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中原姓氏寻根概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永宽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表现。寻根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关于中华人文始祖的寻根、古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寻根、各门类文化寻根、家族寻根等。其中姓氏寻根是各种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得尤其活跃。近十余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对姓氏寻根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有关的机构团体,积极组织和安排了姓氏寻根方面的活动。许多专家学者对姓氏文化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在,中原姓氏寻根的热潮正在持续发展,并引起社会民众广泛的关注。

    一、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中原,这是当今全世界中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绝大部分也在中原,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中原”一词,本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中原指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分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狭义的中原则指古代的豫州一带,其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尔雅·释地》云:“河南曰豫州。”这里的“河南”即指黄河以南至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因此,当代人们论及中原常取狭义,即指河南省而言。

    本文叙述中原姓氏寻根,即取“中原”的狭义的概念,着重介绍当前河南省姓氏寻根的情况。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很难做出确切的统计。袁义达、杜若甫主编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宇姓5327个,双宇姓4329个,3个宇以上的姓氏2313个。这么多的姓氏若要一一查明根源是非常困难的,要查明其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是源于河南的也同样非常困难。今天谈论姓氏寻根问题,只能以常见的、涵盖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基础。根据袁义达、杜若甫提供的资料,按占世界汉族总人口的比例大小排列出前100名大姓,第1名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94%,第2名王姓占7.41%,第3名张姓占7.07%,第100名文姓占0.17%。100名大姓总计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7%。河南省姓氏学专家谢钧祥先生依据上述排序,着《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一书(1996年10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详细考察了这100家大姓的源流情况。根据这本书统计,这100家大姓中根源全部在河南或部分在河南的共73姓。当然,在这100家大姓之外,肯定还有很多姓氏是根源在河南的。1999年8月在云南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时,河南省的刘翔南先生为博览会的河南展地撰写了寻根碑文,记录了根源于河南的姓氏共150个,在世博会期间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关注。这些数宇资料尽管未必精确,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华姓氏多半根源于河南的事实。

    针对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优势的状况,1995年成立了“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在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展工作。1996年9月,在郑州召开了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韩国、菲律宾及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88人,会后出版了专集。1997年10月,由河南省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振华等5人组成河南省百家姓访问团,前往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华人文化节百家姓讲座,途经泰国、新加坡和香港访问了当地华人姓氏宗亲会,进行了姓氏文化方面的交流和座谈。同年11月,本研究会理事沙旭升先生还赴台湾进行姓氏文化交流,受到台湾各姓渊源研究会会长林瑶棋先生及全球董杨宗亲会会长杨钦清先生的接待。

    同时,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积极进行姓氏文化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出版了不少有关姓氏寻根的着作和普及性书籍。如谢钧祥、王大良先生主编的《源于河南千家姓》,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大良先生主编的《百家姓寻根探秘丛书》,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郑秀桂等先生主持编写的《百家姓书系》,1998年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王大良先生主编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1999年起由中国气象出版社陆续出版。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还创办了以研究姓氏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季刊。从这些研究姓氏文化的着作及有关文章中,更可以看出众多姓氏起源之根确在河南。

    二、人文始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九大始祖的起源地本来是比较明确的。近20年来,河南省不少专家学者及地方政府对有关的遗址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和认定。据古代传说,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当地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修,每年3月这里都举行庙会,四海华人皆前来祭拜。

    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即少典(娶有蟜氏)之子,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具茨山,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也成为当地着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另外据传说,黄帝铸鼎并在此升天的荆山,在河南省灵宝市的阳平镇,今阳平镇还有铸鼎原、黄帝陵等遗迹。1999年10月,在阳平镇召开了“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讨论会”。

    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他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1987年,濮阳出土了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颛顼的墓葬。帝喾高辛氏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少昊是黄帝的儿子,己姓,他在河南的遗迹尚待查考。

    尧和舜见于史籍记载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但他们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遗迹与河南有关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即今河南内乡、淅川境内的丹江。丹朱叛乱,尧亲自率众予以平定,《吕氏春秋·召类》一节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即指这场战争。《史记·高祖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故丹城在邓州县西南百三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这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尧战丹水的传说。

    禹建立的最早的国家即在河南,即今河南的禹州。相传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曾劈开三门山导水东流,其地即今河南三门峡。河南开封市内有禹王台,郑州的黄河游览区有大禹的塑像,都标志着禹在河南的功绩及河南民众对禹的怀念。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原为风姓,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鲧之子,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黄帝25子,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复的2姓,实有12姓,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这12姓的,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一名玄嚣,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宇青阳,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非黄帝血统),即少昊金天氏。因此,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

    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一说少昊宇青阳,那么,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对于这个问题,河南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不少论文,其中程有为的《挥的身世与青阳地望考》、王大良的《张姓始祖挥及活动地域考》论述较详。经过多方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上游,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年11月,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他对于濮阳市政府及河南省的专家学者所做的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关于刘姓的寻根,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故刘姓是尧的后代,如林宝《元和姓纂》所谓“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便为刘氏。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如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为氏”。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其子留居于秦,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这一研究结果很快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认可。2001年10月11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刘姓始祖刘累与龙文化研究会”宣布成立,在昭平湖景区召开了成立大会,会后在刘累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北京大学吴荣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孟世凯研究员、考古所郑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研究员等,都撰写了文章,对刘姓起源地的确认给予了肯定。刘姓的寻根组织原有“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1997年成立于马来西亚并召开了首届大会;1999年在江苏徐州召开了第二届大会;2001年11月在泰国曼谷举办了第三届大会;2003年在河南平顶山举办了第四届大会。

