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贺利思(LeoHollis,1972-),生于伦敦,作家、历史学家。热衷于研究伦敦历史,著有:Historic London Walks(2005)和The Stones of London:A History in Twelve Buildings(2011)。
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几乎没有人怀疑,伦敦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让世人再次看到这个皇家贵族的舞台依旧很漂亮。伦敦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可是谁能想到,这座城市曾经遭遇过灭顶之灾。
那是1666年9月2日,一场大火几乎将伦敦夷为平地。[1]然而在不到60年时间里,伦敦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为后来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帝都打下雄厚的基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伦敦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呢?
17世纪下半叶,凤凰涅槃前的伦敦已经走到瓦解边缘。当时伦敦的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区建设缺乏规划,整个城市混乱不堪。那一时期,英国政局也相当不稳定,内战接连不断,1642年至1648年内战的中心就在首都,伦敦成了叛乱的温床。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叙述中,英国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推进缓慢,过程平稳无风险,不像法国大革命那么骚动。
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却忽略了克伦威尔[2]专政时期。当年克伦威尔率领所谓议会派的政治家,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然后掌权五年。后来王室复辟,但市民很不满意新国王,于是迎来了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3],由这位入侵者掌管朝政。
经历瘟疫、内乱和大火的摧残后,伦敦的重建主要靠什么人呢?在《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这本书里,贺利思提到了五个中心人物:雷恩爵士[4]、伊夫林[5]、胡克[6]、洛克[7]、巴蓬[8]。这五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但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英国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们思考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科学、一个国家的秩序该如何建立。他们推崇新哲学,认为所有知识都应以眼见的事实为基础,然后归纳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大厦。这原本属于学问范畴,但他们一旦掌握了机会,就开始将概念上的革命付诸现实世界的建设。
对这群人来说,伦敦大火就像天赐良机,把整个城市夷平了,使他们有机会重建心中的理想首都。在伦敦重建过程中,雷恩爵士是个重要人物。他原先是位对什么都很好奇的学者,也是英国皇家学会[9]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学会一开始更像是个表演机构,一群知识分子表演如何做科学实验,把科学新知介绍给普通大众。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这群人大展拳脚,雷恩爵士变成建筑师。设计圣保罗大教堂时,他将尺寸缩小,并加上圆顶,象征未来的宗教不再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性服人。
物理学家胡克扮演的角色也很特别,他从科学家变成城市勘察员。按照这群知识分子的想法,伦敦的重建需要非常科学地勘察每一寸土地,而勘察工作正是将新哲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理想范例。胡克把实验的方法和城市的希望结合在街道设计上。天冷的时候,他会埋怨雾气让他无法观测星球。
除了胡克,令人意外的还有哲学家洛克。洛克当年写过很多政论文章,包括著名的《政府论》。他说,如果权力并非上天赋予的礼物,那么谁有权统治呢?他认为商业社会需要由多数人同意组成的政府来保护拥有的财富,可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政府不能逾越这个底线,否则人民有权把它换掉。
洛克的意见成为英国光荣革命的思想背景,各方议员都很重视。洛克认为,有必要提醒新上任的国王:之前那些国王为什么有的上了断头台,有的被罢免,有的被放逐?不是因为过去的老规矩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老规矩。老规矩规定,统治者的权力有其限制范围,不可逾越界限。这种要跟国王签订宪章的想法确立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走向。
洛克不只是各方人士的政治哲学顾问,还致力于提倡他认为最合理的货币政策。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宣传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支持英格兰以白银铸造钱币论》,认为货币应该用白银本位来保证其价值。当英国政府决定重铸银币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谁呢?牛顿。牛顿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总管,他运用自己的数学天分使会计事务变得简单有序。铸币厂每天凌晨4点开工至半夜,由300名工人、40匹马转动铸币机器,将全国的白银熔化,四周有武装部队卫戍,不让群众靠近。
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人物——商人巴蓬。他从伦敦大火中看到商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他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大家都学荷兰人注重商业贸易,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会变得温和、淡化。这种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有很多人信服,而它源于300多年前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主讲梁文道)
Book Lovers’ London
伦敦书店
