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严峻考验,蓄势待发
2003年11月7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百天后,“神舟六号”工程开始了。
2004年6月24日,北京某航天器工厂,“神舟六号”返回舱壳体加工完成,整舱开始总装。8月4日,上海某工厂,推进舱开始总装,历时三个半月完成,12月3日运抵北京。9月20日,北京某航天器工厂,轨道舱开始总装,历时两个半月完成。12月8日,飞船三舱对接。
“神舟六号”——创下多个中国第一2005年7月12日,飞船完成模拟考验后,乘大型运输机运至酒泉卫星发射场,随后展开多次联合检查。9月11日,飞船加注燃料。10月7日,飞船与火箭的结合体被整体转运至发射塔架。
“神舟六号”飞船蓄势待发飞船经历了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试验。
2005年4月15开始一连7天,飞船整船特性级和验收级振动、噪声试验展开,飞船结构各部件频率相应满足发射段设计要求。
2005年4月28日至5月16日,飞船被吊在亚洲最大的真空罐中。在模拟太空的热真空环境中,飞船模拟正常的多天飞行、轨道留轨飞行程序和故障程序,测试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2005年6月5日至15日,飞船软件落焊后通过测试,达到了出厂要求。“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测试试验。工厂工人、飞船各分系统科技人员夜以继日,没休过一个节假日。
2005年7月12日,飞船带着相伴了360多个日夜的总装人员的深情和依恋,告别了北京航天城总装大厅,乘大型运输机至酒泉卫星发射场。
2005年10月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神舟六号”船罩组合体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顺利吊装对接。
至此,“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准备就绪,进入发射倒计时……
知识点太空睡觉不需床,各种睡姿不影响睡眠
在床上睡觉是地球上通常的睡眠方式,但是在太空中,航天员由于受微重力的影响,原有的生活方式都要改变,包括睡眠。
在太空中,航天员始终处于飘浮状态,分不清上和下,因此,他们可以以各种姿势睡觉而不影响睡眠,如站着睡、倒立着睡、悬空睡。飞船内睡眠最大的优点还在于不需要床,只要在居住舱内找一个你认为既不影响别人行动,又不受干扰的角落,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但是你必须把身体固定住,防止睡着后,由于呼气或翻身而在舱内飘来飘去,碰伤自己或损坏航天设备。
在太空中,航天员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不像在地球上是根据白天和黑夜来决定的,因为载人航天器约每1.5小时围绕地球飞行一周,因此白天黑夜已失去作为安排作息时间的参考价值。
航天员在太空睡眠也会做梦和打鼾。不同的是,在地面打鼾,翻个身它一般会停止,但在太空中,无论你怎样翻身,打鼾都不会停止,因为在微重力条件下,身体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是一样的。
为了使航天员的居住舱内空气新鲜,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飞船还设置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对密闭舱不断产生的污染物加以净化。
“神舟六号”六天飞行全记录
10月12日(第一天)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出征仪式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来为航天员送行。执行此次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是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分别来自江苏和湖北,他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航天员。
凌晨5时35分:气象部门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12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速40~50千米/秒。
6时08分:航天员坐在飞船舱门口,表现非常镇定,在轻声交谈着什么。聂海胜一直在微笑。
6时14分:航天员聂海胜进舱。
6时15分:航天员费俊龙站起来对大家招了招手,然后进舱。
6时19分:两名航天员在舱内就座。
6时20分:两名航天员把自己座位周围的一些物品收集到一个红色的袋子里,然后交给舱外的工作人员。费俊龙坐在返回舱的中间,面前是仪表盘;聂海胜坐在费俊龙的右边。
6时22分:两名航天员用束缚带将自己固定好,将航天服上的各种管线与飞船连接。
6时24分:费俊龙调试指挥棒的长度,并试着操作仪表盘。
6时25分:两名航天员在舱内看飞行手册。此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主指控大厅内,工作人员已经全部各就各位。
6时30分:两名航天员开始穿上一些防护设备。
6时32分:两名航天员把身体姿势调整成起飞时的状态。
6时33分:戴上飞行手套。
6时34分:合上航天服的面窗。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6时50分:返回舱舱门关闭,进行舱门检漏。指挥大厅传来指令:“三小时准备完毕。”在返回舱舱门检测完毕以后,还要检测轨道舱舱门。因为有穿舱任务,要保证舱门的密封,防止轨道舱分离以后泄压、施压,造成舱内温度过高。
8时许,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等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听取有关汇报,观看“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实况。
8时27分:发射塔架全部打开,火箭飞船全部露出。
8时45分: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观看发射实况。
8时45分:航天员费俊龙报告15分钟准备完毕。各测控点检测完毕。
