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印度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澳部长寻求与印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Rowan Callick[57]

    原文标题:Andrew Robb Woos India on Free Trade Deal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与印度的贸易合作。

    观点摘要:

    1. 时隔七个月,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再次访问印度,以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顺利签订,他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会很大。罗布先生这次访问的目标行业是服务业。

    2. 罗布先生曾与印度总理莫迪及其经济团队中的主要成员一同出席在新德里举办的全球首届服务展览会以及其他服务和投资圆桌会议。他曾在印度报纸上发表一篇评论文章,称澳大利亚作为印度的海上邻国将会促进印度服务业的发展,他写道,我们很容易察觉到中国在向印度学习有关服务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习近平也曾指出,印度有潜力成为“丝绸之路”上服务业的中心,从而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莫迪强有力的领导下,澳大利亚政府会认为印度是在向美国发出挑战。

    3. 罗布先生说,服务行业占澳大利亚经济的比重超过70%,但出口只占15%。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出口,其与印度在一系列的服务业合作项目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两国双向投资发展潜力很大。尽管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全球各大产业中处于转型时期,但是转型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4. 印度正在推动全球服务业的创新。在美国硅谷高科技发展中,印度的信息技术大学毕业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很多世界顶级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印度。

    5. 罗布先生说,印度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同时澳大利亚作为印度值得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将在印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澳大利亚与印度之间有许多具有协同效应的发展领域,包括医疗卫生、老年保健、教育、信息技术、法律与会计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保险和建筑业。如今,澳大利亚移民大多数来自印度,其中包括大量印度留学生。另外,澳大利亚的奶牛产量是印度奶牛产量的五倍,通过两国之间的投资和技术转让,这种差距将会缩小,从而更好地造福于印度人民。

    编号:20150428A030

    南亚的努力:在中国反常的影响中寻求一体化

    Monika Chansoria[58]

    原文标题:South Asia's Struggle: Searching for Integration amid the Anomalous Chinese Shadow

    文章框架:南亚地区的概况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阻碍;中国的南亚政策以及对南亚事务的参与;中国参与南亚事务的目的是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对促进南亚地区区域一体化和中国参与南亚事务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尽管南亚各国有共同的历史遗产,但南亚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地区。南亚在安全问题上的策略是极其复杂和令人费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南亚各国间存在信任赤字,南亚地区的区域安全机制无法发挥其效力。

    2. 虽然围绕南亚安全问题所进行的对话都考虑到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但事实上,从人口和包含范围来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南盟)是最大的区域组织,它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严重争议的政治问题阻碍了南盟的发展进程。南亚地区存在经济发展不协调、人口规模庞大和国内能源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断地给该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施加压力。南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南亚各国在进行国家建设时遇到挑战,与此同时,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经常因该地区一些国家的政治野心而受到阻碍。

    3. 南亚地区的政治状况、地缘战略和安全问题不仅仅受到区域内国家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国家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南亚各国进行了多层次接触,这有利于实现其在南亚地区的整体目标。中国的南亚政策有其战略、经济和政治多方面的动机,为了使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免于受南亚政治和宗教不稳定局势的影响,北京几乎与所有的南亚国家都建立了密切的双边关系。八个南盟国家中的五个国家与中国接壤,中国热衷于通过南盟这个区域论坛参与南亚次大陆的事务。在加德满都举行的第十八届南盟峰会刚刚结束,北京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将在南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最终希望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但它目前似乎安于暂时作为南盟国家的“对话伙伴”参与南盟事务。

    4. 南盟的三个成员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支持增加南盟成员国数量,希望中国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国。除了这三个国家,尼泊尔的一小部分领导也支持这样的呼吁。中国在尼泊尔出资建设公路、铁路网和水电项目,尼泊尔逐渐偏向中国,而非印度。南盟中近一半的成员国都呼吁北京加入该机构。中国早已因为对南亚各国普遍的影响力成为南盟观察员国,而现在南盟的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对南亚的影响力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

    5. 中国最终可能会成为南盟的正式成员国,并且将会获得对南盟事务的否决权,这对印度来说明显是不利的情况,因为中国可能会阻挠所有有利于加强印度在该地区战略地位的项目。早些时候,中国曾利用其影响力阻挠区域机构批准帮助印度升级基础设施的项目。2009年,中国限制亚洲开发银行(ADB)对印度贷款29亿美元的计划,并抗议在有争议的地区——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本书主编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2013年,印度政府再次将阿鲁纳恰尔邦和锡金的项目建设的申请提交世界银行,以避免多边银行对有争议的边境项目的金融援助遭到反对。

    6.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第十八届南盟峰会上的议程显然是通过承诺大规模的中国投资来吸引该地区的国家。这些投资项目包括“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和在南亚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南亚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中国还预计在南亚地区进行约250亿美元的贸易项目投资。相比之下,印度与南盟各国的贸易总额为170亿美元,中国在发展贸易和进行投资方面的能力已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现已成为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的主要援助国。

    7. 印度总理莫迪邀请南盟国家参与到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来,提出“重振和复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新德里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与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不丹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并且加入南亚自由贸易区,而中国只与巴基斯坦达成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此外,中国也鼓励南亚经济体消除所有贸易壁垒,促进贸易结构自由化,并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以吸引中国在南亚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

    8. 中国对南亚地区的大多数投资都以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港口、高速公路、桥梁和发电厂)贷款的形式出现,这表明北京深化参与南亚地区事务的背后有其政治和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海军力量逐渐增强,中国在印度洋海上利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9. 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常规武器和核技术。2012年,马加力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改革论坛上称,中国希望巴基斯坦“与印度达成军事平衡”,因为印巴军事不平衡不利于南亚的战略稳定,中国的南亚政策有“一个外部目标:印度”。2014年12月2日,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关闭红旗拉普口岸,并将此口岸称为连接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地区的喀喇昆仑公路上的战略重点,后来中国又增加了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新华社的声明似乎适时地对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问题上提供准外交支持,这反映了中国此前中立立场的转变。

    10. 南亚发现自己处于世界主要武器仓库的中心。这个主要武器仓库所在地区是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阿富巴一带的联邦直辖部落地区,这个次区域大量购买小型武器和轻型武器,并且是这些武器扩散的中转站。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阿富巴一带的联邦直辖部落地区的“枪文化”源于德拉阿当凯勒的3000家武器商店和5个生产枪支的工厂,其他南亚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它们曾经是武器扩散的关键中转站,而现在已经成为主要的终端用户。这些可以归因于激进势力以及一些南亚国家武装部队的发展。南亚地区薄弱的治理结构和社会经济差距造成长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中国对南亚地区事务的参与是为了通过减弱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来确保中国西藏和新疆的安全和稳定。“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和其他极端宗教势力近年来试图巩固其在新疆的基地,并一直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进行训练。

    11. 北京似乎陷入窘境。虽然它需要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南亚地区达到“平衡”,但它同时非常谨慎。这是因为随着巴基斯坦宗教激进势力的增长,其可能会对中国边境地区产生影响。中国与南亚接壤的边境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和云南,南亚地区已经开始在中国的内部安全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始于2007年的中印联合军事演习正是由安全因素驱动。截至目前,中印已经进行了四次联合军事演习,演练的主要内容都是应对叛乱和恐怖袭击。

    12. 中国与南亚各国在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合作是非常可取的。南亚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中国也需要有强大的政治意愿,并真诚地面对南亚各国。中国与南盟各国建立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密切联系,但很少用其影响力来提高南亚的区域一体化水平。中国往往通过与印度邻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牵制印度。一些南亚国家希望看到新德里和北京在经济和战略上的竞赛,但这对南亚的长期发展来说并没有益处。南亚地区需要增强凝聚力,并推动民主政治秩序的建设。

    编号:201501Z383

    印俄中智库就阿富汗问题的讨论[59]

    原文标题:India-Russia-China Trilateral on Afghanistan, June 29-30 2015, Moscow

    文章框架:解决阿富汗问题遇到的阻碍;中国发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连接俄罗斯欧亚联盟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可能性;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与连接俄罗斯和印度的天然气管道。

    观点摘要:

    1. 德里政策集团和东方研究所在莫斯科举行印俄中三方专家组研讨会,会议总结如下。俄罗斯的分析人士认为,“达伊莎”[即ISIS(伊斯兰国)]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安全威胁正在增加。他们强调,“达伊莎”正在阿富汗北部招募新兵,意图进入毗邻阿富汗的中亚共和国,特别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2. 针对这一威胁,中国提出设立论坛以重启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叛乱武装之间陷入僵局的和谈。塔利班也面临新兴恐怖组织“达伊莎”的威胁。

    3. 外界对谈判的缓慢进程感到失望,塔利班继续维护自己提出的关于和解的前提条件。中国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求巴基斯坦更多地推动实质性的对话。

    4. 印度和巴基斯坦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将会为反恐合作提供更多机会。上海合作组织在此问题上出台了大量的协议、备忘录和拟定草案,所有新成员国都需要签署这些协议、备忘录和拟定草案。

    5. 中国发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仍缺乏清晰的细节和时间表,当前只能从其指导原则中理解其目标和对日程的限制。

    6. 即将于乌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还将讨论连接欧亚联盟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可能性。建设南北交通走廊以连接中俄的两个项目对两国及沿线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伊朗和印度都需要为实现该地区的互联互通而作出努力。

    7. 在区域层面,有前景的跨国公司大型经济项目已经启动,但这些项目需要扩大覆盖范围。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出现,大型区域连通项目的数量会增多,覆盖范围也会扩大。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将连接俄罗斯、欧洲和印度,这条走廊在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方面有巨大潜力,还可以减少运输时间。但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发展需要区域国家之间密切合作。该走廊可以利用一部分现有的铁路路线。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估计需要融资5亿~10亿美元。

    8. 有一个提案是建设一条连接俄罗斯和印度的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将穿越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印度。该提案仍在考虑,其可行性尚未完全确定。

    编号:201506Z383

    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

    RSN Singh[60]

    原文标题:Implications of China-Pak Economic Corridor

    文章框架:印度国防部部长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巴经济走廊;中巴两国战略关系的转变与巴基斯坦媒体对经济走廊的评估。

    观点摘要:

    1. 在一次旨在修复边界问题的访问中,就在印度国防部部长安东尼到达前数小时,中国一位高级将领警告印度勿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不要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增加军队部署。这一言论的发表正值印度和中国讨论一项新的边界合作协议之际,这反映了北京向印度施压,并使其接受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提议这一事实。罗援少将是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他说:“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将中国视为军事大国也将其当作军事威胁来讨论的国家,印度应当多加留心自己的言行。中国仍然有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印方占领,这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就在安东尼访华前几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两国有争议的地区,或许是考虑到安东尼正在中国访问,印度媒体对此事件并没有进行宣传。在安东尼访华后的几天,又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进入拉达克东部。据称,中国军队拉着横幅,强烈要求印度退出所占领地。中国军队进入拉达克的频率、规模都在不断上升,印度对外事务部部长访华、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印以及安东尼再次访华都没有对两国关系产生任何有益的作用,中国在拉达克地区的“野心”可以说是其战略意图中的一部分。中国意在通过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进入印度洋地区。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与安东尼几乎同时对中国进行访问,有报道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决定同时与这两个邻国互动是了不起的外交举动,当然,印度不会同时邀请越南国家主席以及中国国防部部长。中国接待安东尼的仪式非常简单,相反,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则受到“红地毯”式的欢迎。中国相关媒体对安东尼及其在华的一系列活动只是轻描淡写,但却详细描写了谢里夫在中国的一举一动。因此,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关系可见一斑。在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印度国防部部长安东尼的访问也只是敷衍,更不用提“和平与稳定”“有利的环境”“加强国防交流”,以及“增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陈词滥调”。

    2. 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发展又是另一种情况:双方讨论并决定实施的合作项目包括连接两国的光纤网络、升级喀喇昆仑公路以及水电站等。更具时代意义的是,两国还签署了关于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协议,这条走廊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和中国的喀什连接起来。正如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所说:“这条走廊将会成为其‘国家的未来’,使巴基斯坦成为该地区的贸易枢纽。”在这条经济走廊上修建公路和铁路所需的费用高达180亿美元,双方还计划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修建长达200公里的隧道,建成之后,中国就可以借此到达霍尔木兹海峡(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通过此海峡运输)。谢里夫曾表示,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建成后,其他项目的建设步伐会随之加快。这条经济走廊上一系列的经济特区也会迅速兴起,这就是中国资助一些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好处。因此,谢里夫决定亲自监管该项目的实施。实际上,这条经济走廊使中巴两国步入“战略锁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在向印度发出警示信号。中国将会关注经济走廊上的安全问题,事实上,经济走廊更适合被称为战略走廊,因为它将使中国在波斯湾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3. 巴基斯坦相关媒体对经济走廊的可行性都持观望态度,其表示,环境和社会对经济以及人民造成的影响尚未全面考虑,并且巴基斯坦的动荡局势可能会给经济走廊蒙上一层阴影。但是印度将会根据该经济走廊带给中巴两国的红利来制定相关政策。

    编号:20130820A001

    中国战略崛起:区域霸权还是和平崛起?

    Vinny Davis[61]

    原文标题:The Strategic Rise of China: Regional Hegemony or Peaceful Rise?

    文章框架:中国崛起的意义;中国崛起引发周边国家的担忧;“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强硬政策;亚洲的地区安全框架;中美信任危机。

    观点摘要:

    1. 中国的崛起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得到大幅提升,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贸易以及金融体系中。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及制造业。因此,外界开始担忧中国是在和平崛起还是在寻求区域霸权。随着奥巴马政府将战略重点转移至亚洲,其外交、经济以及军事资源也在向亚洲转移。随着中国在亚洲地区不断崛起,其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的战略决策也会在亚洲各国引起强烈反响,因此,中美关系有待进一步观察。

    2. 中国的崛起的确使全球各国感到担忧,尤其是美国。然而,将中国的崛起视作其寻求霸权并且在全球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合理。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是为了寻求霸权。然而,中国军队频繁在南海进行的军事活动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这也促使美国开始采取“亚洲再平衡”战略,以此来捍卫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3.2013年,中国高层智囊郑必坚表示中国将崛起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和平的并且无威胁的全球大国,中国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并且努力参与到全球经济中,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崛起,而且是在努力地和平崛起。然而,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仍然与邻国存在领土和海上争端等问题。中国的发展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毛泽东时期的革命到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后来,可能由于“崛起”听起来太张扬,就把“和平崛起”改名为“和平发展”,将和平与发展联系在一起。

    4. 中国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使中国成为地区及全球的贸易主角。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努力在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地区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将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可以作为促进民间交流的通道,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其软实力。

    5.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海上“扩张”使东亚国家开始担忧。中国与越南在西沙群岛的争端持续存在,而且与文莱、菲律宾等国在南海也存在争端。中国认为它拥有整个南海的主权,并且与日本在尖阁群岛(即中国钓鱼岛——本书主编注)的主权问题上争论不休。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建设蓝水海军,以此控制主要的海上交通线。显然,中国的这种行为会“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因此美国会时刻警惕中国的一切行动。同样,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等大国以及新加坡、韩国和越南等小国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也都感到焦虑不安。

    6.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战争与革命”)战略对中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在崛起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同时,不会扰乱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就像美国和欧洲在地中海、加勒比海拥有的影响力一样。

    7.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甚至表示需要构建亚洲的地区安全框架,以此来“对抗”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这意味着中国将会加强与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并进一步重申中国在该地区应对美国的理念。因此,中国对美国在该地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战略的怀疑也不无道理。美国将中国排除在TPP之外的确令人怀疑。美国并没有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而中国是其中的一员,这也使得亚洲各国感到困惑,不知该服从于美国还是中国。

    8. 从长远来看,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信任危机可能会损害该地区相关各方的利益,中国与美国在能源以及安全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提升两国彼此之间的信任。两国于2015年在巴黎达成全球气候共识,并且曾在2013年签署《双边投资条约》,两国一系列的交往都有助于加强双边关系。然而,由于中国与一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议,而美国军队频繁干涉此事,这使得中美紧张局势一度升温。美国如果想要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那么就有必要采取建设性战略与中国交往,而不是遏制中国。

    编号:20150305B008

    连接中国!!![62]

    原文标题:Connecting Chinese!!!

