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金岸-梦想源自黄土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自然的歌谣,在指尖悄然传唱;夜行的思想,在智慧的丛林飞翔。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之子,他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孩子。恶劣的生态,贫苦的煎熬,让他备尝童年的艰辛与苦难。

    然而,大山深处,偏僻乡野,昨夜星辰昨夜风,贫苦岁月咀嚼中。凄苦的日子,沧桑的印痕,没有挡住生命弧光的闪烁。

    焦渴的土地,龟裂的伤口,寒冬岁月中的小鸟,隐忍着疼痛,裹紧双翅,始终期待春的来到,飞翔出生命的高度。

    渴望,需要等待;理想,更需要追索。摆脱贫困,是他人生的梦想;虔诚为民,是他人生的守望。

    几度春风几度秋。他童年人生的梦想,终于奏响了为国为民的动人乐章!

    童年憧憬

    饿!

    饿!饿!

    饿!饿!饿!

    特别饿!

    ……

    瘦削的孩子,一路风尘,疲惫不堪,而面对朔风凛冽,黄沙漫天,刚进村口,他就会远远地看见她,一个慈祥的身影。她向他急切地走来,他的心头顿时就会舒展:“妈妈!”

    妈妈,裹着白色头巾,面容憔悴,却笑脸盈盈。一见到他们,就关切地问:“孩子,饿不饿?”

    “饿,特别饿!”

    “孩子,饿坏了,别怕,我给你找吃的。”

    ……

    这样的一幅画面,相信对于宁夏南部生活过的老百姓来说,是他们童年时代对于这片黄土地的思想定格的记忆。

    西海固,一个惊世骇俗的名字,一个令人心悸的地名。

    西,即西吉;海,即海原;固,即固原。加上隆德、泾源、彭阳、同心,七地构成了西海固。

    这里长年干旱,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在这里,举目就是大片的荒漠,茫茫然没有边际;

    在这里,曾经四年连续大旱,人人希望搬迁,在这里“洗澡就是犯罪”;

    在这里,很多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因为没有钱念书,不得不中途辍学;

    在这里,供养一个大学生就会压垮一个家庭,就让一位执着的父亲不堪重负;

    ……

    在这里,不知还有多少辛酸的故事。

    而他的家乡恰恰就是西海固。

    天地俱寂,念诵经文的声音从不同的方向响起,穆斯林对世俗生活淡泊疏离,对信仰和精神生活坚执持守,本该让清真寺展示华美的气质。

    然而,浑浊的世道,残暴的社会动荡,频发的自然灾难,并未放过这贫困偏僻的不毛之地。

    摇摇儿摇,

    摆摆儿摆,

    地下的蚂蚁出洞来。

    推倒窑窑儿把房盖,

    光吃粮食你别吃菜。

    翻穿皮袄毛在外,

    你看古怪不古怪。

    ……

    这段被当地人称为《古怪歌》的民谣,1920年秋天,在海原一带就开始流传。

    农历十一月初七傍晚,一场释放能量是唐山地震11倍的大地震,以菜园村为中心发生了。

    那一刹那:

    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

    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

    广州“掉灰泥片”;

    汕头“客轮动荡”;

    ……

    有震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

    这就是震中烈度12度、震级为8.5级的海原大地震,史称“环球大震”。

    如今,在海原县境内,仍能清楚地看到当时被地震扭曲的山形,被错开的山体。200多公里的地震变形带上,山脊、田埂、水系、山前洪积扇等地貌的错断,形成了一系列地堑式的地面惨状:

    下陷。

    地裂缝。

    鼓包。

    地震陡坎。

    成串的崩塌。

    滑坡。

    ……

    “山的搬家”,形成了西吉县美丽的震湖,形成了固原石碑湾波浪起伏般的滑坡群地貌,当时繁华的干盐池城也变成了荒堡。

    还有民国18年(1929),西海固地区“连旱三载,颗粒未收”。“哀鸿遍野,希望全无,树皮草根剥食殆尽,油渣鼠雀罗掘俱尽”;“饥寒交迫,饿殍盈野,尸骸暴露”……

    更有军阀混战,迫使更多百姓流离失所,逃走他乡。

    当这一切结束时,贫穷依然盘踞在这一方土地上。

    原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告诉笔者,他从小生长的西海固地区,他就是这样一种自然命运的亲历者。他的家乡在宁夏同心县。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童年时的王正伟,兄妹7人,家境贫寒。在他的记忆里:西海固百姓的第一疾苦就是吃水难!乡亲们常常要牵着毛驴,翻山越岭几十公里,去拉水,即使水浑浊如泥浆,可乡亲们依然需要排长队等待。

