tabularecta),表格法是约翰尼斯·特里特米乌斯1508年在《隐写术》中提出的。

    我们知道,在凯撒密码中,字母表中的字母会有一定的偏移,例如偏移量为3的时候,字母A就转换成字母D,B就转换成了E。

    而维热纳尔密码则相当于一个采用不同偏移量的凯撒密码组。

    编制维热纳尔密码需要使用表格法,这个表格为26行字母表,查尔斯·巴贝奇破译了维热纳尔密码频率分析法频率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每个符号出现的频率进而轻易地破译代换式密码的方法。在每种语言中,冗长的文章中的字母表现出一种可对之进行分辨的频率。例如,e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字母,其出现频率为八分之一。

    最好假定长长的密文中最常用的符号代表e。如果密码分析者根据频率数能破译出9个最常用的字母e,t,a,o,n,i,r,s和h,一般来说他就可破译70%的密码。最现代的译密技术也是以古老的频率分析法为根据的。

    频率分析法还可以用来对单词中的字母的位置及其组合进行分析。例如,全部英语单词中有一半以上是以t,a,o,s或w开头的。仅10个单词(the,of,and,to,a,in,that,it,is和I)就构成标准英语文章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编成密码的词汇量越大,用频率分析法译密就越容易。在激战方酣时,电文接连不断地从战场和司令部之间来回发送,其中少不了密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每月用无线电播送200万编成密码的文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最高统帅部常常一天就播发200万字的编密文字。

    后面一行是由前一行向左偏移一位得到,具体到究竟哪一行字母是用来编译的,这要取决于密钥,而这个密钥在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着的。

    以“attackatonce”为例,我们选择一个关键词“Lemon”为密钥,明文中的首字母A与密钥第一个字母L对应,对照表格进行加密,密文的第一个字母是L,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一组密文。

    多表密码的破译是以字母频率为基础的,但直接的频率分析却无法破解,因为E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而在维尔纳尔密码中,E被加密成不同的文字,因此,维热纳尔也被喜欢密码的人们称为“不可破译的密码”。

    维热纳尔密码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密码”吗?对于这个说法,许多人都不认同,事实上,有不少人都成功地破译了维热纳尔密码。

    1854年,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就因为受到斯维提斯在《艺术协会杂志》上发表声明称自己发现了“新密码”的启发,他发现,斯维提斯的密码其实只是维热纳尔密码的一个变种,从而成功地破译了斯维提斯给他的难题—破译两个不同长度的密钥加密的密文。

    1863年,弗里德里希·卡西斯基公布了一个完整的维热纳尔密码的破译方法。他的这套方法被称为卡西斯基实验,卡西斯基实验的突破口是一些常用的单词,例如the,of等,有可能被同样的密钥字母进行加密,从而在密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就可以基本确定密钥的长度。

    上世纪20年代,威廉·F·弗里德曼(WilliamF.Friedman)使用重合指数(indexofcoincidence)来描述密文字母频率的不均匀性,从而确定密钥的长度,由此破译了维热纳尔密码。

    确定密钥长度的意义在于,可以根据密钥的长度将密文写成多列,列数与密钥长度相对应,这样一来就得到了一个凯撒密码,采用破译凯撒密码类似的方法,就可以轻易地将密码破译。

    考虑到了这个破绽,维热纳尔密码后来还产生了一种变体—滚动密钥密码,这种密码的密钥和密文一样长,这样一来,卡西斯基实验和弗里德曼的方法都失效了。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密钥的长度与明文的长度一致而且完全是随机的,那么维热纳尔密码的确就是“不可破译”的。据说,维热纳尔本人还曾发明过一种更强的维热纳尔密码变体—自动密钥密码。巴贝奇破译的正是这种维热纳尔密码的变体。

    维热纳尔密码在欧洲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在欧洲有一种Gronsfeld密码与维热纳尔密码基本相同,由于它的强度很高,在德国和整个欧洲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次性密码本

    一次性密码本(one—timepad,OTP)是密码学中的一种加密演算法,它以随机的密钥组成明文,而且只使用一次。一次性加密的方法是,首先要有一本一次性密码本用以加密文件,接着将一次性密码本里的字母与被加密文件的字母按某个实现约定的规定一一混合,混合的方法是将字母指定数字(例如,将A至Z26个字母依次指定为0到25),然后将一次性密码文本上的字母所代表的数字和被加密文件上相对应的数字给相加,再除以该语言的字母数,假设是n(如英语为26),若就此得出来的某个数字小于零,则将该小于零的数给加上n,如此便完成加密。这种一次性密码本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已经得到了克劳德·埃尔伍德·香农的证明。

    ADFGX密码是由德国陆军上校FritzNebel发明,并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投入使用。ADFGX密码是一种结合了polybius密码和置换密码的双重加密方案,其中的A、D、F、G、X即为polybius方阵中的前5个字母,它也因此被称为“ADFGX”密码。

    以军事中常见的“Attackatonce”这句话为例,先将它以polybius转换:

    ADFGX。

    Abtalp。

    Ddhozk。

    polybius密码也叫棋盘密码,是利用波利比奥斯方阵(polybiusSquare)进行加密的密码方式。这种密码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码,由一位希腊人提出。之所以称之为棋盘密码,是因为该密码将26个字母放在5x5的方格里,其中字母i和j放在一个格子里,如下表所示:

    12345。

    1abcde。

    2fghi,jk。

    3lmnop。

    4qrstu。

    5vwxyz。

    这样,每个字母就对应着由两个数字构成的字符,如a对应11,b对应12……,其中第一位数字代表的是字母所在行的标号,第二个数字代表的是该字母所在列的标号。

    密码科技之谜189神秘的ADFGX密码Fqfvsn。

    Ggjcux。

    Xmrewy。

    这样一来,“Attackatonce”就可以转换成“AFADADAFGFDXAFADDFFXGFXF”这组字母,这是第一重加密,然后再利用移位密钥加密,假设密钥为“CARGO”:CARGOAFADADAFGFDXAFADDFFXGFXFX这是第二次加密,然后再将密钥“CARGO”中的字母调整为字母表的顺序,即ACGOR,每个字母对应的列下面的讯息即为新的密文,例如,字母“A”对应的为“FAXDF”,“C”对应的为“ADDDG”……于是,一份新的电文就产生了:FAXDFADDDGDGFFFAFAXXAFAFXA。不过在实际应用中,移位密钥的长度可能有二十几位字母,且每天都有变化。在此基础上,还出现过ADFGXV密码,就是将polybius其中的5x5的格子变成6x6,这使得所有英文字母以及数字0到9都可以混合使用。

    这种ADFGX密码在一战时,曾一度改变了战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法军截获了一份德军的电报,这份电报所有的单词都以A、D、F、G、X五个字母组成,与以往的电报有很大的不同,法军方面预计德军可能会发起一场生死决战,因此破解新的密电成了重中之重。

    年仅29岁的法军密码局分析员乔治·潘万中尉接到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A、D、F、G、X五个字母中可以判断,这是采用polybius密码转换而来的,但从法军不断截获的德军电报来看,这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棋盘式代替密码,潘万判断这些密码在polybius的基础上再一次经过了加密!

    他的判断是对的!法军又先后截获了18份ADFGX电报,潘万在分析对比了这些电文后,从中发现了一些相似之处,经过反复的验证,终于破译出长达20位的移位密钥。正当潘万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法军在6月1号这天共截获了70多分德军密电,这次他们的电报中多了一个字母V!显然,德军将他们的棋盘扩大为6x6了。

    日趋紧张的形势容不得潘万有丝毫的松懈,他又开始夜以继日的破译工作,在经过24小时的连续工作之后,德军的棋盘密钥和移位密钥又被他找出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天之后,法军截获了一份从德军统帅部发出的密电,密电是发给德军19集团军参谋部的。密码分析员用潘万分析出的密钥试译了一下,一条惊人的消息出现了:速运军需弹药如不被发现白天也运!

    这是一条对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消息,法军马上意识到德军在为一场进攻做准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前6天知悉德军进攻消息的法军有充分的时间调集部队加强防范,在法军固若金汤的防护面前,德军的进攻以失败告终。这一役之后,整个战局发生了逆转,向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历史也由此被改写了。

    什么是密钥

    密钥是一种参数,它是在明文转换为密文或将密文转换为明文的算法中输入的数据。密钥一般有两种,分为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对称密钥加密,即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都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和解密数据;非对称密钥加密又称私钥密钥加密,它需要使用一对密钥来分别完成加密和解密操作,一个公开发布,即公开密钥,另一个由用户自己秘密保存,即私用密钥。

    神秘的ADFGX密码

    观点:ADFGX密码是一种双重加密密码,它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的破译对一战的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托马斯·杰斐逊的轮子密码机观点:托马斯·杰斐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发明,过了将近一百年之后,再次被发明出来并在战争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足见他的高瞻远瞩。

    托马斯·杰斐逊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早在托马斯·杰斐逊还只是乔治·华盛顿身边的秘书的时候(1790—1793年),他就发明了一种可以安全地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工具,也就是他称之为“轮子密码机”的机器。在美国独立运动期间,杰斐逊发现,那些靠人工传递的秘密函件很容易被截获,信息也很容易被暴露出去。

    于是,他就发明了这种可以将信息加密的机器。

    轮子密码机由26个木头圆片构成,这26个圆片的中心有孔,这样就可以将它们串在一起。每个圆片上都刻有26个字母,人们可以利用转动这些圆片,用上面的字母来编写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以“setupforcefieldwarhasstarted”这条消息为例,要加密这条信息,就可以在轮子密码机上将第一个圆盘转到字母“s”,第二个圆盘转到字母“e”,中间无需空格与符号,这样在密码机上显示的就是:setupforcefieldwarhasstarted。然后,选择其他任意一行,记下这一行的位置以及这一行上面所显示的字母,例如:gcqplyrdhnrswzktfmuavhpwxmb。

    收信人收到加密的信息后,只需要在密码机上拼出gcqplyrdhnrswzktfmuavhpwxmb之后,再找隐含了秘密信息的那一行即可。杰斐逊的轮子密码机在当时算得上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由于将消息传递出去,需要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轮子密码机再送出去,这在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的时候,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最后,他只得放弃这项发明,改由书写密码传递信息。

    有趣的是,杰斐逊的1792年左右的这项发明自1802年后就没有投入使用,后来渐渐被遗忘了。直到一个世纪后,这个轮子密码机却两次被“再发明”,一次是在1890年,一名法国政府官员EtienneBazeries发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azeries密码机;1922年,美国一位军官JosephMauborgne在Bazeries密码机的基础上,发明了M—94密码机。

    M—94与杰斐逊的轮子密码机不同的是,它采用的是25个铝片,M—94从1922年发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一直为美国的海陆空及联邦通信部等部门所使用,后来又将它改成“M—138—A”纸条密码机,M—138—A是美军军官ParkerHitt提议设计的,它的主要特点是25个可选取的纸条按照预先编排的顺序编号和使用。M—138—A于1930年制成,在后来的整个二战期间都发挥着作用。

    杰斐逊的轮子密码机与电影《达·芬奇密码》中的藏密筒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杰斐逊的密码机本身就可以拼出所要传递的信息,而藏密筒则更像是一个保险柜的钥匙,只有密码对了,才能看到里面藏着的信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