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精灵的奥秘-水域中其他家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几千年来,海洋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人们将其冠名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等等。并以它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人类。我们一提到海洋就会想起深海中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如海豚、河马、海狮、海绵、珊瑚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浩瀚的海洋,探索除鲸、鲨、鱼、蟹外更多的神秘莫测的海洋动物。

    满肚子“坏水”的家伙——河豚

    中文名:河豚

    英文名;swellfish

    别称:气泡鱼、辣头鱼

    分布区域:分布于温带水域中

    河豚属硬骨鱼纲,鲀目。鲀类分布于温带到热带地区,大约有100种,它们都具有圆滚滚的身体,强韧的皮肤,鳞片变形而成为刺。当身体膨胀时,刺便会直立而起。

    河豚也如同其他鲀类一样,具有圆滚滚的身躯,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水、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河豚的口部与整个身体相比较,显得很小,口中上下颌各有一对齿板,齿板由许多小齿愈合成为板状,嘴形看起来像鸟喙的形状,十分坚硬。

    河豚遇到敌害时,会将空气和水吸入身体中,使腹部膨胀起来。有些种类吸入空气后常将身体倒立在水面上。

    河豚吸入的空气和水被存在哪里了呢?

    原来,有一个连接胃部的袋子,称为膨胀囊,是由胃的一部分进化而成的。空气和水就是被吸入到了这里而使身体膨胀的。吸入空气和水后,河豚的身体大约会比平常变大—倍。孵化两个星期以上的虎河豚稚鱼,已有这种膨胀身体的能力。

    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为它们的牙齿和颌骨很坚硬,所以连极硬的贝壳也能咬碎。蚌贝、螺贝、沙蚕和蟹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河豚还很善于潜入沙中。河豚的相近种类中,鳞鲀的背鳍有极发达的刺,丝背细鳞鲀的已稍微退化,三齿鲀已完全没有。

    河豚产卵由春天到夏天,产卵的地点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在海边,有的在深海中。虎河豚全长45厘米,卵为沉下性黏着卵,粘于石头、沙粒、木片等上面。一条雌鱼产卵数为64~151万个,雄鱼经过2年,雌鱼经过3年即可成熟。

    河豚具有河豚毒,毒性极强,可以使大部分的动物中毒死亡。星点河豚被认为是毒性最强的一种。河豚的肉和皮无毒,但生殖腺、肝脏、肠等有剧毒,要是吃了河豚而中毒,会在10~45分钟内觉得头晕、恶心、脸色发白,更严重的会出现嘴唇、舌头及手脚麻痹等症状,接着会呼吸困难、痉挛,食用后的6~24小时便会死亡。

    大老黑——加州鲈鱼

    中文名:加州鲈鱼

    英文名;blackbass

    别称:大口黑鲈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美国、加拿大等淡水水域

    加州鲈鱼原名“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种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质鲜美、易捕获、适应能力强的肉食性鱼类。通过引种,现已广泛分布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淡水水域,尤其在五大湖区的种群十分庞大。目前,加州鲈鱼也被法国、英国、巴西、南非、菲律宾等国家引进。中国台湾、广东、山东等地也引进加州鲈鱼,并相继通过人工繁殖成功,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加州鲈鱼可以放入池塘中进行混养或单养,也可以放在清水塘中精养。这种鱼肉质坚实,肉味清香,加上能够实现活体上市,供食用者挑选,故备受青睐。另外,加州鲈鱼还受到世界各地广大垂钓者的喜爱。

    加州鲈鱼主要栖息在浑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如湖泊、水库的浅水区、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和池塘等。它们经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水生植物丛中,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在池塘里养殖时,它们喜欢栖息于沙质或泥沙质不浑浊的静水环境中,活动于中下水层。它们性情较温驯,不喜跳跃,并且容易受到惊吓。加州鲈鱼主要以肉食为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食物的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1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体长达到5~6厘米时,便会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当体长达到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摄食饲料,而且生长良好。