    在西海固,有一位叫王银山的老人。

    40年前,王银山逃荒来到了同心县马高庄乡套子滩,在一户窑洞旁选了一块土山崖,挖了一个洞居住了下来。

    两年前,这个洞经过不断开凿和修整,也已成了一个与当地其他户相当的窑洞人家。已经84岁的王银山,在这座窑洞里先后有了两个儿子和四个孙子。

    因为缺水,王银山一家很少洗澡。而难得的洗一次澡,也只是限量用一个吊罐子在窑洞里冲着洗。

    而后,把洗过澡的水接在一个大盆里,再去洗衣服等。

    王银山老人说,家里房门一般不上锁的,但他家水窖则要上锁的。

    饥寒交迫,自然是无奈的选择。家是不像样的,在黄土山坡上,劈出一个深坑就是窑洞,走进洞里,前面是土炕,中间是锅台,旁边就是牲口的窝;一日三餐,很难能吃饱肚皮。有的乡亲们一天两顿,甚至还时常有揭不开锅的日子。

    还是说那位王银山老人一家,至今仍然贫困如洗。走进王银山的家,环顾四周,你会看到,他家最值钱的,就是窑洞外面一头活了十几年的骡子。窑洞内,土炕上只有一套被褥,一个用于盛水的缸,还有几件旧农具、碗筷等。男人和女人的旧衣服多为捐送而得。

    粗略估算,他家所有的东西,即使加在一起,也不足两百元。

    王银山的大儿子王福贵说,他们家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但是,因为路不通,如果想要去,需要翻山越岭几天多才能到达。老人家从出生到现在从未出过山,更未到过县城,自然也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生病无法医治。因为贫困,许多乡亲们是:“大病拖,小病挨,快死也不敢往医院抬。”有的乡亲年纪轻轻的,就那么撒手人寰了。

    ……

    大爱济民生

    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

    受过百姓恩惠的人,最懂得体贴百姓。

    这是一个特殊的场景:

    200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宁夏正当年》。

    宁夏海原县马志英无私帮助失学女孩的故事,感动了现场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

    马志英是一位普通的回族妇女。多少年来,她一直帮助失学女孩杨静,直至她完成了大学学业。如今,杨静已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节目现场,杨静深情地送给马志英一张小小的贺卡,上面写着: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

    此时此刻,通过镜头,观众们看到台上很多宁夏政府领导的眼里都盈满了泪水。

    其中,有一位特殊的嘉宾,他就是时任主席王正伟。

    面对观众,王正伟含泪说:“孩子上不了学,作为政府就是最大的责任。对民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从小有过艰难求学经历、几近辍学的他,深知“民生”二字在政府肩头的重量,在众多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2007年5月,王正伟出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代主席。

    上任伊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就推出了十项民生计划:30件实事,并由他亲自挂帅实施。

    这个民生计划带有浓重的“草根色彩”。涵盖众多内容:

    人饮解困。

    教育均衡。

    卫生惠民。

    促进就业。

    城乡安居。

    支农惠农。

    生命安全。

    扶弱助困。

    提高保障。

    文体下乡。

    ……

    言必行,行必果。这30件实事都被“承包”到自治区各个主管的副主席身上,相关厅局负责人具体落实,件件有责任单位,事事有具体负责人,制定监督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

    同时,每年民生计划出台,政府在《宁夏日报》等媒体上公布,通过媒体公开向老百姓作出承诺;每年结束时,同样在《宁夏日报》等媒体上公布这30件实事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这样的承诺与落实赢得了老百姓的心。

    2009年1月14日,银川。

    宁夏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

    正当会场内外热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这届宁夏政府将民生情怀和发展气魄,也一同捧给了宁夏各族人民。

    在这次会议上,大会首次提交了一份特殊审议事项:宁夏2008年民生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民生计划草案。

    这是宁夏历史上的第一份民生报告。

    在王正伟看来,宁夏发展相对落后,欠账多,困难群众多,需要办的急事、难事多。不少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年解决,只能分年度做,有计划地去做。

