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新时期文学的潮,一潮一潮,逐渐向着更合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而发展。中国的文学逐渐回复到文学的本体去。那单薄的文学封闭的文学开始呈现越来越丰富的色彩,这是文学潮的作用,文学群体色彩的作用。一潮涌和一潮退落中,涌现了许多的作家和作品,应该说,不少好作品和好作家,都在这样的潮中涌现出来,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是这样为人而注目的。评论家和读者也都是在文学的潮中去认识作家和作品的。群体显得有力量,显得醒目。在一个一个的潮中,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特别是外国的西方的文学给中国文学发展以影响。在潮中,几乎把几百年的文学流派都模仿遍了。这是文学的一个发展必要的过程,它也是具有着必然性的。
但我要说,真正从文学本体去看文学,文学作为创作,是应该具有着独特性,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他的个性表现,每一个作家都应该表现出他独特的风格。而文学作为潮的涌现,一个潮,往往是一个色彩一种调子,甚至是一种语言的互相模仿。这是不合乎文学本体规律的。没有个性和独特性,就谈不上创造。就谈不上创新。就谈不上艺术。也就是说,在潮中相近的文学作品,只能是不成熟的文学,潮的本身就表现着文学的不成熟。我想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是要成熟了,应该要走上合乎文学发展规律的路了,也就是说,应该出现大作品和大作家了。那种靠互相接受互相影响互相模仿的创作,不应该再占创作的主要地位。而我们的评论家们的目光,可以从潮中发现作品作家,转到发现真正地表现出个性和独特性作品和作家,这样的文学发展才是成熟的正常的艺术的。
我并不是说未来创作的趋势是个性的作家,应该说,文学的创作本来就应该是个性和独特的。这种个性的独特性表现,才是百花齐放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有中国文学的传统性的。对于个性的作家来说,并非是闭门而极端表现,而是需要融各种文学的传统,需要具有各种文学的文化的思想的素养,需要更多的古今中外的知识集一身,需要接触更多社会生活,越宽越好,越厚越好,一切都必须是融会贯通的,再通过个性的创作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个性的色彩表现出来,个性的创造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出现大作品和大作家。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中国那么大,有那么多的杂志社和出版社,有那么多的作品出现,又有那么多似是而非的文学理论遮闭着,大概还会有一潮一潮的作品出来,人们还会从潮中去发现作品和作家,这是无法预料和无可奈何的。而已经体悟到了这一点,我自然便努力去超越潮流,真正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来,哪怕是走着一条长长的孤独寂寞的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