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Russell Mead[94]
原文标题:Event Transcript: The Crisis in Europe: The Return of History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文章框架:当前的国际秩序受到俄罗斯、中国和伊朗这三个大国的挑战;在这三个国家中,中国实力最强却对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现实改变最少;俄罗斯对欧洲秩序的挑战和欧洲地区面临的危机;中国能从现有秩序中获益,虽然实力与日俱增,但是其改变国际秩序的意愿不大;美国应意识到欧洲地区对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 当前西方的关键区域机构正处于混乱之中,其主要经济体陷入困境。面对这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深刻的危机,西方明显缺乏准备。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最明显的威胁,这是对乌克兰自由和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对欧洲的法律和道德基础的公然挑衅,更是对世界和平与秩序的严重践踏。
2.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秩序建立于冷战结束之后,当前的秩序受到三个大国的挑战。出于各种原因,三个大国认为,当前的地缘格局是不合理的,其法律基础也存在问题,这种局面使得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切身利益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阻碍。因此它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以不同的方式重塑现有的世界秩序。
3. 中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它拥有无限潜力。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寻求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但是中国也是这三个国家中最依赖现有国际体系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现有的国际体系和国际机构,因此,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态度是复杂的。在中国国内有关此问题的争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在某些问题上,包括台湾问题和南海领土争端,中国的不满与日俱增。
4. 伊朗或许有潜力成为一个大国,它的人口更少。然而有趣的是,伊朗是这三个国家中唯一一个成功改变其附近地缘政治秩序的国家。某种程度上,因为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的入侵,伊朗得以在邻近国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资源丰富的伊拉克与伊朗在文化和宗教方面有相似之处。尽管遭到几乎整个国际社会的反对,伊朗仍能够让阿萨德在叙利亚的一部分地区掌权。它也对真主党予以援助,后者是伊朗在黎巴嫩的盟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伊朗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永久地改变了冷战后的秩序。当前的区域秩序从根本上对它有利。
5. 俄罗斯改变秩序的能力介于中国和伊朗之间。俄罗斯在某些方面(包括核库存和其他苏联遗产)资源丰富,就像伊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一样。与中国不同的是,俄罗斯一直缺乏在世界上参与经济竞争的经济基础。因此,俄罗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依赖比中国要少。中国从世界贸易组织(WTO)等类似的组织中获得巨大的好处。而俄罗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因此俄罗斯对现有秩序的参与更少。
6.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三个国家中实力最强的中国却对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现实改变最少。俄罗斯通过过去的格鲁吉亚战争和现在对乌克兰的入侵取得一些实际的进展。伊朗在这一方面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两个国家。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是有限的。考虑到在现有国际秩序中拥有的一些利益,中国不愿意冒违约的风险,其制定的政策也更加审慎、务实,而且中国周边的国家比俄罗斯和伊朗周边的国家更加强大。中东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该地区的国家很难有效反对伊朗的一些做法。以色列除外,但它一直处于外交孤立的状态,且能力有限。
7. 俄罗斯附近的国家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其国力相对较弱,因此俄罗斯周围也是不稳定的。事实上,乌克兰国内自1989年以来进行了三次革命,但仍没有建立一个成功的政府。乌克兰经济状况糟糕,政治局势混乱。这种情况给了俄罗斯一个机会,使其加大对周边国家事务的干预。我们也必须承认,欧盟作为欧洲的一部分也遇上麻烦。过去我们认为欧盟繁荣富强且局势稳定,但现在欧盟遇到困难。这部分困难也为俄罗斯插手其周边国家事务提供机会。
