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的导弹火炮-火炮之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火炮

    火炮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

    早期的滑膛炮

    公元10世纪,由于中国发明了火药,抛石机演变到抛射火药包和火药弹,但射程没有多大变化。13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药发射弹丸。13世纪末,滑膛火炮在中国首先出现,称作火铳。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很快就传到了西方,火炮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了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但很快,又有一种口径较小的长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现了从炮口装进去再发射的球形实心弹和爆炸弹。到17世纪,火炮已有加农炮和榴弹炮。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发射球形弹,射速慢,射程近,因为只靠炮管赋予炮弹飞行的方向,所以,早期这种滑膛炮不容易打准。

    火炮的种类

    人们通常依据用途、弹道特性、运动方式和炮膛构造来划分火炮的种类。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

    按照弹道特性,火炮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3种。

    按火炮的运动方式,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构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击炮、坦克炮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其他各种火炮都是线膛炮。

    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铸火铳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火铳是中国的两尊元代火铳。一尊是1332年铸造的盏口铜铳。它由身管和药室两部分组成,铳口直径105毫米,全长353毫米,重694千克。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火铳元代至正十一年铸成,重475千克,长435毫米,铳口直径30毫米。火铳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个篆字,即元代至正十一年铸造。前端刻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8个篆字。所谓札,即古代武士穿的皑甲上的甲片。该火铳比西方国家最早的两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铳。

    虎蹲炮

    虎蹲炮是中国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研制和使用的。他研究了当时的几种轻型火炮后,为了克服发射时容易产生后坐造成自伤的缺点,在炮口安装了支撑架,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该炮用熟铁制造,长约590毫米,重约215千克。炮筒外加5道箍,使用时不易炸裂。发射时前身加铁爪钉,后身加铁绊,将其固定于地。虎蹲炮炮身短,射程不远,但发射散弹,具有较大的杀伤面,而且体轻,机动性好,也可船载作战。1598年11月18日夜,中国与朝鲜联军的水军在露梁海峡附近海面对日军的数百艘船只进行突然袭击。中国船上众多虎蹲大炮连续猛烈地轰击,日军战船纷纷中弹起火,日军大败。此战后,日军全部撤离朝鲜,20年中没敢再侵犯朝鲜。

    红夷炮

    中国明朝万历四十八年,中国购买了4门西洋新式大炮。到明朝天启三年时,又购买了26门。中国为其取名为“红夷炮”。红夷炮的口径较大,为80~130毫米左右。管壁较厚,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步加厚,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还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这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当时明军与清军正在关外交战,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攻宁远,宁远守将袁崇焕仅有守军2万,但拒不投降,发炮还击。双方激战3日,明军用炮火击毙清军17万余人,清军战败。努尔哈赤出此郁愤而死。

    佛郎机

    佛郎机是欧洲15世纪末16世纪初流行的一种火炮。当时正值中国明朝,中国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因而也就把葡萄牙制造的这种大炮叫“佛郎机”。葡萄牙制造的佛郎机大多作为舰炮使用,并采用了子铳与母铳结构,较中国明朝军队的火炮先进。母铳即炮筒,子铳即小火铳。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发射完一个退出后,再装入另一个,于是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佛郎机还安装了瞄准具,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明朝正德年间,即16世纪初,葡萄牙军舰多次侵犯中国广东沿海,恃佛郎机舰炮逞威,中国军队以岸炮与舰炮还击,进行激烈交战。中国曾缴获葡舰两艘及佛郎机舰炮20余门。

    线膛炮

    19世纪初,人们受到来复枪的启示逐步认识到线膛的作用。在炮膛里刻出直线,起到前装弹丸比较方便的作用。

    1846年,意大利少校军官卡瓦利提出了用线膛炮发射卵形弹的设想。他的卵形弹是用铸铁制成的,弹丸侧面有两个斜形凸起,装填时将这两个凸起嵌入火炮的膛线,膛线为螺旋形。发射时,弹丸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会沿膛线产生高速旋转。

    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与当时同口径的滑膛炮相比,线膛炮的射程增加了1~2倍,弹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同时,由于不再从炮口装药装弹,而是改为后装,所以线膛炮的发射速度快多了。

    火炮的结构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其炮身部分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身管长度和指向决定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线膛炮使弹丸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炮口制退器用来减少炮身后坐能量。

    炮弹

    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体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

    末制导迫击炮弹

    末制导迫击炮弹兼有导弹和迫击炮弹两者的优点,因而受到军事家们的青睐。英国和瑞典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l毫米“莫林”末制导迫击炮弹和120毫米“斯特里克斯”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此后,世界各国掀起了研制末制导迫击炮弹的热潮。

    末制导迫击炮弹正象灰背隼和猫头鹰一样,是从坦克等装甲车辆的顶部来攻击厚度较薄的顶装甲。

    “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导迫击炮弹前部装有毫米波制导和控制装置,而在弹丸中部装有电子装置、电池和聚能装药,在弹丸后部还装有稳定翼和解除保险装置。这就是说,把导弹上能自动追踪目标的那一套装置移植到迫击炮弹上,使它象长上眼睛一样,能灵巧精确地击中目标。

    贫铀穿甲弹

    贫铀穿甲弹是靠射击后获得的动能来击穿坦克的防护装甲的。弹芯在侵彻装甲的过程中,由于高速碰撞,温度可达900℃。作为弹芯的贫铀合金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较低,约为400℃。在弹芯穿透装甲后,弹芯碎片就自行燃烧,在车内形成较大的杀伤破坏作用,即杀伤乘员和破坏坦克内部设备。更为严重的是,贫铀燃烧时会形成淡黄色烟雾状的氧化铀尘埃。这些尘埃状的氧化铀扩散开来,将周围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实际上,它的危害并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后的放射性污染,只不过每发穿甲弹的污染区域较小而已。

    云爆弹

    云爆弹是采用燃料空气炸药制成的,爆炸分两次完成。它在目标上空第一次爆炸后,将燃料空气炸药爆出。01秒之后实施第二次爆炸,形成100千克/平方米的超压,这种高压可以引爆地雷。当人员遭受这种压力以后,内脏会严重毁伤,甚至导致死亡。超高压只是云爆弹杀伤手段的一种。更为可怕是,它爆炸时会把周围空气中的氧气烧光,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将窒息而死。因此,具有两种杀伤手段着本质的区别。普通弹药靠爆炸的冲击力和飞射的弹片杀伤人员,只要躲在工事中,就能有效防护。而云爆弹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就是躲在掩体的人也躲不过这种炸弹的杀伤。

