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精灵的奥秘-无脊椎水域动物家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无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都比较简单、原始。可是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繁杂,现存的种类至少有100多万种,已经灭绝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无脊椎动物在世界上已经知道的有30多个门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一般来说,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就是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海绵——海中的花和果实

    中文名:海绵

    英文名;SpongiatiaorSponge

    分布区域:全球各地的海洋中

    海绵是一种不会运动的奇异动物,也不会对外界作出反应。海绵在热的海洋和冷的海洋中都能生存,一般附着在海床或者海底岩石上。海绵上密布有密密麻麻的小孔,海洋中的的水流通过海绵的小孔进入海绵的身体,并在里面循环,最后通过一个较大的孔排出,这个孔就是出水孔。这股通过海绵身体的水流能为海绵提供食物和呼吸需要的氧。海绵既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生殖,也可以通过受精卵进行生殖。海绵的受精卵变成会游泳的幼体,经由通过海绵的身体的水流排出体外,然后在某个地方固定,再长成新的海绵。

    海绵身体柔软似绵,大都生活在海洋里,“海绵”之名即由此而来。海绵既没有头、尾,也没有躯干和四肢,更没有神经和器官,可称得上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1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海绵是植物,后来,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动物胚胎学研究的进展,人们才终于确定了海绵的真正属性。

    海绵有着奇特而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果人们把它撕成碎片抛入海中,它就可以一块块独立长成一个个完整的新个体。海水从海绵的小孔流进去,又从大孔流出来,那些微小的生物随着水流进入海绵体内,成为“自投罗网”的食物。所以,海绵虽然被称为“海中的花和果实”,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实际上是一种动物。

    海绵喜欢和其他生物共生共栖。有些水藻长在它的身上使它全身变为绿色,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水藻。有些沙蟹喜欢把它撕成碎块贴在腿或壳上,让其在它们的身上生长起来,好似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沙蟹以此来防御敌害。海绵还常固着在峨螺或牡蛎壳上,牡蛎和峨螺倒很乐意,因为海绵能分泌难闻的气味,帮助它们吓退敌害。

    更有趣的是,在海绵的体内有时会发现一对活的小虾。这是一些成对的雌雄小虾,小虾钻进它的体内居住,长大了就出不来,“困”在里面,一直到老死。海绵供应小虾养料,而小虾则在它的体内清理孔道内的污物,它们就这样互惠互利,和谐共存。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之为“偕老同穴”。而生活在海绵体内的小虾,由于过着这种“牢笼”生活,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日本人常把它们当作结婚礼物送给伉俪,小虾也美其名为“俪虾”。

    海绵也能分泌一种类似于毒液的物质,这是它的防御手段,用以反击敌害,或杀死周围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使它们生活的海水周围变得比较洁净。

    海中的星星——海星

    中文名:海星

    英文名;starfish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

    海星外形呈五角星状,因此又有“星鱼”之称,西方也称“轮星鱼”,是海滨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海星有着十分鲜艳的体色,多呈鲜红、深蓝、玫瑰色、橙色,有的海星的体色是在粉红色的底色上点缀着紫色的虫纹状花纹和镶边,也有在蓝色的底色上点缀红斑和红边的海星。海星的5个角其实是它的5个腕,也有一些种类的海星不只有5个腕,甚至有26个之多。海星的体盘是它的腕在中央的汇合处。海星的背面微微隆起,颜色深而鲜艳;腹面略微向下凹,有口,颜色较淡。海星肛门很小,不能消化的残渣大多经口排出。

    海星的种类十分繁多,全世界约有1600多种,有50~60种分布于中国沿海。其中,中国沿海的海星有类似于五角星的罗氏海盘车、像帽一样凸起的面包海星、皮棘如瘤的瘤海星、生有镶边的砂海星、有着蓝色短腕的海燕、腕细如爪的鸡爪海星以及形状像荷叶一样的荷叶海星等。海星的体型一般都不大,直径约在10—25厘米左右,也有少数直径可达1米以上。

