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动物植物知识-哺乳动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哺乳动物是动物世界中形态结构最高等、生理机能最完善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最突出的特征在干其幼仔由母体分泌的乳汁喂养长大。哺乳动物都长有皮毛,以保持体温的恒定,适应各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哺乳动物具有比较发达的大脑,因而能做出比其他动物更复杂的行为,并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有4000多种,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它们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行动自如。有哺乳动物生活在海洋里,能在水中自由地游动;有哺乳动物栖息在树上,能在树上、树与树之间随意攀爬,跳跃;有哺乳动物栖息在地下洞穴中,在地下行无阻……

    哺乳动物的特征

    世界上有4000多种哺乳动物,虽然它们都已经高度进化,但仍旧具有很多共性: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温血动物,体温基本恒定,身上披有毛发,以保护身体,隔绝冷热,等等。

    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

    古生物学家认为,生活在三叠纪的犬齿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犬齿兽类是小型到中等体型的肉食性单孔类群动物,极少数的体长可超过90厘米。它们与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点,如它们都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牙齿,四肢位于身体之下,能快速奔跑,等等。

    体温的恒定

    皮肤和毛发是哺乳动物的保护层,它们能遮挡风雨和隔绝冷热。所以不论天气多么寒冷,哺乳动物都能依靠它们来保持恒定的体温,以适应各种复杂的气候环境。

    保持清洁

    哺乳动物的毛皮内容易藏污纳垢,很容易成为寄生虫的温床,因此,哺乳动物形成了保持清洁的习惯,以预防疾病的传染。保持清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口舔、抓搔、树立、抖动、打滚、洗浴、摩擦、轻咬等。

    大脑

    哺乳动物拥有比其他脊椎动物更大的大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这在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和人类中比较明显。因为长有更大容量的大脑,哺乳动物比其他动物有更复杂的行为。它们会学习,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

    毛发

    哺乳动物的毛发由角质素构成,从毛孔生长出来。短短的绒毛能使冷空气和水分与皮肤之间保有一段间隙,长长的毛发形成体表的覆盖层。一般而言,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的毛发都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的毛发长。

    鲸

    鲸类是大约6500万年前从有蹄类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都有圆滑的流线型身体以及具有前进作用的扁平尾巴;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鲸用乳汁哺育幼仔;它们在水中追逐猎物,捕获食物;背脊骨支撑起强壮的尾部肌肉,尾部肌肉的运动推动鲸向前;前肢像鱼鳍一样,能够控制前进方向。

    身体构造

    陆生动物靠骨骼支撑身体,而鲸则是靠水的浮力支撑身体。鲸的身体虽然庞大,但却有一定的优势,它们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较小,比小动物更易保温。例如蓝鲸就是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动物,一般体长为24~33米,体重为150吨,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大体积足以威吓那些远洋肉食动物,例如鲨鱼。

    鲸的分类

    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约有12种之多。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巨臂鲸和露脊鲸等;较大的齿鲸有挂香鲸和逆戟鲸等。

    鲸的进化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称它为鲸鱼。其实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最初,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体成了鱼的外形,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生长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乳动物。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7000多千克重。一天能长30~50千克,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100年。白鲸的寿命一般为30~50年,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年,虎鲸的寿命一般为20~35年,须鲸的寿命一般为40~50年。

    呼吸

    鲸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呼吸。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睡觉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海豚

    在鲸类王国里,要数海豚科的种类最多了,全世界已知共有30多种。有的种类虽名叫“鲸”,如虎鲸、伪虎鲸,其实也是海豚家族中的成员。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体长1,2~42米,体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颌各有约101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头,多则几百头。海豚科中的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非常聪明的动物,经过训练的海豚能做出各种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

    海豚

    海豚和鲸一样,都属于鲸目哺乳动物。但是海豚比鲸小,而且它们的流线型形体更像鱼类。海豚家族有3个种类,即海豚、江豚和鼠海豚,因种类不同,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

    生理结构

    海豚躯体呈纺锤体,皮肤光滑无毛,喙形的嘴较为细长,额部隆起不明显,额与嘴之间有明显的凹凸,鳍肢呈三角形,末端尖。海豚在游动时通过摆动尾巴获得巨大的推力,靠前鳍肢控制前进方向。

    发达的大脑

    海豚的大脑发达,平均重1.6千克,占体重的1.17%(人脑占人体体重的2.1%),而且脑的沟回很发达,外观也与人脑相似。幼海豚往往要跟随群体生活很多年,模仿成年海豚的行为,学会捕鱼、传递信号、逃避鲨鱼等。

    不眠的动物

    海豚有一种独特的睡眠方式。睡眠中的海豚的大脑两半球处于明显不同的两个状态:当一个大脑半球处在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工作;每隔十几分钟,两个大脑半球的活动方式就会变换一次。因此,人们称海豚为“不眠的动物”。

    特长

    海豚是游泳健将,游速可达每小时40千米。它们常跃出水面,在水面上滑翔一小段距离,而后在水中快速游动,在游动时借助回声定位捕捉猎物。海豚喜欢嬉戏,能表演许多高难度的动作,例如快速跃出水面、翻跟斗等。

    生活习性

    大多数海豚喜欢群居,常几百只地结群,群与群之间还经常来往。它们的家庭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有一只海豚产仔,其他的雌豚都会聚集过来,帮助刚出生的小海豚浮到水面上呼吸空气。

