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2-做意志坚强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邶风·柏舟(节选)

    《诗经》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①;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②。

    【注释】

    ①匪:并非。转:滚转。

    ②棣(dì)棣:丰富盛多的样子。选:通“巽(xùn)”,屈挠退让。

    【品评】

    《邶风·柏舟》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全诗紧紧围绕一个“忧”字来写,忧之深,无以诉,无以遣,无以解,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感人肺腑。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这是主人公的反躬自省之词,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异于可转可卷的石块和草席,不能屈服于人。“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也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绝不屈服退让,主人公坚贞不移的品质显露无遗。

    坚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矢志不移地追求的品质。《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为了坚守他们的爱情誓约,双双赴难,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同情与尊敬;夏明翰,坚守革命必胜的信仰,从容就义,从而名扬史册,万古流青。坚贞,就如夜空中的星星,时明时灭,但却永远高悬,千年不坠,受人膜拜、景仰,让一代代的人为之奋斗、献身。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④?”杂然相许⑤。

    其妻献疑曰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⑦?且焉置土石⑧?”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⑩。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①方:原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主要指河北南部。河阳:泛指黄河北岸。

    ②且:将近。

    ③惩:苦于。迁:绕远道。

    ④毕力:尽一切力量。指通:即直通。

    ⑤杂然:纷纷。许:赞同。

    ⑥献疑:提出疑问。

    ⑦曾:还。魁父:小山名。

    ⑧焉:哪里。置:放。

    ⑨尾:尾闾。传说是水聚集的地方。隐土:古代传说中地名。

    ⑩荷:挑。夫:成年男子的通称。叩石:凿石。

    京城:复姓。孀妻:寡妇。始龀(chèn):才换牙。

    易节:变换季节。

    叟(sǒu):老头。

    毛:山上草木。其如……何:能对……怎么样。

    长息:长叹。

    固:顽固。彻:通,明白。

    穷匮(kuì):穷尽。何苦:怕什么,何愁。

    操蛇之神:传说中的山神。不已:不停止。帝:天帝。

    诚:诚意。夸娥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负:背。厝(cuò):放置。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雍南:雍州以南。雍州,古九州之一,今陕西、甘肃一带。

    陇断:高地,这里指阻碍的高山。汉之阴:汉水南边。山北水南谓之“阴”。

    【品评】

    这则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人定胜天的信念,热情歌颂了愚公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交代故事背景,第二段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的厚望终于实现,也充分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跨越成功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研究新的疾病,他不惜亲自下到危险而黑暗的炼窑,不惜前往炼铅的闷热作坊,实地研究工人的中毒现象和职业病。有时候,为了取得第一手珍贵资料,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吞服一些作用剧烈的药物。他曾吞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程度。为了搜集药方与药材,李时珍广泛深入民间,行走于荒山草原之中,风餐露宿,白天翻山采药、治病救人,晚上独坐枯灯之下,一笔笔书写自己的著作。多少次的困苦挨饿,多少次的露宿郊野外,多少次的动物追咬,又有多少次的讥笑嘲讽,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多督促自己一些,多坚持一段时间,就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攀不过的高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赋得古原草送别①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③。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④。

    【注释】

    ①本诗大约作于贞元二、三年间。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便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是作者准备应考的拟作,故云。

    ②离离:繁茂的样子。

    ③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雨后嫩绿的草色。

    ④“又送”二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借称被送的人。萋萋,草盛的样子。这两句语本《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品评】

    这首诗咏物而兼写送别。特别是前四句,它借物寓意,赋予野草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从而使咏物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两句,抓住“青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写出了一种生生不息的情味。接下来,作者先以“野火烧不尽”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再接以“春风吹又生”,表现白居易古原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句不但写出了“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故能卓绝千古。

    由草,我们想到了凤凰涅槃,为了新生,它愿意扑向烈火的怀抱,想到了千百万革命志士,这种前仆后继、宁死不屈的精神,不正如“烧不尽”的古原草吗?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离离原上草”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志士们顽强不屈的意志。“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下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便会复苏,以迅猛之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品评】