Lesley Reader,英国旅游作家。著有旅游指南系列,如AAA Spiral Guide:London和The Rough Guide to First-Time Asia。
这家书店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伦敦,不妨逛一逛伦敦的书店。我认为伦敦是全世界看书、买书的最佳城市之一,而且语言没有太大障碍,只要对英语略懂点门道,都可以去逛,不像其他地方。比如日本东京,那儿的书店也很集中,种类也很繁杂,可是如果你看不懂日文,去了就没多大意思。
Book Lovers’London是一本介绍伦敦书店的旅游手册,里面罗列了很多非常好玩的书店,你要是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店。伦敦书店的种类之多之杂,到了什么程度呢?看这本书关于特种书店的索引就知道了。从我的兴趣来看,专卖佛教书籍的起码有五家店,专卖跟亚洲相关书籍的店有二十多家,专卖诗集的有二十多家,专卖时装书籍的有十几家,专卖同性恋书籍的有三家,专卖新西兰出版物的有一家,专卖研究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书籍有好几家。此外,还有地图专卖店、海事书籍专卖店、医药书籍专卖店、军事书籍专卖店等等。
林林总总的书店构成了伦敦书店的风景。不过,伦敦现在跟其他地方一样,对书店不是太友善。因为近年来喜欢逛书店、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经常看电子书,习惯在网上买书。在这种消费潮流冲击下,有些老字号的大牌书店还是挺了下来。很多人去伦敦都会到Charing Cross Road(查令十字街),到了这条有名的书店街,必然要朝圣的是英国最大的独立书店Foyles[10]。它不是连锁集团开的那种到处有分店的大型书店,而是一家独立经营的老字号,有好几层楼,除了卖书,也有卖唱片、喝咖啡的地方。
如果有人不喜欢看书,或者不太爱看英文书,那也可以把伦敦有些书店当作历史名胜来逛,比如French's Theatre Bookshop。它创办于1830年,专卖跟戏剧有关的书籍,虽不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却是全世界第一家专卖剧本的书店。
说到英国的历史,不能忽略它的海洋史。英国皇家海军曾经威风一时,现在好像比较凄惨了。尤其近几年英国经济不好,节省开支的途径首先就是裁军。这个过去的海权强国好像现在连一艘航母都没有了。不过,英国仍有好几家海事书店,专卖跟英国航海史或航海事迹有关的书——这些书多到能开专卖店的地步!伦敦还有很多古籍书店,里头有中世纪装潢的书籍,包括印刷术刚刚兴起时的版式设计。把这些古书当作古董来欣赏也很好。
更好玩的是The Map House,专卖各式各样的古地图,甚至有中国的老地图,还有希腊人、土耳其人画的地图。里面的地球仪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售价昂贵。很多人认为这是绅士阶级的一种爱好,买些地球仪和地图回来粉饰书房、办公室。还有一家Books for Cooks[11],专卖食谱类书籍。它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主讲梁文道)
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
传统老店灵魂依旧
Eugenia Bell,作家、评论家。现任Frieze杂志设计编辑,负责撰写设计与建筑方面的文章。
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
人当然不能只靠书活着,我们还要吃喝玩乐。这本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就专门介绍伦敦的传统商店和传统餐厅。作者Eugenia Bell不是伦敦本地人,是个纽约客,她在伦敦居住多年,迷上了这座城市。在这本书中她描述了一些她生怕会失落的英国传统,比如传统商店。
据说当年拿破仑很瞧不起英国,说英国是由一群小商贩组成的国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拿破仑讲的,大家误传,把它挂在拿破仑名下。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么讲并没有错。英国在成为第一海权帝国后,掌控着全球的贸易路线,全世界有多少货物在伦敦进进出出,这儿曾经是唯一能买到世界各地商品的地方。英国又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很多产品都是在伦敦首先推出,然后涌向市场,传到世界各地。这么说来,英国的确是个商人国家。
现在好几百年过去了,伦敦作为商人国家的首都,留下很多百年老店。不过,这种店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多,一是因为17世纪那场大火曾烧毁了整座城市,二战期间德军轰炸又毁了一批商店;二是因为现在连锁店、超市越来越多,已经威胁到了传统商店的生存。
Eugenia Bell希望到伦敦的游客能欣赏这些传统老店的价值。如果你图便宜、图方便,那就去超市好了。传统老店不是一个单纯买卖东西的地方,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经营者更多把它看成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
哈罗兹百货公司(Harrods)创办于1853年,是世界上第一座装手扶电梯的建筑物。1898年以前,它会在店里摆上白兰地,顾客逛累的时候可以喝上一杯,舒缓一下神经。如今这家老字号不光富豪阶层喜欢去,游客也喜欢去。它标榜什么东西都卖,甚至连殡仪馆的服务都提供。当年弗洛伊德死了,就由它提供殡葬服务。
哈罗兹百货公司的著名事迹,除了将自己卖给阿拉伯人[12]很让英国人惊讶之外,还卖过一架飞机——没错,它连飞机都卖,房地产也卖,是个什么都卖的百货公司。它似乎很没有灵魂,好像就是一个满足富豪各种欲望的大型商场而已。
有一些真正的传统老店坚持只卖一样东西,比如Bates the Hatter。这家老店卖的是帽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巴拿马草帽。这种草帽可以折成球,一张开又变成很漂亮的帽子。一顶帽子卖多少钱呢?1500英镑。英国还有一家著名的鞋店John Lobb,在北京、香港都有分店。这些分店只是法国时装集团收购的量产化鞋店,虽然一双鞋也卖八九千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你真正讲究传统,得去英国那家没有卖给时装集团的独门老店。这家老店创办于1849年,不卖现成的鞋子,只帮你定做。每定做一双鞋,从量脚到做好,大概半年时间。一双鞋总共有6个专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价格起码2000英镑。传统商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商品印着“Royal Warrant”
(皇家准证)的字样,说明是英国皇室御用的东西。可能皇室觉得这家肥皂做得不错,那家雨伞做得不错,就颁发皇家准证,特供皇室使用。中国也有这种特供商品,可是英国的特供跟我们有点不一样。英国商家拿到“特供”名号之后,并不表示这些好东西只给皇室用。他们卖给女王、王子的东西跟卖给平民百姓的东西一模一样。中国的特供是很牛的,说是给上头的特供酒,就真是给上头特供的,老百姓想尝都尝不到。
(主讲梁文道)
风尚英伦
间谍小说与消费主义
