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连世界顶尖的密码高手也无法破解“伏尼契手稿”中的密码之谜,如果它不是一种高深的密码或史前文字,那么它就是一个诓骗后人的骗局。
“伏尼契手稿”是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的手稿之一,自发现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在这近一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密码大师们都试图挑战它,均以失败告终。这份几百年前诞生的手稿,至今还是如一个沉默的谜一样,挑战着密码界。
“伏尼契手稿”发现于1912年。美国珍本书商伏尼契在罗马附近一所耶稣会大学逛图书馆时,发现了这本厚达232页的手稿,故手稿被命名为“伏尼契手稿”。这份长7英寸、宽8英寸的手稿十分独特,它的内容以奇特的天书一般的文字写成,其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占星术图片符号和美女出浴等奇特的图片,似乎由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或草药医生所著。从手稿中所画人物的发式来看,当属15世纪到16世纪的作品,手稿中还有一些文字说明,1586年,这份手稿曾一度为神圣罗马谜一般的“伏尼契手稿”
帝国的鲁道夫二世所有,并从他手中流传到一些贵族和学者手中。17世纪末的时候,手稿突然消失了,直到200年后的1912年,经由伏尼契的发掘而又重见天日。
伏尼契如获至宝,认定这份手稿中隐藏着巨大的信息,将其买了下来,并广邀密码界顶尖专家来破解这份奇特的手稿。但是显然,这份手稿超出了密码专家的经验范围,它既不符合任何一种已知的语言,也无法通过现有的破译密码的方法找到破绽。
顶尖的密码学家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而来,但都扫兴失望而归,没有一个人能解开“伏尼契手稿”中的秘密。
1921年,美国宾州大学哲学教授纽柏德宣称,他破解了“伏尼契手稿”密码。他指出,将伏尼契手稿中的字母放大之后,会发现一些小笔画,这种小笔画是古希腊的一种速记文字。据此,他推断“伏尼契手稿”
是13世纪的哲学科学家培根所撰,内容主要反映了他的发现。不久,他的发现即遭到了反驳,批评者证明,那些所谓的小笔画不过是墨水的自然裂痕罢了。
纽柏德的失败只是一系列错误解读的开始。随后的几十年里,陆续有人宣称自己破译了“伏尼契手稿”密码,例如,1940年,业余解码家费利和史壮,曾将伏尼契手稿中的字母以密码代换法转化成罗马字母,结果得到的文字毫无意义;美国军方密码人员在闲暇之余,破解了几乎所有古代密文,却对伏尼契手稿一筹莫展;1978年,喜欢在业余时间研究文献的史托济科指出,伏尼契文其实是以乌克兰文写成的,只不过其中的元音去掉了。但接着根据他所说的方法转译出来之后,人们发现内容与插图并不吻合……一系列的挫败,让人们对“伏尼契手稿”的内容产生了怀疑。
有人认为,“伏尼契手稿”并非什么高明的密码,只不过是某个疯狂的炼金术士制作出来用来骗鲁道夫二世的,据说,鲁道夫二世买下这份手稿总共花费了600达卡特金币(约为5万美元)。支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伏尼契手稿可能是通过一个随即文字产生表制作出来的,而这种工具早就已经弃之不用了,所以人们很难识别出来。英国基尔大学的计算机专家戈登·鲁格还曾利用一种名为“卡丹格子”的加密工具,创作出一本与“伏尼契手稿”有着相同特征的书。
鲁格认为,“伏尼契手稿”是英国伊莉莎白时期的冒险家爱德华·凯利所制,为的就是从嗜爱神秘书籍的鲁道夫二世那里骗取钱财。反对者认为,鲁格的作品不足为证,他只有制作出一本与“伏尼契手稿”完全一致的书,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也有人认为,伏尼契文十分之复杂,而且还有厚厚的232页,一个中世纪的骗子怎么可能制造出如此庞杂、结构和文字的分布又有许多精微规律的手稿呢?一些解码者在通过仔细地观察之后,发现“伏尼契手稿”中的文字隐藏着一些精微的规律。例如,一些常见字母每行都会出现两三次,而且文字的组成结构也具有相当的规律性。像手稿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音节qo,总是作为前缀出现,另一个常见的音节chekd的使用也很有规律性,它有时做前缀出现,但一旦和qo同时出现时,一定会出现在qo的后面;伏尼契手稿中的文字长度呈现二项分布的特征,也就是说,一般的常见字都是由5到6个字母组成,而那些字母较多或较少的字,它们出现的频率与对称钟形曲线的最高峰相比则大幅降低。这种分布规律与人类语言极为不同,因此,人们猜测,伏尼契手稿或许是某个失落文明或者是外星人遗留下来的作品,它超出了人类的认知经验,因此无法被人类所破解。
“伏尼契手稿”一直是密码界悬而未解的谜,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书”。如今,这份令解密者蠢蠢欲动却又束手无策的手稿保存在耶鲁大学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内,静静地等待着世人揭开谜底的那一天。
鲁道夫二世
鲁道夫二世(1552年—1612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奥地利大公。
传统的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在政治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不过鲁道夫喜爱神秘艺术和知识,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拥护者,他的兴趣十分广泛,包括骑马、钟表、收藏珍宝、艺术品和科学,在1627年发表了可以计算太阳、月亮和行星运动的《鲁道夫星行表》。可以说,鲁道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密码机
