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瑞士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和印度能相处得多好?

    赵明浩[180]

    原文标题:How Well Can China and India Get Along?

    文章框架:中印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战略;印度的未来发展目标;印度与日本和美国关系的加强;中国对印度的承诺;中国希望加强与印度的合作;阿富汗对中印两国的重要性;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印关系的前景仍不明朗。

    观点摘要:

    1. 习近平对印度为期三天的访问是其最近中亚和南亚访问之旅的重点,这显示了中国对其邻国尤其是亚洲另一巨头的新政策。近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将会对世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 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正在采取一个新的大战略,被称为“双平衡”战略:对内实施大胆的改革以维持自身经济增长,对外调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形象,主要关注可能来自其邻国的危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是中亚,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重点关注靠近印度洋运输线的国家,两者是中国外交政策议程中的主要倡议,它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大国的支持,在中亚是俄罗斯,在南亚则取决于印度。

    3. 中国意识到,21世纪以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印度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是一位有抱负的权威领导人,他来自印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古吉拉特邦,莫迪已经承诺要带领印度脱离长达五年的经济恐慌,提高印度贫困人口的生活标准并且使印度成为一个全球大国。中国对印政策的“诀窍”是将莫迪的志向与中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4. 自从莫迪上任之后,印度一直沉浸于对世界大国(如日本和美国)的吹捧之中,部分原因是其期望抵消中国日益增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日本和美国也希望印度加入包括亚太地区民主国家在内的多边联盟之中。实际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努力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一个“民主安全钻石”。2014年9月初,莫迪对日本进行访问。此次访问期间,安倍晋三提议,将在未来五年内为印度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50亿美元,加快两国在民用核协议方面的谈判进程,并且推动双边的海上安全合作。双方同意建立“特别战略和全球伙伴关系”,这使得中国战略家猜测和斟酌不断加深的印度-日本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5. 同样,尽管自比尔·克林顿担任总统(1993~2001年)以后,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时好时坏,但美国仍然将印度当作“天然盟友”。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和国防部部长查克·哈格尔在近几个月分别访问了印度,通过承诺加强双边经济和战略关系来极力讨好印度。在即将来临的莫迪对华盛顿的访问中,奥巴马政府有望尽其所能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正如美国前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所说,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利益使其与印度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而不是与亚洲大陆的其他大国结盟。印度可能成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核心。

    6. 比起区域竞争对手日本,习近平相信中国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莫迪的很多需求。但是中国不应该低估印度在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转变中实现战略自主的决心。习近平访问印度期间,两国领导人在贸易、金融和文化领域签署了15项协议,习近平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主要用于使印度老旧的铁路系统实现现代化。而中国2000~2014年对印度的投资仅为4亿美元,仅占印度外来投资的0.18%。

    7. 中国同样承诺在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并且承诺为印度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以此来减轻印度对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赤字的担忧。中印之间的贸易赤字从2001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今天的400亿美元。莫迪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和改善印度商业投资环境的努力将有助于吸引急切想利用印度巨大劳动力的中国企业,这些劳动力拥有多种技能和地理上的优势。另外,中国希望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上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印度可能很快就会获得上海合作组织——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中亚和亚洲其他地区国家的俱乐部——正式成员国资格,印度的“连接中亚政策”和建设南北过境走廊的努力将有助于中亚的发展。由于中亚与中国动荡的新疆地区接壤,因此中国高度关注该地区。

    8. 中国和印度作为对阿富汗援助的主要提供者和投资者,两国在稳定该国的局势、应对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上有共同的利益。另外,在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上,中印两国也有共同的利益,尤其是在金砖国家组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中进一步加强合作,并且确保以一种不阻碍经济发展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9. 但是印度在1962年与中国的战争中所尝到的苦涩挥之不去。莫迪多次对中国在有争议的边境地区的越来越多的举动表示怀疑。印度担心中国对其可能形成的包围正如中国担心美国和美国的盟友对其形成的包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太可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更重视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伙伴关系)各自发展关系的原因,正如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所做的那样。习近平对印度的访问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决心与莫迪合作,从而阻止双方竞争的扩大。但是,即使习近平作出了投资承诺,目前仍不确定全球抱负日益增长的两大亚洲巨头是否能够消除阻碍它们关系发展的隔阂。

    编号:20140924Z276

    为什么中美应该合作共事?

