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vakar Sahoo; Abhirup Bhunia[118]
原文标题:BCIM Corridor a Game Changer for South Asian Trade
文章框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影响;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孟中印缅四国的能源互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机遇。
观点摘要:
1. 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简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会带动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贸易。这个项目旨在促进该地区的互联互通,改善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贸易以及投资等条件。它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线路网将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以及中国云南省连接起来。目前,孟中印缅会谈的焦点是区域公路网,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公路是贸易往来中最为廉价的路线。
2.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也是对这四个国家1999年制定的《昆明倡议》的发展。这条线路计划从云南昆明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将缅甸的曼德勒与孟加拉国的达卡、吉大港连接起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印,以及孟中印缅四个国家联合研究小组2013年12月19日进行的会晤,使这个项目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2005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与缅甸四国间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7.99%。之后,该地区的贸易一直蓬勃发展。这四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9%,人口数量是全球的40%。印度东北部、中国云南省、孟加拉国以及缅甸的总人口数是4.4亿。2012年,这四个国家间域内贸易占这四个国家总贸易额的5%,相比于东盟35%的域内贸易要小许多。在这条经济走廊中,这四个国家可以利用现有贸易中的互补优势——产业以及产品两个方面。缅甸是主要的货物出口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印度将自身定位为服务出口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而孟加拉国则像大多数南亚国家一样,是服务以及低端产品出口国。鉴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那么电力将是这些国家合作的重点。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可以利用孟加拉国的碳氢化合物、印度东北部的水电和矿产资源、缅甸的天然气以及印度东部各邦(包括奥里萨邦、恰提斯加尔邦和恰尔肯德邦)和中国云南省的煤矿。对于印度东北部来说,向资源匮乏的孟加拉国出口能源的潜力巨大。
4. 这四个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将会对中国这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产生影响。目前,由于印度对海湾石油较为依赖,其与缅甸的贸易也将有助于维护印度的能源安全。缅甸向中国和泰国出口能源,并且其出口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5.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旨在通过贸易便利化措施促进该地区的贸易和投资。长达312公里的史迪威公路通过缅甸北部将印度东北部与云南连接起来,这条公路后来进行了改造,能够将中印交通运输费用降低30%,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之间的贸易往来。云南省与孟加拉国西部地区可以在农产品加工业这一领域进行合作。云南省与加尔各答正好位于这条经济走廊的两端,可为未来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由于孟加拉国与印度相邻,因此可以吸引印度甚至是中国的投资。通过缅甸,孟加拉国与中国相连,从而有望成为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商业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也能为缅甸创造很多贸易机会,这将帮助这个国家融入区域供应链中,并有助于其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
6. 事实研究表明,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将对亚洲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由于该区域与孟中印缅之间存在历史和文化共性,因此其也将会逐渐发展起来。
7.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交通、能源、通讯互联将促使该地区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带,带动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南亚地区还没有享受到像东亚那样的经济成果。然而,这条经济走廊可能会给南亚带来发展机遇。
编号:20140724A037
缅甸能从中国计划中受益吗?