8时47分:航天员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进行了通话:“感谢首长的关心和鼓励。我们绝不辜负中央首长和全国人民的重托,精心操作,坚决完成任务。请首长和全国人民放心,坚决完成任务。”“祝你们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就在北京迎接你们凯旋,再见。”“再见。”
8时51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通报点火时间:9时0分0秒。
8时59分:火箭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50秒、30秒、20、10、9……
9时0分0秒: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成功。与发射“神舟五号”飞船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的技术改进之处达75项。
9时0分5秒:“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
9时0分12秒:点火后第12秒,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
9时02分:点火120秒后,火箭成功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的第一个分离动作。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之内,火箭如果发生故障,逃逸塔能将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带走。
9时02分16秒:点火后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成功。4支助推器捆绑在芯一级上,相当于4支小火箭。
9时02分39秒:点火后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
9时03分20秒:点火后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这时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9时05分:青岛雷达跟踪正常,吕梁、渭南遥测正常,东风中心飞行正常。
9时10分: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分离点高度约200千米,距点火583秒。“神舟六号”飞船正常上升运行449秒后,着陆场系统榆林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神舟六号”飞船正常上升运行544秒后,着陆场系统邯郸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
9时12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远望一号”测量船测控弧段时,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9时30分:“长江二号”USB(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发现目标,航天员的画面出现在大屏幕上。指控大厅内人们开始鼓掌。
9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远望二号”测控弧段。
9时33分:航天员打开面窗,挥手致意。地面医监医生首次与航天员通话。航天员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时,北京航天飞控大厅内响起了掌声。
9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9时43分:温家宝总理讲话,指出我国载人航天的丰功伟绩将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10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已飞临我国上空。布设在我国最西端的喀什测控站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报告,其测控设备已发现“神舟六号”飞船,并开始对飞船进行跟踪测控。
10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内的航天员在回答地面调度指挥员呼叫时,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此时飞船正飞过祖国大陆上空。
10时33分:航天员摘下手套解开束缚带。
11时05分:航天员向地面报告完成第一次太空进餐。
11时15分53秒:航天员进餐完毕。按飞行计划安排,地面调度指挥员要求一名航天员开始休息。
12时07分13秒: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4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已布阵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预定海域,正对“神舟六号”飞船进行精密测量与控制。
14时17分:在飞船第四次飞经“远望二号”测量船上空时,地面指挥调度员按计划呼叫航天员,通知航天员休息结束。航天员此次休息时间大约为3个小时。航天员医监医生第二次与航天员通话联系,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15时30分:飞船进入第五圈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已把变轨参数传输到飞船,变轨地面工作就绪。
15时54分:飞船变轨从15时54分45秒开始,变轨发动机工作了63秒,64秒后进入平稳状态。这时飞船正飞行到第5圈,处于“远望二号”测量船的测控范围。
15时56分:“神舟六号”飞船推进舱发动机在地面发出的指令控制下关机,飞船变轨结束。
16时03分32秒:“神舟六号”成功变轨。
16时06分21秒:“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后,担任应急救助任务的交通部救捞局所属三艘远洋救助船“德翔”轮、“德意”轮和“德进”轮正在返航。
16时45分:飞船正飞过非洲上空,两名航天员表情轻松,边看手册边交谈。
