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中,北方移民的中心为“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方移民的中心为“福建宁化石壁”。如今,这两处移民集散地,不仅在学术上得到认可,也已开发成为万众瞩目的寻根旅游胜地。但是,在东南移民中有着永远的“中原情结”,他们对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
一、谱志中反映的根在固始的移民
王姓,《晋江凤头王氏族谱》(乾隆始修本)载:今晋江城东镇凤屿村王氏以唐末王审知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十年(1377年)第二十二世王宾和始迁居凤里。《晋邑金安王氏二房三派西春公派族谱》载:今晋江金井镇西坡王氏,始祖王一齐兄弟在宋治平年间(1064-1067)自光州固始南来,暂寓福海庵。
《金鸥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金瓯(山前)王氏,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推武肃王王审知为入闽始祖。《峣阳开闽王氏族谱》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峣阳,王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入闽的王潮、王审知。始祖王佛生,为防倭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与弟王兴祖由长乐迁居安溪崇信里屯种,“四传”后王毅庵迁居峣阳。《台湾通志·氏族篇》收录的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云:“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晔曾孙曰恁,三子曰审潮、审邽、审知,兄弟有检,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入汀、漳,遂有闽、泉之地,而审邽之曾孙曰晔,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
陈姓,《高阳、乐陶陈氏族谱》载:今德化县浔中镇陈氏均来自河南固始,宋元由晋江迁居同安,明正统甲子(1440年)陈质来、陈顺德由同安衍居德化并在高阳、乐陶播迁、发展。《鳌城陈氏大宗族谱》载:今石狮永宁村(鳌城)开基祖陈成庵源出河南光州固始县颍川派下。陈成庵,为宋代礼部侍郎,受命镇守永宁卫,遂携眷在此定居,已达二十余世。《溜江陈氏族谱》载:今晋江金井镇溜江,俗称溜澳,其陈氏始祖上溯河南光州固始,其名讳莫能稽考,宋元由莆田迁晋江,遂有溜江陈氏。《太平康陈氏公谱》载:今晋江东石镇平坑村陈氏始祖陈九郎,为光州固始人,其后裔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迁居安海门头(文头)、平坑,遂有平坑陈氏。《杨滨乡康松陈谱》载:今南安码头镇新汤、康安两村陈氏,系永嘉元年(307年)由固始入闽,始祖为陈润。其后裔陈振元于明初由漳州而寓居于汤滨。《浯阳陈氏族谱》序云:“太始祖讳政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股肱唐室,历建弘猷,因赐姓曰唐将军,是朝总章二年(669年)奉敕驻闽,追厥子孙元光、珦公,累袭祖职,复进驻于漳城,其丰功伟烈,卓越今古,啧啧载人口碑焉。”另据《台湾通志·氏族篇》:“留居河南之陈姓,随王潮入闽者,为数似亦不少。本省《陈氏大宗谱》有收录。《福清陈氏宗谱》王风州序云:唐僖宗光启二年,祖元王潮入闽,而家福清之南阳村,三传徙长乐之江田,又徙古田县。”
刘姓,《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族谱》载: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刘氏,为彭城派,先祖刘存及侄刘昌,于唐末自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凤岗一带,后又分居长乐、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后又分居塘滨。《泉南芦川刘氏族谱》载:今南安罗溪(古称芦溪)刘氏先祖为唐尚书刘文静,于唐末入闽,徙居武荣(南安),其后裔刘恒于宋代为侯林乡开基祖,传至侯(刘)二郎为芦川派之祖。《刘林刘氏族谱》载:今南安码头镇刘林刘氏之祖为唐代尚书刘文静,遭谗而子孙逃入光州固始,后易姓为侯,于唐末入闽,后再徙居武荣(南安)。宋代刘恒开基刘林,为刘林侯姓之祖,至民国方易侯为刘氏。《刘氏大宗世谱》载:“始祖刘讳锜,宇信叔,号重珍,先是河南汝宁光州固始人也。唐天佑开平间……避地入闽,居建安,又居莆阳,数传而生皇祖讳极。”另在《宋太学生致政刘公妣太孺人合葬圹志》中,也记其先祖刘显斋为河南汝宁光州固始人,后梁时为威武军节度使,其二子刘崇安、刘建安居闽,刘建安之后为刘极,刘极子为刘锜,其后迁居泉州。