    这首诗是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邃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蕴含着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首句“秋丛绕舍似陶家”,诗人用了一个比喻——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来描绘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遍绕篱边日渐斜”一句写诗人绕篱赏菊,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最后两句说明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暗寓着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誉。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有着常花难以企及的坚强品格和高洁气质。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他所赞赏的,就是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他所追求的,也是象征高洁的菊花气质。不管官场怎样混浊,不管世道如何黑暗,我心如菊。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⑥;俟其忻悦,则又请焉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⑧。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⑨。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注释】

    ①嗜学:好学,喜欢读书。无从致书以观:无法买到书来看。计日:约定时间。

    ②怠:懒惰。

    ③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时间。

    ④加冠:即20岁,或谓成年。古时男子20岁即行加冠礼,谓之成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与游:交往。先达:有学问的前辈。执经:手持经书。

    ⑤德隆望尊:德高望重。填其室:形容满屋是人。稍降辞色:言辞、态度稍微和缓。辞色,言辞和脸色。

    ⑥援疑质理:提出疑难问题,询问其中的道理。叱咄:斥责。色:表情。

    ⑦俟(sì):等到。忻悦:高兴。

    ⑧负箧(qiè):背着装有书的小箱子。曳屣(yèxǐ):拖着鞋。

    ⑨穷冬:严冬。皲(jūn)裂:皮肤寒冷干燥而裂开。

    ⑩四支:即四肢。僵劲:僵硬。媵(yìng)人:原指随嫁的女子,此指婢女。汤:热水。沃灌:冲洗。衾(qīn):被子。和:暖和。

    寓逆旅主人:住在旅店主人那里。日再食:一日两餐。

    被:同“披”,穿。绮绣:锦锻。容臭(xiù):香囊。烨(yè)然:光彩、光亮的样子。

    缊(yùn)袍敝衣:旧棉袍,破衣服。缊,新旧混合的丝绵。略:一点。慕艳:羡慕。中:心中。口体之奉:吃穿方面的享受。

    耄老:年老。耄(mào),古人70岁以上叫作耄。预:参与。宠光:厚遇。缀:装饰,点缀,意为跟随。顾问:咨询。谬称:不恰当地称赞。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品评】

    马生,字君则,南京国子监学生,宋濂同乡。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奉诏到金陵朝见明太祖朱元璋。马君则前来拜访,于是宋濂就写了这一篇赠序送给他。

    文章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种种困难,借书和抄书的辛苦,从师和求教的不易,四出奔走的劳累,衣服和饮食的简陋,但是,自己依靠一个“勤”字,终于学有所成。从而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学习上只要肯下决心,不畏艰难,专心向学,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收获。

    爱好学习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品质,孔子就以好学著称,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并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明朝的徐光启从小就在家研究农业,中年后曾到北方从事农垦,见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又对西方天文、地理、军事、机械学发生兴趣,直到老年仍“下笔不休”,每天撰书到“夜半乃罢”,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学习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毅力。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品评】

    这首诗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第一句写石灰岩的开采,石灰岩之“出深山”,要经受“千锤万击”,说明这种山石具有何等坚硬的质地!但“出深山”还仅仅是开始,之后还要投入石灰窑中锻烧,而且要用高达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煅烧成生石灰。无论“千锤万击”也好,“烈火焚烧”也好,它都感到根本算不得什么,可见其何等顽强、坚贞!后两句是说,将我粉身碎骨,最后化成石灰浆水,我也全然不怕,我的心愿就是要把清白的本色长留人间。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

    于谦这首充满豪气的诗,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他曾在《小像自赞》中说:“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居弗求安逸,衣弗择故新。”一生廉洁奉公,正直不阿。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③?”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⑤。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

    【注释】

    ①为(wéi)学:做学问。

    ②鄙:偏僻的地方。

    ③南海:指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与五台、九华、峨眉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④恃:凭。