    文章框架:印度对中国的重要性;“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的意义;“一带一路”对印度的意义。

    观点摘要:

    1. 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5月4日晚举办了一场高调的见面会,中国驻印度新德里大使馆的外交官访问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并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讨论。考虑到最近的发展情况,莫迪对中国的访问是中国政府接触和了解印度计划的一部分。此次非正式讨论的主题集中在印度应该如何利用与中国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对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强调了宏观联系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建议,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印度的“季风计划”和喀拉拉邦海岸线连接起来,以此来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目前印度的加尔各答市是唯一被包括在“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提出关于这一合作的建议,该建议中包括通过喀拉拉邦海岸线连接海湾地区和中国海岸线的计划。

    2. 喀拉拉邦一直对中国货物和渔业持接受态度,这为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此次计划同样关注海湾地区外来人口的利益。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合作是另一个重点,喀拉拉邦可以利用其本土医药系统的优势——印度韦达养生学,从而推动喀拉拉邦软实力的发展,并且使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3. 印度南部为大规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以实现两国的互利共赢。中国不应该期待在亚洲复制其曾在非洲获得的成功,这只会增加大家对中国的担忧。如果中国希望在此地区实现经济和政治一体化,那么其必须维护一种“亚洲性”。除非中国采取措施消除大家的疑虑,否则它将很难打破大家认为的中国会成为类似于国际货币组织中“三方垄断”(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想法。

    4. 印度作为中国投资的一个新兴市场将确保两国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在水电项目上投资的范围和印度作为中国电信公司最有前景的市场将再次凸显双方合作的重要意义。印度政府正在讨论投资其南部地区的更安全的计划。印度政府发起“季风计划”并设想用此计划代替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期望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在印度,科钦将成为通过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季风计划”的支点,这样就可以实现通过印度连接西亚海岸线和中国海岸线的完整的一体化进程。

    5. 中国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通过门户网站提供消费者-消费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企业的售后服务)在印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证明印度作为中国潜在的投资市场的重要性。中国代表团认为印度必须站出来参与亚投行,以促进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中国将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中国代表团主张印度应该利用“一带一路”计划的连接潜力,并表达了对重建与喀拉拉邦传统关系的乐观态度,喀拉拉邦与中国不同省份的合作对其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但是印度必须抛开两国的政治分歧并批准中国公司进驻印度。印度与中国的贸易赤字确实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其应该谨慎规划经济活动以确保国家利益。

    6. 公共政策中心的研究员和中国代表团同样讨论了印度延迟对想要入驻印度的中国公司的政治审查这一问题。为了实现国家间的一体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改善,而只有加强文化和教育项目的交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印度对中国的犬儒主义的态度。中国代表团对重新开通喀拉拉邦香料通道的建议持乐观态度,但中国不希望印度和其邻国过多地听取美国(对亚投行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的意见。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也成为这次会议的争论点,中国政府保证将不断提高其出口商品的质量。代表团同样支持扩大两国智库的交流,中国大使馆对本智库的帮助暗示了加强两国间的战略信任是十分关键的。

    编号:20150513B008

    印度的海洋政策应依托强大的海军

    Manoj Joshi[63]

    原文标题:India Should Anchor Maritime Policies on a Strong Navy

    文章框架:中国邀请印度参与“丝绸之路”项目;中国海军的实力与中国的海洋抱负;中国面临的海陆局势。

    观点摘要:

    1. 中国海军舰队穿过印度尼西亚的龙目海峡进入印度洋进行首次系列演习,两星期之后中国邀请印度参加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亚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并加强贸易往来。上周两国在新德里举行第17轮特别代表对话会议。会上,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邀请印度与中国进行海上对话。印度官员对这两个邀请表示欢迎,虽然他们认为对话的范围、性质以及议程都有待商榷。

    2. 中国此次演习受到极大的关注,三艘战舰(包括中国最大的可携带15~20辆装甲车和一个营的海军的长白山号战舰)穿过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之间的望加锡海峡和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的龙目海峡,最终进入印度洋。中国消息人士透露,这次演习使用乌克兰制造的巨大气垫船,动用两栖作战部队强行进入这两个海峡。中国媒体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滕建新的话说:“这次演习的目的是展示中国能够穿越对手所控制的海峡的能力。”顺便说一句,长白山号军舰比类似的印度加拉西瓦号军舰(2007年印度从美国手里买的二手战舰)大得多。中国有三艘长白山号这样的军舰,并且更多这种规模的军舰正在制造中。12月印度公开对国内企业招标,开发制造像长白山号这种规模的军舰。但是,按照印度一贯的作风,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中国大陆的海军是为了保卫沿海而配备的,但是现在中国正积极建设海洋强国,从俄罗斯军事杂志最近的一份报告来看,中国正在建造的航空母舰有4艘,并有可能扩展至6艘,同时,中国不仅在尝试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而且已经掌握了原来只有美国才具有的电磁弹射器技术。

    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对南亚进行“闪电式”访问时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并且随后将其作为主要的外交政策来推动,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孤立日本。与“陆上丝绸之路”平行的是已经开工的铁路、公路、输油管道等项目,这些项目从新疆通往中亚,一直到达欧洲。同时,中国还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计划(其中包括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缅甸)。与许多工业国家一样,中国的进口也依赖海洋通道,其80%的原油进口需要穿越马六甲海峡,而中国也意识到印度和新加坡分别处在马六甲海峡的两端,更重要的是,印度是美国的盟友。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潜在的威胁,北京开始积极寻找备用路线,包括龙目海峡,将来还有可能包括巽他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法》,所有的重要海峡必须保持畅通,即使它们是在某个国家的管辖范围之内,当然小型舰队在和平时期与在战争时期通过这些海峡时所适用的国际法规是完全不一样的。与“海上丝绸之路”同时进行的是穿越中亚、俄罗斯和缅甸的“陆上丝绸之路”。

    编号:20140220A007

    印度面对“丝绸之路”的两难处境

    Darshana M.Baruah[64]

    原文标题:India's Silk Route Dilemma

    文章框架:“丝绸之路”提出的背景;对“丝绸之路”倡议提出的质疑;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观点摘要:

    1. 正在南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国在印度洋上不断增长的海洋力量。习近平从马尔代夫开始了他的访问之旅——这是两国建交42年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马尔代夫——习近平需要确保这个岛屿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支持。鉴于斯里兰卡已经对该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习近平此次南亚之行的重头戏将会是周三对印度的访问。2013年习近平首次访问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他是第一位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领导人,在演讲中他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来往,并强调了中国与东盟“双赢”的合作关系。他还提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加强这一地区所有国家的互联互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他解释说,东南亚在历史上一直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中国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上合作,充分利用由中国建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来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李克强出访文莱、泰国和越南时又重申了习近平的这些主张。习李二人的倡议收到这些国家良好的反馈,这就为其说服印度洋国家支持该倡议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但是,中国却没有提出更多有关该项目的具体细节,到目前为止,建立自贸区,以及建设港口基础设施是这一项目最核心的措施。除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对其提供资金支持以外,今年5月北京建立了一个16亿美元的基金会来支持这个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雄心勃勃的计划。虽然“海上丝绸之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经济一体化并且加强印度洋地区所有国家的联系,但是这样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战略意义却仍不清楚。习近平访问马尔代夫时表示中国对该计划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并阐述了赢得这些在印度洋上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的支持对北京的重要性。

    3. 印度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战略目的远远超过经济意义。通过加强各国的联系以及在印度洋沿岸地区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中国参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这一倡议可以给中国提供一个契机来扩大其在孟加拉湾的影响力。新德里一直警惕中国在印度洋的力量,而由于细节的缺乏,“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也会增加这种可能性。虽然新德里最初的反应是积极的,但其官员提出最终无论是接受或拒绝北京的邀请,在此之前印度都要了解该倡议的具体细节。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对这一倡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西太平洋上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给其蒙上一层阴影。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都缺乏具体细节,因此,其可以被视为通过提升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来达到占据海洋主导地位,从而扩大中国在整个印度洋的影响力的目的。随着马尔代夫之旅的成功,本周习近平见到莫迪之后最有可能重点谈论印度是否加入“丝绸之路”倡议的问题,印度必须权衡支持与不支持该倡议的战略后果,而最后印度必须打破这种困境,拿出一个具体方案来应对北京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编号:20140916A007

    中国在斯里兰卡

    Raja Mohan[65]

    原文标题:China in Lanka

    文章框架:中国与斯里兰卡进行军事合作;斯里兰卡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之间的复杂关系;印度极力维持英国统治时期的南亚局势;对印度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上个月中国潜艇驶入斯里兰卡海域,受到斯里兰卡的热情欢迎,这遭到印度的反对一点也不奇怪。今年9月,在习近平访问斯里兰卡的前几天,一艘中国海军潜艇停靠在科伦坡港口。去年12月,有报告称中国的核潜艇已经开始在斯里兰卡海域出没,习近平对外宣称这是为了扩大中国与斯里兰卡的防务合作,同时寻求科伦坡对其“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支持。新德里也不再刻意掩饰其对中国在南部海域行动的关注,斯里兰卡与北京进行军事合作的事实已经很明显了。

    2. 上周印度国防部部长贾特里会见了斯里兰卡国防部部长拉贾帕克萨(该国总统的弟弟),由于贾特里屈从于来自金奈(印度第四大城市)的政治压力,(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发现很难平衡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少数民族和印度的其他安全利益之间的平衡。无论是在日内瓦为斯里兰卡人权纪录投票还是为泰米尔纳德邦培训防务人员,抑或是印度总理前往科伦坡出席联邦首脑会议,这些都是国会屈从于金奈方面的压力而作出的选择。莫迪政府在应对与斯里兰卡的激烈竞争时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他领导的人民党很少受到金奈方面的压力,莫迪决定邀请拉贾帕克萨总统于2014年5月出席他的就职典礼也反映了这一点,尽管这遭到泰米尔各党派的反对。这反过来也给莫迪更多空间以针对性地处理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但也很有限。因为,莫迪预感到有巨大的机会来扩大其领导的人民党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影响力,他也意识到一个事实,即泰米尔纳德邦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一个关注点上,那就是印度对斯里兰卡的总体战略方案。

    3. 印度一直排斥国外势力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英国统治南亚时印度是这一地区的权威力量,维持着印度洋的和平与稳定,这也是英国留下来的政治遗产。英国的统治确保没有欧洲势力过于靠近南亚的陆地边境或者在印度洋地区建立具有威胁性的海军力量,印度独立后也采取同样措施以延续这一状态。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极力反对巴基斯坦加入美国的双边与多边同盟,并且不断努力将其他外部势力赶出这一地区,同时也意识到为周边小国提供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中国取得对西藏的实际控制权后与缅甸进行了关键性的军事合作,而印度则面临着国内叛乱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尼赫鲁与不丹和缅甸签订了安全条约,还发起与更远的一些重要国家的防务合作,比如埃及和印度尼西亚。然而,尼赫鲁及其继任者发现同时维持和平与稳定是不可能的,印度既不能阻止外部军事力量进入南亚地区,也不能为其邻国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并且由于几十年来印度与邻国的关系一直不好,这些国家都与外部力量一起来抵抗印度对其的蛮横举动以及强加的政治影响力。

    4. 最开始,印度的邻国转向英美这样的大国,这刺激着新德里的神经。20世纪80年代,英迪拉和甘地告诫科伦坡不要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国变成印度邻国的最重要的区域外合作伙伴,印度已经不能单纯地希望削弱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对邻国设立红线或者施加公共压力已经不起作用了,限制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的唯一方法是扩大其自身与所有邻国的合作,包括国防领域。印度团结进步联盟实际上已经加深与印度邻国的防务合作,但这仍不是外交部、国防部和军队的战略优先事项。现在莫迪必须选择与那些较小的邻国进行防务合作,虽然这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政治与体制框架现在必须出台了。

    编号:20141029A007

    为什么印度应该加入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Geethanjali Nataraj[66]

    原文标题:Why India Should Join China's MSR

    文章框架:印度对“丝绸之路”态度冷淡的原因;外界对该计划的种种猜想与评价;丝路计划给印度造成的冲击;印度应该加入该计划的原因。

    观点摘要:

    1.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保持这种发展势头,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以“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名的经济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发展中国东南部的内陆省份,使这几个省可以进入东南亚和西亚的广大市场,这样中国就可以通过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参与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来。同时,中国也诚挚地邀请印度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印度对此的态度仍旧很冷淡,原因在于印度不确定该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实施,怎样实施,以及是否符合地缘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否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

    2.“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泉州市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从吉隆坡到加尔各答,穿越印度洋北部到达肯尼亚内罗毕。中国认为“丝绸之路”计划不仅可以使周边地区发展起来,也能升级与印度-太平洋地区、东非地区和地中海地区的联系与合作方式,以此来加强这些地区渔业的发展,并减少灾害的发生。一些人支持印度积极参与该计划,而另外一些人认为应该警惕这其中暗含的军事意图。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是想通过这一项目来达到其“重建亚洲秩序”的目的,同时慢慢瓦解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还有一种看法是,“丝绸之路”倡议是为了应对美国的“重返亚洲”计划,该计划旨在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并且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比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从而使美国及其盟国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3. 中国对印度有开“空头支票”的传统,中国正在按照“丝绸之路”计划建设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并且试图通过其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经济实力来扩大其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正在花大把的钱对印度的周边国家进行投资,而这些南亚国家也倾向于使用这张“中国牌”来对付印度,从而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越来越多的南亚经济体进入中国的影响力范围导致印度是南亚地区的“权威”这种传统观念一次次受到严重冲击。

    4.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经济和战略的指导原则。在过去的35年里,中国一直专注于其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该倡议是一个全面的、多角度的政策,不仅要把中国变成亚太地区的大国,而且要成为全球大国。通过这一计划,中国可以使其西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也会为中国的商品和资本找到新的出口市场。鉴于发达国家的需求有限,这些新的出口市场大部分都是由于中产阶级增多而有巨大国内需求的国家。

    5. 基于上述原因以及印度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印度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机会,而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中来。不管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两者都连接中国和中亚——这就要穿越印度的外围地区,因此印度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最重要的是,如果印度不参与进来就可能被南亚国家孤立,而且东盟国家也决定加入其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最好的选择就是接受中国的邀请,同时也可以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印度不能对“丝绸之路”倡议视而不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对中国巨大投资的极度渴望,而加入其中就可以使印度获得中国的更多投资。此外,“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也会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与缅甸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与此同时,该项目可以促进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其“东进政策”。

    6. 纵观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步伐,印度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来使自己成为该项目中的积极成员。对印度来说,“海上丝绸之路”为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来加强其与他国的双边及区域合作。印度没有中国那样的经济实力,但是对其周边的沿海国家进行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并降低其主导地位。中国和印度向东盟国家、南亚地区、中亚地区以及一些西欧国家出售相似的产品,如果“一带一路”项目成功,那么这些国家很可能将贸易对象由印度转向中国,因为与中国做生意变得更方便,货币兑换也更容易。展望未来,对印度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不仅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

    编号:20150610A007

    中俄新的伙伴关系

    Himani Pant[67]

    原文标题:The New Sino-Russian Partnership

    文章框架:俄罗斯与中国关系转变的背景;中俄达成友好关系的两个标志及其影响;俄罗斯威胁到西方国家的原因;中俄进一步加强友好关系的表现;中国对乌克兰危机的态度;对“中国梦”进行分析与阐述;中俄关系未来的走向。

    观点摘要:

    1. 持续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西部面临自冷战以来最糟糕的局势。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已经表明立场(对俄罗斯持批评态度),但是北京方面持何种态度仍然不明朗。面对西方国家日益强烈的敌对态度,很明显,俄罗斯正在将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可以理解为中国)来缓和西方国家对其制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俄罗斯进行的一次地缘政治的赌博。这次莫斯科战略方向的调整使北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这样中国就多了一条获得俄罗斯自然资源的途径。

    2.2014年5月普京出访上海,当时正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抨击最猛烈的时候。似乎是为了报复这些国家,俄罗斯天然气巨头——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一份有效期长达30年并且价值4000亿美元的合同,并且中俄两国也于当月在东海(中日两国有争议的地区)进行了一次联合军事演习,很明显这是为了应对日本的挑衅,但是也引起华盛顿方面极大的担忧。以上两件事情都会使中国受益:第一,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不得不以低价将能源卖给中国;第二,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给美国企图称霸亚洲以及利用日本在南海牵制中国敲响警钟。正如安德鲁·库钦斯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说的那样:“这对中国最大的好处就是重新平衡了东亚地区的力量并以此瓦解美国的同盟。”

    3. 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像俄罗斯这样一个“正在衰落”的大国会给西方带来如此严重的威胁。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的行动。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视角来看,那就是普京想要重建苏维埃帝国。第二,俄罗斯并不看好欧盟向东扩张的政策,并且俄罗斯认为这种扩张实际上就是北约组织在扩张。俄罗斯的安全危机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那时北约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其最初承诺的规模。因此,由过去印证未来,俄罗斯现在的担心不无道理。