黄姓,《东石檗谷黄氏族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黄氏,与湖头(玉湖)、永坑合称为“东石三乡黄”,共奉黄龙为基祖。据载,黄龙祖父黄岸之先人系于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虎丘义山黄氏世谱》云:今祖州黄氏先祖为黄霸及黄敦、黄膺父子,唐末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梓潭村,后居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闽杭黄氏宗谱》载:今闽西及粤东黄氏始祖为黄峭,其先祖由江夏迁河南光州固始,复迁福建邵武坪西,以后在闽西、粤东一带繁衍。又据明代黄风翥《金墩黄氏族谱序》所言:“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黄氏族谱》载:“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台湾通志·氏族篇》引台湾《黄氏族谱》:“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云:“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始祖黄元方仁晋。”
李姓,《晋邑圳山李氏族谱》载:今晋江金井镇石州(圳山)李氏先祖李晦翁,初居砀山,后因中原变故,而侨居光州固始。唐末偕子李乐泉避兵福建,其后裔于元末由福州徙泉州,据圳山西卜居。《芙蓉李氏族谱》云: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初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岭兜李氏族谱》亦云:今南安金淘镇李氏远祖系固始人,随王潮入闽,其后裔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迁居岭兜。《台湾通志·氏族篇》引《台北县李氏族谱》谓:“先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郑姓,《永春鹏翔郑氏族谱》载:今永春城关东门桃李村郑氏,其始祖郑可远因中原战乱于唐末随王潮入闽,统戍桃林场(今永春县),后肇居姜莲龟山坪上,传至四世郑懋为宋真宗潮阳军都巡检使,告老后卜居今县城东门一带,因地在大鹏山之阳,又取原祖居“坪上”之谐音,故称“鹏翔郑氏”。《三修永春夹漈村郑氏族谱》载:今永春仙夹乡夹漈村郑氏,为郑樵之后裔,其谱所载郑氏入闽时间较早,但郑樵为《荥阳郑氏家谱》作序时亦讲到,郑氏先祖自固始入闽者不在少数。另据《台湾通志·氏族篇》引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谓:“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郑姓遂星布闽、粤。”因此,郑姓分三次来闽,与固始也有一定的关系。
周姓,《桃源前溪周氏族谱》载:今永春桃城镇桃溪村周氏先祖于唐末随王潮、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入闽,始居莆田。九世孙由莆田迁永秦盖福,明初由盖福迁前溪之象山。《铭山周氏族谱》载: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先祖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883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先后居于仙谿(仙游)之东乡、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南宋时,周少九由大田移居赤水埔之铭山。
许姓,《湖头虞都许氏家谱》载:今安溪湖头镇郭埔(虞都)许氏先祖许侍御为光州固始人,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后又迁晋江石龟村,传至许景玉迁至南安诗山镇钱塘,景玉次子许振奴移居虞都。《漳州府志》有闽台许氏奉为始祖的许天正的传记:“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光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许天正的后裔不少是客家人,并散居于闽、粤、台各省。
方姓,云霄《云阳方氏族牒》称方氏:“祖子生,系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唐高宗垂拱二年(686年)随陈将军政与其子元光下征南闽,乔居漳州。”该谱《晚唐六桂》云:“方廷范,祖籍河南固始,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进士,官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历宰闽之长溪、古田、长乐三邑,所在有惠政,百姓归心,颂称为‘长官’。因当时中原割据,故定居莆田刺桐巷,遂名为方巷。廷范有六子,俱从河南登第,时称‘六桂联芳’。”《崇正同人系谱》卷二载:“唐时有方姓昆弟六人,均赐进士,是以有六桂堂之名。其父母平黄巢有功,受赏殊勋,后由河南迁于闽之莆田。”另据《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惠州淡水西湖方氏族谱重修序》谓:“莆田之祖,乃……廷范府君,唐季王审知据闽中,府君六子皆仁于王……人称六桂。”
