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人,有读诗和读人两层内涵;读的途径也有两条:一条是因人而及诗,比如曹操,我就是先知道这个历史大名人,尔后才找来他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另一条路径,是由诗再到人,应该说,这类情况比较多。对于黄仲则,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三十多年前,偶然从报刊上看到一首清人黄仲则《别老母》的七言绝句: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看到这涌动着灼灼真情、凝结着生命体验、纯然发自肺腑的诗篇,当时觉得全身打个激灵,不禁凄然泪下。“搴帷拜母”,“白发愁看”,此情此景,宛然如在目前。立刻,我就联想到自己的远在外地的耄耋之年的老母亲,马上写了一封问候老人家的信。
回转头来,我就产生了要认真地解读一番黄仲则的愿望。
刚好,那时我有江苏常州之行,知道黄仲则隶籍常州,便抽暇去了他故居所在的马山埠。记得那里坐落在市中心繁华商业街的后面,巷子不怎么宽,故居房子十分破落,仅存了一间,白色的山墙突兀地立在那里,十分显眼。房子前面,还有个不大的庭院,于今荒草离离,看了顿生苍凉、凄婉之感。
故居名为“两当轩”,诗集也叫《两当轩集》。叩其缘由,问过几个人,都莫知所以。后来,看到羊牧之先生的《“两当”一解》,说是由于黄氏家贫,没有书房,便以厢房当作书房,复当卧室,故名“两当”。是耶,非耶?
这次访问,留下的总体印象,就是诗人生涯拮据,家境贫寒,穷愁潦倒。这样,再联系到他的诗章的内容、风格,理解便深化了一步。
二
黄仲则,名景仁,乳名高生,因为他于乾隆十四年出生在江苏高淳的学署。那时,祖父黄大乐在高淳县学担任训导,子女随行。四岁时候,他的父亲早逝;到了七岁,便随祖父回到了常州(那时叫武进)故里。十二岁前,祖父、祖母、兄长又相继去世。门衰祚薄,伶仃孤苦,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那首《别老母》,当是一个严寒的冬日,离开常州到安徽太平时所作。那一年,他二十三岁。离家后不久,到了除夕,他又写了一首怀念母亲的七律,中有“卄载偏忧来日促,一身但觉负恩多。遥知慈母尊前意,念子今宵定若何”之句。读来,同样令人亲情涌荡,九转肠回。
就在这次写作《别老母》的同时,诗人还有一首《别内》诗:
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
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
十九岁那年,他与赵姓女子结婚。几年过后,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外出“作稻粱谋”,抛妻别母。就在这次同妻子依依惜别之际,仍然是殷殷以照看好老母亲相嘱。
仲则给妻子还写过一首词:《踏莎行·十六夜忆内》:
珠斗斜擎,云罗浅熨,蟾盘偷减分之一。重圆又是一年看,明年看否谁人必。今夜兰闺,痴儿娇女,那知阿母消魂极。拟将归棹趁秋江,秋江又近潮生日。
当时,他在安徽朱筠幕中,时年二十四岁。家中儿女成双,留得妻子一人奔波劳碌,心中感到愧疚。上阕写中秋之夜刚过,银盘初减,若要重看中秋月圆,还要等待一年;只是不知明月明年谁来看了。下阕说,痴儿娇女怎知阿母的辛酸劳苦。自己本想趁着秋江潮涨,回去探家,无奈路阻潮高,而且,宦囊羞涩,又拿什么给家人呢?