密码机是按照一定的程序为信息加密和解密用的设备。密码机由密钥、信息输入装置、编码器和信息输出装置组成。加密是将输入密码机中的明文变换成以一定代码表示的字母或数字的随机暗码,暗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利用通信技术设备、邮局、通信人员等任何一种手段传送,收到的暗码仍用加密时所使用的密钥解密。密码机要求有固定的信道,也可以与保障线路的设备一起配套使用。密码机是由接线板、键盘、显示屏和转子组成。当人按下一个键时(比如w),电流通过接线板,经过转子时移动位置(比如从w移动到s,这个可以由人们任意调整),再打在屏幕上。使用这种机器时一般有两个人,一个打字,一个记录。
古代中国都出现过哪些密码
观点: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早期的密码广泛应用于军事、社会生活当中,并逐渐有了现代密码学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密码最早出现在希腊的军事中。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密码广泛的应用于军事以及社会生活当中。
从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最早提到密码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六韬》。其中有一篇假托姜子牙的口气,向周文王介绍如何使用阴符,“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杀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这其中的阴符,也即“隐蔽的兵符”,就是今天所说的密码。
除了阴符,《六韬》中还提及了另一种秘密通信的方式—《阴书》,所谓阴书,就是将一封完整的密信拦腰截成3段,由3个人各持一段,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路线分别出发送给收信人。收信人只有收齐3段信才能看到全部内容。如果送信人中的某一个人被敌方截获,对方也很难从只言片语中读懂信的内容。
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密码。随着军事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传递军情的密码,如烽火,这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就表示有敌情,山峰之间通过烽火传递讯息,这还曾引出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再比如蜡丸、号炮等,都是传递讯息的工具。秦汉以后,在秘密通信中还出现了各种密诗、符号以及一些密封技术,如用蜡将信密封以防泄漏。
唐代武则天曾破译一封密信,及时地铲除了异己。武则天在唐中宗即位后,以太后名义干预朝政,行事武断,引起朝臣裴炎、骆宾王和徐敬业等的不满。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专政,裴炎给徐敬业写了封密信。不料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上面仅写着“青鹅”二字,武则天思索片刻便悟出了“青鹅”的秘密。“青”字乃“十二月”,“鹅”字拆开就是“我自与”,暗示裴炎让徐敬业于十二月起兵,他将做内应。密信被破,起兵失败,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的武装反抗。
除了实物传递外,一些信息还可以通过隐语来传递,如口头隐语、书面隐语、人体隐语等。在清朝时期的洪门,曾编制出一套隐语来实现联络,分清敌我,比如他们将酒杯叫连米,筷子叫双锏,称和尚未念三,官兵为猛风等。隐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洪门中人。隐语与兵符的结合,就产生了密码。
密码在古代中国的军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根据北宋军事家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记载,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密码系统,他收集了40个军中常用的短语,将其编制成密码本,而密钥则是一首没有重复字的五言律诗。部将出征时,会从主将那里拿到一本密码本和一首约定用作密钥的五言诗,有了这两样,便可编制和破译密码,传递军事信息。
这种军事密码较早期的阴符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当时的军事作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算是现代密码学的雏形。
密码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古人常玩的“拆字游戏”,即是一种编制与破译密码的活动。
拆字游戏是古代文人闲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这与汉字的特性有关:一个汉字有可能是由多个汉字组合而成,如双木成林,三口为品,古人早就发现了汉字的这种特质,于是也就有了拆字游戏。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鬼令》,其中就讲到,一个人下乡做生意时,夜间在一座古庙借宿,看到四五个鬼拿着酒在玩拆字游戏。
