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史话-灵秀龙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客家祖地长汀

    长汀县,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西晋太康三年(282)始置新罗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汀州,自盛唐至清末,均为州、郡、路、府治所。长汀堪称客家祖地。

    长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与湖南凤凰古城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小城”。它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古城,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唐代城墙

    唐大历四年(769),汀州刺史陈剑将州治从东坊口大丘头(距城关约5里)迁移至今址,于卧龙山之阳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郡守刘均扩城,城墙周长5里余,基宽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辟济川、秋成、颁条、鄞江、通远、兴贤等城门六处。明洪武四年(1371)重修。明弘治十一年(1498),建“广储门”和“丽春门”两门楼。明崇祯九年(1636)重修,将城墙增高加厚,并筑宝珠门和惠吉门。至1924年,城墙大部分被拆毁。现存城墙自朝天门至惠吉门近河一带,长1125米,还有城门楼3座。城门楼皆为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气势雄伟。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山

    卧龙山的“龙山白云”为汀州八景之首。史载卧龙山辟于唐代,宋时在山巅建更楼,曰北极楼。明崇祯间,郡守唐世涵重建北极楼,又名玄武楼。清康熙、道光年间皆有修葺。今楼内尚存《重建北极楼碑记》和“雄镇闽西”四字大匾额。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载:“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如龙盘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龙,又名九龙。”

    云骧阁

    云骧阁在长汀县城东乌石山,“云骧晓月”为汀州八景之一。云骧阁始建于唐大历年间,是一座方形的两层楼阁,飞檐凌空,翘角卷云,雄伟壮观。楼上是一厅二间,四面为走马楼沿。底层大殿朝东,殿的屏风后有门,朝西,横额书“云骧阁”三个大字,苍劲有力。门两旁有奇石数片,磊落雕镂,玲珑剔透。门左有一石高丈余,不附于土,传说它是风雨吹送来的,故称“飞来石”。1929年3月,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云骧阁成立。

    汀州试院

    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结构,占地面积11370平方米,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八邑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在大堂前的坪院东侧,有两棵植于唐代的柏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俗称唐双柏,是汀州古城的历史见证。清代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来汀州督考时住在试院。一天晚上,明月当空,他在古柏下散步时忽见树梢上有两个红衣人向他作揖。次日早起,他写了—副对联贴于树旁的双忠庙前:“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纪晓岚这里所说的“朱衣人”,指的是明末唐王隆武帝朱聿键遭清兵追杀逃至汀州,朱聿键的两员大将不愿被俘,自缢于双柏树下。后人为纪念这两员大将,在树旁建有“双忠庙”祭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试院内召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汀州试院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三元阁

    三元阁,原是唐代古城门,始建于唐大历年间,为汀州刺史陈剑迁州筑城时的南大门,原名“鄞江门”。明崇祯年间加以扩修,始名三元阁即状元、会元、解元聚于一身。其阁正对汀州试院,阁内塑有魁星,象征文风昌盛,现已成为古汀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双阴塔

    双阴塔,由八卦龙泉和府学阴塔组成。塔,一般是矗立在地上的称之为阳塔,而倒立在地下呈井状的塔形则称之为阴塔。八卦龙泉位于开元寺内,约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此塔井形结构,上宽下窄,开口处宽1.72米,全部用大条石板垒砌成八卦形,自上往下,层叠有致,逐级收分,像一座八角空心石塔,倒插入水中,井深16米,井水与汀江龙潭水相通,俯视塔内,清澈如镜,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座阴塔位于宋代府学所内,又叫“府学阴塔”。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塔身上窄下宽,呈圆锥形,用一层层青砖垒砌而成。井口直径1米,井深13.5米,井旁尚存“府学阴塔”古石碑一块,刻有“清嘉庆庚午四月八邑公立”字样。这两座阴塔相距百余米,故合称为“双阴塔”,祈望汀州八县文脉通畅繁盛。