    穿甲弹

    装甲弹是依赖于弹丸本身的质量和火炮初速穿甲的,因而弹丸越坚硬和飞行速度越大,穿透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弹丸命中坦克装甲时,比动能越大,穿甲威力就越大。穿甲弹弹芯大都采用铀合金或钨合金材料制成。在弹芯的中部包有三个卡瓣,用来支撑弹芯和在炮膛内密闭火药气体。弹尾部装有4~5片尾翼,主要起稳定飞行的作用。当穿甲弹从火炮炮膛内发射出去后,就以每秒1500~1800米的速度高速飞行。在飞离炮后,卡瓣在飞流作用下很快脱落,余下一根很细的弹芯,高速地飞向目标。当它命中目标时,其坚硬锐长的弹芯以巨大原压力作用在装甲上,坦克装甲刹那间便产生数百块高速破片和上千度的高温破片在坦克“心脏”内部横冲直撞,杀伤坦克内的乘员,毁坏车内的设备,引燃和引爆柴油和弹药。

    照明弹

    照明弹的用途是比较广的,在进攻时,可以迅速观察敌方的部署,观察我方的射击效果,及时修正射击偏差,以保证进攻的突然性;在防御时,可以用来侦察、搜索敌人,及时监视敌人的活动。一发中口径照明弹发出的光,在爆炸高度为400~600米时,能照明方圆1000米内的目标,持续时间为23~55万坎德拉。

    杀伤爆炸燃烧火箭弹

    杀伤爆破燃烧火箭弹,它既具有杀伤,爆破弹的性能,也兼燃烧弹的特性。这种弹的基本结构与一般火箭弹没有多大差别,其战斗部壳体也与一般火箭弹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是该弹内藏火种——燃烧合金,这种合金材料通常采用镁、铝合金、锆合金以及金属氧化物等材料制成。它燃烧时,能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因此可以利用弹内燃烧材料所产生的高温来烧毁敌人的易燃物,包括一些木制建筑物、弹药库、油库、车辆等目标。这种弹的杀伤威力比普通火箭弹大得多。

    发烟弹

    发烟弹也叫烟幕弹,内装发烟剂,爆炸后能产生大量烟雾。主要用于干扰敌方的观察和射击。发烟弹由弹体、发烟剂、炸药和引信等组成。发射后,引信引燃发烟剂,产生大量烟雾,形成烟障,用以掩护自己的军事行动,迷惑敌人。发烟弹对敌方直接瞄准射击的火包和乘机做灵活运动,因此是战场上经常使用的弹种之一。

    电视侦察弹

    电视侦察弹是装有电视摄象机和发送信号装置的新型特种炮弹。经火炮发射到预定地区上空后,抛射系统将摄象机,发射机,天线等抛出,并使其悬吊于降落伞下。摄象机摄下对方阵地图象,从而获得敌方阵地和军事行动的直观情报。

    手榴弹

    手榴弹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因17世纪、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得此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仍沿用了手榴弹的名称。

    手榴弹的定义可分为三个:

    1、军用物资,用手投掷的一种小型炸弹,有的装有木柄;

    2、田径运动员使用的投掷器械之一,形状同军用的装有木柄的手榴弹一样;

    3、田径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经过助跑之后,把手榴弹投掷出去的运动项目。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药,也是使用较广、用量较大的弹药。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手榴弹由于体积小、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曾在历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作战思想的改变,手榴弹的地位尽管不如两次世界大战时那样突出,但作为步兵近距离作战的主要装备之一,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仍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发展简史手榴弹的历史悠久,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到19世纪,随着枪炮的发展和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一度受到冷遇。

    1904年日俄战争中,手榴弹又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战壕的兴起,手榴弹得到了广泛应用。当时较为典型的手榴弹有德国的木柄手榴弹和英国的菠萝形米尔斯式手榴弹等。这些手榴弹亦为后来手榴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手榴弹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空心装药反坦克手榴弹。当时手榴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进发火方式,出现了方向碰炸机构,并开始应用在手榴弹引信上;②将空心装药结构用于手榴弹战斗部,成为反坦克手榴弹;③各种特种手榴弹相继出现,如发烟、燃烧、催泪、震晕手榴弹等;④新材料开始在手榴弹上应用。

    20世纪中期,电子引信、钢丝缠绕的半预制和钢珠全预制高速小破片、塑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等在手榴弹上的应用,使手榴弹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的M26式手榴弹、英国的L2A1式手榴弹、比利时的PRB423式手榴弹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

    性能特点

    手榴弹是一种用于投掷的弹药,一般由弹体、引信两部分组成。现代手榴弹不仅可以手投,同时还可以用枪发射。按用途,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防暴手榴弹以及演习和训练手榴弹,杀伤手榴弹又可分为防御(破片)型和进攻(爆破)型两种;按抛射方式,它又可分为两用(手投、枪发射或布设)、三用(手投、枪发射和榴弹发射器发射或布设)、多用等。

    手榴弹的主要特点是

    1.体积小、质量小。手榴弹的体积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士兵的负荷大小,影响着士兵的整个战术动作和短兵相接时的战斗效果。因此,常用的防御手榴弹的弹径一般在50mm左右,全弹长为100mm,全弹质量为300~600g,有的仅120g。

    2.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由于手榴弹装备量和消耗量大,因此在保证使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一般结构很简单,只有弹体和引信两部分,弹体用铸铁或薄钢片、铁皮或塑料制成,成本低廉。

    3.操作简易、使用方便。手榴弹是所有武器弹药中操作使用最为简便的,它既不需要任何投掷装置,也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操作程序和附加条件,只要知道简单的操作方法后即可使用。

    4.弹种齐全、用途广泛。根据需要,手榴弹只要改变战斗部结构与装药,就可改变成为一个新的弹种。由于手榴弹弹种很多,因此使用范围很广,除战场作战使用外,防暴、灭火、杀虫等民用手榴弹应用也很普遍。

    装备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军队几乎都装备和使用手榴弹,只是装备的品种、数量以及装备的对象有所不同。

    美国现装备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有M57式、M67式、M68式手榴弹等。美国手榴弹装备的突出特点是以防御型手榴弹为主,最早在手榴弹上采用电子引信。美国也是世界上特种手榴弹品种最多的国家。

    俄罗斯现装备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有РГН进攻型手榴弹、РГО防御型手榴弹等。

    比利时、奥地利、德国、英国等国家目前装备使用的手榴弹主要有L2A1式、L2A2式、PRB423式、HG69式、HG84式、HG85式、HG86式等型号。这些国家手榴弹的主要特点是品种齐全,注重攻防两用手榴弹的发展,型号更新换代快。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手榴弹最发达的国家。

    发展国家中除一部分国家主要靠外援或外购外,也有部分国家能自行研制和生产手榴弹,但大多停留在第二代手榴弹,即延期引信、无柄、半预制破片的技术水平上。

    发展趋势

    纵观手榴弹发展的全过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手榴弹的发展趋势是:

