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比目鱼
中文名:比目鱼
英文名;flounder
别称:鲽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温带水域
比目鱼是一种的长相十分古怪的鱼,因为它的两只眼睛都长在头的同一侧,所以被称为比目鱼。比目鱼有两种,两眼都长在左侧的叫鲆,都长在右侧的叫鲽。比目鱼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比目鱼一般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栖息,其主要食物是小鱼虾。比目鱼的身体扁平,双眼都位于身体朝上的一侧,因此,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
除了两眼完全在头的一侧外,比目鱼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们的体色。比目鱼的身体朝上的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
比目鱼喜欢单独潜伏在泥沙海底生活,一般情况下是夜间出来觅食。它运动时,靠侧躺的身体和尾部的上下摆动,以及长长的背鳍和臀鳍的波动缓缓前进。
比目鱼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海洋中的“变色龙”。原因是它的体色能随环境的颜色不同而变化,这使它与环境混为一体,敌害很难分辨出来。比目鱼身体还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能杀死周围的小动物以此为食,这种毒液即使凶猛的鲨鱼见了也要退避三舍。
原来,比目鱼生来眼睛并不是长在一侧的,而是后天才长到一起的。就拿小比目鱼来说吧,它们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完全不像父母,而是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在小比目鱼的身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了。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据科学家解释,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因为比目鱼的体内结构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
多眼怪——四眼鱼
中文名:四眼鱼
英文名;four—eyedfish
别称:上瞥鱼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南美洲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
四眼鱼有4只“眼睛”,相比起其他只有2只眼睛的鱼类,四眼鱼可以同时看清水面上和水下的物体。凭着这双独一无二的“四眼”,四眼鱼可以一边搜寻食物,一边睁大另两只眼睛作为预警,防范捕猎者的偷袭。
四眼鱼的警觉性很高,它的两只眼睛实际上起着四只眼睛的作用。当四眼鱼停留在水面观察空中的昆虫时,就把上部眼睛露出水面,让光线通过短而宽的水晶体,一旦发现猎物,迅速跃出水面捕捉;当四眼鱼看水下东西时,光线通过卵型的水晶体射到眼内,一旦发现食饵,便奋力追捕。
将四眼鱼的眼睛分成两个部分的膜,称为“暗隔膜”。它们的眼睛能露出一半在水面上借以观察周围的情况,同时另一半眼睛能沉入水中搜寻猎物。所以说,下半部的眼睛在水中使用,而上半部的眼睛在水面上使用。从网膜上来说,这种关系则相反,水面上的影像在下方的视网膜形成,而水中的影像则由上方的视网膜形成。四眼鱼的眼睛在构造上,像凸眼金鱼那样从头部突出,在水面游动时,上半部眼睛就像潜望镜那样会露出水面。
四眼鱼眼中横膈膜刚好与水面相平,使得眼睛的上半部露出水面,下半部埋在水中,既可以看清水面上飞行的昆虫,又可以监视水中的鱼虾。四眼鱼的眼睛在水面上比在水中看得更清楚。如果想在半咸水域捕捉四眼鱼,它们会在很远的地方就发现人类的行踪而逃之夭夭。在水中的时候,它们只能算是“近视眼”。不过,它们能看到距离自己1米左右的猎物,捕食没有障碍。
四眼鱼的体形细长,纺锤形,常常集结小群在水面上游泳觅食。四眼鱼的食物庞杂,任何不慎掉落水面的昆虫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包括蠕虫、甲壳类动物和其他一些昆虫等。
众所周知,四眼鱼喜欢过着奇特的集群式夫妻生活。鱼类中有采取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杂婚等生活形态,但四眼鱼却不同,它们的交配:号式和它们的眼睛一样令人惊讶。因为雌鱼的泄殖腔要么一律向左,要么一律向右,并且被鳞片覆盖。而雄鱼用于交配的特殊变形臀鳍,也是要么向左撇,要么向右撇,从未有过既向左撇又向右撇的。这就只能有一个结果,即臀鳍向左撇的雄鱼,只能与泄殖腔向右开的雌鱼结为夫妻,此外别无选择。交配结束后,受精卵会留在雌鱼体内发育1个月左右,之后产出时便是小四眼鱼。
鱼类中的飞行者——飞鱼
中文名:飞鱼
别称:燕儿鱼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
飞鱼的飞行主要是逃离捕食者。其飞跃的高度足以跳到水上的船只甲板,所以常常在黎明时刻会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鱼是银汉鱼目飞鱼科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广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以能飞而著名。体型皆小,最大约长45厘米,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有些种类具双翼而仅胸鳍较大,如分布广泛的翱翔飞鱼。有些则有四翼,胸、腹鳍皆大,如加州燕鳐。
其实飞鱼并不会飞翔,飞鱼跃出水面后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飞鱼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16千米/时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米,连续的滑翔距离可远至400米。
飞鱼生活在暖温水域的中上层,皮色泛蓝,鳞光闪闪。它们的胸鳍特别发达,长可达臀鳍的末端,宽约7~10厘米,胸鳍展开,犹如一只飞翔的燕子,因此人们又称它们为“燕儿鱼”。飞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在中国的南海、东海海域都能见到。在茫茫大海上,我们常会看到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跃出水面,像鸟儿一样冲向蓝天,快速地向前“飞”去,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燕子掠过海面。
既然飞鱼属于水生动物,又怎么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呢?其实,准确地说,飞鱼并不是在飞行,而只是在空中滑翔。因为飞鱼根本没有翅膀,那张开的“双翅”,实际上是一对十分发达的胸鳍,其结构和鸟翼不同,更谈不上有羽毛了。飞鱼体长20~30厘米,而胸鳍占到了体长的2/3。它们的尾鳍呈叉形,上叉短,下叉特别长。
飞鱼在起飞前,先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两侧,像一艘潜水艇,然后按照一定的角度猛地游向水面,待头露出水面后,再用强有力的尾部迅速击打水面,从而获得推力。这时它们就会张开翅膀似的胸鳍腾空而起,冲向空中。在空中滑翔一会儿后,飞鱼的身体就会下沉,就在它们重新贴近水面时,尾部会再次用力击水,身体便又跃到了空中。这样连续几次后,它们便会头朝下落入水中。飞鱼一般高达冲离水面5~6米,滑翔速度为每秒2~30米,在空中的滑翔距离一般为100~300米,顺风时可达500米。
飞鱼为什么要跃出水面?原来,飞鱼的视力较差,在大海里觅食十分艰难。海洋中的生物几乎都有自己的独门防身术,只要略施小技,飞鱼就无法捕获到食物。这样,飞鱼不得不“飞”起来,捕食水面上的昆虫。科学家们解剖飞鱼时,发现它们胃里的食物中有13%是空中的昆虫。
当然,飞鱼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还要保证自己不被其他生物吃掉。凶猛的鲨鱼、剑鱼以及金枪鱼都会经常捕食飞鱼。为了逃命,飞鱼终于练就了一身飞翔的本领,以逃避天敌的追击。