    店头街

    店头街位于长汀县人口最集中的南门街和五通街之间,全长近千米。店头街街面宽4米,由两列整齐相对的清末民初木构民居门店建筑组成。店头街的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长汀旧城南门外有小规模的零星物品交换,北宋时在此设店头市。随着南宋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闽粤赣边的经济大动脉。从大街直插五通门码头的店头市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市场日益繁荣,逐步发展成街市。明代,汀江航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往来的木船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说,本地生产的雕版印刷品、玉扣纸、竹木、烟叶、土茶、皮枕、纸伞等物资,由汀江水运到广东潮州、汕头及东南亚各地市场,又从外地运回海盐、洋油、海味、药材、布匹等紧缺物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一大批红色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供销社、商铺相继成立,有力地促进了苏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长汀赢得了“红色小上海”的美誉。2011年6月11日,店头街入选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并列首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临长汀颁发铭牌。

    汀州天后宫

    汀州天后宫位于长汀县城东大街朝天门外,由山门、朗门、戏台、钟鼓楼、水阁楼、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间组成。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原名“三圣纪宫”,据宋《临汀志》载:“三圣纪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妃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祝祷焉。”是汀州八邑敬奉妈祖的场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妈祖被晋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汀州的“天妃宫”随之改为“天后宫”,现供奉的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历史。随着客家人渡海下南洋、去台湾,均到汀州的“天后宫”请神像,逐渐形成了除“湄州妈祖”之外的另一“汀州妈祖”的支脉,在海内外影响巨大。1997年,台湾台中龙天宫组织妈祖信众来到长汀,恭迎“汀州妈祖”分灵渡台供奉,并尊汀州天后宫为祖庙。汀州妈祖架起了海峡两岸的友好桥梁。

    2 书画之乡上杭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汀江中游。北宋淳化五年(994)建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是闽西客家提线木偶的发源地,著名的书画之乡、山歌之乡、建筑之乡。有闻名国内外的“古田会议会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有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碑刻、清代仿宋重修的孔庙、清代著名宗祠建筑“李氏大宗祠”等古迹。

    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该祠不仅因缅怀南宋入闽始祖李火德公而名扬四海,而且还因建筑技艺的精巧而受到世人赞叹。门前对联“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大气磅礴。宗祠总面积5600余平方米,大小共计133间。正中大门用灰青条石建造,刻有皇封“恩荣”字样。宗祠的山水图形,宛若蜘蛛结网,寓意天下李氏后裔一脉宗亲。每年清明时节,旗幡猎猎,明烛高悬,香烟缭绕,世界各地火德公后裔数万人云集宗祠,为的就是传承血脉,启裕后昆。

    万源祠——古田会议会址

    万源祠,又名廖氏祠堂,位于上杭县古田镇,是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万源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是一座一进二厅带左右厢房的院落式平房,砖木土墙结构,面积820多平方米。祠堂外大门是精美的青条石门框,上刻“万福攸同祥锦世彩,源原有本派衍义溪”的楹联,横批为“北郭风清”四字。1917年经全面整修,在这里开设了古田镇第一所新式学堂——和声小学(1929年改名曙光小学)。于是,廖氏族人又在外大门原楹联两边增写一副新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1929年12月28~29日,毛泽东、朱德、陈毅在曙光小学主持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会址”从此名扬天下。

    丘氏总祠

    丘氏总祠与上杭县孔庙隔瓦子街相望,原是一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客家土楼,是曾任监察御史丘道隆的故宅“进士第”。清嘉庆二十年(1815),丘氏族人将它改建为“丘氏总祠”。总建筑面积3093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厅,前有进士牌坊,大厅左右及后面是由100多个房间组成的上下两层砖木结构围屋,是上杭乃至闽西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每块砖都印有“丘祠”两字,其造型之宏大、结构之严谨、制作之精美、质量之坚固实为上杭古建筑之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丘逢甲致书上杭举人丘复(荷公)等丘氏族人,建议在丘氏总祠设师范传习所,培养新学师资。这是福建省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