    亚马孙海豚

    亚马孙海豚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豚,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河庞大的河流中。亚马孙海豚的颌特别狭窄。它们主要以鱼、小龙虾以及其他小动物为食,依靠视觉、听觉以及回声定位觅食。在旱季,亚马孙海豚常十几只地聚集成群,在其他季节,它们则成对地生活。

    宽吻海豚

    宽吻海豚又称大海豚,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各大海洋中。它们身体背面呈发蓝的钢铁色或瓦灰色,向腹部逐渐转为淡色,嘴裂形状似乎总在微笑。宽吻海豚的智力很发达,理解能力较强。经过训练后,它们不但可以“唱歌”、“顶球”、“与人握手”,还能救助落水的儿童。

    鼠海豚

    鼠海豚外形很像小的海豚,只是身体更丰满,更具有流线型。鼠海豚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近海或浅海,有时会游到码头或港口。鼠海豚十分怕羞,很少跃出海面,也不靠近来往船只,因而并不多见。鼠海豚一旦被渔网缠住,便无法浮到水面上呼吸,它们就会因此死掉。

    印度河海豚

    印度河海豚是少数淡水海豚之一,与恒河江豚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印度河海豚长有细长的颌、宽大的鳍肢,由于眼睛近乎失明,因此只能靠回声定位觅食。由于印度河上的大坝拦住了海豚的洄游路线,所以现在的印度河海豚只能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水域中,仅存不到500只。

    海象

    海象是生活在北极地区仅次于白鲸和格陵兰鲸的大型海兽。雌雄海象都长有一对长长的獠牙,沿着嘴角向下伸出,这个显着特征使海象与众不同。

    身体构造

    海象的躯体呈圆筒状,全身皮肤厚实且褶皱丛生,头小而扁,面部长满刷子般坚硬的短胡须,眼睛极小且埋在皮褶里,几乎难以被发现。海象生有4只宽大的鳍脚,两只后鳍脚可向前弯曲,帮助它们一拱一拱地在海滩上爬行。

    特殊的工具

    长牙是海象生存必需的工具。海象潜入海底时,要用长牙把海底泥沙中的蛤蛎挖出,再用宽大灵活的前鳍脚运到海面上,以便食用;海象在攀登浮冰或山崖时,长牙是绝佳的攀登工具。有时,长牙还是海象的杀敌武器。在海象家族中,长牙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体色的变化

    海象的体色能发生奇妙的变化。当海象浸泡在北极寒冷的海水中时,血管收缩,体色即变为灰白色;而当海象来到陆地上时,血管膨胀,血液循环加快,体色就变为棕灰色;盛夏时节,海象晒太阳时,表皮血管膨胀并散发体热,使全身呈现玫瑰红般的颜色。

    抢占领地

    海象的体形庞大,而且它们的鳍脚不能很好地用于行走,所以海象在陆地上行动比较困难。当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滩上晒太阳时,会尽可能地占据所有的空地,有时海象彼此之间还会发生争斗,它们用长牙和强有力的脖子互相攻击,直到战胜者将战败者驱走。

    海豹

    海豹是一种性情较为温和的动物,它们的躯体较为丰满,呈纺锤形,头部圆,眼睛大而明亮,鼻孔朝天。海豹平时常浮在水面上睡觉,到了冬季则在冰下生活。

    水中游动

    海豹的流线型身体有助于其在水中自由游动。海豹长有灵活的鳍肢,能以优美的姿势在水中进行快速游动,而且能迅速地改变游动方向,追逐快速游动的鱼群,以及逃避敌人的追杀。海豹还能下潜到深海,进行捕食活动,如象鼻海豹能下潜到水深1000米的深海区。

    繁殖

    海豹常以群的形式聚在一起繁殖。海豹在岸边产仔,每胎产一仔。雌海豹对幼仔的照顾非常细心。当海豹成群地在岸上晒太阳时,几只雄海豹负责防卫,雌海豹则将小海豹护在身边。一旦发现险情,雌海豹会即刻抱着小海豹跳入海中逃生。

    幼仔的成长

    母海豹的乳汁中脂肪含量高达50%,能为海豹幼仔的成长提供很高的能量,所以小海豹经历较短的哺乳期后便能断奶,吃鱼类和其他食物。海豹的身体表皮下会逐渐堆积大量脂肪,形成厚实的脂肪层,有助于海豹保持体温。

    生存危机

    小海豹的毛皮非常珍贵,人类为了获取小海豹的毛皮而捕杀它们。海豹在岸上时行动迟缓,像菜青虫一样爬行,因而往往无法摆脱被捕杀的厄运。母海豹为了保护小海豹,也常惨遭捕杀。在海中,凶狠的鲨鱼和鲸鱼是海豹的敌人;在陆地上,人类则成了海豹最大的敌人。目前,日益蔓延的污染使海豹的生存更加艰难。同时,有些人还打着商业化的口号肆意捕猎海豹。因此,海豹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海狗

    海狗的体形很像狗,因此得其名。海狗的身体呈纺锤形,头圆嘴短,眼睛较大,四肢因长期生活在水里而进化为鳍状,适于游泳,游动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30千米左右。

    群居生活

    海狗喜欢群居生活。全世界大部分的海狗都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因此这个群岛又有“海狗岛”之称。此外,在靠近堪察加半岛的科曼多尔群岛、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附近的小岛上,也有一些海狗群居。

