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闾文集:文在兹-《牡丹亭》中说澳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年轻时赏读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看到第二十一出《谒遇》处,僧人唱道:“一领破袈裟,香山嶴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接着道白:“小僧广州府香山嶴多宝寺一个住持。”觉得“香山嶴里巴”五个字有些费解。后来,看了徐朔方、杨笑梅先生的《牡丹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得知原来说的是香山嶴耶稣会的教堂三巴寺。“巴”指寺庙,“这里当是为押韵而勉强用这个字。”三年后,费成康先生在《读书》杂志上撰文指出,上述解释似是而非,“巴”系葡萄牙文音译,词义是“神父”。开头两句话,是僧人上场“自报家门”——古代戏剧中人物首次登场时,例需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

    这是关于“巴”字的解释。那么,作为地名的“香山嶴”又在哪里呢?此词在《牡丹亭》中凡三见,另两处分别是:第六出《怅眺》中韩秀才说道:“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嶴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何如?”第二十二出《旅寄》中柳梦梅念道:“香山嶴里打包(指打点行装)来,三水(地在广州西,当西江、北江汇合处)船儿到岸开。要寄乡心值寒岁,岭南南上半枝梅。”《牡丹亭》校注中说,香山嶴在“今广东省中山县境内”,并引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举人“卢廷龙请尽逐香山嶴夷,仍归濠境故地”。“濠境”即今澳门。显然,这里把“香山嶴”与澳门看作两个地方。实际上,“香山嶴”指的就是澳门。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旧称“濠镜(境)”,归属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位于珠江口西岸,面临南海,与香港、广州鼎足而立,互成犄角之势。史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初入其地,借口“舟触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强行上岸租占澳门,“久之遂专为所据”。后来,又不断扩大范围,使之逐渐扩展成国际通航的港口。二百八十九年后,香港开埠。此前,它一直是西方在东方贸易、传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中心,也是进入中国内陆的桥头堡。

    现在的问题是,生长于内地的汤显祖何以在剧作中会写到澳门呢?这就要联系到他的一场特殊遭遇了。汤显祖,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十四岁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举。后来由于朝政腐败,上层统治集团通过科举考试肥己营私;而他为人耿介拔俗,洁身自好,不肯屈服于权势,先后两次拒绝权臣的网罗、招致,致使几次投考进士都铩羽而归,直到三十四岁才勉强中了进士。在留都南京,先后任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明史》本传中,有“意气慷慨”,“蹭蹬穷老”的评语,足以概括其个性与命运。

    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上了一道长达两千余言的《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朝政的腐败,弹劾宰辅张居正、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等窃盗威柄,专权误国,势力小人颠倒煽弄其间,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不仅指出当时言官之所以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就因为宰辅专权擅政,而且对皇帝本人登位二十年来的施政也予以批评。万历皇帝看到他的奏本之后,怒不可遏,当即以“假借国事攻击元辅”罪名,把他贬到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偏僻荒凉的徐闻县做典史。

    他先是从南京沿江南下,返回家乡临川,然后再从临川继续南行,前往贬谪场所。途经广州时,顺便乘船出珠江口,游览了澳门,其时大约在1591年圣诞节前后。

    二

    当时的澳门属香山县管辖,租借给葡萄牙殖民者已届四十年。在这座与中国内陆风格迥异的欧洲式的小城,大批葡萄牙等外国居民纷纷入住。这样,汤显祖平生所未曾寓目的“碧眼愁胡”的外国商人,“花面蛮姬”的葡萄牙女郎,还有市场上精美无比的宝石、香料、珍珠、象牙制品、丝织品等宝物,以及市声喧哗、人头攒动的展宝、赛宝、购宝场景,便一一闯入了他的眼帘,特别是有机会亲眼看到不同于内地的香山嶴耶稣会的教堂三巴寺,以及身上披着袈裟、口中念念有词的僧人(神父)。这一切,都使他大开了眼界,增广了见闻,脑子里刻下深深的烙印。汤显祖在澳门的时间不长,尔后,便经由开平、阳江,登舟入海,再赶到徐闻县履职。

    需要说明的是,汤显祖当日所见的“三巴寺”与后来人们常说的“三巴寺”并非一码事。现在,澳门的大三巴牌坊所在的“三巴寺”,奠基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全部完工还要更晚。而汤显祖见到的“三巴寺”,实际上应为圣保禄教堂(但也不是位于今日大三巴牌坊处的圣保禄教堂)。据说,那是一座“以木板和砖盖成的仓房型式”的建筑,其地在澳门城中心,与后建的大三巴牌坊处的圣保禄教堂并不在一个地方。再者,尽管汤显祖在一些剧作中,多有毁僧谤道之语,但对于佛学他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曾宣示过“三教合一”的主张。在《牡丹亭》中,他故意把澳门天主教说成佛教,洋教堂变为寺庙,圣保禄译成多宝寺,将天主教士称为“僧人”和“住持”。

