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性格中的心理学奥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命里注定我孤单:心理世界的秘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生内心孤独,敏感忧郁,是一位多愁善感、令人怜悯的美人。她的个性特点属于心理学中所说的典型抑郁质,是一种内在压抑的气质类型。抑郁质的人常常给人留下冷淡、孤傲、不易接近的印象,实际上他们内心里非常渴望得到接纳和包容,只是内心力量太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对人敏感而回避。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孤独的、无力的,内心中体验的色彩是灰暗的,那么他在生活中就会常常处于孤单和无力的境地。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人的孤独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荒凉,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很消极,就会很难改变困境。咨询师常说心理治疗就是改写一个人的心灵脚本。

    肖丹的生活中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身边的同学、同事也仅仅是些普通的朋友,常常感觉自己内心孤单,没有可以吐露心声的人。肖丹说,自己心里常常感觉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但又不愿意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脆弱,只好独自默默忍受内心的痛楚。有时候,肖丹会默默地叹息:自己命中注定孤独!

    “我其实内心里特别渴望快乐,我很爱笑,很希望和别人一起高高兴兴、说说笑笑,开心地交流,但这的确感觉很难,好像自己是个冷血动物,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就是很冷淡的人。我很努力地生活,但是却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我总希望自己变得亲和一些,却总感觉自己在别人眼里不好,别人总会对我有看法,看我有问题……”

    自己特别希望快乐,希望与人亲和,却感觉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总是不受欢迎,这并不是现实中的矛盾,而是自己内心的两种自我评价之间的矛盾。自己内心里的“真我”,以及感觉到别人眼中的“我”,都是自己在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一种是用理想的眼光看自己,希望我快乐、亲和,被别人接纳,拥有朋友;另一种是用审视的眼光看到自己被人挑剔、不被看好、不受欢迎、为人冷淡。这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我对自己不满意。

    我们可能每天都会被别人挑剔,但是并不一定会认同他人的看法,我们每天都会被人指出缺点,但不一定总是改正,这是因为我们内心里接纳自己现在的样子,我们没有打心眼儿里看自己不顺眼。如果自己从内心里就觉得自己不够好,即使没有别人挑剔,也会觉得别人的眼神里流露出看不起自己,即使自己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也会拒绝承认这是自己足够好才做得不错。也许你会认为自己偶然碰上了好运气。就像你心情好,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会觉得天气很舒服,相反,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顺心,也会觉得“喝凉水都塞牙”。

    林黛玉自觉从小没人疼爱、寄人篱下,所以看到的是处处需要小心,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迈一步路。肖丹内心里认为自己注定孤单,缺少理解和同情,那么即使别人把他看做亲密朋友,肖丹也会感到不够亲密、不被理解。

    把自己内心不愿意接纳的欲望和需要,说成是别人的欲望和需要,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外向投射。就像我们感觉自己不够好,就认为别人看自己不够好。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投射出来的心理世界中,如果你内心里充满希望,你就能从现实中看到希望。如果你内心里全是悲哀,那么你总是看不到希望。所以,如果想让自己变成受人欢迎、朋友众多的人,首先要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消极态度。无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都是值得被爱的人;无论我是谁,只要我打开自己的心灵,我就是真诚的;只要我乐观地看待自己,周围的人就能看到一个积极的我;只要我按照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那么别人就能看到一颗敞亮的心;只要我决心接纳别人眼里的自己,那么周围的人就能看到一个自信的我。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一个是内在的心理世界。我们对自己、对周围人和物的看法及认识都是我们的心理现实,属于心理世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状态是否良好,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影响外在世界。和别人搞不好关系,通常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看法和认识造成的,所以需要改变我们内心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而不是让别人改变。

    2.我为什么总怀疑别人:多疑和敏感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是柔弱的,那么就容易受到别人和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我们会看到不自信的人往往敏感多疑。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生性敏感的人,我们要以接纳、宽容的态度和这些人相处,并做到真诚相待,这通常会消除对方的疑虑。

    某些情况下,敏感多疑是偏执的表现。我们合作单位曾有一位快退休的老职工,平常是位非常和蔼的人,待人热情,很受人尊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后来人们发现老班长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行为。