    争斗

    雄性海狗有时为了抢占地盘,彼此之间常进行激烈的争斗,这种争斗往往以一方战死为止。如果雌海狗不幸被卷入其中,也难逃死亡的厄运。

    捕食

    海狗喜欢吃乌贼,也吃各种鱼类。它们的食量很大,一天要吃20多千克东西。海狗多在白天下海捕食。灵敏的视觉和听觉有助于海狗在明亮清澈的水中能辨识物体,在夜晚或浑浊的水中,海狗还能利用声呐回声定位探查周围环境。

    海狗的家庭

    海狗实行“一夫多妻”制,每个海狗家庭中,雌海狗的数量多寡不一。在怀孕的雌海狗登陆期间,雄海狗会尽力保护它的家庭,赶走其他靠近的雄海狗。

    繁殖期间的洄游

    海狗在繁殖期间有洄游习性。雌海狗一般在每年8月下旬到9月间出海洄游,而幼仔则在稍晚的9~11月出海。它们顺着寒流,在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各个岛屿间进行2400~3200千米的大洄游。到第二年5月下旬,北太平洋许多岛屿的海岸边到处可见待产的雌海狗。

    海牛

    海牛是一种在浅海生活的大型哺乳动物,也是仅有的草食性海生哺乳动物,曾被称为传说中的“美人鱼”。儒艮是海牛的同类,它们都遭到人类的捕杀,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躯体特征

    海牛躯体肥圆,呈纺锤形,没有明显的颈部;皮肉肥厚,皮肤厚度可达1.5厘米,并且生有许多褶皱;口向腹面张开,唇边有粗短的硬毛,嘴上及左右侧有浅纵沟;前肢进化为鳍状,后肢退化,尾变成桨状的鳍,呈扇形;雄性海牛门齿略向外露,眼睛特别小。

    “美人鱼”

    雌海牛在为幼仔喂奶时,常用前鳍肢把幼仔抱在胸前,使其头和胸部露出水面,远远望去好似人在游泳,且姿势优美,因而海牛被古人误认作“美人鱼”。

    潜伏的危险海牛常跟随在船只的左右,喜欢在船的引擎或锚链上“剔牙”,却对潜伏的危险毫无知觉。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许多海牛曾因为离船只距离太近而被螺旋桨碰伤。尽管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防护措施,但是海牛仍时常靠近船只,受伤的情况难以避免。

    儒艮

    儒艮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温暖的海洋中。与海牛不同的是,儒艮完全生活在水中,宽大的鼻子顶端长有“U”形上唇,用来咬住水草,挖出草根,尾部与鲸相像。儒艮性情温顺,在自然界中的天敌不多,却难以逃脱人类的捕食。

    夜行者

    海牛和儒艮都是夜行动物。白天,它们在大海深处睡觉;晚上,它们才外出觅食水草。它们性情温和,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便能以时速13千米的速度快速游走。

    海狮

    海狮是一种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度过,有时能连续在海里待几个星期。其实,海狮在外形上与陆地上的狮子并不相像,只是咆哮的声音比较像而已。

    身体特征

    海狮的种类较多,通常雄海狮的身体比雌海狮长。大部分海狮全身长满浓密的短毛,但有些种类的雄海狮的颈部长着与陆地狮子相似的长而密的鬣毛。不同种类的海狮毛色也有些不同,有的呈黄褐色,有的呈褐色,有的呈黑褐色,等等。

    鳍肢

    海狮的鳍状四肢像翅膀一样,前肢能有力地支撑海狮身体前部,后肢还能转向前方。在陆地上,海狮能行走自如,在海中,海狮又能以极快的速度游动。有时,海狮还用后肢抓挠颈部。

    身边的危险

    海狮在饱餐过后便离开水面,到陆地上休息。它们有时躺在岸边晒太阳,有时在海滩上慵懒地翻滚。这时既是海狮的悠闲时刻,也是危险时刻,因为虎鲸常利用这个时机从水中突然冒出,捕食离它们最近的海狮。

    繁殖

    每年5~7月,海狮进入繁殖期。雌海狮常在岸上喧闹的地方建造生育场所。刚刚产完仔的雌海狮会返回海中捕食,以补充体力。而刚出生的幼仔很弱小,体长不足1米,体重只有5~10千克。它们能发出一种微弱的叫声,返回岸边的雌海狮便能根据这种叫声辨认出自己的幼仔。

    驯化

    海狮善于游泳,喜欢在水中追逐嬉戏。它们易于与人类接近,且记忆力很好,能够被人类驯化,从而学会一些杂耍的本领。

    鹿科动物

    鹿科动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它们都长着修长的腿和长长的脖子。世界上约有45种鹿,它们广泛分布在除澳大利亚外的世界各地的森林里和草原上。

    身体特征

    鹿长有强壮的躯体,腿细长,每只脚上长有两个脚趾,因而适于快速奔跑。鹿的耳朵呈三角形,听觉十分敏锐,大眼睛长在头两侧,便于多方位地观察周围环境。

    鹿角

    绝大多数鹿科动物都长有鹿角。鹿角为骨质,每年都自行脱落,再重新长出。但只有驯鹿和其他许多种类的成年雄鹿才长鹿角,而不同种类的鹿的鹿角形状也有所差异。在繁殖季节,雄鹿之间利用鹿角进行格斗,争夺配偶。

    鹿

    鹿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由于居住地区不同,鹿的个儿头大小、毛色及鹿角的形状都有很大的差异。鹿一般生活在森林中,也有的生活在苔原、荒漠、灌丛和沼泽地带。鹿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食物有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等。