拆字游戏除了是文人相聚时打发时间的游戏,也可以用来形象、简洁地解释一些字词。例如,什么是“王”?按照古人的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所谓的王者,就是那些天下人都归从他的人。这是古人的解释,再看看董仲舒的说法:“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经过董仲舒的一番“拆字游戏”,把抽象的“天下所归往”说成参悟了天地人的人,简洁明了,开启心智。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周初太公望(即姜子牙)所著,作者已不可考。成书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己知彼”;要求战争指导者“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重视地形、天候对战术的影响;总结了步、车、骑各兵种各自的战法及诸兵种的协同战斗;它详细地记述了古代指挥机关的人员组成和各自的职责,提出因士兵之所长分别进行编队的原则等等,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曾公亮密码本中收录的40个短语
曾公亮收集的40个军中常用短语包括: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具、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守、19未见贼、20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添兵、25贼移营、26贼进兵、27贼退兵、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
如尼字母之谜
观点:如尼字母不光是一种书写符号,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神奇的魔力,人们通过它,可以领会到神的指引。
如尼字母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字母,始于1500年前的北欧和日耳曼人,“如尼”(Rune)来自德语中的Raunen,有“神秘”、“隐蔽”
之意,如尼字母也因此具有一些可以占卜的神秘因素。最早的如尼字母是老弗萨克(Futhark),它代表的是起始的6个如尼字母,也即:Feoh、Ur、Thorn、Ansur、Rad和Ken。
如尼字母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书写符号,一般认为,如尼字母发端于古德国,共有24个字母,主要用于占卜和魔法。后来经传播,如尼字母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流行起来,并被简化成16个字母,而在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那里,如尼字母又得到发展,扩展到33个字母。如尼字母一般刻在石头、木块上,今人在一些岩石的雕刻中发现一些如尼字符。值得一提的是,如尼字母经过传播,散布到不列颠、北欧、冰岛等地,流行大半个欧洲,所以今天所说的如尼字母,指的是包含了大半个欧洲、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如尼字母的总称。
细心的人会记得,在电影《指环王》中曾出现过如尼字母,它是与魔法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欧洲,文字与魔法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如尼字母就承载着神秘的魔力,它的每个字母都富含深刻的含义和属性。古时的人们相信,如尼字母中蕴含着一种神力,通过它,可以参悟到智慧和领略到神的引领。在北欧神话传说中,众神之父奥丁为了获得智慧,将自己吊在宇宙树上,参悟宇宙的奥秘。历经九天九夜之后,奥丁失去了一只右眼,但他获得了如尼文的智慧。
如尼字母的这种魔力为古时的人们所推崇,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常常把自己的愿望用如尼字母刻在木头上,或者写在纸上,随身携带着。撰写这份如尼手稿时,人们需要凝神屏息,精神高度集中,这样可以将人们心中所想所思的愿望传递到手稿中。当如尼字母写就的手稿产生魔力,帮助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之后,人们就会虔诚地将其焚烧掉,以示对如尼字母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如尼字母的魔力除了可以帮助人们寻求渴望的结果,还可以被用来害人。在北欧,有一种“如尼魔文”,即以如尼字母写成的一种魔文。据说,一个人如果收到别人抛给他的如尼魔文后,会出现异常的表现,隐隐之间总觉得身后有狗一样的东西始终尾随自己,尤其是在夜间,后背上有如针芒一样的注视的目光会让他坐如针毡、辗转反侧,这种奇怪的感觉会一直缠绕着他,直到他收到如尼魔文的第90天时,死神便如期而至了。
正是鉴于如尼字母的巨大魔力,它还被用在战斗中。在一些勇士所使用的剑上,会刻上如尼字母,它不但可以使勇士在战斗中愈战愈勇,还给敌人带来痛苦和更多的死亡。
当人们因为一个问题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时,如尼字母还可以给人们以正确的指引。这个时候,如尼字母被人们用于占卜。那些希望获得神的引领的人,会从一个装着24个如尼字母的袋子里取出一些字母,他们认为,自己的手在精神的引领下选出了一个恰当的字母。那么,这些选出的字母如何进行解读呢?比较常见的有“十字解读法”、“3/6个如尼字母解读法”。
“十字解读法”是将5个如尼字母排成十字形,其中,位于中间位置的字母代表的是当前的处境,这个十字所指向的“西面”的字母指的是当前处境的历史。“北面”的如尼字母代表占卜人对未来所渴望的进步;“东面“预示着未来,“南面”代表通往未来途中的障碍。