    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使汤显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中即便不是唯一,起码也是最早到过澳门的人,而且,留下了四首纪游七言绝句,并把有关见闻写入了传世名著《牡丹亭》中,使之成为直接反映晚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的史料。

    四首七绝中的一、二首,题为《听香山译者》。“香山”即指“香山嶴”,“译者”今称翻译,当时叫通事。由于“译者”为中国人,因此,诗人得以向他询问许多澳门的情况,进而写到作品之中。

    其一云: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

    诗中描述的是,从译者口中得知的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乘船出海,到南洋诸国从事贸易经营、购买香料的场景。首句说,葡商乘坐“洋舶”由占城(今越南南部)出发,十日后即可以到达交栏(今印度尼西亚格兰岛)。次句说,他们所乘的是配备有十二张帆篷的快船。后两句是说,他们先在南海古国三佛齐的港口泊碇停留,备足粮粟,然后驶往马来半岛霹雳河口外的产香胜地九州山,采购各种香料。三佛齐王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明王朝在此地设置过旧港宣慰使。

    其二云:

    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

    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

    大意是,娇媚如花、大约十五岁上下的葡国女郎,鲜艳的衣裳上喷洒着蔷薇露水,娇丽的面容宛如西海上边刚升起来的月亮,口中有香气喷出,使人联想起张开尾羽放出香气的倒挂鸟。庄绰《鸡肋编》卷下:“广南有绿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状类鹦鹉,栖集皆倒悬于枝上,土人呼为倒挂子。”应该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这是描写婀娜多姿的西洋少女的首创。即便是咏赞本土的美艳如花的少女,像如此想象奇特的夸饰写法,亦属罕见。剧作家的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首为《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香山验香所”应是朝廷设在澳门负责检验香料质地的一个专门机构。明朝宫廷对各种海外香料需求量颇大,因此,作为对外贸易集散地的澳门,就成了购求香料的中心场所,而检验香料质地更是一项经常性的皇家专营业务。“海龙”蜿蜒,不绝如缕,状写船舶之多;开舱卸货,宛如“大鱼”喷吐芙蓉;“千金一片”,则极言香料之珍稀、贵重。

    第四首《香嶴逢贾胡》:

    不住田园不树桑,琅珂衣锦下云樯。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贾胡,指在澳门居留的葡国商人。他们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着贵重的珠宝,不种庄田,不事农桑,专以海上贸易为生。一艘艘云樯高挂的商船,浮荡在波光潋滟的海面上,与闪烁着月色、星辉的白玉、明珠,交辉互映,到处都放射着珠光宝气。

    上述有些内容,在《牡丹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三

    这四首颇具史料价值的七言绝句,特别是记入流传千古的杰作《牡丹亭》中的有关戏文,不独为澳门文学史增添了浓墨重彩,也在整个中华剧苑、诗坛上,留下了宝贵的篇章。除了文学本身的价值,诗作也好,剧作也好,都为祖国人民了解澳门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敞开一个窗口,为后世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汤显祖任徐闻县典史,不过一年时间,但在当地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针对当地民众好勇斗狠,女子忧愤轻生的习俗,捐出俸银,创办了“贵生书院”。赦还内迁之后,他被任命为浙江省遂昌县令。根据作者自称,《牡丹亭》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这时,距其游历澳门已经过去了七年时间。当年他即弃官归里,一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去世。除了《牡丹亭》之外,作者早年曾著有《紫箫记》、《紫钗记》,后来还有《邯郸记》、《南柯记》。正是这些传世的名作,使他成为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

    看来,《牡丹亭》的取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基本故事情节取自宋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同时,还吸纳了流传于江西南安大庾一带的“女魂恋人”的故事;而其《谒遇》、《怅眺》、《旅寄》等几出戏文中有关香山嶴的情节,则是他依据亲身所见所闻有意识地写进去的。

    汤显祖生当明朝日益腐朽没落的时期,亲眼目睹了嘉靖皇帝服丹求仙、大兴土木,万历皇帝直接派遣亲信宦官开矿、征税,无情搜刮等种种荒淫无度的糜烂生活。通过描写宫廷不惜挖空国库去采购海外珠宝,曲折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的行径,赋予这部爱情剧作以深刻的政治内容。

    在《谒遇》一出戏中,当钦差接宝官员苗舜宾应柳梦梅的请求,一一介绍过珍奇异宝之后,柳(生)苗(净)二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生)禀问老大人,这宝来路多远?

    (净)有远三万里的,至少也有一万多程。

    (生)这般远,可是飞来,走来?

    (净笑介)那有飞走而至之理!都因朝廷重价购求,自来贡献。

    (生叹介)老大人,这宝物蠢尔无知,三万里之外,尚然无足而至;生员柳梦梅,满胸奇异,到长安三千里之近,倒无一人购取,有脚不能飞!

    几句问答,把封建朝廷爱“蠢尔无知”的珠玉如性命,却弃“满胸奇异”的人才如敝屣的隐秘,巧妙地彰显出来。“皮里阳秋”,意在言外,语中带刺,寄慨遥深。

    (200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