飞鱼喜欢汗味及血腥味,有时,它们会趁滑翔之际,抢走船上旅客的帽子、衣物,然后投入水中。为此,还曾发生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年夏天,一艘英国货轮“海神”号从欧洲驶往澳大利亚。在经过长达半个月的长途航行之后,“海神”号终于来到了它的目的地——美丽的悉尼港。这是年轻的船长费利尔的处女航,此时的他高兴地换上新装,戴上一顶当时流行的高筒礼帽,得意地走上甲板,看着船缓缓地驶入海港。忽然,一阵大雾遮天而来,远处什么也看不见了,船长只好下令抛锚,暂停靠港。就在他刚要走进驾驶舱时,忽然头顶一抖,“嗖”地一声,心爱的帽子不见了。十几名水手闻讯赶来,连忙帮他寻找,可是,帽子早已无影无踪了。
船靠悉尼港后,费利尔丢帽子的事成了渔民们的笑柄。一位好心的渔民告诉他,澳大利亚沿海的飞鱼很多,它们不但会“抢”走别人的帽子,还会“借”走渔民们晾晒的衣物。雾天看不清,要是晴天,还可以看到飞鱼对抢来的帽子和衣物你争我抢的景象。
生物的任何秉性都会被人类利用,渔民们常常根据飞鱼的这一特点,投其所好,用动物的血液或汗味很强的衣物来诱捕飞鱼。每当飞鱼嗅到这种气味后,便会凭借飞行的冲力撞向目标,稀里糊涂地成为渔民的网中之鱼。
筑巢高手——刺鱼
中文名:刺鱼
英文名;stickleback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区
刺鱼的背鳍、腹鳍、尾鳍不像一般的鱼有膜连在一起,看上去像是长着几根刺,它也由此得名。刺鱼广泛分布在欧、亚、北美,通常成群游动。刺鱼的身上没有鳞,不过在其身体的两侧排列着几片由鳞变化而来的鳞板。不同种类刺鱼的鳞板和刺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分辨它们的一个标志。
筑巢生蛋好像是鸟类的专利,但鱼类中也有通过筑巢来养育儿女的。其中的佼佼者大概就是刺鱼了。
刺鱼分为小头刺鱼、中华多刺鱼、三刺鱼等几类,通常生活在冰冷清澈的水里。它们喜欢的地方是有活水源的湖、池塘以及流动缓慢的小河。不过,虽然属于同一种类,刺鱼中有的一生都在淡水里度过,也有的平常生活在海里,到繁殖季节才溯河而上。
刺鱼的身体通常是带灰色的素淡颜色。但是,等它们将巢筑好后,成年雄刺鱼的体色便会呈现出美丽的“婚姻色”,嘴下部会变红,背部会变成蓝白色,变化之大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另一种鱼。
繁殖期的雄刺鱼非常繁忙,和平常悠闲自在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雄刺鱼到繁殖期会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其中筑一个小小的巢,然后吸引雌刺鱼到巢里产卵,自己则负责养育后代。
产卵是雌刺鱼的工作,而筑巢、照顾卵却是雄刺鱼的活儿。雄刺鱼先收集水草根、碎叶片等材料,再用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黏液黏合加固材料。筑巢所选定的场所和巢的形状也会因刺鱼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三刺鱼、小头刺鱼是在水底挖出的浅坑上筑造管道型的巢,就像是枯草堆;而中华多刺鱼的巢看上去非常精致,但必须不断输送新鲜的水。
不仅如此,雄刺鱼为了使水流遍所有的卵,还要用嘴不时地戳动卵,甚至会在巢顶开洞,以使水在巢内良好地流通,有时也会将洞口塞住以调节水流。由此可见雄刺鱼的生活多么繁忙!
刺鱼卵通常会在两周内孵化。虽说卵孵化出来了,可雄刺鱼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孵化后一个星期左右,刺鱼宝宝还不会游泳,它们悬垂在巢里,通过从腹部连接的卵黄吸收营养生长。其中有些活力四射的宝宝就会跑出巢外。雄刺鱼就得像哄孩子似地把它们衔在口中带回巢里。
刺鱼宝宝会游泳之后,雄刺鱼也会在巢边守护一段时间,以免宝宝们游出已划定的领地范围。把喜欢冒险的宝宝带回家也是雄刺鱼的一项工作。
等到刺鱼宝宝身体长大了,游泳技术也提高了的时候,雄刺鱼才会从育儿工作中解放出来,看着孩子们从领地里慢慢散去,雄刺鱼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可见雄刺鱼是多么任劳任怨啊!
雄刺鱼很可怜,但更可怜的还是雌刺鱼,它产下卵后连自己孩子的面都没见着就死去了。相比之下,雄刺鱼也算是幸运的吧!
最近几年,由于过度开发引起的自然破坏以及农药的影响,导致刺鱼的数量越来越少。其中,南多刺鱼,因栖息场所遭到破坏已经灭绝。
杂技明星——海豹
中文名:海豹
英文名;seal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
海豹(Seal)种类众多,分布于北半球、南极大陆附近的温带及寒带海洋中。海豹长着胖乎乎的纺锤形身体,圆圆的头上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它们的鼻孔是朝天的,嘴唇中间有一条纵沟,很像兔唇,唇上还长着长长的胡须。海豹短胖的前鳍肢非常灵活,游泳时用来划水,能抓住猎物进食,甚至还会抓痒。海豹在岸边产仔,一胎产1仔。小海豹身上长着柔软而洁白的毛。雌海豹对幼仔非常疼爱,时刻都精心看护着它们。成群的海豹在岸上晒太阳时,几只雄海豹负责看守海豹群的安全,雌海豹则将小海豹搂在怀中。一旦发现危险来临,雌海豹会立刻抱着小海豹逃入大海。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雄性象海豹性情凶猛,而它们的妻子则都性情温和。如果雌性象海豹有不轨行为,被丈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雌象海豹怀孕后会拒绝再次交配,这时雄象海豹便会大打出手。
海豹在繁殖期不聚在一块,只有一雄一雌相伴在小块浮冰上,等待宝宝出世。小海豹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一个月过后,它们就必须离开父母独自出去打猎,而它们的父母也会分道扬镳。
豹形海豹全身带有黑色的花斑,它们极为凶猛,游泳速度快,锋利的牙齿加上灵敏的嗅觉,使它们经常能够出其不意地袭多夫”制。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给予猛烈的伤害:用牙齿狠咬对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鲜血直流。战斗结束,胜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击企鹅群,甚至其他小一点的锯齿海豹。
海豹凭借它们光滑的纺锤形身体,成了高超的游泳专家。在水下它们可以随意地快速游泳或摆出优美的姿势,并能迅速地改变游动方向。它们还是优秀的潜水员,一般可潜100米左右,而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憨态可掬的象海豹也是出色的演员,它们能表演顶球、驮人、打捞等项目,妙趣横生。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我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公斤鱼。
海豹社会实行一妻制,一般在水中交配。
海底鸳鸯——蝴蝶鱼
中文名:蝴蝶鱼
英文名;Butterflyfish
别称:热带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
蝴蝶鱼属蝶鱼科。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它的外形就与陆地上的蝴蝶一样,有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地区的珊瑚礁。蝴蝶鱼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中国观赏鱼爱好的青睐。
蝴蝶鱼也叫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你知道为什么它叫做蝴蝶鱼吗,这其中的原因是这种鱼和我们见到的陆地上飞舞的蝴蝶长得很像,同样的美丽。
蝴蝶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侧扁的身体使得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并且可以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蝴蝶鱼还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它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体色。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通常要几分钟,而有的只需要几秒钟。蝴蝶鱼能够改变自己的体色是因为,它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