按照“3/6个如尼字母解读法”,第一个字母所示的是占卜人的当前处境,第二个字母暗示了前方的道路,而第三个字母指向的是接下来的行动。这是3个如尼字母的解读法,6个如尼字母的解读法与之类似,只不过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均有两个字母代表,这样它所提供的见解就更为深刻与复杂。
24个如尼字母的含义
如尼字母的含义既有实物具象的,也有比较抽象的。24个如尼字母被以8个为一组分成三部分,称为“埃特”,分别为弗蕾(北欧神话中的丰饶、兴旺、爱情与和平之神)埃特、哈格(北欧神话中的阻遏、困难之神)埃特以及提尔(北欧神话中的战神)埃特。
Feoh最简单的意思为牛,引申为钱和拥有物以及精神意义上的财富;Ur的实物具象意义为野牛,引申为一种难以控制的自由力量、精神和内心的力量;Thorn最简单的意思为攻击武器及防御手段,引申为能量;Ansur,它象征着智慧与理性;Rad,表面的意思为旅行或轮子,深层次的含义为一项需要坚忍、计划和决心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Ken的字面意思是光明,引申为创造性的光芒和新思想的创造;Gifu的字面意思为礼物,引申为一种契约;Wyn意为报酬,在深层次意义上代表了伙伴关系及分享快乐;Hagal字面意思是冰雹,引申为不可预测的分裂、困难与疾病等;Nvd指的是穷苦艰难,引申含义为坚忍与耐心;Is最简单直接的意思是冰,深层次的含义为计划的搁浅和激情、愤怒的平息;Ger,指的是秋天的收获,深层次的含义是自然的正义;Eoh的字面含义是紫杉树,深层意义上,它代表连续和持久;Peorth是一种骰子摇晃器,深层次含义为适度的饮食和性的快乐;Eolh指麋鹿的角,深层次的含义是保护和成功的要求;Sigel指太阳的力量,也象征着胜利;Tyr是北欧神话中的战神,它引申为决心、坚忍和男性的性欲;Beorc是桦树,引申为新生、净化和复兴;Ehwaz最简单的意思是“马”,在最深层的意义上,它代表精神的进步和伙伴关系、忠诚;Man代表人类的个体,引申为人类所特有的智慧、语言、计划等能力;Lagu字面意思是“水”,深层次的含义是女性的直觉能力、精神意识以及对无意识的接近;Ing代表结论或结束,在深层意义上,代表精神的抱负与成就;Daeg指的是白天,衍生出生长、变化以及发展的含义;Odel代表土地本身所带来的财富,引申为累积和长期的生长。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它形成时间晚于世界其他几大神话体系,最早的北欧神话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到中世纪时,由冰岛学者用文字将它们记载下来。
北欧神话是一个多神系统,可以分为诸神、精灵、巨人和侏儒。其中,巨人是最早的生命,它们生出诸神,但却又是众神最大的敌人,精灵和侏儒为半神,它们服务于神。北欧神话与其他神话体系有截然不同之处,其中的神并非万能的,本身也会面临着死亡的命运;世界也不是永恒的,当万物消亡,新的生命将再次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处于循环之中。
达·芬奇密码说了些什么
观点:《达·芬奇密码》用一连串的密码将故事层层推进,制造出悬念,在不断地解码过程中,从历史、宗教、哲学等多角度、多学科构建情节,令作品在独特的情趣中增添了许多知识性。
2006年盛极一时的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是根据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从法国卢浮宫馆长雅克·索尼埃的被杀开始,他留下的一串双关语和密码线索,指引着他的孙女索菲·纳弗以及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去探秘,在经过重重的解码之后,索菲和兰登教授揭开了基督教的秘密。
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破译密码的过程,一个谜底往往是下一个谜的谜题。
卢浮宫馆长雅克·索尼埃显然是一个密码高手,他在临死前设下了一个迷局,第一道谜题就从他身边的一串数字和一句看似莫名其妙、毫无意义的话开始。
这其中就涉及到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和变位字链,经过这两种解码之后,看似无意义的数字和话中隐藏的信息就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账号和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
根据第一条线索,索菲和兰登找到了那副举世闻名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待他们的又是一个谜—循着一串血迹,他们在画旁边的墙上看到了一行字:男人的骗局如此阴暗。这行字的谜底经兰登破译之后,又指向了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岩窟中的圣母》。在达·芬奇的这幅名画《岩窟中的圣母》中,索菲和兰登又找到了下一个线索:一个带白色鸢尾花的钥匙。上面刻有苏黎世银行的地址,而雅克·索尼埃留下的那串数字正是银行的账号。在这家银行里,索尼埃藏着一个与传说中的圣杯有直接关系的秘密—藏密筒。这是一种古老的密码机器,索菲对这种密码机器十分熟悉,在她孩提时代,雅克·索尼埃似乎就有意识地在培养她破译密码的能力,亲手做了一个藏密筒给她。人们将秘密信息写在一张很薄的莎草纸上,然后将莎草纸卷在一个装满醋的易碎的玻璃小瓶上,放入藏密筒内。藏密筒的外部有5个圆盘,每个圆盘上都刻着26个字母,只有转动圆盘拼出正确的密码,藏密筒才会打开,如果有人强行将其打开,就会弄破玻璃瓶,瓶中的醋会迅速溶解莎草纸,这样一来,其中的秘密信息就无法得知。
玫瑰标志之下,正是圣杯所在,这是雅克·索尼埃临死前对杀手西拉所说的,这个装在带有玫瑰花标志的盒子中的藏密筒也许藏着圣杯的秘密,联想到“男人的骗局如此阴暗”和白色鸢尾花,研究历史的兰登教授想到了一个秘密组织:锡安会。