    海星的食物主要是贝、小鱼、珊瑚和海胆等。海星的食量很大,并且相当贪食。一只海盘车幼体一天可以吃下自己体重1.5倍的食物量,一只直径不过60厘米的浅绿色棘冠海星,一个月就要吃掉1立方米的造礁珊瑚。目前,世界上10%左右的珊瑚环礁都是被海星毁灭的。澳大利亚库克敦和汤斯维尔之间的120个大珊瑚礁,有90%都是被海星毁灭的,由此可见,棘冠海星的破坏性是相当大的。

    看似温文尔雅的海星,其实是一种相当凶猛的肉食者。一旦发现蛤等猎物,海星会先用活动的腕将其捉住,然后用强有力的腕和管足将蛤的壳打开,翻出自己的胃伸进蛤壳内,安静地美餐以后,再把胃拉回体内。海星的腕的拉力更大,一只直径22.5厘米的海盘车就有40~504牛顿的拉力,因此可以拉开蛤的强有力的闭壳肌。海星的耐力也相当惊人,据实验,一只直径40多厘米的海星,用两夜一天的时间将一只需要50牛顿的拉力才能打开的模拟蛤打开了。除此之外,由于海星的胃能钻进直径0.2毫米的小孔取食,所以,海星只要把蛤的双壳拉开几毫米就可以取食了。因此,海星是贝类养殖的大害。

    渔民对海星无不深恶痛绝,每遇之必手撕刀砍,将其大解八块,再投弃大海,满以为这可以将其置于死地。谁知这会事与愿违。海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无论被砍去一条腕或被其他动物咬掉一只腕,不久它都会生出新腕。再生能力很强的砂海星,只要有1厘米长的腕就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这就等于说将它砍成几块,就帮它新添几个新成员。只有将它放在陆地上晒干沤肥才可使它永不能复活。

    海星为什么会有这种魔术般的再生能力?科学家发现,当海星受伤时,后备细胞就被激活了,这些细胞中包含身体所失部分的全部基因,并和其他组织合作,重新生出失去的腕或其他部分。一般说生物越简单再生能力就越强,研究海星的再生能力,对研究人体组织的再牛会有很大启迪。

    海中刺客——海胆

    中文名:海胆

    英文名;seaurchin

    分布区域:全球各大海域的海底

    海胆的体形呈略扁的圆球状,又像盘、像心、像饼干,海胆的浑身都长满了刺,故又称“海刺猬”或“刺锅子”。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不同种类的海胆的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甚粗壮,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甚长,可达20多厘米。海胆的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850多种,中国沿海有100多种,常见的海胆有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心形海胆、刻肋海胆等。

    民间有一谜语称:“身披褐针毯,貌奇甚小胆,遇到敌害来,慌忙把身潜。”反映出海胆的特性。

    海胆喜欢在暖水区域栖息,常躲在海藻丛生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的石缝中、礁石间、泥沙中或珊瑚礁中。它们安静地生活在海底,白天休息晚上行动。海胆在行动是,会由壳上的小孔伸出来五行细微透明的管足,沿着海底缓慢地爬行,爬行的时候口部朝下觅食各种藻类或浮游生物。

    海胆一般会在3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开始履行繁殖后代的重任。因为海胆是群居性动物,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生殖细胞排到水里,就会刺激到这一区域所有成熟的海胆,使它们都排精或排卵,人称这种习性为生殖传染病。海胆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成熟的雌海胆能产4亿个卵,雄海胆能排上千亿精子。受精后的卵子会像浮游生物一样随水漂动,在短短的几天后,就能发育成早期的有着长长的纤毛状腕的长腕幼虫,这些腕可以用来运动和帮助它们捕捉浮游植物吃;经过几天或几个月后,早期长腕幼虫会变态发育成后期长腕幼虫,这时候,幼虫的长腕会渐渐被身体吸收,发育成只有1毫米大的幼海胆。幼海胆只有少数棘和管足,但它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能发育成一个成体海胆的雏形了。

    海胆的再生能力也很强,无论棘刺断脱,外壳破损或其他外部器官伤残,它都能一一修复。

    千奇百怪——大王乌贼

    中文名:大王乌贼

    英文名;Giantsquid

    别称:墨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

    乌贼又叫墨鱼,因其肚子里含有有毒的墨汁而得名,与章鱼和枪乌贼是近亲关系,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俗称墨鱼、墨斗鱼。当遇上危险时,乌贼就会立刻喷射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混淆敌人的视线,而它们自己便能在这黑色烟幕的掩护下逃之夭夭了。只可惜乌贼体内的墨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贮起来,所以不到逼不得已,它们不会轻易施放墨汁。

