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克隆惹的祸-冤家对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唐中佐宰相与范国佑大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最受皇帝器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但不知为什么,两位重臣总尿不到一个壶里,凡朝中大事,十有八九意见相悖。如范大将军说要出兵主战;唐中佐必说要休生养民,止戈为上。如唐宰相说要增加税赋,以强国力,范大将军必会上一道奏章,说千万不要增税增赋,以免增加百姓负担。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个说朝东,一个必说朝西,各执一词,各说一理,还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两个大臣,一个是皇帝的左臂,一个是皇帝的右膀,其他臣子实在不宜随便表态,最后自然是皇帝一锤定音,所谓乾纲独断。

    皇帝也颇懂得驭臣之道,从不偏听偏信,或偏袒一方。如果这次采纳了唐中佐宰相的意见,下一回多数是赞同范国佑将军的建议。

    这样下来倒也相安无事,因为大事还是皇帝说了算,国事非儿戏,岂能意气用事。

    有次,皇后对皇帝说:“这唐宰相与范大将军也真是的,像老小孩似的,同朝为官,各让一步不就得了,何必这么处处意见相左,弄得皇上左右为难,此恐非朝廷之福。皇上是否亲自出马,做回老娘舅,把两人叫一起喝杯和事酒,以后不看僧面看佛面,省得常常聒噪在耳——”

    皇上不以为然地说:“两重臣时有争论,乃社稷之福也,唯如此朕才不至于失听失察啊。”

    皇后若有所悟,不敢再多言。

    一晃,唐中佐年近古稀年纪了。一冬夜,唐宰相在处理奏章时,头一歪,竟去了。

    皇上听闻后,速派太医前去诊治,但已无回天之力了。太医回复说:“唐宰相是累死的。”

    唐中佐大去后,他儿子认为不必通知范国佑大将军了,免得他猫哭耗子假慈悲,说不定心里还幸灾乐祸呢。

    唐中佐夫人说:“不行不行,丧帖是一定要发到的,来不来是他的事了。”

    开丧定在七天后,皇上也派特使代表他参加了开丧仪式,朝中重臣唯范国佑因在前线未赶回来。

    唐中佐儿子认定范国佑将军不会前来参加丧礼了,说心里话,他还不愿意范国佑将军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呢。

    “不等了,开丧吧。”唐中佐儿子很干脆地说。

    “不,再等等,同朝为官几十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范大将军都应该来的。”唐中佐夫人说。

    正这时,家人来报:“范大将军到!”

    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中,马鞍上翻身跳下一风尘仆仆全身素白之人,范国佑一进门,就失声痛哭,他抚着唐中佐的棺木,哭得声泪俱下,他哽咽着说:“我来晚了,来晚了啊,没能最后看上你一眼。宰辅之逝,哲人萎也,犹如泰山之崩,朝廷之大损失啊……”

    范国佑会哭得如此伤心,多少有些出乎在场人的意外。然唐中佐的儿子自始自终侧目而视,他一脸蔑视地对他娘说:“亏他演得如此逼真,一个将军,比戏子还戏子。”

    范大将军突然抹抹泪,从身上取出一副挽联,但见上联为:志同松柏清同竹,丹心昭曰月;下联为:言可经纶行可师,正气泣河山。

    如此高的评价,出自真心,出自内心?是亲自撰写,还是师爷手笔?抑或仅仅是场面上做给活人看的?人们议论纷纷,说啥的都有。

    丧事结束后,唐中佐儿子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只信匣,此信匣唐中佐生前不准任何人翻动,连夫人也不例外。

    这信匣里面会藏着什么秘密呢?

    万万没想到,这里全是范大将军的私人密函,都是关于对朝中某些重大事件的意见、想法,原来两位冤家对头在朝中重大问题上都是事先悄悄沟通的。

    唐中佐儿子细阅全部信件后,惊得目瞪口呆,他终于悟到,其实父亲与范大将军是惺惺惜惺惺,但为了避免朋党之嫌,为了让皇帝有驭臣之乐,更是为了自保,故意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观点不一,意见相左,表现出有你无我,文臣武将难以团结,好让皇帝放心而信任,信任而放松监管。

    唐中佐儿子刚把信件放到蜡烛火前,又犹豫了,思考半天,他将信函重又放入信匣。他决定此事连母亲也不告诉,谁也不说,作为唐氏家族第一号秘密,永远保密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