这个组织的徽标即是一朵白色鸢尾花,它肩负着一个神圣的使命—保护上帝权力的来源。
为了了解更多的关于圣杯的历史,兰登带着索菲前往维莱特庄园,向他专门研究圣杯的朋友雷·提宾求助。
提宾是兰登教授昔日的同事,同时也是一个对圣杯历史有着狂热爱好的历史学家。在提宾的介绍下,索菲了解到,所谓的“圣杯”,并非真的杯子,而是一个关于耶稣的秘密。他甚至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耶稣是人而非传说中的神,他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结婚并有自己的血脉,玛利亚死后被葬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她的后代也隐名埋姓不为世人所知,锡安会要保守的就是这个秘密。长期以来,锡安会一直有一位盟主和三大护法共4人保护着这个秘密,即玛利亚遗骸所在。而索菲的祖父雅克·索尼埃正是锡安会的盟主。
兰登在装着藏密筒的盒子上玫瑰花的标志下发现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句“在伦敦葬了一位教皇为他主持葬礼的骑士”,提宾指出,这句话指的就是伦敦的圣殿教堂,这里埋葬了10位圣殿骑士,在过去,圣殿骑士是玛利亚的忠实护卫者。
在提宾的帮助下,兰登与索菲赶到了圣殿骑士教堂,等待他们的,不是圣杯的下落,而是提宾露出了真面目,原来他就是指使杀手西拉杀死索尼埃的“导师”。他使计抢走了藏密筒,兰登与索菲也趁乱逃脱,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与提宾再次碰面。
提宾靠一己之力无法破译藏密筒的密码,他便威胁兰登和索菲二人,要求他们打开藏密筒。兰登受到启发,最终发现掉在牛顿(他也是锡安会早期成员之一)头上的“apple”正是打开藏密筒的密码,他偷偷取出了里面的纸条,将藏密筒摔碎。
兰登和索菲根据纸条上的指示,找到了索尼埃密码提示的圣杯藏身之处—罗斯林教堂。罗斯林教堂又名“密码教堂”,位于苏格兰爱丁堡市以南10公里处,为圣殿骑士所建。在这里,兰登揭开了索菲的身世,她正是耶稣和玛利亚的后裔,她的身上流淌着耶稣的血液。
到这里,故事似乎已经走到了结尾,不过,罗斯林教堂只是圣杯曾经的栖身地,索菲在这里与她的祖母相认,兰登独自回到酒店。在刮脸时,兰登不慎将脸刮破,血顺着池子流淌时留下一道血痕,这让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回想起索尼埃曾在他所著的《神圣女性的符号》这本书中提到“玫瑰线”的书页中留下血迹,终于明白了玛利亚遗骸的藏身之处。他在夜色中来到卢浮宫,在玛利亚静静躺着的地方蹲了下来,静穆良久。此时,玛利亚躺在大师们的杰作围成的怀抱里,天空中繁星闪闪,正暗合了那句“在繁星闪烁的天空下终于得到了安息”,谜语最终被完美破解。
整个故事就是索尼埃设下的谜,随着谜底不断被揭开,故事层层推进,最终真相大白。作者丹·布朗运用历史、地理、宗教等知识组成许多密码,要揭开谜底,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
丹·布朗有如此功力,这要得益于他深厚的家学,据介绍,他的父亲是数学教授,母亲是宗教音乐家,每一年的圣诞节,丹·布朗都要经历一番“寻宝”,从父母给出的蛛丝马迹中,找到他的圣诞礼物。幼年的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灵感,《达芬奇密码》正是一个“寻宝”的过程,当所有的线索都集中起来后,宝藏也就出现了。
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是由意大利数学家列昂那多·斐波那契所发明。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组数列:1、1、2、3、5、8、13、21、……这组数列的特征是: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而且更为奇妙的是,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从第二项开始,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1,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1。
斐波那契数列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例如,在树木的枝干上选一片叶子,记其为0,然后依序点数叶子,直到到达与那片叶子正对的位置,则其间的叶子数多半是斐波那契数列。
玫瑰子午线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经纬度理论的人,是古希腊学者托勒密。最早的本初子午线出现在15世纪出版的托勒密世界地图上,当时把子午线定在了当时人们心中的世界起点—大西洋中非洲西北海岸附近的加那利群岛。由于所有的经线长度是一样的,所以过去每个国家出版的地图所用经度都把自己国家所处的经线作为起始经线进行推算的。直到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把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正式确定为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
玫瑰线的说法则源自欧洲海图。中世纪时期的航海地图上还没有经纬线,只有一些从中心有序地向外辐射的互相交叉的直线方向线,称为罗盘线,葡萄牙水手习惯称呼他们的罗盘面为风的玫瑰,他们根据太阳的位置估计风向,再与“风玫瑰”对比找出航向。玫瑰线,即指引方向的线。
10种至今难以破译的密码
观点:在密码学日益系统化、科学化的今天,世界上依旧有一些难以破译的密码,它们沉默地固守着自己的秘密。
