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写的《根》一书,轰动世界文坛,获得了美国普立兹文学奖。小说描写美国黑人祖先被阿拉伯奴隶贩子从非洲西部掠运到美洲,其子孙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自己的祖根。这本书在台湾流行后,激起了台湾同胞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股寻“根”追“源”的热潮。
台湾《青年战士报》从1978年10月16日开始,连续刊载《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从台湾同胞的姓氏、宗族、文化、风俗等方面详细考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骨肉关系。文章明确指出台湾的祖根在唐山,唐山就是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广东一带。紧接着,台湾“中央图书馆”于1978年下旬,举办了一个题为《根——台湾的过去和现在》的文物图片资料展览,展出文物图籍二百多件,证明台湾的祖根在大陆。
台湾《中国时报》于l979年6月11日以《乡土·血统·根》为题发表文章,指出:“台湾是我们直接的根,而这根又嵌含在更大的根里,那便是中国。”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还出版了彭桂芳编着的《五百年前是一家》通俗历史丛书,对台湾祖根在大陆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台湾着名学者、《中华民国史纲》的作者张其昀先生也在《台湾丛书序》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台湾同胞大部分来自闽南与岭东,即今闽粤二省。他还深情地说:“血浓于水,台湾同胞终于投入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碧血之所坚凝。”
台湾电影《源》是近年来台湾同胞“寻根热”发展到高潮的产物。这部电影耗资七千万台币,运用电影演员三万多人次,花了二百二十天才拍摄完成。作者以“源”为片名,以开发台湾石油作为题材,描写大陆移民不畏艰险、开拓宝岛的事迹。影片使人们生动而又形象地看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寻根活动,台胞已确认他们的祖根在福建一带,因而发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慨叹!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五百年仅是短暂的一瞬。台湾和福建更早的祖根在哪里?在纷坛繁杂的历史现象中,在古朴独特的方言土语里,在似曾相识的地名风俗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奉献出来,求教于各方人士。
一、四次人口大交流
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协助诸侯灭秦,后来又帮助刘邦消灭楚霸王项羽。因此,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就册封无诸为闽越王。到了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闽越不服管辖,曾经多次叛乱。至今,在闽北一带还残留着闽越对抗汉朝所修筑的古城遗址。后来汉武帝派兵镇压并采用迁徙政策,“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以上材料见《史记》和《福建通志》)。这是历史上福建与中原人口第一次大交流。说明早在汉武帝时,江淮间已有大批福建人居住。
晋代永嘉之乱,中原一代“衣冠如(入)闽者八族”(见《三山志》)。这八大族人家就是从河南避乱南迁至福建的官僚地主。大批中原人定居福建,在今天的地名上还保留着历史痕迹。福州有晋安河,泉州有晋江,这都是晋代中原人到福建后命名的。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第二次大交流。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南部蛮獠叛乱,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军校前去镇压,并开辟漳州郡(见福建《漳州志》和河南《光州志》)。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的第三次大交流,也是对闽南和台湾影响最大的一次。至今,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台湾各地的漳州移民,一直奉开漳圣王为守护神,当做菩萨顶礼膜拜。据调查,台湾现有五十三所陈圣王庙,备受台湾同胞的崇敬。
又据《五代史》记载,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数万人起义,转战安徽、浙江、福建。最后在福建建立了“闽国”。闽王王审知经营福建五十多年,使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人口的第四次大交流。闽王王审知及其数万起义部队对福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综上所述,中原与福建人口的四次大交流都与河南有关,特别是唐朝的两次南迁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因此,台湾、福建和海外侨胞称自己为“唐人”,把故乡说成“唐山”,把聚居的地方命名为“唐人街”,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民间传说唐朝军队打进福建后,把闽越土着男子杀光。剩下的闽越土着姑娘与唐朝士兵结合,就地屯居,繁衍后代。所以,今天福建方言仍然通称男子为“唐部人”、“唐部仔”,通称女子为“诸人人”、“诸人仔”(诸,就是闽越王无诸)。这种特殊称谓,是寻找福建祖先的有力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中叶开辟漳州的圣王陈元光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五代开发福建的闽王王审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甚至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县入闽”(见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拓片《郑氏附葬祖父墓志》)。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不,树有根,水有源,寻根念祖渊源长。
二、开漳圣王陈元光