16时47分:航天员医监医生第三次与航天员通话联系,了解航天员的身体状况。
16时50分:飞船运转正常。费俊龙还轻松地玩着手中的笔,系着绳子的笔在他面前飞来飞去。
17时11分:飞船已进入“远望四号”测量船的测控区内。航天员和地面指挥人员核对了返回舱和轨道舱的压力,为航天员进入轨道舱作准备。
17时26分:航天员请示开启返回舱舱门,做穿舱试验工作。
17时29分:航天员打开返回舱舱门,聂海胜用手托着费俊龙的脚,帮助他进入轨道舱。
17时30分:费俊龙拉着一根带子,站起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
17时31分:费俊龙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向镜头竖起大拇指。
17时34分:费俊龙在轨道舱内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检查设备,开始工作。
18时30分:独自留在返回舱里的聂海胜也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拿起相机,向轨道舱拍摄。可以看到聂海胜不时地松开相机,让相机在返回舱里飞了起来,再把它抓住。
19时03分: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主任设计师李勇枝介绍,“神舟六号”飞船在轨飞行第一天,驾乘飞船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19时59分:费俊龙回到返回舱,聂海胜进入轨道舱。
21时30分:两位航天员都回到了返回舱,身着蓝色的工作服。两位航天员手里拿着飞行手册。
21时32分:两位航天员与家人天地通话。
21点39分:两位航天员与家人的天地通话结束。
10月13日(第二天)
2时56分:“神舟六号”飞船飞越祖国上空。
4时16分:航天员费俊龙结束了大约7小时8分钟的睡眠,从轨道舱来到返回舱进入工作岗位。
4时33分:费俊龙为聂海胜拍摄工作照。
5时55分:航天员聂海胜脱下压力服,重新穿上蓝色工作服。
5时58分:喀什地面测控站今天第一次对“神舟六号”进行跟踪测控,费俊龙向镜头连续摆了两次手,同时不断和北京进行通话。
6时10分:航天员开始吃早餐,费俊龙在拍摄聂海胜吃早餐的镜头。从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失重状态下食品从空中飞入口中的镜头。
6时24分:费俊龙和聂海胜已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24分钟,超过了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的飞行时间。
7时50分:青岛测控站指挥长说,从12日晚11时起,青岛测控站已经跟踪了飞船5圈的运行,目前“神舟六号”飞船运行非常好,测控数据很精确。
8点41分: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预报,“神舟六号”飞船正在第6次也是今天最后一次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从13日0时36分开始到8时41分,“神舟六号”飞船连续6次穿越了轨道上的强辐射区——南大西洋异常区,航天员的安全没有受到威胁。
9时0分0秒:“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中已经飞行约68万千米,超过了杨利伟上次飞行的60万千米,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9时15分:飞船进入我国“远望一号”船测量弧段,飞越乌鲁木齐。
9时17分:费俊龙坐在返回舱的舷窗边,从一个绿色帆布包里面拿出一张湿纸巾,把包装袋撕开,取出里面的纸巾开始洗脸。
9时47分:飞船进入我国“远望二号”船测量弧段。费俊龙拿起一个血压计,准备测血压。
10时:正在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的两名航天员,在舱内加大了动作幅度。
10时47分:飞船飞行第18圈,进入我国喀什测控站测控弧段,飞越了我国喀什、成都、重庆、衡阳、厦门、香港、澳门等地。费俊龙独自在返回舱中记录飞行日志。
11时左右: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计算出14日凌晨飞船第30圈的轨道维持控制参数,并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参数于上午11时向北京飞控中心传送,并进行比对,最终产生向飞船发送的轨道维持参数。同时继续通过各种遥测数据,监视飞船的工作状态。
11时21分:飞船进入我国“远望二号”测量船测量弧段,费俊龙的画面再次出现在大屏幕上。费俊龙正在用耳麦与地面通话,神态自若。
12时15分:“神舟六号”飞船从珠穆朗玛峰上空飞过。
13时05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远望二号”测量船测控范围。
13时05分:航天员聂海胜经过大约7个多小时的睡眠后,两位航天员分别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试验。航天员和地面科技人员对各项试验获取的数据作了详细的记录。
14时25分: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20圈时,航天员进行了3次穿舱试验,试验表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4时45分:主着陆场的各项准备正有序进行,各种设备运行正常。参加“神舟六号”返回搜救任务的所有人员和装备已全部进场完毕,已先后进行了3次演练。
15点45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位于大西洋的“远望四号”测量船测控范围。两名航天员身着蓝色工作服,在轨道舱里,侧躺在座位上记录飞行日志。
18时25分:最后一次夜间搜索救援演练在“神舟六号”飞船主着陆场拉开序幕。为提高搜救能力和确保航天员安全,主着陆场此前已进行了3次演练。
18时40分:参加主着陆场夜间搜救演练的4架直升机发出巨大的轰鸣,从着陆场站临时停机坪上依次起飞,卷起阵阵沙尘,很快消失在夜空中。
19时:“神舟六号”飞船已按预定轨道环绕地球23圈,飞行34小时。从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的飞船返回舱内的画面上看到,费俊龙和聂海胜身着蓝色工作服,神情专注地监视着飞船的工作状况。飞船舱内图像清晰,飞船数字电视图像传输正常。