    1.手榴弹引信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手榴弹引信大多采用简单、方便、造价低的延期发火机构。为克服其延期时间固定这一缺陷,发展了触发引信。但由于手榴弹使用范围很广,要求碰击各种地面(如山地、沼泽地、雪地等)都能可靠发火,而且携行时应保证绝对安全等,又发展了触发/延期双功能手榴弹引信。但这些引信的发展,虽然可靠性有所改进,但成本较高。因此,引信的发展仍是今后手榴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改善手榴弹破片参数,提高手榴弹杀伤威力

    提高手榴弹威力的主要措施是:1.破片质量趋于小型化。破片致伤效果分析表明,在同一能量级的前提下,高速小破片的致伤效果要比低速大破片好得多。因此现研制中的各种杀伤手榴弹破片质量大都在0.15~0.2g之间。2.破片数量趋于多量化。有效破片数量的多少,决定单位面积内的破片密度,直接影响着命中概率。在弹质量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有效破片数是手榴弹设计中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3.破片形状趋于多棱角形。不同形状的破片,其侵彻能力、传递给目标的能量多寡都不相同,致伤效果也有明显差异,多棱角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菱形等)与球形破片相比,由于多棱角扁平破片在组织内速度衰减快、能量传递率高,因此对生物组织的致伤程度要比球形破片严重得多。4.破片速度趋于高速化。破片速度的大小决定了压力波的强弱和瞬时空腔的大小,最终表现在对生物组织的致伤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破片质量为0.1~0.2g,速度为1500~1800m/s时,即可造成较为有效的致伤效果。

    3.新材料、新工艺在手榴弹上的应用日趋广泛

    为了保证手榴弹达到预期的最佳作用效果,必须通过改变材料和改进加工工艺使其达到可以人为控制的程度。例如通过采用全预制或半预制破片控制破片数量和破片形状;调整装药和弹体的匹配关系,保证破片速度;改善弹体形状,控制破片速度;采用塑料或其他非金属材料减轻全弹质量等。

    4.战术使用范围的扩大使手榴弹向多品种和多用途方向发展

    手榴弹的真面目

    所有手榴弹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弹体、装药和引信。弹体用于填装炸药,有些手榴弹的弹体还可生成破片。弹体可由金属、玻璃、塑料或其他适当材料制成。弹体材料的选择对手榴弹的杀伤力和有效杀伤距离具有直接影响。铝或塑料弹体产生的碎片及破片要比钢制弹体小得多,而且也轻得多,因此动能的消失速度也就快得多。但从另一方面讲,铝或塑料破片在近距离上可致人重伤,而且对伤员动手术也困难得多。

    装药的类型决定着手榴弹的用途。手榴弹的装药可以是梯恩梯炸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炸药,还可以是催泪瓦斯、铝热剂(燃烧剂、白磷等)等化学战剂。

    引信是引爆或点燃装药的一种机械或化学装置。今天使用的大多数手榴弹,主要采用两种引信:起爆引信和点火引信。起爆引信在弹体内爆炸以引爆装药,多用于杀伤手榴弹;点火引信则通过高温燃烧引燃化学装药,主要用于化学手榴弹。不管工作原理如何,手榴弹的引信或以撞击或以延时的方式激活。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杀伤性手榴弹大都使用延时引信,有的也使用组合式引信(即在触发引信在解除保险之前有短暂的延时)。但是,触发式引信仍然保持着某种优势。例如,敌人无法躲避或扔回触发式引信手榴弹,在将其投向上坡时也不会出现滚回的危险。因此,这种引信并没有被完全抛弃。

    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延时长短的选择上(一般为4~5秒,某些型号为6~8秒,前苏联偏好3~4秒的较短延时),人们不断在安全考虑和不留给敌人反应时间之间进行平衡与折中。此外,短暂的延时更容易实现空中爆炸,使有效杀伤半径最大化。

    与其他武器相比,手榴弹的作战距离非常短;而且,就同一枚手榴弹而言,其作用距离还取决于个人的投掷能力。一般来说,一位训练有素的士兵投掷的标准距离约为30米;如能投到40米,那就快破纪录了。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半径,是指以爆炸点为圆心的杀伤区半径,在该圆形杀伤区内暴兜娜嗽敝辽儆?0%的伤亡概率。当然,暴露人员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是面向爆炸点还是侧向爆炸点,以及爆炸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对杀伤概率有很大影响。公认的标准评估条件是,人员处站立姿态、面向地面爆炸点、相距1米。有效杀伤半径通常设为15米。与其他步兵武器选定的杀伤半径相比,似乎有点偏小,但这可能代表了战斗效能与安全考虑之间的最佳平衡。此外,还应记住,在有效杀伤半径以外较远的距离上,弹片仍具有杀伤能力,而且也确实发生过这种情况。

    五花八门的手榴弹

    手榴弹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每种手榴弹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可供士兵以多种方式完成指定的任务。一般来说,手榴弹大致分为4类:杀伤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化学手榴弹(包括燃烧、发烟、反暴乱、眩晕等种类)和教练手榴弹。

    杀伤手榴弹。杀伤手榴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最重要的手榴弹。杀伤手榴弹主要靠弹壳与引信组件破片的高速散射杀伤人员,也可用于摧毁或瘫痪装备。这种手榴弹又可区分为进攻杀伤手榴弹和防御杀伤手榴弹。这是一种重要的区分方法,但同时也是引起某些混乱的区分方法,因为不同的军队和制造商有时使用不同的名称表示相同的概念。这一区分也反映了作战上的特征:手榴弹是以爆炸冲击波还是以破片作为主要的杀伤机理。

    进攻手榴弹亦称震荡手榴弹,用于在近战中杀伤敌人,同时又可尽量降低对投弹者以及附近己方的其他人员构成威胁。其设想是,允许进攻中的步兵投掷手榴弹后继续前进,而不必刻意采取防护措施。从技术层面讲,达到这种效果靠的是在手榴弹中填装高爆炸药,但弹体壁非常薄,用铝或塑料制成,不会产生高动能、高重量破片。

    防御手榴弹可散射出大量在距离爆炸点相当远的地方仍具有杀伤力的重破片或钢珠,因此是一种能给成群前进的敌军造成伤亡的理想近战兵器。然而,这种杀伤机理要求投弹的士兵不仅自己要采取掩蔽措施,而且要特别注意己方其他人员的位置。防御手榴弹可以是专门制造的,也可以是在标准的进攻手榴弹弹体外加装重金属套。

    虽然进攻手榴弹对空旷地带上敌人的杀伤力远远低于防御手榴弹,但对付狭窄空间内的敌人却非常有效。这种手榴弹在封闭场所使用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通常大于相应的防御手榴弹。因此,用它们来打击筑垒阵地内的敌军非常有效,而且也可借助它在封闭场所内造成的震荡效果来完成爆破任务。

