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原始的物种就是在海床上产生的。大约在5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第一种脊椎动物,这是一种没有颚,也没有鳍,而且身体不大的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鱼长出了鳍,并形成了多骨的身体结构,后来又生长出颚和牙,捕食的能力和活动范围也扩大了。
鱼囊
鱼体内的气囊犹如一个可变的气泡,可大可小。气囊变大,浮力增加,鱼的身体就上浮;气囊变小,浮力减少,鱼的身体就下沉。有些鱼类没有气囊,它们在水中要一刻不停地游动,才能保证不沉入海底,鲨鱼就属于这类鱼。为了适应这种终生游泳的生活,鲨鱼长着上边大、下边小的尾鳍。这种尾鳍既可以帮助鲨鱼快速游动,也可在鲨鱼缓慢游动时产生漂浮作用。
鱼鳍
鱼利用鳍的运动,推动自己在水中游动。鱼鳍就像鱼的手和脚,能帮助鱼在水中保持平衡,防止身体在水中翻来覆去地滚动。鱼鳍还有舵的功能,能掌握鱼的游动方向。鱼的流线型躯体再配上鱼鳍,使它成了天生的游泳健将。1938年,据科学家考证,在非洲南部海域发现的空棘鱼(拉蒂迈鱼),是总鳍鱼类的一种,早在3.5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它就生活在海洋中了。
回游性鱼类
许多海洋鲑科鱼类,在海洋中度过生命的大部分时间(2~3年或更长),进入繁殖期后,就本能地离开大洋,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内陆河流的出生地去产卵。最典型的回游性鱼类是大麻哈鱼,俗称大马哈鱼。大西洋大麻哈鱼在内河产完卵,能够重新返回海洋,以后还能再次或多次回游产卵。而太平洋的大麻哈鱼,一旦进入淡水河流,身体便发生某种变化,在完成产卵之后,就会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鱼游水的速度
各种鱼类在水中游动时,它们的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靠身体的曲线运动来游动,例如蛇形鱼类;有的是靠腹部的鳍来游泳,像鳐鱼等。在大洋中游动速度快的鱼类,都是通过尾鳍的快速摆动来推动身体前进的。鱼的游动速度和鱼的体型有关。鱼体呈流线型,身体修长,并长着半月形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最快。
鲨鱼
鲨鱼属于软骨鱼类。世界大洋中的鲨鱼有300余种,人们常见到的仅有50余种,其中有20多种食肉类鲨鱼能主动攻击人。生活在热带温暖海域的鲨鱼,例如大青鲨、双髻鲨、噬人鲨(俗称大白鲨)等,是最具攻击性的食肉鱼类,人称海洋“猎手”。
鲨鱼的皮肤
鲨鱼的皮肤很粗糙,表面覆盖着一层带齿的盾形鳞片。鳞片上的齿很锋利,就像鲨鱼的牙齿一样。这种齿状鳞只有鲨鱼和魟鱼有。不同的鲨鱼鳞片上齿的形状也不同,因此根据鳞片齿的形状,可以识别是哪种鲨鱼。
敏感的面部
当海洋生物在水中游动时,会发出微弱的电磁波。鲨鱼的面神经非常发达,能探知海水中各种运动生物产生的电磁波,并由此来确定猎物的方位,以采取行动进行攻击。
鲨鱼的牙齿
鲨鱼长有几排牙齿,这些牙齿像锯齿一样,非常锋利。当靠外边的牙齿脱落后,里边的牙齿就会长出来替补。捕获食物时,鲨鱼用下颌利牙咬住猎物,然后上下颌前后运动,迅速将食物送入腹中。鲨鱼一口能吞下几十条小鱼,能咬死和吃掉比它大的鱼类。
奇妙的育儿袋
近岸的小型鲨鱼为卵生。小型鲨鱼产卵不多,仅有几个。这些卵从鲨鱼体内排出时,外面裹着一层胶质物。进入水中后,胶质物就变成了坚韧的育儿袋,挂在海草或岩石上。鲨鱼卵就在这个育儿袋中发育成熟。
卵胎生鲨鱼
大洋中有些鲨鱼不直接产卵,属卵胎生。母鲨产的卵不排出体外,而是在母鲨腹中发育成小鲨。有的胎儿在腹中生活长达1年的时间。鲨仔一离开母体,便会游泳觅食。
鳗鱼科
鳗鱼学名为鳗鲡。它有着像蛇一样细长的身体,是生活在水底的鱼类,分布在温带到热带的广泛地区,分为河鳗和海鳗。鳗的特征是没有腹鳍,且背鳍、臀鳍和尾鳍连在一起。夜行性的种类居多,白天隐藏在岩石间的缝隙或石头下面,等到晚上才出来觅食。鳗鱼以其洄游在海水与淡水间而出名,在深海出生的幼鱼,乘海流而上溯至河口、川或池成长,直等到产卵期再回到海上,可作长达5000千米的洄游。
