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比利时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共同的命运: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新丝绸之路”

    Gudrun Wacker[173]

    原文标题:Shared Destiny: "New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文章框架:“新丝绸之路”倡议融入中国整体外交政策的四大支柱;“新丝绸之路”想法的由来;“新丝绸之路”对欧洲和欧盟的影响。

    观点摘要:

    1.“新丝绸之路”倡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融入中国的整体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根据中国新领导人的讲话,中国新外交政策有四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是主要大国之间的新关系模式——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通常也被认为是这种“新型”模式,中国欧盟的关系也被列入其中,但是欧洲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相关回应;第二大支柱是邻国——“大社区”。在2013年10月的工作会议中,中国提出了积极的睦邻政策,即与周边国家展开经济合作;第三大支柱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亚洲的一些国家以及金砖国家);第四大支柱是多边舞台——专注于“主持外交”。中国于2014年5月在上海主办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并且2014年11月将在北京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也许未来中国将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总的来说,中国积极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全球公共利益的实现,同时有助于解决区域危机,还有助于坚持并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新丝绸之路”的想法从何而来?它源于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其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但是,当人们发现海上航线时,陆上丝绸之路就不再那么重要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苏联解体后,中国提议建立“新丝绸之路”,以连接中国的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刚刚独立的中亚各国,当时也提议建造公路、铁路、光纤电缆网络和管道。连接中国和欧洲的亚欧第二大陆桥替代了著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该大陆桥东起中国江苏省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向西穿越7个省(区),从新疆西北边境的阿拉山口出中国国境,然后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直抵荷兰北海边的鹿特丹港,全长10900公里,它是一条横贯亚欧两大陆,连接太平洋、大西洋的国际海陆联运通道。亚欧第二大陆桥的建成,为国际活动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3.“新丝绸之路”对欧洲和欧盟的影响是什么?人们不是很清楚“一带一路”具体意味着什么,但是至少在现在看来,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旨在连接中国(或者亚洲)与欧洲,并通过建立“新丝绸之路”为沿线国家带来稳定。重要的是,不能将“一带一路”单单理解为贸易往来的通道,它同时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总之,欧洲国家应当参与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因为这些会议将讨论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概念以及合作项目。

    编号:20141004Z273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未来几年的问题

    Iana Dreyer[174]

    原文标题: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Relations: Issues for the Coming Years

    文章框架:中国的经济发展;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观点摘要:

    1. 在未来几年,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而且随着中国的经济走向成熟,中国和西方之间有关非商品贸易往来的商业活动将比以往更加频繁,也就是说对服务业的投资范围会加大,包括基础设施、城市地区环境服务、商业以及其他知识密集型活动。比利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政策议题将更少涉及关税和反倾销,而将重点放在投资自由化、企业的友好市场行为(补贴、竞争规则)、知识产权、政府采购、技术标准、跨境流动人员以及数字贸易等问题上。中国与欧盟(在世界上有最紧密的商品贸易关系)会经常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欧洲投资基础设施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对这些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2. 全球经济秩序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正在转向亚洲,这意味着欧盟的企业越来越关注亚洲。欧盟正在与日本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它已经与韩国和新加坡签订了贸易协定,并且也正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而且它试图打破与印度谈判的僵局。美国也正将注意力转向亚洲。世界贸易组织(WTO)已不再是贸易自由化论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区域主义”出现了,并出现了一系列的倡议,包括在亚太地区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和欧盟之间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以及其他“诸边”举措,如国际贸易服务协定(TiSA)。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大型区域性举措都是“软实力”手段,旨在塑造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商业规则,虽然这些举措都与经济相关,但是它们都有着地缘政治色彩。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把中国排除在外,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国际贸易服务协定。