    而让民生计划进入“法治程序”,正好保障了它的长期性。

    将民生报告提交人代会审议,这是石破天惊的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包括全国有人大常委会以来,除了一直有“一府两院”的报告以外,就是一个计划报告和财政报告。把它作为一个报告,作为法定形式,这在宁夏是第一次,在全国是首创。

    这份8000多字的民生报告,可以读出宁夏政府对百姓的一份真情。

    从此,宁夏的“两会”,比其他省区多了一项议程,就是审议“民生报告”。

    要知道,把民生计划引入“法治程序”,这届宁夏政府领导层在自加压力,是自念“紧箍咒”。王正伟自己必须下决心,下狠心,逼自己做下去。他有一个观点,就是少盖几座楼,少修几条路,也要先把最贫困群众的事情办好。

    这一举措,无论在人代会的内容上,还是在程序上,都首开全国先河,也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民为先”。

    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认为,这一“民生报告”,是宁夏政府的创新之举。

    苍天在上,民生最重。这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也凸显出他对宁夏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的深情大爱。

    人们不难看出,从“民生计划”到“民生报告”,虽然仅仅两字之变,却引出了质的变化。经过人大代表的审议,通过制度把人民改善民生的愿望上升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意志,使原来的民生工程不仅仅成为民心工程,也要成为法制工程,这就是把民生报告提交两会审议讨论的深刻意义所在。

    对于化解民生难题,宁夏区委和政府班子的领导们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宁夏的民生之船,曾遭遇过一连串金融风暴的袭击。

    2004年4月,“德隆风波”在全国爆发,并迅速波及宁夏,伊斯兰信托公司、银川商行等金融机构,相继卷入其中,近30亿元的风险资金,严重威胁着自治区金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德隆风波”,对于宁夏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委托,王正伟与“金融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一起积极稳妥地处理“德隆风波”,颇有成效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宁夏处置“德隆事件”,因措施有力、效果好,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认为宁夏处置德隆问题在全国是最积极、效果最好的。

    成功化解“德隆风波”,让很多人看到了宁夏政府班子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问题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保证了宁夏民生的稳定。王正伟主席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处置了一系列的重大金融事件有:

    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金融风险;

    宁夏商联实业有限公司非法集资;

    金鹰国际集团合同诈骗;

    西北证券有限公司金融风险;

    银广夏重组。

    ……

    民生,发展。发展,民生。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施政词典里,这四个字总有透过纸背的千钧之力。在宁夏政府大院中立着一块石碑,今天,它仍然在勉励着自治区政府的每一位公务员以民生与发展来科学施政。石碑上书王正伟主席的《民生赋》,赋中说:“民生者,执政之天地,发展之源泉。”

    道出了发展之旨、施政之要。

    因“民生”而始,循“发展”之道,再以“民生”作结。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在我的心里,你是我依恋的亲娘,那暖融融的胸膛,那湿漉漉的目光。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喝的是窖水,吃的是馍馍。在我的眼里,你是我眷恋的家乡,那热乎乎的洋芋,那香喷喷的面汤。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走的是黄土路,穿的是旧衣裳。在我的梦里,你是寂静飘香的天堂,那蓝莹莹的天空,那金灿灿的麦浪……”

    这是《山村的守望》中的独白,它触痛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宁夏有一个好传统,每一位党政领导每年到西海固地区调研是他们必需的功课。

    为什么?因为西海固对于宁夏的每个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片充满责任的土地,既是民族团结的课题,又是民生的话题。

    有一年,自治区政府的一名主管领导下乡,看到山里的老百姓出行非常艰难,有的坐着手扶拖拉机,有的还骑着三轮车,上面绑一些椽子。

    一个小车竟然坐几十个人,要是一不小心翻车怎么办?

    要是翻车了,那不就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了吗?老百姓的心里咋想?我们的政府有没有责任?

    思前想后,宁夏政府班子将这一情况与相关方面做了通报,并针对这样的问题,要求自治区相关部门把它列到一个民生计划。

    很快,全区每一个县成立了一个客车公司。

    这个车都是由政府来掏钱买,定价也由政府商定,仅让运输老板有利可图就行。

    这一惠民行动,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为什么?因为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

    村民们从村上一出来就能坐上小客车了。他们无论是到镇上,还是到县城,冬天不受冷,夏天不怕热。车子中间还有安全事故的监控设备,车子在哪坏了都有人管。

    一个地方稳定和发展,首先在于民安。民怎么安?就是要解决老百姓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宁夏是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财力不强,要办的事很多。有限的资金怎么使用?