    加州鲈鱼1岁以后才能达到性成熟。在每年的2—7月间产卵,4月为其产卵旺季。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如水流清澈、池底长有水草等,加州鲈鱼可以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塘边水较浅处用水草或植物根茎筑巢,筑好巢后便会在巢中静静等候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抖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其受精卵略带黏性,黏附在鱼巢内的水草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后,雄鱼才会离开巢穴觅食。

    活雷达——白暨豚

    中文名:白暨豚

    英文名;YangtzeRiverDolphin

    别称:白鳍

    分布区域:分布于长江流域

    白暨豚又名白鳍、白鳍豚、淡水海豚。白暨豚一般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如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分布。因为这些地方水生物繁多,食物充足,适宜白暨豚生活。

    白暨豚的体型呈纺锤状,体长约1.5—2米,少数体型较大的,可长达2.5米。成年白暨豚体重可达130—230千克。白暨豚有着又尖又细的长达30公分以上的长吻。白暨豚的脑袋与身体浑然一体,有一对豆粒大小的眼睛,另外,白暨豚没有耳朵,只有针孔大小的两个耳眼。白暨豚的鼻孔呈长圆形,长在头顶的偏左部上方,它约30秒左右要将头部伸出水面换一次气。白暨豚的上下颌骨上密密地排列着130多颗圆锥状的牙齿,但并没有咀嚼作用。白暨豚的消化能力很强,它一般都是把捕猎到小鱼整条整条的吞到肚子里。白暨豚的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尾鳍扁平状,分为左右两叶。白暨豚通体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浅灰蓝色,腹面白色,那三角形的背鳍与两片胸鳍呈白色,因此得名“白鳍豚”。

    白暨豚的体内有一套独特的发声和接受回声的定位组织,它的频率都在超声波范围内,其精密程度远远超过现代化的声呐设备。因此,虽然白暨豚眼睛、耳朵几乎退化得完全失去功能,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它们在浑浊的江水中生活、觅食。白暨豚靠着这套声呐系统识别物体、捕捉猎物、联络同伴、躲避敌害,因此,它们又获得了“活雷达”的雅号。

    白暨豚是群居性动物,大多成双成对地活动、觅食,三五成群的也有。白暨豚的寿命可达30年。

    白暨豚一般都在冬末春初交配,它的怀孕期长达一年,每胎仅产一仔,幼仔都是靠吸食母乳长大。刚问世的白暨豚幼仔一般体长70公分,体重约5—7千克。

    白暨豚的大脑的表面积很大,并且有着复杂的回沟,因而它十分聪明。有意思的是,白暨豚的大脑两半球轮流工作、休息,因此即使在睡觉时,白暨豚也照样可以自由游动。专家们认为,白暨豚甚至比长臂猿、黑猩猩还聪明。

    白暨豚十分稀有,属于濒危动物,并且其濒危度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共同努力,为保护白暨豚,保护所有的珍稀、濒危动物作出努力。

    美人鱼——儒艮

    中文名:儒艮

    英文名;Dugong

    别称:美人鱼

    分布区域:各大海域均有分布

    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动物。它的头很大,头与身体的比例是海洋动物中最大的。整个体型庞大且呈纺锤状,体长2.4~2.7米,雌性要比雄性大一些。颈部比较短,只能有限度地转动头部或点头。小小的耳孔,没有外耳壳,眼睛也很小。鼻孔在吻部顶端,周围有皮膜能在潜水时盖住鼻孔。宽而扁平的嘴位于厚重吻部的下方,有2对门齿,上下颚各有3对前臼齿和3对臼齿,嘴边有短须。但是这些牙齿不会同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地失去第一对门齿、所有的前臼齿和第一对臼齿,剩余的2对臼齿则会终生成长。儒艮皮肤光滑,呈褐色或暗灰色,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毛发稀疏。

    儒艮有很大的肺部,从胸部一直延伸到肾脏附近,由横膈膜将其与其他脏器分隔,支气管深入肺部的大部分区域。它的头部顶端有气孔,在游泳时平均每15分钟换一次气。由于栖息在温暖海域,它们的脂肪层较薄。由于儒艮是海生草食性动物,它的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生活环境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人河口,进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

