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以楚国着名诗人宋玉在《风赋》中描述“大王之风”的词句来形容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兴盛之势,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楚人初创时期生计之维艰,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经过十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荆楚就从一个方圆仅只五十公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能够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并创造出了我国先秦时期区域文化中水平最高、成就最大的楚文化,其丰富灿烂与瑰丽多姿足与当时的希腊文明抗衡媲美,达到了人类上古文明的峰巅。
湖北,是楚人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古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楚文化的滥觞之地与核心所在,于是,“荆楚”也就成了湖北的代称。
当我们极目楚天,透过苍茫的云烟与厚重的帷幕,将目光推向遥远的历史深处时,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荆楚雄风那席卷中华大地的磅礴之势。
荆楚,作为一个地方性区域,曾有过两次难得的辉煌。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其领土之广阔,人口之众多,国力之强盛,文化之灿烂,不仅居于秦、齐、燕、韩、赵、魏等六国之上,也超过了当时的波斯帝国。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楚国曾是世界上第一大国、第一富国、第一强国。
雄风劲吹,“哗啦哗啦”地翻动着一页页斑斓的文明画卷,楚国古老的历史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楚民们艰难的生存、顽强的拓展、伟大的创造便如浮雕般地凸显在我们眼前。
哲学家老子首开以系统理论探索宇宙奥秘之先河,创建了道家学说,孕育了此后盛行中华大地的唯一本土宗教——道教;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独领风骚,创立了新型的文学样式楚辞,成为浪漫主义诗歌之源;深埋地底几千年的曾侯乙编钟重现天日,以其独特的“千古绝响”征服了人们,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楚国的刺绣、漆器、雕刻、书法、金石、帛画、壁画等工艺美术堪称中华艺术瑰宝;楚人创立了独特的天文与历法,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绘有二十八宿青龙白虎的衣箱盖天文图,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天文资料;楚民创造的先进采矿冶炼技术,特别是“失腊法”铸造工艺,其原理在20世纪的高科技领域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更是向世人昭示了楚国在采矿冶炼技术上的惊人成就……
秦始皇统一六国,荆楚由一个独立国家变为中国的一个区域。楚国虽然消亡了,但楚文化精神却如一条看不见的汹涌河流,滋润着广袤的荆楚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荆楚后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楚人的振臂一呼,揭竿而起,才结束了强秦的专制与残暴统治。此后,浪漫绮丽的荆楚文化便融汇到凌驾于区域个性之上的汉文化共性之中,具有了整个华夏文化的普同性,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宗教领域,道教源于楚山楚水,也兴盛于斯,全国着名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以来令人叹为观止;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流派广布,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中国化特色的禅宗也诞生于黄梅县五祖寺。
以科技而言,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茶经》,首开茶文化之先河;明代李时珍编着《本草纲目》,集我国中医学之大成。
论文艺创作,唐代的孟浩然与皮日休分别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晚唐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以公安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成为明代中叶最具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宋代书画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与近代的张裕钊堪称荆楚艺苑中的两朵奇葩。
……
及至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引来“西方火种”,严厉推行“湖北新政”。一股科学、民主与自由的清新之风,带来了荆楚大地的又一次崛起与强盛。
于是,湖北由一个落后的内陆地区,一跃而升格为与近代化程度甚高的上海、广东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与北洋系统相互并列的又一个洋务建设中心。
湖北新政造成了封建文化的逸轨,诱发了专制社会的裂变,引发了推翻满清统治、结束封建皇帝的武昌首义。一时间,荆楚大地成为全国辛亥革命浪潮与漩涡的中心,武汉也俨然成了当时的民国之首都。
然而,令人扼腕浩叹的是,荆楚的两次鼎盛最后都以无可挽回的衰落作结。
秦国东征,扫平六合,显赫的楚国从此灰飞烟灭,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此后,汉王朝定儒家于一尊,民族的个性与活力给束缚在狭窄的空间左奔右突,徒然作着无谓的自我挣扎。唐宋以降,荆楚文化虽也有过嘹亮婉转的歌喉,留下了几阕华彩乐章,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觉显得过于单调、喑哑而沉闷;荆楚上空,虽也有过几颗耀眼的明星,却远没有群星闪烁的动人与璀灿。楚国消亡,此后的荆楚大地再也没有诞生过堪与上古楚文化相互比肩的新型文化。
而兴起于近代的第二次强盛也随着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的窃取而分崩离析,革命异化、新军解体、新政中断,荆楚也就再次沦为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
在武汉晴川阁,我见到了一块古碑,上书“荆楚雄风”四个大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我静静地观看,默默地感受,不知怎的,总觉得这块石碑有点不对劲儿。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我发现第一个“荆”字显得过于单薄,缺少一股浑厚与大气的风韵,与后面三字的风格难以和谐统一。近前仔细一瞧,原来这是一块断碑,“荆”字是后人重写、雕刻后补缀上去的。我虽然对这一补写的“荆”字背景与当时情景不甚了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重写时,必然在后代书法家之间进行了一番应征与筛选,竞争与淘汰,从而优中选优。可就是这选中的最优之“荆”字,却怎么也赶不上前人的笔力、技法与气势。
昔日那席卷中华大地的“荆楚雄风”今日安在?
