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战略1:东海篇-中日关系的基本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日、中韩之间的海洋争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是局部性的利益争夺。在这一系列“小问题”的背后,藏着的依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特大号问题”。[14]

    先来说说中日之间的问题。所谓“纲举目张”,要说清楚中日之间的有关海洋的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中日关系的几个基本面。

    从最最基本的层面说,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就是海岛与大陆的关系。由于地盘小、资源少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在生产、生活、文化这些方面,海岛天然的就必须依赖于大陆——历史上只要是经济发展良好一些的岛国基本都有大陆依托,孤悬大洋之上的岛国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无一例外都还处于原始社会。

    这种“依赖”又可以以两种方式来实现,一个是“抢”,一个是合作乃至臣服。英国对欧洲大陆用“抢”的时候比较多,主动权在英国自己手里,所以,数百年以来英国人的日子过得算是很“爽”。欧洲大陆缺少一个统一而又稳定的政权,这就给英国人留出了纵横捭阖的空间。相应的,日本人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爽”不起来,因为自打中日有了接触,日本面对的就总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压根没空可钻,所以作为岛屿,日本要从中国大陆获得依托,多数时候就只能靠合作或是称臣,交往的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话说到这里,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日本侵华还有没有可能重演,或者说日本还有没有做类似打算的可能。应该说,这个问题日本说了是不算的——从甲午战争算起,百余年来日本能够一再在中国得手,其前提是当时中国内部处于一种一盘散沙、极度混乱的状态。譬如甲午战争,与其说日本人是在和清廷统治下的中国打,不如说是在和李鸿章一个人打;[15]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名义上有个统一的国民政府,但事实上还是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北方地区在蒋介石政府的绥靖政策下步步沦陷,很大程度上同样是因为蒋介石首先把这些地区看作是北方军阀的本钱,而不是中国的国土。[16]

    1949年以后,中国已经重归了大一统,再次被日本侵略的前提也就不存在了。即便日本还有“狼子野心”,它也永远不会再有这个机会——除非中国重新回到民国。

    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再说说中国跟日本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方面是在地缘上。前面谈东亚“三角形格局”时已经具体提到过,无论是朝鲜半岛还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日本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最希望看到这些区域都维持一种长期分裂的状态。一直以来,日本政府或明或暗地插手台湾问题,为台独势力张目,便是出于这一考虑,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台湾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显然,地缘上的问题是中日双方目前一个比较重要的矛盾点所在,但这不等于说这个问题必然要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中日之间的地缘矛盾的前提是什么呢?插手台湾问题和在朝鲜半岛搅局,日本都是为了在地理上获得一个屏障。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假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日本自身决定的,而是由于日本被美国控制着的这个事实决定的。日本本土有大量的美军基地,会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威胁。无论日本主观上怎么想,如果中美之间交恶,日本就会被动地卷进中美之间的对抗当中。说了这么多,问题最终还是绕回到了美国身上。假设有朝一日美国在东亚地区不再保持如现在这样不正常的控制能力,那么中日之间在地缘战略上的矛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东亚地区就会比现在太平得多。

    第二方面则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理论上说,目前中国跟日本合作的一面要大于对抗的一面。新中国对日本民间名义的访问始于1954年,与日本民间经贸代表团的秘密谈判比这更早——当时抗美援朝还在打着呢。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中日之间小批量的贸易往来一直存在。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之后,中日间的经济往来规模开始进一步扩大。

    在战略层面来看,当时中国建立起了一南一北两条与西方往来的经济通道,南边的就是香港,北边的则是由上海、天津出海至日本。通过这两条通道,中国可以跟当时的西方国家建立起经济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可以穿越冷战铁幕的。两条对外通道牵涉的其实就是两套对外开放的布局以及思路。相互比较一下,应该说北边的发展潜力比南边的要更好一些。

    香港有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其本身面积有限,经济规模有限,借助这里搞对外开放解决一些局部区域的发展问题是可以的,但指望靠香港解决更大范围的问题,就如同用小马拉大车。第二,香港除了早先有过一些加工业,基本上没什么像样的工业。不客气地说,港商脑子里压根就没有搞大工业的概念,因此也就没什么“先进经验”可供参照。

    中国大陆东南部的其他几个省份也没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比如说电力、铁路、公路等。不仅如此,从先天因素说,东南部地区人口密集且缺乏矿产资源——缺地、缺油、缺矿石,要搞重化工业必须把资源从西部不远万里调运过来,费效比首先就不高。这样一来,即便是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经香港引进到中国大陆,但因为缺乏配套的工业基础也很难有什么实际作为。即使是到了现在也是如此,我国的重化工业仍旧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一直到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是以较为低端的加工业为主。这就是说,借助香港这个对外经济通道可以解决GDP的问题,但无法解决工业化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一下北边的那一条经济通道。日本自不待言,有着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虽然“二战”时期日本部分城市遭受了重创(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种一穷二白),但工业基础基本完整,更重要的是技术工人、工程师都还在进行技术传承。经过朝鲜战争的“激活”,日本的再次工业化很快就进入了快车道。

    再来看中国的情况。前文曾经提过,在建国初期东北地区集中了当时中国超过七成的重工业,剩下的那三成,大部分都分布在石家庄、太原等地,长江以南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只有上海。相对来说,当时中国北方的工业基础要好于南方。