李孟苏,曾任《三联生活周刊》驻英记者,撰写英国文化、时尚报道长达十年。著有《庄园与下午茶》《小小不列癫》等。
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
近年大家喜欢说,一个国家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现在都说美国文化称霸全球,其实大家忽略了英国。这个老牌国家的软实力完全不亚于美国,甚至可以说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比如《哈利·波特》、披头士,都原产于英国,后来借助美国的文化机器向全球扩散。
《风尚英伦》的作者李孟苏,过去是北京《三联生活周刊》驻英特派记者,负责撰写英国文化生活,写了十年。这本书讲述英国的风尚潮流和流行文化。谈到英国流行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提“007系列电影”。《007》很巧妙地结合了两样东西,一是英国的间谍小说,二是英国的消费主义。弗莱明[13]很奇怪,别人注重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设计,《007》却凸显物质环境,比如詹姆斯·邦德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牌子的饰物。这位作家的物质观在滑稽、牵强的间谍小说中无处不在,对物质而不是对人物的掌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情趣。
我们对好莱坞电影也有这个印象,觉得007当特务怎么能当成这个样子——总有醇酒在手、美人在怀,总是开名车,敞篷跑车的小冰箱“啪”一下,一瓶几千块钱的香槟就飞了出来。这种对物质极度描写的小说,说实话我很讨厌。英国似乎有一套物质文化,对物质的极端注重经常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很特别,当代艺术以美国为主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却出现了一批非常大牌的当代艺术家。原因有两个:一是著名广告人、收藏家萨奇[14]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家的崛起;二是英国泰特美术馆[15]举办的特纳奖[16],成为国际艺坛很关注的一个当代艺术奖项。
特纳奖是泰特美术馆的巨大秀场,带来了人气,而且这帮人一起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它非常商业化,也就是说,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商业跟艺术机构合作的结果。艺术史上尚无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有钱人和艺术家联系如此紧密,有钱人斥巨资购买入流或不入流的作品,将艺术家造就得像他们的赞助人一样富有。
特纳奖的奖金是2.5万英镑,钱是小事一桩,可一旦得了这个奖,艺术家立即鱼跃龙门,身价百倍。比如当年喜欢将动物身体切成两半来创作艺术品的达明安·赫斯特[17],现在用钻石镶嵌骷髅头。他后来有钱开餐馆,开厌了,委托苏富比拍卖行卖掉餐馆,居然卖了1100万英镑。
英国有商业上如此成功的艺术家,也有隐姓埋名却大红特红的艺术家,比如涂鸦艺术家班克斯[18]。我们原以为涂鸦艺术属美国最厉害,没想到世界最有名的涂鸦艺术家竟出自英国。
(主讲梁文道)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幽默式的自我贬低
凯特·福克斯(Kate Fox),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曾在剑桥大学攻读人类学和哲学。著有多部通俗社会学著作。
手放在心口按着《圣经》发誓的场面,大多数美国人会接受,但这招千万别在英国用。
有人到伦敦看奥运,有人借奥运看英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味十足,让人强烈感受到英国人的民族性。大英帝国曾是日不落帝国,今天虽然成为“日正落帝国”,但它创立的一些规则仍对这个世界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在公共汽车站、商店柜台、流动小亭、入口处、电梯前,英国人都会自动排队。有人开玩笑说,即使街上只剩下一个英国人,他也会乖乖排队。
凯特·福克斯是位社会人类学家,她花三年时间写作《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所谓言行,既有言又有行。她经常坐在英国的小酒馆、咖啡馆里,混在人群中观察英国人的特性。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聊天规则,第二部分介绍行为规则,里面充满了细致入微的精彩描写。比如英国人特别喜欢聊天气,很多人认为是英伦三岛气候反复无常的缘故。凯特·福克斯却说,英国人并不是为了谈天气而谈天气,而是一种想跟你认识或对谈的开场白。英国人的核心特征是“社交拘泥症”,不知道怎么跟人聊天,跟你谈天气的意思是说我们聊聊天吧。
凯特·福克斯提醒,如果你跟着英国人一起抱怨天气,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英国人不喜欢别人说他们的天气不好。英国人对待天气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自己可以大肆抱怨,但是外来者批评英国的天气不好,会被视为不礼貌。
跟美国人不一样,英国人很注意谈话当中的隐私规则。美国人一见面总是先说“Hello”,然后说他叫什么,来自哪个州。但英国人喜欢拐弯抹角,除非是很正式的场合,否则不太愿意立即告诉你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你姓名。英国人认为,人际交往要遵守猜测规则,如果一个人不说他的职业,不说他是否已婚,你不能直接问他。怎么猜呢?如果他问你,你来参加晚会要走很远吗?其实是问你住哪里。问你有孩子吗?是想知道你婚否。英国人对这套文明礼仪引以为傲,对直白的美国式文法嗤之以鼻。英国人嘲笑说,美国人会把离婚、子宫切除等个人信息在五分钟之内全告诉你。
英国人可以跟你交流一些亲密话语,但双方必须互惠往来,他把隐私告诉你,你也应该把隐私告诉他。如果他跟你说他身体不太好,你不用安慰他,只需说你身体也不好。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是英式幽默。凯特·福克斯说,幽默是统治英国人谈话的灵魂。在其他国家,幽默需要特定的时机或场合,被视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谈吐,或者一种才华的表达。在英式对话中,幽默无处不在,而且幽默门槛很高,喜剧作家、演员必须搞出很多超越日常生活的名堂才能让国人发笑。
对幽默当然不必太认真,因为一认真就不幽默了。英国人很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之间的区别。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那种把手放在心口按着《圣经》发誓的场面,大多数美国人会接受,但这招千万别在英国用,否则可能连一张选票都拉不到。英国人看到美国政客动不动就赌咒发誓,不由得抿嘴偷笑,心想怎么可以用这么肃穆的语气说出这么陈词滥调的东西?老百姓还那么容易受骗,竟会相信这些虚伪的胡言乱语!