随着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活动的不断进行,为了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密码学这门学科便诞生了。经过归纳整理,从古至今的密码大体可以分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类,如栅栏密码、凯撒密码、摩斯码等等,这些系统化的方法可以使密码的编制、破译简单易行,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密码,它们的编制方法并不如密码学中所归纳的那几个套路,因此,它们的破译也就成了一道摆在密码界前面的难题。其中,有10个最难破译的密码,至今还吸引着无数密码爱好者前去解谜。
1.克里普托斯雕塑(Kryptos)克里普托斯雕像位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总部庭园内,是艺术家詹姆斯·桑伯恩创作的。1988年,当时的美国中情局要在当时的总部后面建一幢新的大楼,于是想在两栋楼之间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在众多的方案中,中情局采纳了桑伯恩的方案,在雕塑上用希腊文字刻下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座雕塑被命名为“Kryptos”,在希腊语中,kryptos意为“隐藏的”。Kryptos雕塑高10英尺,上面刻着865个字母密码,每个字母高3英寸。
创作者桑伯恩并未受过严格的密码训练,但他出的这道难题却难倒了CIA的密码破译员。尽管他们已经破解了Kryptos密码上相对比较简单的前3节,却对第4节(K4)一筹莫展。
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掀起了一股解谜Kryptos第4节的热潮,因为作者丹·布朗在书中暗示“Kryptos”十分重要。许多人试图破译K4,但显然它的难度远高于前3节,至今无人能破。不过桑伯恩半开玩笑地暗示说,揭开谜底的钥匙就在大家眼皮底下,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了。
2.费斯托斯圆盘(Phaistos)费斯托斯圆盘是在希腊克里特岛的第二大古王宫遗址—费斯托斯王宫发现的,粗算起来,距今有近3600年左右的历史。1908年,考古学家普尼在这里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这个“黄泥饼”。它直径约为17厘米,与普通的菜碟无异,引起普尼注意的,是印在上面的“天书”。这些神秘的形符看上去像是有人趁着泥饼还未干透的时候,用金属印章印上去的。这些形符十分奇特,有的像人像,如男人、妇女、儿童。他们呈奔跑、站立的姿态,有的双手背在身后,好似战俘;有的形符像动植物,如羊、鱼、鸟、橄榄枝、花等;还有一些像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如刀、斧子、锤子、角规、水准仪、拳击手套、狼牙棒……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形符共有241个,以竖线分隔开来,圆盘的两面分别形成30和31个形符节,以螺旋形排列。
这些圆盘作何用途?其中的形符又有什么含义?至今无人能解。有人认为它代表了一种朦胧的印制意识,是活字印刷的雏形;圆盘上的形符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些形符多次出现,带着某种韵律和节拍,像是一首歌,而从它发现的地方来看,圆盘可能与祭祀有关,也许是献给神的颂歌;也有人从形符中判断,圆盘记载的是与战争有关的文献。
无论是象形文字说还是外来文明说,都无法破译费斯托斯圆盘上密码,它至今仍浑身上下都是谜。
3.shugborough大厅牧羊人纪念碑在英国斯塔福德郡的shugborough大厅,有一个著名的牧羊人纪念碑。纪念碑是18世纪时期的海军将领乔治·安森下令所建,上面刻有两行至今无法破译的密文。
纪念碑上的雕塑显示的是一位妇女遇见了三个牧羊人,这三个牧羊人都指着一座坟墓。坟墓上以拉丁文刻着一行字“Etinarcadiaego”,翻译过来意为“我也在阿卡迪亚”,这个雕塑是根据法国艺术家尼古拉·普桑的作品创作而成的,所不同的是,牧羊人所指向的字母与原画有所不同,在尼古拉·普桑的作品中,牧羊人指向的是ARCADIA(阿卡迪亚)中的“R”,而雕塑中牧羊人的手指断了,并指向“in”中的“n”。最为神秘之处在于,雕塑上多出了两行神秘的拉丁文字:
O·U·O·S·V·A·V·V。
D·M人们猜测这是安森传递爱意的一组密码,用以纪念死去的安森小姐。字母D.M.在罗马的纪念文中常指代“DiisManibus”的缩写,意为献身黑暗。又有人指出,其余的字母代表的是拉丁文“OptimaeUxorisOptimaeSororisViduusAmantissimusVovitVirtutibus”,它的含义是“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姐妹,最忠诚的鳏夫以此向你的忠贞表达敬意”。
那些相信圣杯传说的人们,则认为牧羊人纪念碑指出了圣杯所在。根据《圣血和圣杯》一书所说,普桑是锡安会的成员,他的画中暗藏了圣杯的藏身之处。
这些说法都是基于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它可以有多种解读,但无法仅根据密码术就判断哪一种是正确的。至今,牧羊人纪念碑还吸引着众多密码爱好者去探寻谜底。
4.毕尔密码(Bealecode)19世纪初,美国一个名叫毕尔的年轻人带领着一支30人组成的探险队前往西部平原探险,在圣达菲北部的一个峡谷中,他们发现了丰富的金矿和银矿。历时整整18个月的开采之后,他们采到了大量的财富,在1819年到1821年间,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将这笔财物悄悄地运回弗吉尼亚,并将它们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洞之中。不久,毕尔他们一行人打算再次前往西部平原,他们需要将带回来的财富交给一个可靠的人保管。毕尔考虑再三,决定将宝藏的秘密交给一家旅店的老板来保管。