    梅花鹿

    梅花鹿常常一二十头一起活动,活动范围与植被、地形有关,一般栖息在数十平方千米的灌木林区。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它们不会迁徙,即使受惊外逃,不久也会返回原来的地方。雄性梅花鹿多单独行动,在繁殖季节,雄鹿之间经过激烈的争斗,胜者占有雌鹿群。繁殖期过后,它又单独生活了。梅花鹿是我国最早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驯养梅花鹿,主要是为了获取鹿茸。由于大量捕杀,现在野生的梅花鹿越来越少了,因此梅花鹿也是我国珍稀保护动物。

    鹿角和鹿茸

    雄鹿头上长有角。角既是雄鹿的第二性特征,用于获得雌鹿的青睐,又是它争斗的武器。初长出的鹿角,外面包着一层像天鹅绒一样柔软的皮肤,里面分布着大量的血管,这就是鹿茸。它是名贵的中药。随着角的长大,供血逐渐减少,角的外皮会干枯脱落。角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叉,进入成年,鹿角就基本定型了。生活在北方的鹿,过了繁殖季节,鹿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到第二年又从额骨上的毛口处长出新的鹿角。

    鹿的生活习性

    鹿腿细长,善于奔跑和游泳。鹿生性胆小,平时警惕性非常高,一般白天休息,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每年的五六月间,是母鹿生产的季节。母鹿在隐蔽的草丛中生下小鹿,小鹿出生后30分钟,就可以站起来吃奶了。鹿也是一种反刍动物,有4个胃室。夏天,众多的母鹿带着小鹿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驯鹿

    驯鹿大多栖息在北极地区。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北坡,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放养驯鹿的习俗。驯鹿体型较大,冬天全身长有厚密的粗毛,保温耐寒。圆大的蹄子四周也密生着特殊的刚毛,便于它在雪地里行走。驯鹿雌雄都长着树枝一样的大角,而且幼鹿出生一周后即长出角来。人工放养的驯鹿,能作为运输畜力使用,鹿拉雪橇是北极地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白唇鹿

    白唇鹿的唇部长着一圈白色的皮肤,是我国特有的鹿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西部和祁连山地区。白唇鹿全身的毛长而且硬,保暖性非常好,特别适宜在高原寒冷地区生活。平时它们以小群聚居,繁殖季节便合成大的群体。为了寻找食物,它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豚鹿

    豚鹿体型粗壮,四肢较短,体重50千克左右,雄性长有细长的三叉状角。它们多单独活动,偶尔有二三只聚在一起。一般白天休息,晚上出来觅食。在我国云南西部的森林中,有豚鹿栖息,它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驼鹿

    在鹿的家族中,驼鹿的体型最大,肩高达2米。它有着肥大的鼻子和上唇,雄鹿还长着一对扁平而宽大的角。驼鹿喜欢游泳和潜水,能潜到水中吃水草。在我国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生活着为数不多的驼鹿,它们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麋鹿

    糜鹿俗称“四不像”。其实它是“四像”,即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糜鹿是我国的特产动物,早在3000年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灭绝了。现存的糜鹿是从国外引进的人工饲养的种群,数量很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坡鹿

    坡鹿体型中等,四肢瘦长,体态矫健,善于跳跃奔跑。坡鹿惊逃时,能越过一两米高的障碍物,或六七米宽的山沟、溪涧。坡鹿常栖息于灌木丛中,小群活动,吃草时有“哨兵鹿”负责放哨。坡鹿在我国仅见于海南岛,而且为数很少,已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为我国所独有,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享有“国宝”之美誉,曾作为友好使者远赴日本和欧美国家,其可爱的形象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也选用大熊猫图案作为会徽。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和大熊猫同一时期的哺乳动物,许多早已灭绝了,而大熊猫却一直生存到今天,因此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

    大熊猫的数量十分稀少,现在仅存有1000多只,而且只分布在我国四川省西部、陕西和甘肃省南部地区。这些地方海拔在2000~3000米左右,多雨潮湿,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的生长地。这里竹林茂密,最密的地方每平方米有几十株甚至100多株箭竹,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粮。此外,这里夏天气温在30℃左右,冬天则为零下10℃左右,特别适合既怕冷又怕热的大熊猫生活。

    大熊猫的食物

    大熊猫远古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后来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以吃植物为主了。在自然界,大熊猫可吃的食物有四五十种,但它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大箭竹等。因为大熊猫的消化能力较弱,要靠多吃来吸收足够的营养,一天可吃20多千克的竹子。除了竹子外,偶尔它也捕食竹鼠等小动物。大熊猫喜欢吃竹子,不仅仅是吸收竹子的营养,吃进去的竹子纤维还能像扫帚一样,把体内的垃圾打扫出来。这种对竹子的特殊依赖性,使它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因为箭竹有时大面积开花、枯死,就断绝了它的食物来源。为此,我国专门为大熊猫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生活习性

    大熊猫一般生活在箭竹林里,平时很少上树,但它爬树的本领非常高明,遇到危险时,常到树上去躲避。冬季它不冬眠,常在冰雪下觅食。大熊猫的自卫能力很弱,听觉、视觉都很迟钝,嗅觉稍好些。春季是大熊猫求偶的季节,其余时间它们都独自生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活动范围。

    大熊猫的繁殖

    大熊猫的繁殖很特殊。它们对配偶很挑剔,有明显的选择性。出生后的幼仔发育很缓慢,半岁多才开始独立进食,六七岁后进入成熟期,自然寿命只有25~30年。由于大熊猫的器官功能比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率低,只有50%~70%,再加上它们对生存条件的特殊依赖性,所以它们现在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成了全世界珍稀动物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小熊猫

