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焦虑也会使人生病。如焦虑性腰背痛,这种病是由于精神、心理及情绪的异常,引起腰背部内出现特殊的痉挛和非正常收缩所致的一种心因性疾病。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患者的性格多半是孤僻内向、心胸狭窄、多愁善感,她们常因生活或工作不顺心,家庭发生不幸而诱使发病。病人虽然感到腰背部酸痛,而且疼痛的范围较大,但却指不出固定的疼痛点,外观既不红也不肿。此外,还伴有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心悸等,焦虑性腰背痛症状的轻重、持续时间的精神症状呈平行关系,往往由焦虑引发腰背痛,腰背痛反过来又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总之,焦虑是焦虑性腰背痛的根本诱因。
那么,焦虑为什么会引起腰背痛呢?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情绪紧张和焦虑恐惧对健康极为不利。精神如长期处于忧郁、苦恼、悲伤、焦虑、紧张、恐惧的状态,会使内分泌系统紊乱,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这些物质可促使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良,从而使腰背部肌肉出现特殊的缺血性痉挛和非正常收缩,这时就会感到腰背部疼痛不适。
治疗焦虑性腰背痛,关键是消除焦虑悲观的不良情绪,做好精神及心理上的疏导。首先,病人自己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善于从忧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其次,积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加诸如种花养鱼、郊游、逛公园、钓鱼、下棋、观看体育比赛等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使生活充实愉快,以解除思想负担,消除焦虑的情绪,使异常收缩的肌肉慢慢松弛。再有,还要适当服用些安定、眠尔通等镇静剂以及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这样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处于平衡状态,还可以适量服用维生素B6和维生素D。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多数患忧郁、焦虑症的妇女体内都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与B6的缺乏,因此给患者补充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6与维生素D,也有助于解除忧郁及焦虑情绪,从而促使腰背痛痊愈。另外,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倘若结合气功和太极拳的锻炼,其疗效会更显著。
老年人忌抑制叹息
叹息,从生活意义上说,也许是消极、悲观的表现。因此,不少人总是抑制叹息,不愿让人感觉出来。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在碰到难题,无可奈何时,叹息一下,对健康却是有益的。当人们在受到挫折、忧愁、思虑时,叹息后便会有胸宽郁解之感;当人们惊恐、惆怅的时候,叹息有定心安神的作用;当人们工作紧张或疲劳的时候,叹息有使神经松弛的作用。
叹息时,吐音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吐“吁”字养肝,吐“呵”字强心,吐“呼”字健脾,吐“泗”字清肺,吐“吹”字固肾。但要注意吸气呼气顺其自然,口型、吐音、动作要协调配合。曾有医生给临场前的运动员和心理紧张的考生进行体检时发现,让他们叹息几声,会使收缩期血压下降1.33~2.67千帕(10~20毫米汞柱),舒张期血压下降0.667~1.33千帕(5~10毫米汞柱),呼吸和心跳减慢,心理紧张状况得到改善。因此,在生活中尽可不必抑制叹息。
老年人忌郁闷不倾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生活中,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难免会遇到挫折坎坷,产生悲伤、愤懑,难免心情郁闷。碰到这种情况应泰然处之,找个知心朋友,畅所欲言,理智地倾诉一番。若拒绝倾诉,把忧思悲伤深藏在心底,这是有损健康的。
长期忧郁是健康的大敌。“思伤脾”、“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这是中医学经过长期实践的结论。精神刺激引起的抑郁不舒,可导致“肝气郁结”,轻者使人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重者会导致精神失常、高血压病及心血管病,并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折损人的寿命。因此,不宜拒绝倾诉。通过倾诉,使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大大缓解。当心烦不快、悲伤恼怒时,大胆地向你值得信赖的、头脑冷静的朋友去倾诉,尽可能痛快淋漓地把心中的郁闷全盘倾诉出来。如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在不影响他人的环境下,亦可自言自语地自我倾诉。
春天老年人生活有五禁忌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给生活添了无穷乐趣,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疾病。为了健康长寿,建议老年人切记春季生活五忌。