8. 欧洲面临着一些严峻考验。首先是信息经济的转变,这不只是发生在欧洲,而是全世界都正在经历的变化。西方和全球的政治经济规则正在转变,这是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制造业工资水平的下降导致工厂不得不搬出传统的城市核心地带。大约25年前,欧美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工资和就业压力就不断攀升。其次,当前随着信息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代替人类劳动完成一系列工作,这进一步增加了欧盟的就业压力。欧盟国家的选民们认为良好的治理就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且实现经济的良好运转,但良好的治理仅能带来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在社会不安全感与日俱增和劳动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全球化和自动化的产生增加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再次,欧洲区域机构的机制和功能结构存在问题,这些机构往往通过政府间协定和条约而产生,官僚作风严重,改革进程停滞不前,机构运转不善和资金匮乏等问题阻碍了欧洲的发展。欧盟决策过程缓慢,执行效率低下,这是任何单独的某一国政府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政治和经济转型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这使得欧洲危机变得更加严重。英国、德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能够较好应对危机,但法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的应对能力较弱,这使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扩大,达成一致意见变得更加困难。而欧盟这一运转不善的机构和一些不恰当的决策也成为这些国家应对危机的约束和障碍。
9. 我认为普京总统明白,西方实力实际上比看起来要弱。他能看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也知道西方政治资源有限、欧洲治理改革进程缓慢以及欧元区存在问题。美国和英国人都有一些坏习惯,他们会抱怨那些欧洲人为什么不做好自己的事情,欧元是一场灾难,以及欧洲为什么不增加国防预算。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退一步,认真考虑欧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合力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而欧洲有潜力建立基于国际和平、安全局势而建立一个广泛合作的自由、多边和开放的社会。如果欧洲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秩序的尝试遭遇失败,那么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希望世界怎么样?从本质上讲,我们希望它更像欧洲。我们希望看到行动自由、深度合作、安全措施透明的社会,这个社会自由民主、贸易繁荣、法制健全。我认为美国低估了欧洲面临的危险,或者低估了欧洲失败会造成的后果,这将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产生严重影响,我们需要真正认识到欧洲的重要性。美国不仅应重返亚洲,也应重返世界,其中欧洲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来说其地位是与众不同的。
10. 安德鲁·莱翁的提问:我叫安德鲁·莱翁(Andrew Leung),我专门研究中国的政治战略。您提到中国与伊朗的区别。您似乎认为伊朗能更有效地改变区域秩序。但您看看中国,中国处于世界供应和价值链的中心位置。世界各地集装箱港口的前八位都位于中国内地或中国香港,所以,请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1)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一样,中国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这些亚洲基础设施项目价值数百亿美元,其中多数都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建设有关,整个亚太地区都将通过高铁网络和多个港口连接中国这个规模庞大的“经济发电机”。航空母舰或贸易协定也无法改变亚太地区互联互通这一现实。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将改变世界秩序。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升值,英镑区崩溃,美国用很短的时间就超过英国。但是现在美国有了另一个挑战者,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追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的事情。然后根据这些来分析权力过渡和转移,从而得出可能会影响整个世界秩序的结论。
11. 托马斯·基林格的提问:我的名字是托马斯·基林格(Thomas Kielinger),我是德国日报《世界报》的记者。有句老话说:“你不能比较橘子和苹果,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很多人像您一样意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性。我好奇的是前进和发展道路上的“解决方案”或某种希望之光。像您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对世界充满绝望,每周都有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全球在2014年的发展变化完全出乎意料,那么,我们的希望以及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1)首先,普京非常喜欢创造一些东西。中国无意与俄罗斯建立某种消极的关系,中国不希望受到这种关系的限制。俄罗斯更可能与伊朗发展多样的关系,但俄罗斯和伊朗建立的关系不同于俄罗斯和中国建立的关系。中国在改变世界秩序方面有其矛盾所在,它确实有巨大的潜力,但即使中国建造了许多港口,经济日益增长,亚洲地缘政治秩序并没有因中国发生太多改变也是事实。历史上,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强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密切。1700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法国的一半。但英国因其联盟性质、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因素,而赢得英法战争的胜利。法国是大陆强国,比英国的经济规模大,却无法像英国那样塑造国际秩序。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与一些邻国的关系正像当时作为大陆强国的法国与邻国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崛起”的概念对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而且我认为中国的一些人对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展现中国自信的时刻终于到来,故抛却了过去的“和平崛起”之路。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国的力量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遭到重击、无法恢复。同时中国的表现可能使得日本制定与之前计划不同的外交和经济政策。