    比如,常看见他悄悄地把水壶里的水倒掉然后重新打水,反复检查桌上的资料,看见有人聊天的时候他就走开,有时候,还会神秘兮兮地跟同事说有人不喜欢他,嫌他做事古板。他跟自己的小徒弟私下说,单位里有些人跟他过不去,看他不顺眼,总找机会让他出丑,所以他特别小心。原来老班长怀疑有人故意打了没有烧开的水,或者在他的书里放一些错误资料,大家聊天会悄悄说和他有关的话。同事们觉得老班长变得越来越敏感多疑,相处起来不那么自然。大家都很不理解和蔼可亲的老班长怎么变得如此敏感,都安慰老班长不要想得太多,每个人都很喜欢他,但是这些解释并不能打消老班长的疑虑。

    后来通过心理咨询,大家才知道老班长患了偏执型精神病,他偏执地认为有人不喜欢他,对他有敌意,而且是暗中和他过不去,他自己相信水和资料里一定有人做了手脚,只是别人认为这不可能,是老班长多疑而已。这是一种病态的想法,是不能通过说服打消的,这样的“多疑”常常需要做精神科检查,以确定是不是患上严重的精神病症。

    生活中有些人很清楚自己多疑和敏感,甚至也清楚这样的疑虑是多余的,但无法摆脱,尤其在亲密关系里,一些人表现出来的多疑常常另有含义,有时候是在表达爱的需要。曾经有对夫妻俩因为猜疑来咨询,丈夫总是怀疑妻子和别人有暧昧关系,经常为此而发生争吵。妻子感觉到总被丈夫怀疑,有时候面对丈夫的无理取闹,感觉特别无助,有理说不清,吵到激动时甚至想到离婚。

    丈夫看起来情感细腻,很会体贴人,而且对家庭有责任感,白天工作,晚上包揽家务,妻子对丈夫非常满意,并没有情感上的障碍。丈夫说自己非常爱妻子,但是总是怀疑妻子,虽然心里明白妻子不会做出越轨的事情,但是一看到妻子上网聊天或者外出回家稍晚时,就忍不住怀疑妻子和别人交往太密。

    一天,妻子下班后和同事一起吃饭,就打电话告诉丈夫。晚上回家后丈夫就很不高兴,问这问那,还问是不是有男同事一起吃饭?男同事是不是很年轻?除了吃饭还有什么?和男同事吃饭是不是很开心啊?你们是不是关系很好啊?恨不得把每个细节都问清楚。

    妻子说:“他一向这样,现在都不敢轻易和别人吃饭、聊天,下班就得回家,连和异性通电话也很少,上网聊天也经常被查记录。”

    丈夫说:“我知道她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总是怀疑,担心妻子太单纯会被骗,非要两人吵一通才会心安。”

    咨询师询问两人的夫妻生活,他们回答说没有问题。但咨询师观察到他们夫妻之间坐的距离比较远,谈论两人亲密的话题时妻子总是很害羞,于是,问妻子:“在家里的时候你会主动要求丈夫对你亲热吗?比如抱抱你或者亲吻你。”妻子害羞地说“不会”。

    接下来的谈话中咨询师发现,原来妻子出身于农村,很淳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丈夫情感又很细腻,妻子从来没有主动表达爱意,所以心里就不确定妻子是否真的完全爱自己,看到妻子和别人聊天就吃醋、挑剔、怀疑。原来,丈夫怀疑妻子其实是向妻子提要求,他希望得到妻子主动的爱。于是,咨询师建议羞涩的妻子主动拥抱一下丈夫。

    丈夫的多疑,原来只是向妻子要求爱,多疑的背后实际上需要妻子表达出她很爱自己。

    的确,爱是相互滋养的,如果只是一方表达爱对方,主动的一方就得不到被爱和滋养的信息,挑毛病就成了表达得不到爱的方式。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多疑和敏感是内心不够自信和不够确定的表现,这种表现的心理意义多是需要得到认可和接纳。怀疑往往是自己进行猜想,通过为自己的猜想搜寻证据以便证明自己的猜测,使自己获得确定性,这样做常常不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和自我确定感。心理学的做法是要澄清多疑背后自己的担心和心理需要,就像上例中找到丈夫怀疑的真正心理需要是自己被爱。

    3.嘻嘻哈哈的我其实内心很脆弱

    自我防御机制

    通常人们认为积极、阳光、快乐的心态是健康的表现,看着身边那些说说笑笑的人,以为他们不会有烦恼,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内心里是否快乐,有些人虽然也有苦恼,但在生活中常常刻意表现得快乐无忧。总是有人看起来什么都好,其实心里感觉什么都不好。有一份调查显示: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谎话是“我这里一切都好”!