曾姓,《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今德化浔中镇曾姓,以“武城”为郡望,唐末从王潮入闽。《武城曾氏宗谱》收录的韩琦《清源曾氏宗谱序》云:“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趋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氏亦随迁福、漳之间,子孙因居焉。”《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晋江《曾氏族谱》有录《清源曾氏族谱序》亦讲到,曾姓随“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曾姓为曾参的后代,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上述记载应具有代表性。
吴姓,《古东吴氏通族谱》载:今石狮宝盖镇坑东村吴氏先祖由光州固始入闽后,卜居于兴化平海卫。宋元时,吴十七迁居坑东村。《诗山古宅吴氏族谱》载:今南安诗山古宅岭兜吴氏先祖,唐僖宗时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宋代吴定居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古武荣黄龙江),称“黄龙吴氏”。明初吴大冶迁居南安古宅,遂称“古宅吴氏”。《崇正同人系谱》卷二:吴氏“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随王潮入闽,由闽而入于粤之潮、嘉等处。”《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本省《吴氏族谱》中《祭公家传》:“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
谢姓,《魁斗谢氏族谱》载:今永春坑仔口镇魁斗谢氏先祖,唐末随王潮入闽,始居莆仙,后迁安溪、永春,由留坡居魁斗。《清溪谢氏宗谱》卷首之《谢家分派源流考》云:“吾谢为着姓……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盖宣伯远裔有十六郎者,后唐时任藩长史,时乾符之乱,至乾宁四年(897年)丁巳,从王审知入闽,为黄连镇之将,生子望,望生彦彬,世袭镇将。”《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清溪永安谢氏族谱》谓:“祖为光州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
尤姓(沈姓),《蓬莱尤氏族谱》载:今永春达埔蓬莱村尤氏,源出自沈氏,沈思礼为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审知入闽,升为验马都尉,因避王审知之“审”、“沈”之讳,改姓尤,定居于武荣金田,后迁永春,明初尤琼由永春的逢壶魁源而居达埔蓬莱。
施姓,《得海承德堂施氏家谱》载:今石狮永宁镇前埔村施氏之祖施柄,由河南光州固始播迁清高楼,其后施菊逸迁居晋江南浔(今衙口村),清初分居各处。《钱江长房派石厦厝后分施氏家谱》载: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施氏,俗称“前港施”,始祖施典于唐末避乱入闽,屡经周折,后择吉钱江而居,故以“钱江”为堂号,数世传至施宽惠开基石厦。《永南施氏宗谱》载:今南安施氏,其先祖在唐末自光州固始入闽,先居浔海(今晋江龙湖衙口),后迁居永南。《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漳州府志》云:“随陈元光开漳,有施光缵者,官府内校尉。”本省《施氏合谱》亦云:唐之中叶,始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徙入闽。有秘书承公者,宅居于泉州钱江乡。
余姓,《诗山前山余氏族谱》载:今南安诗山镇前山村余氏,其先祖余黄敦本居光州固始,唐末五代时迁居南剑新安,后择武荣之北而家焉,其地号称余山,元时其后裔居诗山。建阳《余氏宗谱》称:“有青公者……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阳……是为入闽鼻祖也。”《台湾通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云:“陈元光开漳,已有固始余氏,随之入闽。”
颜姓,《颜氏续修宗谱》载:今永春达埔镇中村的“蓬莱颜氏”,先祖颜洎于唐时由固始入闽,居德化顾杰泗滨,又徙居今永春达埔。《桃源东山颜氏族谱》载:今永春东平镇东山村一带颜氏,其先祖颜芳,号教先,由河南入闽,居德化泗滨,传至颜潾,迁居永春清白里。《台湾通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载:陈元光入闽之后,已有颜氏从之入闽。
吕姓,《杰山吕氏族谱》载:今永春蓬壶镇杰山吕氏,先祖于唐末随王潮入闽,先后迁居泉州、南安、永春等地。台湾的吕氏族谱中也记明闽台吕氏始祖为吕占,唐肃宗宰相吕諲之后,世居光州固始,唐末徙居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相公巷,后改居曾埭之草安。
龚姓,《沙堤蓬莱龚氏家谱》载: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西偏西房龚氏家乘》载:今石狮永宁镇西偏村龚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以后分居沙堤、南塘、西偏等村。