    4. 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全球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也许对俄罗斯而言中国就是最合适的盟友。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说的那样:“习近平对普京来说非常重要,对维持俄罗斯的‘面子’也非常重要。”2015年4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会见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他强调中俄关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两国潜在的双边合作完全符合两国当前以及长远的需要”。一个月以后,习近平作为主要嘉宾出席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庆祝抗击德国纳粹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在这次大阅兵开始前夕,两国签署了32项双边协议,其中包括网络安全协议。在大阅兵当天中国方阵也出现在阅兵队伍里,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也象征着中俄关系正在不断加强。中俄两国并不是最好的朋友,此时此刻将这两个大国联结在一起的就是共同需求以及未来的利益。俄罗斯为了抵抗西方国家的制裁而不断寻找新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其对自然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这样一来,两国就形成了供求关系。因此,这对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所以,尽管中国可能不会对乌克兰局势有什么兴趣,但是绝对会对获取乌克兰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兴趣。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超过880亿美元,而2014年则超过953亿美元。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也对目前的贸易现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期望2015年双边贸易额能达到1000亿美元,两国甚至声称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要达到2000亿美元。至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发动制裁以来中俄关系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5. 此时中俄的友好关系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但中国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行动不作任何表态,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双方友谊的一种“背叛”,也违背了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北京在国际会议上对乌克兰危机这一事件持中立立场,通过玩“外交游戏”来维持自己的立场,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时选择弃权。2014年3月习近平出访德国时做出澄清,表示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私利并且相关各方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此次冲突。

    6. 中国日益变成亚洲巨人,并且与世界各国进行“豪赌”。2012年12月,新上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梦”这一理念,并且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做了一次演讲,“中国梦”的概念被视为中国新的指导原则——指导其自身以及与他国关系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维持与欧洲的友好关系对实现习近平的“中国梦”来说非常有必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而且陆路覆盖的范围很广,势必会穿越中亚、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入东欧,最终到达中欧,因此中国可以很好地处理与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目前的地缘政治现状对中国是有利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建对“一带一路”项目非常重要,因为该银行可以为其融资。

    7. 习近平的外交政策中一直强调“丝绸之路”项目的发展,因此,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都占上风,这不足为奇。中俄两国的关系越近,俄罗斯就越需要调整政策以适应中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虽然从表面上看俄罗斯十分依赖中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俄罗斯再次与中国达成友好关系是因为其想要推进自身经济的多样化,然而,在其多样化的进程中,中国对俄罗斯的资源和能源需求却在不断增长。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两国双边经济合作中存在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对俄罗斯非常不利。俄罗斯主要对中国出口石油、煤炭、木材、黄金以及重要的制造业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这样的贸易状况会让人想到20世纪兴起的殖民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那么中国对俄罗斯市场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并且会使俄罗斯变成中国的初级盟友。这是颇具讽刺意味的,因为莫斯科拒绝“从属”于华盛顿,却走向“从属”于中国的道路。

    编号:20150612A007

    中俄友好打破西方对俄政策

    Uma Purushothaman[68]

    原文标题:Xi-Putin Bonhomie Fails Western Policy Towards Russia

    文章框架:中俄关系转变的背景及表现;对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的分析;分析中俄协议对两国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对中俄联盟后果的担心。

    观点摘要:

    1. 中俄不断增强的伙伴关系表明西方国家孤立俄罗斯的企图失败了,西方国家制定的这些政策只是将俄罗斯进一步推向中国。中俄两国正计划加强在中亚事务上的合作,并且调整对这些欧亚地区的前苏联国家的政策。201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抗击德国纳粹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普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并肩出现在阅兵台上,西方国家共同抵制这次庆祝活动,而102名中国士兵参加了阅兵仪式。仪式结束后普京发表演讲,他强调中国是“二战”中抗击军国主义的亚洲主战场。随着乌克兰危机爆发,中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不像西方国家,中国没有公开批评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2014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一项宏大的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协定,与此同时,两国的军事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双边贸易额超过880亿美元。此外,两国在其他多边论坛和全球事务中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2. 在胜利日庆祝活动期间,普京与习近平发表了两份联合声明,这些联合声明反映了两国在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伊朗和朝鲜等问题上日益增强的共识,并且双方都同意进一步加强友好关系来共同努力解决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棘手问题,包括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和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从而巩固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局势。虽然这些内容都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第二份声明还是令人大吃一惊:中国对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EEU)表示支持。中俄两国已经决定创建一个对话机制,以此来整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并且计划把上合组织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中国已经同意开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济和贸易合作的谈判,并且开始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长期计划,北京和莫斯科将在欧亚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中进行合作,它们将“努力维护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3. 欧亚经济一体化项目很快就可以实现,中国可以为该项目的发展提供所需资金以及必要的支持。普京说,中俄两国已经决定在欧亚大陆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空间”来实现两国“更高层次的友谊”,而欧亚经济联盟对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俄罗斯也将从丝路基金中获得资金来发展农业,中国也就获得一个通往欧洲的可信赖的中转站。两份联合声明的签署也标志着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习近平结束俄罗斯之行后也访问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这两个项目的整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可行性大大增加了。选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对俄罗斯来说相当艰难,其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已经转变成政治影响力。俄罗斯现在意识到其并没有中国那样的资金优势,并且中国正在渐渐坐稳中亚地区的“第一把交椅”,而自己开始退到第二的位置上。如果上述声明中的内容都得以落实,那么两国将共同来“控制”这一地区,俄罗斯负责安全问题,中国负责经济问题。这就意味着中亚国家失去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来回周旋的机会——其多边政策可能就会失效。

    4. 自2013年以来,普京与习近平共进行过9次会晤,这期间双方的高级官员也多次进行会面。随着最近一份联合声明的签署,中俄两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开始划分势力范围。一旦中美之间的竞争升级,那么中国有俄罗斯这个能够克服最糟糕境况的国家作为盟友(拿破仑和纳粹德国都在此付出惨重代价),这一点西方国家注意到了吗?

    编号:20150616A007

    巴基斯坦——中国新的“前沿阵地”

    H.K.Dua[69]

    原文标题:Pakistan, China's New Frontline State

    文章框架:阿富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影响;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复杂关系;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利益较量;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对巴基斯坦的影响;中巴关系对印度的影响。

    观点摘要:

    1. 阿富汗之所以一直处于种种麻烦与争端之中,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地理状况及地理位置,许多国家利用这种特殊且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多山的地形大做文章。约两个世纪以前,英国和俄国一直在阿富汗地区打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被由美国支持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打败,苏联也因此付出代价,那就是其国内经济的崩溃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倒台。“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开始打击并摧毁受阿富汗保护的塔利班基地组织。美国军队在阿富汗驻扎了长达13年才撤出,战争使美军疲惫不堪,美国却没有获得任何胜利也没有达到自己主要的目标。根据对阿富汗战争的最新统计数据,13年来大约有150万人失去生命。实际上,美国现在虽撤出了主力部队,却象征性地留下一支9800人的军队来保护其残留的利益。虽然阿富汗是其地理因素的受害者,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巴基斯坦是更大的受害者。

    2. 现在,美国从阿富汗撤走了其大部分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历史传统,巴基斯坦又变成一个“前沿阵地”——这里当然是指其与中国的“全天候”伙伴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友谊,中国给巴基斯坦提供核技术、导弹、潜艇、军用飞机以及重型武器。现在这种“全天候”的友谊已经变成兄弟关系,并且巴基斯坦也成了中国在喀喇昆仑山脉地区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从阿富汗撤军造成阿富汗在很多领域处于权力真空状态,而这正是中国一直想看到的,中国向来很擅长经营地缘政治关系,并且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以从中获取利益。

    3. 事实上,巴基斯坦也对阿富汗这种真空状态动了心思:当一个亲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从中分得一杯羹的时候,对巴基斯坦来说这是开创一个新局面的更好的机会。巴基斯坦继续对穆拉·奥马尔(“9·11事件”之前曾长期为基地组织提供保护)示好,以及对哈卡尼集团(塔利班的联盟集团)和其他塔利班提供支持不是没有原因的,与不同的塔利班分支保持联系对巴基斯坦来说可以更好地与美国讨价还价。虽然卡尔扎伊政府试图直接与塔利班进行谈判,但是他的接班人阿什拉夫·加尼却更倾向于依靠巴基斯坦来解决塔利班问题从而稳定阿富汗局势。难怪加尼力排众议,同意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与阿富汗安全机构之间的协议,这对巴基斯坦来说是个不小的收获。

    4. 就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新政府周旋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地活跃在阿富汗地区,并且加尼上任后访问的第一站就是中国。最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塔利班代表团最近也访问了中国,其中一个访问了北京,而另一个访问了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很显然,面对这种不断发展的局势,中国的利益已经不再局限于租用阿富汗的铜矿。中国与塔利班代表团的直接联系也表明其对活跃在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圣战”组织的关注。同时,巴基斯坦和中国在阿巴地区的步调也越来越一致,因为巴基斯坦深知其在这块备受蹂躏的土地上不能独自作战。因此,如果中国这个值得信赖的盟友进一步对巴基斯坦以及这一地区产生兴趣,那么这对巴基斯坦来说是莫大的优势。

    5. 中国要建一条经济走廊——横穿巴基斯坦连接中国与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和输油管道——这可以被看作是中巴联盟的一部分,而中国也想凭借这种联盟关系将触角延伸到波斯湾。中国想要以巴基斯坦为“前沿阵地”来保护其贸易路线和石油供应通道,并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很明显,巴基斯坦成为中国的“前沿阵地”需要做好付出一些代价的准备,那就是失去独立制定一些外交政策的权力。但是请记住,在国家事务中,一个被当作“前沿阵地”的国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自由意志的工具。即使巴基斯坦在“哥哥”的怀抱里获得一些“好吃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个怀抱开始收紧时,巴基斯坦将很难独立行动。

    6. 印度不能无视其西北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莫迪访问中国之前,新德里致电中国,抗议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地区(POK)从而进入波斯湾水域,莫迪很可能是想在访问北京的时候再谈这一问题。但目前尚不清楚在明年美军完全撤走后莫迪将会采取何种政策来保护其在阿富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坐下来想办法,来确保印度仍然可以在阿巴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编号:20150622A007

    中国的“一带一路”外交政策

    Rakhahari Chatterji[70]

    原文标题:China's Belt & Road Diplomacy

    文章框架:对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的简单介绍;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政策的过程;“一带一路”项目面临的复杂问题;各国智囊团对“一带一路”的分析与看法。

    观点摘要:

    1. 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刚刚在昆明落下帷幕,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外交政策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这次会议召开期间恰逢盛大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在昆明举行,这被云南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们视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年,印度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团规模相当大,其他与会国家还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马尔代夫和新加坡,当然还包括一支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规模庞大的代表团。

    2. 习近平上任以来就对“一带一路”项目格外重视。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推出这一倡议,自此之后,他在访问中亚和南亚时都会重申这一概念,甚至大力推销自己提出的这一计划,而且之前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也可以被纳入“一带一路”计划之中。在习近平对南亚一系列的“闪电式”访问的过程中,中国将这些地区的智囊团看作一种重要的工具,借此来使这些地区的高层领导人、决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老百姓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共识。中国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可以使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受益,这样一来,这些国家就可以齐头并进,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3. 中国代表认为“一带一路”项目是北京有史以来提出的“最复杂的”概念。在该项目圆满完成之前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落实和完善。比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能会穿越自然灾害多发以及恐怖分子活跃的地带,因此参与该项目的国家还需要对这条走廊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反复讨论,并且其处理方法是否可行决定整个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另外,还存在对该项目的财务评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务实的态度,那么该项目就会半途而废。为该项目募集资金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亚洲开发银行借贷的资金显然是不够用的,因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由中国主导)的成立并投入使用是势在必行的。

    4. 南亚智库代表团成员普遍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概念,尽管他们也提出一些担忧。其中也有一些吹毛求疵的挑剔和指责,比如有人提出中国对该倡议是“只管兜售概念,却不解释具体细节”,中国需要进一步详细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细节,每个相关国家都需要了解。虽然“大战略”和“大胆举措”不是什么新说法,但还是有人用这样的字眼描述它。对“一带一路”的普遍看法是不应该强迫任何国家参与其中。

    5. 中国和南亚代表认为进一步的互相信任对“一带一路”的成功实施是必要的,虽然该项目有巨大潜力,但还要看中国如何处理相关国家之间的利益。当然,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加强了与南亚的合作,近年来在能源、交通和贸易等领域的双边合作都取得巨大进展。中国的外贸进口对促进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减弱。对中国而言,现在不应该再将美国及欧洲作为其主要的出口市场,而是应该调转方向,将亚洲邻国作为其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整合其国内经济与南亚地区的整体经济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南亚国家需要仔细考量是否能从该项目中受益。

    编号:20150625A007

    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给印度带来什么?

    Richa Sekhani[71]

    原文标题:What Does the FTA with EEU Has in Store for India?

    文章框架:对欧亚经济联盟的介绍;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发展;印度的医药行业有望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益;自由贸易协定也会制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给印度带来的益处。

    观点摘要:

    1. 与欧亚经济联盟(EEU)——一个由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组成的经济联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为印度加强其与该区域成员国的关系带来巨大的潜能。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1月1日开始运营,旨在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GDP达到4万亿美元的统一市场。欧亚经济联盟国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储备,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矿物肥料、煤炭、铁矿和钢铁等,并提供一个用于探索经济更好发展的现成市场。毫无疑问,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将使印度的经济获得巨大收益。

    2. 印度与所有欧亚经济联盟国家享有友好关系。如果自由贸易协定顺利实施,印度将有机会与这些国家探索战略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对所有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来说,印度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印度一直是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印度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是相当低的,印度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在2013年达到100亿美元,与亚美尼亚的贸易额是6300万美元,与白俄罗斯是4亿美元,与哈萨克斯坦是5.05亿美元,而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额仅仅为3500万美元。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将会使这些贸易额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

    3. 为了促进经济融合与合作,欧亚经济联盟提出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的概念。建立关税同盟的整体思路是消除集团内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且制定一个共同的对外关税政策,以确保商品和服务的单一市场有效运作。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建立了一个共同制药区域。多年来,印度在全球医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印度制药产品在俄罗斯面临非关税壁垒,一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这些问题将得以解决。此外,医疗费用逐渐增长以及印度制药公司的信誉不断提升已经使独立国家联合体(CIS)——包括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盯上了印度的制药产品。鉴于俄罗斯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将呈两位数的增长,自由贸易协定将会为印度的医药产业提供巨大的机会。

    4. 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制衡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要。中国已经通过其庞大的投资和贷款在该地区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通过落实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旨在提升其与中亚地区的互联互通。

    5. 通过成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A)的一个成员,印度将会对欧亚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丝绸之路”从印度北部延伸到欧亚大陆的各个方向,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使印度进一步发展其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多边贸易。

    编号:20150626A007

    莫迪的地缘政治

    C.Raja Mohan[72]

    原文标题:Modi's Geopolitics

    文章框架:印度总理莫迪将参加在俄罗斯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印度历史上的不结盟政策;印度在未来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将面临选择难题;对印度总理莫迪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去年出席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时,印度总理莫迪还是会议上的新面孔,而在本周前往俄罗斯参加新一轮金砖国家峰会时,他已经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并享有声誉。虽然他在国内的政治调动空间有限,但莫迪将坚持制定有力的外交政策。莫迪的真正挑战来自大国之间的竞争,这将改变印度的外部环境。冷战后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相对和谐,这使得印度过去的领导人能够自由地追求与各大国的友好关系。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印度与俄罗斯保持合作,并加强与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印度一直大受欢迎,它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新德里将其称之为“多边”关系。莫迪可以与美国领导人站在一起,宣称印度和美国是“天然盟友”,也可以与俄罗斯和中国一起呼吁建立“多极世界”。

    2. 如果大国之间没有争斗,那莫迪的一系列举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但随着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莫迪领导下的印度迟早会面临选择难题。美国和俄罗斯在中欧地区正紧盯对方,中国正试图限制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而华盛顿正在巩固其传统同盟关系,并寻求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3. 冷战期间,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采取不结盟政策,从而避免在大国之间作出选择,但印度在后期渐渐靠拢苏联,与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印度发现自己失去了前苏联的支持。

    4. 当前,印度在大国的竞争关系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经过二十五年的改革,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国防支出总额在世界上排名第八。虽然很多人认为印度可能在新一轮大国对抗中塑造出全球新的权力平衡局面,但新德里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声音仍是“不结盟主义”。新德里可以从全球权力转移的角度理解传统地缘政治。当面临选择难题时,印度必须从地理位置、经济依存和政治价值观的角度仔细考量。

    5. 今年1月,莫迪总理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中表达了美印两国希望促进印度洋和亚太地区繁荣的共同愿景。两位领导人希望扩大两国战略合作,并提出建立印度洋海上联盟的设想。

    6. 本周,莫迪将出席两个多边峰会,这两个多边峰会旨在“遏制”美国的影响力。其中一个是金砖国家峰会,另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SCO)会议。尽管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但它们仍相互支持,努力构建非西方的国际和区域机构。它们也想实现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和中国“丝绸之路”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

    7.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当然希望将印度纳入正在构建中的欧亚大陆联盟。虽然印度的灵活外交可以掩盖其多边战略中正在出现的裂缝,但到了没有回旋余地的最后关头时,印度必须作出艰难的抉择。

    编号:20150707A007

    印度洋地区的中国潜艇:是游戏的改变者吗?

