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法国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之路:“新丝绸之路”

    Camille Brugier[161]

    原文标题:China's Way: "The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新丝绸之路”倡议的概况;“新丝绸之路”将推动中国国内、沿线区域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新丝绸之路”使中国避免在能源和贸易领域对俄罗斯过度依赖;中国通过“新丝绸之路”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观点摘要:

    1. 欧盟对俄罗斯处理与其邻国关系的方式感到担忧。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密切关注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行动,特别是莫斯科在乌克兰的行动及其创建欧亚联盟的尝试。中国担心俄罗斯可能试图让北京远离其所认为的特殊“影响区”,这种担心并非首次出现。俄罗斯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在上海合作组织(SCO)框架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然而,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创建了欧亚关税同盟,北京认为这一举动是对中国的排斥。

    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秋季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意在创建横跨三大洲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概念来源于连接中国、中东和欧洲的古代贸易路线,这条贸易路线在过去推动了东西方商品的流通和人民之间的交流。“新丝绸之路”项目显示了中国的雄心。但复兴古丝绸之路愿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此举只是为了制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还是因为中国在中亚地区有其切实利益?

    3. 中国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提供了中国“新丝绸之路”最清晰的全景图。“新丝绸之路”包括陆上路线和海上路线。陆上路线发端于中国西安,延伸至哈萨克斯坦边境。丝绸之路途经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到达伊朗,然后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欧洲,横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德国、荷兰鹿特丹和南威尼斯,最终与丝绸之路海上路线连接。海上路线发端于中国泉州和其他南方港口,穿过马六甲海峡,从吉隆坡前往加尔各答,然后穿越印度洋的其他地区到达内罗毕。从那里绕过非洲之角进入地中海,经意大利最终到达希腊。

    4. 中国设想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建设并升级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和港口),最终创建基础设施网络。丝绸之路还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中国已经在被认为是通向欧洲市场的主要港口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例如,中国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建设克里米亚半岛的深水港。中国希望该深水港可以成为中国商品绕过俄罗斯进入欧洲市场的中转站。

    5. 不过,目前外界仍不清楚中国将如何实施“丝绸之路”项目。它可能通过一系列与多个国家的双边协议实施该项目,也可能通过与东盟或欧盟这样的区域性机构达成协议来实施该项目。同样模糊的问题是,中国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是否会与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计划或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联系起来,共同专注于“CASA-1000”(中亚-南亚)输变电线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将通过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生产水电等能源,解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电力能源短缺问题。目前,由于该地区在2014年后产生的安全问题和政治未知因素,该项目已经陷入停滞状态。

    6.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国内因素驱动。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中国制定对中亚地区政策的指导方针也是如此。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新疆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大部分人口为穆斯林维吾尔族人。中国政府在新疆打击“三股势力”(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为了实现其目标,北京制定了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将促进新疆生产的商品向国际市场出口。考虑到新疆78%的出口商品都出口到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会进一步保证新疆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将巩固中亚地区作为新疆长期出口市场的中心地位。为了促进新疆和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北京已经在西部地区投入超过910亿美元,用于建设能够促进贸易往来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站和主要工业设施)。

    7. 北京也担心该地区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邻国政治动荡可能引起相邻的中国西部地区的不稳定。北京在中亚国家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边境城市,目的是促进广泛区域的稳定。贸易和投资是中国实现其目标的主要手段,中亚各国政府也都易于接受中国的提议。

    8.“新丝绸之路”倡议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能源安全。1989~2011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其能源需求也日益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能源需求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而现在一半以上的能源消费依赖国外进口。

    9.21世纪初,中国大幅增加了来自俄罗斯的能源进口量,试图减少其对中东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能源的依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首先,来自这两个地区的能源运输依赖海上航线。而海上运输经常会遭到海盗袭击或由于行政原因而延迟。其次,这两个地区的政治局势长期不稳定,这可能导致能源供应出现短缺或中断问题。

    10. 当前,中国担心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将会日益增强,已经开始寻找替代的能源供应来源。中亚国家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中国现在加大了从中亚国家进口能源的力度,特别是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国对俄罗斯的谨慎态度源于两个因素:首先,俄罗斯不允许中国在其能源领域进行投资或建立合资企业,这不利于北京长期稳定地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也削弱了中国对俄罗斯能源价格的影响力;其次,俄罗斯已经表明愿意用其他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作为杠杆向外施加政治压力——就像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所做的那样。

    11. 换句话说,“新丝绸之路”项目将使中国在中亚地区锁定其新的能源供应合作伙伴。中国将改变其能源供应路线,加大从这些国家进口能源的力度,削减因对中东、非洲和俄罗斯能源依赖而产生的潜在影响,确保能源安全。

    12. 通过构建穿过中亚国家的“新丝绸之路”,中国将创建一个新内陆运输路线,从而绕过俄罗斯将其商品运往欧洲市场。中国与欧盟每天的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成千上万吨的货物需要从欧亚大陆的一端运往另一端,这主要通过海上运输,沿着苏伊士运河运往上海。但由于贸易总量日益增多,中国港口积压了许多有待运往欧洲的货物。

    13. 海上运输使得运往欧洲的货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20~40天)。相比之下,从新疆通往东欧的内陆贸易路线将缩短运输时间,中国商品经陆路贸易路线进入欧洲市场只需要11天。

    14. 最后,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商品可以通过“新丝绸之路”,绕过俄罗斯到达欧洲市场。就像能源供应一样,中国也避免在贸易领域中给俄罗斯提供过多杠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如果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关系恶化,或者如果中国与欧盟之间日益增加的贸易额迫使其经陆路运输货物,那么莫斯科对北京的影响力会显著增强。这是中国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15. 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的背后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俄罗斯对待彼此的谨慎态度。但是认为北京推进“新丝绸之路”项目只是为了制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新丝绸之路”不仅可以绕行俄罗斯,避免中国在能源和贸易领域对俄罗斯的过度依赖,还可以推动国内(发展中国内陆地区如新疆)、区域(升级沿线基础设施,促进跨境贸易)、全球(创建全球供应链)的经济发展。通过创建通往欧洲大陆的便捷内陆运输通道,中国可以与处在俄罗斯“影响区”下的国家直接接触,并加强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编号:20140516Z005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