柯姓,《坵城柯氏族谱》载:今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柯氏先祖,唐末由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元代时柯万山移居坵城,尊其父柯守顺为始祖。《鳌岱柯氏族谱》载:今晋江英林镇埭边村柯氏先祖柯延,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南塘,以后又移居柯仓、鳌岱等地。《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序》云:“唐僖宗光启二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
蔡姓(辛姓),《蔡氏族谱》载:今晋江青阳镇普照村蔡氏为蔡襄之后,其先世于唐末由河南入闽,初居兴化莆田,宋末居晋江青阳冷井水,后又居普照。刘大治《济阳渊源考略》在谈及柯、蔡、辛联宗时,也提到柯、蔡先祖自固始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鄞乡。其兄弟三人,长兄姓辛,号青阳堂,住息安、漳州等地。次为柯姓,号瑞鹊堂,住晋江、永春等地。三为蔡姓,号济阳堂,分枝莆田、漳、泉等地。另据台北县新庄镇《鸿儒蔡氏族谱》谓:“为叔度之后,先世居光州固始,唐武后垂拱二年,从陈元光入闽,乃居漳浦之绿溪县。”
彭姓,《虹山彭氏族谱》载:今泉州市鲤城区虹山乡彭氏,又称“山顶彭”,先祖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闽之泉州,复迁城西之南安。宋初移居鲤城虹山,虹山开基祖为彭枨。
宋姓,《儒林宋氏族谱》载:今永春五里街宋氏,为唐右宰相宋璟的后裔。宋璟之孙宋易,宋易之孙宋骈为福建观察判官,宋易随其孙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为入闽始祖。元时宋瑄由莆田迁永春。《台湾通志·氏族篇》引中坜《宋氏族谱》载:《莆田县世系考》谓:始祖唐丞相环,宇持正,河南光州人。
潘姓,《桃源潘氏族谱》载:今永春西达埔、蓬壶一带的潘氏,其先祖于唐初随陈元光由河南光州入闽,定居于漳州,元时潘银湖由漳州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台湾通志·氏族篇》载:今台北县三芝、石门二乡潘姓均谓,先世居光州固始,嗣迁福建漳州诏安五都,迁移年代,已不可考。
康姓,《桃源凤山康氏族谱》载:今永春玉斗镇桃源凤山康氏,其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先居兴化,后迁安溪感化里。明中期康孟聪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
苏姓,《双翰苏氏族谱》载:今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等地分布的苏氏,先祖苏益以都统职随王潮入闽,宋初苏奉礼肇居于德化石城,其族人出洋者达200余人。《仙源苏氏源流考》:“许国公三子六世孙益,为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居泉州同安。”《台湾通志·氏族篇》引《苏氏族谱·苏益自序》:“晚生益,唐衰世乱……随王潮入闽。”基隆市《苏周连氏同宗起源略录》云:“至威为隋朝纳言尚书,因数谏炀帝不从,被贬为光州刺史,后即旋回河南固始县林德乡,生五子……续传数世,凡三百余年。至唐末世乱,益公以嫡子孙继承武职,同王潮入闽。”
赖姓,《侯卿赖氏族谱》载:今德化县上涌乡赖氏之始祖赖开国,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2年)随王审知入闽,拜为福州节度使转琅琊王,居侯官(今福州)孝悌乡感化里。宋末赖十一入居德化县下涌钱塘,其地名为“赖厝国”,其长子赖五一得侯卿之地,遂为侯卿之祖。
卢姓,《沙美卢氏族谱》载:今石狮永宁镇沙美村卢氏,源出河北范阳。唐末卢天禄随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定居于西北山区,后逐渐向东南迁徙,后裔散居于永定、平和、清流等地。卢子仁、卢子明为沙美肇基始祖。《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漳州府志》有录:“固始人卢如今随陈元光开漳,子孙散处龙溪之墨场及长泰等地。是卢氏唐初即已入闽矣。”
戴姓,《诗山戴氏族谱》载:今南安码头镇大庭村一带,地处高盖山麓,此山又称诗山,故有“诗山戴氏”之称。其始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由固始寻根入闽,择诗山之锦坂(今大庭村)而居,遂有“诗山戴氏”。《台湾通志·氏族篇》引《漳州府志》:“唐初有陈元光将佐戴君胄父子,随之入闽开漳,似为戴姓入闽之始。”
庄姓,《桃源庄氏族谱》载:今惠安县山腰安氏,其始祖庄森自光州固始入闽,居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其后裔遍布晋江、惠安、同安、莆田、安溪等地。台湾《青阳庄氏族谱》载:“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
根据《台湾通志·氏族篇》记载,杨、郭、叶、何、沈、涂、董、洪、张、侯、林、廖、萧、罗、高、儋、魏、孙、曹、傅、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韩、钱、柳等姓氏,均有先祖来自光州固始之源。因此,以上有约60个姓氏根在固始,他们入闽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唐初和唐末。
二、中原南迁移民潮中的“光州固始”
