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按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部署,中国将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第一个航天员送上太空!于是,西方媒体在预告2003年世界航天七件大事时,将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排在了第二位。
然而,冥冥之中仿佛一切早有安排。自然界和航天界的灾难好像商量好了似的,一定要在这年发生!
2003年2月1日,即大年初一上午9时,我拨通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家的电话。胡世祥当年是西昌基地的司令员,我的顶头上司,所以打个电话拜个年,算是对老司令员的问候与祝福。电话拨通后,他夫人告诉我说,老胡刚回家,刚躺下。我好生奇怪!据我所知,司令员从不睡懒觉,何况今天是新年第一天,为何一夜未睡?我刚准备放下电话,胡世祥醒了——其实他根本就没睡着。他接过电话,我们相互问候了两句,我便问,司令员,您怎么才睡?胡世祥说,出事了!我急问,什么事?他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大爆炸,死了七个航天员!昨晚指挥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搞得很紧张,忙了一个晚上,刚躺下。
我脑袋嗡的一声,愣了。的确,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可谓荆棘遍地,险象环生。自42年前加加林上天以来,世界载人航天技术虽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神话般的巨大成就,但其风险度也高得惊人!截至2003年2月1日,全世界已进行了240次载人航天发射,共有951人进入太空,但献身太空的航天员已达23名之多!比如,1961年3月23日,苏联航天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暗室里进行训练时,因舱内起火,被活活烧死,成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牺牲者;1962年11月1日,一名苏联宇航员从24500米高空跳伞训练时,因航天服出故障导致急剧减压而丧生;1967年4月,苏联“联盟一号”飞船上天后发生故障,在轨道上运行三圈后提前返航,在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着陆系统失灵而坠毁,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1971年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将三名航天员送上“礼炮一号”空间站,飞行了24天,返回地面时因座舱突然漏气减压,三名航天员窒息死亡;1967年1月27日,美国航天员格雷索姆、怀特和查菲三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阿波罗4号A”登月飞船上进行地面模拟登月时,充满纯氧的座舱突然发生爆炸,三人葬身火海。四年后,“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登月航天员将这三人的骨灰撒在了月球。而最令人震惊的,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仅一分多钟便突然爆炸,七名宇航员瞬间魂丧天空,12亿美元顿时化为乌有,美国航天飞机发射计划被迫暂停32个月,直至1988年9月29日才得以复航。“挑战者号”机毁人亡,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除了人员的伤亡,火箭、飞船、航天飞机,也发生了不少事故。比如苏联:1960年5月15日发射的第一艘不载人飞船“东方号”返回时,返回舱不但没有回来,反而被抛向更高的轨道而永远失去了联系;1960年7月23日发射一艘不载人飞船,因火箭故障而告失败;1961年2月1日发射载有两只小狗的“东方号”飞船,回收时失败;1975年4月5日发射“联盟8号A”飞船,飞行中因第三级火箭发生故障,坠毁于距我国北部边境约300公里的阿尔泰山脚下;1983年9月28日发射“联盟10号”飞船起飞90秒钟后爆炸;1988年11月15日发射的耗资百亿美元、历经十年研制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飞行了205分钟、环绕地球两圈后着陆,因设计的缺陷和救生系统的不完备,从此停放机库,再也没有重返太空……
美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登月为例,美国在执行三大登月发射计划期间,先后有12次失败记录。比如:1961年8月和11月发射的“徘徊者2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后,因发动机未启动而“望月兴叹”;1962年1月发射的“徘徊者3号”飞船,因运载火箭瞄准错误,致使飞船偏离月球37000公里;1962年4月发射的“徘徊者4号”飞船,因控制系统短路,飞船在月球背面坠毁;1962年10月发射的“徘徊者5号”飞船,在即将到达月球时,因发动机熄火而前功尽弃;1964年1月发射的“徘徊者6号”飞船,在向月球降落时,因电视摄像机故障而功亏一篑;1961年4月25日发射的载假人的“水星”飞船,绕地球一圈后因火箭故障而告失败;1969年1月,连续发射两艘“勘测者号”探月飞船,也均以失败告终。而美国从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共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虽然没有出现大爆炸,但从1968年4月到1970年4月,短短两年时间就发生了四次“有惊有险”的事故。在运载火箭方面,失败的事例也不少。例如:从1958年10月起开始执行的“水星”计划,其“宇宙神”火箭在15次飞行试验中就有六次失败;1986年4月18日,“大力神-34D”火箭发射军用卫星,火箭凌空爆炸;同年5月3日,“德尔塔”火箭发射气象卫星,火箭再次爆炸。这连续两次大爆炸使得美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拥有的垄断地位一落千丈。