我们在不断地追问,在艰难地寻找,在认真地思索……
强劲、浑厚而博大的雄风过后,天空似乎显得格外的寥廓与明净,大地似乎变得特别的空旷与宁静,生命中应有的热烈与激情、智慧与才华、创造与豪迈仿佛已被先祖列宗们提前支取而挥洒殆尽。
这,便是我置身荆楚山水天地间的切肤之感。
我在古楚国腹地荆州一个位于湘鄂交界之处的古朴、闭塞而偏僻的乡村长大。那里至今仍不通汽车,唯有一条条细长的土路与外部世界相通相连,村民们在顺乎四时及生老病死的循环中,在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生活轨道上既无奈又执着地生存着。天空游移的云彩,田园驯顺的老牛,沟渠缓缓的清流以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村民们所构筑的田园宁静氛围沁入我生长的每一时刻。这里,难道就是两千多年前曾经创造过世界第一流文明的荆楚腹地?这里,难道就是曾经搅动历史的荆楚雄风之漩涡中心?多少次,我独自一人仰望长空,情不自禁地大声追问。然而,回答我的只有那一声声悠悠绵绵的回音。我喊出的声音撞在一堵肉眼无法看见的厚墙,又给反弹回来了——这是一种深沉得无法化解且带有几分恐怖色彩的异化宁静!
尽管怀疑,但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却是那么真实而无可更改。楚国的先民们在我宁静的故乡,确曾挥洒过生命的狂热与激情,建立过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创造过异彩纷呈、泽被后世的荆楚文化。
面对辉煌的历史,我的心灵深处,也就有了一股莫名躁动的生命潜流。只有站在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旷野,在一股股充塞天地的呼啸暴风、一阵阵水天相接的瓢泼大雨、一道道掠过长空的炫目闪电、一声声震耳欲聋的轰鸣雷霆中,我才多少感受到了当年楚国的雄奇与宏伟。
于是,我的心中便有了一种探究荆楚文明之源、再现当年奇风异彩、追寻荆楚雄风足迹的强烈渴望。
十八岁那年,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结束了一段漫长的农村生活,步入了喧嚣而躁动的城市。从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构成了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有目的初始阅读中,一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得我热血沸腾、回肠荡气、“天眼”大开。从此,我才觉得自己的脑袋不再长在别人的肩上,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
关于出游,我在收入本书的《走出古隆中》一文中曾经写道:
我惯常的游览方式,便是独自一人,身背行囊,寂寞地行走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间。而我的内心,非但没有寂寞,反而时时涌动着一股奔腾的激动与昂扬。我沉浸在当时当地的气氛环境中,或独立思索,或与自然山水对话,或与圣人贤哲进行一场场充满睿智与机锋的辩论。我在这不断的思索、对话与辩论中获得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独特享受,而人,也就这样一点点、一步步地得以超越和升华。
十多年来,我的足迹涉及大半个中国,但走得最多最熟的,还是给我以生命之源的荆楚大地。
从三峡到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西塞山,从诸葛亮故居古隆中到陆羽纪念馆、禅宗五祖寺、闻一多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从古楚都纪南城到新石器文化遗址纱帽山、东坡赤壁、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而我的工作与生活之地,也经历了从荆州而黄石、武汉。我踽踽独行在一条寂寞漫长却又一时难于抵达的艰难旅途,也就不难理解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将他在漂泊旅程中写下的一篇篇才气横溢的散文结集名为《文化苦旅》了。
我苦苦地行走着,同时更在苦苦地思索着。
作为楚国文化有机部分的青铜文明曾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雄浑奇崛、辉煌灿烂的交响诗篇,却为何没有形成中华民族的科学之源?陆羽首开茶文化之先河,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茶潮”,可在国内,不论茶的物质形态,还是文化精神,却反而落后了,原因何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集我国中医学之大成,可从此以后,中医学却鲜有发展,在西方医学无情而致命的冲击下,中医几近摧毁,这到底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中国化的禅宗为何经由日本的发扬与光大才在西方世界卷起了一股“禅宗热”?诸葛亮唯有走出故居古隆中,唯有“参政从政”一途才能实现他人生的终极价值吗?大禹时代,先民们就已具有了治理洪水的成功经验,为何四千多年过去了,长江水患却愈演愈烈,成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之一?以武昌首义而触发的全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主宰中国历史命运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何封建专制的阴魂仍然笼罩在民族上空久久不散?音乐在战国时期,就以楚国曾侯乙编钟为标志步入成熟时期,此后,为什么中国音乐却渐成衰颓之势滑入历史的深谷一直低迷徘徊?……
从荆楚大地灿烂文明所引发出来的思索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怎么也挥散不去。于是,我索性由此生发开来,从古到今,由家而国,从湖北到全国,从中到西,纵横驰骋,上下摆阖,展开了一番别有韵味的探讨。
我以为,导致民族落后与国势衰弱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我们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机制出了“毛病”。
自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始,中国的命运就由冥冥之中一双看不见的“上帝之手”给决定了。