陈元光,宇廷炬,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朝显庆二年(657年),卒于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十三岁就“领光州乡荐第一”。当时,他父亲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蛮獠啸乱。由于寡不敌众,陈政退守九龙山。朝廷命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领军校五十八姓组成援兵。途中,陈敏、陈敷卒,其母“魏氏多智,代领其众入闽”。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卒,二十岁的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平叛战争,于垂拱二年(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率众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从而使漳州一带“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见《漳州府志》)。
漳州是福建最大的平原地区,陈元光统帅的河南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及其士兵,开辟漳州,繁衍后代,对闽南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闽南和台湾同胞都尊奉陈元光为“开漳圣王”。据《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和漳江的命名,还与陈元光的祖母魏氏有关。魏氏“指江水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这就说明,今天福建的漳州和漳江,是根据太行山的漳水而命名。
陈元光开辟漳州之后,“世领州事”。但他们并没有忘记祖籍固始。据河南《光州志》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酆“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仁进。访弋阳(即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州观察使诉乞。遵先朝旧制,命陈酆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酆至漳。荐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其祖守漳时。”由此可见,“开漳圣王”一家不仅“遵先朝旧制”,世代领漳州事,而且在河南老家还保留着陈氏家族的根基,互相间来往频繁。陈元光的三十六世孙陈华来,还担任过南宋光州太守。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学宫旁边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广济王祠”,就是陈华来当太守政绩昭昭,士绅百姓为颂其功德而捐款兴建的。
跟随陈元光开辟漳州的五十八姓军校,在闽南一带繁衍子孙,发展到今天,台湾和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群众中流传的“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大姓的族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先祖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福建平和县朱姓族谱上,更明确地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河南固始朱皋镇人。五代时,福建泉州着名隐士詹敦仁,宇君泽,号清隐先生,祖籍也是河南固始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只活了五十四岁,但他和五十八姓军校对福建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闽王王审知
无独有偶。事隔二百多年后,对福建历史又一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闽王王审知,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新五代史·闽世家》记载:“王审知,宇信通,光州固始人也。父恁(音嫩),世为农。兄潮,为县史。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绪率众南奔,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审知为人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乾宁四年(897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闽王王审知及其子孙统治福建长达五十五年,对福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王审知奖掖农商、大兴水利。长乐县集数千民夫修筑海防大堤,设“斗门”十个,“旱潴水,雨泄水,堤旁皆成良田”。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围海造田的范例。连江县开辟了一个东湖,周围二十余里,能灌溉良田四万余顷。福州南湖经过疏浚,面积达四十平方里。特别是福州、泉州两个海港的开凿,为海外交通打开了出路。王审知“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他本人“俭约自持,常着麻履,府舍卑陋,未尝营葺。”现在福州市鼓楼区有一座寺庙叫庆城寺,又叫“闽王庙”。寺前耸立着全国着名的大石碑,名为“王审知德政碑”。上面记载着王审知的生平事迹。
王审知带领河南固始一带的起义队伍数万人定居福建,必然把中原的文化、风俗和“乡音”传到福建。
四、关于郑成功墓的调查
众所周知,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人。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二十周年纪念。福建人民将在南安县重修郑成功墓。但是,河南固始县却流传着当地发现郑成功墓的传说。为此,我们专程到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调查。据参加这座古墓挖掘的生产队长郑大成同志回忆,简记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坟堆有三四米高,前有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还有一人多高的墓碑。新中国成立后只剩下土坟堆,当地群众叫它“莽牛地”。一九七○年农业学大寨,我们大年初一开始在莽牛地平坟整地。清除封土后,发现“洋糖滑滑”(固始土语,即糯米拌石灰)。再下面是三指厚的石条。揭开石条后,见到棺椁(椁板至今还保留着一小块)。棺椁间一边插一对龙牌和虎牌。揭开棺盖,黄色的官服完好,头滚到一边,头上戴软帽。头特别大,牙也特别大。龙袍胸部绣着团龙,团龙上部绣着七个字——“土部丰府郑成功”(丰字疑为壬字)。字是黄色的,团龙是五彩刺绣。手上有黄色丝棉手套,脚下着厚底靴。