运动方式
鳗鱼的游泳方式在鱼类的运动方式中,属于特殊的蛇行型,又叫做鳗型。因为身体长、尾鳍不发达,游泳时以s型的曲线向前推进,像蛇在爬行,时速约每小时2~4千米,但比起每小时80千米的旗鱼,鳗鱼算是慢郎中了。
体色
鳗鱼的体色,会随着栖息处的不同而有变化;不同年纪的鳗鱼,体色也不相同,幼鳗颜色偏黄绿色,一旦到了生殖期,颜色会变成银灰色;同年龄的鳗鱼,雌鳗的体色较雄鳗淡。人工养殖的鳗鱼有暗绿色、茶褐色,苍黑色等。
寿命
野生鳗鱼的寿命可达数十年,最久的可达50年;不过,一般养殖的鳗鱼通常一年即可卖出。如何知道鳗鱼的年纪呢?我们可以从鳗鱼的鳞片看年轮,也可以在鳗鱼死后取出耳石做切片检验,鳗鱼耳朵里的耳石,有像树年轮一样的圈纹,一圈代表一年,数一数就知道鳗鱼的真正年龄了。
海鳝
海鳝是海底的隐居者。它们在礁石的洞中或海底的凹地中过着隐居生活。海鳝有着宽大而尖锐的牙齿,以适应捕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的需要。裸胸鳝的样子像蛇,细长的身子体色多变,有的呈墨绿色,有的身上带有不同的条纹和斑点。
盲鳗
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可是有一种专吃大鱼的鳗——盲鳗,它能从大鱼的鳃部钻入腹腔,在大鱼肚里咬食内脏与肌肉,边吃边排泄,最后咬穿大鱼的腹肌,破洞而出。盲鳗食量极大,一条盲鳗在大鱼腹里呆七个小时,可以吃进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鱼肉,有时甚至能将一条鱼吃得只剩下皮肤与骨骼。
海鳗
海鳗一直被误认为是危险的海洋鱼类,事实上海鳗是一种夜间活动、生性胆小的鱼类。海鳗是藉由其嘴巴的张开与闭合来迫使海水流经鳃而产生呼吸动作。海鳗具有锐利的牙齿、强而有力的颚及敏捷的反射动作,经常徘徊、躲藏在珊瑚区,并以此为家。
洞鳗
世界上有一种不会游泳的鱼叫做洞鳗。这种鱼生长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水域,它们生活在沙窝里,一条洞鳗安居一个洞穴,一般穴深30~50厘米。洞鳗是真正的鱼,却不能随意游动。洞鳗的觅食方式是在风平浪静时从洞中探出半个身体,张开大口,吞食随水浮动的浮游生物或小动物。
鲑科
鲑鱼属于硬骨鱼类鲑科,有300多个属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鲑鱼有大西洋鲑鱼、大马哈鱼和虹鳟鱼等。鲑鱼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洋及流入北部海洋的河流中。多数鲑鱼是食肉动物,它们或在水中追逐食物,或潜伏在水草中等待鱼和其他动物靠近。鲑鱼有洄游的习性,通常回到出生地区产卵。
溯河洄游
鲑鱼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流中产卵,产后再回到海洋喂育。幼鱼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后下海,在海中生活一年或数年,直到性成熟时再回到原出生地产卵。例如大西洋鲑鱼的产卵期虽是从9月至次年2月,但在一年内,差不多每月都有鱼群接近沿岸,并借助潮流的帮助,从河口上溯入河川。
鲑鱼的生长过程
鲑鱼是卵生鱼类,大部分时间在河川上游产卵。卵孵化为带有卵黄囊的幼鲑,幼鲑摄取卵黄囊的养分不断生长,直到卵黄囊消失。幼鲑在游动的生活中逐渐成长为成年鲑鱼。
分辨出生地
绝大多数鲑鱼都能准确地回到自己出生的河川,因为它们能记住出生河川的味道,到了出生地的河川时,它们就能立即分辨出原来的味道,并兴奋地嬉戏打闹。
大西洋鲑鱼
大西洋鲑鱼通常被叫做“河中之王”。它们可以长到两米长,体重超过40千克。它们的鼻子很长,而且嘴里有很多的牙齿。肤色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当然,也和性别有关系;休息时背上的颜色是铁蓝色的而且腹部成白色,但一进入河流就变成黑色的了。它们都有一个非常棒的胃口而且在海里游得非常快。
鳟鱼
鳟鱼属鲑目,鲑科,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它们通常都栖息在淡水中,有几种到繁殖季节会游人海中。鳟鱼和大马哈鱼同目同科,有亲密的亲缘关系。
北极鲑鱼
