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正在改变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看法,就连一向回避现实争论的英国女王也开口问经济学家:“为什么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这次危机?”在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前3个小时,一名记者到我办公室采访,并让我看网上推举的得奖热门人物,发明资本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尤金·法玛赫然位列第一。我当时就对他说:“如果法玛得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该关门了。”看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还不至于愚蠢到这个地步;相反,把奖颁给威廉森和奥斯特罗姆这两个更“文学化”的经济学家,似乎表明了它对经济学那些“高深”理论的抗议。
那么,经济学是否会回归“文学”传统呢?依我看,经济学从来就没有成为“科学”,瑞典中央银行设立“诺贝尔经济科学奖”本身可能就是一个错误。按照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由托马斯·库恩给出的对“科学”的定义,一门学问是否是“科学”,要看它的预测是否是可以被证伪的。为什么是“证伪”而不是“证实”呢?因为迷信的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被证实的,但它永远不能被“证伪”——迷信告诉你死后可以升天,你能证明那是不可能的吗?
经济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经济学预测不存在反例,但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就此认为经济学理论就错了,相反,他们会说,反例的产生是由于理论成立的条件不满足。比如,消费理论预测,一种物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可能购买这种物品;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相反的事例,如奢侈品的价格越高,人们的购买越多,房价越高,人们越踊跃购买,等等。但经济学家永远可以找到合适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看似不正常的反例,如人们购买高价奢侈品是因为人们把价格当作身份的象征,买涨价的房子是因为人们预期房价还要涨。然而,即使这些解释是正确的,我们也要问:“如果这样不断增加条件,何处是尽头?”自然科学的预测不需要额外条件,爱因斯坦的一个能量公式就足以预测原子能的存在。经济学家则像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什么病都治,什么病都治不好。
经济学从来没有脱离“文学性”;就预测而言,它从来没有比历史学做得更好。经济学家应该更谦虚一些,不要以为有了“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就以为经济学真的变成“科学”了。经济学的任务不是预测,而是像历史学那样,解释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经济学的优势是有一套“科学”的解释语言,如经济学模型、统计模型等等,而这样的语言更接近自然科学所使用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应该叫“诺贝尔经济科学语言奖”。
正如网上的评论所言,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年是要把黑马放到底:刚把和平奖给了奥巴马,又把经济学奖给了两个呼声很低的学者。
一般舆论认为,授予奥巴马和平奖是为了鼓励奥巴马把他的和平使命进行到底。把经济学奖授予威廉森和奥斯特罗姆则旨在纠偏。由于两位得奖者不是那种众望所归之人,相信此次经济学奖将在经济学界激起广泛的争议。我所希望的是,争议的对象将不仅仅是谁更该得奖,而是经济学是否应该以及如何响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所暗示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