Nicholas Farrelly[119]
原文标题:Can Myanmar Benefit from China Plan?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缅甸应该利用好“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缅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观点摘要:
1. 中国领导人正试图使我们相信,他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掀起新的全球繁荣浪潮,而他们的举措是为了将合作伙伴们涵盖到中国主导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网络中。
2.“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的城市与中亚连接起来,借助新的火车路线、道路和隧道,中国将深入广阔的欧亚腹地和有利可图的欧洲市场。“海上丝绸之路”将到达孟加拉湾。“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保护能源供应链,并为中国开拓亚洲南部、中东和非洲的新市场。这一超大计划有助于满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需求。
3. 在掸邦和克钦邦,华人主宰着当地的商业。在缅甸的某些地区,如勐拉(Mong La)和莱札(Laiza),汉语能力对于经商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就中国政府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缅甸如何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大胆计划。中国把缅甸视作实施大规模的中国项目的关键一环,这些项目包括水坝、桥梁、道路和港口,体现了中国的“一带一路”设想。
4. 缅甸该如何回应?当然,奈比多的一些关键决策者不愿意给中国更多接近他们市场和资源的机会。或许,缅甸正在经历的政治转型可以解释官方的这一想法。
5. 然而,对缅甸来说,无视中国的计划或其全球影响力没有任何好处,与中国的对话应该着眼于为人民创造福祉。缅甸的一个重点应该是加强培训和增加就业,以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方面,中国做得很好。工程师、技工和商人都是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
6. 缅甸应该更好地利用中国的下一个增长期,但需要良好的商业和政治领导,以确保它能与中国达成合适的协议。这一协议需要体现缅甸人民的愿望。他们想要稳定的工作、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环境。
7. 中国忧心的是如何维持其增长并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它需要重新调整经济外交政策,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新的联系。
8.“一带一路”倡议给了缅甸人民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机会,借助“一带一路”项目,缅甸可以建成百上千的桥梁、培训机构、工厂和通讯枢纽,并从地缘政治的重新排序中获益。
9. 未来几年,缅甸将努力在它的需求与强大邻国的意愿之间做好协调。确保每一个投资的回报最大化将仍然面临挑战——这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即使世界上一些最发达的国家也不例外,如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
编号:20150715A037
亚洲的“冷和平”:中国与印度微妙的外交舞蹈
Rory Medcalf[120]
原文标题:Asia's "Cold Peace" : China and India's Delicate Diplomatic Dance
文章框架:中国与印度的边境争端;中国与印度的竞争与合作。
观点摘要:
1. 当今的全球局势产生了重绘亚洲战略和经济前景的历史机遇,这将能够促进区域的稳定与繁荣,并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但是最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进行的国事访问却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2. 中国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可能会被认为是中国战略决策中的一个失误。在双边会谈中,中印两国领导人承诺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在友好的背后却存在边境军事冲突。但两国本不必如此,对于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来说,此次双边会谈是一个将经济互利转变成与印度新总理建立战略互信的机遇。印度的新总理莫迪似乎对美国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这样一来,中国就可以提前作出努力,以防止华盛顿以及东京方面插手印度事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印之行会促使印度国内那些将中国看作利益“杀手”的舆论逐渐消失,并促使印度人民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印合作。
3. 然而,这似乎有些不可能。中国在中印有争议的边境上采取了一些不明原因的军事行动,使得印度人民开始怀疑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这些行动如果是为了表达中国对莫迪与日本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满,那么反而会使印度与日本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这也可能会促使莫迪在之后对美国的访问中向美国政府诉说其战略担忧。
4. 在习近平访印后的几天,两国的边境争端本应有所缓和,却接连不断地出现军事冲突。印度随即取消了与中国媒体的对话,并且撤回即将出国访问的陆军总司令,以确保军事冲突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印度前夕,中印存在的一些军事冲突总是能够暂时平息,印度已经习惯了中国的这种模式。去年,在李克强访问印度前,一场持久的军事冲突才得以平息,几个月后,印度前总理辛格又回访了北京。但这次的军事冲突不同于以往,它开始于习近平访问前,直到访问结束的时候冲突才得以缓和。
