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台闽豫祖根渊源再探——兼论何处是郑成功之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潭生

    一九八三年第五期《中州今古》刊载了拙作《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北京《中国史研究动态》和香港《文汇报》(1983年10月30日)先后予以转载,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本文从台湾历史和姓氏谱牒研究,以及何处是郑成功墓等问题,再一次探讨台闽豫祖根渊源。这里所说的“祖根”,乃“主根”也。研究的对象是占台湾省总户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族谱。至于来自其它地方的“旁根”,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本文所参考的资料,除正文己注明外,将列于篇末,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一、台湾自古属于中国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在一百万年前,台湾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因地壳运动形成台湾海峡。七万多年前到一万多年前,台湾又和大陆连接。只是一万年前开始的大海浸,大陆和台湾才被海峡隔离至今。但是,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八十多米,而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却深达几千米。

    在台湾发现的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据考古学者研究,是从福建等地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台湾的。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的蚌壳,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距今3000多年,与台湾高雄林园乡凤鼻头遗址的年代相近,而且出土的有段石锛、印纹陶等器物特征十分类似,证明三千多年前的原始文化同出一源。

    在战国时代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抽,锡贡”。这里的“岛夷”就是指今天的台湾。《山海经·海内南经》称台湾为“雕题”,《史记·秦始皇本纪》称其为“瀛洲”,《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东鳀”,《三国志·孙权传》称其为“夷洲”。隋、唐、宋、元各代统称台湾为“流求”或“琉球”。明代陈第的《东番记》又称台湾为“东番”,直到明代后期才出现“台湾”口语称谓,正式见于官方文献者,是明代崇祯八年何楷、王家彦等人的奏疏。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设台湾府。据考证,台湾的名称由闽南话“大员”、“大湾”、“台员”演变而来,起源于台南一带的台窝湾族。因此,台湾的称谓一早于葡萄牙人的命名“福摩萨”(美丽之岛),更早于荷兰人侵台的时间。

    根据上述《尚书·禹贡》的记载,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台湾居民就已经用树皮织成的“细布”和贝壳、桔抽等作为贡品,与祖国大陆建立了联系。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去“夷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过不久,即孙亮太平二年(257年),设置临海郡时,已经把台湾归入版图。沈莹所着《临海水土志》也写了台湾的方位、海程、气候、地形、物产和居民等。书中写道:“在临海东南,去郡两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由此可知,“众山夷”(即台湾山胞)信奉越王为始祖。

    隋唐时期,大陆与台湾联系更加密切。唐元和年间进士施肩吾,隐居不仁,带着全家去澎湖列岛定居。《全唐诗》还收录了他写的一首诗:

    题澎湖屿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

    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和明朝陈第《东番记》都对台湾的风土人情作了详细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历史的珍贵文献。至于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更是众口皆碑,史册昭昭。

    二、台湾山胞也是一家人

    台湾省内的土着山地同胞(主要是高山族),也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学者张其昀先生在《台湾丛书序》中指出:“今日台湾山胞,即为远古浙东一带越族之遗裔,奇风异俗,尚可与古籍印证而相合。”台湾山胞土着民族的文化生活特征,如干阑、崖葬、猎头、凿齿、木鼓、犬祭等,都与古代百越族相似。根据《汉书》、《宋史》、《太平寰宇记》等古籍记载,远古时期,东南沿海的百越人已经从事航海,台湾岛上已经有百越人活动的足迹。后来,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的迁徙政策,把百越人迁移到内地,台湾岛上的百越人才与大陆隔离,孤悬于海外,形成了今天的土着山胞。究其祖根,也是炎黄子孙,属于古代夷族的后裔。

    因此,清朝设置台湾府的两百多年间,台湾山胞无不以炎黄子孙为荣,纷纷改为汉姓。当时台湾山胞的改姓,大致遵循“官府赐姓”和“自以为姓”两个途径。譬如,清初新竹的土着,协助官兵平乱有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便一口气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等七姓给当地助战有功的土着。目前,台湾土着山胞的姓氏大约有八十六个,其中潘姓最多。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纂洪敏麟先生考证,潘姓山胞特别多,是跟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原来,大陆移民来台垦殖时,清廷实施保护土着的“番大祖”制度,即土着山胞都是地主,而大陆移民则为佃户,必须交租。因此,土着山胞认为只要有水、有田、有米,生活便可无虞。当土着山胞选择改姓时,便纷纷采用这个“有水有田有米”的潘姓了。

    无论“官府赐姓”,还是“自以为姓”,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大陆移民和土着山胞已经融合成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台湾同胞祖根在中原