毕尔将宝藏的地点、内容和宝藏所有人的亲属的信息分别写在三张纸上,装入一个密封的盒子里交给了旅店老板,并告诉他,如果自己10年之内都没有来取盒子的话,就请老板自行打开盒子,到时会有人把钥匙寄给他。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人来取回盒子,旅店老板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便自己打开了盒子,发现了盒子里的秘密。
但是关于宝藏的具体的信息,全都是以密密麻麻的数字写成,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旅店老板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破译其中的密码,直至他临终前,都无法破解其中的秘密。密码后来流传出去,有人确定那些数字是一种键盘编码的密码,经过悉心研究,破译了第二张纸上的内容,知道了宝藏的数量。但另外两张纸上的内容却始终无人能破译,1885年,这两张纸上的内容被编辑成小册子出版,出版人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破解它,找到宝藏。这个小册子还一度被列入美国中情局的破译密码训练内容,但至今无人能破解其中的秘密。
5.Dorabella密码1897年7月14日,音乐家爱德华·埃尔加给他的朋友杜拉·彭妮小姐发了一封加了密的信,至今无人知道信中的内容是什么,连彭妮小姐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这封信,或者说是密码,由87个字符成,排列成3行,看上去像是由24个象征性的字母转化而来,其中每一个字符都包含1、2或者3个半圆。在第三行的第5个字符后面有一个小点,不过小点的含义和意义并不明确。许多人猜测这是音乐家的新作的乐谱,不过至今也没有人有幸能听到他的这首新作。
6.Chaocipher1918年,Byrne发明了Chao这种密码方法,并于1953年将其写到他的自传《沉默年》中。
Byrne认为chaocipher很简单,但却不可能被破译。Byrne还宣传,他用来加密的机器可以装进一个雪茄盒子里,并承诺如果有人能破解他的密码,就能得到他的奖励。
Chaocipher由两个字母表组成,右边的字母表用来确定普通文本的位置,而左边的字母表用来读相应的次密文。它的演算法涉及到动态替换的概念,如果其中一个字母表发生了变化,另一个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正是它难以破译的原因所在。
7.D’agapeyeff密码这个密码于1939年由D’agapeyeff编制,它曾被收录在《代码与密码》一书中,但是在该书随后的版本中,都没有收录D’agapeyeff密码,据说连创作者D’agapeyeff本人都忘了该如何破译它,所以至今也没有人能破解它,但也有人说,之所以无法破译,是因为D’agapeyeff本人在加密最初的文本时出现了错误。
8.LinearA密码这是在古克里特岛发现的由两种不同的线性文字组成的字符,在克里特文明时期,LinearA是宫廷中使用的官方文字。它由亚瑟·伊文思发现,在1952年的时候,米歇尔·文屈斯发现,LinearB是早期迈锡尼文明时期的文字,但是,尽管LinearA与LinearB之间存在着一些关联,但LinearA依旧无法破译,它看起来似乎是公元前1900—公元前1800时期的字母表。
9.黄金密码1933年,在中国上海发现了7块黄金,与一般黄金不同的是,这7块黄金上刻有一些图片和汉字,但是其中的含义至今无人能解,而这几块黄金因其所包含的密码而身价大增,据说已经超过了黄金本身的价值。
第十个留给世人的难题就是前面所说的“伏尼契手稿”之谜。这10种神秘密码已经超出了现代密码学的范畴,即便是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将其破译。它们成了密码界挑战,引来众多的挑战者。
朱洛巴石盘
朱洛巴石盘是中国考古学家纪蒲泰等人1938年在青海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地区考察时发现的。他们在一个小山洞里挖出了716块花岗石圆形体,每块的厚度大约为2厘米。石盘表面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出许多十分规则的水波纹线条,与现代的镭射唱片极为相似。更惊奇的是,这些石盘上面刻有许多无法解读的符号。
这些符号一直到1962年才被中国学者徐鸿儒破译。徐鸿儒教授根据当地的一些神秘传说,经过长期的研究终于破译了石盘上的符号:特罗巴人来自云端,他们乘坐的是古老的飞船,后来飞船在着陆时损坏了,这些特罗巴人只好藏身山洞。实际上,在巴颜喀拉山地区的确一直流传有关特罗巴人的传说,传说中他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种都不一样,他们身高1.2米,瘦小柔弱,骨骼纤细,眼眶奇大,脑颅容量比一般人大100毫升。朱洛巴石盘也许这是这个特殊的特罗巴人留下的。
linearB
LinearB是迈锡尼文明时期的一种文字,它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出现,并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而逐渐消失了。LinearB中绝大多数的字符在克诺索斯、赛多尼亚、迈锡尼文字中都能找到。
根据已破解的信息来看,linearB只应用于一些行政文书中,它可能只用于皇室之中,所以随着皇宫的毁灭,这种文字也开始消失了。在数千个字符中,已经有一小部分的含义已经破解了。
纳斯卡线条,宇宙的密码?