中国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几十年的航天发射史,失败同样无法避免。只是这些失败数十年来借助一张“保密”的“面纱”,堂而皇之地给遮蔽罢了,因而留给国人这样一种错觉:中国航天好像一直是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中成长壮大的。其实不然。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一样,每往太空迈进一步,付出的都是巨大的代价。在“长征号”系列火箭的近百次发射中,总有失败的阴影相伴左右。中国最早的几次航天发射失败,就是在即将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酒泉基地发生的。第一次是在1962年3月21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起飞后仅八秒钟,便在空中摇摆不止,随后落地爆炸,爆炸点距离发射点前方仅六百多米;第二次是在1965年12月12日,“东风二号甲”导弹发射起飞后36.8秒,发动机突然熄火,导弹下落爆炸;第三次是在1967年5月,“东风三号-3”导弹的“点火”命令下达后,操作手按下了“点火”按钮,但发动机却不启动,操作手又几次按下按钮,发动机还是不启动,发射被迫终止;第四次是在1969年10月11日,“东风三号-3”导弹点火升空几分钟后横空爆炸,弹头在空中解体。即便到了90年代,火箭爆炸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最大的事故有两次:一次是在1995年1月26日,“长二捆”大型火箭在西昌基地发射美国“亚太二号”卫星,火箭升空不久突然爆炸,导致星箭俱毁;还有一次是在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捆绑火箭在西昌基地发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火箭起飞后仅22秒,突然横空爆炸,不仅中国火箭和国际卫星同时惨遭毁灭,而且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这在中国火箭发射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两次大爆炸不仅震惊了中国航天界,而且震惊了世界航天界!
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跨进2003年的大门之后,中国载人航天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发生意外了——不是怕失败,而是失败不起了!想想吧,离中国人飞天的日子只剩下十个月了,十个月中有多少事情等着加班加点去干啊!其间别说发射失败,就是任何一点闪失都会打乱全部计划,甚至导致功亏一篑!
因此,2003年大年初一这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日下午,大总师王永志等赶到航天员大队,与14位航天员进行座谈。座谈前,14位航天员起立,为美国“哥伦比亚号”七名航天员默哀。之后,王永志介绍了飞船、火箭近期的情况,然后说,从1961年起,人类已有九百多人离开了地球,但有23位航天员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太空。作为一个航天员,生死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14位航天员表示,人类飞天的路上确实险象环生,但如果飞天没有风险,还要我们干什么?作为一名航天员,从当上飞行员那天起,我们就作好了随时可能牺牲的准备。虽然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了,七名宇航员不幸遇难,但我们相信,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不会停止,中国迈向太空的步伐也不会中断!
当晚,航天员们的家中气氛多少有些异样。夫妻之间的话好像一下子少了许多。有一个航天员回家后,按照惯例给儿子辅导作业,儿子突然问道,爸爸,你说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先进还是中国的飞船先进?航天员说,当然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先进了!儿子说,那中国的飞船上天后会不会也掉下来呢?妻子听见了,急忙过来,制止儿子道,瞎说什么,快进屋睡觉去!儿子很不服气地说,谁瞎说了?老师今天讲了,中国是第一次发射飞船,也存在失败的可能。
航天员和妻子相互看了看,谁都不说话了。片刻,航天员问妻子,美国航天飞机的事你都知道了?妻子点了点头。航天员说,我的愿望,你是知道的,希望你……妻子说,你是个男人,你要上天,实现你的抱负,实现你的愿望,我理解。可我是个女人,我和儿子要在地球上生活一辈子,上班,下班,买菜,做饭,赡养老人,过日子……
航天员不再说话了。他走到窗前,院子里正下着小雨。突然,他看见雨中有个人在跑步,定睛一看,是研究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专家……
2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北京南苑举行“责任令”颁发仪式。所谓“责任令”,相当于古时候的令牌。颁发“责任令”,就是为即将出征的将士颁发一块令牌!“责任令”是一块一尺见方的金属牌,上刻“责任令”三个烫金的大字。别看它只有一尺见方,谁一旦拿在手上,顿感重如泰山!“责任令”颁发仪式开始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首先讲话,接着由副总经理吴卓宣读“责任令”: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务必确保“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神舟五号”飞船圆满成功,不许失败!
年轻的吴燕生院长走上台,从张庆伟手中接过第一块“责任令”牌。然后,吴卓又宣读了第二份“责任令”: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务必确保“神舟五号”飞船飞行圆满成功,飞船安全返回,不许失败!