(2)当前中国似乎是国际发展的希望。我认为当前领导人会认为之前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发展”的概念是正确的。中国的利益从不撒谎,而其利益的实现不是取决于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的解体。现有的体系极大地推动中国发展,为中国带来繁荣,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推动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上三个国家没有改变现有秩序是一个好消息。普京可能帮了我们一个忙,因为他对欧洲秩序构成的挑战使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欧洲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欧洲才能继续发展,我们也会对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护有更深入的思考,美国也会与我们的欧洲伙伴重新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
编号:20141118B122
印度和巴基斯坦给上海合作组织带来风险
Farzana Shaikh[95]
原文标题:India and Pakistan Bring Risks for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文章框架:印度和巴基斯坦合作的前景;两国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给各自带来的有利影响;巴基斯坦在加入上合组织的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印度在加入上合组织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阻碍;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较量以及该组织的发展前景。
观点摘要:
1. 印度和巴基斯坦有望在2016年同时获得上合组织的完全成员国资格,这成了这一安全集团于本周举行的峰会中所争议的焦点。上合组织官员称此举是改善印度与巴基斯坦双边关系的“建设性的”一步,两大对手将同时成为这一安全集团的成员(两者都已经取得上合组织观察员国的身份)。上合组织的决策都是基于共识而作出的,但是这两国根深蒂固的分歧可能会削弱这一组织的决策能力,并可能使其面临瘫痪。这里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最近几个月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急剧恶化,争论点在于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的冲突,以及两国对巴基斯坦处理反印度恐怖分子的方式的不同意见。这种竞争削弱了两国所在的其他区域机构的作用和影响力,尤其是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两国同时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也可能威胁到上合组织在安全合作方面的政策实施能力,尤其是在情报共享和反恐方案制定等方面。鉴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经常因为对方的一些导致两国边境动荡不安的秘密行为而互相指责,因此两国合作前景很黯淡。
2. 尽管如此,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成员国可能会给上合组织带来一些好处。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积极参与阿富汗事务,并且印度在阿富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都将促进阿富汗局势的稳定。中国表示其愿意为减少北约军队撤退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努力,从而积极地参与该地区的事务。同时,中国也发起与塔利班的和平谈判,并且据报道其已经加强监控以遏制伊拉克和叙利亚ISIS(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渗透。巴基斯坦将从其上合组织成员国身份中得到更直接的收益,今年早些时候其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总价值接近460亿美元,从而确保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顺利实施——这是连接巴基斯坦南部省份俾路支省瓜达尔港与中国西部新疆喀什之间的公路、铁路和管道网络。作为中国雄心勃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巴经济走廊已经得到上合组织极大的支持,并且有望使巴基斯坦成为中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性枢纽。中亚在上合组织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上合组织的成员。
3. 巴基斯坦也开始与俄罗斯加强联系,并且结束了两国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冷淡关系。2014年年底,其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国防合作协议——这是两国第一次签署此类协议——并且宣布了打击恐怖主义、毒品和武器非法走私的联合行动计划。在巴基斯坦看来,与俄罗斯发展双边关系能够抵消印度与美国不断加深的联系,并且确保巴基斯坦作为上合组织的最新成员能够在该组织中占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地位。
4. 相比之下,印度进入上合组织的历程可能会更坎坷一些。由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俄罗斯与美国两国关系接近破裂,而此时印度更加亲近美国。另外,印度公开反对中国的“丝绸之路”项目的一些内容,这惹怒了中国。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在访问北京时谴责中巴经济走廊是“不可接受的”,声称其穿过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有争议的领土(现在处于巴基斯坦控制之下)。印度同样抗议俄罗斯解除对巴基斯坦武器禁运的决定,表示这将损害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安全利益。