19时以后:航天员费俊龙将结束今天的工作,进入轨道舱进行大约7小时35分钟的睡眠。
20时17分:飞船进入“远望三号”测控段。航天员费俊龙已按规定进入轨道舱休息,聂海胜在轨道舱中阅读飞行手册。
20时23分:航天员聂海胜在返回舱中手持摄像机拍摄他面前的仪表盘和显示屏。
20时32分:参加主着陆场夜间搜救演练的两名“航天员”分别搭乘两架直升机飞往转运机场……主着陆场最后一次夜间搜救演练成功结束。
10月14日(第三天)
2时30分:费俊龙休息结束,起床,清洁口腔牙齿,修整胡须。
3时许:两名航天员在太空进餐。
5时56分:“神舟六号”飞船在第30圈的飞行中,飞船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神舟六号”飞船飞行近两天,轨道高度会衰减。轨道维持是根据轨道精测参数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
6时19分: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
9时02分:“神舟六号”飞船制定了在轨运行时的150余种故障模式和对策。
9时12分:从12日9时12分飞船正常入轨起,“神舟六号”飞船已经在太空飞行48小时。
9时26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介绍,“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以来,船上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正常,两位航天员先后在轨道舱和返回舱中于失重条件下进行了多项空间科学试验,各项试验均进展顺利。
9时35分:费俊龙在返回舱内记录完飞行日志后,忙里偷闲,把玩手中的笔,让其在空中翻滚飘浮,享受太空生活。
9时43分:费俊龙、聂海胜两人各自通过返回舱的舷窗对地观测,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拍照。儿子曾要求费俊龙多拍些地球的照片,给他带回来欣赏。
9时55分:“神舟六号”飞船已进入围绕地球第33圈飞行。
10时许:担负“神舟六号”返回舱回收任务的一条专用公路正式通车。这条公路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境内,连接飞船着陆场,总长64.96千米。
10时10分:费俊龙与地面人员通话,对着摄像头挥手致意。
11时20分:“神舟六号”飞船从中国南海上空飞过。
14时36分:航天员正手持摄像机透过飞船舷窗拍摄地球,通过摄像机可以看见蔚蓝色的地球。
14时54分:两名航天员正在返回舱内查看飞行手册,此时飞船正飞过“远望二号”测量船测控区,飞船已围绕地球飞行到第36圈。
15时30分:主着陆场首次使用了LAP-3000风廓线雷达和102米高的测风塔,大大提高了对浅层风的预报精度。
15时34分:据预报,16日至17日,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主着陆区气温将有所下降。
16时04分:“神舟六号”飞船已在太空飞行两天多。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已经受了飞行上升段、上升段到轨道运行段交替期间、在轨运行初期和失重初期等多种太空生理考验。
16时08分:遨游太空的“神舟六号”飞船,并非形单影只。我国研制发射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正为飞行中的“神舟六号”观风测云、保驾护航。
16时30分:航天员费俊龙在舱内连做了4个“前滚翻”,用时约3分钟。以飞船每秒7.8千米飞行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就飞了约351千米。
16时48分:从北京时间12日9时“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以来,两名航天员已各自经历了两次太空睡眠,健康状况良好。
17时26分:截至14日16时,“神舟六号”飞船已进入太空55小时,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目睹了36次日出日落,飞行约151万千米。
10月15日(第四天)
9时10分:从12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神舟六号”正常入轨起,飞船已在太空中正常运行三昼夜,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目睹了48次日升日落,飞行约202万千米。
9时10分:“神舟六号”进入太空三昼夜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没有出现任何空间运动病的症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9时56分:飞船飞行第49圈。航天员费俊龙在返回舱中与在轨道舱的聂海龙对话,还不时往舷窗外观看,并用相机拍照。此时飞船正飞经我国青藏高原上空。
10时02分:费俊龙连续向镜头挥了两次手。
11时16分:截至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及其协调指挥的国内外13个测控站点,工作正常有序。科技人员工作认真细致,飞行控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11时25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第50圈飞行。飞船推进、电源、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制导导航与控制、测控与通信等各分系统数百台设备工作状态良好。
11时32分:主着陆场气象预报组组长李永辉介绍,随着“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时间的临近,着陆场各项准备工作进展良好。
14时58分: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说,“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望三号”测量船已有效应对太平洋、大西洋的恶劣海况,船上测控设备状况正常。
15时15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向记者开通放音系统,现场记者将可清楚听见地面与航天员对话。从显示屏上可看到两名航天员已安然就座,正调试他们面前的显示屏。