    3 仙佛之乡武平

    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东邻福建省上杭县,西接江西省寻乌县、会昌县,南连广东省蕉岭县、平远县,北靠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粤东、赣南的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

    武平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建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神奇的梁野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平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家乡和“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的卓锡地,他们在这里留下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中国空军之父”刘亚楼和文坛宿将林默涵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中山镇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历史文明古镇,被誉为“方言孤岛”。

    “百姓镇”

    武平县中山镇,被称为“百姓镇”,户不盈千,人不逾万,历史上曾聚集了104个姓氏的族群和睦共居,且操客家、军家两种方言,形成客家大本营地区颇具特色的客家方言岛。原来,明朝以武功定天下,作为拱卫汀州府西南门户的武平,曾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立武平千户所,隶属汀州卫,调来18位将军镇守雄关。清军入闽,英勇的当地军民为保卫中原文化,至死不降,于是清军血洗武平千户所,先后屠城三次。“所居房屋尽毁,郊外田塘俱荒,残民悉逃”。600余年后的今天,透过薄薄的书笺,我们似乎还能清晰地听到古镇迎恩门外那马蹄嘚嘚的声响,刀光剑影,鼓角相闻。

    定光古佛与何仙姑

    位于武平县岩前镇的南安岩、均庆院,正是历史上定光古佛的卓锡地。据《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姓郑,名自严,泉州府同安县人。11岁时出家,17岁时游历江西豫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北宋乾德二年(964),定光来到武平县南安岩,这时在此修行的何仙姑见定光为民除虎、蛟深受百姓欢迎,遂将南安岩让于定光结庵于此。后定光古佛被奉为“客家人保护神”,随着客家人渡台,定光古佛信仰也被带到台湾。台湾现存定光古佛庙两座,一座是位于彰化县的定光佛庙,始建于清乾隆廿六年(1761),另一座是位于台北县淡水镇的鄞山寺,兴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

    4 土楼之乡永定

    永定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建县始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接壤,东南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南靖县相邻,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之一,也是福建省八大侨乡和重点对台县、福建省重点旅游县和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有“中国烤烟之乡”的美称,是福建省著名的老区、侨区、矿区、烟区。

    2014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永定区有2万多座土楼,其中的杰出代表“三群两楼”即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誉满全球。

    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

    振成楼

    建于1912年,前后花费五年时间,耗资8万银元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并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间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有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大厅里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题字。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北京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被称为“土楼王子”,引人瞩目,轰动一时。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有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集庆楼是初溪土楼群中的杰出代表。

    集庆楼

    由初溪村徐氏三世祖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兴建,为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堪称初溪土楼群的代表。该楼从一楼到四楼每户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竟也穿越了近六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与厚达二米的生土墙一起依然挺立。

    高北土楼群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有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等4座。承启楼是高北土楼群中的杰出代表。

    承启楼

    位于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外墙周长1915米,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为四圈共有400个房间,3个大门,2口水井。全楼住户高峰时达80余户,700多人。相传该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人,81年才终于建成。其门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大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传之久远。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院端庄洒脱的造型艺术,融入如诗的山乡神韵之中,被称为“圆楼之王”。有民谣称“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四百年”。1986年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这座闻名遐迩的承启楼。

    5 书香馥郁连城

    连城于宋绍兴三年(1133)置县,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和闽西客家人主要聚居区之一。这里的客家文化积淀深厚,保存良好。每逢春节、元宵期间,“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新泉烧炮”“犁春牛”“北团游大粽”“芷溪花灯”及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云集城乡,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连城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等五大景区,人文景观有“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培田村、中国古雕版印刷基地四堡乡、“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客家美食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县”、“中国兰花基地”等。