儒教是所谓的古代圣人孔子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古董,他讲究的是“述而不作”。当述而不作上升为全民的指导性思想时,整个民族,也就丧失了应有的创造性与活力,从上到下地变得“阳萎”起来。
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只知守成,不懂创造的民族能在竞争日剧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更不用说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了。
而诞生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儒家文化体系,是与专制、愚昧、礼教、等级连在一起的,其中最为缺少的就是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现代文明精神。儒教的所谓知识,对于自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些伪知识,是仅仅做人的道德伦理知识。儒家注重实践的急功近利态度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国人的理性思辨能力,束缚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与逻辑学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科学的落后。从严格的理论意义而言,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科学,有的只是工艺。即以国人长期引为自豪的“四大发明”而言,说到底仅属工艺的范畴。
儒家也有民主,但其民主是“为民作主”,是一种统治者高高凌驾于老百姓之上肆意践踏人权的“民主”。
儒教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从来就没有什么平等与自由可言。
儒教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家庭的延伸,即所谓的“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有一家之长,国有一国之主;家庭有父子等级,国家有君臣之别;家庭讲求礼治,国家也就以礼代法,封建官僚教训子民常常动用的就是与父亲抽打儿子屁股同样类型的刑罚。直至今天,地方官员仍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父母官”。
由此可见,在缺少现代精神的儒教文化体系中,怎么也生长不出现代文明的优良种子。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而彻底地挣脱儒教的束缚,不能完善与健全正常的社会机制,必将永远处于封建愚昧、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局面!
然而,儒教的务实性与世俗化却又与现代的某些精神并行不悖,它的主要内容也无法证伪。因此,尽管历来反孔的呼声不断,却一时难于使之达到摧毁的地步。而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积淀得过于深厚,随便抓起一把泥土轻轻一捏,也会挤出一些封建的汁液。封建意识与专制残余只要稍不留神,一遇机会,它们就会死灰复燃。
那么,我们何时才能走出历史的阴影与文化的怪圈,重建中华上古文明的辉煌?
我一边行走,一边思索,虽也将自己的一些感受零星记下,却迟迟没有创作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直到1993年在同学朱移德的陪同下游了一趟禅宗的策源地黄梅五祖寺,为禅者们刻苦修行、超越物欲、把握自我、独立思索、大胆怀疑、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深深震撼,更为平凡朴实、生动活泼、博大精深的禅宗为人类价值信仰的批判与重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而激动不已,这才情不自持地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文化散文《禅语五祖寺》。
此后,又断断续续地写过几篇,也就搁下了。
我在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契机、支点与坐标。
直到去年八月,本书的框架与轮廓才“浮出水面”。我决定选取荆楚大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历史与文化景观,进行多侧面、多方位的描述与抒怀,透视与比较,解剖与反思。比如,以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为依托,展开对中国青铜文化的巡礼;选取武当山,对道教及国民的宗教意识进行剖析;以曾侯乙编钟为基点,反思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陆羽纪念馆散发开来,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线索,对中医文化的特征进行描述与反思;在引导读者进入诸葛亮故居古隆中的过程中,探索千百年来纠缠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头难以化解的“隆中情结”;以武昌起义为切入点,探讨历史怪圈的束缚及文化土壤对国民性的深刻影响……从点到面、由古而今、中西比较,以此而勾勒出一副中华民族“千年家国梦”的斑斓图景。
与上海出版中心取得联系后,褚赣生先生更是促成了本书主旨及结构的形成与明晰。
至此,我才真正开始了本书主要篇目的创作。
我写得很苦,也很累。
面对电脑,我常常一坐就是半天,好不容易敲打几行字句,很快又因不甚满意而被自己删得一干二净。而此前,我可算得上是一个创作的“快攻手”,曾经创造过一天“高产”两万字的速度。
在进行了八年多的专业创作之后,我似乎才第一次领悟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内在涵义。