    乌贼约有100种,体长0.02—0.9米不等,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2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腕及触腕顶端有吸盘。乌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互食,敌害主要是大型的水生动物。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乌贼肉鲜美,富营养,墨囊可制墨水,有一厚厚的石灰质内壳,称为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海螵蛸”能入药。乌贼与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海产。我国常见的乌贼有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乌贼是游泳速度最快的海洋生物,它们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能高达15米,最快时速甚至能达到150千米。而号称鱼类中游泳冠军的旗鱼,它们的最高时速也不过只有110千米而已,只能甘拜下风了。与一般的鱼靠鳍游泳不同,就像火箭发射一样,乌贼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的反作用力而飞速前进的。这股反作用力能使乌贼从深海中跃起,跳出水面高达7—10米,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乌贼的身体就像炮弹一样,能够在空中飞行50米左右。

    乌贼的成员千奇百怪,有的会发光,如萤乌贼,它们的腹部有3个发光器,有些在眼睛周围还有一个,能发出强光,保护自己;有的体型则天差地别。在所有的乌贼中,最小的是雏乌贼。它们的身长不超过1.5厘米,体重只有0.1克,和一颗花生的大小差不多。它们生活在日本海浅海的水草里,与一般的乌贼相比,只在背上多了一个吸盘,可以让它们吸附在水草上,不致被海水冲走。最大的就是被称为深海巨怪的大王乌贼了,他们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自古以来,有关海中巨怪的故事就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渔夫和水手们中间流传着,在故事里,这些海怪体型巨大,形状怪异,有的甚至长着7个或9个头,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1752年卑尔根主教庞毕丹在《挪威博物学》中所描述的“挪威海怪”:“它背部,或者该说它身体的上部,周围看来大约有1英里半,好像小岛似的……后来有几个发亮的尖端或角出现,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杆那么高大,这些东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据说可以把最大的战舰拉下海底。”

    大王乌贼又叫巨型乌贼、大王鱿等,曾经还被误认为是一种章鱼又被称作巨型章鱼。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一对极长的触须,这对触须甚至有它们身体总长度的三分之二长。科学家们曾经揣测,大王乌贼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但事实上它们却是快速、凶猛的捕食者。

    水中“刺猬”——刺鲀

    中文名:刺鲀

    英文名;porcupinefish

    别称:刺乖、刺龟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底。

    刺鲀是河豚的近亲,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密布于身体表面的坚硬的刺。平时,刺鲀在温暖地区海底的珊瑚礁旁游荡,遇到危险,立即吞进大量的海水,这时,它的身体马上会膨胀到原来的两三倍大,近乎一个球形。同时,棘刺也会根根竖起如同钢针,以此吓跑敌人,这一点与陆地上剌猬的自卫方式真是如出一辙啊。剌鲀身上的刺是由鳞片演化而来的,除了露在外面的尖锐部分,还有底部的刺基,每当棘刺竖起,刺基也会随之一块块连接起来在身体表面覆上一层硬甲,避免受到伤害。等到危险解除,它们又会把体内的水吐出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刺鲀体短圆形,头和体的背面颇宽圆。尾部短小,似圆锥状。鳞已变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长或粗短,仅吻端与尾柄后部无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颌的牙齿各愈合成一个大牙板状。眼侧位而高。鼻孔2个或无。鳃孔短小,侧位。背鳍与臀鳍相对,位于体的后部,均甚短小,无鳍棘;胸鳍侧位;无腹鳍;尾鳍圆形。有鳔。有气囊。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中国产2属6种,刺鲀属是刺鲀科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台湾海峡,仅六斑刺鲀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刺鲀的肝、生殖腺及内脏有毒,不能食用。

    为了在必要时刻立即变形,刺鲀的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消化功能,吃进的食物直接进入肠道消化,胃变成了简单的容器。平时,它们的胃褶皱起来,在遇到危险时才打开,储存吞进的海水或者空气。