    3.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将如何发展?比利时将注意力放在中国不参与贸易谈判对经济所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上,比利时支持中国加入国际贸易服务协定。同时,鉴于欧洲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经济危机,最近欧洲对中国的投资表示欢迎。然而,欧盟正试图在某些贸易议题上向中国施压,欧盟与新兴市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欧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获得稀土和其他原材料。它与美国联手在今年取得一项裁决权,谴责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中欧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双边投资条约谈判将不可能很快结束。在未来几年,比利时将优先考虑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对于中国而言,这并不是一个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更倾向于与欧盟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国已经发起“丝绸之路”项目,旨在加强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重庆到杜伊斯堡的铁路建设就是由中国倡导的这样一个项目,旨在减少贸易往来对海上航线的依赖。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建造铁路或公路虽然所需时间较短,但成本较高。对中欧和东欧的一些欧盟成员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产品将出口到中国,但这不一定会扭转其与中国之间贸易不平衡的局面。然而,如果它能促进中亚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那么“丝绸之路”的建设就会起到关键作用。在该地区,欧盟和中国有共同的贸易利益,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帮助改进边境管理和运输规定,以及促进中亚和俄罗斯的贸易自由化。

    编号:20141020Z273

    深化中国-欧盟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安全合作

    Oliver Bräuner[175]

    原文标题:Deepening China-EU Security Coopera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文章框架:“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与欧盟的安全合作提供机会;欧盟的欧洲邻居政策与中国的睦邻政策;中国-欧盟合作面临的挑战;发展与安全密不可分。

    观点摘要:

    1. 大多数关于北京“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双边讨论的重点是增加中国和欧洲之间经济往来的可能性。然而,这一倡议也可为双方在区域安全方面的合作提供机会。

    2. 欧盟和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继续着眼于各自区域,但目前仅取得有限的成功。在过去几年里,欧盟的欧洲邻居政策(ENP)未能避免三大安全危机: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局势持续恶化;叙利亚爆发内战和ISIS(伊斯兰国)恐怖活动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蔓延;非洲萨赫勒地区的持续不稳定。越来越多的难民以及从叙利亚和伊拉克回到欧洲国家的激进公民给欧盟带来巨大的挑战。

    3. 中国的睦邻政策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深化中国与邻国的联系。由于东海和南海争端,北京与它的海上邻国的关系仍然紧张。相比之下,除了目前与印度的边境争端,中国的陆上边境地区较为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西部的欠发达地区与毗邻的中亚国家连接起来,一直延伸到西欧。同时,北京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这限制了它在海外危机区保护其利益和公民的能力。

    4. 不同利益、竞争结构和外部影响是中国与欧盟在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的障碍。首先,改善连通性和扩大贸易路线有助于加强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往来。但同时,双方正在争夺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这一地区的市场。此外,中国也需要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可以从中受益——不只是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一系列其他因素竞争,包括组织(欧盟、北约、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论坛(亚欧会议、亚信会议)和概念(欧洲邻居政策、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这些大多是不协调的,而且受不同大国的领导。再次,外部参与者的利益和主要大国利益的重叠。俄罗斯似乎在保护前苏联的利益方面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虽然美国正在进一步削减其在阿富汗和中亚的军事部署,但最近 ISIS (伊斯兰国)的举动又使它不能置身事外,其他有兴趣的参与者包括日本、韩国、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此外,一些中亚国家也试图成为独立的区域大国,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它正采取“多向量”外交政策。

    5. 绝大多数中国专家学者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然而,最近西方国家参与阿富汗事务的事实已经表明,在安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建设道路和发展经济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例如中国投资的艾娜克(Mes Aynak)铜矿项目,由于安全形势的恶化其不得不陷入停滞状态。当前中东和乌克兰的危机以及欧盟-俄罗斯关系的恶化也使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蒙上不确定的阴影,同时它们也为中国和欧盟在该地区深化安全合作提供了动力。在这方面,有两点需要指出。首先,实现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不扩散。中国和欧盟已在“EU3+3”(欧盟3加3,或称安理会5常任理事国加1,即安理会五国和德国)框架下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共识。此外,中国和欧盟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利益,例如打击常规武器和毒品在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泛滥,这为中国和欧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经验的机会。其次,保护不稳定地区的公民安全,包括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在中国从利比亚撤离36名公民的行动中,欧盟成员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双方应协调和讨论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处理类似情况的可能性。非战斗人员撤离作业区也可为欧洲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相对没有争议的空间。

    编号:20141024Z273

    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杨燕怡[176]

    原文标题:Forging a China-EU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Global Influ-ence

    文章框架:习近平对欧洲国家的访问;中国和欧盟的发展前景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和欧盟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双边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双方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和发展前景。

    观点摘要:

    1. 今年春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自就任以来第一次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国事访问。这一历史性访问的目的是加强中国和欧洲的联系,深化合作并且提升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相关领导人不仅回顾和评价了迄今为止双方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且制订出未来的发展计划,以确保在新时期双方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战略性和示范意义的联系。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于区域和全球和平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2. 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于1975年,此后,双方开启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新征程。自从20世纪末以来,双边关系不断取得进展,这符合双方的长远发展趋势——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2013年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之际,中国和欧盟的领导人会晤并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未来十年的合作蓝图。习近平主席对欧洲的访问为双方未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3.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尽管有一些波折,但是相互理解和务实合作一直是双边关系的主流。在政治上,由年度峰会主导,通过高级别战略对话、高级别经济和贸易对话、人民之间的对话和高级别政党交流论坛,双方加深了理解,并且扩大了共识。在经济上,最近十年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平均每年的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5500亿美元,不断扩大的经济联系和共同利益已经为中国和欧洲公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和人文交流方面,每年来往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旅游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在国际和区域事务上,双方一直保持定期的对话和磋商,这促进了多边主义的发展并且发挥了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双方还共同应对国际贸易和投资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全球挑战。中欧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全球化、多极化,以及促进全球和平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当前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中国和欧盟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国正在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其正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注重生态保护,所有这些努力都旨在实现中国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欧盟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智能化、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并且使其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更有竞争力。

    5. 在区域层面,区域和次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并且欧亚贸易和投资激增,这预示了一个共同利益和合作潜力都日益增长的黄金时期的到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的欢迎。双方要抓住机遇,探索协同效应,以扩大和提升区域合作,并且为古丝绸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6.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格局和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的和根本性的变化,并且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即将来临。与此同时,全球和区域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热点问题仍然在持续;通往多极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全球经济复苏速度慢于预期估算;世界迎来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经济增长仍然希望渺茫。此外,污染、气候异常以及其他的挑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家、区域和全球局势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和欧盟应该调整战略,加强双方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从而实现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

    7. 作为经济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和欧盟将努力成为亚洲和欧洲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国需要采取更为开放和创新的方式,寻求更多的共同利益,并且充分挖掘双方务实合作的潜力。在双边层面,双方应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对中国-欧盟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研究,并且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加强现有的合作,同时在科技创新和城镇化等新领域开展合作。在欧亚大陆,中国将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庞大的亚欧大陆市场。在国际层面,中国和欧盟将承诺开放双方市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宏观政策方面的交流和协调,尤其是在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双方的务实合作将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并且为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提供动力。

    编号:20141112Z273

    “丝绸之路”是促进欧中和欧洲国家内部联系的工具

    Justyna Szczudlik-Tatar[177]

    原文标题:"Silk Road" as a Tool to Facilitate Europe-China and Intra-Europe Ties

    文章框架:中国的“丝绸之路”倡议;“丝绸之路”倡议对欧洲和欧洲与中国的连接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倡议面临的挑战;“丝绸之路”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利大于弊。

    观点摘要:

    1. 最近,中国推出新的口号,“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优先项,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访问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时提出的。该倡议在一开始就被视作为邻国量身定制的一个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为中亚国家准备的,而“海上丝绸之路”是为东盟国家准备的。

    2.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发表讲话后几周,“丝绸之路”的概念从邻近地区扩展到远方,包括欧洲中部地区。201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并对罗马尼亚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在联合文件中宣布将建设一条国际铁路运输路线。随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和塞尔维亚及匈牙利已经签署协议,将共同建设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之间的铁路。波兰也已经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其拥有两条货运铁路线,分别是成都至罗兹、苏州至华沙。“丝绸之路”也延伸到西欧,最好的例子就是重庆-新疆-杜伊斯堡的货运铁路线,这条路线于2011年建成通车,现在被视作“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今年年初访问德国时,参观了重庆至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列车。

    3. 但“丝绸之路”对欧洲和欧洲与中国的连接有什么好处?这一倡议可能对中欧和东欧国家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它们想要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争取扭转巨额贸易逆差以及吸引中国投资。我们再来看一下波兰,波兰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它是“新”的欧盟成员国和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简而言之,波兰认为“丝绸之路”是一个机会或工具,能够真正实现波兰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4.“丝绸之路”可能是扩大双边贸易的工具,有助于提升波兰对中国的出口额并吸引中国投资。

