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迁与分布
一、人口变迁
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举族东迁,最后定居于大河家地区。在同仁居住时期,保安族形成了尕撒日、保安、下庄等聚居村庄,“到清雍正年间,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贾一百余家,保安四屯居民共约千户以上”(《保安族简史》2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虽然人口规模不大,但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后由于民族纠纷,加上统治者的歧视与挑拨,终于造成同仁地区民族关系紧张,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械斗,部分保安人遭到杀害,最后迫使保安人举族东迁。在东迁过程中,保安人先迁到循化地区,在撒拉族人民的帮助下,于三年后继续东迁,来到大河家地区定居。可以断定,在保安族东迁的过程中,由于械斗减员,再加上扶老携幼、居无定所、生活无保障,保安族人口数量的减少是必然的。
保安族定居大河家以后,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保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呈现出一派十分贫困落后的社会景象。从保安族迁至大河家(清同治元年,1862年~1863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保安族在大河家虽定居近90年,但人口发展缓慢,1949年时人口仅4356人。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口得到迅速发展。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统计,积石山县共有保安族2759户,14116人,比1949年增加3.2倍。
注: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还未正式公布,故本章所引用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仅供参考。
保安族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9年,是保安族人口增长较快的阶段,这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有关。1959年至1964年,保安族人口增长开始回落,1964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其余阶段人口均保持增长状态。
近十年来积石县保安族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除1993年人口净增1561人外,其余各年份人口增长相对稳定。1993年人口净增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一些过去报自己为回族的保安人恢复了保安族族称,加上部分外流人口返回,使这一年保安族人口大幅度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比2000年统计数净增866人,增幅也较大,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外,说明历年人口统计有遗漏和误差。
和全省其他民族相比,保安族人口发展速度较高,但与东乡族、裕固族人口发展速度基本一致,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少少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即可以生2胎,最多可以生3胎的政策,加上保安族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造成保安族人口增多,出生率增加。
从总体上看,保安族人口规模仍较小,在甘肃省人口中所占比重长时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人口发展趋势与全省基本一致。保安族总人口14116人,处于甘肃各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在甘肃三个独有民族中处于第三位,保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05%。由于人口规模小,所以其相对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省影响不大。
保安族相对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只有1.4万余人的民族来讲,增加一定的人口数量,对提高婚配质量、扩大婚配范围、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讲,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制约,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保安民族的长远发展,适度控制人口增长,是保安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人口分布
从全国范围来讲,保安族集中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其中甘肃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绝对多数。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还未发布),甘肃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90.34%;青海省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5.15%;新疆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人口的4.12%。
从全省范围来看,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县保安族人口占全省保安族总人口的98%以上,其余分布在兰州市、临夏市、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地区,总数仅占全省保安族总人口的1%多一些。
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来看,保安族主要集中在大河家镇、刘集乡两地,这两个乡镇保安族人口共9799人,占全县保安族总人口的69.4%;其余分布于四堡子乡、吹麻滩镇、柳沟乡、关川乡、乩藏乡等乡镇,这些地区的保安族占全县保安族总人口的30.6%。
从第四、第五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来看,几个保安族人口集中的乡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大河家镇增加1214人,增长率25.6%,刘集乡增加624人,增长率19.4%,四堡子乡增加676人,增长率132%,吹麻滩增加589人,增长率115.5%。可以看出,占保安族人口多数的大河家、刘集乡两地人口增长比较稳定,人口增长率在适度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四堡子、吹麻滩两地保安族人口在10年间增加幅度很大,这主要是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四堡子乡毗邻大河家镇,经济比较发达,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一批保安人在此地办厂、就业,使该地保安族人口迅速上升。而吹麻滩作为县政府所在地,保安族人及家属在县城工作、居住,是保安族人口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保安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刘集乡,除高李村外,其余大多数村庄均有保安族人居住。
从保安族人口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保安族人口分布呈现几个明显特点。
(一)人口分布集中。
全国的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积石山县,而又集中于大河家镇和刘集乡两个乡镇。在这两个乡镇中,保安族人口又分别集中于甘河滩、梅坡、大墩、高李、团结等村。形成这种集中聚居的原因,有历史、宗教、经济、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
(二)分布地区稳定。
自保安族东迁定居于大河家、刘集等地以后,就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聚居格局,新形成的聚居点不多,除四堡子、吹麻滩近十年保安族人口增加较多外,其余地区保安族散居人口数量一直不大。
(三)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城镇人口增长较慢。
这反映出保安族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不合理。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人口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不合理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保安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
保安族人口素质与结构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反映的是人口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而人口结构反映的是人口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个体及群体本身的结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口素质的反映。
一、保安族人口素质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至目前的50余年发展来看,保安族人口身体素质比较好,婴儿死亡率下降,儿童青少年成长发育水平正常,人口的患病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这一方面说明保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等条件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保安人自身身体素质较好,加上保安人长期以来养成的卫生、清洁的良好习惯与稳定合理的饮食习惯,使保安族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有很大比例。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各种学历人口总数仅占总人口的24.48%。
近十年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幅度不大。
保安族聚居的四个村在1990年时,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较少,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也只占总人口很小的比例。再从大河家与刘集两个乡1982年和1990年两次的统计情况看,也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从总体看,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也比甘肃省三个独有民族之一的裕固族低,仅高于东乡族。保安族识字率为32.64%,要比裕固族低40个百分点,可见差距之大。
