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青草地-角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十多年前,我从大城市落户到母亲的家乡、江南的一个小县里。在那儿的农村和县城里生活了十二年后,重又回到了大城市。曾是十七岁的少年,孤身下放,生活的步子是沉重的。然而多少年以后,在我创作的作品中,小县成了作品的基本背景,江南小县有山有水,有地方风俗,有但语乡音,有它的一种色彩。县城是个中介点,能折射城市,能折射乡村。但更重要的是,小县牵着我的神思,我的整个青春时期几乎都是在那儿度过的,它成了我梦的背景,不用经常到那儿去,我依然能把握那儿生活的脉搏。

    写当代的生活,写中国江南小县的当代生活,乃是我创作的一个角度。

    从我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至今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间,中国文学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学的潮头一潮接着二潮,回头看,有许多的小说是过时了,难以卒读了。这其间有社会进步的原因,有文学发展的原因,有人的审美情趣变化的原因,细想起来,那些作品都是再现了一时的平面的生活,不管那作品在当时是不是走红过,是不是轰动过,它和那平面的生活一起留下了,无法穿过时间的隧道。

    这也是一个角度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文学的需求也跟着变化。需求的角度变了,单纯表现社会性的作品,就有了潮涨潮落。

    相对稳定的是文学性的角度。

    文学性的角度也是千差万别。那是欣赏口味的不同。对外国的文学作品,我也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有比较喜欢的和比较不喜欢的。我不知道,换一个角度,从外国读者的眼光中来看自己的作品,那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的小说,大都是淡淡的情节,细雨江南,朦朦胧胧,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我知道,有不喜欢我作品的读者,也有很喜欢我作品的读者。

    当然作家的创作首先表现的是自己,表现什么,如何表现,那是他的角度,他从他的角度出发,展示出他的艺术想象,表现出他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他的艺术生活。体悟人生,表现人生,这一点,西方有西方的方式,东方有东方的方式,每个民族有各自传统的方式,每个作家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千差万别的方式正是千荐万别的角度,在读者那儿汇成一个文学欣赏的大角度。没有作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为读者喜欢。然而,一个作家不可能为所有的读者喜欢。有喜欢看侦探作品的读者,有喜欢看神话作品的读者,有喜欢看言情作品的读者,有喜欢看哲理作品的读者,有喜欢看幽默作品的读者,也有喜欢看荒诞作品的读者。作家的作品,为哪类读者所喜欢,这可以说是一个欣赏层次问题,其实也可说是一个角度问题。

    换一个角度,也就换了一种眼光。我无法知道,国外的读者,对中国的看法是怎样的,对中国的文学要求是怎样的。我无法知道那角度,这中间隔着长长的地域,隔着民族的习俗,隔着文字的翻译,隔着神秘的印象。但我认为尽管生活的方式不同,而人的精神希冀,人的内在渴求,应该是相通的,文学在这同一的角度上,应该也是相通的。

    作家的作品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实在是很难自料,有社会的因素,有语言的因素,有欣赏习惯的因素,有艺术气质的因素,有文化层次的因素,有生活地域的因素,有时尚审美的因素,还可以说出很多的因素来,用东方的语言来解释,这是缘,作者和读者通过作品的相交,其实也是一种缘。中国的作品能展现在国外读者面前,这种可能是太少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为这缘而感到大欢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