    Jeffrey D.Sachs[181]

    原文标题:Why China and the US Should Work Together

    文章框架:美国与中国的对比;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及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中国所提出的倡议;中国面临的国内挑战;对美国行为的评价;对中美两国的建议。

    观点摘要:

    1. 今年,人们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一条最重要的经济新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定,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时候,美国却在继续炫耀和滥用其全球领导权,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贪婪,同时,美国也因为自己的行为使得全国陷入中东永久性战争的泥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在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然而,中国的人口是后者的四倍还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29万美元,不到美国的5.47万美元的1/4,这突出体现了美国更高的生活标准。中国的崛起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但是这也意味着一种回归。毕竟,中国自从2000多年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后就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所以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有证据表明直到1889年左右,中国经济的规模(考虑到购买力平价)都大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随后美国超越了它,这使其黯然失色。125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次序又在反转。

    2.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也带来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中国的领导者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很多欧洲国家都将中国当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非洲各国领导人则将中国视为新的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方面。同样,拉丁美洲的经济战略家和商业领袖至少像看待美国那样看待中国。在经历过一段高度紧张的局势之后,现在中国和日本正朝着更友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俄罗斯最近都向中国“倾斜”,与中国在很多领域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包括能源和交通。中国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立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更强的经济联系以及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连接通道。一方面,这将确保其他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中国继续巩固其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领导力。

    3. 中国提出的倡议的数量是令人震惊的。仅在去年中国就推出了四个主要项目,使其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一同建立了总部设于上海的新开发银行;中国主导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设于北京,将为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公路、电力、铁路以及其他众多项目)融资;“新丝绸之路”陆上经济带通过扩大的铁路、高速公路、电力、光纤网络以及其他交通网络将中国与东亚、南亚、中亚和欧洲经济体连接起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东亚和印度洋的海上贸易。在未来几十年,这些倡议可能需要投入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本,其在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生产、贸易和金融联系的同时,还将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4.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保证所有这些计划都会成功。目前中国国内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已经很大且仍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困扰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未来除了中国自身,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维护中国海上运输的自由和安全航行。

    5. 当中国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迅速崛起时,美国似乎正在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浪费其自身的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的优势。美国政治体系一直处于美国富裕阶层贪念的控制之下,该阶层的狭隘目标是降低企业和个人税税率,最大限度地扩大个人财富。他们同样批评美国的对外援助为中国的金融援助提供了范例,使得中国进一步获取了新的全球领导力。更糟糕的是,当中国施展其地缘政治实力时,美国所采取的唯一外交政策是在中东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不间断且没有成果的战争,美国正毫无休止地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消耗其军事资源和能源,正如其曾经在伊拉克所做的那样。与此同时,中国则极力避免陷入海外军事争端,并且不断强调其经济倡议的互利共赢。

    6. 如果中国的领导人强调对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公共健康和其他国际关注的事项进行投资,那么中国的经济崛起将促进全球的繁荣。而且,如果美国与中国一起领导世界,那么世界会有更好的发展。最近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的关于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的双边协议便是这一趋势最好的阶段性成果,而美国作为永久的中东战争制造者则有最糟糕的表现。

    编号:20141121Z276

    中国贸易的前景如何?

    隆国强[182]

    原文标题:What Is the Future of Chinese Trade?

    文章框架:中国经济发展及相应的外部环境的新特点;中国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竞争优势;全球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在经济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观点摘要:

    1.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和外部环境以及相关的机遇和挑战就变得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在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国正在面临经济减速的可能性,因此中国需要制订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并消化先前计划的果实。首先,中国的外部环境呈现后危机时代复兴和调整的特点,并且将持续到可预见的未来。与前三十多年尤其是2007年之前的繁荣景象不同,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繁荣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包括外部需求的缩减、过剩产能压力越来越大、更加激烈的竞争、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其次,国际贸易规则正在被改写,它们不断地演变,现在世界已经进入规则变化更加快速的新时期。另外,书写规则的平台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个多边机制依然发挥作用,包括协商一些新的规则;区域贸易组织可能比全球性多边组织发展得更快,一些新的规则可能会在区域贸易平台被讨论和发展,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旨在建立新的贸易协议和大量的新贸易规则,这些规则一旦落地实施,很快就会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转换,过去三十多年中低成本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竞争力,低成本竞争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最重要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然而,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之后,中国的人口特征和劳动力市场在需求和供应方面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2. 根据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劳动力供应在2012年达到顶峰。自此以后,劳动力供应增长开始停滞,尽管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约为1500万。2000年,进入大学的学生仅有108万,这意味着剩余的1400万可能进入蓝领工作场所。今天,每年有700多万高中生可以进入大学,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通过全日制自学和成人教育考取学位的人。与十年前相比,只有约一半的人作为体力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这解释了劳动力市场新出现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更难找到一份稳定和满意的工作。这为政府增添了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在蓝领工作市场,雇主很难找到技术工人并且必须支付连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的薪水。这一扭曲的供求关系已经导致了一些深层次的变革:企业正在以机器代替劳动力以提升生产率。