    台湾居民中的绝大多数汉族同胞是明清时期福建、广东一带的大陆移民。新刊《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民族篇》第三章《本省之居民》第二节《河洛与客家》中着重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之大陆闽粤移民之苗裔。”又据1928年日台总督府官房调查课《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表》材料所得结论:“所列本省人中,祖籍福建省者最多,广东省者次之,其它省份又次之。”其中“出身福建省者,约为出身广东省者之五倍半,为出身其它省份者之六十三倍之众。出身福建省者,以泉州、漳州二府占最多数。”

    1953年,台湾进行了一次户口统计,户数在五百户以上的一百种姓中,有六十三姓族谱材料说明其先祖来自河南,大多数直接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六十三姓计有670,512户,占全省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九。

    今日台湾第一大姓——陈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陈氏族谱明确记载着“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永华、陈泽。而陈氏“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另外,陈氏更早的得姓始祖是周初陈国的妫满,死后谥号胡,他的一部分子孙“以谥为姓”,改为姓胡。因此,天下陈胡是一家。据说,辛亥革命前胡汉民先生在南洋各地奔走,曾经一度改名为“陈同”,就是表示“胡姓与陈姓相同”的意思。战国时期“田氏代齐”的齐威王是陈厉公之子陈完的后代,陈、田古音接近。陈完逃到齐国改姓田,是田姓的始祖。因此,陈、田二姓也是同出一宗。根据这些族谱研究,目前,台湾和东南亚华侨中盛行“妫汭五姓联宗”。台湾基隆市有“陈胡姚宗亲会”,菲律宾华侨设立“妫汭五姓联宗总会”和“有妫堂”。为什么称“妫汭”呢?顾名思义,妫就是河南淮阳陈国的妫满;汭就是淮河弯曲的地方,即淮河流域。从虞舜到战国初期,黄帝的这一支子孙,已经从虞舜的姚氏,发展出虞、陈、胡、田等五个大姓。所谓“妫汭五姓联宗”便是这样来的。

    黄姓是台湾的第三大姓。根据台湾《黄氏大宗谱》记载,黄姓的始祖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其实,黄姓的真正得姓始祖是黄歇的十三世祖黄石。黄石由于仁周有功,被封于黄国。黄国故城就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县(即光州)隆古乡。最近在河南光山宝相寺发现了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就是黄国历史的重要考古证据。据考证,周初受封黄国的黄石,是黄帝的二十世孙。因此,天下黄姓人都以“轩辕世系”为荣,其发祥地在河南潢川一带(古代属于江夏郡)。所以,侨居泰国的华侨在黄氏宗亲总会大门两旁镌刻着醒目的对联:“轩辕世系,江夏世家”。我国南方和台湾各地的黄姓家族,绝大多数属于“紫云黄氏”,其先祖黄守恭就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元光入闽的黄姓开基始祖。他“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后来,他捐地兴建泉州开元寺,传说常见紫云盖顶,故黄姓后人称其为“紫云黄氏”先祖。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人多势众,发展到今天,成为台湾和闽南的第二大姓。

    丘、邱同属一姓,这个家族的源流,已经长达两千七百多年,他们的源头,便在中原的河南地区。闽、粤两地的丘姓所供奉的南迁始祖,就是宋朝时由老家河南固始入闽,到达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岩头乡开基的邱杰秀。台湾“内政部部长”邱创焕先生就自认是邱杰秀的第二十四世裔孙。河南邱氏出现于台湾岛上,也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事。当时,延平郡王郑成功、郑经父子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义旗,他的部属之中,便有一位官拜宣毅左镇的大将邱辉,于永历三十四年渡台。自从康熙领有台湾之后,丘姓的大陆移民大量出现。由于到得早、来得多,为后世子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丘姓已经是台湾的第十八个大姓。

    闽、粤和台湾各地的宋姓人家,都供奉唐朝名相宋璟为始祖,其祖籍也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宋璟的孙子宋易担任福建的观察推官,就带着孙子宋骈入闽,寓居于福建莆田。宋骈,便是其后福建莆田宋氏所奉的一世祖。宋骈的父亲宋达,没有随父入闽,而是隐居于河南固始,一直到他的长子宋骈于咸通六年(865年)明经及第,也当了福建观察推官,才被迎到莆田养老,终老于莆田。福州镜江的宋氏开基祖宋臻,则是宋骈的亲弟弟,他没有做官,一直在河南光州固始隐居,直到唐末天下大乱,才避乱南徙,到福建侯官的镜江落籍定居,成为宋氏镜江派的开基之祖。

    除此以外,再请看其它姓氏的台湾民间谱牒记载:

    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仁唐,唐光启年间迁福建永春……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