棺底木板上刻着勺子星(即北斗星)。出土的七两多金叶子、银叶子让社员刘志义拿到合肥,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走。还有一对铜球(直径约五公分)和一块护心镜(镜面有四个大字),连同其他墓出土的铜镜一起,拿到北边卖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郑大成等人挖掘的古墓肯定是一座明清墓葬,而且墓主人生前地位较高。调查中,我们再三询问郑大成等人,对死者胸前的绣宇是否辨认清楚?郑大成同志说:“这七个宇连同团龙部分的绣袍,我专门撕下来保存了两年之久。我本人姓郑,周围一带也多是姓郑人家。蟒袍上的郑宇是繁体宇。郑成功三个宇肯定不会错!”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河南固始这座墓葬为什么出现绣有一“郑成功”宇样的官服?墓主人是郑成功本人,还是郑成功的部下?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到福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我们在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见到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这块墓志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郑克举撰刻的。墓志铭叙述了他们祖父郑成功和父亲郑经的生平事迹,并说明从台湾迁葬祖父和父亲是康熙皇帝“特旨恩准”。但是,他们并没有在福建给郑成功、郑经单独树碑筑茔,而是“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时间是“康熙三十八年五月廿二日卯时”。乐斋公是郑成功的七世祖。由于郑成功复明抗清,清兵破坏了郑氏祖坟,只剩下乐斋公等四位先祖的尸骨。现在我们见到的乐斋公墓茔是郑经修建的。郑克塽为什么没有给郑成功父子修墓树碑呢?虽然郑成功父子被清廷视为“叛逆之臣”,但康熙时,郑克塽已被授为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见《清史稿》)。而且,迁葬郑成功父子是康熙皇帝“特旨恩准”,仪式隆重。这里,也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郑克塽、郑克举到台湾后是否真正找到了郑成功父子的尸骨?郑成功墓究竟在哪里?目前,我们掌握的证据不多,固始古墓又不是科学发掘的资料。因此,对于郑成功墓的问题,尚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河南固始明清墓葬出现的“郑成功”宇样的官服,说明郑成功与河南固始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在《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上十分明确地写着:“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说明郑成功先祖的祖籍也在河南固始县。
五、祖根在河南固始
河南固始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是蓼、蒋、黄三国地,后被楚国所灭,改称寝邱。楚庄王以其地封楚相孙叔敖子侨。吴王夫差曾经攻占此地,秦楚寝邱大战也发生在这里。东汉刘秀建武二年(26年),封李通为固始侯。固始这个县名已沿用了一千九百多年。今天的固始县已经是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而历史上的固始县地域比现在还大(还包括今淮滨、商城的一部分)。
由于固始县僻处豫东南,当地方言中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而这些古音也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方言中找到了历史的痕迹。这里只举出几个特殊读音的宇为例,略见一斑:
“硬”(yìng)固始读成èng,
“牛”(niú)固始读成óu,
“丸”(wán)固始读成yuán,
“六”(liù)固始读成lù,
“白”(bái)固始读成bé,
“龙”(lóng)固始读成lióng,
“足”(Zú)固始读成jú,
“杏”(xìng)固始读成hèng,
“居”(jū)固始读成Zū,
“削”(xuē)固始读成suō。
以上保留中古音的固始方言,与福建福州和闽南方言的读音基本相同。日常用语中把“起床”说成“爬起来”,把“老头”说成“老货”,把“老婆”说成“老马子”,把“没有”说成“毛”等,固始和福建竟然完全相同。
再从地名和姓氏上对照,固始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淮滨“乌龙集”原属固始,福州有“乌龙江”,两地都有“乌龙庙”。福建同安县有一个地方叫“杨宅”,据当地陈姓老人说,他们都是河南固始杨集迁来的。福建和台湾的姓氏“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河南固始的陈、林、黄、郑等也是大姓人家。如果进一步考察两地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风俗习惯,还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固始一带的糍粑、挂面、鱼丸等是着名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传到了福建。糍粑变成了白粿,挂面变成线面,鱼丸里加进肉馅,演变成福建和台湾民间不可缺少的食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数千年民族融合的历史中,要想寻找一个家族纯正的根,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考察我国近五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得出台湾同胞来自闽南岭东的结论,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进一步考察唐朝以来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从中找出一些线索,来论证台湾和福建的祖根在河南固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我们希望河南、福建和台湾三省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联合起来,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方言学和民俗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综合调查研究。这也算我们对台湾同胞寻根念祖的一种响应。
文献来源:《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欧潭生,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