北极鲑鱼体态优美,色泽鲜艳,尤其是野生雄鱼,性成熟后身体呈深红包,非常令人喜爱。由于北极鲑鱼具有肉质坚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炸、烤、烧。炖、蒸、浇汁、生食等皆宜,被人们视为餐桌上的上等佳肴。由于此鱼还具有抢食凶狠的特点,又很受钓鱼爱好者的青睐。
鳕科
鳕科的成员广泛地分布于全世界的水域,为深海冷水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深度50米以上的深海区。我国的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的沿海渔民,以其体态形容称之为“大头鱼”“大头腥”等,朝鲜半岛等沿海地区又多称其为“明太鱼”。
鳕鱼的种类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所知的鳕科种类已有10种之多,除青鳕、波兰青鳕、黑线鳕、太平洋无须鳕、鳕、红鳕及一种仅限于生活在北纬高寒深水的淡水江鳕外,目前在我国的黄海北部、渤海东部和东海北部分布较广的鳕鱼,基本上都为大西洋鳕的异种。
价值
鳕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0.4克。其肉质白细鲜嫩,清爽不腻,世界上不少国家把鳕鱼作为主要食用鱼类。除鲜食外,还加工成各种水产食品,此外鳕鱼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维生素A和D,是提取鱼肝油的原料。
进食习性
鳕鱼的食性杂,食量大,空腹时几乎吃所有会动的东西,吃得多,长得也快,10年左右的时间就能长到1米多长,每年体重约以1.5倍的比率增加。
繁殖
鳕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产卵数目惊人,一条身长1米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卵300万~400万粒。鳕鱼喜欢群居生活,因而很容易被捕捉,全世界每年的鳕鱼捕获量达千万余吨。
狭鳕
狭鳕是鳕科中的重要种类,是冷水性中下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从日本海南部向北沿俄罗斯东部沿海,经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南岸、加拿大西海岸至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都是它们的生活区。狭鳕是渔获量很高的经济鱼类,最高年产量600多万吨,1998年渔获量为409.4万吨,其中俄罗斯和美国占86.1%。
南极鳕鱼
南极鳕鱼生活在南大洋比较寒冷的海域,甚至在位于南纬82。的罗斯冰架附近都有它的分布。它体长40厘米左右,体重为几千克,体型短粗,呈银灰色,略带黑褐色斑点,头大,嘴圆,血液为灰白色,没有血红蛋白。作为食用鱼类,它肉嫩质白,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较高。它的独特生理功能是抗低温,因此南极鳕鱼除了作为重要资源而进行商业性开发外,它的抗冻功能也备受重视。
蝴蝶鱼科
蝴蝶鱼又称珊瑚鱼,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蝴蝶鱼科。蝴蝶鱼的身体呈菱形,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全身有数目不等的纵横条纹或花色斑块,体色能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变色之谜
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只需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体色的改变主要在于蝴蝶鱼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展开或收缩,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海中“鸳鸯”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嬉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
