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的黄金梦-蜕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扑朔迷离的故事讲完了,余敏董事长还一针见血戳到吕多崮的肺管子。没错,刚性的招商引资计划,确实压得他喘不过气。一个区属工商局,上上下下加上事业及工勤编满打满算也就二百多人,可是招商引资计划却高达十五亿元,并且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收入和前途。

    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党政机关的政绩,早被GDP考评所取代。当然GDP统计远比吹牛皮容易,简单到从人体排泄物脱离人体到废物利用的全过程。大约算到最后,一泡尿其价值远远赛过等量的银价,一泡屎更是黄金万两。所以一加一等于无数,蜗牛蠕动变成了火箭。吕多崮还是一成不变,一不抽烟,二不酗酒,三不贪色,四不财迷,五不搓麻,属于典型性的“天外来客”。这两年饭店酒楼、歌厅茶馆、洗浴发廊、还有夜总会等等令人销魂荡魄又可大快朵颐的场所似雨后春笋一样使北京夜晚红红火火亮了起来,而且每个从业老板都跟工商局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吕多崮只要动动嘴就能吃遍天下美食,喝足世上美酒,品够人间美色。但他直到今天都没有涉足一家酒肆,也没有光临过一家娱乐场所,着实让业内人士担忧,生怕政策有变,更怕此人油盐不进还玩黑老包(包公)那一套。

    政府换届,老领导由于年龄原因先后离休退休,新任领导几次要求吕多崮解放思想,也几次告诫不要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警告,如果他再固执就可能中途下课。时代不同了,你可以洁身自好,可以墨守成规,甚至溜到世外桃源玩宁静致远,但决不能僵化到成为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时代需要什么?用台湾政客的话来讲,就是拼经济。

    拼经济,搞招商引资,就必须对人有所求,不低三下四能成吗?堂堂的政府官员,每天都要为五斗米折腰,这也太不符合吕多崮的性格了。无论何时何地,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这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出生在沂蒙老区的吕多崮,天生就的一副古道热肠,耿直忠厚又安贫乐道,曾经很受老领导垂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苦干被巧干取代,忠诚被灵活取代,他还如此一成不变,注定会被滚滚洪流冲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自从上次区委书记找吕多崮谈话之后,他的思想压力很大。可是到哪里整钱,又该如何整钱,他一筹莫展。

    对余敏、张峰等到处招摇献宝者,吕多崮确实不相信。可是杨乡长和刘校长也在竭尽全力推荐这种号称利国利民的好事,并且对此坚信不疑。

    旭日乡的杨东升,也是一介书生,原本大学教书匠,为了改变基层政府的知识结构,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当然也是为了贯彻专家治国的理念,他被空降到科技产业核心区的旭日乡担任乡长一职,如今是北京炙手可热的人物,享受副局级待遇的管委会委员。

    校长刘德仁是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校长,据说连区长区委书记都不尿,却礼贤下士将形形色色的民族资产持有人视为座上宾,将民族资产形容成“老票”的就是他。

    其实,他俩在业务方面与吕多崮没什么关系,只不过在区人代会被分在一个组,觉得彼此能聊在一起而已。

    再有就是那位与刘德仁同为重点中学校长的陈儒陈大博士,因其知识渊博才在教育口以大博士著称。

    自古就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之说,眼下可丁可卯正好三位杰出人士。他们都说民族资产,也就是老票,由不得你不信,那东西货真价实,确实存在。尽管献宝者提供的物件,全是天文数字,动辄几十万亿,而且还是与人民币兑换率1比8的美元。

    “你知道咱们国家的财富有多少吗?”

    对陈儒的询问,吕多崮只能摇头。

    “实话告诉你,这笔财富至少二百万亿$。”

    “有那么多吗?”

    “只多不少。”

    “那也不可能掌握在几个人手里呀!”

    “这你算说到点儿上了。小平同志不是讲要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嘛,这可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咱们老祖宗早就先行先为了。封建王朝就是皇帝一个人独揽天下财富,国民党时代也只有四大家族坐拥天下,现在几个人掌握民族巨资还有什么新鲜的。”

    “可他们充其量是普通老百姓。”

    “藏富于民,自古有之呦!再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老吕,那可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一味不改,一定会坐失良机。”

    陈儒在办公室一来一去地答疑解惑,不能说语惊四座,至少也算掷地有声。加上杨东升、刘德仁帮腔,吕多崮已晕头转向了。他往椅子里一坐,脑袋瓜里都缠着“老票”的事。

    咳,真是白活这么大了,到了不惑之年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几十万亿美元一张的存单。吕多崮很是纠结,纠结得回肠百转。他想到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计划,想到所在区的宏伟蓝图,更想到远在沂蒙山区的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如果这些老票确实存在,如果这笔巨额财富能允许他为了造福一地动用哪怕一丁点儿,那该是什么成色啊!

    余晖淡抹,他蹬着自行车慢慢悠悠骑到家。

    这是一排藏在“阴山背后”的小平房,妻子张秀明是这所房子的实际主人。张老师是一所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导主任,这排房子就坐落在一幢教学楼的后面,除了两个大师傅和一位工友就只有张老师一个知识分子了。学校分房,区属机关也分房,可是几次机会都让这对夫妻发扬风格让给了他人。他们涛声依旧,与工友为伍,住着青砖地白灰墙的三间平房,一家人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吕多崮是素食主义者,所以妻子备的晚饭也简单,凉拌油菜、黄瓜蛋汤和馒头,满打满算不到一元钱就能搞定,大人孩子都这样清汤寡水。他满怀心事抓了一个馒头就溜进卧室,坐到老丈爹给的藤椅上还琢磨着“老票”,想得脑仁一蹦一跳地疼。

    “你怎么啦,哪里不舒服?”

    张秀明在门口婀娜地一闪身就端着一碗汤来到吕多崮身边。她虽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依然风度翩翩,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她是大姑娘。妻子不仅天生丽质,她还是教授的独生女,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众所周知,“文革”前的大学教授,那可是有真才实学的,生活待遇也比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出一大截。妻子的文化底蕴远在吕多崮之上,跟其家庭影响相当有关。“噢,没有。”说着,吕多崮从妻子手里接过汤碗一气喝尽。

    “瞧你,还像个孩子。”张秀明拿回空碗关切地问,“工作又不顺心啦?”

    “秀明,你说世界上有七十二万亿美元的存单吗?”

    “多少存款?七十二万亿?还是美元?你没中啥邪吧,怎么也变得神神道道啦!”

    “可是俺真瞅见了。”吕多崮很是神秘地讲,“那东西伪造不了,就凭那块金板也没办法伪造。七十二万亿美元,原来满清政府还留下这么一笔巨额财产啊!”

    张秀明抬手在吕多崮额头试试体温,莞尔一笑道:“你没发烧,干吗说胡话呀!”

    “真的,俺真瞅见了。”

    “那金板真是黄金的?”

    “千真万确。”

    “先别这么肯定。你化验过?”

    “没有。”

    “那你就敢这么肯定!”

    “可是那张存单花花绿绿的,轧着金银线,还有防伪标识。”

    “是哪年的?”

    “1907年。”

    “美国科技再发达,本世纪初也不可能在存款单上做这么精密的防伪标识。”

    “可那东西是真真的。”

    “我觉得事物搞得越逼真就越假,越像真的越说明是假的。”

    “可是一想到上边派下的任务,一想到俺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父老乡亲,俺就放不下这个机会,不行就让俺试试?”

    “我看还是先征求征求爸爸的意见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