    P.K.Ghosh[73]

    原文标题:Chinese Submarines in IOR: Game Changers?

    文章框架:中国潜艇频繁出现在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的用意;印度的战略决策。

    观点摘要:

    1.《今日印度》报道称,2015年5月22日,中国的335号“元”级潜艇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巴基斯坦卡拉奇港。这艘潜艇有至少65名艇员,在卡拉奇用了至少一周时间进行燃料和后勤补给,然后返回中国。

    2. 早在去年年底中国有船只停靠在斯里兰卡,这令印度大为吃惊。然而之后中国再次部署一艘“商”级核潜艇进行反海盗巡逻——一种闻所未闻的海底作业。中国的这些行动似乎永远不会终止,然而,印度对此几乎无动于衷。印度舰队中已有13艘潜艇老化,其鲉鱼潜艇项目迟迟没有动工,因此,其对中国的反应也显得比较迟钝。在战略层面,印度在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进行的三边、四边海上演习时表现得很懦弱,并且印度关于构建海上共同安全网络的想法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3. 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作为一个逐渐崛起的海洋大国,中国也像曾经的英国、美国和苏联一样,使自身的力量能够辐射到更远的相关战略海域,比如印度洋地区。事实上,中国是在实施其“走出去”的海洋战略,并且能够在关键的海上交通线上与相关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此外,巴基斯坦计划购买8艘现代化的“元”级潜艇(093A型)。不少分析家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频繁出现的潜艇与该地区的其他力量联系起来,然而问题是中国的潜艇是否真的在改变该地区的游戏规则。

    4.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尽管潜艇可以增强国家军事实力,使对手畏惧,但它们只有被部署到咽喉要道或者远离港口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潜艇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不可能改变游戏规则。此外,中国也不会派遣仅有的几艘潜艇发动攻击。

    5. 中国计划通过加强与南亚、东南亚以及东非各国的联系,在该地区建立先进的军事基地,以用于其频繁的海军行动。不容置疑,中国的任何战略都会有其全天候伙伴巴基斯坦的参与,巴基斯坦紧邻海湾国家,并且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不断加深,这为两国进一步开展军事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6. 从表面来看,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为了在该地区的港口建立经济中心,用于贸易和经济发展,这将会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中国部署潜艇的用意有待进一步仔细探索。从战术层面来说,中国部署潜艇也在向印度安全部门(一直对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地区的影响争论不休)传达信号,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有能力保护其合法拥有的海域。

    7. 鉴于中国潜艇可能会频繁出现在印度洋地区,印度国防部门必须制定一些对策。印度的国防部必须了解中国海军的弱点。在军事储备方面,印度需要启动P75项目,同时提高其反潜作战(ASW)的能力;在战略层面,印度需要在印度洋与其海洋合作伙伴例如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进行军事演习,并且与印度洋地区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用一种全面的视角看待今天的发展,加强军事合作关系,构建地区安全网络。

    编号:20150707A00701

    中亚:莫迪想要赶上习近平?

    Manoj Joshi[74]

    原文标题:Central Asia: Modi Trying to Catch up with Xi?

    文章框架:印度进入中亚并赶超中国所面临的困难;中国在中亚地区取得的成就;印度面临的地缘政治局限;对印度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莫迪访问中亚地区是印度想要在此地区赶超中国影响力的一个实例,但是五天的访问很难实现他的目标。尽管如此,考虑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这样的访问还是受欢迎的。本次访问的一个前提就是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组织。上合组织的性质和北约是不一样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加入上合组织对印度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印度保持与俄罗斯的联系并且阻止中俄两国过分亲密从而形成轴心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对中亚地区进行了两次访问,这使得莫迪也迫不及待地开启中亚之旅。很不幸,甚至是莫迪这样的超级政治明星也无法超越习近平。因为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有大量的资金可以在这一地区进行投资,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他计划。同时,印度还缺乏地理优势,其不像中国一样与中亚地区有着天然的地域联系,鉴于印度在与阿富汗有一部分接壤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合法诉求,其勉强可以与中亚地区取得地理上的联系。但是,克什米尔这个关键区域却被巴基斯坦所控制,这样就阻断了印度和阿富汗的陆上联系,而巴基斯坦的政策就是不给印度任何可以进入阿富汗和中亚的机会。如果印度可以利用上合组织来打破巴基斯坦这个防卫,那么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2. 中国对其“一带一路”项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与中亚的贸易总额达到10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翻了30倍,而当前,双方的贸易总额是50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此期间,中国在这一地区建成了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特别是新的能源管道——横穿哈萨克斯坦的阿特劳-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这些举措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2009年开工的天然气管道打破了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天然气垄断,这些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横穿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中国西部,同时,起始于塔吉克斯坦的另一条管道很快就要开工,再过几年,中亚地区将会满足中国30%的天然气需求。另外,中国已经建成了几条通往中亚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并且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发展和应急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该地区融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范围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3. 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的主要经济伙伴,但是当涉及政治和安全问题时,中国对俄罗斯的反应依然很敏感。目前两国在中亚地区有了明确的分工:俄罗斯主要负责安全事务,而中国主要负责经济事务。中国的这些举动有着双重目的,一方面,可以淡化新疆的民族激进分子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与这一地区的联系可以增强中国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从而阻止美国在这一地区称霸的企图。现在中国已经开辟了通往欧洲的货运列车,中国希望进一步加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所有这一切不仅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挑战,而且对美国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最初,美国很高兴看到中国削弱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但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及中俄“轴心关系”萌发之后,美国开始担心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资源整合会促使中俄进一步联盟来制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4. 地缘政治因素限制印度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印度与中亚地区每年的贸易额为10亿美元,只是中国的五十分之一。莫迪此次中亚之行关注的焦点是获取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天然气、石油和铀等能源资源。印度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互联互通:可以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运送到印度的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管道建设受阿富汗政治条件限制,并且因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全面封锁而困难重重。印度可以寻找外部通道,比如穿过伊朗来连接中亚和印度,或者修建连接孟买和坎德拉西部港口与伊朗恰巴哈尔港和阿巴斯港的南北向铁路,从通往俄罗斯的路线中开辟通往中亚各国的通道,但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这需要积极的外交政策和有效的项目管理。现实情况却是,印度的这些计划都还在设想中,而中国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然而,更大的问题是地缘政治,印度针对德黑兰的一系列举措也由于西方国家和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而受到限制,这使得印度很难进行类似恰巴哈尔港项目那样的投资。对伊朗的制裁很快就会解除,但是伊朗人民不可能忘记在过去十几年新德里对美国的大力支持,这将不利于印度和伊朗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

    5. 莫迪应该考虑尽快对德黑兰进行一次访问,但是在此之前,他需要搞清楚其地缘政治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因为对德黑兰的任何访问都要考虑到以色列,为了平衡与以色列的关系,在访问德黑兰之前他必须先访问以色列。平衡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两国都是务实的,但是印度不要考虑搭这两个国家的便车,处理好这种三角关系是其必须面对的挑战。

    编号:20150708A007

    中国2013:新的领导层

    Teshu Sing[75]

    原文标题:China 2013: New Leadership

    文章框架:中国新领导层的外交活动;东海和南海的局势将进一步紧张;中国和东盟日益加深的经济联系;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关系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国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印度-中国双边关系发展;对2014中国发展的展望。

    观点摘要:

    1. 中国领导层的改变是2013年的一件大事,“中国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大国关系新格局”等新词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奉行的外交政策开始改变。习近平和李克强一上任就进行国事访问,如俄罗斯、南非、坦桑尼亚、刚果共和国、美国和拉美国家,他们此行的路线为推广中国新外交政策指出一个战略性的方向,显然习近平是瞄准了全球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未来十年的指导原则。

    2. 新一届领导班子将继续面临两海的紧张局势。东海局势的紧张开始于2012年,其中有两个相关的事件:一、2012年七名中国公民在钓鱼岛被拘留;二、2012年9月日本从声称是这些岛屿的拥有者的手中购买五个岛中的三个,并将它们国有化。这一举动也激化了中日两国的矛盾。另外,2013年中国在东海宣布建立防空识别区这一举动也使局势更加紧张: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已经警告中国不要在南海建立防空识别区;华盛顿承诺出资4000亿美元来加强其海上防御能力;菲律宾也将向美国开放苏比克湾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在南海的发展方面,东盟和中国发起对“南海行为准则”的讨论,但是在2002年之后不再进行,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开始在“越南和菲律宾声称拥有主权”的海域进行演习。

    3. 中国和东盟在陆地上和海洋上有着独特的地理联系,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来加强双边关系。习近平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并且参加了在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而李克强则参加了在文莱举行的东盟年度峰会,并对越南和泰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提议推进中国-东盟国防部长会议,并且对“南海行为准则”进行谈判,讨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连通性工程以及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3年,中国-缅甸-韩国-印度的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开始建设,该管道对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有望每年从该管道获得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可以确保天然气和石油的顺利供应,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同时也是替代马六甲海峡的一个可行选择。一旦这项工程完全投入使用,原油将通过这条路线从中东通过印度洋到达中国。然而,中国与菲律宾在2013年的关系却相当紧张。

    4.2013年5~6月,习近平走遍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那里他访问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等国,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开启新篇章。除了会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领导人之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与苏里南、巴巴多斯、圭亚那、多米尼加、安提瓜、巴布达、格林纳达、巴哈马和牙买加的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在访问中,他提议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并且在一些关键领域达成协议,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矿产以及一些互利合作的新领域,包括农业、电信和新能源等。

    5. 自奥巴马政府宣布加强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和政治活动计划以来,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就日益紧张。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以及他停留在香港这一事件更加剧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并且造成双边关系的“信任赤字”。同样,中国宣布在东海建立防空识别区和自身在亚太地区的迅速发展也影响了与美国举行的双边关系。尽管有压力,2013年6月在加利福尼亚与美国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仍提出四点建议来建立中美两国之间“新型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和在一系列区域及全球事务上的政治联系,正如2013年7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中所提到的,两国将在2014年扩大合作,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经济关系、网络攻击和海事纠纷等问题。

    6. 习近平上任之后在对俄罗斯的第一次访问中就表示,中国强调“大国关系”。随着西方国家于2014年从阿富汗的撤出以及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中亚已成为中国投资的新目的地。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四个国家并且签署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协议。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和中国“西进”政策新的一环。

    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达克之后,印度外交部部长萨尔曼·胡尔希德访问北京,随后李克强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尽管两次访问都比原计划提前了,但其仍然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其都是发生在中国军队的“入侵”之后。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印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在同一年中互访,这表明两国关系正在不断发展。

    8. 总体而言,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议程,新的领导层正在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任何可能涉及的地方联系起来。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并不希望被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牵制,中国热衷于与别国发展双边关系以加强经济联系并且保障其能源安全,无论国家的大小和地理距离的远近。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国内的发展。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完成了在南海的一系列演习,并于2013年1月的第一周返回位于青岛的解放军海军基地。习近平与其前任相比拥有更大的军事控制力,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的一次讲话中表达了保护中国海上利益的意向,因此2014年的中国将会有更加坚定的外交政策。

    编号:20140113A005

    “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魅力攻势

    Vijay Sakhuja[76]

    原文标题:The Maritime Silk Route and the Chinese Charm Offensive

    文章框架:中国对印度示好;印度洋海上对话与海上自由航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倡议的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的重要性以及该倡议目前面临的挑战;“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和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意义。

    观点摘要:

    1. 中国似乎正在加紧速度对印度示好,最近结束的中印特别代表第十七轮年度对话上,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提议中印两国建立自由航行、人道主义救援和建立灾难应急响应对话机制,他还邀请印度参与北京在2013年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并且两国计划联合庆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签署60周年。

    2. 杨洁篪在2012年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印度洋海上对话”理念,这一理念包括反海盗联合行动和海底研究技术共享,前者以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共同倡议的形式出现,这些国家建立了一条国际公认的运输走廊,穿过这一走廊的国际航运船只由本国海军护航,以防止被索马里海盗袭击。然而,中国关于分享海底技术知识的提议备受怀疑,印度担心中国获得的敏感水下数据将会被用于潜艇作战。

    3. 海上航行自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并且各国对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中印两国海军在1958年和2000年都有过海上意外事件的历史,2012年,印度的一艘战舰沿着越南海岸航行时遭到中国海军的“挑衅”。尽管如此,两国仍然可以考虑“印度洋海上对话”提议并且达成共识,甚至中印可以建立一个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协议,以防止两国海军的“近距离接触”。这为中印两国海军合作并且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和建立灾难应急响应对话机制提供机会。

    4.2013年10月,在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访问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和东盟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他还邀请东盟国家加入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从而加快这一区域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习近平甚至提议建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加强东盟国家建设与海事相关的项目的能力。然而,由于在这一基金的管理上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如各国在这些项目中的参与、公私伙伴关系,这一系列的安全担忧都破坏了中国的初衷,并且东盟国家似乎对此并不乐意。中国对此作出解释:这一倡议只是一个“想法”和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另外中国欢迎其他国家的“好建议”。上周中国也与来访的斯里兰卡外交部部长佩雷斯分享了这一想法,并且表示中国愿意与斯里兰卡共同开发斯里兰卡的海洋经济、运输和渔业等领域,同时加强防灾减灾、海上搜索和救援等领域的合作。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参与建设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

    5.“海上丝绸之路”为印度提供许多机会,尤其是其将有助于弥补印度在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不足。印度可以利用中国的技术制造高质量的船舶和建设世界级的港口,也可以获得中国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利用、近海风能、海水潮汐能、水产捕获和养殖以及近海工程设备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这将有助于由于缺乏基础设施而受阻的“印度-东盟海上互联互通”倡议的实施。

    6.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中国企业被禁止参与印度的海上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印度计量部门打算进口中国制造的10厘米S波段多普勒雷达系统以实时预测季风的计划被印度政府否决,其他被否决的还包括中国的加密设计系统和组件的引进计划以及涉及中国公司的Vizhinjam深海集装箱中转站联合项目等。

    7. 中国推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有望赢得印度洋地区很多国家的支持,尤其是获得一些缺乏专业知识和资金的岛屿国家的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有助于消除“珍珠链”战略这一概念,使瓜达尔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其他海上基础设施项目合法化。

    编号:20140217A005

    印度洋:多边主义站稳脚跟

    Vijay Sakhuja[77]

    原文标题:Indian Ocean: Multilateralism Takes Root

    文章框架:印度洋地区存在多个多边对话机制或论坛;对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分析;印度洋安全面临的挑战;对中印在印度洋竞争的几种描述;对印度洋过去历史的表述和对未来的展望。

    观点摘要:

    1.2014年9月印度将在喀拉拉邦高知县举行“印度洋对话”论坛来讨论印度洋的海上安全问题,这一对话机制是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环印度洋第13次部长级会议上被提出来的,印度外事部长宣布新德里计划举办“印度洋对话”论坛,将召集印度洋沿岸协会的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这一协会是一个泛印度洋区域组织,由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20个国家、6个对话伙伴和2个观察员国组成。“印度洋对话”论坛将促进关于“安全”事务方面观点的交流,印度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印度洋三边对话机制。此外,印度还建立了印度洋海军研讨会,这是一个专门的多边论坛,以应对印度洋国家共同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从而增强该区域海军的合作。此外,还有一些次级区域集团,通过对话、辩论和讨论从而加强印度洋的海上安全。

    2. 从本质上讲,印度洋是一个“碗”状结构,其海上安全形势清楚地表明其需要基于共同的文化、问题和挑战建立起多边机构并共同协作。印度洋区域国家是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在印度洋的多边协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地理、经济、政治、战略利益而形成的多边倡议有助于印度洋治理的制度化。有趣的是,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在演讲中都强调印度洋的安全问题,并且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会议及论坛也反复讨论过这一议题,这些都显示出印度洋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

    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印度洋一直被各国从不安全的角度来看待,并且一些区域外大国在此部署军队以应对恐怖主义、海盗、枪支偷运、毒品走私、非法移民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引起的不对称的威胁和挑战,这导致印度洋被称为“危险区”“非安全区域”,以及“大国竞争的竞技场”。研究大国竞争这一话题的学者认为,印度和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海军竞赛最终会形成大国势力的角逐。

    4. 在过去的25年内,印度-中国-印度洋对话已经引发不同思想流派——如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的战略家们出版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战略文献。其中,有三种思维占主导地位。第一种是中国通过对印度邻国尤其是巴基斯坦隐蔽或公开的军事战略支持从而对印度形成“战略包围”,这一思维主要是印度战略家们提出的。第二种思维是由西方尤其是美国主导的,即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增强在印度洋的实力和影响力。两者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意图的关注,中国这一战略主要是围绕港口发展以支持中国海军而展开的。第三种思维的提出显然旨在消除“中国威胁论”,主要是由北京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理念推动的,通过联合开发海上项目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进而强调中国与其他印度洋国家的“共同命运”。

