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的千古闻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这首《渔父》词。
当我背诵着这首着名的词作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柳宗元的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虽为一词一诗,但它们体裁接近,所绘意境都是那么清幽高雅,超拔绝俗:在一处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有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垂钓之人,手握一根富有弹性的钓竿,安详地坐在水边,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张志和的《渔父》词。柳宗元的《江雪》,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被贬柳州后的寂寞心情和不屈性格,透出的是一股凄厉之美,似乎少了点人间的烟火味道: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凛冽的严寒使得飞鸟归隐,人踪灭迹,这等恶劣的气候,哪有多少鱼儿前来咬钩?何况这垂钓之人又是一个年龄衰迈的老翁。与其说在垂钓,倒不如认为是在抗争、在参禅,与姜子牙的“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固然美好,意境虽然深远,但与我的现实、与我的心境自有着一段相当遥远的距离。而张志和的《渔父》词则不然,读来使人感到异常的亲切、贴近:飞翔的白鹭衔来了美丽的春天,盛开的桃花将它烘托得更加鲜艳灿烂,沉寂了一冬的鱼儿舒展身躯一抖漫长的寒梦,在一片热烈与喧闹的流水中,相互嬉戏着追逐飘落的残红……静坐水边的钓人,置身这生机盎然的春天,感受温暖的“斜风”拂面,遥看飘洒的“细雨”润物,欣赏朦胧的诗情画意,面对一条条鳞光闪烁的猎获之物——鳜鱼,想想看,无论是谁,恐怕都有点留连忘返,不想归去了。
《渔父》词将苍岩、白鹭、桃红与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棕色的蓑衣别出心裁地融于同一画面,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人们在诵读作品时,眼前分明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水乡春汛图。动与静、隐与出、雅与俗在这首词作中和谐一体,契合了中国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无论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喜爱、接受。
《渔父》既为词牌名,想来当有悠扬婉转、美妙动人的曲谱可供人传唱,载歌载舞的。可惜传至今日的只有一个个墨写的汉字,那些跳跃的音符早已消失,与天籁融于一体了。
我对《渔父》词青睐有加,还在于它不时勾起了我对故乡的亲切回忆——一个偏僻原始、有山有水的村落,少年的我常常光着脚丫、手持钓竿,坐在堰塘河边静静地垂钓。当然,那时的我,垂钓的目的只有一个,钓到更多的鱼改善单调乏味的伙食,为清贫的生活注入一点难得的“口福之乐”。
长期以来,西塞山在我眼中不过是一座文学描写中的想象山峰,一道能激发我回忆、呼唤我亲情的心灵风景。
直至1988年9月,我来到位于黄石市的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进修深造,才得以一睹“真容”,进入到它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择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几位高年级同乡陪我向西塞山进发。
半路上,他们告诉我,前不久,政治系八七级一位长得如花似玉的女老乡某某某在西塞山绝壁之处攀缘时,手脚抓握不稳,突然摔入山底的江水之中当场殒命,后来就埋在了那儿的苍松翠柏间。我听后不禁一震,在我心中一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西塞山,竟然如此狰狞恐怖,将一个柔弱女子的生命与美丽毁于一旦,它怎能如此残酷无情?