5. 中国与印度自从1962年发生边境冲突以来,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包括领土接壤、文明遗产以及共同面临为数十亿人口谋福利的挑战。中印之间的联系不会断裂。21世纪初,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包括双边贸易、航空联系以及边境对话等。中国成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安全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并且在西方主导的政治气候变化中双方立场保持一致,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6. 但这依然不能打消印度的疑虑,其担忧的事情包括中国曾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最重要的核技术)以及中国在印度洋的潜在利益。印度采取了一些举措改善美印关系,较为突出的是2008年的民用核能协议。最近几年,中印边境对话的效果很差,印度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担忧,使得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开始浮出水面。随着印度经济放缓,双边政府都不愿将另一方视为创造财富的伙伴,这使得双边贸易开始倒退。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和莫迪有可能重塑两国关系,超越过去的分歧,专注于务实发展。中国的决策者清楚地知道,莫迪领导下的印度适合与中国进行合作,莫迪是一个注重国家利益的人,相比于边境争端,莫迪更乐意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这也就表明,不断扩大边境争端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7. 这并不是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印之行就是一场灾难。任何能够提高这两个亚洲大国关系的努力都将对全球秩序和人类福祉有利。印度总理莫迪在他的家乡古吉拉特邦接见了习近平,希望与其共商发展道路。这两个人就经济、安全等领域的许多重点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讨论。双边会谈期间达成的联合声明为两国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此声明涉及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环境保护和生产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宣布会拨款200亿美元用于对印投资,并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联合声明中提到两国边境的和平与稳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他们还就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会谈,从阿富汗反恐到亚洲地区不断更迭的权力结构,并表示缅甸-孟加拉国走廊建设对于两国都将是发展经济的机遇。
8. 有报道称,中国将支持印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并将在2014年11月举行APEC峰会的时候邀请莫迪到北京参会。双方曾表示,两国将举办第一轮重要的海上安全对话,讨论反海盗和航海自由的问题。
9. 中印关系如何发展取决于双方如何审视它们在该地区的作用。习近平访问印度时,正值中国提出“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计划旨在通过在东南亚地区、印度洋、非洲、中东等地发展基础设施为中国的海上贸易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将首选港口和机场,中国可能会在“海上丝绸之路”各个沿线国家建立港口。因此,印度需要谨慎对待中国在印度洋海域的活动,印度和其他国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可能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建造用于军事行动的设施。
10. 中国需要接受印度在太平洋上的合法地位,阻碍其与日本、越南以及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反而会使得这些关系进一步深化。印度和中国可以说是竞争对手,但它们并没有全力展开竞争,二者的关系并不对等,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如中国,然而对于印度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将其适应力与威慑力组合起来,以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国家利益受到其强大邻国的侵害。这也就表明了印度为何如此乐意与美国等国家发展友好伙伴关系。中印关系可以描述为竞争性共存,或者正如某位专家所说,是“冷和平”。
编号:20140924A040
好坏没关系,亚洲国家终于发现我们澳大利亚了
Rory Medcalf[121]
原文标题:For Better or Worse, the Region Has Finally Found Us
文章框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堪培拉会议上的演讲;澳大利亚与中国、印度的战略合作。
观点摘要:
1. 在堪培拉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意味着澳大利亚将参与到复杂的区域关系中。中国和印度领导人的到来,将是澳大利亚外交史上的重大时刻,澳大利亚将不再是亚洲的“附属”,转而成为印度洋-太平洋区域的核心力量。
2. 澳大利亚一直与日本致力于打造强大的双边安全联系,并且有望与佐科·维多多治理下的印度尼西亚恢复双边友好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堪培拉的讲话中指出哪些国家有利于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并强调澳大利亚对于他们国家的重要性。周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将促使中国大量的中产阶层到澳大利亚发展业务。习近平用安抚的语调谈论了中国的战略意图,这表明,澳大利亚作为安全伙伴,中国愿意与其一起共事,同时愿意将澳大利亚作为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将通过商业互联互通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利益。澳大利亚遵守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区域秩序,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也促使澳大利亚帮助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比如搜寻MH370。澳大利亚这种自我尊重的持久立场可能促使中澳关系进一步发展。
3. 印度总理莫迪是世界上最大民主国的领袖,曾获得印度历史上最多的选举票数,同样也传达了相互尊重的信息——重点强调了两国共同的价值利益。不同于过去的印度领导人,莫迪能够看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未来利益。在演讲中,他对两国未来在商业、教育、贸易、能源以及安全方面的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 但由于印度与中国在澳大利亚的移民数量不断攀升,这些移民也有望逐渐参与到澳大利亚的政治决策中,这有可能深化澳大利亚与印度、中国的关系,但也有可能使这种国际关系复杂化。
5.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在经济、安全以及人文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加深,未来将面临什么挑战无可测度,但或好或坏,我们所在的地区已经找到了我们。
编号:20141119A040
“一带一路”?中国的命运共同体
Philippa Brant[122]