5. 虽然存在这些分歧,但是印度清楚地明白在其寻求与中亚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更紧密联系的过程中,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上合组织峰会于2015年7月9日至10日在俄罗斯乌法市召开。在参加此次会议之前,印度总理莫迪对中亚国家进行访问,以便更好地利用中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机会。随着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印度与中亚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空间会进一步扩大。
6. 尽管印度与其他成员国存在冲突和矛盾,但是上合组织必须意识到,其如果希望成为拥有足够影响力的能够对抗西方国家的区域联盟,那么就不能忽略印度。中国积极支持印度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就反映了这一点。尽管这一举动可能会得罪巴基斯坦。俄罗斯似乎对此也很敏感,俄罗斯与巴基斯坦加强防卫合作是为了增强对其传统盟友印度的影响和约束,并且警告印度不要太靠近美国。现在仍不清楚上合组织是否有能力处理其内部复杂的关系。中国和俄罗斯曾经是对手,而现在两国的共同利益是抵制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这将使得上合组织国家仍然团结在一起。另外,维持与南亚国家的良好关系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考虑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关系的持续波动,上合组织在未来仍有可能经历动荡期。
编号:20150710A197
2015年亚太安全评估媒体评论[96]
原文标题:Asia Pacific Security Assessment 2015 Press Statement
文章框架:应对亚太地区安全挑战的解决办法;“印度洋-太平洋”这一概念的含义;“一带一路”与中国区域战略的联系;日本、中国、韩国、菲律宾、印度以及美国的亚洲战略;缅甸的安全与稳定;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和西藏的联系。
观点摘要:
1. 任何国家都难以控制亚太地区以及所构想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因为该地区十分广阔。鉴于此,任何国家都无法单方面地保护自身在该地区的利益,也无法在确保地区稳定的前提下单方面谋求影响该地区的区域秩序,如果有国家试图这样做,那么就必定会造成地区不稳定,也一定会激起该地区其他国家产生相应的反应。区域多样化、区域内的众多国家以及各国之间存在的极为不同的利益都可以作为应对当前区域安全挑战的解决办法,然而,这并不包括包容性多边主义。因此,该区域内大国之间的多边安排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措施。然而,美国、中国、印度以及日本之间的协调合作很难实现。这些国家之间达成有效协调合作的可能性很小,这使得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在这一层面,较小的国家可以通过举行会谈的方式来推动区域合作。
2.“印度洋-太平洋”这一概念有效强调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连通性,也能引发南亚对其与中东地区的经济纽带的思考。南亚与中东地区之间的商业关系基于日益增长的海上贸易、投资流动、劳动力迁移以及侨汇,中东地区向南亚输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近年来,中国以及东盟国家也加入韩国和日本的行列,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随着宗教暴力在中东地区的蔓延,亚洲国家面临一种可能出现的局面: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可能较为不稳定。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与中东地区的相互依赖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
3. 美国继续发展其“亚洲再平衡”战略,其大多数盟友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表示支持。对于华盛顿来说,幸运的是,在不需要采取大范围行动的情况下,美国就可以在东南亚地区开展有效的行动。然而,美国在亚太地区行动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美国依然面临一些区域窘境,如在其海军力量不足时,如何抵抗别国的敌对行为等。有人认为,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其缺乏一个宏大的计划,而且依然没有解决特定武器系统的问题,也没有提出牵制中国在该地区行动的构想。
4.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北京继续追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并希望创造支持这一梦想实现的区域环境。中国预想其经济实力以及其与亚洲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连通性将使自身处于亚太地区的中心。同时,中国试图努力削弱美国主导的区域安全秩序,并提出亚洲的安全应该由亚洲国家独立解决。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在增强国家实力的时候不再保持低姿态,而是积极地参与周边国家事务。北京坚持声明,其“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为了确保中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因为中国十分清楚这可能会促使其邻国与美国结盟。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的行为有所克制,这是为了减轻其他亚洲国家对它的担忧。然而,这只是中国的“高明”之举,其想成为亚洲地区主导者的决心显而易见。中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依赖这样的事实:由于经济原因,所有的亚洲其他国家都应该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这正是中国所拥有的优势。