    5.“丝绸之路”还创造了一个与中国西部开展密切合作的机会,因为中国西部是通往欧洲的门户,这为波兰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至于中国东部,来自美国和西欧的公司在那里竞争很激烈。

    6. 此外,“丝绸之路”可能是促进波兰基础设施升级的工具。新的物流线路可能是一个机会,有利于波兰建立中国分销中心,运送货物到中国。对于建立运输/通信枢纽,波兰很感兴趣,这能够保证把波兰的产品更方便地转运或更快速地运输到其他的“内陆”目的地,例如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

    7. 更重要的是,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的桥头堡,波兰可能会提升其在欧盟的地位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8. 虽然有各种潜在的好处,但也存在挑战。“丝绸之路”是一个以中国利益为基础的中国观念,也就是说,中国将努力增加其出口,而不是进口。

    9. 到目前为止,“丝绸之路”大多是单向的。最好的例子是罗兹-成都和华沙-苏州的铁路货运连接,它们主要用于从中国进口产品,而不是出口波兰产品。中国对欧洲开辟这些铁路线是为了出口其过剩产能并保障自己的出口安全。

    10. 中国的倡议基于中国的利益和条件,并不总是有益于欧洲国家或其并不总是符合欧盟法律。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建立100亿美元的信贷基金为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合资项目提供支持,前提是中国要求成立只对中国企业开放的经济特区,这对于中国企业是有利的。

    11.“丝绸之路”的概念尚不明朗,具体的工具也未可知。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中国可能会承担或履行当地政府标准,如派遣中国劳动力。

    12. 似乎大多数的欧洲国家,尤其是东欧国家,在“丝绸之路”问题上有这样的共识:总体而言,潜在利益比威胁要多。虽然欧洲/欧盟国家在争取中国的政策优惠上可能会相互竞争,但仍有“双赢”的合作空间。如果共同而明智地利用好“丝绸之路”,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会取得重大进展。欧洲方面应注重与中国开展互惠的密切合作,例如在联合项目(欧洲边境地区之间的跨境基础设施/运输项目)方面。

    编号:20141113Z273

    欧盟-中国互联互通:大设想,小开局

    Shada Islam[178]

    原文标题:EU-China Connectivity: Thinking Big, Starting Small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国与欧盟的合作。

    观点摘要:

    1. 欧洲国家曾经并不看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是将于2015年6月29日举行的有关构建“互联互通合作平台”的欧盟-中国峰会却引起了欧洲人对这一倡议的兴趣。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可能会得到非常可观的回报,欧洲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中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发展其基础设施并推动产业创新,这同时也促使欧洲国家积极参与到中国“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中。“一带一路”只是中国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方面,欧洲有几个国家早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该银行将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融资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国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

    2. 尽管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时很犹豫,但在欧盟-中国峰会上双方决定建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欧盟有望率先参与到“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中。早在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谈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是两人没有提到具体的细节。今年3月,政府相关部门发表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文件勾勒出中国关于建立互联互通格局的愿景。

    3.“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将会遵守相关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可以推进沿线国家的区域一体化,其鼓励各国能够一道促进政策协调、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以及金融一体化,并且将会努力推进绿色、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境光纤网络,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4.“一带一路”将中国东北、西北与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国家连接起来,从而带动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同时,中国西南地区将会与东南亚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件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促使中国深化改革。尽管中国官方文件中重视自身经济发展,但是亚投行的成立似乎表明中国将要在该地区甚至全球担任更重要的角色,并且根据自身利益来塑造国际环境。中国一系列的项目显然是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回应。美国明显将中国排除在外,而北京方面则称,“一带一路”和亚投行项目是包容的,美国也可以加入其中。

    5. 很明显,中国启动这些项目并不是无私奉献之举。沿线国家将会从互联互通的项目建设中受益。作为全球出口大国,中国也希望通过“一带一路”为其货物出口提供便利通道,一系列的交通设施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会大幅降低其货物运输的成本和所需时间。“一带一路”最初的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将会提供工程技术、建筑经验、机械设备以及一些建筑原材料,例如水泥、钢筋等,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帮助中国把这些过剩产能出口到国外。欧盟-中国的互联互通将会扩大双边贸易,为中国和欧洲企业创造商机,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欧盟实施的投资计划需要几十亿欧元的流动资金,但目前欧洲资金匮乏。中国对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投资将会为欧洲的能源、数字化以及交通的发展提供资金。欧盟对资金以及亚投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急于满足欧洲中部、东部以及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欧洲东部将会与“新丝绸之路”的西部工程紧密连接起来。

