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信言”,誠實不欺之言。“不美”,美,甘也。謂不悅耳也。“美言”,甘言也。謂巧言媚辭也。“不信”,浮誕虛偽也。
【文義】
謂誠實不欺之言,聽不悅耳,俗所謂“忠言逆耳”。然其合於道,可以信。巧言媚辭,雖聽之悅耳,然浮誕虛偽,不合於道,不可信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信言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美言者,孳孳之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為解。劉驥氏以“信言合於道,美言悅於人”為解。成玄英氏以“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眞契道,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俗中小說,既乖至理,所以不信”為解。宋常星氏以“言之有物,言之有徴者,信言也。若美言則必巧為悅人,或稱譽比擬以為工,而究其實,則虛誕無憑”為解。其義皆是。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註解】
“善者”,謂持道以行之人。“辯者”,辯,巧言也,謂以巧言爭勝於人者也。
【文義】
謂持道以行之人,篤於行道,不以巧言爭勝於人。以巧言爭勝於人者,非篤於行道者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善者,以道修身;不辯者,不綵文也。”“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以舌致患也”為解。所謂“以道修身”,持道以行者也。所謂“不綵文”,不以文篩之巧言爭勝於人也。所謂“以舌致患”者,言以巧言爭勝於人,將有禍患也。曹道沖氏以“其行實善,不假辯說;心行不善,自疑而巧說”為解。所謂“其行實善”,行合於道也。所謂“不假辯說”,不逞口舌與人爭勝也。其義皆是。
宋常星氏以“言可以發明天理,言可以‘道’達人事者,善言也。善言則必與人心合,不徒以言爭勝於人,不為巧辭奇說,自然不辯。若辯者禦人取足於口,席上之機鋒甚健,人雖不得不屈,而是者能變為非,邪者能變為正”為解。以言合於道者為“善”也,以詭變是非邪正之言為“不善”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註解】
“知者”,謂知“道”而篤行之人。“博”,廣也,多務之義。亦可解為多私欲。
【文義】
謂知“道”而篤行之人,惟務於道,道外皆非所知。多務道外之事,非知道者也。亦可釋為知道而篤行之人,無私無欲。多私欲之人,非知“道”者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其一元也”“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其要眞也”為解。蔣錫昌氏以“知無為之義者,不博;博者不知也”為解。蔣氏所謂“知無為之義者”,卽河氏所謂“知道之士”也。無為者,無私欲也。河上公氏所謂“守其一元”者,謂守道不渝也。所謂“失其要眞”,言失道也,卽不合於道也。
王弼氏以“極當在乎至微,何事於博”“溺乎事物之眾,而不能反約,愚之甚者,安在乎有知”為解。所謂“至微”,謂道也。所謂“溺乎事物之眾”,為眾事眾物所惑陷也,卽多私欲之義也。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註解】
“不積”,謂施德不吝,以財施人也。“既”,盡也。
【文義】
謂聖人治國,守道之無為無私,盡其所有,不吝施德以惠民,不吝施財以與人。其德彌高,其報弼廣,為人所尊,為人所歸,天下樂推而不厭;是以既以為人,與人,而己愈有、愈多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也”為解。王弼氏以“無自私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物所尊也。”“物所歸也”為解。所謂“無私自有”,言守道之無為無私也。所謂“唯善是與”,以德惠民與以財與人也。成玄英氏以“積,聚也。言聖人有財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積也”“既,盡也。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盡持教人,而心無鄙吝,德彌高遠,故言愈有,此德施也”“所有財寶,盡持施散,而果報彌廣,故云愈多,此財施也”為解。其義均是。蘇轍氏以“聖人抱一而已,他無所積也。然施其所能以為人,推其所有以與人,人有盡而物無盡,然後知一之可貴也”為解。所謂“一”,指道也,謂聖人守道以治國,道之用無窮也。
蔣錫昌氏以“四十四章‘多藏必厚亡。’此言聖人無藏。《莊子·天下篇》所謂‘以有積為不足,無藏也,故有餘’也。此言聖人盡以為人,則己所得愈有;盡以與人,則所得愈多”為解。所謂“多藏”,卽多藏財貨也。言以財貨為人、與人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解】
“天之道”,謂自然之道。“聖人之道”,謂聖人治國之道。“為”,施也。
【文義】
謂自然之道,生成萬物,有利於萬物,而無害於萬物。聖人治國,法自然之道,施德惠於民,無為無私,而無名利之爭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天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為解。所謂“法天所施為”,言法道也。所謂“化成事就”,言國家治平,民安其生也。所謂“不與天下爭功名”,言功成而弗居也。成玄英氏以“天然之道,生成萬物,利益弘多,有何損害”“聖人上德,法道虛通,施為至教,化被羣品,謙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於物,故言不爭也”為解。其義皆是。
呂吉甫氏以“凡物有所利;則有所不利;有所不利,則不能不害矣。唯天之道無所利,則無所不利;無所不利,則利而不害矣。凡物之有為者,莫不有我,有我故有爭。聖人之道,雖為而無為,無為故無我,無我故不爭,是天之道而已矣”為解。所謂“無所利”,卽無為無私也。無為則無我,無我則不爭。故自然之道與聖人之道一也。蔣錫昌氏以“為,施也。此言自然之道,利而無害,聖人之道,施而不爭也”為解。其義亦均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