5. 在寻求与志趣相投的国家建立一个共同体的过程中,日本所遇到的问题是其邻国与日本对威胁的认知不同。菲律宾对中国所带来的“威胁”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希望以一种更为低调的姿态来应对。韩国不仅将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同时也将其看作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的伙伴。印度对中国的看法受到其自身地理以及历史经验的影响。与日本不同,印度与中国之间不存在海域领土纠纷。
6. 近几年,韩国对其外交政策以及国防政策作出必要的调整,以应对来自朝鲜的威胁,它再一次试图扮演全球性的角色。在鼓励法治以及争取在该地区的海域自由航行的权利方面,韩国可能会与美国和日本进行合作。它也可能就提高远洋海军实力与日本展开合作。此外,它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美国与中国之间保持平衡。
7. 佐科·维多多领导下的印度尼西亚已经开始向全球海上大国迈进。中国在南海地区“强硬”的手段使得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发生直接的联系。印度尼西亚总统决心深化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他也坚持不在领土主权和管辖权问题上向中国妥协。印度尼西亚长期的战略导向将可能阻碍其开放联盟。这一现实以及印度尼西亚有限的海军力量驱使其追求双边和多边的海上外交。
8. 缅甸在应对少数民族叛乱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这方面的成功对支持缅甸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全国停火协议的签订被数次推迟。这反映出其参与者停火意志不足以及制度的缺陷。此外,达成停火协议并不能保证缅甸拥有和平稳定的局势。要想成为拥有良好治理体系的国家,缅甸国内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协商。
9. 中国继续努力解决治理新疆和西藏方面的难题:这两个辽阔的地域对实现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至关重要。自1989年这些地区发生动荡以来,北京采取了强硬的安全措施。北京制定了改变这些地区民族人口数量比例的政策,并推出一些耗资巨大的经济发展项目。新疆和西藏这两个地区的安全挑战存在差异:在西藏,存在试图分裂中国的团体运动;而在新疆,暴力袭击时有发生,而且伊斯兰激进分子逐渐成为严峻的挑战。
10. 对于南太平洋地区的小国家来说,它们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国内。然而,区域外的国家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行为促使该地区的国家抵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11. 印度洋海啸以及其他毁灭性气候事件的发生使得提高灾备管理能力成为南太平洋地区的优先目标。该地区的国家大量出资,目的是提高区域的灾后恢复能力以及建设能力,并寻求合作。东南亚国家防灾措施围绕的重点是搜寻、救援、人道援助以及救灾行动(HADR)。由于中国、印度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几乎完全靠自己就能够进行这些防灾行动,所以东南亚国家别无选择而只能通过与别国合作来进行防灾行动。虽然该地区许多国家将人道援助以及救灾行动视为发生在国内外的合法军事行为,但是对领土主权的担忧以及缺乏互信阻碍这些国家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因此,亚太地区国家将会努力建立互信与合作机制。虽然中国逐渐崛起,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持续性受到质疑,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人道援助和救灾能力是无可替代的,这种能力是美国的软实力来源。
编号:20150529A19605
亚太冲突不是不可避免
William Choong[97]
原文标题:William Choong: Jaishankar-Asia-Pacific Conflict is Not Inevitable
文章框架:苏杰生提出亚太地区存在共同利益;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印度与其邻国和东盟的关系。
观点摘要:
1. 印度外交部秘书苏杰生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1届富勒顿讲座上说:“亚太地区现在正经历相当大的地缘政治变化,这并不能保证亚太地区的主要大国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他指出,推动力并不总是会自动转化为对权力的互相争夺,目前亚太地区的确存在分歧、争论和冲突,但是也存在共同利益。没人愿意不停地捣乱——但愿如此。事实上,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之间的互动将决定亚洲甚至亚洲以外地区的“战略平衡”。苏杰生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得到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认可,即这些国家没必要在美国这个亚太地区的主导大国和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新兴大国之间“选边站队”。他反而敦促亚洲国家摒弃“21世纪正统观念”——这是参考两极对立的冷战时期的逻辑而得出的结论。
2. 苏杰生强调印度和美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共同的利益。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莫迪签署了一份亚太联合战略构想的声明。这份声明肯定两国在海洋安全以及确保该地区的领海和领空的安全方面有共同利益。两国敦促相关各方避免使用武力,并使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因此,美印关系有了更广泛的基础,两国都积极深化在投资流动、技能发展、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在防务合作方面,打击恐怖主义、保卫领土安全以及情报共享等合作正在上升到“新的高度”。