    小熊猫是浣熊科动物,比大熊猫小很多,属于杂食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等地,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的亚高山丛林中。在尼泊尔、缅甸北部的高山森林中,也有小熊猫生活。小熊猫生性温顺,平时几个结成小群活动,善于攀爬,喜欢在细树枝间睡觉。它们一般中午和夜间睡眠,早晨和傍晚到外边去觅食。喜欢吃竹叶,有时也吃植物的果实,偶尔捕食小鸟和鸟蛋,但它的食物99%是竹子。

    猴

    猴属于灵长目类人猿亚目,比原猴要高级。从森林到草原的生活过程中,猴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在进化,成为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一类动物。这类动物包括吼猴、猕猴、金丝猴等。

    共同特征

    猴体形中等,四肢等长或后肢稍长,尾巴或长或短,有颊囊和臀部胼胝,以树栖或陆栖生活为主。猴大脑发达,手指可以分开,有助于攀爬树枝和抓握东西。

    交流

    猴生活在群体中,所以非常重视交流。它们利用视觉信号,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达信息,也用叫声、触摸、气味和相互清洁来传递情感。

    跳跃

    树栖的猴能在树与树之间迅速灵活地跳来跳去。它们通常用强健的后腿蹬树枝,借助树枝的韧性使身体弹跳到空中,尾巴帮助它们在空中保持身体平衡,把握前进方向。着陆后,它们会用长臂和手指抓住树的枝干。

    毛发的梳理

    猴是一种爱清洁的动物,它们常用手指梳理自己的毛发,使毛发保持清洁,或清除头皮上的寄生虫。两只猴互相梳理对方的毛发,是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非常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利于群体成员问的和睦相处。

    松鼠猴

    松鼠猴是南美最普通的一种猴,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高的树林中。其体长约有30厘米,尾长约40厘米。松鼠猴常常100多只地结成大群一起生活,主要吃坚果、昆虫、鸟卵等。

    夜猴

    夜猴生活在南美洲的密林中,其双眼大而圆,夜视能力非常强。它们通常白天休息,夜间靠敏锐的视觉觅食。夜猴的喉部下方长有一个可伸缩的喉囊,夜猴叫起来时,喉囊便会鼓起。

    猕猴

    猕猴广泛分布在草原、红树林沼泽地、落叶树林和常青树林中。其体长一般为45~65厘米,尾长为20~30厘米,前肢与后肢几乎等长,拇指和其他四指相对,能灵活抓握东西。猕猴的智商较高,在它们的群体中,社会结构与优劣地位非常明显,且十分严格。

    长鼻猴

    长鼻猴因其鼻长而得名,雄性长鼻猴的鼻子甚至可以长到嘴下方。长鼻猴喜欢群居,其基本家庭单位称为“妻群”,由一只雄猴、数只雌猴及其幼仔组成。长鼻猴一般白天出来活动,以植物为食。它们很会爬树和游水,有时为了逃避敌人,会在水里待上很长一段时间。

    金丝猴

    金丝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猴类,属于世界珍稀动物。金丝猴分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四种,其中前三种是中国特有的猴类,与大熊猫同属于“国宝”级动物。

    川金丝猴身体特征

    川金丝猴生活在中国四川省西部、北部的针阔混交原始森林里。其全身毛色鲜艳,头顶长有一团向后生长黑褐色毛冠;两耳长在金黄色的毛丛里;鼻孔斜向上翘;面颊呈棕红色;胸腹部呈淡黄色或白色;臀部的胼胝呈灰蓝色;从颈部开始,背部和前肢上部都披着金黄色的长毛。

    川金丝猴幼仔

    川金丝猴幼仔出生时体色呈乳黄色,1岁时颈侧长出黄红色的金毛,4岁时毛色变为金黄。幼仔出生后一直由母猴精心照料。在遭遇敌害追击或是受惊逃跑时,母猴便紧紧地将幼仔抱在怀中。如果它们无法逃脱,母猴便丢下幼仔,让幼仔逃生,自己则挺身迎向敌害。

    川金丝猴群

    川金丝猴属于群居动物,常成群游荡,徐徐转移,各群体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相对稳定的活动路线。猴群通常由一只身体最强壮的大雄猴担当首领,即猴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猴王率先发出惊叫声,其他成员便立即停止活动。一旦危险靠近,猴王便迅速带领猴群逃生。

    食性

    川金丝猴以树叶、野果嫩枝芽为食,有时也吃苔藓植物。而滇金丝猴主要以松萝、苔藓、地衣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青草为食,并且采食的植物种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一定变化。

    滇金丝猴身体特征

    滇金丝猴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西藏,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带。其头顶上长有尖形的黑色毛冠;面部呈粉白色,唇宽厚且鲜艳;颈部、上肢内侧、胸部及臀部多为白色;腹部为橘黄色;背郜和四肢多为黑色。

    滇金丝猴群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生活,且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滇金丝猴通常数十只或百余只地结群生活,每个猴群由多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由一只雄猴、数只雌猴及其幼仔组成。

    狒狒

    狒狒属于灵长目动物,广泛分布在非洲中部有岩石的干燥草原上和半沙漠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它们的面部多呈黑色,额头突出,成年雄性狒狒的牙齿长而尖,肩上的长毛形似披风。

    群居生活

    非洲地区的狒狒通常40~80只地结群生活,且群体中等级结构复杂。通常,群体中成年雌狒狒的数量比雄狒狒多两倍以上,等级结构由雄狒狒设立。每个群体由多个“家庭”组成,在每个“家庭”中,雄狒狒地位最高,幼仔依年龄高低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固定的活动路线