蝴蝶鱼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以此来迷惑捕食者。当捕食者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则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蝴蝶鱼是一种对爱情十分忠贞专一的动物,同鸳鸯一样,它们一般都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形影不离。当其中的一尾蝴蝶鱼在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以防不测。
蝴蝶鱼一般在沿岸的浅水水底产卵。蝴蝶鱼的早期发育需经两个阶段,:羽状幼体阶段,即浮游生活阶段;纤长幼体阶段,即营底栖生活阶段。蝴蝶鱼的羽状幼体形态十分特殊,,其主要特征是在背鳍前方有一丝状或羽状附属物。
海龟之王——棱皮龟
中文名:棱皮龟
英文名;LeatherbackTurtle
别称:革龟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水域
棱皮龟是海龟中的一个种类,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中的个体“老大”。棱皮龟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被称为是海龟之王。
你知道棱皮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7因为棱皮龟的头部、四肢和躯体都覆以平滑的革质皮肤,没有角质盾片。背甲的骨质壳由数百个大小不整齐的多边形小骨板镶嵌而成,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条规则的纵行棱起、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革龟。这些纵棱在身体后端延伸为一个尖形的臀部。它的嘴呈钩状,头特别大,不能缩进甲壳之内。四肢呈桨状,没有爪,前肢的指骨特别长。成龟身体的背面是暗棕色或黑色,点缀着一些黄色或白色的斑,腹面是灰白色。
棱皮龟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偶尔也见于近海和港湾地带。由于四肢巨大,并且变成了桨状,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将”之称。1970年,我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强。棱皮龟主要以鱼、虾、蟹、乌贼、螺、蛤、海星、海参、海蜇和海藻等,甚至包括长有毒刺细胞的水母等。它的嘴里没有牙齿,但是却在食道内壁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后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吸收。
棱皮龟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水域,繁殖地基本位于北纬30°和南纬20°之间。索饵个体偶尔可以随海流北上到北纬70°附近的冰岛及南下到南纬35°的乌拉圭。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台湾、海南等附近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以及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等地。每年5—6月间是棱皮龟的主要产卵季节,雌性需要从海洋中陆续爬到海滩上掘穴产卵。产卵通常都在晚上进行,行动十分谨慎,如果遇到外来的干扰,就会立即返回海洋。产卵之前首先在沙滩上挖一个坑,每次产卵90—150枚,在繁殖期间也可以多次产卵,产卵之后用沙覆盖,靠自然温度进行孵化,但每个窝中也常有10多枚不能孵化成功。刚孵化出来的幼体的体长约为5.8—6厘米,本能地立即向大海爬去。
别样的“海豹”——海狗
中文名:海狗
英文名;Furseal
别称:海熊腽肭兽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普里比洛夫群岛
在一片铺满了沙子的海滩上,一头体型庞大、长满鬃毛的雄性海豹露出了它黑色的头颅,张开嘴大声地吼叫,这一幕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它的周围聚集了80只雌性海豹,都是它的“妻妾”;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是另一群,也有一头体魄健壮的雄性充当“登陆指挥官”。这就是有耳海豹,现在世界上共有14种,全部都是群居性的、在一块儿抚养幼崽的鳍足目动物。
现在幸存下来的有耳海豹包括两大类:海狗(又称“皮毛海豹”)和海狮,同属海狮科,它们与真海豹不同,主要是用前鳍在水中推动身体前进。通常来说,大多数海狮的体型大于海狗,口鼻部也比较宽,而海狗的口鼻部较为尖细。然而两者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海狗的下层绒毛很浓密,而海狮的则比较稀疏。海狗可以分成比较明显的两个属——北海狗属与南海狗属,然而南北两属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南海狗与海狮的关系还远,因此,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把海狮科分为海狗亚科和海狮亚科两个亚科,但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分类还没有被最终确定。
尽管有耳海豹在水里的时候,后鳍肢极不灵活,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地面上的时候,后鳍肢却保留了运动的功能,而且相对也比较灵活。马戏团里的海狮能被训练上梯子,比这更厉害的是,雄海狗在布满岩石的海滩上“奔跑”的时候鲜有对手,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海狗甚至比人“跑”得还要快。
有耳海豹比真海豹在外表和行为上更为一致。所有种类的有耳海豹在体型上都是雄性比雌性大,甚至北海狗的雄性体重能达雌性的5倍。这种雌雄的巨大差异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一种真海豹能和它差不多,那就是南象海豹——雄性体重是雌性的4倍。一只在繁殖季节获得成功的雄海狗,往往能占有多只雌海狗,这种生育策略可以称之为“一雄多雌制”。
大多数有耳海豹捕食的种类比较单一,而大多数真海豹的捕食种类却很繁多;有耳海豹中没有种群生活在淡水中,而真海豹中却有几种可以生活在淡水中,如贝加尔环斑海豹和环斑海豹、港海豹的几个亚种。
在进化过程中,现在已知最早的海狮科动物就是皮氏美洲海狮,这种动物的化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外海的几处地点已经被发现,出现的时期大约是在1200~1300万年前。这种动物体型比较小,只有1.5米长,大约是现代加岛海狗的一半,而现代加岛海狗又是现存的体型最小的海狗。远古的皮氏美洲海狮的牙齿较为统一,眼窝的骨头比较多,这两点也是现代海狮科动物的显著特征。
大约在800万年前,北太平洋海域出现的海狮科动物体型已经变得比较大,雌雄之间在体型上也明显不同,雄性比雌性大。除此之外,鳍肢的骨头和每颗切齿都保留了“双根”与颌骨相连,这些特征在雌雄两性上稍有不同,而且现代海狮也有这些特征。大约在600万年前,北海狗从海狮科主干上分化出来,之后不久就向南进入到了南半球。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曾经有任何一种海狮科动物跟着其他早期的鳍足目动物从中美水道进入北大西洋。
从600万年前—200万或300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里,海狮科动物的“主干”上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分化,那时的海狮科主干物种与现代的南海狗物种几乎相同。但是在200万年前,它们体型增大的趋势突然加快,切齿也发展成“单根”,种属出现分化。在最近的300万年内,现存5个属的海狮从海狗亚科的主干上分化出来。
现存的14种有耳海豹在北太平洋沿岸都能找到,从日本沿岸到墨西哥沿岸,从南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向南到南美西海岸,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绕过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到巴西南大西洋沿岸,在澳大利亚的南海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以及环南极洲的岛群等,都能找到有耳海豹。这些海域的海水比较凉爽而不是冰冷,但是北海狗、斯氏海狮,特别是南极海狗都出现在接近冰点的海域里。所有的有耳海豹都不在冰面上而是在海边陆地上生育幼崽。
