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笔会-徐利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铭记

    生于1966年3月,1988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

    长期从事学校教育工作,闲暇之余,以书为伴,以文养气。尤其喜爱历史文化散文。近年来,在《云间文艺》《松江报》和《岳阳家园》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以散文居多。

    一

    历史需要铭记,铭记中延续着文脉,铭记中继承着传统,在穿越历史、奔向未来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铭记。

    在历史尘封的档案中,我们不能不回眸定睛,看一看历史风尘中特立独行的读书人的风骨。夏坚勇的《东林悲风》中记载着这样一群读书人:他们作为时代的先驱者,发前人之未发,言他人之未言,他们抨击时弊,他们激扬文字,东厂阉人惨无人道把他们的喉骨剔削为粉,下滴入肚,然而奸佞之徒的一剑封喉,并没有封杀住读书人振聋发聩的历史巨响。于是乎,读书人的直言秉笔在历史中铭记,在历史中传承。鲁迅作为民族魂,用他的犀利的刀笔划破黑暗的夜空,冲破囚禁的铁窗,文学长廊中阿Q的形象触目可辨,让国人自省。巴金的《随想录》留下了真话。读书人在政治重压下发出的追求理性和自由的心声响彻寰宇,激励着历史的后来者如童言无忌般揭穿皇帝的新装,历史在真言底下清澈而久远。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写尽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在做官与做人之间的艰难选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读书人的追求。三国鼎立之时的诸葛亮,出生于阡陌之中,他虽身处乡野,但深谙韬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领命于危难之际,一辈子恪守忠君报国之道,庶竭驽钝,鞠躬尽瘁,一曲出师表,一副“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老臣形象让历史铭记,后人正是在这样的阅读与铭记中,明白了出世与入世的文人使命,民族复兴、祖国昌盛成为历代读书人的终极追求,他们超越了个人的囿幽,抛弃了个人的私利,在历史中行走,铮铮铁骨,山高水长。

    历史漫长的进程,从野蛮走向文明,比较起地球的生命和宇宙的存在,何其之短,佛家称其为刹那。唯有知其短暂,人们才会珍爱生命,珍视生命所承担的历史重任,铭记个人生命历史的负重,在铭记中顾养人间正气,追求生命之价值,唯其如此,人才能在历史的坐标中架构价值的轨迹,才能在历史的坐标中如熣灿的星座让后人铭记。

    二

    人的生命中常常会存留下一种深刻,这种深刻的印记不仅仅是提供人们回忆的谈资,更重要的是提供给人一种生存的力量、一种前行的力量。

    当5·12地震像车行中的印象渐行渐远之时,铭记在人们心中的是人类与灾难抗争的那种精神,那种在废墟中站立起来的意志,那种重建家园顽强不屈的信念。地震中,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站在三尺讲坛,顶天立地,他们用仁爱之躯作为盾牌,抵挡住垮塌下来的钢筋混凝土,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历史悲壮,我们不禁会想起陈毅同志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啊,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职业的使命不仅是教给弟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弟子做人的真谛。师者生命高扬的仁爱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传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会在时光深坛中积淀,弥久而恒香。铭记不是一时的扼腕墓道,而是长远的血脉相承。

    地震中的医生在守望病人生命之时,他们却无法守护家人的生命。手术台前,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他们在与死神搏击中,多少人在死亡的边缘被拯救,然而这些白衣天使的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伤痛,他们的家人在地震中相继离去,他们在转身拭去泪水之后,绽放在病人面前的依然是灿烂的笑脸。医者常常被人誉为“华佗再世”,医术高明,但人们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深度思考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如皓月当空,清明澄澈。铭记不仅仅是拯救的数量,而是拯救者自身克己奉公的职业追求。

    至今,挥之不去的依然是手机短信上永远闪光的字眼:“亲爱的宝贝,假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母亲用躯体再现了诉求上苍的悲壮,在垮塌之中,我们不忍回望惨烈的撕痛,但我们不能不铭记,母亲永远的期盼和坚定的信心。人们常常惊诧于生命诞生时的胎记,那一短信比不上赵一曼就义时留给子女的深深内疚的长信,然而这种铭记也如胎记刻骨而铭心,铭刻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

    假如要给四川地震立碑铭刻,我们实在不能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文字镌刻无限,因为要铭记的太多太多,需要铭记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名、地名,因为有限不能替代无限,大爱无声,生命无限,让我们铭记“汶川挺住,中国加油”,带着这份铭记前行。

    第二节 心中的达人

    《中国达人秀》这一档震撼人心、波及全国的综艺节目可谓鼎盛一时、万人空巷。当总决赛的帷幕拉开之时,当主持人扯破嗓子极尽煽情之时,当空垂袖臂的刘伟用脚趾演奏出沉郁哀婉的《You Are Beautiful》时,观众的心中最终升腾起共同的合唱:中国达人就是他——刘伟。在一片欢腾与悸动之后,我也在我的内心世界众里寻他,寻找我心中的达人。

    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古垒赤壁,泼墨挥毫,写下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确,古人心中的英雄也正像今人心中的达人一样令后人景仰,令后人扼腕,让人如仰高山,让人如观大海,而究其根本,人之达,达于崇高,达于完美,达于众人之上,是其精神之脊,是其人性之光。

    翻开历史长卷,如世博中国馆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中熙来攘往,是为利?是为义?一直以来是人与达人、人与英雄的根本区别所在。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早就为英雄、为达人钦定了其内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商朝的伯夷、叔齐亡国之后耻食周粟,凛凛然立于天地之间,浩浩乎行于江河之上,他们是古代的达人,千年之后沥风雨而不衰,经霜雪而愈酽,有首阳山上夷齐庙前的楹联为证:“几根傲骨头支撑天地,两个饿肚皮包容古今。”当千年的尸骨早已化为人间的尘土之时,他们的骨骼早已风化,但他们的风骨犹在,浩气长存。当历史回眸定格在由初唐盛世走向晚唐夕阳之时,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当年登岳阳楼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为整个唐代诗歌压卷的杜甫,重温一个永恒而读不尽的高贵灵魂。一叶孤舟、半张帆影、一角江楼和山道上扶杖而来的在老身影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垂垂老矣、病体支离的杜工部,我们不能不为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难道他不是天下人心中的达人?身居草堂,无“草”可言,无“陋”可鄙,他心中念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我们身居高楼,能有这样辽远的情怀吗?不啻是望其项背、望尘莫及之叹吧!

    他们用节义气概、宽阔胸怀抒写达人风范,将崇高定格于历史舞台,留下后人的万世景仰。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会发现有时我们的心很小,小得只能容下我们自己眼前的一点事物,那就需要我们有一种放眼天下的宽阔胸怀。在感受人们崇高精神的同时,更应将这种达人的精神印于心间,去追求,去超越,相信未来也能拥有达人的精彩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