    每天早晨起来,每个家庭的狒狒都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外出活动。这种活动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狮子或巨蟒常常在狒狒的固定活动区域伺机捕食。因此,每次外出活动前,狒狒都要做出周密的安排,以防遭遇捕食者的袭击。

    幼仔的出生

    在狒狒群中,幼仔的出生是一件大事,许多狒狒都会前来凑热闹。成年雌狒狒每胎只产1仔,幼仔出生时毛色偏黑。起初,幼仔每天都待在母狒狒的怀中,一段时间后才能下地。大约7个月后,幼仔的毛色变为棕色,它们便都由一只专门照顾幼仔的母狒狒进行照顾。

    御敌

    狒狒群在集体行动时,群的首领、雌狒狒和小狒狒通常处于群的中心位置,雄狒狒则在外围行走。如果遭遇敌害,首领便率领雄狒狒迎战,它们先展示其锐利的长獠牙,进行恐吓。如果敌害没有退缩,雄狒狒便会和敌害进行打斗。

    长臂猿

    长臂猿是灵长类动物中动作最灵活的动物。其体长不足1米,而双臂展开却有1.5米长,它们站起来时“手”可碰到地上。长臂猿一般生活在森林中,多数喜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

    多数长臂猿过群居生活。群居生活可有效地抵御敌害的侵袭,保护个体的安全和整个群体的领地。在群居生活中,长臂猿通过叫喊、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相互梳理毛发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巩固彼此的关系。

    活动习性

    长臂猿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林里,借助长臂和钩形手在树与树之间来回游荡,一次可跨越3米。可当长臂猿在地面上行走时,动作却非常笨拙,两条长臂似乎没有适当的地方可放,只得向上举起,同时上举的长臂能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

    繁殖

    雌性长臂猿通常每两年生育一次,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除了头顶长有毛发,身体其余部位都只有光滑的皮肤。不久,幼仔便会长出黑色的体毛,且体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直到与成体相似。自出生时至8岁以前,幼仔一直生活在群体中。

    白眉长臂猿

    白眉长臂猿因其两眉均为白色而得名。它们栖息于热带原始森林中,几乎常年生活在树上,偶尔也到地面上行走,走路时身体半起立,两臂有时弯在身体两侧,有时举过头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白眉长臂猿叫声洪亮,数里外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白眉长臂猿产于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现已濒于灭绝。

    黑长臂猿

    黑长臂猿进化程度较高,其尾巴已消失,下肢短,上肢长,手呈钩形,可借助手臂吊在树枝上在林间穿行。前进时,两臂互相交叉移动,穿行时速可达15千米。黑长臂猿以家族群活动,每个家族群占据一片森林为领地。每天清晨,雌猿先发出高亢的叫声,雄猿及幼仔随之发声。

    猩猩

    猩猩是亚洲地区除了长臂猿以外的另一种类人猿,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它们一般生活在树上,但是不能在树间跳跃,只能用手和脚慢慢地移动。

    身体构造

    猩猩身高1.15~1.37米,腿部明显比手臂长,双臂展开约为2.25米,成年雄性首领面部长有异常厚的脂肪赘疣。猩猩的手掌很发达,拇指短,其余四指长且结实,可弯曲成钩状,以便抓握东西。

    独居生活

    猩猩很少过群体生活。虽然有时母猩猩和幼仔在一起,但大多数猩猩仍过着独居生活。此外,猩猩很少发出叫声,即使发声,其他猩猩也很少理会。即使两只猩猩在森林中相遇,它们也互不理睬。猩猩也会梳理毛发,但这种现象多见于亲子之间,或是自己梳理。

    手势语言训练

    猩猩的声带不同于人类,它们的发音受到生理限制,但它们可以用手语与人类交谈。科学家曾对一些猩猩进行手势训练。一段时间过后,这些猩猩便学会了噶些简单的手语,一年下来便能掌握100个单词。长到7岁时,它们已经能使用645个手语词汇,能用手语与人类交谈。

    进食

    猩猩通常每天早晨8点多走出巢,在附近的树上觅食果实和树叶。当它们采食枝端的新芽时,必须用脚和一只手握住树枝,而伸出另一只手去采。有时,猩猩也会吞食一些富含矿物质盐的泥土,有时甚至吃树皮。猩猩之间很少为食物而起;中突,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生活区域。

    繁殖

    猩猩的繁殖速度很缓慢。雌性猩猩平均每年产仔1只,一生可产仔3~4只。幼仔出生时只有约1.5千克重,几个月后便学会站立和攀爬。它们观察周围环境,慢慢学会发掘森林里的东西。约3岁半时,幼仔学会独立行动,开始断奶,能直接进食寻找到的食物。

    居无定所

    猩猩主要在树上生活,其居所离地面平均高度8~12米,最高可达20米。由于害怕跳蚤的骚扰,猩猩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重新筑巢,所以它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猩猩平时总在树与树之间来回觅食或嬉戏,能在其生活区域内的任何一棵树上筑巢休息。

    大猩猩

    大猩猩是人类的近亲,它们在猿类中体形最大,重达225千克,站起来约有2米高。世界上共有3种大猩猩,即西部低地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它们全部产在非洲。