    ⑤越:过。

    ⑥顾:反而。

    【品评】

    这是一篇写给晚辈人看的劝学文章,讲述做学问的道理。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本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以此勉励人们要有坚定的意志,不论聪明或是愚鲁,都应该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努力学习,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的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清代以画竹闻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昼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此可见,只要潜心学习,治学严谨,必能成就学业。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评】

    这首《竹石》为题咏竹石图之作,它侧重写竹,兼及于石。诗歌描写的是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竹子在古代与梅、兰、菊一起被人们誉为“四君子”,在它的身上,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诗人在这首诗中则着重写了竹子的“坚劲”,说竹子“坚劲”,也就是写人的坚韧劲拔。诗中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于“破岩”,经得起“千磨万击”,受得住四面狂风,即象征着一个人不怕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和排挤打击。可以说,这首诗通过咏竹,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逆境中,只有那些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人,才会如风雨后的彩虹,放出美丽多姿的霞光。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①: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④,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⑥。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⑦。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⑧。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⑨。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⑩,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

    ①随园主人:袁枚自谓。

    ②七略:汉成帝时刘向奉旨校中秘书,搜求天下遗书。刘向每校毕一书,就把书的篇目和大意写一篇叙录,奏给皇帝。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事业。刘歆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辑略,二六艺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术数略,七方技略。四库:唐玄宗时于长安、洛阳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③汗牛塞屋:形容书籍多。

    ④夫人:这个人。强假:硬要借。惴(zhuì)惴:忧恐的样子。

    ⑤高束:高高藏起,束之高阁。庋(guǐ):收藏。

    ⑥俟:等待。

    ⑦致:得到。

    ⑧形诸梦:梦见。

    ⑨省记:了解,记忆。

    ⑩通籍:作了官。落落大满:意为到处是书。素蟫(yín):白色的蠹鱼。蠹鱼,一种咬衣服书籍的小虫。

    公书:把自己的书公开借给别人。

    【品评】

    青年黄允修向袁枚借书,袁枚就写了这篇文章,连同所借之书一起给了他。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其目的是劝勉青年要珍惜书籍,珍惜时间,专心学习。作者指出,藏书、吝书的人未必真能爱书、读书,比如天子有书不读,富贵人有书不读。而借书学习,倒更能促使自己抓紧时间去读书,用心去钻研,并记牢书中的内容,因为是借来的,担心“今日存,明日去”,自然会加倍珍惜,努力学习。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学不可以已”,古代圣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他的好学。他七岁就背了许多古诗,以后又熟读了西汉著名赋家扬雄和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的作品,最后终于写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杜甫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告诫人们:只有苦读勤学才能有真功夫,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

    太平洋遇雨

    梁启超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①;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②。

    【注释】

    ①亘:绵亘,横贯。二洲:指亚洲、美洲。

    ②却余句:却余下戊戌政变历难未尽的人物。

    【品评】

    这是作者1899年往游美洲时在太平洋上遇雨有感而作的诗。诗的起首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绵延亚美二洲。接下来“浪淘天地入东流”一句,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是说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是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充分显示了作者虽屡经磨难,但不甘消沉、立志救亡的决心。

    世事很少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在所难免,立定志向,渡尽劫波,才能走向成功。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起,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他本人也成了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立定志向并付之行动,败不馁胜不骄,必能成就宏伟事业。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品评】

    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进行反华叫嚣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们遭受三年特大灾荒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词中梅花的形象和风格,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坚持真理英勇卓绝的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它所表现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威武不屈的战斗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两句,一下子把读者引到了一种挺拔严峻的氛围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两句,写出了梅花对寒威的蔑视、反抗、示威、挑战。“俏也不争春”四句则体现了一个革命家高瞻远瞩的胸襟和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品质。