    儒艮是群居动物,经常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儒艮从不挑食,最喜欢的食物是海草,主要是以茜草和龟蓬草为主。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相当于它体重5%~10%的水草,所以又有“水中除草机”之称。有时也会尝试其他的海底植物,以植物的根、茎、叶和部分藻类等为食,常会吃掉整株植物。它们不会使用门牙来咬断海草,而是用吻部来啃食。它们生性害羞,只要稍稍惊吓,就会立即逃避。

    儒艮的生殖行为与其他海牛目动物类似,通常一只发情的雌性会吸引众多的雄性,它们彼此间会争斗来争取交配权。懦艮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繁殖行为,妊娠期约为11~14个月,每3年怀胎1次,每胎产1仔。儒艮终年皆可生产,但似乎有季节性的高峰期。在哺乳期,儒艮会带着幼儒艮在浅海游弋,这时儒艮乳头肿大,古代水手在光线不好的时候看到它,误认为是女人,便有了“美人鱼”的称呼。

    儒艮不仅形象不美,而且还很丑陋。它的体型像一只巨大的纺棰,有3米多长,约400千克重,身大头小尾巴像月牙。最难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样的眼睛,鼻孔顶在头上,耳朵无耳沿,两颗獠牙从厚嘴唇边露出,样子十分难看。皮色灰白,身上长着稀稀拉拉的硬刺,实在算不上什么美,但说它是美人鱼,是因为它在生活习性上有和人类相近的地方,就是幼儒艮都是吸吮妈妈的乳汁成长;儒艮的体型也确有点像女人的地方,它退化了的前肢——胸鳍旁边长着一对较为丰满的乳房,其位置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尔腾流而起,露出上半身出现在海面上时,真有点妇人模样。

    喜欢夏眠——刺参

    中文名:刺参

    别称:沙噀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刺参是海参的一种,也称“沙噗”。刺参科。刺参主要产于辽宁、山东沿岸浅海,并沿日本海分布到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海岸。它们以小型生物为食。

    刺参体圆柱形,长约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个触手。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3条不规则的纵带,体色黄褐、黑褐、绿褐、纯白或灰白等。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

    刺参有—个特有习性是“排脏”,当其受到强烈刺激或遇水质浑浊等恶劣条件刺激时,会将全部脏器从肛门排出体外,与此相适应。其再生能力很强,条件适宜时,失去的脏器及切断的体段均可再生,重新成为—个完整的个体。

    刺参的另—个生活习性就是“夏眠”。在烟台地区从夏至到寒露这段时间,水温大多保持在20℃以上,刺参大约需要三个半月一直沉睡不醒,这叫做夏眠。

    在夏眠之前,由浅水区迁至水流平稳有岩礁的深水区。刺参20—30个结群,挤在一起,腹面朝上隐伏下来。在夏眠期间,刺参不食不动,消化道等脏器萎缩,紧紧吸附在岩礁缝中或石板背对面。

    刺参为什么要夏眠呢?经过科学家的考证,刺参夏眠与食物有关。入夏后,随着水温升高,海底小型生物开始上浮,在充足的阳光下进行营养和繁殖,但底栖生活的刺参则不能上浮,由于食物大量减少,它也就处于睡眠状态,从而降低了消耗。再者刺参属冷水种,温度不适也是夏眠的重要因素。

    电光石火——芋螺

    中文名:芋螺

    英文名;ConeSnail

    别称:鸡心螺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

    芋螺螺体呈倒锥形,螺顶较平,中央伸出一个较小的螺塔。因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跟芋头很像,所以叫芋螺。

    芋螺是岩礁岸边常见的贝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华丽而细腻的斑纹,图案别致美丽,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观赏和装饰效果,深受贝类收藏者的垂青。

    不过,芋螺身怀剧毒,不知情者,往往会受到它们的伤害。芋螺的毒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被咬伤中毒则会红肿刺痛,经常出现的症状是灼烧感及麻木,接着逐渐蔓延全身,使得四肢无力,肌肉麻痹,意识幻散,渐渐昏厥,而最后的死亡导因是心肌无力。