其实,我早就知道西塞山是一座有名的古战场,战死在那儿的军人又何止千万?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却将它与温柔美丽对立的另一面给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了。
在描写西塞山的优秀诗词中,与张志和的《渔父》词齐名的,还有一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张志和的《渔父》,借助西塞山美好的自然风光抒发个人的志趣情怀;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描写了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王浚统率水军自成都出发沿江东下攻伐孙吴,在西塞山遭遇吴军用铁链横锁长江的阻截,王浚水军成功地突破封锁直下金陵(即今南京市)的历史事实。该诗着重的是西塞山的人文历史——战争,表达了作者反对割据反对战争,反思历史慨叹人生的思想境界。
同一座山峰,竟将温柔恬静与金戈铁马巧妙地融为一体,西塞山,到底是一副怎样的面目啊?我在脑海里想象着,渴望一窥真容的心情不知不觉间更加迫切了。
乘车沿江东行,站在市内公共汽车的终点站道士袱,抬头向上一望,西塞山就在眼前,没想到它与市区贴得如此之近。
放眼四周,逶迤起伏的黄荆山脉像一群骏马在辽阔的江南大地沿东西方向奔腾不息,而西塞山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离群掉头北上。这时,洪波翻涌的长江拦住了它的去路,野马拼尽全身力气,凭空一跃,希望跨过江面,奔向对岸。然而,江面是那样的宽阔,它根本无法超越。只听得一声轰响,腾跃空中的野马猝然落入江心。一阵徒然的挣扎过后,野马慢慢地就闭上了它那壮志未酬的双眼。临死之前,它将自己的满腔仇恨与悲愤凝成了一座山峰,横塞长江。
西塞山高仅一百七十多米,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高大雄伟。我们沿着一条铺了碎石块的简易公路缓缓上行,不一会就站在了山顶。向下望去,西塞山像楔入长江的一把利斧,拦遏江流。山被水断,水被山阻,山水相激,蔚为壮观。在长江中游沿岸,恐怕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座山峰像西塞山这样倔强地与长江较劲。那刀削斧劈般陡峭的石壁便是千百年来与江水抗争所留下的见证,它也因了这些累累“伤痕”而在人们眼里变得更加神奇而顽强。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鸣”的“仙”于西塞山而言,就是它对长江顽强不屈的束缚阻遏及千锤百炼而留下的险峻峭拔。西塞山之所以成为历来兵家扼守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除了江北的广畴沃野宜于筹饷,江南的“九十里地黄荆山”便于隐蔽外,更在于此地江面狭窄,山势突兀,崖陡水汇,易守难攻。古时,长江流域的交通运输以航运为主,“千寻铁锁沉江底”,一道粗大的锁链在狭窄的江面拦腰横截,西塞山就成了长江中游的咽喉与门户。不管顺流东下金陵扬州,还是逆流西行攻取武昌、江陵,谁也绕不开西塞山这把坚实牢固的铁锁。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在西塞山的攀行中感受得最为深刻。上山时,我们沿了山南缓缓起伏的山坡,走得轻松自如,并未消耗多大的体力。下山时,我们没按原路退回,而是选择了被千百年来的江水冲刷得陡峭如削的山北。一条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忽而直下,忽而斜刺;山坡时而巨岩,时而陡坡。你只有盯着脚下的小路,借助两旁的荆棘、藤条、树枝,有时甚至是手脚并用,才能缓步而下。
“势从千里奔,直入中流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韦应物的这首《西塞山》便很好地描绘了它壮美而雄奇的自然风光。
西塞山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还与它的所在地道士袱是一处绝妙的南北横渡之地有关。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横渡自然费时艰难;如果江面狭窄,激流奔涌,就一般情况而言,横渡也会十分困难,而西塞山的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江水滚滚东去,西塞山横截而半,急流受挫,在此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回流。回流不激,横渡起来,既快且稳。故此,当地有民谣曰:“走尽天下路,道士袱好过渡。两边回水流,中间夹一流。”不论进军江南,还是征伐江北,西塞山都是长江中游一处最佳的渡口。
快到山底了,道路折向左边。行不多远,便是人称“一步险”、“一线峡”的所在。左旁是千仞悬崖,右旁的江边是一道直立的长条形崖石,一条羊肠小径穿行其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走过“一线峡”,便是后人修筑的一条几近垂直的下山石磴。石道两旁悬空,有铁链可作扶手。但每下一步,都是对意志的一种考验。举步向前,身体似乎悬在空中,陡峭的石崖压在头顶,脚底的江流汹涌澎湃,令人心惊胆颤。此前,我登过泰山,上过神农架,攀过武当,以高大雄伟而言,西塞山自然不能与它们同日而语,但其险峻不仅可与之比肩,且显得更加独特,原因就在于脚底的那条长江!江水湍急,一片明晃晃的、炫目的耀眼白光刺激着、诱惑着你的目光。你抓握两边的铁链,尽管小心翼翼地轻移着脚步,却不得不时时望一眼脚下惊心动魄的长江,悬崖的奇险与长江的惊涛在你的胸底融汇着激起阵阵远比江水更为宏阔的波涛。稍不留神,你就极有可能在这儿被山体的奇险、被激越的浪涛吸附而去。我那位大学生老乡就是在此中断了宝贵的青春,年轻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留下了一个不该划上的句号。