一忌睡眠过多。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懒觉的习惯。中医认为久卧伤气。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因为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营养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既要保证充足睡眠,又要防止睡眠过多,一般每天睡八小时即可。
二忌懒于活动。春光明媚,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健身活动的大好时光。常到户外活动,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荡涤体内污气,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舒适地沐浴和煦阳光,杀死皮肤上的细菌、病毒,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三忌衣着不当。春天气候多变,忽寒忽暖。在一天中,气候也有朝暮凉、白昼暖、午夜寒的变化。因此,老年人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而应适当地“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部位能够适应,这样可以防止受凉感冒,从而免除诱发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危险。
四忌生冷食品。在春天,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调理,宜多吃富有营养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引发疾病。胃寒者早晚喝点姜糖水,有御寒胃和防治感冒的双重作用。
五忌四处大串门。春天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老年人不要频繁出入商场、影剧院等人多的公共场所。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或吃几瓣生蒜,或在室内熏醋,均有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良效。
中老年人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中年时期是人生最为紧张的时期,各种身体的、精神上的、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负担一齐压下来,这势必会造成紧张的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情绪当然不是坏事,但若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则是有害的。
首先会危及身体健康。如高血压、动脉硬化、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便会接踵而来。据国外一项调查表明,在405个癌症患者中,72%的人都有过情感危机和情绪紧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
心脏负担过重
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全身各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必会带来心血管的各种疾病。当今西方国家中,因生活紧张,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死于心肌病和高血压者,已大大超过癌症患者。
肝功能降低
在紧张状态下,肝中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提高血糖,满足人脑高度兴奋和肌肉能量的需要。肝脏负担无疑加重,其功能随之受影响而降低。
哮喘和消化系统溃疡病发生
据说,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经常遭到德军的空袭,伦敦市民中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者骤增,其原因与整日惴惴不安、长期情绪紧张有直接关系。
机体免疫机能降低
长期处于紧张忙碌状态的人,精神和身体消耗极大,此时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
其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精神活动。在紧张状态下,人体活动都受下丘脑部分的控制,而这部分活动过强,大脑皮层的意识活动便相应减弱,如推理、判断等将受到抑制,学习和工作效率自然减低。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还会导致反常行为。如通过迁怒以转移调节紧张感;或行为带有攻击性。如此,反常行为加剧则可看成为精神病症的前兆。
总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仅会引起身心疾病,还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于个人于社会都会有害,所以必当忌之。
老年人忌不再有亲昵动作
一个亲吻,一个爱抚,会让对方感到幸福,老夫老妻也不要轻易放弃这些表达爱意的动作。几十年的夫妻,风风雨雨走过来,心相知,气相投,双方身心都达到了完全融洽的程度,好像这些“辅助性”的动作可以免了,其实不然。生活中,许多夫妻到了老年却形同陌路,因为他们不再交流,认为相互间太了解了,无需语言和行动来表白,但结果却是造成了双方的陌生感,甚至是怨恨。老年夫妻也要经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既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幸福,也可以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生活气氛。爱是需要创新和发展的,对自己的老伴更应该如此。
老年夕阳恋幸福禁忌