15时24分:“远望三号”测量船预定海域处于高压边缘,最大风力8级,最大浪高4米。“远望三号”借助减摇鳍和船姿船位系统来保持船体的相对平衡和测控数据的精度。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说,3艘“远望号”测量船尽管遭遇了恶劣海况,但所有测控设备均能及时捕获并稳定跟踪“神舟六号”飞船,接收到的图像和话音清晰,遥控发令准确无误。
16时:“神舟六号”飞船飞过非洲上空,开始进入位于南印度洋的“远望四号”测量船测控区。
16时10分:从“神舟六号”飞船上传回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
16时28分:胡锦涛总书记与“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实时通话。航天员表示:“衷心感谢总书记的关怀。衷心感谢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16时32分:与航天员通话结束后,胡锦涛与现场指挥、技术人员一一握手,询问有关情况,并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表了简短讲话。
18时05分: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20时36分:航天员先后开展了在轨试验、工效学评价试验等活动,获取了大量空间科学试验数据,为后续载人航天飞行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改进依据。
20时59分:“神舟六号”飞船进入位于南大西洋的“远望三号”测控范围。费俊龙在返回舱中一边记录飞行日志,一边与轨道舱中的聂海胜通话。
10月16日(第五天)
3时10分:“神舟六号”飞船已经正常飞行60圈,两位航天员目睹了60次日升日落,飞行90小时,行程约256万千米。
3时50分:正在太空遨游的“神舟六号”飞船再次光临内蒙古主着陆场上空。着陆场站成功对飞船实施连续跟踪测控。
8时33分:“神舟六号”再次飞临喀什测控区。飞船各种飞行参数正常,舱内温度、湿度及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环境指数十分理想。
8时43分: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着陆场系统全部就位完毕,通信畅通。各种设备状态良好、运行正常。
8时53分: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着陆场系统有能力及时发现、安全回收飞船。
11时22分: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贵名说,未来两天,主着陆场地区的天空状况良好,能见度高,低层风力比较小,整个高空风向稳定。
13时10分:“神舟六号”飞船已经安全飞行100个小时。
15时13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席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成功地将最优控制理论用于实践,“神舟六号”飞船的实际运行轨迹与理论轨迹实现吻合。
20时00分:“神舟六号”第70次飞过祖国上空,其中,多次从台湾、香港、澳门上空飞过。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从太空向全国各族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问好,并报告说飞船工作正常,太空生活愉快。
21时04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在此间宣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凌晨按计划实施返回。
21时57分:在太空飞行近109个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神舟六号”开始进行返回准备。
23时30分左右:飞船飞行第74圈,返回舱舱门已经关闭,检漏正常,航天员已经更换舱内压力服,感觉良好。
23时56分:喀什测控站已按计划圆满完成“神舟六号”运行段的测控任务,在“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共进行了22个圈次的测控,成功率达100%。
10月17日(第六天)
0时03分:喀什测控站对“神舟六号”分离后轨道舱的测控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设备运转良好。
1时36分:飞船主着陆场四子王旗地区目前天气良好,风力一至二级,月明星稀,比较适合降落。
1时50分:执行“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搜救任务的地面搜救分队出发。14辆特种车辆组成的搜救车队离开着陆场站,前往飞船预定着陆点。
2时40分许:“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指令解锁,即将结束5天的太空之旅,踏上返乡路程。
3时许: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陆续来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回收实况。
3时18分:飞船飞行第76圈,飞船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3时42分:“远望三号”发现“神舟六号”。
3时43分:第一次调姿开始。
3时44分:轨道舱返回舱分离解锁,航天员报告轨返分离。10秒后,第二次调姿开始。
四子王旗地区3时44分许,记者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获悉,“神舟六号”正式踏上返乡征程。轨道舱将再留轨工作六个月,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将继续对其进行全程管理。
3时45分:“神舟六号”开始返回。
4时07分:密封板分离手控指令发出,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
4时08分:飞船飞入祖国上空,喀什测控站捕获目标。
4时13分:飞船进入黑障区。
4时19分:主伞舱盖弹开。
4时20分: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4时33分:飞船返回舱着陆。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千米。“神舟六号”共飞行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行程约325万千米。