于是,不少游人下行至此,不免望而生畏、裹足不前了。他们环顾四周,欣赏一番大自然的壮美,遥想一番风云激荡的历史,凭吊感慨一番,也就返身而归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有下到山底,才能领略西塞山独有的风韵。下面,还有一个桃花古洞、一根曾经栓过沉江铁锁的铁钉。当然,要想见到这两处遗迹,还得具备一番探险的勇气,贴身侧行走过一道一面绝壁、一面临江、宽仅尺许的小径,攀缘一段垂直而下的铁链。
桃花洞是一个只有六平方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刻有“桃花古洞”四个清晰可见的大字,洞内石壁留有一块块残缺漫漶、无法辨认的碑文。一块天然岩石又将内里分隔为一大一小两个洞穴,每洞上面都有一个顶洞,大洞的左壁还有一个向上的小洞,洞口极狭,可容一人勉强而入,里面神秘莫测。千百年来,长江激流向着阻遏它前进东下的西塞山不停地发动着猛烈的“攻击”,长期的冲刷使得山体出现了无数溶洞,据说这个小洞就与西塞山体那许许多多的溶洞相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洞洞相套、别有洞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汛来临、春水陡涨,澎湃的江水便从这个神秘的桃花古洞涌出,一条条肥美的鳜鱼顽童般地在此嬉戏游乐。这里存有一处称为钓鱼台的名胜,当年,张志和就是稳坐此地,悠然临波,钓出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由此可见,这里当是一处典型的回水窝,不然的话,江流湍急,不说鱼钩钓线被水冲走,就是鱼儿也难以停留片刻。回水窝不仅水流平缓,还有着各种丰富的食源,正是鱼类们栖身的“天堂”。遥想当年,张志和隐身在桃花古洞这处风景如画、鱼儿汇集、幽然恬静的地方修身养性、怡然垂钓,眼帘映入的是桃红柳绿,鼻里嗅闻的是花草芬芳,两耳充满的是鸟语潮声,心头感受的是勃勃生机,比那世外桃源还要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真个羡煞人也!
在桃花洞右侧上首,有块西塞矶头石,石上留有一根约三寸长的不锈铁钉。传说这就是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中所描写的那场战争的遗物,当年的横江铁索就是拴在这根茶杯口粗的铁钉上面。
桃花洞、钓鱼台与铁钉、铁索同存,宁静详和、悠然怡悦与战火熊熊、血肉纷飞同在,这似乎令人有点不可思议。
其实,西塞山在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与辉煌,更多的还在于它是一处举足轻重的战略军事要塞、东南诸省的门户,正所谓“鼎足纷争地,雄分虎豹关”。只不过人们厌恶动乱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向往宁静,便有意无意地遮掩了它的血雨腥风,彰显了它所具有的温馨详和。
“至今西塞山头上,犹是当年征战痕。”据史籍所载,从东汉末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西塞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共计一百多次,平均不到十年,这里就有一次相当惨烈的争夺,人们将西塞山称为古战场,一点也不为过。
公元199年,庐江太守刘勋与孙策从兄孙贲于彭泽一战而败,便退据西塞山占据有利地势,筑垒自守,并向荆州太守刘表告急,求救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派儿子黄射前往增援,两军在西塞山展开了一场激战,结果孙策大败刘勋与黄射联军,俘获兵员两千,战船千艘,势力大增,为九年后联手刘备、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厚实的军事基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所描写的那场战争,发生在三国末年晋灭蜀后。公元280年,晋武帝决计讨伐东吴统一全国,任命益州刺史王浚为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统率水师八万,沿长江而下袭取东吴。吴国在长江中游的咽喉之地西塞山早有部署,据《晋书·王浚传》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索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大军至西塞山受到“铁索横江”之阻,只得命令军士制造大筏数十,上面扎着披甲执仗的草人,由极通水性的兵士引导向前。筏遇铁锥,锥着筏子顺流而去。然后,又命制作火炬长十多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放置船前,烧熔铁索。铁索一断,天险无所凭依,王浚顺利地突破西塞封锁,大军势如破竹,直抵东吴首都。事已至此,局势无以挽回,吴王孙皓也只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份儿了。
公元477年,南朝镇西将军沈攸之起兵江陵反叛,宋顺帝率军讨伐,兵分八路扼守西塞山,堵住沈攸之东下的去路,逼得他无功而返,回江陵后被杀。