有耳海豹常常聚集在有上升洋流的海域里,那里的海水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了表层海水中,养育了各种各样的海洋上层及海底生物,包括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类,这给有耳海豹提供了丰盛的、易捕捉的食物。它们有的时候也到海底捕捉食物,如龙虾和章鱼等。澳洲海狗曾经被海面以下120米的捕鱼拖网或捕鱼箱无意捕捉到,但是一般情况下,有耳海豹只在浅海中捕食,而真海豹则在深海中觅食。
有的时候,有耳海豹会转而捕捉恒温动物。在麦夸里岛海域,新西兰海狗会捕捉体型很大的企鹅;有些南海狗而且常常是未成年的雄性南海狗也会捕捉这种大鸟;斯氏海狮偶尔会捕捉年幼的小北海狗。人们也曾经观察到南美海狮对南美海狗进行攻击,而且这些攻击的动机看起来未成年的与成年的不同:未成年的雄性南美海狮会捕捉母海狗并与之交配,而成年雄海狮捕捉海狗只是作为食物,用来填饱肚子。
南极海狗是少数的专门化捕食者之一,基本上只捕食南极磷虾。
到底有耳海豹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有多少,目前人们还无法计算。当然,不同种类的有耳海豹消耗的食物量是不同的,而且,体型比较小的有耳海豹消耗的食物量占自身体重的比例要大于体型比较大的有耳海豹。
有耳海豹大都是一些社会性的动物,往往倾向于群居,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大群中的个体数量更多。栖息在白令海域普里比洛夫群岛的北海狗在繁殖季节登岸的高峰期,聚集起的数量十分庞大,可以说那个时节会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哺乳动物群。我们在上文曾经提到过,有耳海豹在繁殖季节实行“一雄多雌”制,一只雄性有耳海豹可以占有很多只雌性,其他一些种类的鳍足目动物也实行这一制度,尤其是象海豹(一种真海豹)。为何有耳海豹和真海豹在生育行为上如此相似?许多科学家认为这跟它们的基本生活方式相同有关,如都在水面以上产崽,都在海洋里觅食等。
由于鳍足目动物在陆地上的行动能力有限,所以,它们在选择生育地点上会尽量避开陆地上的掠食者,充分利用某些特殊的地点,以便获得生育上的成功。这些地点相对来说必须是偏僻、空旷的,其他动物很少进入,而且有利于将要分娩的雌性聚集在一起。雄性相对来说占领的空间要大些,因为它们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雌性密集而雄性比较分散的方式意味着某些雄性会被排除在雌性之外,很难获得交配机会,而雌性则更倾向于聚集在较为成功的雄性周围,与之交配。
这种交配行为表明体型更大的雄性占有明显的优势,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雄性必须有强大的力量保护自己的领地,必须展示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才能对其他雄性产生威慑,赢得雌性的“欢心”,这样,其体型必须足够大才行。第二,一只获得成功的雄性必须在与尽可能多的雌性交配完之前不去水下觅食,因为它们一旦离开其领地就会被其他雄性占去,雌性就可能被夺走。而且,为了占有尽可能多的雌性,需要更长的“禁食期”,因而它们必须事先在体内储存更多的脂肪,以维持“禁食期”体内能量的需要(体型大的动物每单位体重所需要的能量比体型小的动物少)。因此,体型更大的雄性有耳海豹更容易获得成功,比体型较小的会有更多的后代。
经过一系列进化,一鳍足目动物在海滩上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繁育情景。一只只雄性有耳海豹在各自领地的边界上走来走去,频繁地向其“邻居”炫耀“武力”。当两只雄性相遇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示威炫耀,但肢体上的冲突也并不鲜见,尤其是新来者试图在海滩上建立领地的时候。雄性有耳海豹的皮毛特别厚实坚韧,而且有厚厚的鬃毛,因此爆发战争的时候,可以减少受伤。尽管如此,严重的伤害还是时常发生,由于受伤而导致死亡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而且许多刚出生的幼崽还会在这些冲突中无辜地被踩踏而死。由于雄性有耳海豹在繁殖季节精神高度紧张,会在其领地内频频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很长时间内无法进食,因此很少有雄性能在两三个连续的繁殖季节成功地占有领地并取得支配地位。
在繁殖地的海滩上,高亢的咆哮声和低沉的咕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其实,有耳海豹们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成年雄性南美海狮至少会发出4种声音:短促尖利的叫喊声、高亢的咆哮声是在建立领地的过程中或在战斗中发出的,表示攻击或者撤退;低吼声是在遇见雌性时发出的;呼呼声是在竞争性的相遇后发出的。雌性也会发出叫声,例如刚分娩或是幼崽离自己比较远时就会发出喊声。幼崽回应母亲或是饥饿或是寻找母亲的时候,也会发出某种声音。有些种类的声音特别复杂,每只发出的都不相同,例如每只海狮的嗓音就各有特色。
不管是有耳海豹还是真海豹,每年的活动时间安排都是固定的,南极海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南极地区的5~10月份(冬季),成年南极海狗在海洋里活动,人们几乎不了解这段时间它们的具体生活是怎样的。从10月下旬开始,处于生殖期的雄海狗会逐渐上岸建立它们的领地,这个时候,雄海狗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冲突,因为海滩上的空间很充足,不必争抢。但是之后不久,海滩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领地冲突随之就会增多。约2~3个星期后,第1批雌性海狗怀着上一年交配时形成的胎儿逐渐登陆海滩,汇集于此地。在12月份头一个星期结束之前,会有50%的幼崽降生,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里,累计有90%的幼崽降生。雌海狗一般在分娩的前2天才登陆,分娩后的前6天里,雌海狗会与自己的幼崽待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幼崽喂奶一次。分娩8天后,雌海狗又会进入发情期,这个时候,雄海狗是最忙碌的,因为它们既要为保护自己的领地而与邻居战斗,又要努力争取更多的雌海狗进入自己的领地。尽管雄海狗不会主动把雌海狗弄到自己的领地,但是会尽最大的努力防止已经进入自己领地的雌海狗离开。当进入一只雄海狗领地的多只雌海狗同时到达发情期的时候,由于这只雄海狗无法应付,这群雌海狗就会变得“坐卧不安”,想办法离开去寻找其他雄海狗。这个时候,该领地的雄海狗就会与雌海狗发生矛盾,雄海狗会在雌海狗逃跑的中途拦截它们。平静下来之后它们会开始交配,交配后不久,雌海狗便离开海滩,去海中觅食。
南极海狗的哺乳期大约为117天,在此期间,雌海狗来来回回往返于海洋与海滩之间,在海中吃饱后,上岸给幼崽喂奶。平均起来,雌海狗大约总共上岸喂奶17次,在这117天内,海中觅食的总时间是上岸喂奶总时间的两倍。当雌海狗们离开海滩去海中觅食的时候,那些暂时无“人”照料的幼崽会在繁殖海滩上找个地方集中在一起。当雌海狗从海中觅食返回后,就会用各自独特的叫声呼唤幼崽,它自己的幼崽听见后也用叫声作为回应。每只雌海狗都能在一堆幼崽中认出自己的幼崽,它会去嗅自己的幼崽,以进行最后的确认。一旦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幼崽,雌海狗就把它单独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通常是海滩岩石顶部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然后给它哺乳。
有意思的是,南极海狗的幼崽总是在海里断奶,因为这样雌海狗就省去了最后一次登陆的麻烦。幼崽是成群地由雌海狗带到海里去的,因此幼崽的断奶时间几乎是同时的。这样,出生比较晚的幼崽,其哺乳期就较短,断奶时的体重也比出生较早的幼崽小。也许雌海狗们把它们的幼崽同时带到海里是一种反猎杀的手段,因为一些海豹常常捕食海狗的幼崽,当成群的海狗幼崽在一起时,每只都能减小被捕食的几率。
