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 Opportunities for the Next 65 Years of China-Sweden Relations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起;对中国-瑞典合作的历史回顾并探讨两国在“一带一路”上合作的可能性;瑞典官员对两国关系的评价;“一带一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带一路”的背景;中亚地区的工业和投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评价。
观点摘要:
1. 作为一个曾经非常繁荣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早已光辉不再,几个世纪的不稳定、冲突以及中苏边境的关闭都阻碍了这条路线的商业发展,并且将中亚国家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离开来。现在这条丝绸之路已经被视为一条经济走廊,根据中国的官方声明,从东亚到中东的这一区域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其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辽阔的地域,重要的是,中亚未开发的经济潜力和作为中转枢纽的战略重要性已成为各种讨论的中心。中国在2013年宣布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时,承诺将会重新把这一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带入全球经济的轨道之中。最近建立起来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调动资金和以一种多边且包容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对于中国而言,实现其对丝绸之路的设想与达到其国家的目标密切相关,如增强经济和政治实力,促进其与周边国家的一体化。然而,这一设想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从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到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和官僚体制不同等多方面的挑战。尽管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仍有望促进中亚经济的发展,开放新的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并且使中国以及包括瑞典在内的欧洲国家受益。
2.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表示,中国和瑞典的双边关系历史久远,瑞典是第一个抛开意识形态并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这使得瑞典在中国人眼中有特别好的印象,同时,这也成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的跳板。近年来中瑞双边交流不断加强,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最近访问中国,并且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陈育明强调了瑞典和中国双边关系中经济层面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今天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是中国改革开放前的100倍。他还提到瑞典沃尔沃汽车与中国吉利汽车的合并以及沃尔沃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并将其作为中国和瑞典经济交流的成功案例,这一事实也证明了怀疑中国收购西方企业动机的人是错的。
3. 陈育明还讨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瑞典关系的可能性,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成为一个增强这种关系的潜在因素。他将中国的丝绸之路设想看作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同时也会使沿线各个国家以及外部合作伙伴受益,此外,该设想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考虑到瑞典所处的位置,他欢迎瑞典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非区域创始成员国,该银行将寻求与现存的国际贷款机构合作,并且为重要的项目融资。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瑞典一直是全球领先者,因此这样一个国家的参与会受到特别的欢迎。另外,瑞典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和对市场开放的贡献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的贸易伙伴。最后他强调了通过学术、文化和经济交流加强瑞典和中国人民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4. 随后,瑞典商务部部长国务秘书Oscar Stenström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他肯定了陈育明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国-瑞典关系和加强双边关系中经济层面合作的讲话的重要性。中国是瑞典在欧盟区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瑞典新的出口战略优先考虑的国家,这一战略旨在扩大其与20个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他提到与中国在“丝绸之路”项目上合作是瑞典长期以来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其面临新的经济挑战时采取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除了保护原有的工作岗位,瑞典长期以来优先考虑投资人力资源,从而保持其作为一个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力。经济交流的加强、全球价值链的碎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专业化都是瑞典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瑞典和西方国家需要任何可以利用的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瑞典、中国和其他参与丝绸之路项目的国家而言,互利互惠的成果的实现取决于针对贸易和投资行为的可信且透明的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并且这些规则能否制度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他接着强调瑞典对这一倡议的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即使其仍然处于实施的初始阶段,但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瑞典已经采取具体措施以发挥积极作用。
5. 与会专家小组讨论的第一个主题是由中国、欧盟以及美国提出的几个并行的丝绸之路倡议。很显然这些国家的发展目标之间存在潜在的互补性和冲突,因此,这也成为他们对重建丝绸之路有极大的兴趣的原因。当海洋和空中路线已经有了良好发展时,一条中等规模的陆上路线的开发将会促进运输的发展。同时地缘政治也是很敏感的,专家小组表示,俄罗斯最近的行为充满“侵略性”并且让人难以琢磨,这导致现存的穿过俄罗斯的交通线路已经不再可靠,因此进一步实现交通路线的多样化迫在眉睫。另外,这一经济倡议会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维护它们的政治独立。这是中国、欧盟和美国各自的丝绸之路计划中一致的方面。在三个主要大国之间,中国在复兴丝绸之路方面是最积极的,而美国和欧盟的倡议都不大可能取得具体的成果。以美国为例,其国务院提出的丝绸之路政策一直没有成为总统外交政策的一部分,而欧盟作为统一的外交政策行使者只拥有有限的能力,这阻碍其宏大战略的实施。而与中国的合作将会减少各自战略之间“竞争”带来的潜在的破坏,从而建立互信和制度化的合作,当然,其也能避免低效率和重复。
6. 专家小组随后讨论了丝绸之路倡议的背景。中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挑战,据称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已经开始消失。尤其是考虑到起始于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经济衰退,通过在邻国开辟新的市场,中国将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并且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而不是进口国。在这一背景之下,丝绸之路战略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小组成员最后讨论了跨国公司从相关的投资中可获得的潜在收益。瑞典企业历来都是进入新兴市场的先行者,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其强调,在开展业务之前必须对合作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这些企业避免遭受因潜在的腐败问题和一些地区不健全的法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面临挑战,专家小组依然强调,比起冷漠或怀疑,与新兴经济体合作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战略。另外,一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仍未解决的安全问题也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其将不利于这一倡议的实施,并且会阻碍它们获取急需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另外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如俄罗斯一直不惜代价争夺亚欧大陆的霸权,因此其将成为丝绸之路复兴的潜在障碍。
7. 考虑到基础设施项目都是资源密集型的,因此对中亚的大量投资将会带来对自然资源的新需求,而铅、锡和钢铁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该地区未开发的矿产和其他资源也得到关注,而中亚地区也应该为不断增多的私人投资提供机会。另一个事项是中亚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例如对互联网的访问仍然是零星的,因此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投资机会。考虑到中亚与欧洲大部分地区都缺乏历史性的联系,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都将为西方国家在未来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提供条件。
8.“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的发展提供机会,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并且促进企业寻找并进入新的市场。然而,这一宏伟倡议的实际执行方案以及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仍是不确定的。许多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的挑战依然存在,并且需要在未来几十年中进行协商,直到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贸易和发展的中央大道。
编号:20150609A189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