英国人通常不喜欢爱国式的吹嘘,爱国主义与自我吹嘘二者的结合犹如双重罪恶,让人鄙弃。英国人的爱国主义会以一种不太认真甚至自我贬低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属丘吉尔。就像英国式的轻描淡写一样,自贬规则可以看作讽刺的一种形式,通常不是以纯粹的谦虚开始,而是从本意的反面着手。所以,外国人有时搞不懂英国人到底是在自我贬低还是在自我表扬。凯特·福克斯有个朋友是脑科医生,初次见面时她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他说他在牛津读过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觉得都太高深了,想让自己做点不那么难的事,脑科医生不过是个拿着显微镜的水管工,只是精确度的问题——这种自贬,你真的相信他很谦虚吗?凯特·福克斯认为,这种幽默式的自我贬低并非精心设计,而是想化解因成功带来的尴尬。在英国人眼里,拥有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地位或者很好的工作,不是自我炫耀或夸夸其谈的资本,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用自贬来解脱。自谦是英国人的传统,那些没有浸染过此类文化的外国人无法入戏,通常会接受这些自贬之词,认为英国人确实没什么了不起。
现在中国人习惯在乔迁新居之后,一边带朋友参观一边告诉大家花了多少钱。凯特·福克斯说,关于房屋价格的讨论,尽管已成为英国中产阶级晚宴的主要内容,但这种讨论要在精致礼仪的主导下进行,绝不允许直接问人家花了多少钱。英国人有一种观念,要是介绍自己的房子如何好,稍不留意就可能成为被人嫉妒或耻笑的对象。
中国人还有个习惯,很喜欢在客厅里摆放自己跟领导人或名人的合影,以显示自己的人缘和地位。英国人通常会把这种照片放到楼下洗手间——这也是别太认真的规则在起作用,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东西随时可以扔进下水道。不过,这种不屑背后潜藏着“阴谋”,因为客人通常会用洗手间,把照片挂在那里能巧妙地炫耀自己的社会关系。
跟天下父母一样,英国的父母也会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但从他们的谈话中很难看出来。即使是最溺爱孩子的父母也必须转动眼珠不断叹气说:“哎呀,你的孩子多好啊,我的孩子多么不可救药。”实际上他们的言外之意是,我的孩子从来不读书,经常逃课,最后轻松成为脑科医生。这种谦虚里暗藏着扬扬得意的成分,这是英国人性格中的另一大特点:虚伪。
(主讲吕宁思)
The Man's Book
英国绅士风范
Thomas Fink,理论物理学家,现在法国居里研究所和伦敦学院工作。著有《系领带的85种方式》等。
一个有经验的妇女才是一个好的调情对象。
很多人一提到英国,必然想到英国绅士。绅士的确是英国的特产。The Man‘s Book书名非常坦率,就是教大家怎样做一个绅士。大家想象不到,作者Thomas Fink竟是位理论物理学家。除了搞科研,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编写TheMan’sBook,于2006年、2007年、2009年各推出一个版本,像出年鉴一样告诉大家怎么当男人。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你千万不要以为它会一本正经地教你怎么着装,怎么谈吐得体,怎么表现绅士风范,都不是,它其实是一本非常无聊的书——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英式幽默。我为什么要买来看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够无聊!例如2007年版首先讨论男人的健康问题,罗列了一般英国男人的数据: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鞋的尺寸、穿几号内裤……一大堆这样的数据简直莫名其妙!