    螺体呈倒锥形且极其的坚实,是所有的芋螺的一个共同特点。芋螺壳有的重有的轻;有的壳顶扁平,有的有一个伸出的螺塔部;有的壳表面平滑,有的有螺旋状装饰。许多芋螺都有一个小而窄的角质口盖。壳皮或者薄如丝,或者厚而粗。

    芋螺属于食肉性动物,其主要食物是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等。捕获到猎物后,芋螺往往会利用矢状齿将毒液注入猎物身体,使其昏厥,然后再美美地享用战利品。还好,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

    芋螺种类繁多,全世界的芋螺约有400种,根据螺塔形状和斑纹的不同,可将芋螺分成将军芋螺、黑星芋螺、鬼怪芋螺、阳光芋螺、高贵芋螺、蝴蝶芋螺,等等。

    将军芋螺一般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沿岸的近海中。将军芋螺的壳十分厚重,螺塔部短小,侧面有凹陷,壳顶尖锐,后期螺层上有沟槽。将军芋螺的体形很大,侧面几乎平直,肩部微圆。将军芋螺的色彩及花纹多变,通常呈浅褐色和深褐色,有3条白色的螺带,每条螺带上都有褐色条纹或者块斑;它的壳口呈白色。

    蝴蝶芋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芋螺,已经发现的最大的蝴蝶芋螺标本体长超过了20厘米。蝴蝶芋螺的壳也十分厚重,它螺塔一般都很低,肩部圆,体层侧面有的直有的微曲。蝴蝶芋螺的螺塔上没有任何螺旋装饰,知识螺塔的顶部两侧微微凹进。成年蝴蝶芋螺贝壳的壳顶部总是磨损,体层上共有12道体层低螺脊,但在较老的标本上已消失。蝴蝶芋螺的壳的表面一般呈白色或乳黄色,并有橙褐色斑点和短线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宽窄不同的螺带。

    活化石——鹦鹉螺

    中文名:鹦鹉螺

    英文名;Ammonite

    分布区域: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鹦鹉螺在它兴旺发达的奥陶纪即约5亿年前,曾有2500种之多,在当时的动物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近亲菊石共同占据着古代海洋,甚至地质史上的这一时期竟被称为鹦鹉螺时代。但以后几经沧桑,菊石灭绝了,绝大多数鹦鹉螺成员灭绝了,只有6种闯过历次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作为远古时代的孑遗,成为今天的珍贵动物和活化石而备受人们的重视。

    鹦鹉螺有一个漂亮的外壳,壳的表面有橙红色或褐色的一条条波状花纹,颇似鹦鹉羽毛。壳的前段颇似鸟喙,因此而得名。壳的内面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珍珠光泽。它既有壳,应属于螺类,但看它的身体,前有很多腕,后端身体柔软如袋,又和乌贼、章鱼相似,科学家还是把它归为头足类之中。

    但鹦鹉螺和现存头足类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腕数量甚多,可达90多条,腕上没有吸盘,腕的上方是一个革质的冠,像戴在头上的斗笠,是由两个腕皱褶特化而成。它虽然也有一对大眼睛,但眼中没有晶体,显然不如头足类的眼发达。它没有墨囊,也就没有喷墨吐雾的本领。它的漏斗位于腕之下,是由古老的软体动物的腹足衍生而成。袋状的身体包含着它的内腔和鳃腔。所以鹦鹉螺被看做是最原始的现存头足类。因其有壳,也被称作有壳头足类。

    就壳而言,鹦鹉螺与其他螺类的壳有所不同。鹦鹉螺壳的内腔被隔膜分割成一个个小室,随着个体成长,不断产生新的更大的小室,它的柔软身体总是位于最新形成的最大的小室内。各个室之间有一条通管彼此贯通。因此小室越多,个体的年龄就越大,幼体只有1~2个小室,成体可以有7~8个甚至更多的小室。小室内充满水或气,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整水和气的多少。

