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王安石变法“三不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狄仁杰还向朝廷推荐了几十个有才能的人,后来他们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武则天对有才能的人也不存偏见。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的时候,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替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曌檄》。武则天叫人把这篇文章拿来念给她听。当她听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的时侯,反而连连称赞写得好。后来听到“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两句,更加赞不绝口,问道;“这篇檄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十分惋惜地说:“有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呀!”由此可见,武则天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武则天还有个优点是忠奸分明,不信谗言,下面是一个武则天戏耍黑状的故事:

    692年5月,朝廷下诏禁止天下屠杀牲畜及捕捞鱼虾。为此,即使王公大臣宴请宾客也都是素席,从无荤腥。

    却说这一日,朝中有个叫张德的,官为左拾遗,一贯受到武皇的信任,他的儿子出生三天时,亲友、同僚纷纷前来祝贺。张德觉得席上都是素菜,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便偷偷地派人杀了一头羊,做了一些带肉的菜,并包了一些羊肉包子让大家吃。也是这些亲朋好友与同僚好久没有吃到腥味了,今日见席上有肉,便来了兴致,把酒临风,压指猜拳,好不热闹。三个时辰过去,大家酒足饭饱,各自回去,张德心中也是十分高兴。不料,诸同僚中有个叫杜肃的,官拜补阙,见席上有肉,以为违犯了皇帝的诏旨,顿生恶意,故临散席时,悄悄将两个肉包子揣在怀中,散席之后,便去武皇那里告了黑状。

    第二天早朝,武皇处理完政事之后,突然对左拾遗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个儿子,我表示祝贺。”张德叩头拜谢。武皇又道:“你那席上的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一听,吓得浑身哆嗦。他知道,违诏杀生,是要犯死罪的,故连连否认道:“为臣不敢!为臣不敢!”武则天见状,微微笑道,“你说不敢,看看这是什么?”说着,便命人将杜肃写的告状奏章和两个肉包子递给了张德。张德一见,面如蜡纸,叩头点地道:“臣下该死!臣下该死!”此时告状的杜肃,站在一旁洋洋得意,专等奖封。武则天对这一切,早以看到眼中,稍稍一停,便对张德道:“张德听旨,朕下诏禁止屠杀牲畜,红白喜事皆不准腥荤。今念你忠心耿耿,又是初犯,也就不治罪于你。”张德听后道:“谢主隆恩!谢主隆恩!”而杜肃却惊得瞪大了眼睛,只听武皇又道:“不过,张德你要接受教训,今后如再请客,可要选择好客人;像杜肃这种好告黑状的人,可不要再请了!”一时间,张德感激得痛哭失声,诸大臣见武皇如此忠奸分明,不信谗言,用人不疑,便一起跪倒在地,高呼:“我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而那个告状的杜肃,在众人不屑一瞥的目光下,羞愧得无地自容,武皇“退朝”二字刚一落音,这小子便赶紧溜掉了。

    武则天去世前自愿除去帝号,将皇位传给儿子中宗李显,又恢复了唐朝的统治。

    智慧寄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武则天就是最好的例子。教育了一个男孩,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国家。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多加强对她们的教育,使她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后来用于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47杨时虚心求学

    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颢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颍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颢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酢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瞌睡呢。杨时和游酢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智慧寄语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虚心求学、尊敬师长,这是每个学子都应该做的。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原名朱说,谥号“文正”,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担任监司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的百姓都要哭了。”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智慧寄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父母需要向孩子讲述这种胸怀国家和人民的情操,抵制现实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三不怕”

    宋仁宗做了40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了。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4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20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20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都县)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20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制,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慧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智慧寄语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鼓励孩子敢作敢为,勇于尝试改变现状。

    韩世忠(公元1089年—公元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将,延安(今陕西省延安市)人(一说是绥德人),民族英雄。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梁红玉原籍池州(今属安徽省),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跟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韩世忠退金兵

    金兵南下,一直赶到明州海边,一路上不断遭到百姓组织起来的义军的袭击。金将兀术想到长江沿岸还留着宋军的大批人马,不敢多留,带领金兵抢掠了一阵以后,向北方退兵。

    1130年3月,兀术带了15万金兵北撤,到了镇江附近,就遇到宋军大将韩世忠的拦击。韩世忠是主张抗金的将领,他对金兵的侵略暴行,十分气愤,决心趁金兵北撤的时候,狠狠阻击。

    兀术到了江边,打听到韩世忠不放他们过江,就派个使者到宋营下了战书,要求跟宋军决战。韩世忠答应了他们,还跟兀术约定了决战的日期。那时候,金兵有10万人,但是韩世忠手下宋军总共才8000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韩世忠明白,要打赢这个仗,只有依靠士气。他跟妻子梁红玉商量。梁红玉是个很有见识、又懂武艺的女将。她支持丈夫的计划,并且要求一起参加战斗。韩世忠又召集部将商量,说:“这一带地势,要数金山(在镇江西北)上的龙王庙最险要。估计金人一定会到那儿去侦察。”他派出一名部将带领200兵士到龙王庙设下埋伏。果然不出韩世忠所料,过了一天,就有5名金军将士骑马上了金山,到龙王庙前察看宋军动静。庙里埋伏的宋兵等到金人靠近,擂响战鼓,冲杀出来。5名金军将士一见中了埋伏,拨转马头就逃。宋兵追赶上去,抓住了两名金兵。另外三名伏在马背上没命地逃奔,其中一个身穿红色战袍、系着玉腰带的金将,慌里慌张从马上摔了下来,又急忙跳上马背逃走。宋军审问了俘虏,才知道那个穿红袍的,就是金军主帅兀术。