这本书认为男人做任何事都能找出公式来归纳和总结。比如上厕所,它会教男人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尿兜。Thomas Fink说,男人进厕所时要注重一个基本概念,要让自己与其他尿兜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极大化。这其实是个常识,不是吗?但他居然画图演示。书里列出7个尿兜,如果一个人站在第1个尿兜尿尿,你进去时应该选第7个尿兜,离得最远以免尴尬。如果你跑去第2个尿兜,明明后面还有5个空位,你偏偏贴在人家旁边,就会显得很不绅士。人家会觉得你很奇怪,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可是你去第7个尿兜尿尿,虽然符合距离极大化这个公式,但又好像有点过度恐慌。怎么办呢?不妨选择第6个尿兜。这样既保持距离,又有点优雅,有点文明,没那么恐慌。
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尽是这种无聊的事情。它也有实用的一面,比如教你怎么打领带、怎么点鸡尾酒、怎么系鞋带——连系鞋带都分四五种方法;此外,还有怎么折西装口袋巾、服装颜色怎么搭配。可是任何正常的东西到了这位作者笔下,都变得离奇古怪。比方说他画了一张图教你怎么拿伞,不是教你下雨时怎么打伞,而是指导你未雨绸缪时怎么拿伞。一把代表绅士身份的伞,必须是长伞,必须是黑色。既然是长伞,绅士走路时会在地上点一点,怎么点才好看,怎么让它配合脚步走出韵律,这是门学问。
Thomas Fink不仅图解拿伞礼仪,还附有数学公式。他传达的基本概念是,手拿雨伞的绅士,走路方式应该保持一个四步韵律。所谓四步韵律,是用右手拿伞点一点地,同时踏出左脚,然后把伞举高一点,当左脚即将第二次踏地时,再跟随第二个右脚步同时着地——这样走才能走出绅士风范。
既然叫男人之书,当然不能不说怎么对付女人。书里提到,绅士们很关心怎么选择情妇的问题。富兰克林居然写过一封信给他儿子,说要找情妇的话,老的比年轻的好。因为年纪大的女人更懂事,当外表开始衰老时,她们的内在会越变越好。更重要的是,你把一个少女当情妇,而她往往是处女,岂不是让她一生很难过吗?一个有经验的妇女才是一个好的调情对象。
(主讲梁文道)
Dinner Is Served
老派贵族餐桌礼仪
Arthur Inch,1915年生,父亲是管家,母亲是用人,他自己从15岁开始接受私人服务技能训练,做管家工作50多年。
Arlene Hirst,精通餐桌布置与礼仪。曾在Metropolitan Home杂志担任资深编辑、设计副总监,后在多家媒体任职。
贵族的用餐习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西餐规则不一样。
《唐顿庄园》[19]这部英国电视剧好像在内地很火,好多人爱看。剧情安排的确很细致,导演的功力很到家,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除此之外,对很多内地观众来说,他们总算看到了传说中的英国贵族和绅士是怎么生活的,还看到了伺候这些人的人是怎么工作的。
唐顿庄园的财产继承人是一个年轻的中产阶级,刚来庄园的时候,有个管家伺候他穿衣服、系袖扣,他感到很不习惯,说穿衣服这种事,我是大人,难道还不会吗?这么说是很伤人的,因为人家就专门干这个工作。管家跟他解释,我这辈子的工作就是服务他人。年轻人说,服务他人,这算哪门子工作?
这个年轻中产阶级说的话,是今天很多人对早已消亡的贵族庄园里男仆女佣的印象。比如管家,这是一种多么古怪的工作啊,每天早上帮贵族老爷拿报纸,先用熨斗烫一烫,免得油墨粘黑了老爷的手……这算是一种体面职业吗?
不过,这几年对老派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对用人职业的好奇似乎又回来了。透过Dinner Is Served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贵族生活的一些基本规则,尤其是用餐规则。书的作者之一Arthur Inch是个干了几十年管家工作的老人。当年他从最底层的用人做起,一直做到庄园的大管家,曾经在很有名的电影Gosford Park(《高斯福德大宅谋杀案》)里当顾问,指导演员怎么样在传统大庄园里吃饭、穿衣和打猎。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英国在1891年的时候共有150万人在皇宫、庄园里做仆役工作,是当时的第二大职业群体。同样难以想象,过去贵族的用餐习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西餐规则不一样。从老派观点看,今天我们哪怕吃很正式的西餐,方法恐怕都有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西餐跟中餐的最大区别是中餐一盘菜上来大伙伸筷子夹,西餐是一人一份都给分好了。Arthur Inch说,厨房直接分好菜,摆放得漂漂亮亮,然后送到客人桌上,这是酒店的风格。真正的贵族在家吃饭时,客人都坐好了,仆役端着一个大盘上来,比如一条鱼或一盘沙拉,然后让客人自己夹,一个一个依序传下去。这听起来不太像贵族,贵族怎么还要自己动手分菜?但Arthur Inch说,贵族传统就是这样。贵族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奢华,那么极尽工巧之能事。比如吃生菜沙拉,有人说贵族有八种专用的叉子,Arthur Inch说不对,这是中产阶级想强调自己有品位而瞎搞出来的,真正的贵族不管这些。
Arthur Inch说,真正的贵族管的是吃饭时聊天愉不愉快。聊天怎么才算愉快呢?少说话,多听人家说,让大家都愉快。就算人家说的话不合你意,你没什么兴趣,也要装作很有兴趣,夸他说得太有意思了,又教了你宝贵一课。这才是一个贵族就餐时应有的态度。
(主讲梁文道)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
为美德而战
塞莫斯·古里奥尼斯(Themos Goulionis,1943-),雅典大学医学博士。著有畅销书《体育文明,一种奇怪的爱》等。
田径场上高尚的竞争能够给灵魂带来安宁。
我们说中文的人常常将“体育”和“运动”混着用。《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作者告诉我们,“体育”(athletics)和“运动”(sport)是不一样的两个词,前者才是本原性的概念,才是奥运会原有的精神。