5时07分:返回舱舱顶舱门打开。
5时38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按正常程序出舱,并向欢迎人群挥手。
知识点神舟六号飞船的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千米,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25℃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神舟六号”,多个首次
“神舟六号”是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它的成功,掀开了中华民族航天事业又一新的篇章,在技术上也有很多的历史创举。
首次多人遨游太空
“神舟五号”飞船只有杨利伟一名乘客,而2005年10月12日,茫茫太空又迎来了两名中国客人——“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人数的增加给飞行任务的各个环节和工程各系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携带的装备要增加一倍,两名航天员存在协同配合的问题等等。双人飞行,比单人飞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飞船和工程其他系统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间飞行
“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个小时,绕地球运行14圈。而“神舟六号”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大大增加。在空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意味着出现问题的概率越大,飞行控制越复杂。为确保万无一失,飞控系统人员对计算机终端进行了更新,数据记录方式也实现了更新换代。“神舟六号”制定了在轨运行时的150余种故障模式和对策,如果故障严重,飞船在每一圈都能应急返回。
首次进行空间试验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一直待在返回舱内,没有进行空间科学试验操作。而“神舟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生活,并进行了空间科学试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科学试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试验的内容和效果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参与将使空间科学试验实现质的飞跃。
首次进行飞船轨道维持
因受大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飞船飞行轨道会逐渐下降。为确保正常运行,飞行控制专家按预定计划,决定在“神舟六号”飞船飞行到第30圈时,对飞船轨道进行微调,使其轨道精度更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对“神舟六号”进行了首次轨道维持。飞船发动机点火工作了6.5秒。稍后,航天员报告和地面监测表明,首次轨道维持获得圆满成功。
首次飞行达325万千米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行了60万千米,而“神舟六号”以每秒约7.820185千米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千米的圆形轨道飞行,总飞行距离达325万千米。两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因此成为飞得最远的中国人。
首次在太空穿脱航天服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一直穿着舱内航天服,而“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第一次脱下舱内航天服到轨道舱活动。航天服实际上不仅仅是服装,更是载人航天的个体防护保障系统。这次使用的航天服与上次杨利伟穿的一样,只不过杨利伟没有脱过。航天服的重量为10多千克。经过训练,两位航天员都能在两三分钟内完成穿脱动作。
首次在太空吃上热食
“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里,杨利伟只吃了小月饼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矿泉水,而“神舟六号”的两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热饭热菜。中国人喜欢吃热餐,所以这次航天食品专家们专门设计了一个食品加热装置,能在30分钟内加热食物。
首次启用太空睡袋
杨利伟躺在座椅上睡了两觉,其间熟睡有半个小时。这次飞行,两名航天员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眠时间增多了。飞行时间加长后,航天员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和科学试验的正常开展。这次专家们用保暖织物设计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轨道舱舱壁上,供航天员休息。
首次设置大小便收集装置
杨利伟在太空没有上厕所。“神舟六号”首次在轨道舱里装备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厕所是个麻烦事。上次飞行中杨利伟使用了类似“尿不湿”的小便收集装置。“神舟六号”增加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
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
“神舟六号”首次全面启动了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通过110多项技术改进,这艘飞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改进了座椅的着陆缓冲功能,不仅保护了航天员,还能靠座椅升降保证航天员在返回途中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机构