又过去六年,他在顺天府(北京)迎接秋天的乡试,就便把老母亲从江南接了过来,眷属也随侍北行。《移家来京师》一诗,对此有所记载:“四海谋生拙,千秋作计疏。暂时联骨肉,邸舍结亲庐。”但是,北方秋季寒凉,心中不能不挂念着老母和妻儿适应不了此间的气候:“全家如一叶,飘堕朔风前”,“预恐衣裘薄,难胜蓟北寒”。
在《都门秋思》四首七律中,他深情无限地写道:
……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以“寒甚”与“愁多”,领起后面两句感人至深的掏心掬肺之言,令人加倍伤怀,加倍同情,加倍感动。杜甫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这里借用来说明凄寒困顿的外部环境。下句则借用汉代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刻画诗人的悲凉愁苦的心境。
组诗中还有“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之句,同样是满蘸着泪血、饱蕴着苍凉的至性至情的文字。“天寒休傍最高枝”,富含哲思理蕴,发人深省。
三
黄仲则确实是“深于情者”。他的诗不仅吟咏了牵肠挂肚的亲情,还描写了使他终生难以忘怀的初始的恋情。
少年时,他和表妹曾有过一段痴情悱恻的热恋,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对情人未能成为眷属。这个小妹妹远嫁多年之后,有一次,在她儿子的汤饼宴会上,与表兄仲则偶然相遇,她流露出旧情未忘的惆怅情怀,引起诗人无限的追忆与感伤,遂作《绮怀》七律十六首。下面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婉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是一种美丽的丝织品。“绮怀”意为美好、艳丽的情怀。而眼下这种美好、艳丽,却来自一种爱情的失落与绝望,因而尤其凄婉动人。
写作这组诗时,诗人二十七岁,当时正在安徽寿州教书。不堪孤馆寂寥,充满人生感慨。追忆那失去已久的青春绮梦,心中自有无限的悲怆。正如法国著名诗人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这首《绮怀》,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与清纯,而更加富有魅力。
诗中说,当年我多少次坐在花树下吹箫,通过箫声来向她倾诉心中的爱情。汉代风流才子司马相如不就是“琴挑”卓文君么,还有那秦代的箫史与弄玉,也是凭着一支箫管成就了良缘,那是多么富于浪漫的色彩啊!然而,现实生活留给我的只是一片怅惘和终生的遗憾。红墙近在咫尺,却有如远不可及的九霄云汉。泰戈尔有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绝望。绝望,绝望,贯穿始终的就是这条绝望的愁丝恨缕。
诗人说,已经过去的原本应该让它过去,万万未曾想到,多少年后,因着一场邂逅,这青春的恋情又翻腾起来,搅得我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清夜难眠,只好走出户外,在皎洁的星月交辉下,踯躅,徘徊。他一边涵泳着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的诗句,一边想着,自己当年不也曾与热恋中的她,幽会于“画楼西畔桂堂东”吗?可是,诗人马上就从惝恍迷离中醒转过来,喟然发出一声长叹:星辰依旧,可是,毕竟不是当年那温馨旖旎的夜晚了。记得当年那个夜晚,两人依偎着,无比亲昵,热烈,竟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可是,现在,却只身鹄立于风露之中,这又为的是谁呢?
不过,诗人自己也感到惊奇,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那段为时暂短的恋情,竟然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如今,缠绵的情思已经像春蚕那样吐尽了,这颗心哪,也像芭蕉一样被一层层剥光了叶片,眼看就要枯萎了。
最后,又重新回到记忆之中,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正是自己十五岁时,一个月圆之夜,她深情地斟给我一杯美酒,我完全喝掉了;直到多年后的今天的夜晚,我似乎仍旧陶醉在酒的香醇、情的温馨里。只是,往者已矣!今生今世,怕是再也不可能消受这种甜美的生活了。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酿成伤感,酿成悲凉,自斟自饮了。这种苦涩、伤感与悲凉,却是永生永世也无法消除的。
四
黄仲则不仅亲情浓烈,爱情执着,而且在友情方面也特别真挚。由于他家境拮据,生涯愁苦,性格耿介,“一身坠地来,恨事常八九”,在人际交往上,总是落落寡合,孤独内向。但他仍有一些交谊甚厚的知心朋友。