    照明手榴弹。照明手榴弹用于在夜间作战时显示地形,可在数秒钟内发出平均可达50000~60000标准烛光的强光。它们还可用作燃烧手榴弹,用于点燃干草、树叶或灌木。在夜视器材日益广泛应用的今天,照明手榴弹作为一种失能性武器仍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使大多数夜视器材致“盲”。

    化学手榴弹。装填有各种装药的化学手榴弹可用于燃烧、遮蔽、发信号、反暴乱等目的。反暴乱手榴弹通常内装催泪性毒气(氯乙酰苯),这是一种可刺激眼睛流泪、能暂时部分或完全致盲的催泪瓦斯。用于非军事(如警察)行动时,反暴乱手榴弹大多由专用榴弹发射器发射,因此可投射更远的距离。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如向窗户里投掷CS催泪毒气手榴弹,将怀有敌意的个人从房间或建筑物里赶出来),使用反暴乱手榴弹要求有关人员戴上适当的防护用具。

    燃烧手榴弹用于摧毁热敏装备或纵火,也可用于破坏、瘫痪或摧毁车辆、武器系统、掩体或弹药。燃烧手榴弹采用可高温燃烧40~60秒的混合装药(通常以铝热剂或其派生物为主要成分)。一部分装药变成熔化了的铁水,从手榴弹里流出,将所触及的任何东西点燃或熔化。这种装药可烧穿约50毫米厚的钢板,可将钢或铁制机件熔接到一起。发烟手榴弹有2个不同类型。发彩色烟幕的手榴弹,主要用于识别或标示位置,也可用于为地地或地空作战行动标示区域;发白色烟幕的手榴弹主要用于隐蔽进攻或撤退行动,或是为这些行动制造烟幕。

    眩晕手榴弹用于转移或分散注意力,它的使用场合是:清除建筑物或房间内的敌人。

    教练手榴弹。教练手榴弹是杀伤手榴弹的模拟弹,用于训练。教练手榴弹在设计上必须能够让士兵进行逼真的训练,使他们熟悉“真家伙”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大多数教练手榴弹会发出巨大的“砰”声或闪光,以模拟杀伤手榴弹的爆炸情景。

    因战术思想的差异,世界各国对手榴弹的战术使用要求也不同,由此导致手榴弹的种类很多。今后随着战场的变化和多种多样目标的出现,许多新弹种还将相继出现。

    由于手榴弹品种的不断增多,给生产管理、后勤供应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多用途手榴弹应运而生,如手投/枪发两用手榴弹、进攻/防御手榴弹、破甲/杀伤手榴弹和杀伤/燃烧手榴弹等等。

    不难预料,手榴弹这一传统与古老的弹种,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然会不断得到改进与提高。

    主要手榴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手榴弾

    米尔斯型手榴弾(英)

    马克Ⅱ手榴弹(美,MarkⅡ)俗称∶菠萝

    M24型柄式手榴弹(德,Stielhandgranate24)俗称∶土豆玛莎

    M39型卵型手榴弹(德,Eierhandgranate39)

    九七式手榴弹(日)

    九九式手榴弹(日)

    OTOM35型手榴弹(意)俗称∶红魔

    布雷达35型手榴弹(意)俗称∶同上

    S.R.C.M35型手榴弹(意)俗称∶同上

    滑膛炮

    滑膛炮就是炮管内没有膛线,一般这种炮的口径不会很大,但是他可以发射炮射式导弹且造价低。

    滑膛炮与线膛炮的主要区别在于膛线,而膛线的主要作用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得弹头在出膛之后,由于向心力的作用,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以提高命中率。

    早期的枪炮基本都属于滑膛炮,因为在炮管内加铸膛线是较为困难的制作工艺,在18世纪初,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线膛炮开始得到发展,由于在命中率上的大幅度提高,逐渐取代滑膛炮的地位。1918年,英国研制出了81毫米迫击炮,在迫击炮的这一家族中,由于其发射时需要借自重滑向火炮膛底,触及膛底击针后点燃发射药包炮弹飞离炮口这一特性,因而始终采用滑膛炮管。除此之外的大部分火炮都采用线膛炮管。

    事实上为了提高命中率,滑膛炮采用带有尾翼的炮弹也可以达到高命中的效果,迫击炮的炮弹就是如此。但是迫击炮的射击膛压和温度都比较低,其炮弹的尾翼也方便制造。而在需要较高射击膛压和温度的大口径榴弹炮上,就必须采用昂贵的材料来制造炮弹尾翼。这就大大提高了发射成本,因此,在主要用于远程火力压制的各种大口径榴弹炮一族里,始终还是采用具有较低发射成本的线膛炮管。

    但是在二战后,随着坦克家族在世界军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各国都开始大力发展坦克,其中坦克所装载的火炮更是得到全面研究。介于二战的大量坦克战经验,各国在研究设计新式坦克时,都认为坦克的主要作战对手,依然还是坦克。因此如何想方设法提高本国坦克火炮威力,使其在未来的坦克会战时占有优势都成为各国坦克设计师的主要任务。在这一研究课题中,具有更高射击初速的滑膛炮开始进入设计师们的眼界。采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新式滑膛炮具有发射初速高,弹道水平稳定性好等特点,可以赋予穿甲炮弹更高的动能,在对抗愈来愈厚的坦克装甲上具有明显超越线膛炮的优势。

    目前世界各国坦克家族中,西方国家基本上都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其中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120毫米RH滑膛炮系列最为出众,几乎成为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通用火炮。而前苏联开发的2A46系列125毫米滑膛坦克炮也天下闻名,该炮的列装数量超过了10万门。

    目前我国装备的滑膛火炮主要有125毫米和120毫米,前者有48倍口径和50倍口径两个系列。是在前苏联T72主战坦克的2A46式125毫米滑膛炮基础上研制开发的,但是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看,很明显已经超越了原型炮。目前我国较先进的96/99系列主战坦克均采用这种火炮。而120毫米系列则主要装备在89式自行反坦克车上。

    步兵炮

    步兵炮泛指所有归属步兵自身的重火力,与其说是某一类型的火炮,不如视作是因应战术要求而发展,具备某些特性火炮的统称。在一、二战间,炮兵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射程、弹药威力及准确性大幅提升,炮兵也逐渐摆脱以往须依附步装骑兵作战的配角地位,而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性的战斗兵种,并且随著火炮射程增加而远离前线,这些均造成步兵单位在需求直接火力支援时的不便,而有了发展步兵自属火炮的构想。步兵炮一般配属步兵连、营、团级单位,具备重量轻、容易搬运、操作简易等特性,通常会以直接射击方式来支援步兵作战,广义上可包含迫击炮、兼具发射高爆榴弹能力的反战车炮(火箭炮、无后座力炮或小口径加农炮)以及专为步兵而发展的轻量化榴弹炮,在狭义的定义上则是专指后者。