    决战的时刻来到了。双方在江边摆开阵势,展开了一场血战。韩世忠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穿戎装,在江心的一艘战船上擂响战鼓。将士们见主帅夫人上阵助战,士气高涨,纷纷冲杀过去。金兵虽然人马多,但是,一来军纪涣散,二来长途行军,十分疲劳,哪儿敌得过韩世忠手下精兵的袭击。一场战斗下来,金兵被杀伤的多得数不清,连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也被活捉。兀术又派出使者到宋营,情愿把从江南抢来的财物全还给宋军,只求让他们渡江,韩世忠不答应。兀术又提出把他带来的一匹名马献给韩世忠,也被拒绝。

    兀术没法过江,只好带着金兵乘船退到黄天荡(今江苏南京市东北)。哪里知道黄天荡是一条死港,船驶进那里,找不到出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有人献计说:“这里原来有一条河道,可以直达建康,只是现在堵塞不通,如果叫兵士开凿出来,就可以逃过宋军的追击了。”兀术立刻命令金兵开挖河道。金兵人多,挖了一个通宵,就开凿了一条50里长的水道。兀术赶忙指挥金兵沿水道逃到建康,不料半路上又遇到宋将岳飞的堵击,只好退回到黄天荡。金兵在黄天荡被宋军围困了48天,将士们叫苦连天。这时候,江北的金军也派兵来接应。兀术想用小船渡江,韩世忠早有准备,他在大船上备好大批带着铁索的挠钩,等金兵的船只渡江的时候,大船上的宋兵用长钩把小船钩住,再用铁索用力一拉。小船翻了,金兵连人带船一起沉在江心里。兀术十分焦急,请求韩世忠上阵对话,苦苦要求韩世忠让他们渡江。韩世忠说:“你们要过江不难,只要你们归还占领的地方,我就放你过江。”

    兀术回到金营,跟金将商量对付宋军的办法,他愁眉苦脸地说:“宋军行船好像我们骑马,来去像飞一样快,我们怎么渡得了江?”部下有人说:“现在形势紧急,只要悬赏叫人献计,也许还有希望。”兀术下命令挂出悬赏牌,果然有一个汉奸跑来献计说:“宋军的大海船,是靠风帆行驶的,只要挑个没风的日子出江,大船就驶不动了。”他还教兀术用火攻的办法攻击宋军。

    过了几天,正遇到个大晴天,江面上风平浪静。金兵偷偷登上小船,分批渡江。韩世忠想用大船赶上去拦击,但是因为没有风,大船行驶慢,赶不上小船。正在着急的时候,金兵的火箭纷纷射来,射中了宋船的风帆。风帆起了火,整个船只都燃烧起来,船上的宋军纷纷落水。韩世忠只好放弃船只,乘小船返回镇江。

    兀术摆脱韩世忠的阻击,带兵回到建康,抢掠了一阵,准备撤回北方。到了静安镇(今江苏江宁西北),又遭到了岳飞军的袭击,被杀得一败涂地,狼狈逃窜。岳飞赶走金兵,收复了建康。

    智慧寄语

    中国古代抵御外族入侵的传奇故事很多。父母在指导孩子阅读这类故事时,可以扩展其中的人物事件,还原一个完整的历史。

    岳飞(公元1103年-公元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家军大破金兀术

    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励,也冲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这一来,岳飞的勇敢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将领。宗泽很器重他,对他说:“像你这样智勇双全,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但是光靠冲锋陷阵,毕竟不是常胜的办法。”他交给岳飞一份古代的阵图,说:“你拿这个去好好研究一下。”

    岳飞接过阵图,向宗泽道谢了,接着说:“按照阵图作战,这是兵法的常规。至于灵活运用,随机应变,还得靠当将领的善于用心。”宗泽听了,连连点头,赞赏这个青年将领的见解。

    岳飞跟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宋高宗即位以后,他就马上写了一份奏章,希望高宗能亲自率领宋军北伐,激励士气,恢复中原。他还批评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投降派的主张。奏章一上去,宋高宗不但不听,反而嫌岳飞小小将官,多管闲事,革了他的军职。宗泽死后,岳飞归东京留守杜充指挥。金兵大举进攻,杜充逃到建康;金将兀术攻打建康,杜充又可耻地向金军投降。杜充手下的将士都散了伙,只有岳飞的队伍仍旧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这回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配合,把兀术打得大败。

    金兵北撤以后,宋高宗从温州回到临安。金朝在中原地区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刘豫,国号大齐,充当金朝的帮凶,骚扰南宋地界。岳飞率领将士多次打退了金齐联军,建立战功。到他32岁的时候,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并驾齐驱了。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词《满江红》,抒发了他抗金的壮志豪情。词的上半首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一心恢复中原,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宋高宗曾经为他造一座住宅,岳飞推辞了,他说:“敌人还没消灭,哪里顾得上家呢?”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岳飞平时十分注意练兵。部队休整的时候,他也带将士穿着铁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有一次,他儿子岳云在骑马冲山坡的时候,因为战马失足,摔倒在地。岳飞知道了,狠狠责打了岳云。别的兵士看到主将对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严格,就格外认真操练了。

    在岳家军里,军纪特别严。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刻按军法严办。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对待将士要求十分严格,又关心爱护。兵士生病,他常常亲自替他们调药;部下将领出征的时候,他就叫妻子岳夫人慰问他们的家属;将士在战争中阵亡,就抚育他们的子女;上级赏给他的财物,一概分配给将士,自己家里丝毫不留。

    经过这样的训练和照顾,岳家军将士士气旺盛,作战勇猛。岳飞在作战之前,总是先召集领将,一起商量作战方案,然后才出战。所以打起仗来,每战必胜,从没有打过败仗。金军将士见到岳家军,没有一个不害怕,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