这本书讲古希腊奥运会的历史,作者想透过这段历史重新提倡一种体育精神。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都被作者剔除了出去,他不喜欢大型的、观赏性的、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他喜欢的是游泳、田径、举重这些传统的古希腊奥运项目。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8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20]某个地方,三位国王坐在大厅聚会,讨论来自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当时他们觉得希腊和整个世界存在很多问题,于是问太阳神阿波罗该怎么办。三番五次问来问去,得到的神谕都一样,就是要办运动会,要搞体育。最后他们听从神谕,办起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马人第一次看到希腊人在奥林匹亚比赛时就惊呆了,纳闷这帮希腊人到底在搞什么,像疯子一样拼尽全力奔跑,只为了看谁的胸部最先碰到一条拉紧的带子?最奇怪的是,这帮希腊人最后赢的是什么?只是一个由橄榄枝[21]编成的环,套在头上!而且输的人都会很高兴地为胜利者鼓掌。当时罗马人认为这是希腊人的一种怪癖,不懂为什么要搞奥林匹克体育比赛。罗马人有的就是sport、竞技比赛,欣赏机诈奸巧,鼓励各种各样欺骗性的小动作。而希腊人的体育强调光明磊落,输了的人会衷心为赢者喝彩。希腊人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所有参加比赛的人追求的都是——公平。走进阳光下的光明世界,运动员们在跑道上一个挨着一个,一条白色的直线将其分开。他们互不相识,只是用耳聆听,从呼吸和气味中感知对方的存在。所有人都面朝前方运动场的尽头,想要获得公正的胜利。田径场上高尚的竞争能够给灵魂带来安宁,没有人感到不公平,没有人感到侮辱,完全不像今天我们动不动就会批评裁判不公平,说某某运动员耍诈,不停地互相抱怨和咒骂。
古罗马征服者不能理解这一切,他们只知道世界上存在两种失败形式,一种是彻底被毁灭,一种是以被羞辱为结局。他们不明白,眼前这场竞争为什么跟他们见过的竞争那么不一样。除了罗马人,波斯人也不明白希腊人的奥运会是怎么回事。在电影《战狼300》[22]里,斯巴达王带领三百名斯巴达人守住温泉关,企图挡住波斯数十万大军。当时为什么希腊不出兵呢?因为他们在忙奥运,奥运期间不能带兵出去打仗。波斯将军觉得很不理解,问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俘虏说,他们在进行体育比赛,而奖品是橄榄枝环。将军感慨道,他们是为了美德而战。《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作者歌颂的就是这种精神,不欺诈、讲尊严的体育精神。在古希腊语里,与“橄榄枝环”(kotinos)相关的一个字眼是“攻击性本能”(kotos)。古希腊人的奥运会就是要让人类的攻击性本能通过体育得到升华,而升华出来的那个光环就是橄榄枝环。这的确是一种把人从黑暗带进光明的运动。
(主讲梁文道)
A Visitor’s Guide to the Ancient Olympics
自掏腰包当裁判
Neil Faulkner,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员、《军事历史月刊》编辑。著有The Decline and Fall of Roman Britain(2000),Hidden Treasure: Digging Up Britain’s Past(2003),Rome: Empire of the Eagles(2008)。
所有的竞争都要分出胜负,没有虽败犹荣这种概念。
在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各国选手鱼贯入场时,第一个国家总是希腊,这不是按字母排名,而是尊重奥运会的源头。A Visitor‘s Guide to the Ancient Olympics是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位考古学家。他假设你生活在古希腊,或者时空旅行回到过去,想看看古代奥运会是怎么回事,这时候你该做哪些心理准备,该知道哪些知识。比如当时人们如何去观赛呢?当然没有电视转播,只能去现场看。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小城邦伊利斯的奥林匹亚举办时,居然能会聚10万人。
怎么赶去奥运会场呢?今天,你来北京也好,去伦敦也罢,搭飞机、坐火车很容易。古代没有这些交通工具,想看奥运会得走路到体育场去。伊利斯城区与奥林匹亚的距离约36英里,大概要走两天时间。当时希腊有几百个城邦,你要去奥林匹亚可能还得穿越其他国家,遇到很多出入境问题。好在那个时代不需要护照,没有海关,没有明确的国家界线。你走可以,问题是这一路上能否保障安全。古希腊有个神圣契约,规定奥运期间保障所有参赛者和观众的身家性命,所以你路经敌对国家时大可放心,它们不会对你怎么样。不过奥运期间交战的各方并不会因此停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打了几十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奥运并未因此停办,战争也未因奥运停止过。这本书还提到一些问题,比如你走到奥运现场看比赛,那里货币是不是流通?大家语言能不能沟通?接连几天的赛事,没有旅馆,没有酒店,也没有客栈,住哪儿?很简单,自己搭帐篷露营。要是有钱或者有办法,就霸占大一点的地方,睡得舒服些。要是没什么办法,就只能住远一点,每天往返几小时看比赛。所以当时的奥林匹亚附近全是帐篷,甚至连圣地都有。挨着神庙,大家得守规矩,乖一点,毕竟那是神的居所。
今天的奥运会讲男女平等,像过去沙特阿拉伯不准女运动员参赛,而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始派出女运动员了。但是古希腊奥运会完全没有女运动员,只准所谓的公民参加,而公民是各个城邦土生土长的、非奴隶出身的男子。并且当时也不允许带女人观赛,除非是未出嫁的女儿。但是很多老爸觉得这样做太危险了,那里有10万个如狼似虎的男人,一旦把如花似玉的黄花大闺女带去,还能剩下什么?