这种比较突然地结束哺乳期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南极海狗身上,北海狗也有这种倾向,它们冬天时常常会突然地、彻底地离开繁殖地而迁走。其他大多数种类的有耳海豹会继续给它们的幼崽喂奶,直到下一胎幼崽出生。也就是说,大约在1年内,雌性有耳海豹会往返于海洋和海滩之间,忙碌于觅食和喂奶。实际上,有些种类会把它们的幼崽喂养到1岁以上甚至2岁,例如斯氏海狮的北方种群会把它们的幼崽喂养到2岁,加岛海狗则把幼崽喂养到2~3岁,这表明那些1岁或2岁的年长幼崽会和它们的“弟弟或妹妹”待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哥哥或姐姐”是1岁的话,那些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几乎全部在出生后头一个月里死去;如果“哥哥或姐姐”是2岁的话,那些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的死亡率会降到50%。这说明头一胎和第2胎的“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严重的竞争。
澳洲海狮从交配到分娩有18个月长,科学家根据对96只游弋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的澳洲海狮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受精卵在子宫里会停止发育3.5~5个月。之后,由于某种荷尔蒙的刺激,胚泡会被激活并着床,然后再怀孕14个月,最后才分娩。这是有记录的所有鳍足目动物中胚泡着床后继续发育时间最长的。
根据线粒体DNA分析,栖息在加利福尼亚湾里的加州海狮不常常与太平洋沿岸的加州海狮种群交配,这说明那些雌性加州海狮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每到交配季节都会返回到出生的海滩上交配。
鲸中的“海豚”——鼠海豚
中文名:鼠海豚
英文名;Harborporpoise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东岸、以及在黑海和太平洋亚洲和美洲的海岸附近
在北美洲和欧洲北部,许多人见到的第一种鲸类就是鼠海豚,而鼠海豚当中最典型的就是港湾鼠海豚了。港湾鼠海豚第一眼看上去小小的,身形模糊,总是躲在港口或者海滩这样的有利地形内,一副随时准备逃跑的样子。
真正的鼠海豚是由鼠海豚科的动物组成的,鼠海豚科属于齿鲸亚目,是齿鲸的10个科之一。鼠海豚科又分为6个种,它们都有统一的外形和比较小的体型。鼠海豚和海豚科的真海豚关系很近,但是鼠海豚和海豚有不同的祖先,也就是说,它们在种系发生学上是不同的。鼠海豚科和海豚科是由约10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但是从那时开始两个科就在生物学的许多方面朝向不同方向进化了。从其行为和解剖学上来说,鼠海豚和海豚之间的差别就像猫和狗的差别一样。
从解剖学上看,真正的鼠海豚体型十分统一。与其他鲸类相比,它们都非常小,鼠海豚科里面没有体长超过2.5米的。它们这种小的体型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寒冷而高度导热的环境中保持体温。栖息在世界上较冷地区的港湾鼠海豚和道尔鼠海豚,依靠圆鼓鼓的身体和细小的四肢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把体表面积减到最小,而高度隔热的鲸脂则会减少热量的损失。
如同其他齿鲸一样,鼠海豚通过一个单孔喷气孔呼吸,其喷气孔位于头骨中央稍微靠左的位置。它们的前额有标志性的额隆,里面富含油脂,位于头盖骨(半球形的前额)前部的上面,可以在回声定位的时候聚集声波。它们的尾巴横向地缩向脊骨,最极端的是道尔鼠海豚,它们的尾巴被一个明显的凹口分成了两叶。
鼠海豚有很多与海豚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没有吻突(或者叫喙),而这是大部分海豚都有的特征。除了江豚以外所有鼠海豚的背鳍都很小,呈三角形。除了道尔鼠海豚以外的所有鼠海豚的背鳍(或者江豚的背脊)上都有数排奇怪的隆起,位于背鳍的主边缘。鼠海豚的牙齿十分扁平,呈竹片状或铲状,不像海豚的牙齿那样为圆锥形。海豚和鼠海豚的牙齿都是用来咬住猎物的,而不是撕咬或者咀嚼,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两个科的动物会进化出不同形态的牙齿。鼠海豚头骨的前颌骨上有突出的“瘤”。成年鼠海豚的头上有很多特征显然属于幼年鼠海豚的特征,如短的喙,大而圆的脑壳,以及头盖骨缝的推迟融合。
现代的6种鼠海豚出现在几百万年前,但就在那段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内,它们为了利用各种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了相应的进化。江豚分布于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海滨,在河口以及主要河系的中心地带也有发现,包括中国的长江。港湾鼠海豚、棘鳍鼠海豚和加湾鼠海豚主要是沿海种类,后者的地理分布是所有鲸类中最狭小的,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北部。道尔鼠海豚和黑眶鼠海豚是远洋种类,分别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极地地区的南大洋。
由于海洋的温度会周期性地变化,因此许多鲸类的地理分布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导致了血缘很近的鼠海豚被热带海域分隔在了南北回归线两边,所以那些关系很近的种类会同时存在于北半球和南半球。这是一种反赤道分布,虽然这些物种现在被分隔在两个半球的温暖海域,但是它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中一部分的祖先是在寒冷时期穿过赤道的。比如说加湾鼠海豚,它同南美洲海域的棘鳍鼠海豚血缘更近,而不是和加利福尼亚附近沿海海域的港湾鼠海豚。有可能鼠海豚在更新世的冰河时期首先迁移到了加利福尼亚湾,然后棘鳍鼠海豚的祖先才穿过了赤道,再等到水温又回暖之后,它们就又分开了。同样地,黑海的港湾鼠海豚可能就是在回暖时期被分隔的,它们的祖先是在之前的寒冷时期从大西洋穿过地中海来到黑海的。现在的地中海是没有鼠海豚的。
所有鼠海豚的主食都是群游性小鱼。港湾鼠海豚和棘鳍鼠海豚一般吃富含油脂的鲱鱼、凤尾鱼和小海鱼,除了这些油腻的食物,它们还吃海底的小型猎物,如小鳕鱼以及类似的鱼类。港湾鼠海豚可以潜入到水下200米的地方寻找猎物。幼港湾鼠海豚通过猎捕磷虾来学习觅食技巧,而磷虾是母鼠海豚所捕食的鱼类的食物。江豚也常吃甲壳类动物和乌贼。道尔鼠海豚主要吃小鱼和乌贼,这些猎物会组成“深散射层”,即许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会随着一天当中光线的变化而在水中上下游动。道尔鼠海豚一般集中在晚上捕猎,因为这个时候猎物会垂直地移向水面。现在还没有证据发现鼠海豚像海豚那样合作觅食,当猎物的密度低时,鼠海豚会分开觅食,但是它们也能够在发现大量集中的猎物之后迅速地集合。
关于发声的研究只在港湾鼠海豚当中做过。港湾鼠海豚主要发出两种频率的喀嚓声:一种接近2千赫,另一种在130千赫左右。关于它们怎么使用回声定位捕猎我们还不是很了解,不过捕猎过程似乎包括消极地收听(听鱼发出的声音)和积极地观察。鼠海豚不会咀嚼猎物,而是将猎物直接整个吞下去。
一般来说,鼠海豚都很“害羞”,它们并不引人注意,偶尔会单独或小群出现。大部分鼠海豚都很难发现,更不用说追踪了,除非是在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看见它们,因此许多海滨居民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唯一一种容易被移动的船只吸引的种类是道尔鼠海豚,它们游速很快,而且天性活泼好动,能够激起“公鸡尾巴”一般的浪花,在数百米以外都能看见。港湾鼠海豚和江豚在水面的行为更加隐秘,不过前者可以做出部分离开水面的垂直跳跃,但这仅限于它们在汹涌的海水中追捕猎物的时候。在天气平静的时候,港湾鼠海豚偶尔会躺在镜面般的水面上一动不动。加湾鼠海豚尤其“害羞”,几乎没有研究者在野外看见过它们。
会使用“工具”的海兽——海獭
中文名:海獭
英文名;Enhydralutris
别称:海虎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
海獭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它的体型很小,是海兽中个子最小的了。雄性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体重约为45千克;雌性海獭的体长约为1.39米左右,重33千克。海獭的脑袋很小,耳壳也不大,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躯体又肥又圆,形状和鼬有些相像。海獭的前肢裸出并且很小,不作游泳用,后肢长,形状扁而宽,趾间有蹼,像鳍,主要用于游泳。海獭的四肢的趾粗而短,爪短并弯曲,尾巴长而扁平,约占体长的1/4。