原文标题:"One Belt, One Road" ? China's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文章框架:多国领导人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命运共同体的四项原则;中国与邻国发展的契合点;“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
观点摘要:
1.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了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演讲。
2. 自2001年以来,海南每年都会举办博鳌亚洲论坛,该论坛已经从原先的商业与金融论坛转变成中国领导人作重大外交政策声明的平台。这次论坛会聚了15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多多、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以及瑞典首相斯蒂凡·洛夫文,澳大利亚也派总督以及财政部长参与了这次论坛。
3. 在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实现“命运共同体”提出四项原则: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以及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因为这些词语对于我们来说很熟悉,所以我们很容易对此不屑一顾。然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秉持这种信念是为了缓和邻国对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的担忧。中国并不是通过双边努力来收买人心。在演讲中,习近平明确地将中国与其邻国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是在努力说服其他国家领导人,使他们能够明白其本国的和平与繁荣将与中国息息相关。
4. 在中国备受推崇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该愿景的一个标志,在中国
国内,有关该倡议的经济计划已经明显出现,但它曾一度被诬陷为中国霸占区域领导地位的例子。中国相关领导人也一再声明该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公益项目,将要在全球承担更多的责任。其试图证明中国的计划是善意的,应当受到欢迎。
5. 中国领导人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也密不可分。邻国的和平稳定有助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是其他国家对本国过分依赖中国也表示担忧。中国在斯里兰卡以及缅甸的双边努力遇到阻碍。因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在重构其区域愿景。
6. 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博鳌演讲同步,中国政府部门也发布了其“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是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制订的,这表明该倡议既是对内又是对外的。从行动计划的细节来看,它具有开放、和谐、包容的特点,涵盖公路、海路以及航空运输、能源基础设施、电缆光缆、消除贸易壁垒、优化海关流程、贸易便利化、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可再生能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还涉及农业、林业、渔业方面的合作。中国的新华社有一个专门的网页,详细展示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新闻和活动等。“一带一路”的倡议似乎包罗万象,几乎可以涵盖各个领域。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些之前开展的项目正在被重新归纳到“一带一路”项目当中,并且过去的一些财政政策也将有其新的定位。
7.“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费用将由一系列的金融机构供给,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丝绸之路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等。中国政府在谈话中总是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联系在一起,将它们融合到“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
8. 现在亚投行似乎更像是一个全球性机构。随着英国的加入,其他国家也不想被排除在外。随后,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巴西以及荷兰都表达了加入的愿望。除了大国的影响外,这些国家也看到亚投行带来的商业合作的利益,因此,不如在银行最开始的时候就参与到银行的投资决策中。但是各国代表在亚投行签约支持中国的区域愿景时却表现得很含蓄,他们不确信这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真的是一种“双赢”的合作。
9. 除了政策和投资外,中国政府还计划发起“一带一路”的宣传活动,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因此,我们将会看到在“一带一路”号召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文化交流、体育赛事和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等。
10. 中国政府已经成立一个特殊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领导,负责监督“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中国的邻居将会抓住这次发展经济的机遇。但只有时间才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邻国是否真的相信中国区域发展的愿景。
编号:20150331A040
中国企业有望从区域发展项目中获利
Julian Snelder[123]
原文标题:Chinese Firms Expect Bonanza from Beij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s
文章框架:东亚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的海外开发援助;日本、俄罗斯的商业贸易。
观点摘要:
1.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似乎都很相似,最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是日本,之后是“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现在是中国。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将前苏联的财政政策与其城市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本地收购、加工原材料,然后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种模式适用于东亚国家,那么其对于南亚、中亚、东南亚的国家能奏效吗?