    6. 随着“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建,欧洲以及沿线国家的建筑和交通公司也会迎来商机。运输时间和成本的减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欧盟-中国贸易的发展,同时欧洲的投资者将会进入中国以及中亚市场进行投资。

    7. 由于“一带一路”会经过一些动荡频繁的国家,因此这一项目将会面临一系列安全挑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有可能给沿线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

    8. 欧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它们的另一目的是满足其可持续发展中严格的治理、环境和技术标准等要求。双方从对话到采取行动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中国已经着手进行项目建设,而在此之前,双方有必要展开更为详细的对话。“互联互通合作平台”的第一次会议将于2015年9月在北京举行,鉴于双方有各自的工作方式、文化传统,中国的决策者、银行家以及商界领袖在与欧洲企业的合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双方在工作细节上也可能会遇见不少麻烦,但双方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为此,中国需要再次展现其宽广的胸怀。

    9. 过去四十年中,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停留在外交、贸易上,但如今随着双方关系的加深,欧洲与中国合作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中国与欧盟的城市化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对话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倡议(包括投资协议、“互联互通合作平台”等)都将有助于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务实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迎接21世纪的全球性挑战。

    编号:20150626Z273

    北京呼吁在中国欧洲之间建立新“丝绸之路”[179]

    原文标题:Beijing Calls for New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文章框架: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一带一路”中“带”与“路”的含义;世界贸易组织中市场经济地位对成员的影响;欧洲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东方国家;“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区别。

    观点摘要:

    1.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于周日(2015年3月8日)宣布促进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同时欧盟委员会正在认真考虑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地位。

    2. 王毅表示,要“重点推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支点的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旨在将亚洲与欧洲连接起来的计划。其中的“带”是指一条在陆上展开的贸易路线,这条路线从中国的西北部城市西安开始,途经中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再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经过德国、荷兰最终到达意大利。其中的“路”是指一条在海上展开的路线,这条路线的起点在中国,途经印度洋和地中海,与威尼斯(中世纪古丝绸之路的欧洲起点)的“带”路线相交。

    3. 北京认为中欧之间建立新“丝绸之路”之际正是欧盟委员会考虑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地位之时。当中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时,它被归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将在2016年得到审核。然而,一些法律令函表明中国在明年会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4. 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市场经济地位对制裁的程度会产生影响。例如,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贸易倾销而面临的罚款比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罚款要高。出于现实原因,中国急于摆脱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身份,也渴望提高其在该组织中的声望。

    5.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在审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改革进程,以此来决定中国是否可以在贸易保护调查中被视作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中不存在授予市场经济地位的行为,所以每个成员或集团在合适的时候负责其自身的决策程序。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补充说,“迄今为止,我们的分析家表示,中国并没有完全达到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标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获取问题以及是否会有自动授予程序需要欧盟委员会认真考虑。贸易分析家预测,欧盟委员会将在夏季之前发布一个决策路线图,然而这是一种在紧张的政治背景下作出的决策,因为欧洲国家渴望获得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方面),而这也是欧洲与美国产生摩擦的原因。

    6. 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欧洲面临的真正竞争和挑战将会来自东方国家,特别是来自中国,因为中国通过实行“保护主义”来确保其未来数字经济的主导地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罗伯特·阿特金森和保罗·霍夫亨兹。罗伯特·阿特金森是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创始人,保罗·霍夫亨兹是布鲁塞尔智库里斯本委员会主席。他们认为,如果欧盟与美国不联合起来在这一方面限制中国,那么它们就把比赛场地向监管制度敞开,而这些监管制度的原则与西方这两大经济体共享的根本价值观是不同的。

    7. 王毅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相信,‘一带一路’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多早期收获,助力亚欧大陆实现整体振兴”。在被问到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美国通过该计划为“二战”后的欧洲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的不同时,王毅回答道:“‘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8. 王毅在记者会上没有提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而是继续谈论了习近平在白宫的邀请下于下半年访问华盛顿的计划,以及良好的中俄关系、紧张的中日关系、阿富汗、非洲、缅甸和印度等相关问题。

    编号:20151003Z447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