    现存6种鹦鹉螺多生活在热带深海海底。我国只见于南海、台湾海峡。物以稀为贵,一个活的鹦鹉螺价值上万元。人们对鹦鹉螺的生活习性了解不多。它们白天或静卧海底,养精蓄锐,晚上离底上浮,到处捕食。它们在海底用腕轮番蠕动匍匐而行,或把持在石头等地基上按兵不动。一旦离开海底,它们就像其他头足类一样用喷水的方式游泳,推动身体以退为进。

    鱼肚中的“蛔虫”——盲鳗

    中文名:盲鳗

    英文名;slimeeel

    别称:钻腹鱼

    分布区域:东海、黄海、大西洋沿岸都有分布

    盲鳗是一种远古鱼类,一般生活在海面100米以下。盲鳗是脊椎动物中唯一营体内寄生的动物。

    盲鳗的身体呈白色,牙齿为角质齿,呈黄色,是原始性状。盲鳗的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和多种鱼类的干尸。盲鳗有着像一排排梳子的牙齿,它一般是钻进鱼和小型甲壳动物干尸的体内,用牙齿一片一片地将肉切下来,直到只剩下鱼皮和骨头为止。有时候,盲鳗采用孙行者钻入铁扇公主肚内的办法,先在大鱼身上咬个洞,或从大鱼的鳃孔直接钻进大鱼腹中,先吃内脏后吃肉,吃得大鱼只剩下皮和骨头。

    盲鳗之所以采取这种生活方式与它的身体结构有关。盲鳗的体形像河鳗,但头部无上下颌,口如吸盘,生着锐利的角质齿。盲鳗的鳃呈囊状,内鳃孔与咽直接相连,外鳃孔在离口很远的后面向外开口,使身体前部深入寄主组织而不影响呼吸。由于长期在鱼体内过着寄生生活,盲鳗的眼睛已退化藏与皮下。它的嗅觉以及口端的4对触须的触觉非常灵敏,能迅速感知大鱼的到来。

    盲鳗食量极大,一条盲鳗在大鱼腹内呆7个小时,可以吃进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鱼肉,有时甚至能将一条鱼吃得只剩下皮和骨骼。人们曾在一条雪鱼体内发现竟有123条盲鳗,故被称为“鱼盗贼”。

    盲鳗的耐饥能力很强,即使半年不进食也不至饿死。盲鳗的心脏有4个之多,至于为什么它能有这么多心脏,至今还是个谜。盲鳗还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黏液,可将四周海水粘成一团,以阻挡敌害的攻击。

    盲鳗在生殖方式上是雌雄同体,它在交配时会先充当雄体,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充当雌体。盲鳗的受精卵不经变态可直接发育成小盲鳗。

    令人讨厌的——藤壶

    中文名:

    英文名;Balanus

    分布区域:分布于全球海域的浅水区

    藤壶的种类很多,在分类上属于蔓足类,全世界有1040多种,全为海产。藤壶属甲壳类动物,不过,藤壶的成体却既不会游泳,也不会爬行,而是过着营固生活。在岸边潮间带或潮下带的礁石上往往成群地附着密密麻麻的藤壶,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藤壶的身体被包在像座小火山的钙质壳里,直径约为5~50毫米,分上下两部分。藤壶的壳的下部是6块不活动的板围成的壁,被固定在基板上;上部是1~2块能活动的板。藤壶在捕捉食物时,它便会把板张开以便胸肢可从壳里伸出来;遇有危险或退潮后,它会把板合上,从而把自己封闭在壳里。还有一种藤壶是有柄藤壶,它有一个肉质的能伸缩的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藤壶附着在潮间带,涨潮时浸在水里,它可以正常生活;而退潮以后,它就被暴露在空气里。为了适应每天潮涨潮落的不同生活条件,藤壶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渡过潮水到来的困难时期。

    藤壶的生命力极强,有些藤壶能忍受较长时间暴露于水外的不利条件,如美洲产的一种藤壶在水外6周还无致命影响;还有一种小藤壶,只要每个月短暂地将它放在水里1—2天,可以放在桌上达3年之久。