    宁夏做了一个决定,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完全做到了,甚至超过了。民生计划实施4年间,宁夏就投入资金过千亿元。4年花这么大一笔钱,去解决民生问题,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何看待“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王正伟告诉我们:“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也是为了人民。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少一个问题,多一个人脱贫,就会少一个人贫困。老百姓是不太关心宁夏GDP增长了多少的。他能感受到的,是你给我办了什么事情,政府今年办的多少件事情跟我有关系,盖房子只掏了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钱,我医疗报销比例高了,我孩子上学不要钱了,还有化肥补贴、农资补贴等,他们马上能够感受到。这就是我们搞民生计划的动力源泉。”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宁夏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解决就业的根本之策,在于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更多的人创业。

    2008年,宁夏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等多种形式,培育小老板,带动就业。

    全民创业行动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创业园区、孵化园区、创业街、创业市场、创业俱乐部等,相继出炉。

    通过几年发展,全区可造就1万多个小老板,小老板继续成长为大老板、企业家,成为宁夏经济发展永久的带动力。

    宁夏不算富裕,可老百姓却不用为孩子们上不起学而发愁。

    适龄少儿入学“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大学新生就学“一个都不能少”;未升入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宁夏提出的“三个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宁夏在全国领先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凡是上不了高中的初中生、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确保山区每户农民家庭都有一人受过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人口压力向技能致富、教育致富转变。

    宁夏用小财政做大民生,有什么诀窍?

    处理发展和民生的关系,要用大视野运筹,不能只盯着财政盘子,发展资金要靠多渠道解决。

    即使少盖几座楼、少修几条路,也要先把最贫困群众的事情办好。

    更何况,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人们形容西海固还称“苦瘠甲天下”,他这个诞生于西海固的农民儿子,岂能心安?

    在民生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宁夏民生建设,屡屡爆出“惊人”之举。

    生态移民工程。

    塞上农民新居建设。

    危窑危房改造。

    人饮工程。

    少生快富工程。

    药品招标“三统一”。

    ……

    民唯邦本,本固邦宁。

    关注民生,国之根本。“民生”所指,“民心”所系;“民情”所指,“国运”所望。

    这些年,宁夏的民生计划,向我们展示出一大串的数字。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嗅到了散发着关爱而温暖的气息,发现了与百姓的家事、愁喜、期盼乃至命运紧紧相连的故事。

    宁夏人的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改善。

    民生计划,已成为宁夏改善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成了宁夏的一个品牌。

    如何通过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

    如何使宁夏改善民生走在西部前列?

    如何把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在宁夏进一步具体化?

    这一切,给宁夏的执政者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也会给西部带来更多的思考,甚至会在全国东中部的省份带来更多的考验与思考。

    管理做减法

    五月,塞上江南。

    春风飘过流水音,黄河岸边花千树。

    这是2007年的5月12日上午。美丽的凤城银川。

    宁夏回族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这里举行。

    会议经过表决,全票通过决定:王正伟代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面对济济一堂的全体宁夏人大代表,他发表了就职演说: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恪守:自信不自负,低调不张扬,务实不浮躁,为民不作秀,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让党中央放心,自治区党委放心,人大常委会放心,让宁夏各族人民满意。”

    他还如此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是宁夏土生土长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宁夏这片热土充满感情,对宁夏人民心存感激,是宁夏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宁夏人民哺育了我,是党组织培养教育我一步步成长。实现宁夏又好又快的发展,谋取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福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生计划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在于忠实贯彻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并且在宁夏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具体化,在于把握了民众的期盼,在于担当了决策者的历史责任。

    那么,如何才能站在全局看民生?如何才能跳出民生待民生?如何才能面向未来谋民生?

    2007年6月。历史呈现给了宁夏一个生动的背影。

    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向回汉各族群众发出总动员令: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

    宁夏最大的区情是什么?

    发展不够!

    发展不快!

    发展不协调!

    老百姓最大的期盼是什么?