他与著名诗人洪亮吉,幼小即相识,“我家君家不半里,中间只隔白云渡”(仲则诗句)。并共同在邵齐焘先生主讲的龙城书院受业,先生常亲切地呼之为“二俊”。后来,他们又一齐入安徽学政朱筠幕中,白天同在衙门检校诗文,夜间则共寝一室,饮酒赏诗。仲则经常深夜苦吟,每吟出一首好诗,就把亮吉叫醒品评,一夜数次,甚至吟到天明,亮吉全无烦恼之意。三年后,在回乡共同祭奠恩师邵齐焘时,仲则触景伤情,突然以编印遗集相托。后来,亮吉入陕西毕沅幕,并力荐仲则,毕沅预付五百金,以相资助。第二年,仲则在前往西安的路上,病困于山西运城,亮吉闻讯后,从西安借马疾驰四昼夜,赶到安邑时,仲则已经辞世,仅得以“身后事”相嘱的临终遗札。最后,他扶柩千里,措资归榇于家,葬于阳湖永丰西乡,并撰联以挽之:
噩耗到三更,老母寡妻惟我托;
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归。
这固然体现了洪亮吉为人的至诚至信,从中也能看出黄仲则在交游中的人格魅力。
他与有“骚坛盟主”之誉的随园老人袁枚,很早就订交了,结下了相知相重、终生不渝的忘年知己。袁枚长于仲则三十三岁,却对这个后生推崇备至,视之为“当代李白”,关爱有加。而仲则年少时即闻得先生大名,至为钦慕和崇敬。二十六岁那年秋天,他到金陵参加乡试,随园老人曾热情宴请,但仲则因病未能出席,深以为憾;次年,专诚写了《呈袁简斋太史》四首七律,极尽感激、敬仰之诚。其二云:
雄谈壮翰振乾坤,唤起文人六代魂。
浙水词源钟巨手,秣陵秋色酿名园。
几人国士曾邀盼,此地苍生尚感恩。
我喜童时识司马,不须拥彗扫公门。
首联是对袁枚骚坛地位的肯定与赞颂。颔联说,先生出生于浙江杭州,那里钟灵毓秀,开启词源,化育出诗文巨擘。秣陵即南京,先生在这里构建了一代名园——随园。颈联上句讲先生主盟诗坛,“化育多士”;下句讲先生七年地方任职中造福生民的德政。尾联,具体落实到个人身上,说童年就幸识先生。“拥彗”,成语,典出晋·郭璞《尔雅序》。意为拿着扫帚在人前扫地引路,以示尊重。
仲则在南京时,曾多次造访随园;后来到了北京,还深情怀念随园老人,在《岁暮怀人》组诗中,有一首就是怀念袁枚的,老人十分欣赏,还把它选入了《随园诗话》。诗云:
兴来词赋谐兼则,老去风情宦即家。
建业临安通一水,年年来往为梅花。
三年后,仲则就去世了。袁枚闻此丧讯,非常痛惜,乃作《哭黄仲则》七律以悼之,有“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伤心珠玉三千首,留与人间唱《恼公》”之句。“恼公”,犹言扰乱我的心曲。这里有个典故:与仲则同样英才早逝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恼公》诗作。
五
黄仲则幼年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据洪亮吉《黄君行状》中记述:
三月上巳,为会于采石之太白楼,赋诗者十数人,君(指黄仲则)年最少,着白袷(双层衣衫),立日影中,顷刻数百言,遍视坐客,坐客咸辍笔。时八府士子,以词赋就试当涂,闻学使者高会,毕集楼下,至是,咸从奚童(未成年男仆)乞(索取)白袷少年诗竞写,一日纸贵焉。
从洪氏生动形象的描绘中,看得出,黄仲则一是年少颖慧,一是诗才敏捷,因而为全场所敬服。他的诗篇,由于人们传抄竞写,竟达到“洛阳纸贵”的程度。
也确实是这样,仲则十六岁那年,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考了个第一,次年即补博士弟子员。但此后,则终生潦倒,困踬穷途,从二十岁到三十二岁,他五应江宁乡试、三应顺天乡试,均未得中。后来通过捐资,勉强谋求一个县丞职位,长才绝慧未能施展于万一。最后,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岁。命运老人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天才,真也够残酷无情的。
但他的诗,却在有清一代,独树一帜,开辟出继屈原、李白之后的又一崭新领域,高踞骚坛上游,影响至大。有《两当轩集》传世。对于他的诗作,年长于他的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纂修官翁方纲曾予以极高评价:“其诗尚沉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其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清代学者、文学家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说黄仲则的诗,“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而另一位清代诗人吴嵩梁,在《石溪舫诗话》中,则认为“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如仙人张乐,音外有音;名将用兵,法外有法”。
这里,要特别提到当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的评论:“要想在乾嘉两代的诗人之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非黄仲则莫属了。”现在,人们喜欢谈论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生感悟、人性、命运等话题,我以为,专就这点来说,黄仲则的《两当轩集》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2012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