    藤壶是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藤壶并不把配子排放在水里,而是体内受精。充当雄性的藤壶个体有一个很长的可以弯曲的管状交配器,基部和雄性生殖腺相连,交配时,雄性藤壶会先伸出交配器向周围搜索探察目标,遇上相邻的个体就把交配器伸到壳内,把精子输送给对方。因为藤壶是群栖动物,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在附近找到结合的对象。受精卵在成体藤壶外套腔里发育成无节幼体才会被放出去。一只成体藤壶可以产出13000个幼体。

    藤壶的无节幼虫有长长的触须,并不摄食,体内有油球,可增加浮力,使它能接近水面活动。随着油球的消耗渐沉至海底,经过几次蜕皮后,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所以此时它到处活动。固着场地的选择对一个藤壶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若固定在没有食物的地方,它就会饿死:若是附近没有其他伙伴,它就无法交配繁殖,就会断子绝孙。但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藤壶获得了复杂的机制,确保它选择上的成功。

    泥猴——弹涂鱼

    中文名:弹涂鱼

    别称:花跳、跳跳鱼

    分布区域:常见于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

    弹涂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南部、韩国至香港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及西部海域。弹涂鱼为河口最常见的鱼种,喜欢挖洞穴居,不好游动,常栖息于沿海、河口或红树林等沙泥底质且水流较平缓的区域。弹涂鱼靠胸鳍爬行及跳跃,属底栖鱼类,并会随着盐度变化而迁移。弹涂鱼是肉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弹涂鱼又名花跳、跳鱼。弹涂鱼的体形延长略呈圆柱状;,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0~50克。眼大且略突出,腹鳍愈合成吸盘。弹涂鱼的体背呈黑褐色,腹部呈灰色,背侧有6个黑色条状块,周身遍布不规则的绿褐色斑点。弹涂鱼的两颌各有牙一行,上颌牙呈锥状,前方每侧3个牙呈犬牙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乎卧状。弹涂鱼有2个背鳍,第1背鳍很小,上面仅有5条鳍棘,鳍棘末端成丝状延长,其中第3棘最长;弹涂鱼的第2背鳍与臀鳍均较长,其长度大体相等。弹涂鱼的尾鳍呈楔形、宽大,第2背鳍有3条通常的灰白色横线,胸鳍有黄绿色虫纹状图案,十分艳丽。

    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在离开水远行时,弹涂鱼会先在嘴里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它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因为嘴里的这口水可以帮助它呼吸,就像潜水员的氧气罐一样,而弹涂鱼的“气罐”则是充满了水的嘴。尽管弹涂鱼喜欢在烈日下跑来跑去,但它们终究是鱼,所以仍然得随时使身体保持湿润,否则就会死亡。弹涂鱼的身体结构变动得很少,还必须定时把身体浸在水中。因此,弹涂鱼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水塘周围进行的。

    不过,当弹涂鱼张开嘴进食的时候,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马上会流出来,所以它必须立即补充水。由于浅滩上的水有可能干涸,所以,弹涂鱼会在泥土还是湿的时候,就先给自己挖了个洞,以作为自己的掩蔽所。弹涂鱼会把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一来,即使是干旱的天气,弹涂鱼还是可以得到海水,以供呼吸之用。并且,弹涂鱼还会在泥洞里养育后代。泥洞给小鱼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条件,等小鱼长大以后,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

    弹涂鱼的腹鳍演化出吸盘,这有利于它稳固地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弹涂鱼之所以能在陆地移动,是靠坚强有力的腹鳍支撑着身体,而演变的很好的胸鳍肌肉则把身体向前拉。弹涂鱼把鳍当成桨,像在海中划水一样,在泥上行走。

    弹涂鱼是雌雄异体。由于弹涂鱼肝脏占的比例很大,成熟的雌雄弹涂鱼的体腹部在外观上均很大,所以不易判别性别,唯一判别其性别的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它的生殖孔。雄性弹涂鱼的生殖孔狭小延长呈尖状,雌性弹涂鱼的生殖孔红肿大而圆。雄性弹涂鱼的精巢二条,淡红色,在腹部两侧;雌性弹涂鱼的卵巢呈黄色,卵为黏性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