3. 苏杰生说,印度与中国这个老对手的关系更加微妙且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莫迪最近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在访华期间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道:“中印两国都是亚太乃至世界的主要大国。”莫迪的话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双方都承诺要以国家发展为目标,并且以“互相支持的方式”来获取安全利益。苏杰生说:“当今的环境允许领导人之间进行坦白而直接的对话,……一年以前很难想象他们如今会发表这样的言论。”在经济领域,两国都试着解决新德里的撒娇式抱怨:进入广大的中国市场。两国已经成立高端工作小组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调研,并且互相考察投资环境。中国已经开始在印度的吉拉古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设工业园区。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家指出,新德里的“印度制造”战略旨在使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苏杰生说:“中国大力宣传的‘一带一路’倡议表明其战略目标。所谓的‘一带一路’计划的目的是将欧亚大陆的国家、城市和港口与中国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在进一步推进该计划之前必须获得这一地区相关国家更广泛的支持。一个国家提出一个倡议或计划,其他国家没有必要一定买账。印度的立场是,如果中国想获得更广泛的支持,那么必须对该计划展开更广泛的讨论。印度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问题上并不是这般保守,因为该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印度也是该银行中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股东。”
4. 印度并不像中国那样擅长提出朗朗上口的战略口号,新德里的“邻国优先”政策主要关注周边地区,并且已经收到成效。基于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与接触和合作这些核心主题,印度已经与孟加拉国解决了边界争端,并且其还是尼泊尔地震时的主要援助者。同时,印度与不丹也在继续巩固双边关系。东盟国家中,缅甸仍然是印度“东向”和“东进”政策的门户,新德里也一直在寻求与缅甸发展更好的互联互通关系。东盟对于印度的全球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东盟主导的东亚峰会对印度来说非常重要,东盟对印度的外交政策在过去25年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苏杰生说:“我们正在试图对东盟的各项计划与政策传递一种紧迫感,所以我们一直在告诉世界印度要‘东进’,不要‘向东看’。”
编号:20150722A196
马哈茂德·阿卜杜拉:中国“新丝绸之路”为海湾国家带来新机遇
Mahmood Abdulla[98]
原文标题:Mahmood Abdulla: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Gulf Along China's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湾国家带来新机遇;“丝路基金”与亚投行;海湾国家应该抓住机遇。
观点摘要:
1. 随着海湾国家“向东看”和中国“西进”战略的推进,一个新的机遇诞生了。从历史上看,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相当有限。中国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进口能源,并向其出口制造业产品。然而,这种局面将被打破。随着中国踏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征程,海湾经济体必须抓住机会,以主动加入的方式,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努力。
2. 中国领导人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遍布中亚、欧洲和中东的约60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相互投资,并允许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扩大在这条路线上的投资和经营权限。该项目的重点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和机场。
3.2015年2月,中国政府设立了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该基金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出资成立。
4.2014年10月,亚投行(AIIB)在北京成立。其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5年3月,世界上大约有40个国家加入亚投行,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等。
5.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石油出口国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市场,它的十大石油供应商中的前三名都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贸易伙伴之一,其供应量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5%。
6. 借助这个可观的石油贸易,我们可以做两件事。首先,合作可以扩大到双向能源投资领域。例如,2011年,卡塔尔在中国建造了第一个液化天然气终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25年的供应合同,每年供应300万吨液化天然气。而中国承诺会对“一带一路”中东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资金支持。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石油贸易路线和非石油投资的关系。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和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
7.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水平。海湾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正突破石油贸易的局限,逐步发展为包括投资和双边贸易在内的合作。未来它应该扩展到包括“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在内的合作领域。
编号:20150729A19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