同样年轻的袁家军院长走上台,从张庆伟手中接过第二块“责任令”牌。随后,张庆伟又向七个单位的七员大将颁发了七块“责任令”牌!在这九块“责任令”牌的颁发过程中,整个会场没有一点声音,站在台上领“令牌”的九员大将更是一脸沉重,不见一丝笑容。接着,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讲话。他说,我刚才注意到,吴燕生、袁家军等人领“责任令”时,都不笑,为什么呢?因为今年他们完不成责任令,那是要“提头”来见的!当然,他们不会“提”自己的“头”,而是会“提”底下人的“头”。这样一层“提”一层的“头”,就是落实责任的过程!刚才张庆伟发了“责任令”,我感到了航天人的决心。“不许失败”,从科学规律上推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从国家的责任感出发,又是合情合理的。今年是我们的决战年,决战打不下,就不能决胜!
然而,正当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憋足劲头加紧“神舟五号”的发射准备工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非典”降临了!
“非典”是伴着2003年春天的脚步一起到来的。“非典”的不期而至,像一抹巨大而无形的阴影,笼罩着中国航天城,笼罩着即将起飞的“神舟五号”飞船,也笼罩着中国航天人一颗颗沉痛的心;而这时,国际航天界也乌云滚滚,舆论四起。这不仅打乱了中国航天人的生活秩序,也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北京是“非典”的重灾区,位于京郊的“航天城”以及国防科工委、航天部所属的各个单位自然在劫难逃。本来就天天身着“一身白”的中国航天人,每天上班时又添了“一白”——口罩,每天下班又加了一道“程序”——消毒!早市不能去,食堂不能去,饭馆不能去,澡堂不能去,公园不能去,甚至生病了医院也不能去——尤其高烧,更不能去!于是,会议减少了,有的工作暂停了,有的联系切断了,有的试验中止了。位于南苑的火箭系统的专家们集中到一栋楼里,吃饭都靠专人送。“神舟五号”的大本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甚至接到海淀防疫站的通知,说是发现疑似病例!于是他们立即拔营移寨,将全部人马从京城的知春路搬到郊外的航天城。航天城里的14名天之骄子更是成了“大熊猫”,从4月21日起便被“关”进了小红楼,与妻子、孩子完全隔绝,进入全封闭训练状态!而航天员的妻子们也全部不能上班,不准出门,在家带小孩、照顾老人,所需生活用品比如蔬菜蛋肉、油盐酱醋等均由后勤管理员每天早上负责送到家门口,直到6月才被允许出门。远在千里之外的戈壁滩发射场也专门成立了“非典”预防工作组,并拨出专款对科技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当然,恐慌的日子是短暂的。中国航天人顾不上恐慌,也实在没有时间恐慌。一方面,他们要确保火箭、飞船上的12万多个上天的元器件不能有一个出问题——只要有一个元器件出问题,飞天梦就将化成泡影;一方面,又要确保全国百万航天大军中不能有一个人染上“非典”——有一个人染上“非典”,专家就有可能倒下一大片。两副重担同时扛在肩上,压力可想而知。但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在坚持部署和推进“神舟五号”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应对“非典”,提出了“防‘非典’就是保试验、保成功”的口号。凡是参加“神舟五号”工程的科技人员一律集中住宿,不得回家,不得外出,不得与外人接触。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发热症状或其他可疑迹象,立即隔离观察。而航天人自身也表现出了对国家民族、对航天事业高度的责任心。他们忘掉自己,忘掉家庭,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就像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而这一时期有人曾作过一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非典”期间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非典”什么时候消灭,一件是飞船什么时候上天。而且,全国不少热心人士还通过各种方式对航天人的安全表示关切,对载人航天表示支持。有一些小学生甚至把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压岁钱寄到航天城,说要给搞飞船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身体好了他们就能抵抗“非典”了!
航天人得知这些信息后,被深深感动了。他们决心用“神舟五号”的成功来回报全国人民的关心。而中央有关领导也明确指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步伐一天也不能停止!但就在这时,一则不好的消息又传到了航天城:5月4日,俄罗斯“联盟TMA-1”飞船返回时,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导致飞船偏离轨道!
而此时的中国飞船也正面临一大技术难题:“神舟四号”飞船返回地面后,经有关技术人员对飞船返回舱进行测试,发现返回舱内的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标!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返回舱是要坐航天员的,这个问题若不彻底解决,“神舟五号”上天后,它将对航天员的安全产生很大威胁,甚至会危及生命!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飞船系统的专家们不顾“非典”的危险,加班加点,反复试验,终于使返回舱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规定的指标。7月18日,“神舟五号”飞船经过三十多名专家评审,由中国“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给出了最终的评审结论:“神舟五号”的性能和工艺满足总体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要求。四台发动机同时不工作的概率为0.0015。评审组认为,“神舟五号”已具备了出厂的条件,同意出厂。
但就在飞船即将启程前往发射场的前两天,即7月27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突然下令:“神舟五号”启程计划暂缓!刚从“非典”噩梦中平息下来的航天城忽然又“电闪雷鸣”,再掀波澜!