    毛泽东写这首词,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又不骄傲自满,而是谦逊平和,甘于奉献。能在困境中脱颖而出的人,靠的就是不向困难低头的拼劲。三国曹魏时期的王象,从小没有父母,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后来被人卖到并州,给人当奴隶,但他始终勤学不辍,终以“文章显”,被誉为当时天下“名士”。一个人只有蔑视困难,向困难发起挑战,才能最终战胜自己,突破平凡,取得成就;一个人只有正视荣誉,不为荣誉所迷醉,才能最终超越自己,突破平庸,收获美德。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茅盾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品评】

    这篇散文写于1941年,当时正是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作者赞美白杨树,意在讴歌不屈不挠的抗战民众,讴歌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

    散文表现的是在西北高原无边无垠的大地上,傲然耸立、挺拔向上的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以白杨树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尚精神,既明朗又委婉。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19世纪末,英、法、日等国先后发动四次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量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朱红灯、张德成等人相继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后来在八国联军的镇压下,义和团的义士们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笼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的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品评】

    这篇文章是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赞歌,在对平凡植物的涵咏中,寄托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过程便是拼搏的过程。生命不息,拼搏不止。拼搏一止,生命即完。

    开篇交待梧桐之秃的由来。它已屡次为蚁和风所摧折,但今年春天一到,它又活了。可一阵可恶的风过后,又折了枝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而现实残酷:“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可它矢志不移:“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最后作者写了老柏、香橙、老榆、爬在榆干上的薜荔,还有大理菊、连理花乃至与之作伴、宁死不肯离去的玉钱蝴蝶,画龙点睛地暗示出秃梧乃至园中一切花树生生不息的求生意志,树木如此,花草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人生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唐人李咸用《送人》诗说得好:“眼前多少难过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张海迪虽然不是男儿,可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令男子也自叹弗如,她下半身完全瘫痪,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可凭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她自学了多门外语,还著书立说,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品评】

    《青松》这首短诗,是陈毅借物咏怀组诗《冬夜杂咏》中的首篇。作者通过对抗暴寒的“松”的歌颂,赞美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诗的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把松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种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从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也感受到了松的抗争,一压一挺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把青松那种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得惊心动魄。“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青松将更显其高洁的本性。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但是陈毅人格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的形象再现。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品评】

    《礁石》这首抒情短诗写于1954年,有人说它是一首咏物艾青诗,有人说它是诗人艾青为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而作,但不管何种说法,每一位读过此诗的读者无不对诗中“礁石”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礁石的形象,面对“无休止”的浪的击打,它把它们“打成碎沫”,虽然“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依然乐观向上,无所畏惧“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的礁石已不仅仅是礁石,而是一位历经磨难依然斗志昂扬的革命者的形象,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当我们遭遇困难和不幸的时候,应该像“礁石”那样,把困难和不幸摔在脚下,即使伤痕累累,依然笑对人生。优秀的体育运动员桑兰,有着花一般的年龄,有着阳光般辉煌的事业,然而一次事故却让她终生与轮椅为伴,面对巨大的不幸,她没有倒下,而是笑对人生,桑兰不就是“礁石”精神最好的诠释吗?

    红梅赞

    阎肃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品评】

    《红梅赞》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歌剧《江姐》的选曲,它和《红岩》中的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一样,几乎家喻户晓,激励了几代人。

    歌词的上阙写红梅傲视冰霜严寒、灿然开放,让人很自然地想到革命者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无所畏惧,一颗红心向着党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下阙以红梅怒发唤醒百花齐放,迎来新春,象征了共产主义信念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革命的队伍不断壮大,终于迎来百花齐放,春色满园,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江姐的原型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她19岁参加革命,一直在最危险的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捕入狱,敌人严刑拷打,甚至用辣椒水灌、坐老虎凳、用竹签钉进手指甲缝里等惨无人道的做法,妄想使她屈服。江姐没有退缩,她像红梅那样,接受了冰霜严寒的严峻考验。历史证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无数的革命志士沿着烈士的足迹,前赴后继,终于迎来了革命的春天。革命志士虽然去了,但那可贵的“红岩”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