此后,几乎每一朝代都在西塞山有过或大或小的战争。
东晋、南北朝时期,与朝代更迭有关的几次战争,都在西塞山展开过激战。
公元784年,唐朝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占据西塞山下的重镇道士袱,唐军经过一番激战,才从叛军手中夺回。
宋朝时,西塞山下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兵库。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与元军大将铁木儿在西塞山脚曾经大动干戈。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军东下拟攻宣州。船队行至黄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李自成便率少量部队在西塞山登岸,经大冶县转入咸宁,后在通山遇害。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放弃武昌,大军蔽江东下拟攻南京。清兵急忙于西塞山设防阻截,两军在此相遇,太平军大破清军。
1938年,数万日军海陆空三路大举进攻西塞山,国民党三个师的兵力在此明碉暗堡,高炮林立,重兵把守。经过五昼夜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尸体成堆,血流成河,腥臭气味,弥漫巨野。”
……
千百年的争战不息,自然在西塞山留下了不少古代遗物。这里,曾出土过南宋殉葬,但更多的却是窖藏的大批金器、银锭与铜钱。自1598年至1967年间,此地共发掘出土了六次窖藏。其中金窖一座,银窖一座,钱窖四座,包括西汉初年(公元前180年)铸造的“半两钱”至宋理宗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铸造的“淳佑通宝”,前后一千四百多年各个历史朝代的铜钱,总量多达数百万斤。
一处军事要塞,绝少兵器出土,也没有发现阵亡将士规模庞大的集体墓葬,却前前后后出土了这么多的金银铜钱,原因何在?是谁把这么多的金钱埋在这里?为何要藏于西塞山这一兵家必争之地?如遇战争,难道不会首当其冲地遭到劫掠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专家们作出了多种分析与推测,有的认为西塞山既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自然设有军库以利军费支出,而唯有国家的庞大军库,才能容纳得了历次发现的这么多铜钱。只是出于军事紧迫来不及撤走,便长埋此地了。那么,是否为三国时东吴孙权、孙皓的国库?还有的专家认为此地钱财为吕文德所藏。吕文德,南宋时人,出生贫穷,曾任过都统制、福州观察使、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川总领财赋兼领马军行司、太尉、京湖安抚制置屯田使、湖广总领财赋兼四川宣抚使等多种职务,行使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他曾多次与蒙古军队较量,死后追封为义郡王,入葬西塞山道士袱。从他一生的职务来看,已具备积聚、掌握、使用巨额钱财的条件。这些钱财,或是他的私产,或为他掌握使用的地方军资及负责征收的赋税。生前,吕文德就将家属安置在了西塞山。宋末元初时,西塞山一带却显得异常平静,未曾发生战事。吕文德置身动荡之秋,加之征战频频,南宋岌岌可危,大量钱财难以选择一处安全转移之地,于是,将其埋入地底以保无虞,当是他选择的一个最佳方案。并且所有钱窖,都出土于西塞山麓吕文德的旧宅基地,这也就更加证实了有关专家的这一推测。
不论何种情形,也不论各种推测是否正确、合理,钱币的发掘至少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西塞山不仅是一座着名的军事要塞,还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这里的民族文化也独具特色,内容相当丰富。
道士袱镇因位于西塞山脚,也就成了一处驻军、设防的军事重镇。长期的军营设置自然刺激着当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历朝统治者都在道士袱设有官府,此地还是全国有名的盐仓集中之地。镇内街道纵横、店铺毗连,十分繁华。明清之际,道士袱进入全盛时期,全镇居民七千多户,有七仓(盐仓)、八典(典当铺)、九庙(寺庙)、一观(道教寺庙)。道士袱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各种盛会更是体现了此地吴头楚尾的民风民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正月十五龙灯会、谷雨节的牡丹会、五月端阳神舟会……流风所及,西塞山乡民现在仍然一年一度地举行着规模空前的龙舟活动。
然而,1938年日寇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发生的那场酷烈战争,致使道士袱成为一片焦土与废墟,元气大伤,渐渐衰落为一个萧条破败的村落。直至今日,道士袱也没有恢复昔日的繁华之景。