因为海水的温度总是低于海兽的体温的,而海水的传热比空气中传热要快4倍,所以,生长在海水里的哺乳动物,必须有一种防寒、保暖的机制。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可是海赖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占到37.6%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起不到什么绝缘、保温的作用。不过,海獭却有自己的保暖方法,它的身上有一层天衣无缝、厚厚的皮毛,同时全身皮毛上涂了一层脂肪,可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海獭全身披有刚毛和绒毛;绒毛致密而柔软,刚毛则起着保护绒毛的作用。
海獭一般在阿拉斯加、堪察加、千岛群岛沿海1海里范围内生活,仅在休息和生育时到陆上岩礁处活动,较多的时间还是在海水中生活。海獭晚间会在海面休息,特别喜爱睡在海藻群中,睡前以海藻缠身,前肢抓住海藻,以免被海浪冲走。休息时,海獭相互靠得很近。
海獭的游泳速度并不快,每小时不超过5~7海里。不过,海獭的潜水能力很强,它可深入100米海底潜水,并可在水中可坚持20~30分钟。海獭虽在水中活动自如,但一到陆地却行动蹒跚的像个“醉汉”。
海獭十分喜爱“梳妆打扮”,它在饱食之余,要花上很多时间用爪子仔仔细细的把自己的皮毛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海獭的这种“打扮”行为,并非仅仅为了漂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毛皮蓬乱污脏之后,如不梳理清洁,就会失去绝缘、保温作用。此外,海獭梳理毛皮时的机械运动,可以刺激促进皮肤下的皮脂腺加强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涂着丰富的脂肪层,达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獭主要以海胆、鲍鱼、蟹、牡蛎、贻贝、章鱼等为食,有时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动缓慢的底栖鱼类。虽然,海獭用牙齿无法咬开牡蛎、海胆等动物的坚硬外壳,不过,海獭自有吃它们的妙法。在吃它们的时候,海獭会先把海胆等物挟在前肢下边松弛的皮囊中,它的皮囊里一次可盛下25只海胆。然后,海獭会很快的浮到水面上,仰游着,把从海底捡来的石块放在它胸前作砧石,用前短肢挟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直到海胆的壳被敲破、露出肉时,海獭才慢慢地吞食海胆的肉。海獭的新陈代谢很旺盛,它全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体重的1/4~1/3。
嘎牙子——黄颡鱼
中文名:黄颡鱼
英文名;Pelteobagrusfulvidraco
别称: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咯鱼、咯咯噎、昂刺鱼、黄腊丁,央丝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黄颡鱼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不过,其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黄颡鱼一般在夜间进行觅食,它的食物主要又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黄颡鱼的食性会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春夏季节,黄颡鱼常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到了较寒冷的秋冬季节,黄颡鱼吞食的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则渐渐减少。黄颡鱼的食性会随着其体长的变化而变化,体长在2—4厘米的黄颡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在5—8厘米的黄颡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体长超过8厘米以上的黄颡鱼,主要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黄颡鱼一般在2龄达性成熟。黄颡鱼的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每年的5~7月,雄性黄颡鱼会先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筑好以供雌性黄颡鱼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然后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雌鱼产过卵后便会离巢觅食,而雄鱼则会留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约7~8天。
黄颡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其个体体重一般为200—300克。在自然水域中,1龄的黄颡鱼可长到体长56毫米,体重5.7克。2龄的黄颡鱼可长到体长98.3毫米,体重20.6克。3龄的黄颡鱼可长到体长135.5毫米,体重36.1克。4龄的黄颡鱼可长到体长160.1毫米,体重58.2克。5龄的黄颡鱼可长到177.7毫米,体重81.3克。
黄颡鱼是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它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人们常因黄颡鱼的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0.5—1个小时才会停止。
将军的“利剑”——带鱼
中文名:带鱼
英文名;hairtail
别称:刀鱼、牙带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带鱼又叫“牙带鱼”、“刀鱼”,分布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居多。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而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所以南方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在鱼汛到来之际,带鱼会聚集成大群,场面异常壮观,这正是捕捞带鱼的最好时机。东海的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带鱼产地,其次是福建的闽东渔场。
带鱼身体侧扁如带,身体呈银灰色。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它们头尖口大,牙齿也很尖锐,看上去很凶猛。体长一般为0.6~1.2米。带鱼的生长速度很快,每年4—5月出生的带鱼,到冬汛时的十一、二月,体重一般能达到120克左右。带鱼1岁时就能达到性成熟,但最多只能活到7岁。
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通常栖息在水深20~100米的近海,生殖期游至水深15~20米的海域,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白天群栖于中、下层水域,晚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带鱼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游动,既能前进,也能上下窜动,动作十分敏捷。
带鱼主要以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为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带鱼非常贪吃,有时甚至会同类相残。渔民们在钓带鱼时,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钓上来一条带鱼,却发现这条带鱼的尾巴正被另一条带鱼咬着,有时一条咬一条,一提一大串,渔民们形象地称之为“带鱼咬尾巴”。