    除了吓退敌人,刺鲀的棘刺还有非常实际的作用——杀死鲨鱼。别看它们个头不大,却是对付鲨鱼的老手。大西洋里的瓦氏斜齿鲨一次可以吞进40多只深海剌鲀,这些剌鲀将计就计,进入鲨鱼胃里后就开始发威,一个个鼓足了身子在鲨鱼体内横冲直撞,活活将鲨鱼疼死。可怜的鲨鱼空有一副庞大的身躯和交错的尖牙,却被小小的刺鲀从柔软内部击破,真是“祸从口入”啊!鲨鱼再后悔也是无用了,在它疼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其他没被吞食的刺鲀围了过来,与鲨鱼腹内的刺鲀里应外合,很快,风光无限的鲨鱼只剩下雪白的骨架了。

    铠甲“将军“——龙虾

    中文名:龙虾

    英文名;Palinuridae

    别称: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

    龙虾是现代虾类中个体最大的类型,一只龙虾至少重0.5千克以上,长20~40厘米,大的有4~5千克。据报道,台湾渔民捕到几只大龙虾,触须加体长达120多厘米,重5千克多。就世界来讲,这还不是最大的,分布于地中海、欧洲及非洲沿岸的普通真龙虾,体长45厘米,重8千克;非洲的哑龙虾更大,长51厘米,重10千克,简直就像一只小猪。我国约有8种龙虾,分布最广的要算锦绣龙虾,数量最多的要算中国龙虾。中国龙虾与日本产的日本龙虾和澳大利亚产的澳洲龙虾都是著名的珍贵食用虾类。

    龙虾的个子很大,但龙虾的有些同宗兄弟却长得很小。如体形如扇的扇虾,体长只有10~20厘米;拟扇虾活像一只草鞋,长也只有20厘米左右;扁虾身体扁平,长只有10厘米;蝉虾则更小,和树上的知了差不多。它们都属爬行虾类。

    龙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蜕皮。龙虾的蜕皮过程是:首先在尾和躯干部胀开一条横向裂缝,然后将身体侧卧弯曲,再慢慢从裂缝中蜕出来。龙虾能够顺利蜕皮时因为,蜕皮时的龙虾的大螯里的血液会倒流,从而使它的体积缩小到正常体积的1/9大,这样,龙虾就能很从容地从壳中蜕出来,它蜕掉的旧壳也可以完好无损。蜕皮后的龙虾在几个小时内会迅速变大,它的身体会比原来增大15%,体重也会增加50%。龙虾的寿命不短,能活10多岁。

    龙虾有着坚硬的盔甲,浑身长满了刺,体型较大,显得十分威武雄壮。龙虾生性好斗,却又显得有勇无谋。例如,龙虾在与乌贼的搏斗中往往一味地猛攻,横冲直撞,而乌贼往往巧妙地左躲右闪,先避其锋芒,然后再伺机将累得精疲力竭的龙虾擒获,美餐一顿。

    龙虾背腹扁平,肚子比较短小,并不擅长游泳,喜欢穴居。在白天,龙虾多隐于十几米至几十米深的海底礁石缝隙或乱石堆中休息;在夜间,龙虾会出来觅食。龙虾的食物主要是其他小型动物。龙虾有两只巨大螯足,较粗大的那只主要用来打开猎物主要是软体动物的硬壳,而较细小的那只的边缘上长着尖锐的锯齿,可以用来切割猎物。

    龙虾喜欢在温暖的海域气息,在中国的东海、南海都有分布。龙虾性喜喜欢独居,不过,在秋季时,常有数以万计的龙虾聚集在一起举行大规模的迁移。据观察,龙虾在迁徙时,先是由两三只龙虾启动,启动的龙虾首尾相接,用强有力的触角和第一步足拉着前者的尾巴排成一列纵队前行,其他沿途遇到的龙虾会尾随其后加入迁徙的行列之中,就这样,龙虾的迁徙队伍越来越大,浩浩荡荡沿着崎岖的海底向前挺进。有时,两只迁徙的龙虾队伍相遇,它们便会合为一列。每只迁徙的龙虾队伍的成员多达60—70个,以每分钟约21米的速度前进。龙虾之所以列队前行,一是可以减少阻力,据研究,列队的龙虾比个体龙虾受到的阻力少65%;二是可以增加运动速度,单个龙虾一昼夜一般游100~300米,列成纵队后的龙虾每小时可行进1000米。

