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寄语
人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的成语典故博大精深,父母可以向孩子讲解一下这类典故的来源出处,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叫,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祖逖的传奇故事
祖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阳东北)做主薄,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就这样,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智慧寄语
父母向孩子讲述“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典故的由来,告诉孩子只有不断勤奋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周处,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省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周处年少时性格暴躁,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周处勇于改过除三害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周处,是个勇于改过,胆量过人的人。他身高力气大,从小死了父亲,因无人严格管教他,长大后,很任性,性格暴躁,好打抱不平。但有时他又蛮不讲理,经常跟人争斗,将人打伤,远近乡邻都怕他,因无人打得过他,这更助长了他的蛮横,甚至在乡里为所欲为。久而久之,他的坏名声就传出去了,这样,村里人既惧怕他,又讨厌他,就将他与猛虎、蛟龙一起,合称“三害”。
西晋时期,天下争战较少,也算较太平,人民生活较安定。但是,周处常见人们愁眉苦脸,经常在一起议论、叹息。一日,他外出回来,又见村中父老坐在一起,唉声叹气,还在议论什么。他不由走上前询问:“如今天下太平,我们日子安定,为什么你们还是不高兴呢?”
开始,人们谁也不语,周处态度诚恳,再三追问。一位花白胡子的老大爷抬头看了看周处,深深叹了口气,而后不慌不忙地说道:“你不知道啊,人们生活虽安定了,可村里的三害还没除去,谁高兴得起来呢?”周处又问:“您说说,有哪三害呀?”这位大爷见他又问,就索性给他说开了。“南山上有吃人又糟害牲畜的白额大猛虎,常到村里来,你不知道吗?这是一害;咱村外大河里有兴风作浪的蛟龙,它一闹腾,就发大水,淹了咱的庄稼,另外,这蛟龙经常出没咱这河段,谁敢去划船打鱼?这是第二害。”说到这儿,这位大爷头一低不说了。
周围的人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也纷纷低下头,不作声。只有周处,不知怎么回事,就急着追问:“您刚说了两害,不是还有第三害吗?您接着说呀。”这位老大爷见他急着追问,又知他性情暴躁,不敢不说,所以只好支支吾吾地低声说道:“你问那第三害呀,村里大人小孩全知道。咱村有个欺压乡邻的人,他常常跟人争斗,无理搅三分,弄得人们不得安宁,大人小孩都怕他。你说这不算一害吗?”又一位老大爷接着说:“是啊,村里人背后都议论他哩,暗暗咒骂他。人们都说,这三害不除,村里百姓不得安宁。”
周处听到这里,劲头来了,他跺着脚,挥着手,然后又拍拍胸脯对周围的人说:“这算得了什么,不就这三害吗,我保证除掉它们!”在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你能除掉这三害,是村里天大的喜事,全村要好好感谢你的!”
周处要除三害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近乡邻都传开了。不少人见到周处都朝他伸出大拇指。周处见了,心里高兴,劲头更足了,信心更大了。为除掉三害,周处开始认真作准备。他磨快了钢刀,准备好利箭,就买了张更大的弓,就像要赴战场一样。
一天,他早早起来,带着刀,背着弓箭,雄纠纠向南山进发,去寻找那只吃人的白额猛虎。他到了南山,在树林里转来转去,没见白额猛虎的踪影,正待坐下休息,隐隐听得有响动,他警觉地站起身,张耳静听。说时迟那时快,站起身未听到什么,只觉一阵冷风吹来,紧接着一声响彻山谷的虎啸传来。小动物吓得乱窜,树叶被震得籁籁往下落。他转过身,定睛一看,一只凶恶的白额猛虎张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周处急速一闪身,老虎扑个空。周处拈弓搭箭,当老虎再腾身扑向他时,对准老虎喉咙,猛射一箭。老虎疼得翻滚,他对准老虎胸脯又狠狠一箭,这只害人猛虎再也动不了了。
猛虎被除,村人皆喜。周处又去除蛟龙。一天,周处正在家中休息,村人来告,蛟龙来到了长桥下。他带好刀、箭,来不及吃饭,只带点干粮就出发了。他到了长桥,看准蛟龙的去向,纵身跳下水,追赶蛟龙。只见他在水中翻上钻下,与蛟龙搏斗,浪花四溅。时而,蛟龙浮出水面,时而又沉下水底。就这样,打出好几十里外,周处紧追不舍,三天三夜没有上岸回家。村里人以为他被蛟龙吃掉了,奔走相告,有人提议要庆贺一番。
周处凭着他的勇敢与过人的力气,最后将蛟龙杀死了。几天后,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兴致勃勃回到村里。进村后,见村人都在庆贺,因为都以为他也死了。这时,他才明白,人们是将他与猛虎、蛟龙一样看待,是人们说的三害之一。这令他痛心不已。经过反复思考,他痛下决心,改正自己的恶习,要重新做个人们喜欢的人。
据说,他为彻底改过自新,还特意求师访友,学习做个百姓欢迎的人。当时的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就是周处拜过的老师。他虚心学习,勇于改过,后来还被官府任命为无难督(当时官名)。
多少年来,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赞扬他胆量过人,尤其勇于改过。智慧寄语
父母应告诉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就行。
车胤(约公元333年—约公元401年)字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今湖北省公安曾埠头乡)人。历任中书侍郎、侍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省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囊萤映雪发愤读书
人们常说的“囊萤映雪”,是两个历史故事,并且都发生在晋代。“囊萤”,讲的是晋代南平人车胤的故事,故称“车胤囊萤”。