2. 哈德逊研究所的约翰对以上问题存在疑惑,并列举出两点“尴尬”的现实问题。第一,机器人技术已经使资本密集型经济体占据发展优势,而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体,那么对于贫穷落后的国家来说,利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致富会更加艰难,如今,制造业的高峰期已经早早到来。第二,人口规模问题——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总人口数为1.5亿人,这三个地区向拥有4亿人口的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货物。如今,全球化已经改变这种现状,现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将近10亿富有的消费者,然而有20亿的人在努力地来满足这些消费者,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东亚。随着印度、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国家加入这个出口群体,东亚将会变得异常拥挤。
3.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这个国家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是一个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出口国,中国拥有的经济规模、劳动力以及专业技术几乎“霸占”了全球供应链,除了一些低端的制造业,例如纺织品。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其可能会逐渐放弃工业化发展,转而去研究自动化,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出口国。预计,北京想要通过发展自动化产业,从而到2025年成为国内先进设备的研发基地。然而中国在制造这种替代人力的机器时,可能会引起全球各地劳动人民的担忧。
4. 在注重企业竞争力以及资本效益的同时,中国的海外开发援助也很务实。中国相关专家告诉我,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中国单边计划(丝绸之路基金)联合资助的项目中,可能会有93%~94%的项目由中国企业开发。这些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原材料、人力以及管理模式在海外进行项目建设,将会赚取巨额财富,然而,对于海外的公司来说,只能以分包合同的形式承包一些溢出业务。
5. 而印度尼西亚的计划发展部部长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注重发展一些大型项目,如燃煤电厂,这些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扶贫、公共医疗、灌溉、公路建设等方面的缺口。换句话说,中国现在建设的是大项目,而其他机构则是发展小项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以前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例如提高民主化素养、改善卫生条件等。
6. 毫无疑问,中国政府乐意向印度出售昂贵的高铁技术,但如果中国是真心实意地帮助印度发展,就应当向印度分享其在教育女孩方面的宝贵经验。然而,印度会听吗?莫迪确信的是,印度如今可能会有被“掏空”或者“去工业化”的风险,除非他的“印度制造”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印度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更是一路飙升。印度在不断进口高科技设备,其对中国的出口却少之又少。
7.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这种独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做法并不罕见,毕竟,建设工厂并没有那么复杂。一直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因偏袒日本建筑公司而受到指责,俄罗斯也几乎向全球提供核能的一站式服务,其在全球各国融资、建设甚至掌控各个核电站,并且俄罗斯政府并不乐意将技术传授给别国。毕竟这些都是商业交易,不是慈善工作。沈丁立(音译——译者注)清楚地解释说,最近有人将中国发起的一系列倡议比作马歇尔计划,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并不是在做慈善工作,并且其合作伙伴也不能单方面地指望中国的施舍。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的确,中国的国有企业将会收获巨额利益。新式高速公路、发电厂以及铁路都会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然而,必须有人来支付这些项目。
编号:20150429A040
上合组织峰会标志着印度在中国眼中的地位稳步上升
Dirk van der Kley[124]
原文标题:SCO Summit Marks Steady Rise of India in China's Worldview
文章框架: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成果;中印关系。
观点摘要:
1. 于2015年7月10日在俄罗斯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巴基斯坦和印度将很有可能被正式确认为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莫斯科方面已经放弃反对中国倡导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从表面来看,这是中俄关系友好发展的实例。但事实上,北京方面允许印度加入是为了博得印度的支持,并不是为了取悦俄罗斯。
2. 北京方面允许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并非迫于俄罗斯所施加的压力。近年来,中国一直反对这两个国家加入,但并没有损害与俄罗斯的关系。有报道称,由于北京方面关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一带一路”(OBOR),所以其对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冷漠相待。