与上一枚火箭相比,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有75项技术改进,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适,也具备了更多的功能。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发动机上增加了安全机构,防止火箭误点火等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火箭发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装了摄像头
发射“神舟六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头,可以把火箭从起飞到船箭分离等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以帮助地面更加准确地观测和判断火箭的状态。这一次在火箭上安装了两个摄像头,一个装配在整流罩内,一个则安装在火箭外面。
首次启用副着陆场
与“神舟五号”着陆场系统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神舟六号”飞行任务首次全面启用了位于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对多天内的气象变化进行精确预报,因此,在选择飞船着陆时间时,无法保证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适合降落。副着陆场与位于内蒙古草原中部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相隔1000千米,可以起到气象备份的作用。
首次启动图像传输设备
火箭的监视器——车载遥测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岛三地,主要负责运载火箭发射及飞行全过程中的遥测测量任务。这些数据可以使地面指挥人员实时掌握火箭的运行状态。此次任务,布设在酒泉的车载设备中新增了图像传输设备,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第一次投入使用。这一设备能够将发射过程的图像实时传送到地面,这和以前只能通过三维动画来模拟火箭的飞行状态相比,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首次使用新雷达
“神舟六号”的主着陆场首次使用了LAP-3000风廓线雷达和102米高的测风塔,大大提高了对浅层风的预报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载人发射
在“神舟六号”任务中,中央电视台组织了强大的阵容,首次直播了载人航天发射的全过程,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舟六号”发射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知识点“神舟六号”上能吃到红烧肉
在“神舟五号”的时候,宇航员杨利伟携带的食品是普通的太空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但是,由于“神舟六号”飞行天数长,航天员将在轨道舱里生活,所以轨道舱配备有餐具、复水设备、食品加热器和废物收集箱等。“神六”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五天里,可以吃到热食热饮。
不仅如此,宇航员的食品种类也从“神舟五号”的二三十种增加到四五十种。其中有复水菜、冻干水果、罐头、糕点、主食和饮品等。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和“红烧肉”都将有望随“神舟六号”上天。
在主食方面,还包括白饭、八宝饭、咖喱饭和什锦炒饭4个品种,航天员们可以每天换着食用。
为了在太空也能吃上水果,研究人员还为“神舟六号”上的航天员特制了“冻干水果”,它们在水分脱掉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风味,种类包括菠萝、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神舟六号”英雄谱:费俊龙与聂海胜
阳澄湖飞出费俊龙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毕业于长春航校,大学文化。他1964年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正师职,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多种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费俊龙费俊龙的家乡江苏昆山位于阳澄湖畔,金秋时节闸蟹肥,销往外埠的阳澄湖大闸蟹很有名气。就是从这个宁静的鱼米之乡,走出了中国航天员的优秀代表费俊龙。
费俊龙在家中排行老三,因为前面已经有两位姐姐,所以当费俊龙出生时,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女性化的小名“三囡囡”。费俊龙自小乖巧,而且爱吃家乡特产大闸蟹。所以每年大闸蟹最肥的时候,费俊龙的妈妈就格外思念他。
费俊龙1982年,费俊龙17岁,空军赴当地招考飞行员,费俊龙经过严格选拔选飞成功。当年苏州地区总共向空军部队输送了6名飞行员,后来驾机上天的只有3人,至今留在部队的只有费俊龙一人。1986年,从长春某部航校毕业后,费俊龙被分配到武汉某部航校担任教官。
费俊龙在1998年1月,经过层层选拔,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6月,费俊龙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5年10月12日,他和聂海胜一起乘坐飞船进入太空,展开为期五天的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行。
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为费俊龙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功勋奖章证书”。
聂海胜聂海胜——啥也不想,只管飞!