1.对东南地区最有影响的三次中原士民南迁
历史上中原士民向东南地区大规模迁徙的高潮共有三次。
一是西晋末年的移民潮。如乾隆《福州通志》卷75《外纪》一引路振《九国志》云:“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八族入闽”的传说,在《莆田揽巷文峰陈氏族谱》《莆田九牧林氏谱》《莆田南湖郑氏谱》《参山二房黄氏族谱》等谱书中有所反映。在《福建府志》《建瓯县志》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但在正史与考古资料中,还没有得到印证。我们认为,“八姓入闽”的传说,与中原士民在西晋末年南迁的史实相吻合,他们虽然不可能如族谱所说均为“衣冠大族”,但其移民的时间与福建设置“晋安郡”的时间相吻合,因此也预示着中原先进文化开发福建的开始。关于八姓在中原的籍贯,虽然也有客家人林氏所载“聚族于河南光州”,但总的来说,这次移民潮,固始的符号作用并不明显。
二是唐代早期的移民。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在闽、粤之交的区域发生了“蛮獠啸聚”,时任玉铃卫翊左郎将的陈政,受朝廷之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府兵3600人,及副将123人入闽平叛。陈政所部一度曾陷入困境之中,陈政二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前来增援。在征战途中陈敏、陈敷病死,陈政之子陈元光率军南下与父会合。陈政病逝后,陈元光代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平叛后并任新设的漳州刺史。他与大部分军校落籍闽南,建设和开发漳州地区,被誉为“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的事迹,虽不见于正史,但在《重纂福建通志》《广东通志》《颍川开漳族谱》《漳州府志》以及陈、杨、郭、何、萧、罗、魏、孙、曹、蒋、姚、唐、石、汤、欧、丁、钱、柳、郑、沈、施、余、颜、蔡、卢、戴等谱书中,均有类似的记载,说明这次移民对于福建的开发尤其是对漳州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唐代末年的移民潮。唐代末年,天下大乱,人口迁移的幅度极大。而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公认的在今福建建立的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政权之一。闽国的建立者多为中原人,可以说在这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的庇护下,这里不仅保持了数十年的安定和发展,更是因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原先进文化对东南地区的全面洗礼,也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王氏闽国与东南文化中的“固始”情结
关于王审知及王氏籍贯,不仅在《重纂福建通志》卷88《五代封爵》及许多志谱上有明确记载,《新五代史》卷68《闽世家·王审知传》也明确记载王氏为光州固始县人。根据《文物》杂志1991年第五期,福建省博物馆等公布的《唐末五代王审知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可知,在福州北郊莲花峰南麓王审知夫妇陵墓的清理过程中,发现有王审知夫妇的墓志,其中《大唐故扶天匡国翊佐功臣、威武军节度观察处置三司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食邑一万五千户、食实封一千户闽王墓志并序》云:“闽王讳审知,宇信通,姓王氏,其先琅琊人也……曾祖讳友则,汉丞相安国君陵三十四代孙,赠尚书左仆射……仆射贞元中守定城宰,善政及物,去任之日,遗爱遮道,因家于光州,故世为固始县人。”因此,王氏居家固始,并在那里居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军校,涉及数十个姓氏,前述可知,他们均已表明为“光州固始”人。《资治通鉴》卷254记载,中和元年(881年)有屠者王绪组织了一支农民军,攻占了光、寿二州,当地民众广泛参加。王绪后任光州刺史。《新五代史》记载,光州固始县的王氏三兄弟,亦参加了王绪的队伍,也就是说,王绪部属构成应为寿、光二州籍人,尤应以光州为多。史载可知,王绪率军南下时胸无大志,王潮等取而代之,并在以后收复了福建的五州之地。王潮死后,王审知被唐末政权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并被后梁封为闽王,在任时间达29年之久。他采取了保境息民的政策,发展了海运事业,并对福建的建制进行了调整,添设了六县三镇二州,对福州城进行了整治与拓展,因而使福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王审知远在他乡统治一方,其依靠的主要力量,仍是与他一同南下的乡里故友,因此有更多的“光州固始”籍军校升任高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十分正常的,由此形成了共同的“固始”情结。宋代史学家郑樵在《荥阳郑氏家谱序》中指出:“今闽人称者,皆曰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以之。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犹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