    5. 公平地说,从古至今印度洋一直在见证大国之间的竞争——1025年罗金陀罗一世的海军在东南亚地区扩张;1405~1433年郑和到印度洋的航行在印度建立了宗主权和贸易中心;近代以来,亚洲的殖民化是从印度洋开始的。从本质上讲,未来印度洋将会继续吸引外来大国势力和多边机构如印度洋沿岸协会的关注,这些多边机构有可能在“管理竞争”和解决“不安全感”问题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编号:20140819A005

    亚洲及周边海洋:回顾过去以展望未来

    Vijay Sakhuja[78]

    原文标题:Asia and the Seas: Looking back to Look Forward

    文章框架:中国回顾自己的海洋历史以及其他国家对此的看法;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制定出各自的海洋发展战略;这三个国家古代海上事业的发展变化;亚洲国家回顾自己海上发展历史的理由。

    观点摘要:

    1. 三个亚洲大国——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最近多次通过回顾它们的海上历史试图发掘各自国家的潜力。中国一直强调海上丝绸之路(MSR)在古代是有根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海上通道。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已经引起一些亚洲国家激烈的反应,它们认为中国正在重塑从1405年到1433年主导了七次航行的郑和时代,当时中国舰队进行了“扩张性”的航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穿过亚洲水域,进行贸易活动,扩展影响力,击败挑战者,并且建立势力范围。然而,其他国家如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似乎相信“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将为它们提供巨大的机会,并且它们可以从中国的海上繁荣中获益。

    2. 印度已经选择“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Project Mausam)(也叫“季风计划或工程”)来强调其与当代海洋的联系。“季风”(Mausam)是指在季风季节,船只将会安全地航行,季风促进了印度洋地区人员、文化和贸易的流动,“季风计划”旨在记录和庆祝历史,恢复并重建印度洋地区的古老的历史,从而更加关注该地区海洋环境的文化价值观。印度尼西亚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号召印度尼西亚人民“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在海洋上取得辉煌成就”,印度尼西亚海军的座右铭是“Jales Veva Jaya Mahe”,意思是我们在海上是成功的,这将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3. 事实上,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古代都是卓越的海上强国,并且依赖海洋去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在中国的宋明时期、印度的朱罗王朝和苏门答腊室利佛逝帝国时期,它们都有着很强的海上野心,并且各自为了发展一个复杂的海事系统投入巨大的资本。它们是全球化的力量,拥有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其船只穿梭在错综复杂的亚洲水域上,往来于各个港口间从事各种贸易活动,促进了人员、物品和文化的流通。这些国家与非洲、欧亚大陆、地中海和波斯建立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战略联系网络,后来被称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们还发展了海军力量,旨在危机时期发挥有效作用并维持秩序。严重的国内争端和来自海上的战争导致这些亚洲国家被殖民化,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4.21世纪,亚洲国家的经济正在迅速发展,而且振兴海上贸易、建立先进的海上科技研究基地成为它们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还有建立强大的海上军事能力的愿望。然而对航道安全的担忧和对区域外海军存在的担忧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和印度将围绕核潜艇、航空母舰以及远洋军事平台的海军舰队等核心任务来重点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而印度尼西亚则积极建设一个强大的海军,以应对和解决一系列的海上危机和挑战。

    5. 亚洲国家至少有五个理由来唤醒它们悠久的航海历史并且在21世纪将其重塑。首先,亚洲国家正在经历一个蓬勃发展的海运时代,这构成相互依赖的重要因素。古代亚洲复杂的海上运输系统不仅对亚洲国家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与印度洋、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其他贸易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亚洲国家希望证实在古代它们相互之间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并且是全球化的国家,而海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它们的命运,这些国家希望能够继续这样做;再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21世纪确实是亚洲国家重新发现它们海上力量的时代,这些国家有相当一部分的贸易往来是通过海洋实现的;又次,这些国家已经成功地摆脱来自海上的长达400年的殖民历史,现在正在发展强大的海军力量,以保护贸易航线,确保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的安全,它们也有信心重建亚洲海域上的秩序;最后,亚洲国家希望通过海洋来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并且确立它们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编号:20141119A005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面临的多重任务

    Bhaskar Roy[79]

    原文标题:Pak PM Nawaz Sharif Under Multitasking

    文章框架:谢里夫上任后要面对的种种难题;塔利班给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政坛的纠纷;对谢里夫的简单介绍;巴基斯坦对美国的纠结心态;谢里夫承诺改善能源问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分析;分析巴基斯坦与沙特的关系;分析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分析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关系。

    观点摘要:

    1.5月5日,巴基斯坦新上任的总理米安·穆罕默德·纳瓦兹·谢里夫宣誓就职,从另一个民主政府——巴基斯坦人民党手里接棒,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到来了。人民党执政的五年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平民政府执政的记录,但这也不是说人民党没有焦头烂额的时候。虽然陆军参谋长卡亚尼不打算发动政变的原因有很多,但他一直紧紧控制着巴基斯坦的外交与战略事务。军队也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经常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特别是塔利班组织。最使巴基斯坦丢脸的是没能阻止美国对其的袭击,由于暗中保护被全世界通缉的恐怖分子并为其提供庇护所,同时表面上向全世界承诺要打击恐怖主义而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由于美国还要利用卡尼亚军队来反恐,美国暂时还没有跟巴基斯坦撕破脸。

    2. 过去五年中,巴基斯坦首席大法官伊夫蒂哈尔·艾哈迈德·乔杜里实施了一次专门针对总统扎尔达里的司法行动,欲一雪前耻。乔杜里一心想将扎尔达里的案子定性为腐败和洗钱,并以侵吞瑞士银行赃款的罪名起诉他。扎尔达里想以“总统豁免权”这一法律条款来逃避审判,但被最高法院视为藐视法庭。乔杜里由于受到严厉批评而被要求在今年晚些时候退休,即便如此他也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管,特别是对他的头号对手前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的指控。

    3.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谢里夫不得不处理的,包括选择卡尼亚(将在今年退休)的接班人。这是谢里夫第三次执掌政权,1999年他亲自指定的陆军参谋长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发动政变,因此他被流放,但受到沙特阿拉伯的保护。最终其在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的斡旋之下于2008年返回巴基斯坦。14年的政治空档期以及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能力使得作为政治家的谢里夫变得更加明智。他不像巴基斯坦其他政治家那样出身于富庶的大地主之家(尤其是旁遮普地区),而是出身于一个主要涉及钢铁制造和制糖业的工业家庭,因此他与农业部门也有联系。谢里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非常机智狡猾,并且熟悉“民间江湖”的规则及“街头智慧”。他一定是进一步打磨了自己,否则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卷土重来了。在腐败问题上,谢里夫的兄弟们,尤其是他的弟弟——旁遮普省部长夏巴兹·谢里夫,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谢里夫已经证明自己就像一个水池里的橡胶球,无论漂多远最终一定会弹回来。他第三次当选巴基斯坦总理——再创历史记录。这一次他接管巴基斯坦后,国内的一些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军事政变更加不可能发生。不管怎样,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人仍然对军队持正面看法。人民党内部严重的腐败是目前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之一。

    4. 谢里夫在国会做演讲时强调美国的无人机袭击必须停止,其他国家也必须尊重其主权。他必须在巴基斯坦人都对这一事件感到愤怒与沮丧的时候发表这种民粹主义的言论,并且就恐怖组织伤害无辜平民一事发表看法。他如何就这一问题与美国斡旋也是一个难题。华盛顿方面坚持有必要使用这些无人机以袭击那些会对美国造成伤害的恐怖分子。而目前巴基斯坦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完全离不开美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民用及军事的援助,或许还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拨发新款,而拨款权力依然在美国手里。这对谢里夫来说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如何取得与美国的政治联系和对美国援助的依赖之间的平衡,以及因痛恨美国将其视为最差劲敌人的巴基斯坦人民和想要开战的瓦济里斯坦恐怖分子之间的平衡。

    5. 谢里夫答应尽快改善国内对工业和社会影响最大的能源短缺问题,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近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国家计划委员会展开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巴基斯坦的腐败问题导致其到2012年底有91亿美元的债务。巴基斯坦甚至为了减少腐败还要求国际援助。谢里夫制定的外交政策对外强调美国和巴基斯坦之间有许多共性,还传递出不会与美国对抗,也希望美国理解他的处境的讯息,并且希望与美国和解。

    6.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全天候”伙伴关系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谊依然像以前一样那么牢不可破。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上个月访问巴基斯坦,那时谢里夫还是候补总理,李克强的商务代表团在巴基斯坦寻找投资机会并制订了一个具体的计划——通过在巴基斯坦和中国西部的喀什之间修建公路、铁路和光纤通信网络将这两个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中巴经济走廊,同时由中国出资重新修建瓜达尔港(现在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所有这些都会带来中国的投资并促进贸易的发展,但最重要的是为中国创造了一条连接波斯湾和西亚的通道,这一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这些原因,中国给了巴基斯坦一些援助,允许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

    7. 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是命中注定的。沙特阿拉伯在多个方面对巴基斯坦进行援助,特别是在维护巴基斯坦政党、能源和财政之间的平衡方面,而巴基斯坦也给予沙特阿拉伯丰厚的回报,包括对沙特阿拉伯刚刚拥有的核力量提供支持。

    8. 由于军队的原因,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可能要引用谢里夫的话来介绍,他强调需要逐步推进印巴关系常态化,同时积极寻求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办法,尤其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印巴军队的问题,尽管巴基斯坦军队对印度的威胁已经降到国际恐怖主义层级之下,但是为了其自身的安全,维持与印度的对抗状态仍然是必需的。打破这一底线就威胁到谢里夫的利益。同时谢里夫也是个商人,他深深地明白与印度做生意能给巴基斯坦带来多大的利益,与印度进行良好的贸易往来不仅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好处,也会给他自己的家族企业带来利润。

    9. 阿富汗将会与印度以一种或多种方式捆绑在一起,谢里夫决定暂时不对阿富汗采取什么新的措施,并且发表了阿富汗主导和平进程之类的陈词滥调,这些毫无意义的概念是美国人为了取悦阿富汗人而创造出来的模板。巴基斯坦强硬派看出印度在阿富汗的影响力已经对巴基斯坦利用阿富汗塔利班来控制这一地区造成威胁。随着2014年北约和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包括中国在内的阿富汗周边国家都深感不安。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都准备采取联合军事行动来应对2014年之后的阿富汗危机。但是最近美国国防部部长哈格尔宣称美国不会放弃阿富汗,他们需要与喀布尔签订一项安全协议,美国正在带头开展阿富汗的重建以及升级阿富汗军事力量等工作。

    编号:20130613A008

    印中关系将如何发展

    Bhaskar Roy[80]

    原文标题:How India-China Relations Could Evolve

    文章框架:莫迪访华及其竞选演讲中的重点;中印两国的贸易目标与阻碍;中国对印度感兴趣的领域;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印之间的差异和地缘政治问题;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可能对印度采取友好战略;中国对美日印三角关系的担忧;中国想要成为亚洲强国。

    观点摘要:

    1. 在莫迪成为印度总理之前,中国就静静地关注着莫迪的每一个行动。莫迪访问中国期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和铁路系统,尤其是“动车”。中国的动车运行时速可达每小时300~350公里。莫迪在其竞选演讲中表示,将搁置中印边界问题,但同时警告北京停止“扩张”。莫迪作为一个领导者,十分注重国内的经济发展。

    2. 中国正从一个投资邀请国家发展为一个寻找合适投资目标的国家,印度就是它的一个投资目标。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访问印度时,带着一批商人来印度寻找资本出口和投资机会,而不是来进口印度商品。两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其目标是2015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除非印度向中国主要出口铁矿石,否则这一目标将很难实现。中国正在推出廉价商品,而印度将这类中国商品视为“劣质商品”。目前有一面玻璃墙阻碍印度向中国出口产品,这就是政治墙。没有任何一个印度人可以纯粹通过商业决策而进入中国。

    3. 中国对印度的投资颇受欢迎,但过去十年的历程表明,中国人对印度的安全战略敏感地区十分感兴趣。这些地区包括港口、机场以及与西藏接壤的某些区域,而且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领域。华为科技和中兴这两家中国通信技术公司都已经入驻印度。

    4. 印度和中国是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总人口超过25亿,它们共同拥有400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尽管中国认为这一边界是2000公里。中国正准备尽快取代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而印度也打破自身发展的桎梏,正在发展成一个经济和政治强国。因此,两国应该相互合作,互惠互利。

    5. 印度不仅要与中国建立良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而且要严格执行“信任,但要核查”(这是1987年美苏中程核武器协议谈判时,里根旁敲侧击地对戈尔巴乔夫说的一句他最喜欢的俄国谚语,意思是他相信苏联领导人的承诺,但还必须有个有效的验证机制。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英语世界的一句不朽格言)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印两国之间还存在更大的地缘政治问题。尽管基于这一问题的矛盾焦点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以及继续对巴基斯坦进行核武器等相关援助,但是印度政府和专家急需对地缘政治的挑战进行审视。

    6. 中国目前的重点是通过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BCIM)经济走廊将中国(从云南省)和印度洋连接起来,途经缅甸、印度和孟加拉国(吉大港)。这就是中国最近一直在谈论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缅甸尚未给予通行权力,所以此项目暂停,中国希望印度给缅甸施压,但是缅甸不太可能轻易屈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仅仅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其在印度洋海上和海军战略的一部分,以此来创建一个民用港口网络,并可以在战争时期将其转变成一个海军基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和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就是这样的基地。鉴于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紧张的海上局势,以及与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在南沙群岛的紧张局势,这一重要的国际海运航线有可能被暂时关闭,因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将阻碍来自东亚的贸易和商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非常渴望早日解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路线问题,而且对于那些在此项目上不予以合作的国家,中国有可能采取“报复”措施,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敏感问题。

    7. 中国可能会使用友好的方式来对待印度,包括在国际论坛以及双边贸易往来方面对其的要求更加宽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可能也会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

    8. 几年来,北京一直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对美国-日本-印度对抗中国的三角关系表示担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进一步警醒中国。中国希望印度可以维持其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要加入任何针对中国的联盟。在中国看来,印度与日本的关系日益加强,自然与美国有关系。

    9. 中国一直设想成为亚洲的强国。这一战略抱负已经被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给“美化”了。因此,中国将说服印度支持“亚洲事务要由亚洲人拿主意”的观念,而且要把其他国家的人排除在外,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缺陷。

    编号:20140712A008

    印度-斯里兰卡关系和中国:问与答

    Col.R.Hariharan[81]

    原文标题:India-Sri Lanka Relations and China: Q & A

    文章框架: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发生的微妙变化;斯里兰卡、印度和中国关系的变化;斯里兰卡与中国和印度三国的博弈;对中国“丝绸之路”倡议的分析。

    观点摘要:

    1. 伊拉姆战争结束之后印度与斯里兰卡多层面的关系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未能执行第13次宪法修正案,也未推进向印度承诺的处理泰米尔少数民族问题的政治进程。他这一出于政治私心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印度领导人对其的信任,也打破了大众对其能够和印度联手来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信任。

    2. 在外交层面上,斯里兰卡和印度的矛盾焦点主要是印度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裁决斯里兰卡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左右摇摆。然而,从实用角度来看,斯里兰卡和印度似乎都热衷于为了回应政治和公众挑衅行为而保持某种平衡。中国进入斯里兰卡使得印度和斯里兰卡关系在战略和贸易事务上都变得更加混乱。从战略上讲,斯里兰卡与中国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并且对中国提出的穿越印度洋的“丝绸之路”倡议表示欢迎,此后,印度就开始采取防御性政策。印度很可能正在寻求与中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继续关注这些事态的发展。

    3. 斯里兰卡很少公开承认印度对其提供的经济与发展援助,这表明斯里兰卡将印度的这些所作所为都视为理所当然的。斯里兰卡扭曲的贸易政策导致这一观念进一步增强,这也在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中使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进一步确立了斯里兰卡亲中国派的地位,使其更加稳固。可以预测在2014年年底中国与斯里兰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时,中国一定会进一步利用这种优势,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斯里兰卡与印度的贸易往来。相对于斯里兰卡,印度拥有庞大的国土面积,并且过于接近斯里兰卡,这使斯里兰卡很不舒服。因此斯里兰卡在处理与别国关系的时候总是把印度考虑在内。毫无疑问,斯里兰卡是可以平衡印度在南亚以及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的重要一环。

    4. 这些年斯里兰卡一直在努力发展与印度的关系,其结果就是与印度形成繁荣的双边贸易格局,尤其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斯里兰卡的海洋基础设施大部分依靠印度的海运而发展。