    龙虾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还可以用来作为治疗神经衰弱、手足抽搐等病症的药材。因此,龙虾在世界各国都视为珍品。

    横行霸道——蟹

    中文名:蟹

    英文名;Decapoda

    分布区域:分布于所有海洋、淡水及陆地。

    蟹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4500多种,我国有6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中。有体形宽大的梭子蟹,有壳面凹痕状如人脸的关公蟹,有一只螯大一只螯小的招潮蟹,有借宿空贝壳的寄居蟹,有体披海绵的绵蟹,有形如琵琶的琵琶蟹,有活跃于海滩上的小沙蟹,有背甲隆如馒头的馒头蟹,有背壳满布颗粒的粟壳蟹,有全身红色的红蟹,有体色青绿的青蟹,有可以致人死命的“杀人蟹”,还有不叫蟹名的鲟等,不一而足。

    蟹有发达的头胸甲,多是横向宽而背腹扁平。不同种头胸甲的宽度不同,有的个体宽25厘米,长22厘米,第3对步足展开的宽度可达1.5米。蟹的内脏和肉都被隐藏在甲壳内,因此古人称其外骨而内肉。

    蟹类善于游泳,又喜翻开泥沙将身体潜伏进去。它的体色常随周围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蟹类的体色多变,主要是由于甲壳里有各种色素细胞的缘故,特别是有些蟹的甲壳很薄,甚至透明,颜色就更清楚。每个色素细胞都有许多分枝突起,并有黑、白、蓝、黄、红或褐色等几种色素颗粒,若色素颗粒向色素细胞中心集中,体色就变淡,扩散开来时颜色就变深。色素颗粒的这种集中或扩散是受特别激素控制。这种激素是由动物眼柄内或脑内的特殊细胞分泌的,每种颜色都由一种特殊激素控制。由于激素是通过血液传送的,所以它的体色变化相对就慢。有不同色素颗粒的动物,很容易在几个小时以内使自己的体色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但多数节肢动物包括蟹,体色的变化较简单,如有的蟹白天色素粒分散,使体色变深,和它栖息的泥沙环境相一致,午夜又变淡。壳中的青色素一经高温处理就被破坏分解了,但红色素和黄色素颗粒却比较稳定,不易被破坏,所以蒸煮熟的螃蟹就成鲜红色或橘红色的了。

    不论什么种类的蟹,头胸部都有5对步足。由于步足的基部与头胸部相连,不能转向,步足的关节只能向下弯曲,向左右动,所以蟹不能向前爬,只能横行,先用一侧的步足抓地,另一侧步足在地面上伸直往一侧推,两侧的步足共8只,走起路来是横着走,是名副其实的横行霸(八)道。步足前方一般都有一对大螯足,活像一对大钳,也像铲车前方的一对大抓,真有点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样子。大螯足是它捕食的工具,也是角斗、自卫的武器。当小鱼或其他动物游过它的身旁时,它就用强大的螯足突然将其捉住,捕而食之。许多动物的尸体也是蟹爱吃的美餐。有时为了争食一条死鱼、一只死虾,常互相攻击,甚至同类相残,将附肢残缺的弱者吃掉。在食物匮乏时,饿极了的雌蟹甚至用蟹钳从自己的腹部取卵充饥。它们能清理动物尸体,像清洁工一样保持海洋生态环境的清洁。有时它们也吃一些海藻的嫩芽。