    我也习惯于和家人朋友说“我还好”,即使自己有些不如意。小溪也是这样,她说:“你别看我平时嘻嘻哈哈,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里,其实我知道自己在乎什么,只要别人说到我内心里的痛处,我都会开玩笑绕过去。其实,谁心里没有过一些不好的感觉呢?”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有一套保护自己内心脆弱之处的方法,很多人习惯用表现出很快乐、不在乎的样子来忽略内心里的不快。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心理学中称为“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某种防御机制使用过度就会变成心理问题。就像经常用嘻嘻哈哈、满不在乎的方式掩盖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样。

    小溪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刻意给人留下好印象,所以大家看到的总是一个开朗、懂事、坚强的小溪。“从小自己就怕被妈妈忽略,因为总是被妈妈批评这不好、那不好,生怕他们讨厌自己,所以自己很小就学会了在父母面前要乖乖的,什么事情都要想得很周到。”小溪说:“其实我心里很委屈,有时候觉得特别孤独,所以一有人关心我,我就特别感动,变得多愁善感。”

    嘻嘻哈哈、什么都不在乎是假象,内心无助才是真正的感受。人们用表面上的“高兴”和“没什么”转移了内心的无助和受伤的感受。这个转移的一个好处是,给别人一个有力量的、积极的感觉,避免来自别人的否定;另一个好处是,也让自己心里好受些:让自己暂时相信自己还好,避免马上让自己感觉到痛苦。但这样并不能消除心理无助、受伤的感受,如果总是这样回避消极感受,就会使内心的无助感、受挫感积累得越来越强烈,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让某种感受从自己内心里消失的简单办法,就是正视它、表达它、接受它。如果我们暂时用嘻嘻哈哈掩盖内心的痛楚,那么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找个恰当的机会表达自己受伤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真正体会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再压抑和隐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开朗、乐观、能干的,什么都可以应付,但是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被人照顾、被人关怀、被人接纳,所以当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被人理解和关心的时候。找个朋友或者咨询师,只要是一个能够让你敞开心扉诉说这些痛苦感受的人就可以,表达这些感受,就是在正视它们,也就不会压在心里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掩饰和转移内心痛苦是人们自我保护的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这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如果防御机制运用过度,也会使人们忽略真实感受,以致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不敏感,形成和自己内心不一致的行为,从而造成心理障碍。

    4.我不喜欢自己太理性了:自我接纳

    每个人身上都有感性和理性的成分,很难把它们从自己身上分得十分清楚。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自己理智些,可以把问题看得透彻,不至于做一时冲动的事情。但有人说:感性就代表着没有条理,理性就代表着不够激情,没有好坏之分。我很喜欢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不喜欢自己感性或者理性,其实是不接纳自己的某些特质。

    一位女士把自己遇到的困境都归结为自己太理性了,因此恨自己总是太理性。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太理性的人注定寂寞。

    不到30岁,她就当上了公司的副总,带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打拼了3年,年年盈利翻番。这并没有让她感觉到快乐,也没有强烈的成就感,她觉得自己处理事情很理性,做商业决定一般不会出问题,经营成功很容易,但不等于自己成功。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对自己成功看得简单的人,一定有自己看得沉重的失败。所以我问她,自己有什么问题感到不满意或者很失败。她说一直不满意自己的性格,太理智、太冷静,处理起事情来太没有人情味儿。她责怪自己不会温柔,不会体察别人的情感,她不希望自己什么事情都看得明明白白,自己太理智了,好像没有感情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分析。