    台北县《张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人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威。”

    台南县《李氏族谱》:“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人闽。”

    台湾《吴氏族谱·祭公家传》:“其祖有吴祭公者,固始县青云乡升兜人也。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入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

    台北新庄镇《鸿儒蔡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武后垂拱二年,从陈元光入闽。”

    台湾《杨姓大族谱》:“始祖君胄公,随陈元光入闽开漳,盖唐垂拱二年也。”

    台北县《新庄镇庄氏族谱》:“唐末有庄森者,居河南光州固始,于僖宗光启元年随王潮入闽。”

    台北县土城乡《何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高宗仪风中,何嗣韩从陈元公经略全闽,因家焉。”

    台北县《泉州佛耳山詹氏族谱》:“先世居光州固始,始祖詹贤,仁唐,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点检使,从王潮入闽。”

    《清溪永安谢氏族谱》“祖为光州固始人,从审知入闽。”

    《清源曾氏族谱考》:“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光州刺史也。”

    《武功周氏族谱》:“系苏姓之后,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苏益者,避黄巢之乱,于僖宗广明中,随王潮入闽。”

    《古濑叶氏族谱》:“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居仙游之古濑。”

    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台湾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黄典权着《郑成功史事研究》云:“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今日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存《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上也写着:“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

    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

    1.晋代从中原入闽者:林、黄、张、刘、杨、郑、邱、何、詹、梁、钟、温、巫,共十三姓。

    2.唐初随陈元光入闽者: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寥、徐、庄、苏、江、何、萧、罗、高、沈、施、柯、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曹、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钱、柳,共四十五姓。

    3.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陈、张、李、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共二十七姓。

    以上资料说明,从主体上分析台湾同胞的祖根,三百多年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在河南光州固始一带。

    四、何处是郑成功之墓

    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义旗,“开辟荆棒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于公元一六六二年二月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并在建设台湾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郑成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华侨和台湾同胞回国祭奠这位民族英雄。但是,郑成功之墓在哪里?却是一桩历史疑案。

    1.台湾和福建没有郑成功自己的陵墓

    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宇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即郑经)居守思明(今厦门)。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这段记载说明:郑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朔死于台湾。

    据康熙年间刊印的《台湾府志·坟墓篇》记载:“郑成功墓在台湾县武定里州仔尾,男(郑)经附葬焉。”

    又据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云:“王父讳成功,宇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奥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

    王父生于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郑经)同王父俱葬台湾。(康熙)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

    这块墓志铭验证了《清史稿·郑成功传》的记载,并且更加详细:郑成功死于“壬寅年(即1662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同时,还记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郑成功死后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特旨恩准”,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派弟弟郑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仅仅根据这句话,福建史学界一部分研究郑成功者,便认为郑成功的灵枢附葬在南安郑氏祖坟乐斋公茔内,并要在此重建郑成功之墓。《福建侨乡报》1982年4月15日第三版《郑氏史事管窥》的作者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郑成功死后二十一年(即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后,曾奉命挖掘郑成功的灵枢,作为战利品献俘北京。因此,他认为“贸贸然把郑氏祖坟称为郑成功陵墓,是值得商榷的。”我们非常赞同这种慎重态度。

    2.河南固始发现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

    一九七○年,河南固始县传闻发现郑成功墓。一九八二年,我们专程到固始县汪棚公社邓大庙大队小营生产队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主持这座古墓挖掘的生产队长郑大成回忆,简记如下:

    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坟堆有三四米高,前有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还有一人多高的墓碑。解放后,这些石碑石刻都不知去向,只剩下土坟堆,当地人叫它“莽牛地”。一九七○年农业学大寨,县里动员我们大年初一在莽牛地平坟整地。我们清除上面的封土后,发现白色的“洋糖滑滑”(固始土语,即糯米拌石灰的墓土),再下面是三指厚的石条。揭开石条后,见到棺村。棺村两边各插一对龙牌和虎牌。揭开棺盖后,发现黄色的官服保存完好。人头滚到一边,头上戴软帽。人头特别大,牙齿也特别大。龙袍胸部绣着团龙,团龙上部绣着七个字:“土部壬府郑成功”。字是黄色的刺绣,“郑”字是繁体字。团龙是五彩刺绣。手上有黄色丝棉手套,脚下穿厚底靴。棺底木板(即棺床)上刻着勺子星(即北斗七星)。出土的七两多金叶子、银叶子让社员刘志义拿到合肥,交安徽省博物馆了,另有一对铜球(直径约五公分)和一块护心镜(镜面有四个大字),以及其它墓出土的铜镜都已丢失。

    以上调查材料说明,郑大成等人挖掘的古墓肯定是明清墓葬,而且墓主人身份较高。调查中,我们再三询问郑大成等人,对死者胸前的绣宇是否辨认清楚?郑大成说:“这七个宇连同团龙部分的绣袍,我专门撕下来拿回家保存了两年之久,后来霉烂了。我念过两年私塾,我本人姓郑,周围也多是姓郑人家,附近有个郑堂大队,蟒袍上的‘郑’宇是繁体宇,我记得很清楚,‘郑成功’这三个宇肯定不会错!”