    活动习性

    大猩猩每天7点多起身离巢,觅食附近的树叶,大约吃2个小时才停止。白天,除了移动和吃东西外,它们便会睡觉,如此交替进行,直到傍晚为止。当森林渐渐变黑后,它们便很少活动了,而是整群地围在一起。约傍晚5~6点时,它们开始折树枝筑巢,准备睡觉。

    群居生活

    大猩猩一般12只左右组成一个小群体,过群居生活。每个群体由一个年长的雄性大猩猩作为首领,其特征是背毛呈银灰色。大猩猩群体成员都能和睦相处,它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30多种不同的叫声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

    性情

    大猩猩性情温和,但是容易受到惊吓。如果人类或陌生的东西靠近它们,或突然出现在它们面前,它们通常会不安地大声吼叫或捶打胸部。虽然它们对太靠近的人类大声吼叫,但很少会主动攻击人类,通常都是慢慢溜掉。

    繁殖

    野生状态下的大猩猩在13~16岁开始繁殖后代,平均寿命可达60年。成年雌大猩猩一般每胎可产仔1只。幼仔出生时身体弱小,在三四岁前一直需要母猩猩的精心照顾。当雄性大猩猩长到十一二岁时,后背的毛便逐渐变为银灰色,“银背”便是它们成熟的标志。

    天敌与疾病

    大猩猩在夜间睡觉时常常会被豹偷袭,所以它们常筑造坚固的窝巢。窝巢以银背大猩猩为中心,幼仔与雌性大猩猩睡在窝巢里,以减少危险。不过,6~10岁的黑背大猩猩常离群独自睡觉,因此难免遭受豹的捕食。但对大猩猩威胁更大的却是肺炎、寄生虫或其他疾病的感染。

    有袋类哺乳动物

    有袋目的动物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有袋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的北美洲,在白垩纪晚期非常繁盛,并进入其他大陆。新生代大部分地区的有袋类由于其他种类的竞争而灭绝,在南极洲的有袋类则由于冰盖的形成而灭绝,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的保存了下来并且非常繁盛。

    有袋目动物

    现生的有袋目动物共有237种左右,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于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负鼠科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余均分布于大洋洲。

    有袋目动物的食性

    有袋目动物的食性大部分吃草,也有的食肉,还有些吃昆虫维生。像澳洲的有袋食蚁兽就专门吃白蚁,每天能吃几万只白蚁。虽然有袋目动物的繁殖力很强,但是因为人类的侵犯,数目已经大量减少,有些种类甚至濒临绝种。

    形态多样化

    有袋目动物的外表、大小、习性都有很大的变化。澳洲有袋类不仅习性上非常多样化,形态和体形上也非常多样,有些似鼠,有些似狼,有些似熊,现存最大型的大赤袋鼠体重超过90千克,最小的袋小鼠体重仅4克,二者相差超过两万倍,而史前更有体重数吨的巨型有袋类,没有其他的动物类群体形有如此大的差别。

    羚羊

    羚羊是牛科动物的一类,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羚羊的角是空心的,但角仍然很结实。羚羊种类繁多,体形优美、轻捷,四肢细长,蹄小而尖,机警。它们成群生活在旷野或沙漠,有的栖息于山区地带。产于中国的有原羚、膨喉羚、藏羚和斑羚等。

    藏羚羊

    藏羚羊,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物种,群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藏羚羊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山羚

    山羚是一种灵巧的小型非洲羚羊,通常过小群体生活,以岩石缝隙中的灌木为食,山羚具有很强的弹跳能力,在山岩上行走时能如履平地,因而又得名“岩羚”。它们在岩石间跳跃时,能用小巧的蹄子站立在只有几厘米宽的岩石边缘。

    熊

    熊科以体形粗大有力,尾极短,出生的幼兽常发育不完全为特征。种类不多,现存仅8种,是犬型类中种类最少的一科,且多数种类数量稀少。熊科成员多数食性很杂,也有少数以肉食或植食为主,体形多比较大,其中包括陆地上最大型的食肉动物。熊科成员虽然体态笨重,但是多数能爬树,并有不少是游泳好手。熊科成员视觉不佳,但嗅觉比较灵敏,主要依靠嗅觉觅食。

    交流

    熊主要通过嗅觉来相互交流。它们用粪便和尿液来标记它们的领地,以及通过在树上蹭摩它们的身体或磨砺它们的脚爪来留下它们的气味痕迹。熊也通过声音来交流。它们互相之间用咆哮、怒吼、哀鸣甚至颤音来表达警告、求爱或威胁,如果它们不安或痛苦,通常还会发出咳嗽声或猛嗑下巴。

    体形

    熊和其他食肉动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有着强壮而结实的躯体、较宽的头部、长长的口鼻部和圆圆的耳朵。

    食物

    几乎所有熊类动物都没有裂齿,而大多数食肉动物的裂齿则非常发达。它们长有许多隆起的扁平臼齿,适合咀嚼它们所吃的各种食物。大多数熊类动物都吃它们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浆果、坚果、蜂蜜和水果,以及老鼠、地鼠、鱼、鸟、蛋或腐肉。春天它们也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昆虫、幼虫、青草、种子、根茎和新鲜的植物嫩芽等。偶尔,如果缺乏食物,它们就只能以树皮来果腹了。

    眼镜熊

    眼镜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科动物。它们在熊科家族中不算庞然大物,身长150~180厘米,体重64~155千克。眼镜熊的毛发中等长度,全身的毛色为黑、红棕或深棕色,十分厚密粗糙。它们的相貌独特,口鼻部分和多数熊科动物一样,颜色较浅,最有趣的是它们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或粗或细的奶白色纹,将眼睛上的黑斑隔开,远看好似戴着一副墨镜,眼镜熊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体形硕大,四肢粗短,体长约1.2~2米。公熊可能比母熊大很多,体色有很多种。东北部的美洲黑熊颜色偏深,以黑色为多;生活在西北部的颜色则偏浅,毛色有棕色、浅棕、金色等。