从中原士民对东南地区的三次迁移浪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唐代的二次迁移中由于主导者陈氏、王氏均为“光州固始”人,因此而形成了闽人特有的固始现象。东南地区对中原“光州固始”的根的认同,虽然有着除功利色彩以外更多的社会、政治等复杂因素,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或许有必要廓清,但实际却反映了中原移民对中原文化的眷恋,我们认为族谱中尤其是唐代二次移民,甚至影响到早期移民对中原的模糊认识,从而强化了他们对中原之根的认识。毫无疑问,“固始”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原”的化身。
3.唐代的固始:豫闽两地永远的印痕
第一,陈氏的影响,豫闽两地的文献和遗迹
陈政、陈元光在福建有较大影响。如《泉州府志》卷36“坛庙寺观”部分,南安县有“威武陈王庙,祀唐豹韬卫大将军元光,宋建炎四年赐额‘威惠’。唐左郎将、归德将军……贞元二年,徙州治龙溪,敕葬于州北高鼓山。”《泉州府志》卷37“古迹”部分,惠安县“唐归德将军,陈政故里,在县北。政,光州固始人也。从太宗征战有功,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泉、潮蛮獠啸乱,居民苦之,高宗敕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镇抚其地。”另在《台湾通志·氏族篇》专引《漳州府志》:“陈政,光州固始人,唐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以政统岭南军事,偏裨一百三十二员从焉,镇绥安(今漳浦)。政兄敏,嗣镇五十八姓入闽相助。旋政卒,子元光领其众,勘定蛮乱,奉命世镇漳州,遂屯师不旋,垦土招徕,方数千里,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世谓:漳州开辟,自此为始,亦为陈姓入闽之始也。”由此可知,陈政、陈元光不仅在福建有影响,在台湾也极受尊崇。
陈政、陈元光在光州固始,亦为家乡人们所怀念。光绪《光州志》卷之五“忠义列传”中有:“陈元光,宇廷炬,弋阳人,生于显庆二年二月十六日……总章己巳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铃卫翊左郎将。宋孝宗时加封为灵着应昭烈广济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元光三十六世孙华来为光州守,表扬其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光州志》卷之二“忠义祠”中有:“陈元光,唐赠忠毅高惠广济王。”光州陈氏,在《光州志》中还有记载,如卷之六“宦迹列传”中有“陈泳,子章甫。”“陈泳,宇正雅,旧为光州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刺史,遂为闽人……复补光州司马,寻加本州团练使。又章甫,宇尚冠,建中初举明经。贞元四年,除庐州司理,寻迁西南督府。率军十九年,转光州司马,代父本州团练。元和三年,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左拾遗……元和十二年泳卒,章甫扶枢归葬于漳。敬宗初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辅国左将军,士民爱之如慈母。”在该志卷之八“仁贤列传”中,有唐代“陈酆,宇有芑,先世弋阳人,因祖元光戍闽有功,世守漳州,遂为闽人。父珦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珦生酆,德性温恭,幼耽经史。天宝六年,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仁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建观察使诉乞遵先胡旧制,令陈酆领州军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陈酆至漳建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其祖守漳时。”
从以上情况可知,固始陈氏,历史悠久,其后人陈泳、陈章甫还在光州任司马。其后人陈酆曾专程回老家“访弋阳旧第”,并进行翻新后,“居之数年”。宋代以后,其后人陈华来任光州太守,奉旨“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据调查,在今固始县陈集乡陈村,有大量的陈氏后裔,他们与陈政、陈元光同宗同祖。清嘉庆年间重修有“将军祠”,至今还保存有大殿五间,硬山灰瓦顶的厢房建筑14间。
第二,王氏影响,豫闽两地的文献和遗迹