    她说,在单位里自己是个好领导,但是没有朋友,只是个孤独的领导,同事都尊重她但都不敢轻松自然地谈笑。自己在场时,周围所有的人都会很严肃,好像变得很理智。

    她说因为自己太理性,几段感情都没有结果。自己的初恋是因为自己不知道爱不爱男友,最终放弃。第二个男友总是和自己吵架,怪自己处理什么事情都太冷静,不懂感情。第三段感情最深刻,她深深地爱着男友,男友风度翩翩、率真、阳光、浪漫……可是她担心自己太理智,害怕自己不被接受,内心里一下子没有了自信,开始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理性带来的困扰是人际关系的缺失,这位女士是把自己难以建立和享受到富有情感的人际关系归结为自己太理性,不善于表达情感。其实,每个人内心里的情感体验都是非常丰富的,只是有时候我们会无意中回避,自己都不觉察自己有什么感受。尤其是善于思考的人,思考时往往就忽略了自己的情感。比如这位女士,责怪自己太理性,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批判,不会有助于让自己变得感性。如果习惯于思考问题、分析道理、探究原因,就很容易让人忽略了自己当下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比如,我打了你一下,你马上会想到为什么打我?你就会忽略疼的感受,忽略了被我打的时候你是愤怒的、恐惧的还是伤心的;如果失恋了,我们马上思考为什么会失恋,则会不太清楚失恋后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体验悲伤、愤怒、害怕等情绪,他最好的回避方式就是思考,一旦心情不好,大脑马上就想:我遇到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不好,这种事为什么发生……从而就不会注意自己的心情了。如果想让自己少些理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和表达当下的感受。比如你可以说:“我觉得很生气,我恨不得打你一巴掌。”“我感觉好压抑,胸中好像有一块大石头,憋死了!”

    我建议把“因为太理性了,我的几段感情都没有结果”变成“我有几段感情都没有结果,觉得……”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理性思考也是一种消除内心的不舒服体验的方式,所以理性的人常常用合理化的方式解释自己心里焦虑、恐惧、愤怒等情感体验,以保持内心平静,不让自己被消极情绪影响。理性的人常常是不够接纳自我体验的人,不允许自己伤心、难过、烦恼、无奈,甚至喜形于色等。不用理由,让自己痛快地表达喜怒哀乐,这样的人才更有生命力。

    5.脾气古怪的秘密:表演型人格

    生活中我们一般凭借经验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于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表现,我们就会认为是正常的。比如,有些人对家长打孩子感到习以为常,看到对孩子有家庭暴力的父母就以为是父母脾气坏了些而已。其实生活中很多心理问题的表现,都是看似习以为常的行为。比如,有些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被人们看做是脾气古怪的人。

    严玲是一位在同事中备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严玲的人认为她聪明伶俐、机敏过人,富有创造力,是个交际天才。讨厌她的人认为她爱出风头,情绪夸张、为人善变,做事不踏实,感觉和她共同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同事张强和她共同负责一个项目,两人的合作令张强倍感苦恼。

    张强做事极有条理,善于安排准备,凡事计划得详细周密,而严玲则是做事随心所欲、不讲规则、说变就变,常常令张强措手不及。更令张强心烦的是,每次严玲都说出一大堆理由,甚至很荒唐的理由也被说得有声有色,说到动情时欢欣鼓舞,感到为难时又可怜兮兮,就像演戏一样。张强感觉自己的想法从来不被尊重,很难和严玲交流。同事和严玲的关系紧张,使得经理感觉困惑:从能力上来讲,严玲机智聪明,很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问题,但是她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赞美,做事情绪化,行为夸张,搞不好人际关系。经理不知道该交给她什么工作比较恰当。

    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人像严玲一样,喜欢处处表现自己,在所有场合都表现得富有戏剧性或浪漫色彩,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常常打扮时髦、张显个性,让人感觉处处都在吸引别人注意自己,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他们似乎有表演天赋,喜欢很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欢和别人倾诉,喜悦的时候他们可以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几分钟以后就可能号啕大哭、悲伤不已。这种性格特点在心理学中叫做表演型人格,一般生活里我们会觉得这样的人变化无常、脾气古怪。