    以上说的主要是中日合作中中国所能获得的益处,而日本在其中所能获得的益处其实更多。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并非是田中角荣首相过来“串个门”就解决问题了,当时为了串成这个“门”,很多像日本丰田这样的重头日资企业都从南朝鲜和台湾地区撤资了。[17]能让精于打小算盘的日本人下这么大本钱,那至少说明这笔“买卖”是非常合算的。日本所获得的并非只是两国贸易上的利润,而是更为长远的利益。

    如前文所说,岛国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大陆作为依托。现实一点说,中日形成合作关系是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必需条件。众所周知,如今的美日关系是不正常的——基本就是主仆关系,这导致日本这个国家也不正常——一遇到点什么问题总会第一个被美国人当成提款机[18]。

    从政治上来说,日本如果能够在中美之间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等距离外交”,就可以相应地抵消掉一部分美国对日本的政治影响;从经济方面说,日本面临两个大问题,一是资源不足,二是需求不足,这两个问题使得日本始终有求于美国,而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起码可以部分平衡掉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

    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层面,中国对日本的良性影响都是可以量化的,中日关系往前每走哪怕是一小步,日美关系就能相应地平等一小步。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中日关系比较好的时候,日本在对美问题上就能主动一点,反之则会完全陷于被动。

    假如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能够走得再顺利一点,而不是由于种种人为制造出的问题而严重滞后的话,如今两国所面对的也许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如果由日本输入的技术、设备以及资金,并不是转化为像做鞋子、衬衣这样的低端产业,而是可以直接注入到机械制造、汽车、冶金等比较高端的工业上的话,那么中国整体的工业水平将会有一个很高的提升。对日本而言,由于本国人口和国土有限,随着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大规模搞产业和资本输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虽然说整体技术水平不算高,但工业体系非常完整,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日本所不具备的完全独立自主的政治地位,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假如中日最终能形成一个稳固的经济联盟的话,那么日本也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经济层面的战略大后方,其可靠性远要比后来日本人搞的“雁形阵列”要高。

    对中日两个国家而言,双方方保持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对自身都是有利的,但后面的历史发展却并不是这个样子。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事情日本自己是说了不算的,真正说了算的是美国。

    美国当然不希望中日建立过于紧密的经济往来。因为这样的话,就意味着中日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循环体系,把美国从东亚的经济体系当中挤出去。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段时间,中日之间的经济往来果真没有发展到很高的水平,90年代之后,由于日本的“平成战败[19]”,日本本身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直延续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海啸,使得整个日本及以日本为首一直延伸到东南亚的产业链彻底破碎,这对日本打击是非常大的。假如在90年代初期,中日之间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那么日本在面对美国的压力之下就不会显得那么被动,而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也能得到不小的实惠,这对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同样是有好处的。

    关于中日合作,我们前面讲的一直是一个假设,不过这个“假设”到了今天还是有价值的,因为中日之间的基本面依然存在。中国和日本在产业的重合程度上事实上比中韩之间要小很多,这就意味着纯粹“在商言商”的话其实中国同日本之间的合作空间可能比同韩国还大不少。而从地缘来看,对中国而言来自日本方向的潜在军事威胁最主要的还是驻日美军而不是日本本身,以制造一个稳定的中日关系来平衡一个不稳定的日美关系,对中日而言其实都是一件好事。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是既缺技术,又缺资金,那时我们对日本的需求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高端产业技术,比如我们曾经向新日本制铁公司[20]引进过与钢铁相关的技术;第二部分是来自于日本的资本。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曾经有大量的日资涌入中国。但是,如果日资比例过高的话,就相当于日本变相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为了降低日资的比例,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跟日本在经济上或者起码在技术水平上比较接近的国家或者是经济体,由它们来平衡日资对华的影响。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大量的韩国投资被引入中国。

    近几年,中国的产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资本问题已经退居其次,但在技术方面,必须承认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空白或是不足,通过技术引进加快技术提升的进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假以时日其实自己也早晚可以解决。同样,中国人口众多,会成为一个更大的市场,也可以降低日本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我们在海外,比如说非洲、东南亚,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可以借此来拓宽自己的海外能源贸易的通道。并且,未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对于维护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对日本来说同样是有利的。

    简单概括中日关系就是:合则两利,但是“合”的前提必须是两头一起使劲,不可能搞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合”不了,只能“斗”的话,却谈不上“斗则俱损”,因为两国的体量、战略纵深这些都是不成比例的,真“斗”起来最后吃亏的肯定不是中国。

    这个问题,中日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起起伏伏的状态——除了美国政府的直接施压之外,日本国内也早已形成了和美国利益绑在一起的亲美利益集团,而这批人恰恰又是日本政坛的主流。例如,在小泉纯一郎任首相期间,中日关系一度跌到了谷底,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出在到底亚洲经济合作是由谁来主导,这在当时是一个未知数。日本自然是想争夺东亚经济的主导权,所以就形成了当时中日对抗的局面。

    在小泉纯一郎卸任之后,中日关系开始慢慢回暖。经过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的GDP目前全世界排名为第二,日本是第三。虽然说中日之间在经济上一时还拉不开很大距离,但从发展势头上来讲,尤其是在日本“3·11”地震之后,未来的东亚经济肯定是由中国主导的,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

    既然东亚经济主导权已经没有任何悬念,那么日本再主动挑衅中国,这个意义就已经不大了。因此,有一段时期,钓鱼岛和东海都很平静。因为本身双方争的并不是一个海洋资源或者说海洋主权,而是借这个主权问题达到一个政治上的利益诉求。往往是当其中一方需要跟对方拉开一些距离的时候,钓鱼岛和东海就会被提起;当双方关系开始紧密又没有外部势力从中作梗的时,这些问题又会被压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