在一个信息密集的现代化社会里,作者到底还能够干些什么富有价值与意义的“活路”?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无数信息,谁也不愿“恭听”重复的唠叨。面对着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搜集而来的一大堆资料,我当然没有必要复述前人的话语。每一个公民都有资格、都有可能占有同样的资料与事实,作家与普通读者的区别,就在于他能高屋建瓴,对一大堆资料与事实尽量进行全方位的检索与透视,领会其精髓,把握其实质,道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创作状态中,我对哲学的探究、对历史的思索、对文化的解悟、对人生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也就获得了少有的升华与飞跃。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思考得最多的还是楚文化的发展与命运。
在当时的上古时代,荆楚文化与希腊文化,一东一西地构成了闪耀着熠熠光华的人类“双子星座”。关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楚史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曾作过详细的比较,在此我们不妨抄录如下:
青铜冶铸的工艺水平,楚高于希腊。锻铁是希腊早于楚,可锻铸铁却是楚早于希腊。当楚国及其邻国的工师在丝绸上表现他们多彩多姿的意匠之时,希腊及其邻国还不知丝绸究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希腊留下了许多彩绘的陶瓶,楚留下了许多彩绘的漆器,它们都以典雅华丽见称于世,但就工艺而论,陶瓶不如漆器复杂。希腊因多石少林,发展了石砌的殿堂;楚则多林少石,发展了木构的台榭。论操舟航海,楚人不能与希腊人比肩;论驱车陷阵,则希腊人不能与楚人方轨。石雕,是楚不及希腊;木雕,却是希腊不及楚。以人物为题材的造型艺术,是希腊居前;至于音乐,却是楚领先。就哲学和文学来说,楚和希腊各有千秋。政治体制方面,希腊的长处在于民主制,楚的长处在于集中制……从文化的总体成就来看,楚与希腊难分轩轾。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都登上了上古文明的峰顶。
然而,正是这两种堪称当时世界第一流的不同文化,它们的发展与命运却大相径庭。
希腊文化构成了今日西方文明的源头、基石与主体,在两千多年的漫漫时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主流,它从西到东,以其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征服了整个人类。
而秦灭楚后,即对楚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与摧残;汉朝定儒家于一尊,楚文化虽然一息尚存,但仅仅作为儒家文化的补充、作为统治阶级调和矛盾的缓冲、作为一种无声的潜流才得以传承于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强秦扫平六合,而是楚国一统天下,是楚文化作为一股强大的主流贯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那么,今日的中国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谁也无法描述、勾勒与想象!
然而,我以为无论其发展图景如何,总比灭绝人性的儒教要强似百倍!
弘扬楚文化,我所看重的并不是它的表现形式,而是其内在的荆楚精神——尚勇好武的奋斗精神,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念祖忠君的爱国精神以及烛幽洞微的探索精神。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顽冥不化,拒绝人类的真正文明。现代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西方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我们只有敢于正视现实,承认落后,发奋图强,加入到世界文明的大合唱之中,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过对手。
楚国先民视凤凰为民族的图腾之物。在他们眼里,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是雍容华贵、伟岸英武的象征,人的精魂也只有在凤凰的引领下才能飞升九天遨游八极。
凤有“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传统。楚之凤凰不鸣久矣,我们翘首以待它的一飞冲天与一鸣惊人!
传说凤凰满五百岁后,便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再生,将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并获得永生。
于是,我的耳畔,不禁断断续续地响起了郭沫若《凤凰涅盘》的歌声:
火光熊熊了。
香气蓬蓬了。
时期已到了。
死期已到了……
昕潮涨了,
死了的光明更生了……
春潮涨了,
死了的宇宙更生了……
生潮涨了,
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我们新鲜,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我们热诚,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我们和谐……
我们生动,我们自由。
我们雄浑,我们悠久……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这既是凤凰涅盘的歌声,也是中华民族涅盘的歌声!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中国文化即已达到它的极致与顶峰,封建社会就已走入了发展的死胡同。“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在这世纪之交与千年之交的历史转折关头,正是中华民族千古涅盘的最佳时刻与最佳选择!
本书的创作,于我来说,也是一次涅盘与新生。1999年,是我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三十六,是古楚国长期流传下来的一个极为尊崇的隐数,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哲学意蕴。人生于三十六岁一分为二,前半辈子的生活就此结束,后半辈子人生即将拉开帷幕。在我故乡荆州一带,至今仍流行着三十六岁庆寿的习俗:生日这天,亲朋好友携带匾额、礼金前来祝贺,燃放鞭炮,大摆筵席,其隆重程度毫不亚于婚礼。我母亲就曾千里迢迢地专程从乡下赶来为我的三十六岁庆祝。以三十六岁作为人生涅盘的分界线,我此后的创作,也自当是另一番新的光景了……
1999年3月于黄石—武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