    普通火炮的类型繁多,主要有加农炮、榴弹炮、加榴炮、迫击炮等多种类型。普通火炮口径较大射程远。主要用于战场前期的火力准备,和对敌的火力压制步兵炮机动灵活,5个人即可随时拆卸,随时转移,适应战场的变化,随时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和对敌人步兵的火力压制但是口径较小,射程较近,有60式步兵炮,92式步兵炮等。

    野战炮

    野战炮是一种长距离射程的武器,以平弧度发射它们的炮弹,基本上是利用它们的穿透能力攻击坚硬的目标。炮兵的威力强大到足以连续猛击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后方的敌军,炮兵也能够迅速地从一个发射位置移到另一个发射位置。在一个机动式的战争中作战或是躲避敌军的火力攻击时,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性能了。

    1897年,由德维尔将军、德波尔上校和里马伊奥上尉三人组成的法国炮兵研制小组发明了75毫米野战炮,这是世界上第一门现代化加农炮。75毫米野战炮是根据德国人豪森内的专利研究而成的,使用的是长后坐原理,然而德国拒绝采用长后坐炮。这种野战炮具有强大的威力。在一次会战中,法军炮兵用这种炮猛轰德军,致使德军丢盔弃甲,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这种炮还曾装在专门的炮架上,成为最早的高射炮之一。它甚至可以装在商船和巡逻艇上。法国人在研制75毫米野战炮时,成功地躲过了德国秘密情报机关的侦察和窃取活动,他们表面上进行短后坐炮的多次试验,以此来掩盖秘密进行的长后坐炮试验,将敌方引人歧途。结果,德国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仿制的法国野战炮,却是一种假炮,这使德国的炮兵装备落后了许多年,直到1914年还未能赶上法国炮兵装备的水平。75毫米火炮第一门完全解决了后坐问题的野战炮。炮身可通过导轮在摇架上滑动,摇架装在炮架上,炮架与复进筒中的活塞杆相连。炮身后坐时,活塞压缩液压油,使一部分液压油通过一个窄小的油阀进入气室对空气进行压缩。炮身后坐到尽头时,在压缩空气的反作用下恢复原位。这是75毫米野战炮优良性能的主要奥妙所在。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指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

    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武器系统包括火炮、机枪、火控装置和供弹装填机构等。为减小炮身后坐量,多采用效率较高的炮口制退器;为减少战斗室内的火药燃气,炮身上装有抽气装置;为提高射速和减轻装填手的劳动强度,多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供弹装填机构。底盘部分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装置、行动装置和操纵装置,通常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有的则是专门设计的。车体的装甲材料主要有钢质和铝合金两种,厚度一般为10~50毫米,前装甲较厚,其他部位较薄。

    牵引火炮

    牵引火炮指靠机械车辆牵引而运动的火炮。牵引火炮均有运动体和牵引装置,有的还带有前车。运动体包括车轮、缓冲器和制动器,车轮采用海绵胎或充气胎。有的牵引火炮在炮架上装有辅助推进装置,用以在火炮解脱牵引后驱动火炮进出阵地和短距离行军,或在通过难行地段时驱动火炮车轮与牵引车一起运动。有些长身管的牵引火炮,炮身可回拉或调转180°以缩短火炮成行军状态时的长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汽车和拖拉机的使用,出现了牵引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车辆牵引成为火炮运动的一种基本方式。牵引火炮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操作和维修,可靠性好,有些国家在发展自行火炮的同时,仍重视牵引火炮的发展。

    现代自行火炮

    目前,所有类型的牵引式火炮都有了相应的自行火炮,自行火炮具有三防能力,并能迅速投入或撤出战斗,有着较高的战术和火力机动性,而这些都是牵引式火炮所望尘莫及的。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在向前推进时,若遇到敌人强有力的拦阻而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很难完成战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自行火炮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既有良好越野性能,可以有效地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又能以自身的强大的火力击毁敌坦克。另外,自行高射炮还能用来对付敌机的低空攻击,并能有效地保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自行火炮可大大缩短行军与战斗的转换时间,从而可随时投入激烈的战斗,前后仅需要1分钟。

    我国在90年代初研制的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发射远程全膛榴弹时的初速为每秒897米,最大射程达39000米,身管长为口径的45倍。

    它的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40~45千米/小时,在土路上为30~3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在行驶中可通过700毫米高的垂直墙,越过2700毫米宽的沟壕。

    美国“十字军”式自行火炮

    “十字军”式火炮是一种双车系统,一门为XM2001式自行火炮,另一辆为XM2002式装甲供弹车。两车采用同一底盘,有60%的通用部件。54倍口径长的XM297E2式身管采用整体式中壁制冷。最大射程40~50千米,射速10~12发/分。供弹车上装有60个弹丸和60个装药,可在12分钟内通过遥控向火炮供应60发炮弹。越野速度39~48千米/小时,公路行驶速度67~78千米/小时,完全可以伴随主战坦克行进。有3名炮手,炮重50多吨。1996年中期,“十字军”火炮转入初步计划阶段,2000年初转入工程制造和发展阶段,同年8月制造出首门样炮,2002年制造10门样炮和10辆车,2005年开始装备部队。

    法国“恺撒”式155毫米自行火炮

    法国“恺撒”式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了52倍口径长的身管,使发射远程全膛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达到42千米;炮架采用法军现役TRF1式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的炮架。火炮装在车体后部,炮身左侧储存18发弹丸,右侧为18发装药。由于采用了新设计的快速送弹装置,使开始射击的15秒内发射3发弹,然后以6发/分的速度持续射击。火炮的方向射界为30°,高低射界为66°。“恺撒”的运载车由德国奔驰U2450L型6轮式卡车改装而成。火炮战斗全重只有185吨,可以方便地驶入3~130运输机的后部货舱,进行长途战略运输,快速投入使用。

    野蜂式自行火炮

    野蜂式自行火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以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款自行火炮,主要武装为一门150mm榴弹炮。由德意志国防军从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战结束。

    赋编型号全称为“Panzerfeldhaubitze18MaufGeschützwagenIII/IV(Sf)Hummel,Sd.Kfz.165”,“Hummel”此型称是1944年2月27日由希特勒授名。

    开发过程

    野蜂式自行火炮设计于1942年。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作战入侵苏联,前锋装甲部队缺乏机动炮兵火力支援,当时虽然已有几种自行火炮车服役中,但德国陆军对其性能及表现并不满意,因此1942年德国陆军开始设计新型自行火炮来满足需求。