古希腊奥运会的选手是裸体进行比赛的。对于这事,我们总是把它想得很圣洁,像看到大理石纯白雕像一样。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古希腊奥运会也是开狂欢性派对的好时机,但不是男女之间,而是男男之间。当时同性恋、双性恋都很公开,如果你告诉他们不能男人跟男人搞,他们会觉得你很野蛮,不文明。
跟现在一样,古希腊奥运会也有奥运村。听说现在的奥运村发安全套,大家用得很快,用得很疯。古希腊人一样干这事,那时候一群精壮、赤裸男子混在一起,随随便便发生性关系是很常见的,大家不要大惊小怪。央视前一阵把一个很有名的裸体雕像在隐私处打了马赛克,结果被大家臭骂[23]。大家说那是艺术,为什么要用色情的、肮脏的眼光去看待?其实如果认真考察欧洲艺术史,你会发现很多裸体像、裸体画都有很鲜明的情欲甚至色情成分,只是后来写艺术史时将这一面压抑掉了,以为艺术跟色情能够分得开。我们今天常去健身房,健身房的英文叫gymnasium,字根“gym”来自希腊语,是裸体的意思。也就是说,以前人们去健身房锻炼是裸体的,并且还在训练场上立一个爱欲之神的神像。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想看。
今天有国际奥委会,古希腊也有类似机构,叫作“希腊人的裁判”。古希腊奥委会共有九人,由主办城市伊利斯的公民选出候选人,然后抽签决定。抽签讲运气,看神喜不喜欢他。客观讲,这种方式杜绝了贿赂。奥委会成立后,九大巨头分成三个小组,分管各项体育赛事。他们的工作很繁重,其中一项是选择谁来参赛。各个城市和国家派来的选手,怎么证明他真是那里的公民呢?奥运会分少年组、成年组,怎么证明选手的年龄呢?那个年代没有身份证,除非像雅典人、斯巴达人那样将国家档案做得特别好,否则人们连对自己的年龄都稀里糊涂的。
九大巨头干这么繁重的事务,薪水一定很高吧?不,他们不但没薪水,还要拿钱出来。那时候政府不抽税,没有地税、所得税这类东西,很多公共事务要靠大家捐助。对小城市伊利斯来说,虽然它光荣地承办了奥运会,但其实它很穷,政府管不了那么多,地位崇高的裁判九人团都得自掏腰包干这件事。这跟今天不一样,现在贪污分子做国际奥委会成员能发财,古希腊奥委会成员得倒贴钱。但为什么倒贴都肯做?荣誉问题。
古希腊人特别注重荣誉,对他们来讲,所有的竞争都要分出胜负,没有虽败犹荣这种概念,赢了才光荣嘛。古希腊奥运会一样有体育明星,看完比赛的人回到城邦后会大肆宣传,说你跑得像马一样快,让你的名声一夜之间传遍爱琴海。有些体育家族别的事不干,专门训练子弟参加奥运会。如果爷爷是奥运冠军,父亲是奥运冠军,儿子还是奥运冠军,这个家族就青史留名了。
(主讲梁文道)
How to Watch the Olympics
观赏奥运小菜一碟
David Goldblatt,BBC电台体育专栏记者、评论员。
Johnny Acton,作家,曾任《泰晤士报》记者。
老外看我们打乒乓球大概像我们看他们击剑一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市面涌现出一堆关于奥运会的书,有些书店甚至开设了奥运专柜。现在这些书好像都不见了,也没什么新书出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12年奥运会在伦敦举办,跟中国人没多大关系了;二是好像之前出版的那堆书已经把大家喂饱了,现在看到奥运书就厌闷。相反,英国正在兴头上,出了很多关于奥运的书。比如这本How to Watch the Olympics,教大家如何欣赏奥运会。
坦白地讲,没有人懂得欣赏每一个奥运会项目。比如击剑,我过去常常在影视剧里看到西洋剑客玩剑玩得好漂亮、好厉害,但每次定睛去瞧,仍然看不懂。击剑的速度太快了,究竟谁刺中谁,怎么是那个人赢,有时真搞不明白。击剑是欧洲传统项目,有一连串非常传统的规则,牵涉大量的技巧和策略,很多动作在一闪念间完成,难怪很多外行人看不进去。
13世纪,德国人写了一部击剑“武林”秘籍,详细记载怎么学剑及学剑的注意事项。妙的是,作者是个神父,也就是出家人,相当于我们的少林武僧或者武当道士。那时候可能某个修道院盛产击剑高手。在击剑史上,意大利出过很多大师,当时欧洲很多宫廷贵族请人教剑的时候,都注明要请意大利师傅。击剑其实是相当危险的运动。虽然这项运动现在变得很科学,保护措施也做得很好,但历史上还是出过一些惨剧。1982年有位苏联击剑运动员在比赛中丧生,原因是对手的剑不小心刺穿了他的面具,插进他的眼窝,穿过他的大脑。同年又有一位法国剑客砍中自己的大腿,鲜血喷涌而出,幸好观众席里有位西班牙医生冲上去救了一把,才活下来。
这本书还提到一种运动,对中国人来讲是小菜一碟,但老外欣赏起来就有点困难。什么运动呢?乒乓球。中国人太懂乒乓球了,老外看我们打乒乓球大概就像我们看他们击剑一样。乒乓球怎么欣赏呢?跟击剑一样,也是速度问题。乒乓球的时速能达到70英里,运动员的动作非常快。如果你看得懂的话,会发现它太好看了!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有时会打出一些让你觉得违反物理原则的球。
英国人如果说自己看不懂乒乓球比赛,那就太奇怪了。当年伦敦市长从北京接过奥运会会旗时说了一句话:“乒乓球回家了!”原来,乒乓球是英国人发明的。大概是1881年,一些无聊的英国殖民地官员和商人吃完饭没事干,洗完澡玩游戏,把香槟瓶塞削成球状,大家抽着雪茄,把雪茄盒当球拍,就这么来打。不久,乒乓球就发明出来了。
(主讲梁文道)
[1]1666年9月2日凌晨,伦敦普丁巷一间面包房失火,大火燃烧整个城市四天,约六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毁。
[2]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英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就读剑桥大学,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年至1648年两次内战中率军击败保皇党,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1658年病逝,享年59岁。
[3]奥兰治亲王威廉(1650-1702)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中率军登陆英国,1689年任英国国王,史称威廉三世。
