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苏武牧羊鸿雁传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6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过了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邪(在今甘肃省境)、休屠(在今甘肃武威县北)。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来了。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辞了。他说:“匈奴还没消灭,哪儿顾得上安家呢!”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5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卫青从定襄郡出塞,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单于亲自率领精兵严阵对抗。双方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夹着砂砾,吹得天昏地黑。卫青顶着狂风,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夹攻。伊穉邪单于招架不了,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逃去。卫青一直追到颜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下的赵信城,匈奴兵已经逃空,城里贮存了不少粮草。卫青让兵士们饱餐了一顿,把多余的积粮烧了,才胜利回师。另一路,霍去病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黄河北岸;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这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追击。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智慧寄语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再找到象卫青、霍去病这样一对名声显赫的名将组合了。两个人既是舅甥,又同为大汉帝国的将军,都在征伐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丰功伟绩。对于孩子来说,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父母多多讲述这类人物的故事,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苏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劝其投降,苏武不从。后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宣称只要公羊生小羊就可以让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一直到公元前81年,才获释回汉。

    苏武牧羊鸿雁传书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首领单于,害怕汉朝出兵攻打他,派使者到汉朝来求和,并将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送回来。汉武帝觉得这个新即位的单于挺讲道理,便决定与匈奴友好往来,于是派苏武为正使,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匈奴单于反复无常,他见汉朝送去那么多礼物,不但不感谢,反而骄横起来了。对汉朝使者不讲礼节,态度冷淡。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和好,小心谨慎地与单于打交道,以极大的耐心对待单于,准备完成任务迅速返回汉朝。就在苏武准备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原来,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有个汉朝使者名叫卫律的已投降了匈奴,为单于出谋划策,死心塌地为单于服务,干尽有损汉朝的坏事。卫律原来的助手,有个叫虞常的,他忠于汉朝,对卫律的不义行为早就记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收拾卫律。这样,虞常便与苏武的副使(名叫张胜),暗中商量,如何除掉卫律。没想到,虞常办事不谨慎,暗杀卫律的计谋被泄露,他被单于逮捕下狱,并交给卫律审理。

    虞常在残酷的刑罚面前,讲了事情经过供出了张胜。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就关系到汉朝使团。苏武想到,我出使匈奴,是为汉朝与匈奴和好,现在突然出现这桩事,单于定让我出庭受审,这要使汉朝蒙受侮辱,太丢脸了,我虽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倒不如自杀了事。想到此,他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旁边的人急忙夺下刀,但他已受了重伤。

    单于对苏武视死如归的气节,暗暗佩服,他很希望苏武能投降,为他效力。在为苏武治疗时,单于早晚都派人问候,想软化苏武。看望他的人,受单于之命,好言相劝,让苏武投降匈奴。苏武对此只是冷冷一笑。

    苏武恢复健康以后,单于叫卫律审讯虞常和张胜,并叫苏武旁听。在审问中,卫律当场将虞常杀死。接着审讯和威胁张胜。张胜经不起威胁,害怕被杀,也请求投降了。于是,卫律就威胁苏武。但苏武义正辞严,大义凛然,面对宝剑,苏武从容地驳斥卫律的胡言乱语。卫律恬不知耻地劝苏武投降匈奴,与他共同为匈奴做事。苏武被激怒了,他指着卫律的鼻子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如今为匈奴打仗,厚颜无耻,忘恩负义,给汉朝丢尽了脸,还想挑动汉朝与匈奴打仗,你这个奸贼,真是罪大恶极!你今天若杀了我,总有一天有人来杀了你这个恶棍!”

    单于与卫律,软硬兼施,都不能使苏武投降,这使单于更加希望苏武投降,他认为苏武是条汉子。劝降不成,就想用冻饿来折服他,他们把苏武囚禁在阴山的一个大冰窖中,不给吃,不给喝。苏武以顽强的毅力,渡过难关。饿了,就捕捉田鼠为食;渴了,就抓块冰雪解渴。他丝毫不动摇,坚决不投降。对这样的硬汉子,匈奴单于实在无法可想,无计可施,就只好下命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如何能生小羊?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皑皑。在这里,苏武就掘食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父母之邦。夜晚睡觉时,他将使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进行和议。汉朝要求匈奴放还苏武,匈奴单于欺骗汉朝,说苏武已经死了。过了一段时间,汉昭帝派使者来到匈奴,当年苏武的助手常惠还在,他听说汉朝使者来了,千方百计见到了汉朝使者,把苏武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又提出放苏武回汉朝的要求。单于仍回答说:“苏武早已死了。”汉朝使者按照常惠的对策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上天呢?”

    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颤抖着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汉朝使者听了也很高兴,又说道:“你既然同意放回苏武,那就请把当时与苏武一起来的助手常惠等人一起放回吧。”单于频频点头答应。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苏武、常惠等9个汉使团的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当时,汉昭帝还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祭品,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是个年富力强的40岁的壮汉子,回国时已快60岁了。他那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上至宰相,下至百姓,无不感动,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表示钦佩的。

    智慧寄语

    父母要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坚强不屈、忠贞不渝是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的品质。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省来阳一带)人。我国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中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纸。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造出“蔡侯纸”

    蔡伦在很小的时候就到皇官里当了太监,担任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担任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器械。因为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泡相当一段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大为称赞。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可能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已经用植物纤维来造纸了。因此我们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也应该肯定蔡伦对改进造纸技术的贡献。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他提出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智慧寄语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父母向孩子讲解中国的伟大历史尤其是特有文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的时期,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到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10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他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张衡是南阳人。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10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精确,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说出这种科学的见解来,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钦佩。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乘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周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迹象,也没有听说附近有哪儿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崩塌下来的。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张衡的坏话。他被调出了京城,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他61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智慧寄语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向孩子详细讲述类似的发明小故事,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明创造。

    马谡(公元190年—公元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官至越嶲太守。马谡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名气,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为实现先主刘备的遗愿,228年,诸葛亮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诸葛亮将赵云、邓芝、马谡等召来,部署了一番,亲自率领军队进军祁山(现甘肃省和县西北一带)。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省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省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智慧寄语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父母应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在学校遵守学校的记律;在家,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司马昭(公元211年-公元265年),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曹魏后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司马昭的心思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了,总想着能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不一定能当的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杀死,于是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思,路人都能看出来。我不能白白忍受被他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和我一起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一下。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您的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啊。”

    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鲁昭公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败走他方,失去国君的位置,被天下人取笑。现在司马家族操纵国家大权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皇上的宫廷宿卫兵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板令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的心已经决定了。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好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手下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是否一同前去?”王经回答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曹髦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伷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旗开得胜,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在皇宫南阙下,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乌合之众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不伦不类的军队,嗤之以鼻。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曹髦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

    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小皇帝赤膊上阵,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子,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在司马昭一边的太子舍人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贾充恶狠狠地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