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我就调到了黄石工作。于是,对西塞山的了解与认识也就更加地多了。每有亲友前来,我必带他们前往西塞,登临、讲解一番。即使平时,三两好友,也会约了一同踏青郊游,攀缘西塞,近十年来,到底去了多少次,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丰富,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对西塞山的透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感与把握。在我眼里,西塞山再也不是一座自然的山峰,它已凝成一种人格的化身。它的历史、发展与变化,活脱脱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缩影。憨厚、古朴的农民拘谨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盘弄着一块斗大的田亩。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详宁静,十分知足地享受着田园之乐与天伦之乐。他们爱好和平,与世无争,知足常乐,恬淡安谧。然而,这只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表面。如果遭遇天灾、人祸、兵燹,生存不下去了,或是在外力的推动与裹挟之下,他们性格中的另一面就会立时凸显,长期的压抑一旦遇到突破口释放出来,将会使他们内心有如烈火焚烧,变得狂暴不安,在仇恨与毁灭的渴望中揭竿而起,在不计后果的横扫中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与满足。这股力量往往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枯拉朽之势,历代王朝就是在一次次农民的起义浪潮中灰飞烟灭而退出历史舞台的。
中国农民的这种两面性也为西塞山所拥有。
过去,我们所批判、镇压的对象之一——地主,其实他们就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与代表。中国的农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追求,他们的希望所在,也即所谓的远大目标吧,不过就是勤勉耕作,积攒钱币,或埋于地底,或购置田产,当一名新的地主。同时,在对先辈传统的承续及自我的创造中,也发展、形成了自己一套大同小异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的精蕴平时隐藏在他们的细微而精的一举一动之中,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便显现为婚丧嫁娶的仪式与各种各样的集会、活动等民风民俗之中。而西塞山及它脚下的道士袱,也十分明显地具有着这些特征。
在现代化的今天,西塞山作为军事要塞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分明又在发生着一些重大而突出的变化,进行着自我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山的西面,是张之洞创建的已有百年历史、沿江绵延十多公里的大冶钢厂,这里生产的钢铁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山的东南,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七0钢厂,这是从原西德引进的先进设备而建成的一座公园式、现代化的大型无缝钢管生产厂家。站在西塞山巅,放眼眺望,它已被四周的机械化、工业化的浪潮所包围。从另一角度而言,西塞山就是今日这些厂矿企业的象征,它摇身一变,就由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古朴农民变成了一个头戴钢盔、身穿制服的产业工人。
置身世纪之交,经受现代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对于西塞山脚下的百年老厂——大冶钢厂来说,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生产设备的更新、知识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改革、各种信息的吸收……它们都在催着一种新的工业与新的文明。那么,西塞山在这一改革创新的氛围浸润中,又得重行塑造自己崭新的形象了。
独特的西塞山,它浓缩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活脱脱就是从古代到近代而现代的国民艰难蜕变与转型的一个颇具形象的化身。
博大恢宏的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它在我们眼里自然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历史时期。可是,那时的刘禹锡,面对兀然耸立的西塞山,就在吟哦慨叹、抒发感怀,展开了既富浪漫诗意、又具沉重之笔的“怀古”之韵。相对而言,西塞山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古老太古老了!它的历史、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积沉,本身就是一座新的令人仰止的挺拔高山。古人长逝,包括他们创造的一切历史与文明,已不复再,无论后人怎样凭吊多么感怀,面对的都只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页无法更改的沧桑。西塞山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它千百年来无言地耸立着,包容一切、涵盖一切、吞吐一切,依然那么年轻,风姿绰约。而我们也正跃动着、生活着、充实着,因此,怀古是为了更好地立足今天、展望明天,创造出一种远远超越古人的生活模式与完美人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