    5. 然而,中国却可以削弱印度在斯里兰卡的影响力,但其是否能完全替代印度还有待考量,并且,中国还指望与印度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目前来看,中国还不值得通过牺牲与印度发展更紧密的关系的机会来抢占斯里兰卡这片市场。因此,斯里兰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有利条件来发展与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

    6. 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中国、斯里兰卡和印度之间的关系,而是要以多重视角发展地看待问题。中国想要在这一地区建立稳固的战略基础设施,21世纪的战略安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对中国来说,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其战略意义,所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活动来经营也是中国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中国以东道国的身份积极向邻国倡导重建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穿越中亚各国,包括穿越BCIM(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中国在玩的一个巨大的游戏。

    编号:20140814A008

    中国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两难境地

    Col.Hariharan[82]

    原文标题:China's Dilemmas in Af-Pak Region

    文章框架:巴基斯坦危机的背景及对阿巴地区的影响;中国所面对的两难境地;中巴关系对两国的重要性;中巴经济走廊的背景和意义;中巴两国的战略同盟关系;中巴两国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观点摘要:

    1.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原定于本月的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访问行程都取消了,这次访问对中国和巴基斯坦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两国都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很显然这次行程被取消是因为谢里夫政府陷入瘫痪状态,到目前为止,政府的瘫痪已经导致数万名抗议者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星期的抗议活动,反对党“正义运动党”领袖伊姆兰·汗和“人民运动党”领导人卡德里一直带领抗议者在伊斯兰堡静坐示威,逼迫现任总理谢里夫下台,并要求重组联合政府。2014年美国陆续从阿富汗撤军,因此恐怖主义“圣战”分子期待东山再起,这导致巴基斯坦在政治危机发生之前其阿巴地区就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不稳定状况。巴基斯坦一直利用活动在其境内的恐怖分子来实现“使印度流血”的战略计划,阿富汗也未能幸免。所以,此次巴基斯坦政治危机对阿巴地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看起来应该是巴基斯坦局势将会更加不稳定,而不是阿富汗。

    2. 这次危机表明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南亚战略局势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并且会使习近平陷入一个两难境地。因为习近平刚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正式会谈,并且双方就竞争中建立双赢关系达成一致。这两个亚洲大国需要同心协力,互相加强配合,联手采取行动来共同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事情。从这一方面来说,如果双方的会谈想取得有意义的进展而又不损害各自的利益,那么习近平与莫迪都需要作出一些艰难的决定。然而,中国领导人所处的两难境地比印度领导人所处的境况更加复杂,因为中国已经在其西部边境地区、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进行了大量以战略目标为核心的投资。根据2013年9月的一项评估,“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

    3. 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8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适时重申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实现其国家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立场,而巴基斯坦人民党代表团也公开表示对李克强的讲话很关注。在此之际,李克强也表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同时希望巴基斯坦可以保证中国在其境内投资的项目以及人员的安全。这些话不仅仅只是外交辞令,同时也是为了让别国(尤其是印度)明白巴基斯坦的政治稳定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来说十分重要。李克强许诺要与巴基斯坦一起努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并与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共同促进“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自从2013年习近平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一带一路”概念后,中国就一直在推动这一倡议,它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事实上,习近平原打算在访问巴基斯坦时与其签订价值32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因为巴基斯坦经济陷入泥沼,急需中国的投资来推动其经济的复苏。从政治层面来说,这次访问的取消被巴基斯坦计划与发展部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形容为是“丢脸的、可耻的,也是一次巨大的经济及外交打击”,也因此对两位反对派领袖进行指责。

    4.2013年5月,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共建“中巴经济走廊”的构想,目前两国正在完善具体细节。中国将该经济走廊看作“连接南亚和中亚的启动器”。2014年2月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第一次访问北京,他的关注重点就是该项目,并且形容其是“世纪的丰碑”,不仅“惠及”中巴两国,而且使这一地区的几十亿人受益。“中巴经济走廊”被设计成一条连接中国新疆的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一条通道,其中连接喀喇昆仑公路(1300公里)、印度河公路(1264公里)和马克兰海滨公路(653公里)的路段由中国出资建设。同时,建设与公路平行的高铁系统也是该计划的一部分。“中巴经济走廊”建成之后不仅将彻底改变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而且会改变其在西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同时也将使这一地区的中巴战略联盟更加稳固和强大。中国希望这条通道可以促进新疆地区(目前中国在该地区进行大量投资来建设基础设施及支持工业发展)经济的繁荣,但是只有这一地区不再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实现巴基斯坦政局的稳定之后该项目才可能成功。

    5. 中国能够经受住巴基斯坦局势的风云变化,因为巴基斯坦各方势力均对中国抱友好态度(包括支持塔利班的右翼势力)。中巴强大的外交和防务合作关系根植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地缘战略利益以及威胁”这一事实,同时中巴两国形成联盟还与印度这个“共同的对手”有密切关系。中巴的战略同盟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国提出的“全天候”伙伴关系、核弹问题以及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而且,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1%的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持友好态度。

    6. 中国对恐怖主义的担忧日益增加,2014年5月侯赛因总统和习近平会晤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且侯赛因总统承诺要与中国联合起来,一起打击他们共同的敌人“东突厥斯坦恐怖主义”。习近平指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基于“国情”制定出的反恐战略,也希望加强双边安全合作来保卫两国及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很明显中国认为反恐是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安全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同时,阿巴地区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巴基斯坦政局的瘫痪使习近平在解决这一地区的问题时面临更复杂的环境,要使“丝绸之路”计划成功,中国根本不能忽略同印度的关系,因为印度不仅有庞大的国土面积,而且在南亚地区占据战略统治地位。

    编号:20140908A008

    “一带一路”:中国处于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中心?

    B.R.Deepak[83]

    原文标题:"One Belt, One Road" : China at the Center of the Global Geopolitics and Geo-economics?

    文章框架:习近平提出的宏伟举措;这些举措遭到世界的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目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中国寻求沿线国家的参与;中国提出的一些举措给美国带来的挑战。

    观点摘要:

    1. 习近平于2012年11月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随后于2013年3月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他提出了“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等宏伟构想。前者的目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一个目标中包含建立一个涉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通过陆地和海洋通道将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

    2. 这些宏伟的举措可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争论以及对中国的怀疑,即使丝绸之路在古代就存在,但是这与当下这一时代有何相关性呢?而且这样的举措是符合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比如创造多极化世界、没有霸权以及实现共同安全等)还是“对抗”美国外交政策目标(如“转向亚洲”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战略?或者说,中国正在挑战美国霸权,并改写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规则吗?

    3.“一带一路”的理念植根于历史,即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国家连接起来。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由北至南、由东至西的公路和铁路网络,以此来连接西部和西南部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实现了这一成果,中国看到将其与南亚、欧洲、非洲乃至美洲大陆连接起来的机会。

    4. 这一概念由习近平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他说,要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深化合作并推动欧亚地区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创新的方法,即在丝绸之路沿线共同建设“经济带”,这将是一个使所有沿线国家人民受益的宏伟构想。习近平表示,需要提升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性,打开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区域战略通道,并逐步建立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习近平主席也敦促区域成员国加强货币流通,以此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并增强在全球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经济的互联互通是核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用于支持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一概念在战略方面同样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实现区域和跨区域的共同安全。

    5.“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习近平于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的,旨在深化经济和海上联系。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向南延伸到东盟国家,穿过马六甲海峡,向西进入印度洋沿岸国家。基于这一倡议,中国计划建立从印度洋到非洲的软硬基础设施项目,包括运输、能源、水资源管理、通信、地球监测、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等。

    6. 中国已经开始寻求“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例如,大多数东盟国家对这一想法表示欢迎,因为到2015年就会建立一个单一的市场经济共同体。就南亚(除印度外)而言,多数小国家也欢迎这一想法,因为它们将这一举措视为一个全面深化经济合作的重要机会。但是,印度对中国的邀请仍然保持沉默。

    7. 如果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绸之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最近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这样的计划将中国置于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中心位置,并迫使美国争夺其全球影响力(至少是在该地区),那么其同样也挑战了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包括美国的“转向亚洲”战略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已经意识到,美国不会支持北京的新倡议,美国将中国视为唯一一个有能力与其抗衡的对手。中国还认为,如果有一些国家限制中国海上目标的实现,那么这些国家就是美国、日本和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是保持其战略自主权还是偏向某一方,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编号:20141204A008

    印度和周边海洋——打破过去格局

    Bhaskar Roy[84]

    原文标题:India and the Blue Seas——Breaking from the Past

    文章框架:印度转变其外交政策;印度洋对印度的重要性;莫迪对塞舌尔和毛里求斯的援助;印度访问印度洋国家的意义;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关系;斯里兰卡战略的转变;中国对印度的态度;中国官方媒体的一些言论;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观点摘要:

    1. 一位官员曾说,印度应该适当地解决一部分与中国的边境争端问题,如果一再拖延,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但是,他忘了印度也会变得更强大。我们不提倡傲慢、自信或是霸权主义态度。但是,鉴于印度的国土面积、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角色,它有权利也有义务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最近,莫迪总理访问了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从这一出访顺序来看,印度转变了其外交政策。印度的经济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大,但是足以支持其海上邻国的安全和发展,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邻国是印度自身安全和发展的保障。此外,强大的国防也是和平发展的保证,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2. 印度公开声明印度洋对本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尽管印度的直接威胁来自陆地边界,但是本国长期的安全和发展则依靠海洋。印度的贸易往来主要依靠海洋,海洋是煤炭等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渠道,印度大约90%的能源都依赖进口。

    3. 莫迪总理对塞舌尔和毛里求斯的安全和经济发展进行援助。印度邀请塞舌尔参加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的海洋安全合作会议,并赠送塞舌尔一架多尼尔海上监视飞机,双方签署的协议包括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阿桑普申岛(Assump-tion Island)进行,塞舌尔早已成为印度经济援助的接受国。在毛里求斯,莫迪总理强调安全合作,并赠送该国一艘重达1300吨的印度建造的海事巡逻船,用于在非洲沿岸打击海盗行动,也许在战略背景下最重要的是承认并鼓励毛里求斯在环印度洋联盟(IORA)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 我们可以看到,莫迪总理的此次访问使得印度的文明与印度洋国家联系起来,而且这些联系非常强大。然而,这些联系的建立不是依靠军事征服,而是通过贸易、文化和政治关系等。在现代历史进程中,这些国家的联系受到一些破坏,但是印度对此一直没有忽视,所有的联系都可以修复并得以重生。

    5. 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颗钻石,也是印度洋的枢纽,所有国家都对这一地区极为关注,其对印度的安全以及印度洋的安全都至关重要,印度的安全与印度洋的安全密不可分。由于泰米尔问题和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LTTE,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又称泰米尔猛虎组织或猛虎组织,是斯里兰卡泰米尔族的反政府武装组织)的分裂主义战争,斯里兰卡的政治局势曾动荡不堪。战争和斯里兰卡泰米尔问题使得印度在斯里兰卡的处境十分艰难。随着2009年战争的结束,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关系有望回归正常,事实上却没有。

    6. 昔日,斯里兰卡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在国内政策和外交关系方面采用一种荒唐的游戏手段——推进家族独裁统治。直到他在2015年1月的选举中落败之后,他才试图冷落印度,并在本国建立了中国的战略和军事阵地。拉贾帕克萨将最为重要的而且具有战略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中国国有公司,包括移交科伦坡主要商业港口旁边的108公顷土地的99年租约。事实上,双方寻求共同发展是一个幌子。中国可以在斯里兰卡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斯里兰卡现任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Maithripala Sirisena)已暂停此项目,并开始转变拉贾帕克萨的战略,以此来重建斯里兰卡与印度的关系。

    7. 西里塞纳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是印度,与此同时,他派本国外交部部长曼格拉·萨马拉维拉(Mangala Samaraweera)访问中国,重申斯里兰卡与北京的关系。西里塞纳政府要求用100天的时间大范围调查腐败项目,包括在科伦坡港口城市的项目。萨马拉维拉确信中国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安全的,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科伦坡港口项目暂停后,中国政府已经敦促斯里兰卡政府保护中国投资者的利益。

    8. 上海一家研究所(政府的智囊团)的一位研究员表示,莫迪访问斯里兰卡北部的贾夫纳表明“印度在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他还补充说,莫迪访问了三个印度洋岛国,这说明印度决心通过与这些国家加强军事和安全合作,以在该地区获得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最近证实,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正在建造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一位委员表示,中国必须继续建造航空母舰来维持其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在他看来,中国至少需要5艘或6艘航母。北京海军研究中心的三位研究员在最新一期的《太平洋日报》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结果称印度海军战略是一项具有扩张性的海上战略,这会对中国的远洋命脉构成威胁,他们认为印度的“向东行动”战略会给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带来挑战,而且印度有可能加入日本的“南下”战略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会给中国的海上安全和海上力量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印度这样的举动会给中国在南海等地的战略空间和战略利益施加压力。

    9. 习近平主席着重推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在2014年9月访问南亚期间,习近平确定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将加入这一战略。2001年,中国的三个高层代表团访问了马尔代夫,其中包括国务院时任总理朱镕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任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在马尔代夫寻求建设船只停泊的设施。

    10. 一方面,中印关系正在改善,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习近平去年访问印度期间,宣布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为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印度推出“向东行动”政策,并采取措施保护其海上利益,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印度洋不能陷入对抗的氛围中,中国必须履行它的责任,而不是牵制印度。

    编号:20150325A008

    中国:第九部国防白皮书——走出过去

    Bhaskar Roy[85]

    原文标题:China: 9th Defence White Paper-A Departure from the Past

    文章框架:对中国第九部国防白皮书的分析。

    观点摘要:

    1. 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援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一位研究员的话表示,中国第九部国防白皮书突出强调政策、历史以及当前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而1978年以来的几部国防白皮书大都重复,这些白皮书描述的是有关国家和平、稳定发展,不寻求霸权,注重发展军事防御的问题。然而,自2008年以来,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军事政策引起该地区各国的注意。

    2. 目前的白皮书在删掉原有重复乏味的部分后,转而带有习近平赋予中国的自信色彩,即这个国家将不会容忍任何阻止其实现复兴梦的外来势力。

    3.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也是中央军委主席,如今,他又新增了两个身份:一个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另一个是国家经济重组带头人。习近平这样做是为了参与到关乎国家最高利益的政策制定中。习近平制定了两个目标,被称为“两个一百年”:一个是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21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习近平的十年任期将会在2022年至2023年结束,但他有可能进一步延长执政期限,这引起周边贫穷国家以及日本、美国甚至是欧洲的担忧。白皮书中明确强调,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在新形势下,军队将会保护中国的利益不受侵害。随着国内国际挑战日益复杂化,中国注重的是整体安全。

    5.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拥有绝对领导权,这不仅强调了人民解放军的政治性质,而且强调了一个事实,即解放军的任何行动都只能由党级领导层决定,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地方级别的领导层不能越过政治领导而具体指挥、动用军队,这也就确保军队不受政治言论的影响。

    6. 白皮书中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前任领导人胡锦涛提出的和谐关系,胡锦涛的治国策略相对于习近平要温和,然而早在胡锦涛任职期间,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军事实力已经扎根,这一点不能被忽视。

    7. 中国军队的积极防御开始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军事备战已经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且也是军队建设的重要部分。信息化是现代军队建设的重点,积极防御已经不再局限于防御周边国境,而且包括维护中国边境的安全和稳定,从而保障国家领土完整,保证海洋权益不受侵害。

    8. 中国在领土方面作出的声明越来越“强硬”,仅从南海和东海的发展态势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海洋权益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海洋或者所谓的“第一岛链”,如今已经扩展到所有与中国利益相关的海上交通线路。

    9. 白皮书中还提到建立地区安全与合作框架。作为地区积极防御的一个主要成员,中国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此方面的发展——从上海合作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等国)开始,如今这个组织又将添加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个新成员。白皮书中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关于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其宗旨是在部分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包含处理安全网络中存在的潜在隐患。

    10. 白皮书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关于提升解放军海军部队地位的声明。据称,海军会逐渐将战略重点由近海防御转向一种近海防御与保护公海相结合的模式,并建立一支综合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白皮书中还表示,解放军还会加强其在战略反击和海上联合行动等方面的能力。据官方确认,海军行动将会逐渐拓展到印度洋,最后到达大西洋。中国领导人认为,随着海军部队引入类似DF-21D反航母导弹杀手以及大批潜艇等新型武器和设备,海军部队能够逐渐完成战略转变。

    11. 中国在不断拓展其利益范围。随着中国对原材料以及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多,中国公民出国打工日益频繁,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也成为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会逐渐把港口设施转化为基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个港口最初由新加坡运营,如今这个港口由中国的一家国企运营,并且从一开始这个港口就被当作战略防御区。

