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想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增强实力,因此经常发生战争。

    一次,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想到这个计划一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于是在朝廷上严肃地对大臣们说:“谁要对我攻打楚国有意见,我就让他去死!”大臣们都了解吴王的脾气,他说到做到。虽然不少大臣都知道这次攻打楚国对吴国很不利,但一想到劝谏不成反而会遭到杀身之祸,于是都不再说话了。

    吴王在积极准备打仗,大臣们心急如焚。吴王的一名叫少孺子的近侍看到这情形,心里也非常着急。想前去直言劝谏吴王不要伐楚,但又怕劝不成。伐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少孺子整天愁眉不展。

    一天早朝,吴王发现他的侍臣少孺子浑身都湿漉漉的,心里挺奇怪,便问他:“早上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弄得全身上下都湿了呢?”少孺子赶紧回答说:“我早早起来,带了弹弓,在后花园散步闲逛,想打只鸟什么的。我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吴王插话说:“什么事让你不能忘怀,说出来听听。”少孺子接着说:“我看见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可这蝉怎么知道,有一只螳螂这时正在下边悄悄地向上爬,紧紧地盯着它,想作为一顿美餐呢!再细看那螳螂,屈着身子,张伸着足爪,一步一步接近了蝉。可是,螳螂又怎么知道,这时正有一只黄雀隐藏在离它不远的一根树枝上,两眼死死盯着螳螂,准备振翅飞起啄那专心专意向前爬的螳螂!黄雀呢,伸着脖子心想那螳螂一定跑不了了,也来顿美餐。可黄雀哪里会想到,这时有人正用弹弓瞄准它,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哎,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思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啊!大王,您看,这事多么精彩,这场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呀!所以我就站着观看,时间长了,露水就把衣服都打湿了。”

    吴王一边听,一边思索,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此时才明白少孺子的一番苦心。吴王哈哈大笑着,一手指着少孺子,说:“你这个聪明鬼,小滑头,竟把我说活了,攻打楚国的事就停了吧。”满朝文武大臣,奔走相告,吴王在朝廷上又正式宣布:“伐楚的计划取消了。”

    智慧寄语

    父母应教导孩子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顾全大局,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身后祸患。虽然这个道理对孩子来说比较深奥,但是父母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加深认识。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即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一带)人。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仅靠母亲艰难地抚养。

    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所以能学有所成,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孟母严格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孟家附近有一片松林,松林旁边有一块墓地,只要谁家死了人,送葬的就从他家门口过。那时候,谁家死了人,都要办丧事,尤其大户人家,出殡、送葬非常热闹,队伍很长。送葬人的啼哭声和吹鼓手乐队的吹吹打打声混在一起,往往招来许多观看的人,其中小孩子最多。小孟轲和小伙伴们看了以后,常模仿出殡、送葬,挖坑,埋假死人,堆土堆,之后,大家一起跪在土堆前哭哭啼啼。有的装成吹鼓手,拾个小木棍也学那吹吹打打的样子,他们玩的很愉快,场面好不热闹。

    孩子们经常做埋葬死人的游戏,被孟母知道了,她很生气。一天小孟轲刚回家,孟母将他叫到屋内,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你记住,咱们家的祖先,是鲁国的富贵人家,后来衰落了,才搬迁到邹国来。你父亲是读书人,很有学识,可惜死得早。现在,我们家境贫寒,才住到这城外的荒野之地。可你不好好在家读书,却经常与那些淘气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坟墓间埋死人,哭哭啼啼的,这成什么样子,这样怎么会有出息呢?你要争气啊!”

    孟母说完,小孟轲表示坚决悔改。为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决定改变环境,不久把家迁到了城里。为此,孟母将辛勤劳动节俭下来的积蓄,全用光了。孟母还把收藏的孔子的学生整理的《论语》找出来,要儿子好好地读,学作孔子那样的人。

    从此,小孟轲天天在家里认真读书,也没有伙伴来找他。可是,没有多久,小孟轲就坐不住了,总想到外边去看看。一天,孟母不在家,他偷偷跑到外边,一看,好热闹。因为,这个新家位居闹市,摊主的叫卖声,附近还有打铁匠,终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人来人往。不久,小孟轲又结识了新的一群小伙伴。他们在一起玩耍,有时玩得高兴忘记回家吃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模仿卖东西,高叫声叫卖,还有的当顾客。也真有趣。

    小孟轲与伙伴一起尽情玩耍,常常忘记学习,这时,孟母很生气。孟母想,住在这闹市,对孩子学习影响太大。于是,她历尽艰辛,又搬了一次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的对面去了。这里和闹市大不相同,没有嘈杂的闹市声,没有来来往往的人群。而是经常听到学宫里传出的琅琅的读书声。小孟轲也常常在墙外听那读书声,不由地跟着诵读。时间久了,小孟轲的心安定下来了,喜欢读书了。有时坐在家中一读就是一整天。孟母也很高兴。

    孟轲小时很聪明,对诵读过的全能熟记。别人做什么只要他见过的,就能模仿去做。例如,他常常到学宫门前往里面张望,看那里的孩子们怎样读书,怎样跟老师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代传下来的关于祭祀、朝拜方面的礼仪。这是当时官学规定的必学内容)。