车胤的曾祖父车浚,在三国时期,曾当过吴国会稽(现浙江省绍兴市)的太守,车浚为官清正,同情百姓。一年,江浙一带闹灾荒,车浚便上书,要求国君开仓救济老百姓。当时吴王是孙皓,孙皓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车浚处死。其原因是,吴王认为车浚别有用心,想借机在百姓中树立自己的恩威。于是,车胤家里祸从天降,一下子,家里变得一无所有,以后,他们便过着清贫如洗的生活。
车胤从小聪明喜读书,这次家里遭受重大灾难,给他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年少的车胤,没被困难吓倒,从此,他读书更加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常常是废寝忘食。来他家的亲戚朋友,都称赞车胤年少有志向,将来一定有出息。其中他父亲的一位好朋友对他父亲诚恳地说:“车胤这孩子,年小志大啊,又聪明好学,以后一定能使车家再振兴,你要好好培养他啊
家人听了都很高兴,但家境贫寒,无法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只能靠他自己。白天,车胤从不敢浪费一分一秒,对他来说,真是分秒必争啊!
他家的日子越来越困苦,有时连点灯用的油都买不起了。这样,天黑下来,车胤就无法读书了。为这,他很苦恼。但这也没把他难倒。晚上不能读书,他就记忆白天学的内容,他常常是晚上背诵白天看的诗文。这年的夏天,他和往常一样,因无灯,就在小院子里背诵诗文,忽然,他抬头看见许多萤火虫在头上飞。一闪一闪的有亮光,周围漆黑一片,可萤火虫的亮光显得很亮。这时他很高兴,他想:“若是能把这些萤火虫捕到放在一起,不就能像灯一样亮了吗?”
第二天,他做了一只囊(相当于现在的袋子)晚上就去抓萤火虫,放在这囊里,这样,晚上就能读书了。这以后,他就一批一批地抓萤火虫,借囊中萤火虫的光又能夜以继日地读书了。功夫不负苦心人。车胤的刻苦攻读,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当过太守、将军、吏部尚书等重要官职。
“映雪”是“孙康映雪”。说的是晋代名叫孙康的少年酷爱读书的故事。
孙康,小时家里很穷,他白天要帮家里干活。有时下地种田有时要上山砍柴,总之,白天很少有时间读书,这样,他只能利用早晚多读些书。
每天,他早早起床,一直读到吃早饭去干活。晚上读书是个好机会,安静,时间长。但是,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油来点灯。他躺在床上,反反复复地考虑着白天早上看过的内容。但是,这对孙康来说,是很可惜的事。经常是睡了又醒。
一天晚上醒来,他将头侧向窗外一边,突然,他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丝亮光。他以为天要亮了,就同往常一样,起来早读。他读着读着,跳下床,走到窗前,推开窗子,只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他伸头向外看,只见茫茫大雪,外面成了银色的世界,处处是白色的,有微微的光亮。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并不是天亮了,原来是大雪放出的光亮啊!他关上窗子,揉揉眼睛,借着月光,继续看起书来。看着,看着,他想,我要到外边去读,不是更好吗
他不顾夜深天寒,带了书,拿了板凳,走到屋外,映着雪光,专心读起书来。因他衣衫单薄,有时冻得难以忍受时,他就起身跳一跳,跑一跑。这以后,每逢下大雪,孙康都很高兴,因为他能利用大雪映出的光来读书。他的苦学精神,终于使他学有所成,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官至御史大夫。
智慧寄语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方能创造条件刻苦学习。面对如今愈发优越的学习环境,父母应多向孩子讲述这类励志人物的故事,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陶渊明(约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后改名潜,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不为五斗米折腰
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潜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他读书的办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读得多而不过分地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臆测书籍的内容。可是每当他自己真的有些体会的时候,他会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甚至连饭也忘记吃。就在这时,往往他也欣然命笔,写诗作文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陶潜家里很穷,他身上穿的是破旧的短衣,还打着补钉。他为人正直、乐观,虽穷但从不向人叫苦。他喜欢喝酒,但常常买不起。因为他为人直爽朴实,朋友很多,亲朋好友知道他喜欢喝酒,又爱慕他的才学,就常买酒请他喝,陶潜很实在,别人请他喝酒,从不客气,有请必到,到了就喝,喝醉了告辞回家,回家后提笔写诗作文。
一次,他又到朋友家喝酒。这位朋友见他家里实在太穷了,他本人又很有才学,就推荐他去官府做个小官吏。开始陶潜很高兴,可去了没几天就回家不干了。因为,他看不惯官场上那一套恶劣的作风。他对人说,我宁愿回家挨饿,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后来,他又被朋友推荐去做彭泽县(现在江西省湖口县)的县令。到任以后,他很想干一番大事业。这年,他年仅29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
陶潜为官,对上司从不阿谀逢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冬天,上边的官府派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种官虽然职位低,却很有权势,是县令的直接上司的爪牙,在太守面前说好说歹全凭他的那张嘴了。一般的县令,对他们是毕恭毕敬,百般殷勤。这次郡太守派来的督邮是个很粗俗傲慢而又无知的人,刚到彭泽的旅舍,就叫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县吏哪里敢怠慢,赶紧回报陶潜。陶潜到彭泽以前,曾做过几任小官,都因不肯趋炎附势而告退回乡。这次,这个无德无才依附权势的督邮到这里对陶潜发号施令,他怎么看得起!但是,因上下级关系,他又不得不去见一见,县吏说完,他就转身拔腿要去。县吏急忙上前拉住陶潜,并对他说:“大人,且慢,按常礼,参见督邮要穿戴整齐,着朝服,束大带,您要恭恭敬敬地去参见。不然,对您会不利啊!”陶潜听了,长长叹了口气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这等小人折腰!”