    大熊猫

    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食性单一,仅以几种竹子为主食,偶尔也会吃动物性食物,由于竹子营养较少,大熊猫一生的主要时间都用于进食和休息,类似于树袋熊。

    迄今为止,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强的一科,生活在除南极洲和澳洲以外的各个大陆。猫科动物都有着柔软、强健的身体,能快速、灵活地行动,而且一般都具有长距离奔跑的能力。大多数猫科动物都生活在森林中,善于爬树。它们长有强壮的前肢和胸肌以及锋利的爪子,习惯于用强有力的后肢跳跃,它们的长尾巴则在跳跃或爬树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

    种类

    动物学家通常将现代野生猫科动物,大致分为三个亚科:猫亚科、豹亚科和猫豹亚科。其中,猫亚科即小型猫科动物,有30个种;豹亚科即大型猫科动物,有5个种;猎豹亚科即猎豹,仅有1个种。迄今共发现36种现代猫科动物分布在从亚洲经欧洲和非洲到美洲的广大地区。

    平衡感

    由于内耳中的前庭器官的作用,猫科动物具有出众的平衡感。这种机制能让它们在空中调整姿态,确保四脚先着地。

    繁殖

    猫科动物每年产一胎,但这并非轻而易举。随着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并且生活在相互隔绝的状态,要想找个伴侣可不容易。就算最终能找到配偶,雄性也很少会守在雌性周围以帮助它抚养幼仔。

    雪豹

    雪豹原产于亚洲,生活在亚洲大陆中心地区的高山上。它的脚爪和猞猁相似,包裹着毛皮,行动起来就像穿着雪地鞋一样,这让它能在积雪很厚的野外如履平地。雪豹也是一种身体异常强壮的猫科动物,它能一下跳跃过峡谷,或者叼起相当于自身体重3倍的猎物。

    野猫

    野猫通常指小型的野生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形比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小,却都是积极的猎食者。野猫主要包括豹猫、山猫等。

    猎豹

    猎豹是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其奔跑速度可超过每小时60千米,它们在短程内能轻松超越任何一种动物。它是少数靠速度而不是伏击来捕捉猎物的猫科动物之一。猎豹身材细长,其毛皮上的环状斑点是黑色实心的,不同于花豹的环状斑点。这能帮助它们在其自然栖息地——热带大草原和开阔的林地中隐藏自己。

    老虎

    老虎是独居的掠食动物,幼仔留在母虎身边至多两年,之后雄虎会远离自己的出生地以寻找自己的领地,但雌虎经常会呆在母亲的领地附近。老虎的条纹状毛皮很容易识别,大多数老虎都栖居在森林和草原地区。老虎是游泳健将,经常可以看到老虎在池塘、湖泊与河流中游泳。

    象

    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弯曲的象牙和长长的象鼻是它们最显着的特征。弯曲的象牙显示出雄象的威猛,而象鼻则像人类的胳膊和手一样灵活。目前,象科动物主要包括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

    群居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普通的群体由10~20只象组成。有时,数个家族结成一个大的群体,形成数量达百只的象群。它们一起觅食,遇到敌人时集体防御。

    进食

    象体形庞大,需要大量进食以补充身体所需,一天可吃225千克甚至更多的食物,食物对象主要为草、树叶、嫩芽和果子。此外,象每天还要喝140~230千克的水。

    活动习性

    象行动迟缓,一般每小时的行程只有6千米,但是有时速度也可达每小时40千米。象喜欢玩水,只要遇到有水的地方,它们便会跳进去玩耍。象在休息或活动时,喜欢晃动它们的长鼻,通过嗅觉捕捉周围的信息。

    象鼻

    象的鼻子长且能灵活运动,既能拔起10米高的大树,也能捡起细小的针。象鼻还可用于取食和吸水,争斗时,象鼻也是象攻击和自卫的重要武器。

    游泳

    象的水性极好,能涉水渡过宽而深的大河和湖泊,也能进行马拉松式的游泳。它们通常轮流将头和前脚搭在另一头大象的身上,只用后腿游泳。它们通过交替休息,共同达到目的地。

    交流

    象的视觉很差,但是嗅觉和听觉非常发达。象群之间常常通过象鼻的触摸和嗅味进行交流。象能发出低频率的声音,这种声音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所以距离较远的象群能通过声音进行联络。

    驯养

    几千年前,象就开始被人类驯养,帮助人类搬运沉重的货物。在亚洲南部,许多亚洲象被人类用于搬运木材。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它们能很快学会一些简单的技巧,有时能协助驯养者表演一些小节目,有些亚洲象甚至能帮助主人照顾小孩。

    防卫

    象的幼仔常遭遇狮子和鬣狗的捕食,它们必须紧紧跟随象群,获得群体的保护。成年的象几乎没有不可对抗的敌人,如果遭到敌人袭击,尖利的獠牙和长长的象鼻就成了象的有力武器。

    母性

    雌象是象群的首领,不论象群走到哪里或遭遇多么强大的敌人,雌象都不会丢弃幼仔独自逃生。如果幼仔生病,雌象常用长鼻轻轻抚摸幼仔的脊背,使幼仔感到慈爱和安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