    海蟹生性残忍好斗,当受到威胁时,立即张开螯足钳住对手,像决斗的武士一样,你来我往。处于困境中的蟹,也往往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当处境危险甚至一只步足被擒时,它往往舍车保帅,自动断肢而逃遁,以后再长出新步足。海蟹也常把海葵、海绵、海藻等移植在自己的身上当作伪装和保护。这一招也的确有效,如凶猛的乌贼在洞中窥视,发现海蟹会立即扑上去将其擒获,但背上附有海葵的海蟹,乌贼一捕,就会尝到海葵毒刺的厉害,会立即将口边的美餐无可奈何地放弃。寄居蟹把自己柔软的、不能防御的腹部,隐于海螺空壳内,背负螺壳到处活动,表面上看像是快速爬行的海螺,眼向周围张望,发现食物就探身捕捉,遇有险情就立即退回到螺壳的深处。随着身体的长大,旧螺壳就显得太小,难以容身,所以它必须经常更换较大的新螺壳。它更换新螺壳时非常谨慎,常是先用螯足伸进螺壳里探察,若确是空螺壳且无污物,再钻进身子去试探,觉得合适才满意地钻进去。它丢弃的空壳螺也会被新的“换房户”更换而去。若两只蟹同抢一只螺壳,免不了一场搏斗,当然是螺壳归于强者。

    自古以来,蟹的雅号颇多。宋代傅肱的《蟹诗》称:“蟹,以其横行,则日螃蟹;以其行声,则日郭索;以其外骨,则日介士;以其内空,则日无肠。”

    在我国以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产量为最高。就世界来看产量较多的有勘察加蟹,每只重可达8千克。日本沿岸的长螯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蟹,头胸甲长34厘米,宽31厘米,螯足长1.5米。澳大利亚的二王蟹,地中海的大蜘蛛蟹,北美洲的斑纹黄道蟹,都是重要的食用蟹。锯缘青蟹重可达1.5千克,头胸甲宽20厘米,以日本、印度和我国产量为最大。美国人喜食美味优游蟹,欧洲人偏好居氏拟人面蟹。世界上有30多个蟹制品出口国,主要以蟹肉罐头形式出售。

    不能写字的笔——海笔

    中文名:海笔

    英文名;Pennatulaphosphorea

    分布区域: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沿岸

    说起海笔,就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手中用来写字的笔,不过这两种“笔”的区别可大着呢。首先海笔是有生命的,海笔是一类美丽的无脊椎动物,并且海笔和其他珊瑚类动物是近亲。海笔的外形如同昔日人们使用的羽毛笔,故得此名。海笔是由许多称为水螅虫的小动物群居而形成的。海笔的下半部分固定在泥沙中,上半部分着生有许多水螅虫。

    海笔不喜欢群居,常常是单独居住在海底的沙地上。海笔的身体呈轴对称,非常像老式的羽毛蘸水笔。很有意思的是在海笔的主干上,对称的两侧长满了羽毛状的羽枝。羽枝上又有许多细小的对称的分支。有些羽枝甚至连接成网状的圆柱体。在放大镜下,人们可以看到,网状的圆柱体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水螅虫一样的触手交织在一起的。海水从水螅状的触手中流过,其中的食物颗粒就会被水螅状的触手捕获,送进消化腔。

    海笔虽然和珊瑚是亲戚关系,但是它和珊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珊瑚如果没有海浪的冲击和天敌的攻击,就可以长得很大。海笔却不一样,它们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不再生长了,再猛烈的风浪对它的成长都没有一点帮助。

    海笔有一个圆柱形的中央茎。茎的上端有很多轻软的羽状物,茎的下端深入海底的泥沙中,起着固定的作用。有一种能够发光的海笔只能生长在沙质的海底上,不能移动。因此,它是很容易捕获的猎物。海笔通常生长在有强大海流的地方,当它受到攻击时,就利用复杂的“光电池”发出很强的光,使敌人头晕眼花,无法辨认方向,接着就被强大的海流冲走了。另一种海笔,有一种警报系统。当敌害接近时,它就发出很强的光,把周围的黑暗照的雪亮,使敌害暴露自己的位置,反而被更加凶猛的掠食者吞下了肚子。

    单细胞杀手——海葵

    中文名:海葵

    英文名;seaanemone

    分布区域:全球各大海域

    神秘的海底永远不会单调,在这里甚至还盛开着生机盎然的“菊花”。鱼虾们就在这朵朵“菊花”之间悠然穿行。奇怪的是,不同于陆地上的菊花,这些家伙老是有时开有时合。只见它们一开,那些无意问路过的小鱼就被它们的花瓣抓住了,而菊花一合,小鱼儿便不动了。原来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菊花。它们叫海葵,是一种海洋动物。