    与具有表演型人格特点的人相处,最大的困难是对方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和夸张的表达。很可能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就可能引起对方强烈的情绪。

    通常在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被对方善于交际、友好、讨人喜欢的表象所吸引,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在和他人初次交往的时候常常刻意地表现出友好、和蔼、喜欢交往,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会越来越多地提要求,总是需要被肯定、被注意,尤其是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一旦感觉到被忽略或者被拒绝,就会找茬儿发脾气,或者感觉到特别伤心、郁闷等,忍不住大哭大闹,甚至使用各种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

    和表演型人格特点的人相处,就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常常自认为是有魅力的、可以引起他人注意的,但是这种想法背后却是内心里有个相反的信念,即他们基本上是不吸引人的,他们只有被人喜爱才能愉快,所以他们要用戏剧化的表演吸引别人。和他们相处起来,一方面,要经常“刻意”地表扬他们;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清醒,不要太把其情绪化的表现当真。和他们一起工作时,要对于自己的想法充分解释、强调,坚持己见但不强势,让他们感觉被尊重而又不退让。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表演型人格特点的人,其主要的特征是自我表现过分戏剧化或者表演化。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寻求他人注意、情绪不稳定、具有诱惑性,和这样的人相处容易感觉到挫败感,他们无法真正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又容易感觉被人伤害。所以,和这类性格特点的人相处的原则是:尊重、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又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6.性格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重度精神障碍的症状

    人的行为特点、接人待物的方式总是相对稳定的,在评估心理健康程度的时候,人格特点相对稳定是重要的健康标准。如果生活环境没有突然的巨大变化,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脾气等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变得和原来的截然相反,则有可能是精神健康问题造成的。

    薛亮是塑造厂设备维修部门新调入的高材生,工作快两年了,领导很认可他的能力和人品,想提拔他进入中层,领导们商量对他的工作岗位作调整,先进入部门团支部担任书记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再调到管理岗位。在每年例行的竞聘调岗时,薛亮就被调到了团支部。

    工作两个月以后,同事们就发现薛亮好像变了一个人。从来上班不迟到的薛亮最近却经常待在宿舍里不去上班,而且没有什么理由,工作时有时候无端地发脾气,令同事们感觉摸不着头脑。

    以前经常看到的是一个工作积极、技术过硬的工程师,现在看起来却是一副懒散、失落的模样,衣服好像一个月都没有换过了。薛亮在工作上也是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总是被人催促着做事,而不像以往那样积极。

    厂领导注意到薛亮的情况,以为是岗位调整后不适应,于是和他谈话,可是谈话时,薛亮很被动,对一些事情回答含混,甚至说不清刚刚发生过的事情,给人的感觉就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单位领导以为薛亮太累了,或者遇到了什么烦恼,为了让他能够调整一下状态,给了他一个星期的假。一个星期以后,薛亮没有来上班。

    后来,同事发现一星期以来,薛亮几乎没有出过宿舍,精神状态更萎靡了。

    在单位医院医生的建议下,家人陪薛亮接受心理咨询并到精神科检查。经过诊断,薛亮患上了单纯性精神病,需要住院治疗。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它不同于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最大的区别是,如果是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当事人自己心里有很强烈的冲突或者心理矛盾,感觉生活受到内心问题的困扰,因此感到痛苦,希望求助于别人、书籍等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精神病患者则常常没有自知能力,不感觉痛苦,或者觉得痛苦来自外界而不是自己内心。

    通常重性精神病人不会主动求助,即使别人建议他们治疗,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而拒绝接受治疗。

    单纯性精神病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症状,没有明显的痛苦感受,自己也很少感觉存在问题,因此常常在发病的早期被人忽视。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在不能独立工作或生活以后,才注意到问题所在,以致延误医治。

    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典型表现是突然性格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比如,对一向喜欢的东西态度大逆转。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多加注意,请心理治疗、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鉴别诊断。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在精神健康方面,根据精神问题的性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另一类是心理疾病。通常情况下,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的问题不能自知,需要药物治疗。重性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不能主动求助,身边的人由于缺乏了解,也不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不能及时帮助他们。遇到身边的人可能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时,重要的是要提示他的家人,并由家人带患者去检查诊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