    客家庄园培田村

    位于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吴家坊,培田人传承客家“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形成耕、读、商并举的客家村落。共有6座学堂、2座书院、3座庵、2座庙、2座牌坊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1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和2条贯穿全村的水圳。建筑群面积达7.9万平方米。以官厅、继进堂为代表的“九厅十八井”建筑,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宅内的建筑装饰集中了各种工艺手法,梁托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镂空浮雕,有的图形纹样多达9个层次,巧夺天工。培田古民居不仅建造精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保存了大量楹联、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为培田书院题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全村如同一个辉煌的客家庄园,被誉为“中国的民间故宫”,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中国十大最美古村落”而闻名天下。

    四堡雕版印刷基地

    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并以出版当时的禁书《金瓶梅》,《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合刊本,全国明志《宁化县志》和《西厢记》闻名于世,成为与北京、汉口、浒湾等齐名的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四堡“印枋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不下一二千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鼎盛时期,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二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有100余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达300余间。其销售网络主要以长江以南各省为主,其行销地域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为多,最南到达海南岛、台湾、东南亚各国,最北可抵山东曲阜,成为“垄断江南,发版半天下”的奇观。

    冠豸山上书香浓

    客家人崇文重教,在被誉为“客家神山”的冠豸山上举办了众多书院,据史料记载鼎盛时全山书院多达27家,比较著名的有丘氏书院、东山草堂、修竹书院、豸山书院等。

    丘氏书院 也叫二丘书院,是连城丘(邱)氏族人南宋末期为纪念丘鳞、丘方二公而建的书院。丘鳞、丘方叔侄二人先后于嘉定十六年(1223)、宝庆元年(1226)考中进士,名扬天下。因理宗王朝奸臣当道,他们刚正不阿,不与奸佞为伍,辞官回乡,上冠豸山设堂讲学,培养人才,造福乡梓。至今有“恩荣”“进士联芳”“叔侄乡贤”的牌楼幸存,书院后石壁上镌刻的“丘氏书院”四字依旧。

    东山草堂 坐落在连城冠豸山灵芝峰下的一线天入口处,为连城谢氏家族子弟修学育才之所。始筑者谢浚,富于学,无意于功名,筑东山草堂以读书,人称其“东山先生”。东山草堂为三进院落式平房,大门横额石刻“东山草堂”,为摹宋朱熹帖书。最为醒目的是正厅内悬挂的清代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手书的“追步东山”和清道光年间官至一品、两次受命担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于甲申年(1824)游览冠豸山时的手书“江左风流”题匾。

    6 “三乡风采”漳平

    漳平市地处闽西东大门,九龙江上游,于明成化七年(1471)置县,1990年撤漳平县改漳平市(县级)。1996年11月成为省直辖市,由龙岩市代管。在漳平永福镇设立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台湾同胞回大陆创业的重要基地。漳平是与郑和“七下西洋”时同为正使的著名航海家王景弘故里。漳平市因盛产杜鹃花、水仙茶和农民画,被授予“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水仙茶之乡”称号,被誉为“花乡、茶乡、画乡”。

    花乡永福

    永福镇地处博平岭盆地,是全国著名花乡,其花卉栽培技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期,著名“花乡”永福所种植的花卉就名扬江南。20世纪80年代中期,永福的茶花、兰花、瑞香等名贵花卉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85年漳平被福建省政府列为重点栽培茶花、瑞香的花卉生产基地,并成为全国十大花卉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漳平市花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西洋杜鹃为主,兰花、茶花、苏铁、瑞香等为辅的花卉生产格局。其花卉远销全国23个省市和港、澳特区及东南亚等地。1984年春节陆定一同志为永福题词“永福花乡”。1999年9月18日成功举办“中国漳平首届花卉节”。2000年6月漳平市和永福镇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的荣誉称号。

    茶乡南洋

    南洋镇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茶树的栽培。唐朝中期以来,勤劳聪明的南洋茶农试种筛选培育出了“漳平水仙茶”。近年来漳平水仙茶多次获得国家、福建省各类金奖、银奖,享誉国内外,形成了具有茶乡特色的漳平水仙茶饼。南洋现有水仙茶10000余亩,春秋两季产茶上千吨,上品好茶畅销厦门、广州、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