带鱼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病后体虚、产后乳汁不足和外伤出血等病症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中医认为,带鱼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肤、美容的功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
带鱼是中国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带鱼肉味鲜美,颇受人们欢迎。但是人们在市场上只能挑选活鲫鱼、活鲤鱼,却从来买不到活带鱼。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带鱼终日生活在离海面几十米深的近底层,在这一深度,海水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带鱼身体的内部构造起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骼变薄,肌肉变得富有弹性等,它们已经适应了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中生活。由于大气压力比海水压力小得多,如果突然将带鱼捞出海面,其鱼鳔内的空气就会骤然膨胀,甚至超过鱼鳔的最大容积,引起鱼鳔爆炸。此外,压力的减小还可能引起带鱼体内部分血管破裂以及胃翻出口外、眼睛突出眼眶外等,这些因素都能导致带鱼死亡。因此,人们在市场上买不到活带鱼。
人类帮手——雀鳝
中文名:雀鳝
英文名;lepisosteusoculatus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
雀鳝身体较长,为肉食性动物,它们习惯于埋伏在附近隐密的支流中,窥伺猎物的到来。它们以长颌、无数伸出的牙齿以及沉重的钻石形鳞甲为特征。其鳔与食道或咽喉相连,即具有从嘴的后端到胃的管道。这种结构能实现肺的功能,使雀鳝能够呼吸。
鳄雀鳝是北美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人们曾在路易斯安那州捕获一条重逾135千克、长3米的鳄雀鳝,而今这一物种在其分布区域内(从韦拉克鲁斯到俄亥俄州的一段弧形内海平原和密西西比河)已十分少见了。
海钓船通常用鳄雀鳝来捕食水域中的游钓鱼类和水鸟,从而降低水域中的鱼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数量。然而,详细的研究显示这一物种其实很少以游钓鱼类或水鸟为食,而主要捕食草食性鱼类和蟹。有报告称鳄雀鳝会捕食其他雀鳝,更曾有一例报导称鳄雀鳝的能将一条小鳄鱼一分为二!另两个大雀鳝物种为尼加拉瓜的热带雀鳝和古巴雀鳝,人们对它们的生物特性几乎一无所知。热带雀鳝栖息在尼加拉瓜湖受保护的较浅水域中,其个体体长超过1.1米,重逾9千克;古巴雀鳝能长至约2米。
雀鳝属物种在北美分布广泛,从大湖地区北部直至佛罗里达,及密西西比河流域。斑雀鳝遍及密西西比河流域,体长超过1.1米,重3千克。长鼻雀鳝的分布比斑雀鳝更广,也栖息在咸水的沿岸地区。短鼻雀鳝分布在美国德州东北部、蒙大拿、俄亥俄州南部和密西西比河,佛罗里达斑雀鳝除分布在上述地区外,还栖息于乔治亚低地。
长鼻雀鳝身体长逾1.8米,重30千克。雌性体长超过雄性,在第10或11龄时,两者的差异能达18厘米。雄性的寿命很少能超过11龄,而雌性却能存活22龄之久。长鼻雀鳝通常由一条雌性和数条雄性一起繁殖,称为群体产卵,产卵期集中在3~8月,依所在位置而有所不同;产卵地则在温暖浅水的植物上或由雌性掘出的凹陷处。它们的卵有黏性,每条雌性能产下约27000个卵,有时会多达77000个,这些卵在排出后的6~9天内被孵化出来。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长着长长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这种鱼会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捕食时,它会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后再将其吃掉。当地渔民都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鱼类存在。当地渔民一般都不愿意吃这种鱼,同时它也不太适合食用。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它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他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雀鳝卵有巨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导致死亡。来自北美洲。那长而有力的嘴使它成为淡水中凶猛无比的肉食性鱼类。它用独特的气囊作为呼吸器来吸取空气中的氧气。雀鳝和弓鳍鱼有近缘关系,
暗器高手——鳐鱼
中文名:鳐鱼
英文名;ray
分布区域:除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所有温带和热带浅水都有分布
鳐鱼曾经是鲨鱼的同类,不过后来,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鳐鱼便慢慢进化成现在模样。
鳐鱼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身子又扁又平,尾巴又细又长,一些特殊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头顶长有眼睛和喷水孔,头下则是口、鼻和鳃裂。鳐鱼的牙齿可以像石臼一样磨碎任何东西。鳐鱼的背部长着一根有剧毒的红色刺,人一旦被刺到,只有等待死亡。有一圈像扇子一样的胸鳍长在鳐鱼身体周围,鳐鱼主要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进。鳐鱼的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
鳐鱼是一种很特殊的鱼,鳐鱼的头和身体直接连接,没有脖子。身体扁平,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鼓着一对翼状的大胸鳍,像鸟一样在水中“飞翔”。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位于头的上部,而口、鼻和鳃却在鱼体的下部。多数鳐鱼生有有力的下腭,可以粉碎带壳软体动物和浮游甲壳动物。
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主动伤人。但它往往把自己半埋在沙泥中,潜水者一时觉察不到,如果不小心踩到它们身上,结果会很糟。因为有些鳐鱼的尾巴上有毒刺,刺入人体会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如果踩上电鳐会把人击昏。
鳐鱼多数生活在海洋中,体长约1米,属小型软骨鱼类。游泳时,鳐鱼宽大的胸鳍上下波动,使身体向前进。世界上有鳐鱼438种。电鳐具有能产生电力的巨大器官,它们位于头部的两侧,能够放出200瓦的电力,足以击昏猎物和吓退捕食者。最大的发电量甚至能把一个成年人击倒。
鳐鱼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都有分布。普通的灰鳐可以长到超过2米的长度。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弓鳍鱼为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其他鱼类(太阳鱼、鲈鱼、河鲈、狗鱼、鲶鱼和鲦鱼)、蛙、小龙虾、虾、其他多种水生昆虫、龟、蛇为食,甚至能捕食水蛭和啮齿动物。弓鳍鱼的肉质并不美味,加上它们数量众多又会大肆捕获游钓鱼类,因此不受垂钓者和自然资源保护者的青睐。而有些人则认为,要是没有弓鳍鱼,许多垂钓的流域中鱼类会变得十分拥挤,并阻碍游钓鱼类的生长,这反而会降低当地对垂钓者的吸引力。
寿星老——象龟
中文名:象龟
英文名;Geochelone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非洲、美洲、亚洲及若干位于大洋洲的岛屿
象龟是外形庞大的动物,但它们并不以此欺凌弱小,反而是性性温顺的“和平使者”。只有当它在争取自己的“爱情”时才表现出凶猛执著的一面。它们会像中世纪的骑士那样,为了伴侣而决斗,也许这样的行为在动物界中也是少有的吧!
象龟主要生活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以及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等地。它们因为长着如同象脚一样粗壮可爱的四肢,故因此而得名。