3. 北京“讨好”印度的方式不仅仅是允许印度加入上合组织。中国把印度视作亚投行与“一带一路”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国家。有中国学者曾公开表明这一事实。印度在2014年6月宣布将成为亚投行的第二大股东。中国许多分析家都对印度有浓厚的兴趣,通常情况下,除分析边境紧张局势外,中国的观察人士会忽略印度。然而,在我最近的北京之行中,许多学者都开始重视印度发挥的作用。
4. 中国对印度这种浓厚的兴趣体现在领导人的访问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进行海外访问的首站选择了印度。习近平今年早些时候也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此前,胡锦涛和温家宝在十年中对印度的访问仅有两次。今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的时候,其受到前所未有的款待。
5. 当然,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一些限制因素。中国对印度的轻视不会一夜消失,的确,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南京大学朱峰说:“我们不会把印度视为劲敌。”然而,印度能够加入上合组织,是因为北京需要这种伙伴以支持其在该地区的抱负,对于中国来说,印度是最佳的选择。
编号:20150708A040
从冷战到热和平:金砖国家组织为何重要
Samir Saran[125]
原文标题:From Cold War to Hot Peace: Why BRICS Matters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组织对于其成员国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 上周在俄罗斯乌法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我们既有期待,也有担忧。这次峰会是在俄罗斯与北约局势紧张、希腊危机持续以及联合国在纽约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背景下进行的。此时正值国际秩序不能有效管控全球各地出现的激进主义、野蛮主义、地方主义以及反自由主义思潮之际。
2. 金砖成员国正处于特殊的政治时期。俄罗斯正在努力应对其能源部门出现的一系列动态,以及应对与邻国不断发生的冲突事件。巴西似乎已经失去“卢拉魔力”,领导人正忙于解决其政治和经济内部出现的弊病。南非热衷于成为非洲的大门,然而有报道称南非发生大规模的排外骚乱事件,因此遭受沉重打击。印度在莫迪的领导下,专注于重塑印度的经济发展。而中国忙于将自己的计划和机构融入“北京共识”中,从而在未来几十年主导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峰会产生的《乌法宣言》及行动计划会迎合每个成员国不同的期望。
3. 对于俄罗斯来说,政治“外卖”是关键的。如果通读俄罗斯就金砖国家合作所作的提议,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想要在金砖国家中创造一个政治聚合体。这些提议包括网络安全协议、外太空合作、和平与冲突条约以及不侵略、和平共处与不扩散条约。因此金砖国家作为一个合法化组织,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世界已经从20世纪的冷战转变到现在的“热和平”。对于俄罗斯人来说,金砖国家组织将成为其稳定局势的力量,并可以对抗大西洋联盟的东部扩张。
4. 金砖国家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同于俄罗斯。中国正在重置战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规则。对于中国来说,金砖国家组织可能会成为推动其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对于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对抗,中国希望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领导人也意识到,如今俄罗斯陷入困境,中国将有机会巩固其“西进”战略(通过中亚和欧亚大陆,进入欧洲国家)。俄罗斯曾经拒绝与西欧成为一体,如今却愿意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并且愿意支持中国发起的建设项目。俄罗斯曾表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必须支持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向其提供贷款。这让人想起20世纪所有资金流动都服务于美国的发展。
5. 对于北京来说,金砖国家组织可以为其提供三大好处。首先,为其提供一个大型经济平台,用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且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贸易合作协定以及金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都将有助于此;其次,中国将产品出口到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这样可以实现产品市场多样化;最后,这个组织赋予中国体制更大的合法性。在金砖国家组织外,难以想象巴西、南非和印度这三个民主国家会讨论并促进“北京共识”。这个组织给予中国机会使其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
6. 南非是金砖国家组织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它的人口规模以及领土面积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小。比勒陀利亚方面已经承诺成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区域枢纽,这意味着南非成为金砖国家进入非洲的一个结点。这赋予南非较高的国际地位,但同时南非需要解决与非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分歧。
7. 巴西正努力在金砖国家组织中定位自己的角色,此前,卢拉政府一直忙于处理国内问题,国内缺乏发展动力。卢拉希望巴西能够从地图上的一个大国转变为“亚洲世纪”的重要合作伙伴。金砖国家组织为其提供机会来实现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关键还需要看巴西如何克服自身的弊病。
8. 对于印度而言,金砖国家组织将会给其提供发展的灵活性,而且印度对于金砖国家组织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印度如今成为自由秩序中的一员,金砖国家组织可以帮助印度从贸易联盟领袖转变成全球经理人。