第二,保安族人口中文肓半文盲人口比重较大,文盲半文盲数占15岁以上人口的68.8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第三,保安族女性人口文化程度低于男性人口。在15岁以上文盲与半文盲人口中,男性占男性总人口的53.38%,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85.33%。
第四,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缓慢。
造成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县是国列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与积石山县的基本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至目前,在保安族集中的几个村庄,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生活困难而无法让子女人学,尤其是无法使子女进入高中、大学学习。其次,受家庭的影响,保安族重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传统的经堂教育,许多保安族人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清真寺接受以宗教知识为主的经堂教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堂教育代替了文化教育,保安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及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客观上影响了保安族文化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学习文化知识对一部分保安族人来说显得并不十分迫切。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是制约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保安族人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许多女孩子不能人校接受文化教育,导致保安族人口中女性人口文化素质远远低于男性人口。
二、保安族人口结构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保安族人口中0岁~14岁人口年龄结构参数为31.64%,65岁以上人口参数为3.51%。这说明保安族人口的少年儿童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均较低,保安族人口的年龄结构正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未来人口数量将趋向稳定状态。同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也就是说保安族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每100人中,保安族男性占51.4%,女性人口占48.6%,人口性别比为10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基本平衡的范畴。保安族人口规模小,性别比的高低对人口发展影响不大,主要原因是保安族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交往密切,在婚姻方面延伸空间较大,故人口性别比并不能绝对地反映保安族人口发展的特点。
保安族以农业生产为主,故从产业结构方面看,保安族89.09%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仅占全部劳动力的10.91%,反映出保安族经济结构简单、产业单一的问题。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自身的发展问题,同样也关系到民族的发展问题,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对保安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与自然环境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位于两省六县的交界处,毗邻黄河,距积石山县城27公里。甘河滩、梅坡、大墩村处于黄河中上游的丘陵沟壑区,自然植被较差,气温较为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的耕种与生长,但土地土层薄,地力有限。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蚕豆、洋芋等。大河家镇与青海循化、化隆、民和三县呈扇形交界,是临(临夏)、大(大河家)公路的终点,是积石山县经济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除黄河流经该地外,还有大河家河、甘河滩河等。
刘集乡距县城18公里,保安族集中的高李、团结等村位于临大公路线上,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刘集河水源比较丰富,灌溉便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等。
二、人口与社会环境
在历史上,保安族没有被认可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保安族人民长期生活于封建统治与其他民族上层的统治之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治的政策,保安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1952年3月25日,国家政务院在充分尊重保安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正式批准命名保安族为独立的民族共同体,并于同月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2年4月土地改革结束,保安族人民分得了土地,1956年保安族聚居地完成了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1981年6月,保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联合建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新中国成立50年来,国家给予保安族优惠政策,扶持经济社会发展,保安族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通过修梯田、兴水利,使保安族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有了显著变化。先后兴建了刘集渠、红星渠、三庄渠、大墩渠、甘河滩人饮工程等,1974年架通三庄送电线路。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其次,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临大公路的贯通改变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面貌。1988年,横跨甘、青两省的大河家黄河大桥的建成,结束了临津渡(大河家黄河渡口)的历史,而通向“保安三庄”的公路,则成为保安族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再次,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经过近50年的发展,保安族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保安族集中的村都建有五年制小学,各村都建有文化站,各乡镇都建有卫生院,在毗邻大河家镇的四堡子建有保安族中学一所。
三、人口与资源
从总体上看,保安族聚居地耕地少,人均不足一亩,但可供开发利用的荒滩地尚有数千亩。从长远看耕地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存在,但目前保安族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局面。
水利资源相对丰富,但目前利用率不高。崔家峡水资源的利用,可从根本上改变保安族聚居区农业用水及人畜饮水的需要,但崔家峡水库的建设存在资源等方面的困难。
在甘河滩、梅坡、大墩等保安族村庄,尚有一定的草山资源,可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墩、梅坡和高李都有一定的蕨菜资源,大墩峡还有铜矿资源。
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目前,保安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表现为:
其一,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保安族聚居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人口密度过高,必然导致人均耕地不足,人地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对土地的索取量增加,土地承载负担加重,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其二,经济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保安族发展过程中存在时间较长的问题,而在目前显得尤为突出。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充分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发展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努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适当控制保安族人口数量,这是谋求保安族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保安族虽然人口规模较小,但从可供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这一点看,必须控制人口数量,适度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保安族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科技低含量与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因此,应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第三,加强基础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保安族人口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素质问题,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而教育是提高全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安族农业的突破口还在于水的问题上,建议国家帮助保安族解决崔家峡水库的建设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