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章句浅释-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國之有變,始于外患。而外患足以震撼國人之信念。外患侵入,國人不在改良中喪失,便在革命中淪陷。期間衆人一直追尋的便是一種“道”。傳統之道,或是外夷之道。遍尋古今,縱横中外,對“道”的闡述最為經典權威的可謂是老子的《道德經》。這部僅有五千餘字的經典分為《道》和《德》兩部分。上至自然規律之萬象,下至修齊治平之根本,古今中外,無能出其右者。新陳代謝、物質循環,演成日新月异之物質文明世界,是蓋有道存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體悟天道,人與天地萬物本同為一體,又豈能物我兩分?天生五行,海納百川,自然本自我,自我為本然。宇宙天地之運動,世界生化之發展,皆依道而存,循規而行。若然盲目開采,過度索取,使環境惡化,終累及自身。道為自然間一切科學,德由道而生人類智慧。知孔子有為修齊治平,而後知老子無為修齊治平。無為,似無而實有之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吾之為民,因吾有國;我之為人,故我齊家。是無私慾之為,無妄作之為,却又是義所當為,理所應為。以道莅天下,以德安民心,則天得一清,地得一寧,天地清寧,河溓海夷,天下大同也。大地承載人,容納人,蒼天又予人以陽光雨露,因道天地得以自然運行,而後又返回自身。正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此是常理。人乃萬物之靈,各具本能,咸擁仁智。居於物慾混顢之社會,當以“道法自然”為宗旨,以自然無為為綱紀,以依道修身為中介,做到自身意念,無欲無為,無為而有為,無為而勝有為。隨着現代社會發展,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而這些矛盾的產生在於過於強調功利和競争。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無為”恰是一劑良藥。《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用韻文寫成的哲學詩,短短五千言,卻凝結中國古代哲人智慧,對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歷程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古代之盛世、近現代之改革發展已經證明,中國未來之命運也必將證明,衆人一直追尋的“道”,終將是“無為”之道。本書著者劉瑞符先生,民國二年生,河南新鄭人氏。早年做過教師,創辦過出版社,後參加國民革命,於一九四七年當選第一届國民大會河南省代表。後東退臺灣。一九八零年退官後,執念古籍,著有《謀略》《中國古代兵法類編》《讀史兵略評釋》《老子章句淺釋》《易論》等數百萬字。

    余二零零零年赴臺拜會先生時,先生自感身體欠佳,遂將所有著述版權交付于余。之後不久先生便駕鶴西逝。余惠巨著却宕延至今方有緣出版先生之《老子章句淺釋》,時值清明,慨然深念泪下盈襟。先生在書中以顯證微,微顯並舉。雖著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可對當下之社會,依然有諸多參考之處。承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李中華教授鑄詞推贊,定令原著燁燁生輝贊譽有加。謹此深表謝意。

    何曉岩

    二零一三年四月四日於深圳聽雨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