    解决现实问题,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宁夏必须有一个务实、高效、清廉的政府机关,有一支雷厉风行、躬身服务的机关干部队伍,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

    然而,要让宁夏的百姓逐步富裕起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没有满腔为民的情怀怎行?没有务实高效的作风怎行?

    这一年的9月,自治区政府召开千人干部大会。

    在这个会上,王正伟历数机关作风的“五大弊病”:

    精神萎靡,理想信念淡化;

    作风漂浮,官僚衙门习气严重;

    自由散漫,本位主义至上;

    效率低下,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玩弄权术,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作为自治区政府的代主席,细数部分机关干部身上的“衙门习气”,震撼了每一位在场者,并立即在宁夏政坛掀起轩然大波。

    这场轩然大波,也将自治区政府推向了风口浪尖。

    开弓没有回头箭,真心为民无所惧。

    随后,自治区政府派出三个检查组,分赴各地调研走访。

    “狠抓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研究就是扯皮,政绩就是神吹”。

    “对上级甜言蜜语,对舆论豪言壮语,对下属狂言恶语,对群众谎言假语”。

    “密切联系领导,理论联系实惠,表扬与自我表扬”。

    ……

    连续数日的调研走访,调查组的成员们发现:社会各界对政府行政效能、机关作风,尤其是会议、文件、庆典等活动过多,反映十分强烈。

    一份份调研报告,一条条反馈信息,统统汇集来了。于是,自治区政府专门就此事做会议研讨与决议。

    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和使命。”

    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责任与使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怎样提高政府机关的效能?怎样更好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铁的制度、铁的纪律,整改问题,提高效能。

    宁夏政府先后出台了服务承诺制、过错追究制等十多项制度,并创新思路,探索了一整套行政问责、奖惩、监督等机制。

    随即,一场“效能革命”,犹如暴风骤雨,席卷了宁夏的大小行政机关。

    大刀阔斧精简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点燃了政府“效能革命”的“第一把火”。

    自治区政府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在取消调整一系列审批事项后,各厅局共将843项审批事项并入中心受理。过去,有多部门、多处室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整合到一个处室。

    这样一个窗口对外,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办结时间比规定时限平均缩减5个工作日。

    领导机关带了头,地方政府岂能落后头?

    随后,宁夏各市县也纷纷建立政务大厅,提高政府效能。

    四两拨千斤,效能大提高。

    减少了“文山会海”。

    压减了“评比达标”。

    缩减了“典礼仪式”。

    ……

    一系列繁文缛节形式的减少,使领导干部彻底摆脱了许多困扰,轻装上阵。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各级领导轻装上阵后,将“腾出来”的时间,用于跑项目、搞招商、下基层、抓落实。

    各级干部轻装上阵后,将“退出来”的精力,用于经济调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

    一时间,从上到下,谋发展惠民生的好做法不断涌现,务实进取的精神蔚然成风,各级政府的效能明显增强。

    创新无极限。在其之下,宁夏积极推行行政首长督办和重大项目跟踪服务等制度。

    首先,自治区政府完善了工作规则和议事制度,主动接受“三个监督”。即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舆论监督。

    其次,全面清理各类政府规章和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削减领导小组200多个。

    这样,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大步提升。

    督察,是妙方。深刻剖析了原因,找准了病根,就必须对症下药;狠下猛药,就必须强化督察,才能刹住机关庸、懒、散、慢、拖的不良风气,才能刹住一切违纪行为。

    鉴于此,自治区政府全面实施效能目标管理。即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出台《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组建自治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查处、纠正效能失范行为近千件,效能问责和责任追究800多人次。

    2008年7月,在自治区政府效能建设座谈会上,各位主管副主席手持一份效能监察暗访的详细清单。

    谈到根治机关“顽症”的决心时,王正伟十分激昂地说:“如果以为政府效能建设只是一阵风、走过场,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要求相关部门“一把手”从深层次上思考这些问题,敢于碰硬,下猛药根治,绝不能表面应付。

    敢于动真碰硬,才能杜绝置若罔闻的行为,才能切中时弊、有的放矢,才能刹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恶劣作风。

    问责风暴席卷全区,有效革除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衙门作风”,极大震慑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极大警示了满足于占位子、混日子的干部。当然,更有“杀一儆百”的作用。