    12. 再回到南海问题上,由于这里汇聚了全球主要贸易,早在2001年,中国曾提醒希拉里·克林顿,并敦促美国承认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当然,无论美国采取什么态度,中国都将逐渐实现这一目标。

    13. 这份国防白皮书发人深省,印度不得不认真对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的潜艇是否会“封锁”印度。

    编号:20150607A008

    印度为中国进入其东部地区腾出战略空间

    Col.R.Hariharan[86]

    原文标题:Sparing India's Strategic Space for China's Entry in the East

    文章框架:印度决定加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计划;中国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意义;印度为中国提供战略空间;中国发布的军事战略文件;中国的和平意图;别国对中国提出的倡议表示担忧以及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印度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机遇以及挑战。

    观点摘要:

    1. 印度似乎也决定加入中国提出的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BCIM)经济走廊项目,该项目旨在在南亚和中国西南部地区之间开通陆上通道。印度国家对外事务部部长最近发表一份声明,称最近与缅甸那加叛乱分子在曼尼普尔(印度中央直辖区之一)的对峙不会影响该项目的进行,这充分表明新德里的决心。也许,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决定在澄清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关注之后再加入这一项目。中国也承认“印度不像过去那样犹豫不决,现在它对这一项目充满热情”。由于印度改变了立场,中国对印度迅速完成其境内200公里的道路的建设给予很高的期望,这是一条连接昆明和加尔各答之间的四车道公路。

    2. 自习近平执政两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计划,并将其作为南亚(主要是印度)战略推广活动的一部分。云南已成为这一项目的焦点,在过去三年里,中国在云南省省会昆明举行了几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CSAT-TF),旨在加强与南亚人民的相互联系,试图消除各国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在该地区的目标而产生的担忧。该项目有望引入更多的投资,因为这是250年来第一个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全球经济强国连接在一起的项目。

    3. 该项目将中国西南部内陆地区与印度的东北部连接起来,整个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石油、林业等其他能源资源。孟中印缅地区发展滞后是古老的部落频繁发生叛乱的原因之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有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可能有助于维护该地区的和平,反过来,整个地区的繁荣也有助于孟中印缅项目的实施。也许这就是莫迪总理决定与中国共同完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从而搁置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这一历史问题(两国在印度东北部争议地区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最理想的结果是,完成孟中印缅项目能为四个参与国提供一个双赢的局面,并促进各方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减少冲突。

    4. 但是,印度必须承认某些事实,即印度将为中国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进入其东部地区分享战略空间,这与习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致的。这为中国的经济、战略和政治影响力在相关地区的扩展铺平了道路,而且这可能会以牺牲印度的利益为代价。印度数百年来一直是该地区的霸主,地区偏见以及昔日的民族冲突,使得印度失去其优势,这导致冲突、管理不善和缺乏发展的恶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印度通过加强其内陆地区与东盟以及东南亚的互联互通,从而开始实施其“东向”政策。但是,这一政策的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后来,莫迪总理提出“东进”政策,而不仅仅局限于“东向”政策。

    5.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5月26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的军事战略文件,这一战略文件与2013年4月16日发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的形式和内容均不同,而且此次的文件更加集中于策略和原则的概念,而不是细节问题,所以它不像以前的文件那样尖锐犀利。有一些事项在整个文件中被突出强调,其中包括为获得全球影响力而使武装部队做好准备,保护中国海外的战略利益(包括海洋权益保护)并且确保党对军队的控制。就中国20年来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进展而言,现在其重点是对公路、铁路和航空通信网络的安全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也许是中国“西进”战略中最薄弱的一环。

    6. 习近平主席想让世界将其中国梦视作中国人民渴望与世界人民携手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发展以及共享繁荣的愿景。习近平主席和其他领导人一再宣称中国的和平意图,即使中国正在制定“进军”中亚、南亚以及世界的战略。中国战舰正守卫南海,而且中国海军也已经频繁进入印度洋维护本国利益。

    7. 该文件可能希望缓解其邻国(如印度)和东盟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疑虑。这些国家对中国提出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银行存在潜在的恐惧。尽管中国宣称其意图是和平的,但是印度会被这些蒙蔽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印度是否携手同中国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密切相关。印度需要“非常非常高的警惕性”,印度国家安全顾问于2015年5月22日的年度演讲中谈到印度对其东部地区的担忧。莫迪总理的艰巨任务是决定印度是否可以信任中国,并与其合作。

    8. 印度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会巩固其“东进”政策,同时扩大其与邻国互联互通的总体战略,通过实现整个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一战略目标从而增强本国的软实力。印度已经参与中国的主要战略举措(金砖国家集团)以及经济举措,如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印度似乎也有意与欧亚经济联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因此,在未来几年里,印度将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和多边组织的更大压力。所以,印度必须密切监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项目的进展和运作,以免其与中国之间的主权问题影响其东北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编号:20150708A008

    中国软实力的推进:赢得尊重

    David Shambaugh[87]

    原文标题:China's Soft-Power Push: The Search for Respect

    文章框架:中国作出很大努力改善其国际形象;中国为此采取很多措施;中国投入大量的资金;“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定义;中国媒体的“海外扩张”;教育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此之中的作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中国进行一系列的政府活动包括举办各种论坛和会议;中国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果;对中国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随着中国全球实力的增长,北京意识到国际形象对其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与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相比,中国的软实力严重缺乏。全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让世界很多国家震惊,但是其政治体系和“重商主义”的行为却损害了自身形象,为了提升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北京已经发起一轮大规模的公共关系攻势:在世界范围内投资几十亿美元并且作出很多努力。在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领导之下,中国于2007年开始公关“闪电战”,习近平上任后进一步强化这种公关攻势。2014年,习近平宣布,将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改善中国的形象,并且将中国的信息更好地传达给世界。在习近平的领导之下,中国已经推出很多新倡议:“中国梦”“亚太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很多措施。这些倡议很容易被当作“口号外交”,但是中国对此非常重视。除此之外,中国还提议建立一系列机构,如新开发银行(由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共同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些将成为中国已经在亚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欧和东欧建立起的许多机构的补充。通过这些机构,中国正在精心构建替代战后西方体系的系统,并且中国正在向这些软实力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500亿美元,新开发银行410亿美元,“丝绸之路经济带”400亿美元,“海上丝绸之路”25亿美元。中国已经承诺到2025年向全世界投资1.25万亿美元,这种投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世界任何地方的花费都没有达到像中国这样的规模。

    2. 中国的外交和发展计划仅是其更广泛议程的一部分,该议程旨在通过媒体、出版行业、教育、艺术、体育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中国在这些相关活动中到底花了多少钱,但是分析家预测中国用于对邻国“宣传”的年度预算每年高达100亿美元,而美国国务院2014财年用于公共外交的资金仅为6.66亿美元。很明显,中国正在运用实现软实力的方案中最强大的工具:金钱。无论当今中国领导人去何地访问——2014年习近平和李克强访问的国家超过50个——他们都会签署巨额的贸易和投资协议,给予受访国慷慨的贷款,并且承诺“提供巨额援助”。世界主要大国擅长运用金融资产购买影响力并且影响其他国家的行动,从这方面考虑,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更令人吃惊的是中国的投资所产生的回报是何等之低。行动比话语更有说服力,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中国实际的行为总是与其美好的说辞不太相符。

    3.“软实力之父”、政治科学家约瑟夫·奈将“软实力”定义为很大程度上从社会中散发出来的——具体地说——文化、政治和社会价值。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外交政策同样能够赢得尊重并且增强软实力,但是这一定义的前提是其存在于对国有和非国有领域有明确区分的民主社会。在中国,政府操纵和管理着几乎所有的宣传和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认为所有的信息必须受到管理,人民必须被灌输相关的思想。在中国,“宣传”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随着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政府却加强对信息的控制,并且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更加复杂。然而,现在中国当局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开始加大对信息的控制力度。

    4. 北京“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部分包括资助其媒体大规模向海外发展,旨在建立自己的“全球媒体体系”以打破其所认为的“西方媒体垄断”。在这些努力中最突出的力量是新华社——中国官方通讯服务社。从其成立之日起,新华社在国际和国内就有两个任务——报道新闻并且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国主要的国家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也走向全球,其在2000年推出第一个24小时英文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并且现在以6种语言向全球进行转播。该电视台正努力改变其“呆板和宣传性”的风格,并且以对观众友好的形式完成宣传任务。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内罗毕、肯尼亚和华盛顿特区建立了新的机构,并且在华盛顿特区推出雄心勃勃的中央电视台美国频道,这将成为其在全世界进行新闻采集和开展广播业务的中心。中国也在加紧发展无线电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为北京广播电台,成立于1941年,当时作为战时反对日本的宣传工具,但现在它有了更大的作用,其总部设在北京,每天以38种语言向外广播,并且拥有27个海外分社。

    5. 中国使用的另一个武器是教育。目前将近30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大学学习(绝大多数是学习汉语),此外还有一些人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每年向外国留学生提供2万个奖学金名额。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部门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外交官和军官进行一系列的短期课程培训,这些课程确实教给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但也试图影响这些人的思想。中国的孔子学院——负责在国外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中心机构——成为打造中国教育软实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拥有稳固地位,其在全世界120个国家中拥有475个机构(相比之下德国历史悠久的歌德学院在94个国家中拥有160个机构,英国文化协会在49个国家中约有70个机构)。但是孔子学院一直受到尖锐的批评。在美国和加拿大,教授们呼吁大学关闭现有的孔子学院或者不要建立新的孔子学院。现在美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媒体和立法机构正在审议孔子学院,而斯德哥尔摩大学已经决定关闭该大学内的孔子学院。

    6. 此外,北京正在积极地通过体育、美术、表演艺术、音乐、电影、文化和建筑向国外宣传其文化和社会,并且宣传的规模也是很庞大的。展现中国过去的辉煌艺术的展览在全世界确实很受欢迎。实际上,中国3000多年的文明遗产可能是其最强大的软实力资产。中国武术艺术家和其他方面的中国演员对于国外观众仍然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以郎朗为首的中国世界级古典艺术家团体在不断发展。中国的电影继续争取国际市场份额,并且中国的作家和建筑师比之前更加受欢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尽管中国的职业篮球、曲棍球和足球仍然落后于北美和欧洲同行,中国运动员仍然竭尽全力在一系列竞赛中争取奥运奖牌。

    7. 中国也一直在进行所谓的“主持外交”,并进行无数的政府和非政府外交。大型会议如博鳌亚洲论坛(中国的达沃斯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论坛、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世界中国学论坛以及全球智库峰会,每年使全世界的著名人物聚集到中国。另外一些活动则是真正的“娱乐性”表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预计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同样如此。再者就是政府下属的交流项目,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每年都召开会议,被称为“党与世界的对话”,其邀请外国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参加,并且支付所有费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外交部的下属单位,长期从事类似的宣传。这样的项目是一个精明的方式,旨在培养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地政治家的关系。设在香港的中国-美国交流基金会通过向美国机构提供研究资助从而提高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并且巩固中国政府的地位。中国军方也通过其所属机构做同样的事情,此外还包括中国的多个对外智库。

    8. 尽管中国在这些努力中花费了几十亿美元,但是公共研究表明,其国际形象仍有待提升。2014年英国广播电台BBC的调查显示,从2005年以来,对中国影响力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比例已经下降了14个百分点,并且49%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评价是负面的。出人意料的是,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态度项目2013年的调查表明,即使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的软实力赤字都很明显,而这些地区恰恰是人们认为的中国影响力最强的地区。尽管取得的成果很小,北京仍然在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去改变这些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答案是中国政府进行公共外交的做法如同建设高速铁路和基础设施——通过投资大量金钱从而期待会有好的结果。

    9. 软实力不是买来的,而是赢得的。当社会中公民的才华被允许与整个世界直接互动时,国家的软实力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来。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其将放松对国内的管制,并且减少对国外舆论的控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其软实力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编号:20150727A003

    印度和“一带一路”模式

    Hemant Chandak[88]

    原文标题:India & the "One Belt, One Road" Paradigm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一带一路”的意义;印度将从“一带一路”中获益良多。

    观点摘要:

    1.“一带一路”(OBOR)是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倡议,而且其领导人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其进程。该计划到底会如何实施取决于中国如何去说服沿线国家参与到这一项目之中——主要是“丝绸之路”倡议。“一带一路”包括以下两个关键部分:通过中亚和西亚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的“新丝绸之路”以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MSR)。“一带一路”的宏伟愿景似乎覆盖了除美洲以外的各大洲,其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并在全球政治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一致的,并且不受古丝绸之路的限制,为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提供更广泛的利益,这一战略是长期的,而且似乎已经实施了几十年。几十年来,中国对一些非洲国家进行投资,这些国家现在有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另外,许多将要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起来的亚洲国家早已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中国提出的另一个倡议,旨在为这些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的一员。

    2. 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近日,中国承诺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400亿美元,该基金旨在支持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并与这些国家建立联系。中国此前已经证明其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能力,在珠穆朗玛峰下修建隧道就是一个例子。

    3.“一带一路”项目不仅会使欧洲发达国家连接在一起,也会使东亚国家连接在一起。印度需要十分谨慎地对待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以及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也与这一倡议密切相关。除了推进经济一体化,这些举措也是为了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以及中国如何通过这些敏感的走廊来进行军事部署。在大范围的特殊地形上修建公路、港口、隧道和桥梁均需要得到沿线国家的同意。每个国家都必须认真考虑这一不可预见的未来,以免“落入陷阱”。

    4. 古丝绸之路为沿线国家带来的经济繁荣很可能正在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重演。印度政府希望其可以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例如建设数字化印度以及实现印度与“信息丝绸之路”(通过光纤、主干线和海底电缆促进各国电讯的互联互通)的完美连接。印度可以从参与全球挑战性项目(如“一带一路”)中获得巨大利益,其可以利用这些项目所引进的技术来解决国内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或者可以实施一些之前从未大胆追求过的项目。

    编号:20150714A009

    中国的巴基斯坦情结和印度

    Sushant Sareen[89]

    原文标题:China's Pakistan Syndrome and India

    文章框架:中印之间存在诸多问题;印度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看法;中国目前面临的选择;巴基斯坦目前的状况;中国和美国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中印边界问题是一个小问题;中国在印度投资的好处;印度与中国的关系。

    观点摘要:

    1. 作为两个共享边界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双方需要共同努力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边境争端到对河流水域的担忧,从贸易失衡到安全投资和市场准入,从海域航行自由到保障能源安全,从相互猜疑对方的遏制政策和策略到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安全问题(包括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两国不得不处理以上所有的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将会与印度领导人讨论其中的一些事宜。

    2. 五十年来,中国的巴基斯坦情结一直是摆在印度面前的一块红布(指斗牛用的红布)。印度将这块红布看作将巴基斯坦和中国连接在一起的胶水。有足够记录在案的证据可以证实印度的说法,即中国和巴基斯坦互相合作就是为了“牵制”印度。对于中国来说,巴基斯坦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以此可以牵制印度,而对于巴基斯坦来说,中国是“监控”印度的一个大家伙。除了通过与巴基斯坦建立经济和战略关系来获取技术和利益,中国从巴基斯坦索取的并不多。

    3. 尽管一种“愤世嫉俗”的想法——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使得中国和巴基斯坦五十年来紧紧连接在一起,但是这已经过去了。今天,中国需要遵循的格言是“聪明的敌人也比愚蠢的朋友好”。换句话说,从外交、战略和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从印度得到的益处比从巴基斯坦得到的多,中国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从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中获取小利益,要么就远离巴基斯坦去参与印度事务。

    4. 由于印度的经济、外交和战略选择展示了其与美国、日本和中国其他周边国家的萌芽关系,中国将需要确定巴基斯坦是否还能为其所用。尽管习近平主席承诺与巴基斯坦继续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但是这也是一个重新评估中国在巴基斯坦所实施的政策的好时机。近几年来,有一些迹象表明中国越来越关注巴基斯坦。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激进势力和恐怖主义进入中国,中国越来越感到不安。如果巴基斯坦的国内秩序继续保持这种混乱的状态,那么有关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的安全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尤其是中国打算投资300亿~500亿美元修建从瓜达尔港到新疆喀什的经济走廊这一项目时会困难重重。

    5. 中国认为其需要在巴基斯坦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稳定该国局势,这与美国所说的其可以通过投入金钱的方式来改变巴基斯坦的极端不良行为是一样的,当然,中国和美国对巴基斯坦的资金投入方式迥然不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相信天下有免费午餐的美国一直在给巴基斯坦提供免费的午餐,中国却并非如此。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主张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免费午餐,所以中国从未给巴基斯坦提供任何免费的午餐,而是一直设法从巴基斯坦那里分一杯羹。但是,随着中巴经济走廊计划的提出,中国似乎也开始走上美国的道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美国没有从其在巴基斯坦的投资中获益,中国也将一事无成。