[4]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英国天文学家、建筑师。在伦敦重建过程中担任灾后复兴委员会要员,重建了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52座教堂。
[5]约翰·伊夫林(JohnEvelyn,1620-1706),作家,英国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著有《日记》《戈多尔芬夫人的一生》等。
[6]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1635-1703),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制作和发明了显微镜、望远镜等多种光学仪器,在伦敦重建过程中担任测量员、伦敦市政检察官。
[7]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创始人、宪政民主思想的开创者。著有《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
[8]尼古拉斯·巴蓬(Nicholas Barbon),英国牙医、商人。1680年开办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营业所,被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
[9]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1660年成立,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自1915年至1990年,其历任会长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10]Foyles(福也尔)书店,欧洲最大的独立书店,1903年由福也尔兄弟创办,1906年在查令十字街开张,目前拥有超过20万种图书。
[11]Books for Cooks创办于1983年,搜集全世界有关食物的书籍。为了检验食谱书籍是否可靠实用,书店1994年建成“实验厨房”(test-kitchen),由驻店大厨根据书上食谱做菜,并将心得体会和顾客评价写成点评。
[12]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男友多迪的父亲法耶德,2010年5月8日将哈罗兹百货公司以15亿英镑出售给卡塔尔王室经营的卡塔尔控股公司。卡塔尔控股公司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第5任东家。
[13]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1908-1964),英国小说家、记者,二战期间在英国安全协调局(BSC)担任间谍。1953年他根据自己的间谍经历推出“詹姆斯·邦德”系列小说之第一部:《007大战皇家赌场》。
[14]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生于伊拉克一个犹太家庭,被誉为“定义了英国当代艺术的人”。在他一手策划和推动下,“年轻英国艺术家”(YBA)群体在20世纪末震惊西方当代艺术界。
[15]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英国国立博物馆,主要收藏英国绘画和各国现代艺术。1897年创办,如今发展为四个美术馆:泰特英国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泰特圣艾弗斯美术馆。
[16]特纳奖(Turner Prize),英国当代视觉大奖,1984年由英国泰特美术馆设立,是西方争议最大的当代艺术奖项之一。
[17]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1965-),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95年凭作品《母子分离》获特纳奖,目前是英国成交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18]班克斯(Banksy),英国匿名涂鸦艺术家,作品灵感来源于布里斯托尔底层艺术家的真实生活状态,以讽刺性批判为主题,题材广泛。
[19]《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英国ITV出品的电视剧。故事背景设在20世纪初英国一个贵族庄园里,讲述格兰瑟姆伯爵一家因财产继承问题引发的种种纠葛。
[20]伯罗奔尼撒半岛位于希腊南部,奥林匹亚就位于该半岛西部的皮尔戈斯之东。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希腊青年在奥林匹亚举行竞技比赛,公元前776年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21]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由雅典娜带到人间,是神赐予人类和平与幸福的象征。因此用橄榄枝编织的桂冠是最神圣的奖品,获得它是最高的荣誉。
[22]《战狼300》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美国影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大军30万、战船千艘,号称百万大军攻打希腊。希腊人为抗击波斯入侵,结成以斯巴达和雅典为首的30多个城邦参加的军事同盟,推举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斯巴达王李奥尼达为盟主,组建希腊联军抗敌。
[23]2012年7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时,将米开朗琪罗的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的生殖器打上马赛克,引发热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