在神话传说中,龟常常被看做是一种几乎永远不死的异物,同时也是吉祥益寿的象征。科学研究表明,龟的确是动物界中最长寿的。一般情况下龟的寿命在300岁左右,而象龟的寿命则在300~400岁之间。由此可见,象龟无疑称得上是动物中的老寿星了。
作为“寿星老”的象龟有着庞大的身型,仅次于有“龟中之王”美称的棱皮龟。它伏在地上的时候高达0.5米,当它四脚挺立时可以高达0.8米。象龟的甲壳基本上都是1.5米长,而最大的象龟的甲壳可达到2米长,体重达375千克。象龟如此庞大的身躯,真没有龟能比得上,因此被人们称为“陆栖龟中的王者”。
那么,人们不禁会觉得奇怪,象龟该怎样填饱它们的肚子。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象龟一般都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物,它们每天大约要消耗10千克的食物。象龟的胃非常神奇,它不仅能将如此多的食物消化掉,还能消化有毒的植物。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长着一种结苹果状果实的怪树,这种树的果实含有巨毒,树汁会把人的皮肤灼伤。而象龟偶尔也会以这种怪树为食,而且它们吃下去后仍然安然无恙。
奇怪的是,象龟不挑吃,却很挑喝,这些生活在海岛上的动物对水反而很挑剔,它们不喝海水,只以淡水为生。在海岛上淡水可是非常稀有珍贵的,可象龟却有超常的本事能够找到淡水源。因此有经验的旅行家常常根据它们的踪迹去寻找淡水,并称它们为“引水龟”。
象龟也有找不到食物或者找不到淡水的时候,毕竟它们不可能永远能找到食物和淡水,遇到这种情况,它们该怎么办呢?象龟自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储藏食物和水。当然,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建造出一个地窖来作储藏之用,那么,它们该如何储藏食物和淡水呢?很简单,食物和淡水就藏在它们自己身上。
象龟有一个坚硬异常的硬壳,硬壳不仅可以保护身躯的安全,还可以储存能量。每当食物充足时,象龟便吃下大量的东西,一部分用来补充自身的能量,剩下的则储藏在硬壳里,做为储备,一旦找不到食物,就以之为食,就像骆驼将食物储藏在驼峰里一样。而淡水,象龟则把它储存在颈部。若遇到足够的淡水,象龟就会尽情地喝个饱,然后将一部分淡水储存起来。一旦遇到找不到淡水的时候,它们就以肉质仙人掌中所含的水分来解渴,而它们颈中所储存的水只有到实在找不到水时用来维持生命。
虽然象龟个头庞大,而且力大无比,但它们却并不因此而恃强凌弱,它们的性情非常温和。它们会非常温顺地让小鸟来消灭自己身上的寄生虫。有时候,象龟还会成为人们驮运从大海里捕捞上来的各类海鲜的运输工具。而当人们每次欢度佳节的时候,象龟还被邀请加入到人们狂欢的队伍,并成为节目演出中的一员。人们让象龟集成一群,并在它们的甲背上铺一块大木板,由此造成一个宽大的舞台,在上边欢歌热舞。但是若在演出过程中有哪只象龟想要离开的话,演出就不得不由于缺少舞台而中止了。
虽然象龟很温顺,但它们对于爱情却很执著勇敢。每到繁殖的季节,雄龟就开始在群岛上凭借灵敏的嗅觉寻觅配偶。一旦发现中意的雌龟,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向“意中人”走过去。如果这时有另一只雄龟也中意那一只雌龟,先前那只雄龟便会马上截住另一只雄龟,并与对方进行决斗。但象龟既没有牙齿,而且硬壳又太笨重,所以它们在决斗时所使用的武器就只是颈部与头部。两只“为爱执著”的雄龟在相互打量片刻之后,便把头部扭在一起,喘着粗气将脖子使劲往后拉。不过这种决斗一般都是虚张声势,生性爱好和平的象龟并非真的要为爱情拼个你死我活,而是“点到为止”,所有的动作都只是试图以凶狠的表情来吓倒对方,让对手知难而退。
决斗一般都会很快结束,只要一方承认战败,胜利者也就马上罢手停战,然后慢慢地向雌龟走去。通过这种文明的“战争”,象龟通常都能找到自己的“亲密爱人”。
优雅之鱼——鳟鱼
中文名:鳟鱼
英文名;Trout
别称: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分布区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鳟鱼属鲑目,鲑科,是一类很有价值的垂钓鱼和食用鱼。现在不少地方都很重视人工繁殖和饲养鳟鱼。
鳟鱼的种类很少,全世界大约也只有10种左右。鳟鱼一般栖息在淡水中,不过,有些种类的鳟鱼到繁殖季节会游人海中。鳟鱼和大马哈鱼同目同科,有亲密的亲缘关系。
鳟鱼是最难分类的鱼类之一,它们的生理结构不规则,身体的颜色和体型大小也不同。如今,鳟鱼的人工饲养和杂交技术的提高,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使得鳟鱼的分类更加复杂。有几种原先划分为斑鳟属的鳟鱼现在普遍认为应划归大马哈鱼属。褐鳟鱼是现在惟一划为斑鳟鱼属的鳟鱼,也是鳟鱼中的濒危动物。鳟鱼主要属于大马哈鱼属和红点鲑属两个属。红点鲑属鳟鱼包括溪鳟、湖鳟、海鲑等几种,大马哈鱼属包括虹鲑、山鳟、金鳟等几种。这两属鳟鱼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身体的颜色不同,嘴上面的犁骨及牙齿的形状也有些不一样。红点鲑属鳟鱼的肤色较黑,上面有红色或者乳白色的斑点。大马哈鱼属的鳟鱼肤色比较淡一些,上面有红色或者黑色的斑点,牙齿比较稀疏。
鳟鱼主要以昆虫、小鱼和它们的卵以及甲壳类动物为食。鳟鱼一般在春秋季产卵,产卵前,雌鱼会先在河底砂砾层中挖出洞来,然后把卵产在洞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栖息在海中的鳟鱼也会返回内河产卵。鳟鱼的卵孵化的时间大约是2—3个月,刚孵出来的鳟鱼小鱼苗离开洞以后,主要依靠浮游生物为生。
鳟鱼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淡水鱼,一定要在山间的活水里才能生存。因此,鳟鱼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鳟鱼原先主要产于北半球,现在被广泛地引人世界各地。不过,由于鳟鱼是许多人理想中的垂钓和食用鱼,世界各地每年都大量捕捞,因此,全世界大多数野生山海鳟、山鳟等鳟鱼数量都在锐减,陷入濒危状态。
丑陋的深海怪物——狼鱼
中文名:狼鱼
英文名;AnarrhichtysOcellaus
分布区域:全球海域均有分布
狼鱼的面貌十分丑陋可怖,它们主要在海洋几百米以下冰凉的深处生活。从表面上看,狼鱼与海鳝、海鳗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它是属于鲇鱼的一种。大西洋的灰色狼鱼是狼鱼中的典型,有“花鳅”之称,它在酒桌上是一道诱人的美味佳肴。不过,就味道来说,太平洋的狼鱼比大西洋的狼鱼更加美味,因而被大量捕杀。
据渔民反映,这种鱼十分贪食,而且经常危害人的生命。在它口里那可怕的犬齿以及后面更强硬的臼齿,并不是用来对付人类的,甚至也不是对付一般小鱼的,它的捕获物仅仅是海胆、海星、海虾、大鳌虾、软体动物和腹足纲动物。在捕食时,狼鱼把那些不易吸收消化的残渣从口中叶出,堆砌在所居住的海底洞前,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些被堆集的“沉渣”而找到很鱼的。
布满在雄性狼鱼头部的累累伤痕,是它们在“情场”上角斗时留下的。为了争夺配偶,雄狼鱼用头部顽强碰击“情敌”,用牙齿死死咬住对方不放。每条雄性狼鱼在一生只经受一次这样的战斗。当战斗结束,获胜的一方夺得了“妻子”之后,便终生守护着它白头到老。
狼鱼是晚上觅食白天休息的一种鱼。到黄昏后便开始出去搜集食物,而第二天黎明时分,它们就返回洞穴。白天它们在洞穴里过着闲逸平静的生活。
一般雌性狼鱼的身材较雄的小,嘴唇和下巴突出的部分也不太大。此外,眼睛周围不像雄性那样臃肿,皮肤的颜色却比雄的史灰暗些。
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对狼鱼的生殖情况知之不多,因为只有在寒冷季节,它们才进行交配,这个时节,海洋风大浪高,没有一个潜水员敢于下海。但是在温哥华,生物学家却可以通过鱼缸观察狼鱼交欢的整个过程。
雌性狼鱼是在深海洞穴里产卵。当产出豌豆大小的受精卵(约10000粒)时,雌性狼鱼把卵聚集一块形成一个圆团。此后的4个月内,守护着寸步不离。雌的绕着圆团躺着,小心翼翼地晃动身子以调节周围的海水。有时,还会将死卵吞食下去或排除掉。而雄性狼鱼,则蜷伏在自己“伴侣”附近,警惕地守卫在洞穴的入口处,随时准备击退它的入侵者。
幼鱼从卵里孵出,就脱离“父母”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前6个月内,它们喜欢浮到海面玩耍,以浮游生物为食,不过,它们之中也常常被众多的敌手吞食了。能活到成年的也只有几百条。
幼鱼长到35厘米,皮肤呈现橙褐色,这时便纷纷沉到海底。在海底,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直至找到终生伴侣,又开始新的一代繁衍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