    第一个考虑方案是以三号坦克车体搭载一门leFH17105mm榴弹炮,但军方偏好使用四号坦克车体,于是本案在制造原型车一辆后被搁置。替代方案则是计划使用特别设计的GeschützwagenIII/IV车体,但搭载一门sFH18150mm30倍径榴弹炮。GeschützwagenIII/IV车体是一种三号/四号坦克混种车体,结合了三号坦克的驾驶、转向系统以及四号坦克的引擎、悬吊系统,这个车体后来也使用于犀牛式驱逐战车。新式自行火炮就以此定案,命名为“三/四号自行火炮”,“Hummel”名称是后来希特勒命名的。

    野蜂式自行火炮在车体后方有一个顶部开放式战斗间,并有10mm的装甲围绕以保护乘员与火炮,引擎移至车体中央部份以让出空间给战斗间。末期型则将驾驶室与上层结构稍为修改,以便给驾驶与通信员有较大的空间。

    产量与衍生车型

    由于基本型野蜂自行火炮只能携带数量有限的弹药,所以又开发出“Munitionsträ;gerHummel”野蜂弹药运输车以协同作战。野蜂弹药运输车基本上就是没有装备火炮的野蜂,但有装设置弹架以便输送弹药。如果情势需要,野蜂弹药运输车也可以重新武装,在战场装上榴弹炮,摇身一变成为正规野蜂自行火炮作战。

    到战争结束为止,总共生产了714辆野蜂自行火炮及150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战绩

    野蜂式自行火炮初次作战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约100辆参战。野蜂主要配发于装甲师中的装甲炮兵营(PanzerartillerieAbteilungen),每6辆野蜂自行火炮搭配1辆野蜂弹药运输车。

    主要设定

    乘员6人(驾驶1人,炮班5人)

    长度717m

    阔度297m

    高度281m

    重量24吨

    装甲与武器

    装甲10~30mm

    主要武器sFH18L/30150mm30倍径榴弹炮X1

    18发炮弹

    次要武器MG34792mm机枪X1

    600发子弹

    机动性

    发动机V12梅巴赫HL120P30发动机

    296匹

    悬挂系统叶片弹簧式

    平地时速42公里/小时

    马力/重量125匹/吨

    行动距离215公里

    榴弹炮

    在成员众多的火炮大家族中,榴弹炮兵特殊的地位。榴弹炮的初速比较小,射角比较大,最大可达75°左右。弹丸飞到目标区的落角也比较大,有较好的爆破和杀伤效果。它射击的时候可以使用7~10个不同的装药,利用不同的装药和射角,可以得到不同的初速和灵活多变的弹道便于在较大的纵深范围内实施火力机动,用于攻击暴露的或隐蔽的有生力量和技术装备。

    美国M109式自行榴弹炮

    M109式自行榴弹炮是美国研制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鲍恩麦克劳林约克公司生产。它有6种型号。M109式于1963年开始装备美军师属炮兵部队,此后多次改进并装备部队,是当前世界上装备使用国家最多的火炮。

    M109式自行榴弹炮安装24倍口径长的M126式身管,火炮口径为155毫米。M109式自行榴弹炮发射M107式榴弹时最大初速为5622米/秒,最大射程为146千米。高低射界-3°~+5°,方向射界360°。爆发射速为3发/分。身管寿命为5000发。车体为焊接的铝结构。炮塔顶部装有1挺MZHB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M109式自行榴弹炮战斗全重23786千克。行军状态长6121毫米,宽3100毫米,高3280毫米。携弹量为28发。M109式榴弹炮可发射反坦克炮弹。

    英国L118式榴弹炮

    L118式榴弹炮是英国研制的105毫米轻型牵引榴弹炮,1974年开始装备皇家炮兵轻型团。该炮配用菲斯野战炮兵计算机、奥达茨火炮诸元传输器和埃米茨自动气象探测装置等射击指挥系统,以提高射击精度。

    火炮口径105毫米,最大初速712米/秒,最大射程172千米,最小射程25千米。高低射界-55°~+70°,方向射界不用底盘时为左右各55°,使用底盘时为360°。最大射造18发/分、6发/分,持续射速3发/分。炮全重1860千克。行军状态长6324毫米、4876毫米,宽1778毫米,高2630毫米、1370毫米;战斗状态长7010毫米,高1778毫米。炮班6人。该炮配用榴弹、照明弹、底排发烟弹和曳光弹等。

    英、德、意FH-70式榴弹炮

    FH-70式榴弹炮是由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共同研制的一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1978年开始装备军队。

    该炮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远,杀伤力大,配用新式弹药,能发射北约155毫米制式弹与核弹可攻击坦克装甲目标,具有爆发射击能力和持续高射速,机动性强,可短途自行、越野和用中型运输机空运。

    FH-70式榴弹炮由炮身、反后坐装置、摇架、装填系统、座盘、辅助推进装置和瞄准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辅助推进装置安装在炮架前部,它可使火炮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自行,涉水深750毫米。同时可用于驱动炮轮,为转向、起落炮轮与架尾轮提供动力。

    火炮口径155毫米,初速827米/秒,发射榴弹时最大射程24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0千米,最小射程2千米。正常射速6发/分,爆发射速3发/13秒。高低射界-5°~+70°,方向射界56°。配用一族专用弹药,包括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可发射北约使用的各种155毫米弹药。精度为距离公算偏差03%~04%。炮班人数8名。

    法国TR式榴弹炮

    TR式榴弹炮是法国制造的一种155毫米新式牵引榴弹炮,1984年装备法军炮兵部队,主要用来为步兵师提供直接和间接火力支援。火炮由炮身、炮架、反后坐装置、自动装填机、座盘、辅助动力装置、瞄准装置和炮轮等主要部分组成。由于配有自动装填机,使该炮射速较高。辅助动力装置可使火炮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自行,爬坡度31。,涉水深1米。火炮进入战斗状态需2分钟。由于有液压起重机帮助拔出驻锄,撤出战斗只需15分钟。瞄准手的位置在炮架左侧,由液压进行瞄准控制。火炮配有GA81式测角仪、直瞄和间瞄用瞄准镜。

    火炮口径155毫米,初速830米/秒,发射F1式底凹弹时最大射程24千米,发射H2式底部排气弹时最大射程295千米,发射H3式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325千米。爆发射速3发/18秒,持续射速6发/分。高低射界-5°~+66°,方向射界上27°、右38°。

    德国PzH2000式自行装甲榴弹炮

    1996年初,德国开始正式采用第一批国产155毫米自行火炮。这种自行火炮被称为PzH2000式自行装甲榴弹炮,它的155毫米炮弹、自动装填结构、高级射击控制装置代表了火炮界最新的潮流。