    6. 鉴于巴基斯坦坚持政治伊斯兰化且“圣战”思想弥漫全国,中国应该明白巴基斯坦不会甘心屈服于中国,而印度与中国既没有任何文明冲突,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基本战略冲突。印度和中国坚持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甚至是伙伴关系,相比之下,边界争端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小问题。即使解决边界问题需要时间,但如果两国制定出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一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7. 在经济方面,除了中印之间数量庞大的贸易往来(巴基斯坦与中国贸易往来的总量则相形见绌)之外,对中国投资来说,印度还是一个安全和有利可图的目的地(再一次远远超过对巴基斯坦的期望)。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将会呈现一个双赢局面,因为它们不仅要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不平衡问题,而且中国也要满足印度经济迅速增长的需求,这反过来又会使中国在此的投资获得更多的收益。

    8. 在互联互通方面,印度也可以提供一个比巴基斯坦更好、更加安全的走廊,这一走廊从中国西北部延伸到阿拉伯海。印度已经在克什米尔河谷拥有一条铁路线,并且正在努力将这条铁路线与其余的铁路网相连接。或许,这条铁路线可以扩展到中国,而且印度只需要花费重建或修复巴基斯坦铁路网所需费用的一小部分。中国在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所遇到的地理挑战远远少于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遇到的挑战。如果克什米尔路线行不通,也许还会探索其他路线,以此来连接喀什和根德拉以及日喀则和苏拉特。当然,只要中国和印度拥有足够的信心,且彼此相互信任,任何这样的项目都会成功。

    9. 尽管过去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印度既没有任何企图,也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来遏制中国。然而,如果中国无法使自己适应该地区出现的新情况,那么这种情况仍然有可能发生,但印度绝不是有意而为,而是无意的。印度别无选择,只能与美国和日本紧密合作,从而无法太关注中国,而只是着眼于本国的发展。印度的伙伴国都知道,印度永远不会成为它们手中用来制衡中国的一枚棋子,而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些国家甚至没有这一目的。它们认为,印度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会制衡中国的崛起,然而,这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挑战,而是一个与印度建立互利互惠关系的机会。但是,如果中国仍然坚持与巴基斯坦结盟,它将会错过这个机会。中国现在需要作出选择:是将印度视作通向远东和中东的桥梁,还是让印度成为一个使自己惶惶不安的邻国。

    编号:20140916A010

    中巴经济走廊:前景与问题

    Brig Vinod Anand[90]

    原文标题: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Prospects and Issues

    文章框架:区域互联互通给印度带来的风险;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及其对印度的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的意义;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印度需要采取措施以抵消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

    观点摘要:

    1. 互联互通是一种原则,它对一些项目有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引起印度战略和安全机构关注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非常接近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为诸多对抗印度的巴基斯坦恐怖组织提供进入印度的通道,公路的发展和通信网络的完善将使这些恐怖分子能够建立更多的基地,并扩大其活动范围。显然,促进互联互通会导致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通过通信线路和信息情报渗透到印度,这当然会对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印度-中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将负责维和与建设活动的巴控克什米尔建设兵团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具有军事意义。鉴于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合作,印度国防部队不得不卷入一场两线作战的战争中,而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驻军也表明这一战争可能会发生,因此,印度会继续加强其应对此类情况的威慑能力,中国在有争议地区的活动也对该地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 在战略层面,这条走廊被认为是中国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即通过建设从新疆到瓜达尔港的战略陆地桥或大陆桥进入印度洋。另一个连接印度洋的战略陆地桥途经缅甸,类似于中国需要避开马六甲海峡这一危险地带的观点已是众所周知。

    4. 此外,瓜达尔港口的发展和中国对其的经营是中国更广泛的宏大海洋战略的一部分,这一战略已经持续很多年。尽管瓜达尔港是一个经济中心,可以使巴基斯坦和中国都获得商业利益,但是双方还没有谈论太多的商业活动。巴基斯坦对瓜达尔深水港和红旗拉普边界之间的路线有争议,原计划连接基达(巴基斯坦西部城市)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KP)的一部分,现已改为连接信德省现有公路网络和旁遮普省,从而提升对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关注。显然,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双方都不愿意投资开发新的路线,因为成本非常大。令人惊讶的是,巴基斯坦规划委员会的网站并没有对该路线进行介绍。同样,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网站也没有解释连接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公路项目。

    5. 从长远来看,包括瓜达尔港在内的中巴经济走廊有可能使中国的军事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而且随着其海军力量的全面增强,中国已经开始在更远的地区(从太平洋延伸到印度洋地区,甚至越过地中海)寻求维护自身利益。中国潜艇在斯里兰卡的停靠也反映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事力量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强。

    6. 除了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地形和天气状况给公路、管道和水电项目的建设和维修带来诸多困难之外,其国内的安全局势也给经济走廊的实现带来许多挑战。这条走廊将通过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地区的许多人反对这一项目。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人一直要求该地区拥有完整的立法权,但是巴基斯坦一直拒绝这一要求,因为伊斯兰堡声称这将会与国际上对有争议领土制定的协议产生矛盾。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统一战线反对与中国签订协议,他们的观点是: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是一个有争议的领土,因此未经本土人民同意的协议是不能接受的,而且他们还认为,巴基斯坦的纳瓦兹·谢里夫不是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代表,因此他无权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强加给本地区。此外,多年来巴基斯坦一直致力于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调整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的人口分布,导致这两个穆斯林教派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从而使该地区更加不稳定。近日,逊尼派极端组织对什叶派的攻击频繁发生。除此之外,俾路支省的许多叛乱团体反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开采瓜达尔港口自然资源,巴基斯坦的社会已经变得太过激进,而且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已经根深蒂固。

    7. 尽管中国宣布将在巴基斯坦投资大约400亿美元用于各种项目的建设,但是北京对其的投资还是非常谨慎。也有人认为,由于巴基斯坦国内的混乱局面,中国不可能从巴基斯坦获得太多的利益,尽管巴基斯坦军方可能已经对中国作出承诺,即巴基斯坦能够控制可能对中国新疆造成危害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但是很明显巴基斯坦并未能有效控制这些组织。许多战略家认为,巴基斯坦比阿富汗更不稳定,而且阿富汗的大多数问题是由巴基斯坦的干涉和支持阿富汗塔利班的行为造成的。

    8. 尽管中巴经济走廊的部分目标可能会实现,但是这一项目将不可能以原来构想的形式实现,同时,印度需要继续制止中国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强劲发展和其他活动。印度也需要加强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存在,并采取适当的反击措施来抵制中国在瓜达尔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编号:20150408A010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布局:夸大、危害与经济影响

    Sushant Sareen[91]

    原文标题:Chinese Chequers in Pakistan: Hyperbole, Hazards and Some Heft for the E-conomy

    文章框架:460亿美元这一数字引起轰动;中国逐步向巴基斯坦投资;中国在巴基斯坦设立的电力和煤炭项目;中国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巴基斯坦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的局限性;中国修建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担忧。

    观点摘要:

    1.460亿美元(中国宣布对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这个数字不仅成了新闻头条,而且其背后的细节也被无限夸大了。毫不奇怪,巴基斯坦、印度和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点就是这个数字,其他关注点是:中国将如何成为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如何改变巴基斯坦的命运,并将如何改变该地区的战略平衡等。但是,夸大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宏伟计划似乎有点过头,而印度必须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保持密切关注,当然印度也不应该对每一次中巴合作都反应过度。

    2.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项目将会在接下来的15年中实施,这意味着中国不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一次性地将这460亿美元投入巴基斯坦,而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分批投资。未来3至5年内,中国将建设一些“早期获益”项目,总价值约2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电力部门项目(约220亿美元),其余的是基础设施项目(约60亿美元),包括修缮瓜达尔港和扩大现有的公路网络。目前,中国还未完全制订出修建通过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铁路线以及连接瓜达尔和新疆喀什的油气管道的确切计划。这些项目最终可能会实现,但截至目前,它们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其余的170多亿美元将在2020年后的10年内逐步投资,并将再次用于一些电力项目、道路网络以及工业区和经济特区的建设。此外,中巴经济走廊也有可能延伸到阿富汗。但中巴经济走廊中很多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如果该国的安全局势得不到改善,那么中国将不会对其进行大量投资。

    3.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中巴经济走廊所涉及的项目只实现了一半,巴基斯坦经济的贫血状态也会得到改善,从而为该国创造出资产以及诸多工作岗位,商业和经济活动也将再次获得新生,这些项目的确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最终中国完全有可能毁掉其送给“铁哥们”的礼物(中国为巴基斯坦的投资)。

    4. 现在中国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希望从其对巴基斯坦的投资中分得一杯羹。中国投资建设的电力项目的资金回报率是24%~37%。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项目将会先于其他任何电力生产商获得利益,这是因为中国人对可怕的“循环债务”危机十分谨慎,这一危机曾使巴基斯坦的电力部门甚至是金融部门全盘崩溃。许多在巴基斯坦即将建立的项目都是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由于燃烧煤炭造成环境污染,中国停止了国内的此类项目。对于中国而言,将这些电厂项目转移到巴基斯坦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虽然巴基斯坦电力监管机构已经宣布要求不同类型的发电厂预付关税,但是最终的关税金额仍然是个未知数。一些巴基斯坦经济分析师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巴基斯坦最终可能解决电力部门的财政危机,从而解决多年来的能源危机。中国项目进入巴基斯坦没有经过任何竞标程序,而只是作为一种被愤世嫉俗者称为“甜心”交易的一部分,这引起巴基斯坦民众的诸多不满。

    5. 项目资金(投资和偿还)以及中国的投资模式(包括劳动力、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是由中国引起的,而不是当地市场。这意味着,这些项目会产生一少部分经济副产物,而且最终会成为巴基斯坦的累赘,使得本国民众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6. 考虑到走廊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这条走廊不太可能成为马六甲海峡——中国海上交通要道——的替代品,这是一条通过喀喇昆仑山进入新疆的铁路线。尽管这条走廊将提供了一条进入中国西部——新疆和西藏——的近距离通道,但是很难想象它还会成为中国从东部沿海进入阿拉伯海及更远海域的另一条通道。从某种程度上讲,阿富汗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中国可以从阿富汗获得原材料,但是这些原材料能否顺利取得取决于阿富汗是否确实拥有中国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另外,中国也不能确保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阿富汗国内是否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此外,这条走廊在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项目也不会顺利完成,因为一旦旁遮普-信德的路线固定了,没有人会在这两个动荡不堪的省份投资修建另一条路线。

    7. 最后,中国修建这条走廊的目的是在瓜达尔港建立坚实的交通基础,从而经其西部边疆进入这一港口。只要中国拥有一个安全的瓜达尔港,那么它就可以得到双方签订交易协议以外的一些利益。尽管巴基斯坦很乐意接受中国的慷慨福利,但是,由于中国停止对巴基斯坦政治事务的干涉(不像傲慢的美国人),因此这也可能逐渐改变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模式。

    8. 就印度而言,它最反感的就是中巴经济走廊将穿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参与力度逐步增强,这将对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印度没有理由过分担心,中巴经济走廊并不是要“包围印度”——这似乎并不是这一项目的重点。

    编号:20150427A010

    印度必须加入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

    Shyam Saran[92]

    原文标题:India Must Join China's Silk Route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内容;“一带一路”倡议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图;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战略;印度意识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益处。

    观点摘要:

    1.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领导人宣布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点将是“一带一路”倡议(OBOR)。这一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为了恢复连接中国与欧洲的古代陆上和海上通道而提出的,这条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其他产品运输到其他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陆上线路经过中亚、西亚和海湾地区的许多国家。海上线路将中国的东海岸与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以及地中海边缘的港口连接起来。这一复兴计划包括交通运输设施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以及促进相关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它也会促进各国文化和民间的交流。这个全面的、多方位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亚太强国,而且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强国。

    2.“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和参与该倡议的国家之间经济和商业的互惠互利,而对中国获得的战略利益则轻描淡写。中国承诺的巨额投资将会吸引诸多的合作伙伴。中国已经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以及为科伦坡港口的扩建项目提供14亿美元的信贷。中国声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一个与其伙伴国共同磋商与协调的交响乐,尽管如此,这一交响乐明显将由中国来指挥、策划。

    3. 最近关于这个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图,且暴露了这一倡议的关键目标:首先,制衡某些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确保海上航行安全,改善与相关国家的关系以及维护区域安全;其次,这一战略举措可以逐步确定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树立起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形象,并准备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保护其领土完整。此外,“一带”将开放中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和内陆省份。

    4. 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印度被称为是确保“海上丝绸之路”计划能够成功的关键国家,“考虑到印度巨大的发展需求及其庞大的市场,中国应该利用双边合作(海事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南亚国家改善关系”。中国的分析人士都意识到,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积极回应,各国对中国的动机仍然表示怀疑。印度和中国的利益在未来几年必然会相交,而且我们将不得不寻找方法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海军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6字的印度洋策略:“精准定位,谨慎部署,优先合作,逐渐深入。”

    5. 总体来说,正如印度决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一样,它也应该参与到“一带一路”计划中来,中国人似乎认识到,印度将对该项目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印度确实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而目前中国在钢铁、机械和电力等基础设施行业既有多余的资本,也有过剩产能。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似乎已经表达了自己与中国扩大经济和商业联系的意愿。

    编号:20150318Z244

    中国潜艇在印度洋做什么?

    Brahma Chellaney[93]

    原文标题:What Are Chinese Submarines Doing in the Indian Ocean?

    文章框架:“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在印度洋战略的意义;丝路倡议的初衷。

    观点摘要:

    1. 虽然中国不属于印度洋地区,但是它试图通过其“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印度洋地区为自己开拓一席之地。“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陆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中亚地区、里海盆地及更远的地方连接起来)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旨在让中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中国试图“挑战”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并削弱印度天然的地理优势。两个“丝绸之路”倡议——也被北京称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为了使中国摆脱其作为一个东亚国家的形象的局限而提出的,而且也是将其影响力扩大到中东地区从而最终成为一个全球大国的战略的部分内容。“丝绸之路”倡议将实现中国扩展其经济影响力的目标,而且有助于把该区域的国家拉入它的势力范围。

    2. 然而,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并不是美国在“二战”后实施的无私的马歇尔计划的中国版本。目前,中国处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期,提出“丝绸之路”倡议的初衷是使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和贷款参与到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而赢得签署利益丰厚的合同的先机。中国正在努力与相关地区国家签署合同,因为这些合同将帮助中国处理其国内生产过剩的问题。从积极竞标价值106亿美元的泰国铁路项目到参与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新电力项目可以看出,中国正在着重“出口”基础设施。习近平计划通过修建一条3000公里长的陆上交通走廊把中国新疆地区与阿拉伯海连接起来,该走廊一直延伸到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的瓜达尔港,这使得巴基斯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首要纽带。这条途经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走廊将会把两条“丝绸之路”衔接起来,同时使得中国能够在印度的海洋后院对其“发起挑战”。中国也试图开发印度洋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并邀请印度与它一同开采该地区的深海矿产资源。

    3. 从更广的角度而言,“丝绸之路”倡议与习近平寻求区域伙伴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将这些国家与自身的经济和安全联系起来。据中国学者阎学通称,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已不再适应当今的中国,而且已被习近平对较小国家更为自信的外交政策所取代。阎学通表示,中国让它们在经济上受益,从而与它们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应该“购买”这种关系。中国“购买”友谊的一个例子是其与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签署的重大合同,而这些合同把这个拥有战略优势的印度洋国家变成了中国航海“路线”的重要站点。然而,斯里兰卡新任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在竞选中讲道,中国的项目会将斯里兰卡推入“债务陷阱之中”。“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注重基础设施项目,目标锁定在印度洋(新的全球贸易和能源流动中心)贸易主干线沿岸的国家。从澳大利亚到中东,再到南非的这一重要海洋区域很有可能决定亚洲、波斯湾地区以及更远地区的地缘政治、海上秩序和权力平衡的变化。

    4.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国试图“挑战”印度洋地区现有的权力平衡架构,其措施包括:落实海上主要航线的港口工程;通过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通向中国的能源和交通走廊;在重要贸易干线沿线建立一系列加气站和海军前哨。自2008年中国开始在非洲之角执行打击海盗的海事任务以来,它对印度洋的兴趣就日益增强。这是约600年来,中国海军首次部署在那么远的地方。

    5. 中国的攻击型潜艇于去年秋天首次抵达印度洋进行航行,其中两艘潜艇分别停靠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由中国新建和中国持有的集装箱码头,这表明中国将其经济和军事利益混合起来,从而促进其有更好的发展。

    6.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在其外部安全环境方面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贸易和投资来扩大其战略影响范围。“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是习近平加大海洋战略实施的部分内容,习近平认为海洋领域是实现中国在亚洲卓越地位的关键。这样看来,新的亚洲秩序与其说是受东亚局势发展的影响,不如说是受印度洋上竞争的影响。

    编号:20150520Z24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