老年人再婚,由于有前次婚姻作为对比,在感情依托、精神抚慰和生活起居上,常常有更高的要求,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对新老伴也是有欠公允的。老年再婚家庭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忌怀旧
或许前次婚姻是不幸的,它既没能令你满足,也没给家庭生活带来什么幸福。但毋庸置疑,一段时间的夫妻生活,毕竟会留下许多美好和令人难忘的记忆。如果前次婚姻是幸福的,只是原配不幸去世,造成婚姻解体,在这种基础上再婚的夫妇,如常把新配偶的缺点与原配偶的优点比较,这样越比越会感到新婚姻的不幸,心理上就会筑起一道妨碍幸福的篱墙。再婚后,要多体谅、多了解,少比较、少回忆。
忌猜疑
怀疑再婚配偶与前夫、前妻藕断丝连,或与别人有什么瓜葛,也是再婚家庭常出的一个“故障”。
忌不满足
由于有一次或几次婚姻为前提,再婚夫妇不可避免地会犯“永远不满足”的错误,不满足配偶的爱,不满足配偶的关心,不满足配偶的忍让。再婚夫妻要多给予,而不要想多索取。老年再婚夫妻要消除再婚的功利性,比如,找老伴是为了有人做饭,有人侍候;找老伴是为了经济上更好些,住房宽大些等等。
忌漠不关心
没有了初婚的神秘的激情,再婚夫妇对对方的所作所为,所需所求,常容易采取“冷眼旁观”态度。如此种种不良情绪日渐发展,难免会将再婚引向失败。
忌厚此薄彼
老年人再婚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对方再婚前的孩子,如果一同走向再婚家庭,在“近亲”心理的左右下,再婚夫妻容易厚此薄彼。这种意识不消失,再婚家庭当然也不可能幸福。就是不在一起居住,也要注意一碗水端平,这是老年再婚家庭必须用心加以处理的问题。
忌争高争低
老年人再婚要注意谦让,要注意说话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要以互相尊敬为前提,毕竟老年人再婚的时间比较短,不像原婚时间长,好多事情双方比较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欲一试高低,互不相让那就大错特错了。
忌吹毛求疵
再婚夫妇应更加懂得迎合对方的心理,尊重对方的意愿,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如果一味吹毛求疵,后果不堪设想。
忌冷热无常
感情温度的持久炽热,才可能给受伤的配偶心理带来慰藉。冷热无常的感情变化,只可能加剧以前的创伤,给再婚配偶留下永远也烫不平的心灵伤痕。
忌认为节俭就是理财
从理财角度讲,老年人相对保守,甚至对理财所知较少。常见的一个理财误区就是:节俭就是理财。其实,理财的概念远非如此。不过作为老年人,由于群体的特殊性,理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理财
一些老年人的钱财常是骗子追踪的目标,千万不要将那些非法的投资作为理财手段。一些老年人迫切希望获得大笔钱财,而把自己的钱委托给他人,结果被对方利用,丢失钱财,后悔莫及。
了解自己消费与支出的变化
进入老年阶段,消费支出有很大变化,有些可削减。例如住房,孩子们长大了可离家,尽量不要去购买住房,以免负担太重可以让子女们自己去买房,哪怕赞助他们一部分。老年人还可减少的费用有:交际、交通等费用。但不要在消费方面因小失大,例如不舍得买水果、蔬菜、食物等,这样造成营养不良,反增加医药费支出。
谨慎投资与理财
老年人不适合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因为他们的应变能力差,不精于计算,而且心理承受能力差。假如因投资失败引起疾病突发,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宁愿投资于基金也要慎于投资股票;宁愿分散投资,也不能集中所有资本投资于一个项目。老年人的投资风险不宜大。
财产遗嘱必不可少
生前早点立好遗嘱,这是老年人应该做的。既可避免去世后出现遗产纠纷,又可避免将一笔钱流入参与分配遗产的律师与法庭。
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理财不能让情绪所左右,只有理智、清醒地理财,才能保证老年人幸福富有。
老年人宜制怒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年人天生容易动怒,其实不然,有些人发怒是由于其某些意愿或活动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一种紧张情绪而已。荀子认为:怒是由荣辱而生的不快之感。淮南子说:“人之性有侵犯则怒。”
但是不管老年人发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毕竟怒火中烧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内经指出:“余知百病之生于气也。怒气上,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以要想延年益寿,一定要避免发怒。制怒的办法有下列五种:
躲避刺激法
在日常生活中,凡遇到看不惯的容易激怒的事,便尽量避开,不去看它、想它,以免刺激。
转移刺激法
当无法避开或躲避不及时,就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情绪,如有意识地唱歌哼曲子,欣赏远方景物,逗小孩玩,玩弄动物花草,以便使眼前会使你发怒的事在你心目中不占重要地位。
释放法
当自己内心深处有不满、不快、不平、愤恨的想法时,不要闷在心里,整天愁眉苦脸,生闷气,需要坦率地找人交换意见,实事求是地去解决。说出来了,气就消了一半。
意识控制法
凡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养成一种自我克制的方法。遇事不易冲动,有涵养,遇到要发怒时,就会有一种潜在意识在脑子里命令自己要保持冷静,再冷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经常加强自我修养。
升华法
遇到刺激时不是简单发一通脾气就算完,而是化愤慨为动力,激励自己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改革图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