聂海胜,湖北枣阳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他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正师职,大校军衔。
聂海胜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聂海胜“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当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之际,他的战友、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梯队成员聂海胜,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句话。聂海胜目送战友飞上太空,心中充满了崇敬和自豪。他说:“九天揽月,我们盼望那一天!”
聂海胜说自己是幸运的,在他高中毕业时遇上了招飞。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了蓝天。
聂海胜到了航校,聂海胜好似鸟儿飞上了天。他觉得自己与飞行有缘,要不儿时为何会做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为何摸着操纵杆就像熟悉得老朋友一样?当年,作为同批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1989年6月12日,聂海胜第一次驾驶改装后的某型歼击机单飞。
1998年,聂海胜正式入选我国第一批航天员,在长期的训练和考核之后,顺利完成了多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在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05年6月,聂海胜成功加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2005年10月12日,他和费俊龙一起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执行飞天任务,这是中国航天第二次载人飞行。
2005年11月26日,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聂海胜获得了“航天功勋”奖章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以及“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知识点太空中航天员的生活:个人卫生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员和地球上的人一样,都需要处理个人的清洁卫生。失重条件下处理清洁卫生及废物非常复杂,需要有特殊的设施和技巧。
失重时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飘浮起来,水珠在舱内飞飘,会影响人的健康和仪器正常运转。航天员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刷牙。
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橡皮糖,让航天员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苏联/俄罗斯航天员则用手指裹着毛巾在口腔中清洁牙齿。航天员洗脸,其实是取一块浸泡有清洁护理液的湿毛巾擦洗面部。随后,把毛巾铺在按摩刷上用来梳理头发。
航天员还需要洗澡。苏联/俄罗斯长期载人空间站上,就配备有航天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航天浴室设施。
洗澡前,先把废水回收净化装置中的净化吸附剂配好,准备用来回收和净化洗浴时的污水,然后清理给水管道抽水装置和过滤净化装置,并将卷在顶棚上的尼龙罩放下,直到底框,并固定好,形成一个连接天棚地板的圆桶,就好像一个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启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合适温度,这时人可脱去衣服进入浴室,圆筒底下有一双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后就不会飘浮起来。在打开水龙头之前,应先将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条通到外面的软管相连接,航天员可呼吸舱内空气。避免将洗浴时的空气、水气混合物吸入呼吸道,以免发生危险。航天员洗澡时,还要将耳朵塞起来,带上护目镜,就像潜水员一样。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可打开水龙头,一阵阵细细的水流喷在身上,形成一层夹着无数气泡的水膜,必须用毛巾或吸水刷将水吸走。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浴室的底框上安有一个水管子,由抽水泵通过管口将用过的水、空气混合物抽到废水处理系统进行净化处理后再利用。
飞船上航天员大小便的处理,也有其相当的科学性。尿盆是特制的,抽水马桶同一个塑料套相连接,大便后快速关闭橡皮阀,大便通过气流落入透气的大便收集袋里,然后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桶,便桶装满后会自动弹出舱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