    “效能革命”,带来了宁夏全区干部作风的转变,效能建设带来了宁夏全区干部执政理念的转变,更点燃了宁夏人的事业激情。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自治区各厅局、各市县围绕落实,开展了一场争分夺秒的闪电战。各厅局由厅局长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夜以继日调研、编制项目规划、与国家部委进行衔接,他们频繁往返于宁夏与北京之间。

    在他们疲惫而匆忙的脚步中,国家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的配套政策纷纷出台,一个又一个佳音从京城传到“塞上江南”。

    仅2008年,宁夏编制上报国家争取的项目就达398个,争取到国家新增投资近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58亿元,同比增长38%,增幅居全国第二。

    效能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宁夏效能建设引起了全国关注。2009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央领导批示:总结推广宁夏效能建设的经验。

    宁夏的一名干部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效能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宁夏要努力做中西部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省区。

    作为一个地方的执政者,特别是作为一个地方的行政一把手官员,唯有务实决策,唯有务实为民,才能造福一方。

    那届宁夏政府的最得意之作就是成功打造了“黄河金岸”。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这是大诗人李白的两句名诗。但在一千多年之后,如果将它赠给今天宁夏“黄河金岸”的策划者与建设者,似乎别有一番深意。

    作为“黄河金岸”的战略的构思者,王正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已有十几年。他曾经在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了近十年时间。对人生中这一段重要的“智囊”经历,他非常珍惜。那时,他潜下心来,读书学习,深入调查,足迹遍及宁夏的山川大地,对宁夏的区情民情有了全方位的了解与思考。著述颇丰,富有战略眼光,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心忧天下,情系黎庶,则高瞻远瞩。

    2001年5月。王正伟就任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

    刚刚到任,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奇特的构想:大银川。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谁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谁就能高人一筹,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何谓“大银川”?就是要把银川放在整个西部进行审视。西部大开发,不只是物质上的开发,关键是要开发西部人的观念,开发西部人的思想。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与历任领导交谈交流,归纳银川建设的实践与经验,他大胆提出了“大银川”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

    这一思考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的支持,陈建国对于城市建设有独到的思考,他从西部大开发和宁夏“塞上江南”的特殊优势这两个角度给“大银川”战略做了一次理论提升。很快,这一战略成为当时的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以大银川带动宁夏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

    同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向人民发出建设“大银川”的总动员令:

    把银川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辐射500公里、带动1000多万人口;

    把银川建设成为西部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和辐射源;

    把银川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大银川”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

    在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将原银川市重新划分兴庆、金凤、西夏三个区,将灵武市揽入怀中,国家级和自治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归入移交银川市管理。

    就这样,一个“一市两翼三区”的“大银川”,呼之欲出。

    随后,世界著名城市运营商——南非拉普斯置业入驻凤城,开发建设了180公顷的银川森林公园。

    如今,这个现代都市公园荟萃了中西创意,人造景观与人工运河相得益彰,连绵山体和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已成为银川的“绿色心脏”,成为“大银川”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大银川”成长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03年,“大银川”城市大框架、大格局基本形成,多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跃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如今,湖城银川,天蓝、水清、地绿、城净、居安,成为西部“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城市,成为周边省区人们“购物、居住、旅游、受教育”的首选城市。

    借“大银川”的浩荡东风,宁夏的会展经济势如破竹。

    每年秋季逢宁夏节会高峰,国内外客商会聚湖城,人流如海,商机无限,酒店供不应求,景区游人如织。

    “大银川”自2001年起跑至今,刷新了一项又一项宁夏乃至西部城市快速成长的图标。银川市城区面积迅速扩大:由当初的37平方公里扩展至目前的110平方公里。

    在百舸争流的城市化角逐赛中,银川独树一帜!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正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

    今日“大银川”之大,足可以担当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的龙头。

    宁夏深居内陆,一不沿边,二不靠海。

    宁夏对外开放,出口在哪里?通道在哪里?

    如何打破这一制约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瓶颈?

    这是宁夏历任各级领导一直努力探索的难题与焦点。

    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流经塞上大地,昼夜不息。

    为何不充分发挥母亲河的天然优势?为何不打造“黄河金岸”?

    “黄河金岸”战略构想,正好是“大银川”这块跳板上的智慧。

    “大银川”一鸣惊人,“黄河金岸”一跃惊人。

    这些战略,是建立在宁夏区情之上的大手笔,是为民务实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