说完,他索性回府取出官印,并且写了辞职信,随即离职回家。这次,他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五斗米”,是当时县令的俸禄,可谓是微薄的收入啊!“折腰”,即弯腰,这里指下拜行礼。陶潜多次辞官回乡,他不愿依附权势,更不愿卑躬屈膝地为人为官,这是很有骨气的。他虽穷,但不慕荣华;虽职位低,但不巴结上司。这种高洁的品格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陶潜这次回家以后,在自己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在房后,又开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蔬菜、花草,决定靠自己的劳动来过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写诗。因此,他成了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纯朴、清新,读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他最出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记》。
智慧寄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说一个人有志气,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父母应培养孩子这种高尚的品格气节,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吐蕃的发祥地是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谷。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迁都逻些,接着征服诸部,完成了西藏的统一。
机智的吐蕃求婚使团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吐谷浑娶了唐朝的公主,心生羡慕,于是也派人求婚。唐太宗没同意。后来松赞干布再次求婚,并派其相禄东赞献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松赞干布的执著和人品终于打动了唐太宗,答应把文化素养很高的文成公主嫁给他。但给求婚使团出了五大难题,要求全部答出才能最后允婚,使团首领禄东赞在解答难题时,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第一道题一根木头,两头一样粗细,哪头为根部,哪一头为尾部。聪明的禄东赞将木头放入水中,因为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里倾斜,此题被破解了。
第二道题一块玉,中间有一曲折眼孔,用细线从孔的这头穿到那头。禄东赞将孔的那头涂上蜂蜜,然后将柔软的细线拴到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在孔的这头,蚂蚁闻到气味开始向孔里爬,再加上禄东赞不断的吹气,蚂蚁把线带到了孔的那头。
第三道题一百匹马驹和一百匹母马混在一起,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色区分,结果都分错了,禄东赞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放出来,马驹一看自己的妈妈出来了,忙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四道题一百只小鸡,一百只母鸡,哪只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禄东赞晓得,小鸡吃食物时,常跟母鸡在一起。于是先把鸡和母鸡分开,到喂鸡食的时候,把母鸡一只只叫到鸡群中,小鸡一见母鸡就跟着啄食去了。然而,还有一些小鸡不肯跟母鸡去,禄东赞就学老鹰和鹞子的叫声,结果,这些不听话的小鸡也吓得跑到自己的母亲跟前去了。
第五道题每个使臣一天之内吃完一只羊,喝完一坛酒,还要回到自己的住处去。别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省人事,禄东赞虽然也有些醉了,但他来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住处拴了一根线牵到喝酒的地方,这样禄东赞,带着醉意,顺着线回到了住处。
第六道题这是最后一道题,有五百宫女,面遮盖头,其中有文成公主,让使臣辩认。使臣们谁也没见过文成公主,这题太难了。聪明的禄东赞是个有心人,他的邻居是一个老妈妈,女儿在宫里当文成公主的侍女,于是他通过老妈妈,了解到有关文成公主的一些生活情况。文成公主喜欢用一种香,香味独特,蜜蜂喜欢这种香味。在辩认那天,禄东赞手里抓了一只蜜蜂,手一松开蜜蜂就飞到文成公主头上。
至此,六个问题全部被禄东赞解答出来,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聪明,国王也绝不呆笨,于是将文成公主许配与松赞干布,从此演出了一部藏汉两族人民千年友好史。这个故事被生动的描绘在西藏很多地方的壁画上。
智慧寄语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是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象征。父母应经常向孩子讲述这类人物在历史中的贡献和意义。
武则天(公元624年2月17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14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唐太宗死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唐太宗的儿子高宗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果敢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或者杀掉。唐高宗体弱多病,他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唐高宗心里气恼,但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高宗想废掉她,也没有机会了。
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高宗的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当时,大臣徐敬业、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先后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经过这两场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了。
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当时有不少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书劝她做皇帝。690年,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