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兄弟三人,在福建有更大的影响。如《泉州府志》卷之三十九“名宦”部分,有“王潮,宇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世以赀显。潮兄弟三人,长即潮,次审知、审邽。”在该志卷之三十七“古迹”部分,惠安县有“节度使王审邽墓,在城东凤山,徐寅撰神道碑。”“节度使王潮宅在盘龙山下,后改为寂光寺。”在《泉州府志》中,也可以看到唐末移民的痕迹。如卷之五十六“武迹”部分有“刘日新,光州固始人,仁唐为金紫光禄大夫,乾符中黄巢寇闽,日新领兵追至炯场。”“宋武迹”中有“苏光诲,父益,乾符中隰州刺史,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卷之六十一“唐乐善”部分有“黄守恭,先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王氏兄弟的事迹,也见于河南志书的记载。如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卷十五“大事表”中,唐中和元年“八月寿州人王绪作乱,陷固始”。另有小宇注释:“《文献通考》:王潮,光州固始人,初为县吏。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以潮为军校,绪为秦宗权所攻,率众南奔,自南康入汀,陷漳浦。绪性忌多杀,潮与其前锋将执绪杀之,推潮为主。”
另在该志卷二十二“人物第二十五,世家”中,也有“王潮,宇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华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王审知,宇信通,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兄潮为县吏,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
该志卷十九“吏绩”中专列有“王华,王潮五世祖,为固始令,民爱其仁,因留家焉。”在卷之二十“列传”中有“王审邽,宇次都,固始人,潮弟,为泉州刺史,喜儒术,通书春秋,善吏治。”在清光绪《光州志》卷之三有“武功列传”,其中有“王潮,宇信臣,固始人,世以赀显,初为县吏……”“王审知,宇信通,状貌奇伟,常乘白马,军中呼‘白马三郎’,为威武军节度使……封闽王,凡十八年。”另在该志卷之七“善行列传”中有“王延嗣,光州人,唐亡,梁太祖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谏曰:义不帝秦,此其时也。时强藩巨镇僭号,审知有效颦意,延嗣力谏。审知虽不乐其言,然终身不失臣节,延嗣之力也。”在卷之八“仁贤列传”中,有“王审邽,宇次都,潮弟也,为泉州刺史,善儒术,通春秋,明吏治。”因此,王氏兄弟的事迹,也为光州固始人自豪并铭记于志书之中。
4.打固始品牌,建寻根基地
以固始为主体的唐代中原士民的两次南迁活动,在闽台地区及海外华人中的影响是巨大的。陈氏父子、王氏兄弟及其移民,带去了以固始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语言、风俗,带去了中原人吃苦耐劳、诗书传家的风尚。“光州固始”成了东南地区移民后裔心目中永久的根脉所在,在他们的眼中固始是中原的代名词,是他们永远的祖地。固始,是闽台与中原无法割舍的重要纽带。研究和开发固始的根文化资源,在固始建立闽台寻根基地,对于加速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老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唐代二次以“光州固始”为主的中原士民南迁活动,在闽台及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要加强对固始寻根的专题研究,定期举办以豫、闽、台为主干的学术研究活动,在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
第二,要摸清家底,对固始、光山等地的与唐代移民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广泛的调查,对有价值的祠堂、庙宇、碑刻等文物进行有效保护,为闽台及海外华人寻根提供更多的实物根据。
第三,要加大对固始这一知名品牌的开发力度。从全省寻根游的大格局上,重新对“光州固始”进行定位,将“固始寻根”建成河南省乃至“中华寻根朝敬之旅”的精品,建成河南省的寻根游的基地。要从高品位的角度认真规划“固始寻根”这一名牌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在海内外叫得响的名牌。
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有计划的宣传与促销,要走出去,到闽台及海外进行宣传,筹组举办“固始寻根文化节”,加强固始与闽台的联系,使之成为带动开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盛会。
“固始寻根”是一个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大课题,是我省极为罕见的含金量极高的知名品牌。作好“固始寻根”这篇大文章,不仅对于信阳以及大别山老区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并将成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纽带,为新世纪中原文化的全面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献来源:《中州学刊》,2002年第3期。
作者简介:张新斌,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