    PzH2000式装有专为155毫米榴弹炮研制的模式推进装药系统,使用普通炮弹最大射程为30千米,推进装药温度在升高至52℃时,炮弹的最大射程达34千米。20发炮弹的最短发射时间为2分30秒。自动装填装置使用电动系统,操作人员只要按动控制电钮,就可以自动装填炮弹。弹药舱内装有60发炮弹,自动装填装置的弹匣中装有32发供随时发射的炮弹。装有主战坦克级的战斗瞄准系统,能够在夜间作战。它的155毫米炮弹的重量为45千克,初速每秒达900米。使用这种炮弹,只需一发命中,就可以将M1A1坦克摧毁。

    加农炮

    加农炮的身管长度一般达到40~80倍口径,射角却很小,一般在40°以下。与其他火炮相比,加农炮具有射程远、弹道低伸、弹丸飞行速度快的优点,它是各种火炮中射程最远的一各。加农炮弹道平直,特别适宜于攻击坦克,飞机等快速机动目标,因此,反坦克炮、坦克炮和高射炮一类对目标进行快速直接瞄准的火炮,都具有加农炮的弹道特征。

    苏联2C5式自行加农炮

    2C5式加农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152毫米自行加农炮。2C5式加农炮的主要优点是射程远,机动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无自动装填弹药装置,射速不高。

    2C5式加农炮主要由152毫米加农炮与履带底盘组成。火炮装在底盘的后部,炮身和反后坐装置安装在上架的炮耳轴上,上架与车体连接。炮身基部附近安装有2个平衡机。炮身上装有驻退机和复进机。

    这种火炮的口径为152毫米,发射常规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7千米。该炮长约75~73米,宽3米多。

    苏联M1987式152毫米加农炮

    M1987式加农炮是为取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装备的11~20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而研制的一种新型牵引式加农炮,北约称为80年代中期装备。炮口装有双室制退器,采用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置为液压气体式。大架为开脚式结构,每个大架只有1个用于开关大架且有利于行军状态与战斗状态转换的滚轮。炮架前下部装有液压控制的圆形发射座盘。可发射CZC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和绝大多数现役火炮使用的弹药。发射杀伤爆破弹初速810米/秒,最大射程247千米。最大射速7发/分,持续射速2发/分,高低射界-35°~+70°,方向射界左右各27°,战斗状态重7吨。

    加榴炮

    加农榴弹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简称加榴炮。用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其弹道低伸,性能接近加农炮,可遂行加农炮的射击任务: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其弹道较弯曲,性能接近榴弹炮,可遂行榴弹炮的射击任务。由于加榴炮具有射击任务。由于加榴炮具有平射和曲射两种性能,其战术上的适应性明显优于其他火炮。

    苏联2C3式自行加农榴弹炮

    2C3式加农榴弹炮是苏联制造的一种152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该炮是老式加农榴弹炮的改进型,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装备苏军,每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各配有18门。

    2C3式加农榴弹炮由改进的萨姆—4式防空导弹发射车底盘和老式加农榴弹炮构成,并配有三防装置。火炮采用机械装填方式,装填手从弹药架上取下弹丸和药包,放在装弹盘上,通过输弹机送入炮膛。炮塔上装有1挺762毫米机枪。2C3(M1973)式加农榴弹炮口径152毫米,最大射程分别为185千米(榴弹)及24千米,最大射速3发/分,身管长28倍口径,高低射界-3°~+65°,方向射界360°,携弹量46发,最大行驶速度62千米/小时,爬坡度60°,通过垂直墙高11米,越境宽25米,涉水深15米,战斗状态全重275吨,乘员人数为5人。

    芬兰M74式加农榴弹炮

    M74式加农榴弹炮是芬兰生产的一种155毫米加农榴弹炮。该炮装备芬兰陆军,目前仍在批量生产。口径155毫米,最大射程分别为24千米及30千米,身管长39倍口径,高低射界-5°~+52°,方向射界90°,运动方式为牵引式,行军状态全重95吨。

    火箭筒

    1940年美国军官斯克纳上校和厄尔中尉经过大约1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种独具一格的肩射式火箭。这种火箭的发射器是一个圆筒,火箭装有折叠式尾翼。作为一种反坦克武器来说,它的缺点是战斗部威力太小,难以摧毁敌方坦克的装甲。

    1942年春,斯克纳参考M—10型枪榴弹的设计,从而解决了火箭弹的威力问题。斯克纳义把M—10枪榴弹的结构用在火箭弹的战斗部上,并把火箭筒的直径扩大到60毫米。随后又制作了整体式的发射筒,安装了肩托、手柄和一个采用手电筒电池的电击发机构。这就是MI型反坦克火箭筒。

    前苏联RPG-7火箭筒

    RPG-7火箭筒是前苏联步兵分队的制式反坦克武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装备苏联和华约国家军队的步兵班,用以攻击装甲车、自行火炮、坦克等装甲目标和小型防御工事内的有生力量。目前俄罗斯军队仍普遍装备使用。火箭弹为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引信、尾翼等组成。火箭筒直径40毫米,长990毫米,重63千克。火箭弹直径85毫米,长925毫米,重225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00米/秒,有效射程500米。垂直破甲厚度为320毫米。

    美国M72火箭筒

    M72火箭筒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步兵分队使用的一种轻型反坦克武器,1962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原装备的M20式火箭筒。火箭筒直径66毫米,重136千克,行军状态长655毫米,战斗状态长895毫米。火箭弹直径66毫米,长508毫米,弹重1千克,奥克托尔炸药重034千克。初速为152米/秒,最大射程为1000米,表尺射程为325米。有效射程对固定目标为300米,对活动目标为150米,直射距离180米。垂直破甲厚度为305毫米。

    掷弹筒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和旧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

    德国掷弹筒口径50毫米,弹头重1千克左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发/分,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日本掷弹筒口径50毫米,有两种型号,主要区别在于抛射筒长度,侵华日军主要装备抛射筒为254毫米的掷弹筒,每个步兵小队装备一挺歪把子和一具掷弹筒,因为发射准备时间短,还被广泛用作指挥部自卫火器。弹头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掷弹筒重量相对德国的要轻一些。

    日本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型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

    在实战中,日军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

    中国共产党军队缴获掷弹筒后加以仿制,因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400毫米。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它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火箭弹

    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发射架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火箭弹有多种发射方式:

    火箭弹在实战中,常常回遇到火箭炮难以进入做战地域,或者火箭炮临时损坏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简便方式,不用发射器照样发射火箭。这种方式是先将火箭弹放置在临时构筑的长方形土堆、田埂或土坎上,再把折叠式瞄准具卡在炮弹后部。如果没有瞄准具,则可以沿弹体划出一条纵轴线,从底部向前量出一定的距离,放上一个20毫米高的物体做准星。然后分别将火箭弹上的导电盖和定心部分用砂纸打磨,再把发射导线的两头用胶布粘在打磨过的部位,此时,火箭弹已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手通过瞄准具瞄准目标后,即撤离隐蔽,用于电池或手摇发电机接通发射电路,火箭弹就飞了出来。弹体较长的火箭弹,还可以用2根棍子将弹体支起,使其成一定的仰角,朝向打击目标,即可接通电路发射。由于这种发射方式机动灵活,简易易行,打了就走,所以是步兵、民兵近战歼敌的有效手段。

    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赋于火箭弹射向,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又称为多管火箭炮。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打击。

    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窝峰”和“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夭的“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严格地说,“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箭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70公里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中外火箭炮型号

    中国81式122毫米火箭炮

    中国A100-300mm轮式火箭炮

    中国新90式122毫米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9式122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5式130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107毫米1985式单管火箭炮

    中国83式273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2式130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1式122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81式107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WM-80式273毫米火箭炮

    中国70式130mm履带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63式130mm轮式自行火箭炮

    中国63式107mm牵引式火箭炮

    俄罗斯“飓风”220毫米火箭炮

    俄罗斯“旋风”300毫米火箭炮

    美国M270式227毫米火箭炮

    意大利“菲洛斯”30式122毫米火箭炮

    南斯拉夫M77式128毫米火箭炮

    巴西SBAT-70式70毫米火箭炮

    南非“瓦尔基里”HKII式127毫米火箭炮

    “卫士”-2D(WS-2D)火箭炮系统

    中国最新型号“卫士-2D”火箭炮卫士-2D多管火箭炮射程可达400公里。

    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开发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炮系统此前主要有“卫士”-1/1B以及“卫士”-2三种型号,而目前最新改进型号就是世界射程最远的“卫士”-2D多管火箭炮系统。

    “卫士”-2D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和指挥车、通讯车组成,一个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6-9辆火箭发射车和6-9辆运输装弹车。和“卫士”-2早期型号相比,“卫士”-2D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是射程加大。火箭炮的射程与火箭弹的口径相关。“卫士”-2火箭弹长7150毫米,弹径400毫米。而“卫士”-2D的火箭弹长8100毫米,弹径425毫米。在射程上,“卫士”-2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而“卫士”-2D的最大射程为400公里。就其口径和射程来说,“卫士”-2D堪称中国目前口径最大、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系统。

    其次是精度提高。为了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相比“卫士”-2早期型号,“卫士”-2D因为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据称,“卫士”-2D使用了由低成本惯性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提高控制精度,在末端甚至还可以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或激光作弹道修正等先进技术,当射程为400公里时,射击精度达到小于600米的水平。

    多类型的战斗部是“卫士”-2D火箭炮又一亮点,除传统高爆弹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其中双向末敏子母弹和寻的弹攻击车辆的精确度非常之高,据称可以直接命中目标。甚至还有一种在火箭弹内能携带三个小型无人机,这是一种在火箭弹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的自杀弹药的无人机,能搜索地面的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

    另外,“卫士”-2D放弃了以往圆筒式发射箱,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的六联装发射/储存箱,这也是世界火箭炮发射箱最主流的设计样式,因为火箭弹采用密封箱装弹,储存和发射均很方便。而且,配用的弹药运载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一次齐射完成后可迅速再装填。其发射车采用新型8×8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底盘,具备良好的机动性。

    对于火箭炮来说,提高射程、打击精度以及毁伤威力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卫士”-2D火箭炮系统具备射程远、齐射威力猛、作战反应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用来攻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机场、港口等目标。

    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用座钣金属承受后坐力、发射尾翼炮弹的曲射火炮。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最小射程近,适于对近距离遮蔽物后的目标射击,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步兵迅速隐蔽地行动。主要配备杀伤爆破榴弹,还配有烟幕弹、照明弹和宣传弹等,可完成多种战斗任务。

    美国M224式60毫米迫击炮

    M224式迫击炮是美国研制的60毫米轻型连级迫击炮,1981年起装备美军步兵连、空中机动连和空降步兵连,曾在1983年格林纳达战斗中使用。全套装备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战斗全重208千克。行军时可以由2名士兵携带。另有一种手提式迫击炮,采用M8式矩型座板,战斗全重仅78千克,仅用1名士兵即可携带和操作使用。两种型号均配用M720式榴弹和M722式发烟弹,均采用M734式新型多用途引信。这种引信可选择近炸、近地面炸、着发和延期4种装定方式,从而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炮弹的杀伤效果。此外,还配备了AN/GVS-5型手持式激光测距机和M23式迫击炮弹道计算器,使对远距离目标射击的精确度大大提高。火炮口径60毫米,初速2377米/秒,最小射程50米,最大射程3500米,最大射速30发/分,持续射速15发/分。M720式榴弹重17千克。

    苏联“瓦西里克”82毫米自动迫击炮

    “瓦西里克”迫击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新式82毫米自动迫击炮。该炮结构特殊之处在于没有座钣炮身装在双轮开脚大架上,装有反后坐装置。后膛装填。配有自动装弹箱,每次可装弹4发,射速可达40~60发/分,是人工操作,从炮口装填的迫击炮发射速度的2~3倍。

    “瓦西里克”迫击炮也可装在步兵战车或汽车上,发射时从车上自动卸下,在地面发射,射击完毕即用机械装置装到车上,迅速转移至另一发射阵地。炮重约800千克,间接瞄准射程1000~5000,直接瞄准射程1000米,高低射界0°~50°,方向射界左右各10°。配用榴弹和空心装药反坦克弹。

    该炮于1971年开始装备苏军摩托化步兵营。它既可用作普通迫击炮、又可完成直接瞄准任务或用作反坦克武器。在阿富汗战场上使用的是装在履带式降战车上的自行式。

    比利时NR475A1式81毫米迫击炮

    NR475A1式迫击炮是比利时研制的81毫米迫击炮,为陆军部队装备使用。该炮既可发射美国的炮弹,又可发射PRB工厂生产的炮弹,特别是能发射杀伤效力高的NR436式远程榴弹。它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等组成。身管为滑膛,炮口装填。行军时可分为3件由士兵背负,也可车载或由直升机空投。火炮口径81毫米,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5820米,射速15~20发/分,高低射界+394°~+85°,方向射左右各79°,炮身长1350毫米,战斗全重43千克,配用NR436式远程榴弹、榴弹、发烟弹和照明弹。NR436式远程榴弹装有塑料阔气环,以密闭火药气体提高射程,弹重42千克,最大射程5820米杀伤半径平均25米,配瞬发引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