    又据县文教部门人士反映,一九七○年听说汪棚发现郑成功墓之后,传闻很多,有的说墓内有木牌写着“郑成功之墓”;有的说尸体被砍成三截,用白布包裹等等。当时,有人向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写信反映,未得答复。地、县尚未成立文物管理机构,致使该墓被破坏后也无人问津。由于没有取得实物资料,我们只能根据主要当事人的叙述,得出如下结论:河南固始确实发现过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

    3.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

    早在晋代“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见《闽书》卷一百五十二)又据前面已经引用的《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不仅晋代入闽者有郑氏,唐初随陈元光入闽者有郑氏,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也有郑氏。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说:“唐垂拱间,陈将军(元光)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具体到郑成功家乡福建南安县的《郑氏石井宗谱序》中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泉州这一支郑氏,就是郑成功的宗氏。最近,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典权先生着《郑成功史事研究》一书,其中上篇之二《郑成功先世与家世》中说得更具体:“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大约在明初,成功的直系始祖隐石公始开基南安县的石井巡司,逐渐而成大族。”

    综上所述,福建和台湾没有郑成功自己的陵墓,而在郑成功先祖祖根所在地——河南固始发现了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因此,我们不能不对传统的“附葬说”提出质疑:

    首先,福建南安县石井乡的郑成功祖坟,从明初石井巡司隐石公算起,到郑成功的时候,只有三百年的历史。而且,根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义旗的时候,清兵已把福建南安县石井乡的郑氏祖坟破坏殆尽。所谓“郑氏乐斋公茔”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战乱中收捡乐斋公等四位先祖的残骨仓促营建的合葬坟。若干年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等把康熙皇帝“特旨恩准”的郑成功灵枢附葬在这座很不像样的土坟里,而且连正式的墓碑也没有。这是令人不可理解的。

    第二,据《清史稿》记载,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投降清朝,“上授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身为公爵的长孙郑克塽没有奉旨回福建,却派其弟郑克举回福建附葬郑成功灵枢,于礼不合。

    第三,也是《清史稿》记载:光绪初年,德宗皇帝“允船政大臣沈葆桢请,为成功立祠台湾”,而福建南安县石井乡依然是矮小简陋的“郑氏乐斋公茔”,至今没有变化。

    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郑成功的长孙郑克塽十分清楚郑氏祖根在河南固始。他投降清朝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把死了二十一年的郑成功灵枢从台湾挖出并献俘北京,郑克塽也到了北京领公爵虚衔,隶汉军正红旗,而“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说明河南有着庞大的郑氏根基。至今,河南固始县汪棚乡有一个郑堂村(即郑家飨堂)。1970年发现的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与郑堂村毗邻,附近都是郑姓人家。另外,新中国成立前还存在的石人、石马、石香炉、石牌坊和大墓碑的规格和气势,也与郑成功的身份相称。据此,我们不妨作一种推测:郑成功灵枢被施琅献俘北京以后,又过了十六年(即康熙三十八年,郑成功死后三十七年),郑成功灵枢被“特旨恩准”归葬乡里。但是,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他一方面秘密地亲自护送郑成功灵枢从北京到河南固始郑家飨堂安葬;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石井乡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

    但是,河南固始这座身穿郑成功官服的陵墓己被破坏,尚无墓志和墓碑等实物为证,也未见郑成功灵枢归葬河南固始郑家飨堂的公私记载,因此,我们现在也不敢贸贸然宣称河南固始发现了郑成功之墓。究竟何处是真正的郑成功之墓?还需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多多赐教。

    参考资料

    1.《历史研究》1982年2期:《台湾名称由来考略》(邵秦)。

    2.《八闽纵横》第一、二集(福建日报社资料室编)。

    3.《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原连载台湾《青年战士报》(福建省对台办翻印)。

    4.《台湾杂谈》厦门大学台湾史研究室林其泉编写。

    5.《清史稿·郑成功传》、《清史稿·施琅传》。

    6.《福建论坛》1983年4期:《论陈元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汤漳平、林瑞峰)。

    7.《考古》1984年4期:《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发掘报告》(信阳地区文管会等)。

    文献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