    3. 短期劳动力供应的负面效应是:劳动力频繁跳槽;企业中职工的流动率较高。中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制造和贸易公司,蓝领工人的流动率高达100%,在特殊情况下会达到500%,这意味着在年底的时候所有的车间工人将会被全部替换掉。高流动率有利也有弊。频繁跳槽的积极影响是可以加强技能的交流,尤其是技术工人在不同公司的流转使得相互学习更加有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工人在一个特定岗位工作的时间太短,这不足以使他们很好地掌握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担心工人在培训后会离开公司,公司可能不愿意投资技术培训,这导致了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提升的停滞,其与中国正在消失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发生。为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变得更有竞争力,企业必须更多地依靠创新、质量、管理和服务的提升。然而,这些都要求企业拥有更多有技能的劳动力,仅仅提升劳动力数量不足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4. 这些因素的融合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不是挑战。尽管存在上述挑战,如外部需求缩减、贸易争端和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中国经济转型仍然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在国内,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蓝领工人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例如,由于成本下降和技术的差距,大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遇,他们可以参与到更先进的经济活动之中,比如服务部门和研发部门。在每年超过7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将近180万人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接受训练。这是制造业和研发部门极大的资产,因为研发部门的成本绝大部分都来自劳动力本身。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是研发工作的主力军,并且只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能够支付得起昂贵的科研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领域的低成本是中国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竞争优势。另一个竞争优势是中国的国内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中国已经从最初的“潜在市场”成为真正的大市场,并且每年仍以约7%的速度增长。中国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美元,因此,7%的增长率将创造超过7000亿美元的财富。

    5. 中国在国际市场也面临着发展机遇,第一个机遇是世界范围内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发达国家需要更新基础设施,而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不论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还是德国在欧洲提出的工业4.0倡议,其都需要有更好的基础设施的支持。高速铁路和通信基础设施(如4G)都是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将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出口。

    6. 在经济转型中,中国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其应该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全面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而且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也面临新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发现,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话,中国的经济已经赶上美国了。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将对国际政治、治理和贸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中国不能恰当地解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那么其将很难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支持自己经济的发展。

    7. 中国当前的开放策略将根据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调整。处于上升期的中国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促进其和平发展,另外中国应该提升自己在日益国际化的价值链中的位置。中国需要将重点放在为其国际贸易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境上。过去中国是现存秩序的被动遵循者,现在中国要考虑在国际治理上取得新的进展,并且在依据秩序而进行的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当前包括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尝试都是基于这些考虑而做出的。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和贸易合作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有助于加强实践、秩序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这一点将确保所有国家以互利互惠的方式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另外,中国需要通过参与制定区域贸易协议加快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除此之外,中国应该重视其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从而改善其商业环境。

    编号:20150121Z276

    中国公司努力走创新之路以实现全球化

    Vivian Yang[183]

    原文标题:Chinese Companies Take Innovation Path in Efforts to Globalize

    文章框架:创新对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中国企业的关注重点及取得的成就;中国采取的政策措施。

    观点摘要:

    1. 世界经济论坛的相关报道表明,创新战略对于中国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并且很多领先的中国企业都将创新作为运营模式中的关键战略,以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中国企业先是在国内市场成为成功的创新者,随后走向全球,而其他国家的企业有一些是先进行全球扩张,再利用其掌握的资源进行创新以实现长期发展。

    2.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当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在提升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时,中国的全球化领先者已经开始从长远角度出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寻求短期回报。一项研究表明,超过45%的全球化领先者将创新作为其海外战略的重中之重;超过80%的企业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超过30%的企业雇佣50%或更多的当地员工。中国的企业继续向海外投资,其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两年迅速发展,从2012年的880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80亿美元。

    3. 另外,中国继续积极推进新的国际合作框架,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这些战略规划以及其他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刺激措施将会继续推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编号:20150421Z27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