    海葵品种繁多,世界约有1000多种。海葵分布广泛,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10000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不过,海葵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在中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

    不同种类的海葵有不同的栖息方式。那种常见的体表有乳突的绿侧花海葵,喜欢栖息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那种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喜欢栖息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因其收缩时酷似西瓜,故又名“西瓜海葵”。

    海葵的体形呈圆柱状,柱体的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海葵的口位于口盘中央,因为有许多柔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在口部周围伸展着,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海葵”。不同的海葵品种的触手数目各不相同,不过其内环触手一般大于外环,触手的数目均为6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海葵的触手一般附着在端的基盘,可吸附在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海葵的口盘的直径一般为几厘米,但有一种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其口盘直径可达1.5米。

    海葵的体色十分丰富,有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斑点或条纹的或多色的。海葵的色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二是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在白天,往往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则伸出触手来进行捕食。

    海葵是一种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的构造简单的动物,因此,海葵并不具备大脑基础。海葵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它的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遇到危险时,海葵会将身体收缩,以排空触手内的水,并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的触手在完成收缩的全部过程之前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2.5小时,因此海葵这2.5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所以,进攻者常常会由于丧失耐心而放弃了侵扰。

    海葵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它们的感觉器官没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当它们的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会立即把它抓住,但很快就会放手。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这样它们就不需要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那去辨别这种东西能不能消化了。但海葵的这一行为也同时说明了信息并没有被传遍海葵全身。因为每次它们不同的触手接触到塑料虾,捕捉的过程就会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海葵不愧是脑袋不发达的单细胞杀手。

    贝中之王——大珠母贝

    中文名:大珠母贝

    英文名;Pearloyster

    别称:白螺珍珠贝,白碟贝

    分布区域: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中国最大的珍珠贝是大珠母贝,在中国,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的沿岸海域。在世界,大珠母贝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沿海。大珠母贝属于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因数量较少、价值较高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珠母贝为热带、亚热带物种。大珠母贝属于滤食性贝类,食性较杂,主要以硅藻类为食,也包括双壳类盘幼虫、腹面类面盘幼虫、有机碎屑、钙质骨针和其他原生动物等。

    大珠母贝的壳一般长约25厘米左右,最长的为32厘米,重约4~5千克。大珠母贝的外形看上去呈碟形,其壳质坚实厚重,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后耳缺。大珠母贝的鳞片层不规则的紧密排列,到了老年时期,大珠母贝的鳞片会经常脱落。大珠母贝的壳面平滑呈暗黄褐色,具有不太明显的淡褐色的放射肋。有一层较厚的银白色珍珠层位于大珠母贝的壳内面,其边缘为金黄色或黄褐色的角质,非常美丽。较大的大珠母贝的珍珠层的外缘与壳边缘部之间有一条黄色带。大珠母贝的软体部分较大,其前闭壳肌退化,不过位于其身体后方的后闭壳肌极为发达,具有很强的闭壳能力。大珠母贝的肛门为末端宽圆的舌形。

    大珠母贝一般是用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礁等上生活,因此,它喜欢集群栖息在珊瑚礁、岩礁沙砾等海区。大珠母贝的栖息地的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通常为20~50米,最深可达200米。大珠母贝适合在在15.5℃~30.3℃之间的水温中生存,其中水温为24℃~28℃时最为适合。

    成熟的大珠母贝中,雄性明显要比雌性多。不过,有的大珠母贝可以进行性转换,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雌雄同体的个体。每年低温期过后,当水温回升到20℃~25℃时,大珠母贝的性腺就开始发育,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达到性成熟。大珠母贝的繁殖期主要在每年的5—10月,它产下的卵约需经过16~36天才能孵化出幼体。大珠母贝的幼体的壳多为暗黑色,其壳的后缘末端突出,壳长近似楔形;当大珠母贝的幼体长到2厘米左右的时候,它的壳会逐渐变圆,并变为黄褐色,同时会生长鳞片;当大珠母贝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它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同时会大量分泌珍珠质,以增加其贝壳的厚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