观点:纳斯卡线条究竟是远古的图腾还是宇宙密码,至今仍无人能说得清楚。那些线条的形成和含义就像一个个密码一样,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破解了线条的密码,也许就发现了一个宇宙的秘密。
在秘鲁南部一片荒凉的平原—纳斯卡平原上,有一处令人震惊的奇迹,在方圆50平方公里内的地表上,有许多深大约为0.9米,宽度在15厘米到20米之间的“沟槽”。
这些线条是由两个美国人、考索克夫妇发现的。
他们在纳斯卡平原考古时,发现了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直线条、弧线……这些线条绵延几公里。他们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考古人士纷纷来到这里,他们推测这些线条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对于这些线条的含义,却一直不得其解。直到后来,考古学家从高空俯瞰时,才发现这些或直或弯的线条,原来是许多巨大的图案中的一部分,因为图案覆盖的面积太大了,以至于人们在地面上无法看清其全貌。
这些图案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各种几何图案,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螺旋形等,还有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如一只巨大的、栩栩如生的蜘蛛,猴子;有人形图案,其中有一个人形图案,只有一个头和两只手,且一只手只有4根手指……这些图案从北边的英吉尼奥河开始,往南延伸至纳斯卡河,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在驾驶着飞机在空中俯瞰到这些巨大的图案之后,不由地惊叹说:“我发现了世界最大的天文书籍。”
的确,这些神秘、巨大的图案就像一本“天书”一样,至今没有人能读得懂。它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吸引了许多学者来解谜。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来到纳斯卡之后,就再也舍不得离开,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些线条。
纳斯卡线条太大了!站在地面上,人们根本无法领略到它的魅力,那么2000年前的人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无法想象在看不到全貌,又没有掌握现代飞行技术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是如何设计和制造出那些图案来的。
在纳斯卡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些玛雅人遗留下来的金字塔。人们猜测,与玛雅人比邻的纳斯卡人也许也掌握了建造金字塔式高台的技术,他们曾经建造过一座宏伟的高台来监督整个纳斯卡线条的制作过程。
但这种猜测很快被否定了,显然纳斯卡平原并不具备建造高台的条件,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没有茂密的树林,也就没有建造高台的木头。
考古学界在考察玛雅人的遗迹时有一个奇怪的发现,玛雅人似乎从来都不用轮子,他们建造的金字塔靠什么搬运材料呢?有人猜测,那是因为玛雅人已经发明了一种低空的飞行器,那么纳斯卡人也许也是乘坐着一种飞行器来监督线条的制作的。从已经发掘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上,人们发现有一些飞行的图案,比如气球风筝和鸟一样的飞人。但并没有任何的飞行器被发现。
最主要的是,人们始终猜不出纳斯卡人制作出这些巨大的图案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巨大的、线条勾勒出的图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有人认为,纳斯卡线条是一种天文历法的直观表示,因为这些直线中,有几条十分精准的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冬至点。那些直线和螺旋形的线条代表了星球的运动轨迹,而那些动物图案,则指代的是星座。
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一幅很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甚至有可能是一幅藏宝图,宝藏的秘密就藏在这幅巨大的图案之中,只是至今还无人能破译其中的密码。
显然,这些猜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也有“务实”的科学家认为,这只不过是纳斯卡人的一张供水系统图。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研究院戴维·约翰逊就持这种观点。他长期研究纳斯卡地区古代的灌溉系统,有一次他正准备探察一个岩石断层时,无意中发现那些线条正指着他所要去的那个断层。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激动地仰起头对着天空说:“我的上帝,我想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戴维认为这些巨大的图形标记了地下水源的位置,这些神秘的线条正是古代纳斯卡人绘制的供水系统图。而那些蜘蛛、猴子、巨鸟的图案,也许是古纳斯卡人各个家族的徽标,家族之间为了分配水源,将自己家族的徽标在各自的水源地上标出来,避免了纷争。
纳斯卡线条至今还是一团谜,无论是线条的形成本身,还是那些线条勾勒出来的图案所蕴含着的意义,都是一个超越了现代密码学范畴的密码,没有一位解码者能够成功将其破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