事情突变,皆因飞船的一个缓冲器。
“神舟五号”返回舱的底部安装有四台反推发动机,当返回舱离地面一定距离时,反推发动机开始点火,给返回舱一个向上的推力,以减缓返回舱降落的速度,使返回舱落地时不至于产生猛烈的撞击。为了对航天员着陆时的安全实行双保险,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航天员的座椅上设计了一个缓冲器,目的是在反推发动机万一不点火的情况下起到保护航天员的作用。因此,缓冲器是航天员着陆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世界上的飞船座椅缓冲器有两种,一种叫“拉刀式”,一种叫“胀环式”。中国飞船系统的专家们通过十年的努力,研制成功了“拉刀式”缓冲器。经过反复试验证明,如果有一台反推发动机不点火,“拉刀式”缓冲器能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但如果四台反推发动机都不点火,“拉刀式”缓冲器在安全保护性能上就达不到载人航天工程规定的指标。而“胀环式”缓冲器是一种新型的缓冲器,相对于“拉刀式”缓冲器而言,安全保护性能要好一些。此前,飞船系统的专家们也曾考虑过“胀环式”缓冲器,但因研制时间紧迫,所以飞船出厂时采用的还是“拉刀式”缓冲器。
“神舟五号”到底是采用“拉刀式”缓冲器还是采用“胀环式”缓冲器,一直是大总师王永志的一块心病。当年5月他就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因两种方案都有道理,争执不下,也就没有定下决心。现在,飞船即将启程,他举一反三,考虑来考虑去,总觉得这是个问题。尽管专家评审组对飞船已经作出结论:四台返推发动机不点火的概率仅有0.0015,也就是说,故障率几乎等于零。但几乎等于零并不就等于零,这0.0015至少在理论上还存在一点点风险。而中国人是第一次上天,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必须保证航天员的绝对安全——至少要保证航天员站着走出返回舱!假如航天员出舱时断了一条胳膊,或者折了一条腿,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就不能算圆满!因此,王永志找到总指挥李继耐,将自己的担忧和盘托出,并提出了更换“拉刀式”缓冲器的设想。李继耐当然清楚,1963年3月,苏联“上升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就因返推发动机没有点火,导致返回舱偏离落点三千多米,幸亏返回舱落在了大雪覆盖的森林里,航天员才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如果在“神舟五号”即将启程前更换缓冲器,犹如打仗前突然临时变阵,风险实在太大!何况今年10月择机发射“神舟五号”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传遍世界。现在留给中国航天人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只剩下七十来天了。假若新的缓冲器不能按新的计划研制出来,那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到时岂不成了全世界的一大笑话!再说了,“拉刀式”缓冲器是中国专家们依靠自己的智慧研制出来的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科研成果,他们为此付出了整整十年的心血,一旦替换掉,对专家们将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思来想去,李继耐感到此事相当棘手,便分别征求几位老总的意见。几位老总意见不一,举棋不定。他又找到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两人交换意见后,他让张庆伟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四天之内拿出最后意见。
当张庆伟把飞船暂缓启程的消息通知袁家军时,飞船系统的专家们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奔赴发射场了、所以专家们听到这一消息,真是犹如晴天霹雳!尤其是早已身心疲惫的总师戚发轫,更是欲哭无泪。因为若是缓冲器真要更换,飞船系统的工作计划将被全部打乱,许多工作又要重做一遍!而且一旦更换,就意味着专家们十年的心血统统付诸东流!这可如何是好?
而在张庆伟组织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会议开了三天三夜,“吵”了三天三夜。由于两种缓冲器都不是非此即彼,所以很难抉择。最后,意见渐渐趋于一致:缓冲器是飞船着陆时航天员安全的最后保障,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论多苦多累,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而且设计人员认为,如果特事特办,集中力量突击,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研制出新的缓冲器。于是,张庆伟最后拍板——更换原有“拉刀式”缓冲器,重新突击研制新的“胀环式”缓冲器!
7月29日,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召开“两总”联席会议。会议经过反复讨论,最后作出决定:更换新的缓冲器!同时,智慧的专家们还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在北京集中力量抓紧研制新的缓冲器,另一方面让“神舟五号”提前进入发射场,按原计划作先期的检查测试,等新的缓冲器研制成功后,立即在发射场实施更换。这样,就不会影响整体进度。最后,总指挥李继耐宣布:10月14至17日,择机发射“神舟五号”!
会后,立即成立了以飞船副总设计师张柏南为组长的攻关小组。小组下设六个专题攻关组。任务期限是:10月10日前,必须拿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新的“胀环式”缓冲器!换句话说,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国外十个月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如此之短,奇迹能出现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