9.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将会帮助印度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并从中获益(印度需要大量的商业贷款以及发展融资)。如果印度采用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个组织会对印度更加有利。
10. 俄罗斯与巴基斯坦之间交往频繁,并且其与中国开展了许多建设项目,这引起印度的担忧。印度对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一直不冷不热,然而通过融入金砖国家组织中,其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治理机构中将拥有更多的国际发言权。
编号:20150713A040
澳大利亚的安全状况取决于与东盟的关系
John Blaxland[126]
原文标题:Australia's Security Lies in ASEAN Ties
文章框架:澳大利亚的区域合作伙伴必须团结起来共同维护亚洲和平;维护这一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力量是东盟;南海领土争端局势的转变;中国坚持通过双边而非多边机制解决争端;澳大利亚应该与东盟和其他区域大国共同努力以确保安全和稳定。
观点摘要:
1. 布拉克斯兰(John Blaxland)写道:“在东盟论坛中,澳大利亚的区域合作伙伴必须团结起来共同维护亚洲和平,不管其在南海问题上是否存在分歧。”澳大利亚远离欧洲,其一直在寻求区域安全。
2. 传统的安全威胁,例如南海的领土纠纷问题,正在威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南海争端问题看起来似乎就像是一些国家对一些石头的归属权争论不休,从中可以看出,东南亚正处于艰难的境地。维护这一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力量是东盟。
3. 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不仅直接影响许多东盟的成员国——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而且进一步影响正在崛起的中国。虽然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已经不再新鲜,但是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且自信,同时菲律宾和越南受到美国和日本的鼓励试图对此进行反击,这些都导致南海的局势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4. 在与越南的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已经诉诸行动:使用高压水枪来恐吓等方法来显示自己的力量,但这些举动并没有引发战争。然而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这说明是否卷入这场纷争需要深思熟虑。
5. 澳大利亚的专家看到东盟“用一个声音说话”的优势,澳大利亚一直在提高其实力并决定与东盟团结一致地行动。美国和菲律宾重新振兴它们之间的安全联盟,并且日本向菲律宾、越南和其他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援助。当涉及东盟国家直接关注的问题时,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能做的却很有限。其他国家不情愿直接参与其中,比如美国,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南海的主权问题仍有争议——在国际法庭仲裁之前,它们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6. 中国坚持通过双边而非多边机制解决争端问题,这使得东盟只能靠边站。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东盟国家真的足够重视东盟的团结吗?有一个解决方案符合东盟的利益,即没有主权争议的国家需要支持其盟友,从而推动东盟国家合作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然后与像中国一样的外部力量建立统一战线。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一个合法的主权,或者中国应该被排除在外,在任何情况下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我认为,如果东盟可以提出一个解决争端的方法,中国就很有可能接受东盟国家的安排。
7. 就其本身而言,澳大利亚想看到东盟成为一个更有能力和更稳健的组织。澳大利亚是一个岛国,其繁荣与发展主要依赖海上贸易。澳大利亚的海上贸易路线是其生命线,而其很大一部分贸易运输需要进入或者穿过南海。澳大利亚在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方面有重大利益关系。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其最近已经开始使用“印度-太平洋”一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印度和太平洋对澳大利亚以及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澳大利亚绝大部分的贸易运输要通过这一地区,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通往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这一术语还表明,中国和印度的和平崛起对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印度-太平洋地区是东南亚的中心,对于很多东西贸易和南北贸易来说,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澳大利亚把东南亚视为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心脏地带——位于东亚和南亚的交叉地带。澳大利亚希望和平解决争端问题并建立有效的贸易和经济联系,使该地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经济方面的综合区域。澳大利亚将对此起到推动作用,并将与东盟和其他区域大国共同努力以确保区域安全和稳定。选择的时候到了,东盟需要支持自己的成员国和其盟友,澳大利亚则需要支持东盟。
编号:20140805A043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