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经费问题,今年改了法子,骑自行车去乡下,去乡野采风,没想到想去的还不少呢。
娄城是长江人海口的一座城市,沿江是最大的特色,因此,明代的七下两洋就是从娄城的刘家港扬帆起航的。抗战时,日本鬼子也是从长江的七丫口、杨林口一带登岸的。于是决定去沿江的乡镇采风。
那是个多云天气,时阴时晴,不冷不热,很适宜踏青郊游。一行人一路有说有笑地来到了七丫口,老远就看到了一棵高高大大的古树,近前一瞧是棵银杏,这银杏三个人合抱不过来,西边一枝有烧焦的痕迹,估计是被雷劈掉的。大家猜测这树少说有五六百年历史,也有人说,这地方十有八九早先是旧庙基的所在。
带队的市作协主席建议找个当地上了年纪的采访一下,说不定有些意外收获呢。
正巧边上有间茅屋。娄城乡下早几年已很少见茅屋了,谁还结庐于江边呢?
走过去一看,这茅屋门上还贴有一副对联,上联日“侠士胸怀英雄胆”;下联为“菩萨心肠赤子心”,去采风的都是娄城一等一的写作高手,一见这副对子,都说写得好,都说这茅屋主人一定不简单,不是一位金庸笔下的身怀绝技的大侠,就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得道高人。作协主席叩了门,却无人应答,看来茅屋主人不在家,是行侠仗义去了呢,还是云游四方去了?大家作着猜测,一个个发挥着想象力。作协主席见大家如此,说了句煞风景的话:“喂喂喂,这不是唐朝宋朝,也不是明代清代,你们写小说归写小说,不能太离谱。”于是众人笑笑。是啊,都2000年了,哪来侠士剑客,高僧隐士,说不定是个避难的逃犯呢。
在江边,见到了一个面孔黧黑,背略有点驼的老人,老人正在采棕叶,棕叶是包粽子用的。这在江南一带很流行,相传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发明的一种民间吃食,也有一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碰到了当地人,作协主席好高兴,就问他茅屋的主人是谁,干什么的,今天在不在?
采棕叶的老人看看这一群不像坏人,就指指江中的一只小船说:“他叫刀鱼老爹,正在江里收网捉刀鱼呢。”
“刀鱼老爹有六十了吧?”作协主席问。
“七十都不止了。”采棕叶的老人随口说道。
一个七十多的老人还能独自一人驾舟在江上捉刀鱼,一定是个饱经风霜,有满肚子故事的老人。作协主席决定等刀鱼老人上岸,好好采访他一下。
一直等到日照当头,刀鱼老人才慢慢悠悠驾船靠岸。
老人身板子健着呢,说话不多,但有问,必答。
他告诉作协主席,门上的对联其实是刚才碰到的那位采棕叶的老人写的,他自称银杏老人,他才是七丫口最有文化的人。至于门上对联写的啥,刀鱼老人并不知晓,因为他不识字,贴春联只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色彩而已。
可惜采棕叶的老人走了,不然好好问问他,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副对联。他又会是一个怎样身份的老人呢?
看来,乡野角落里,藏龙卧虎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