生性胆小
蝴蝶鱼生性胆小,警惕心强,通常藏身于珊瑚丛中,并改变体色来伪装自己。进食时,蝴蝶鱼也争不过其他鱼,而且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慌忙地躲藏起来,要过很久才慢慢出来。
伪装
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色彩鲜艳
蝴蝶鱼往往显示出奇异的造型和色调。比如有些蝴蝶鱼具有全黄色的尾鳍和胸鳍,颈背部有带圆圈的鲜艳的蓝色斑点;百慕大蝴蝶鱼的身上却只有很少的斑点,而且只有尾鳍和胸鳍的外缘是黄色的。一般色彩鲜艳的动物都是有毒的,蝴蝶鱼的身上并没有任何毒害,也不会毒害任何生物。
镜蝴蝶鱼
镜蝴蝶鱼背鳍有粗短鳍棘,以中部鳍棘为最长;头部有一较眼径稍狭的横带;体侧方跨侧线有一卵圆形大黑斑,黑斑的三分之一位于侧线上方;尾鳍宽短。该鱼属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体长一般60~120毫米,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只见于南海。
蓝斑蝴蝶鱼
蓝斑蝴蝶鱼,俗名蓝印蝶。体黄色,头部有一经过眼的横带;体侧约有20条棕色纵纹,侧线附近纵纹间呈蓝色斑块,随成长而显现;尾柄具一蓝墨斑;体长12厘米。分布在南海、台湾沿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海马科
海马是鱼纲海龙目海马属动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不同于一般鱼类的外形,尾鳍完全退化,脊椎则演化成像猴子尾巴一样,可卷曲来钩住任何突出物体,以固定身体位置。小而几乎透明的鱼鳍,可使海马任意上下左右移动,但速度缓慢。通常海马凭借身上体色的伪装及硬化成皮状的皮肤以逃避掠食者。海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雌性将卵产在雄性腹中之育儿囊,经二至三周的怀卵期,再由雄性孵出小海马。
海马
海马是海龙的同类。尾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
形状奇特
海马的形状非常有趣,虽然身长只有4~30厘米,它的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
分工合作的双眼
海马的眼睛生长在身体前部一个塔形结构上,而且这个塔型结构可以转向不同的方向。所以,海马的两只眼睛可以分工合作,一只负责觅食,一只负责观察周围环境,以便防御敌害。
功用
海马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中药,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止咳平喘等药用功能,特别是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更为有效。海马除了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合成药品外,还可以直接服用健体治病。
会变色的海马
海马的体色会随环境而改变,因此以颜色来区分海马的种类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方法。它们大都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改变体色,由黑色或灰色变成鲜艳的黄色或橘红色。
妻子产卵,丈夫怀孕
在抚育后代方面,海马算是鱼类中最为奇特的动物了。在其他鱼类中,雄鱼最多只是“照料型”的亲体,它们有护卵习性,通过鳍的扇动为卵提供更多的氧气。海马像其他动物一样,由雄性提供精子,雌性提供卵子,但其不同之处在于,雌海马会将卵子产在雄海马近尾端的育儿囊中,由雄海马单独哺育胎儿,最终产出小海马。“男女平等”的理念在海马世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