    孟轲对学生们跟老师学习“周礼”时的低头、弯腰、抱拳等动作感到很好奇,回家自己就学着做,孟母见了,又以为是玩耍,心里有点不高兴。一问,才知这是在学作“周礼”。这下孟母高兴极了。

    不多久,孟母就求人将儿子送进学宫。让儿子开始系统地接受教育。开始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汉字、算术)。孟轲学习努力勤奋,常常放学回家接着学习,他进步很快。孟轲后来果然学有所成。

    智慧寄语

    孟母为教育孩子,不畏劳苦,三次搬迁,以便让孩子能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安心学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生活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父母要时刻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动向,及时纠正孩子的交友方向和不良行为。

    蔺相如略施小计,使“和氏璧”安全回到赵国,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15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15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15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15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5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5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5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15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15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智慧寄语

    通过这个故事,父母需要教导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只有从容面对,积极想出策略,才能化险为夷。

    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卿,官职比廉颇高;廉颇心里很不服气,处处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为顾全大局,处处退让,终究赢得了廉颇的尊敬。

    廉颇负荆请罪

    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入侵赵国边境,占领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5000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

    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弹奏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台上把缶乱敲了几下。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乘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智慧寄语

    “团结就是力量”。正因为有蔺相如廉颇这样的人才,赵国才会在诸国中站得住脚。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学校,孩子总生活在一个个的小团体中,个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维护集体的荣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熟读兵书,却不知道活学活用。在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20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40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25000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5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40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智慧寄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理论,结合理论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需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信和勇气、胆识和智慧,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联合,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这就是“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9年,赵国在长平遭到惨败,40万大军全部覆没。秦国乘胜追击,赵国已无力量抵抗。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要平原君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到自己的国都——邯郸十分危急,他决心亲自到楚国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的事。他打算带20名文武全才与他同行。于是在3000门客中挑选这20人。挑来挑去,只选中19个。他正在为此事着急,有个门客,自我举荐说:“我能否算个数呢?”平原君抬头一看,并不熟悉,有点吃惊地说:“先生叫什么名字?来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那个门客高声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3年了。”平原君听了直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很快就冒出来了。先生来到我这儿已3年了,可我没听说你有什么本领啊。”

    毛遂是个有智谋有胆略的人,在平原君家里呆了3年,一直默默无闻。他的才能始终无机会表现出来,因此平原君不认识他。这次平原君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人去楚国谈判,毛遂认为是个好机会。因此,当平原君挑选到19人时,他果断地站出来自荐。

    当他听到平原君怀疑他的才能的问话时,他从容不迫而又无可辩驳地回答说:“几年来,我从来就没有能像锥子那样放进您的袋里呀,要是早就放进您的袋里,我敢说,不只是尖头露出来,整个锥子就会像禾穗一样挺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的话不无道理,再说缺的一个人也还没找出来呢。于是,平原君点头同意了。他心里很佩服毛遂的胆量和口才。

    已挑出来的那19个门客,一边听一边交头接耳。有的还用轻蔑的眼光看他。平原君带着挑出的20人出发到楚国。一路上,大家交谈着。开始有人还在轻视毛遂。说他说大话。但谈着谈着,发觉他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就跟楚王商谈出兵助赵的事。可是谈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他的随员们个个心急如焚,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但是,他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没什么办法。这时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时说的大话,便怂恿他上台,对他说:“毛先生,这回看你的啦!”

    毛遂想到自己的国家正处在危急之中,加上同行的鼓励,他不慌不忙,手按着宝剑,大步登上台,对着平原君高声说:“楚国与赵国联合抗秦,三言两语就可决定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当头了,还不见效果?”

    楚王见毛遂没有命令擅自走上台来,心中不快,又听到这番话,很生气。于是,怒气冲冲地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答道:“是我的门下食客。”

    楚王一听毛遂是个地位低微的人,便大声呵斥:“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你上来干什么?还不赶快下去!”毛遂毫不畏惧,接着剑,从容不迫地跨前一步,对楚王说:“你所以敢当众呵斥我,是凭着楚国的强大。可现在,你我之间只相距10步,楚国纵然人多势众,你也靠不上了。现在,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说话时,他手按宝剑,正气凛然。这时的楚王被吓呆了。哆哆嗦嗦地说:“您有什么高见呢?”毛遂继续说:“堂堂的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卒百万,应该做霸主。可是,在秦国面前,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领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战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再战,就烧掉了你们的坟墓,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也感到羞愧。可是你这个国王竟若无其事,不想报仇。说实在话,楚赵联合抗秦,并非单单为了我们赵国,重要的是为了你们楚国。”毛遂这一席话,理直气壮,铿锵有力,像一把锋利的锥子一样,句句刺痛楚王的心。说得楚王频频点头,红着脸,连声说:“说得对,说得对。”毛遂紧紧盯了一句:“那么,我们合纵的事就这样定了?”楚王点着头。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结盟订约。不久,赵国在楚国和魏国的帮助下,解了围。

    事后,平原君感慨地对人说:“我发现的人才也算不少了,但竟看错了毛先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随意评价人了。”

    后来,毛遂自荐的事广为流传。至今,人们还以“毛遂自荐”形容自我推荐。毛遂自荐的精神应提倡,它体现了自信,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智慧寄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父母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过于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帮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让外界的反馈促进他们自身的进一步提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