    画乡新桥

    新桥镇民间绘画之风由来已久,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农民书画、民间工艺制作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生活和农民书画创作活动更加活跃,开创了民间绘画的一代新风。1989年元月,新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近年来有100余幅农民书画作品在省级和全国性大赛中获奖,其中30余幅被国家选送国外展出并被收藏,200余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众多农民画画家从此走向市场并受到欢迎,新桥画乡之名传之久远。

    王景弘故里

    世界著名航海家王景弘的故里位于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的天台山中,王景弘在此出生长大并入选进宫为太监,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器重。明永乐年间,他与郑和共同被任命为下西洋正使,先后七次与郑和组织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沿岸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往来。由于人口迁移,如今村里只留下历史遗迹和王景弘史迹陈列馆,供后人参观。

    宁洋县城遗址

    宁洋县城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隶漳州府,1956年撤销,存史389年,县城遗址在今漳平市双洋镇,至今仍保存较多的文物古迹,如孔庙、关帝庙、祝圣庙、廊桥、古民居等建筑,尤其是在城南等处分别建有“太平桥”“青云桥”“登瀛桥”“化龙桥”。保存有几十处古民居,最著名的有成德堂、景德堂、聚德堂等。在麟山上耸立的“麟山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是闽西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游览宁洋溪,留下了“程愈迫,则流愈急”的名句。

    7 中心城市龙岩

    龙岩中心城市设在龙岩市新罗区。晋太康三年(282)始设新罗县,龙岩为新罗县辖的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复置新罗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名龙岩县。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龙岩县为县级龙岩市。1997年撤销龙岩地区设地级龙岩市,原县级龙岩市改为地级龙岩市的新罗区,是地级龙岩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新罗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二十年红旗不倒”,保存有毛泽东、朱德旧居,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闽西四大暴动之一“后田暴动”陈列馆,邓子恢纪念馆,新四军二支队纪念馆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遗址,跨越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适中镇土楼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岩歌舞采茶灯,龙岩山歌戏、静板、适中盂兰盆盛会、龙岩洞、“华东第一洞”龙崆洞、“江山睡美人”等。

    龙岩洞

    龙岩洞位于龙岩市城东翠屏山麓,系天然石灰岩溶洞。有大小洞各一,大洞宽平如厅,可容百余人,洞顶石纹青、黄、白三色交织,宛若二龙,故名“龙岩洞”。明代龙岩名臣王源(1376~1455),曾作名篇《龙岩洞记》,使龙岩名垂千古。如今行走在龙岩大地,随处可见龙文化的标记:龙崆洞、龙津河、龙门、龙州、龙泉、龙潭、龙腾路、龙门塔等等,“龙”成为龙岩中心城市的象征符号。

    龙崆洞

    龙崆洞在龙岩雁石镇龙康村,系天然石洞。洞深约1500米,最宽处50米,最高处16米,洞内空气清新,景态各异,成为“华东第一溶洞。”

    龙岩“三塔”

    挺秀塔:又称水门塔,位于城关东门龙川、丰溪二流汇合处。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曹允儒因砥石砌塔,并亲题“挺秀塔”三字,后毁。明崇祯年间知县朱泰桢重建。塔七层,高约15米,塔基呈船形,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25米,塔上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碑刻。

    龙门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又名魁星塔,在龙岩城郊的龙门镇湖洋村龙门潭中,潭中有一巨石叫石谷柜,石上建六角三层空心砖木楼式塔,高10米。上有“文明塔”三字,相传为著名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所题。

    擎天塔:位于市区中山公园西侧。民国16年(1927)建,后多次维修,塔高25米,七层,六角形,空心砖木楼阁式,葫芦刹顶,第二层门顶正中有石刻阴文“擎天塔”。

    此外龙岩还有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中山公园、登高公园、莲花山公园,紫金山、笔架山(海拔1025米)、天宫山(海拔1594米)、莲台山(海拔1500米)、睡美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