    三、都城寻根与姓氏寻根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当代河南省历史文化考古界对于古都寻根很下工夫,并有不少重大突破。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帝喾都于亳(今偃师),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郑州对于商城遗址的保护也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

    1998年10月,中华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郑召开,对新郑为“中华第一古都”——即黄帝都城有熊的所在地进行了认定。同时,对于河南古都资源的开发、古都遗址的修复与保护、郑韩故城的探寻等问题,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受到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特别是战国时期赵都中牟被认为在河南鹤壁,是近几年来河南古都寻根的重大突破。《史记·赵世家》记载:“献侯少即位,治中牟。”献侯即赵襄子的孙子赵浣,他建都于中牟,经其子烈侯赵籍、烈侯弟武公,共历二代三王,至烈侯子敬侯即位时的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共38年。赵都中牟的确切位置,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中牟,二说在今河北的邯郸、邢台之间,三说在今河南的汤阴、鹤壁一带。从1998年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鹤壁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确定赵都中牟在今鹤壁市南鹿楼与故县一带。2000年11月,由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黄河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在鹤壁市召开了赵都与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到会的各地专家对赵都中牟位置的确定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古代都城寻根是和姓氏寻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姓氏源于古代最早分封的诸侯国,如黄姓源于古黄国、许姓源于古许国、郭姓源于古虢国等。对古国古都的考察,对理清某些姓氏的源与流来说,都是关键性问题。如赵都中牟的被确定,对理清赵姓的根源流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赵氏出自嬴姓,祖先是颛顼的裔孙伯益,伯益的九世孙即周穆王时的着名驭手造父,再传七世为东周诸侯之一赵叔带。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时,赵襄子最先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即位时迁都中牟。如今确定赵都中牟在河南鹤壁,对于认识后世河南境内的赵姓的几大分支的源起,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关于禹都阳城的考察,对于禹的后代产生的姓氏来说,也明确了最早的起源地。阳城本为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市北。古禹国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阳城的位置后世屡有变动,武则天时此地曾置告成县。当代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一般都认为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也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这一结论使当代禹的后裔禹姓为寻得根源而感到高兴。除国内的禹姓之外,韩国也有禹姓,而且韩国禹姓也认为他们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月,韩国禹氏宗亲代表一行9人来到中国河南寻根,他们参观考察了登封王城岗遗址,为能够亲自到“禹都阳城”旧址祭奠先祖而引以为荣。同年11月,韩国禹氏又有一行14人的代表团来到河南,还专程到禹姓比较集中的聚居地河南驻马店的泌阳县,同这里的禹氏宗亲进行交流,适逢泌阳县一位官员名禹建胜,代表泌阳禹氏热烈欢迎韩国禹氏访问团,他们谈起登封王城岗的禹都阳城遗址时倍感亲切和激动。

    值得提起的还有谢姓的寻根,同古代谢姓始祖封地的寻根也大有关联。谢姓出自炎帝之后,传到西周末年周宣王的舅舅申伯,被封于谢邑,于是申伯即成谢姓始祖。郑樵《通志·氏族略》记云:“谢氏,姜姓,炎帝之裔。”《诗经·大雅·崧高》篇中也有“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的诗句。但这个谢邑在什么地方,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谢邑在今山东兖州市附近的谢城,二说在今河南汝南的谢城,三说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四说在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五说在今河南唐河县。而在唐河县的这种说法又有唐河的上屯、郭滩、苍台三种。河南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任崇岳、郑杰祥等先生的《谢邑考》(《南阳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一文认为,古谢国都城谢邑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附近,这种观点在台湾和海外谢氏华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也有文章将古谢邑确定在唐河县苍台乡的谢家庄。如今这两种说法并存,尚未统一。南阳宛城区成立了“谢氏祖地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与宛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合编了《谢氏故里研究》一书,谢肇华主编,很有文献价值。唐河县成立了“谢氏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与唐河县侨务办公室合编了《谢氏渊源资料集》一书,所收资料甚为丰富。关于谢氏根源的南阳、唐河两种说法如今同时存在,各自都在开展活动。世界谢氏总会既承认南阳,也承认唐河。世界谢氏总会会长谢汉儒认为,古谢邑“究竟在唐河,抑在南阳?此事关系祖先源流,不可不慎……继续追寻发掘,以科学方法探求实证,今年不成,期之来年,今世不成,期之子子孙孙继续努力”。他的意见符合情理,深得海内外谢姓人氏赞同。

    当代河南关于其他古都古城的寻根,也做了不少工作。如河南潢川对黄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淮河南岸、小潢河西岸。又如河南沁阳对邘国故城的考察,确认该城在今沁阳市西北11公里处邘邰村东,这里发现了古城墙、陶制排水管道及出土了一批商代文物,由此可断定这里是于姓的起源地。诸如此类对古都古城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为姓氏寻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四、门类文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原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一些门类的文化寻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年9月,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在淇县召开了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华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门类,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渊源。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虽然是鲁国(今属山东)人,但他曾周游陈、蔡、郑、卫等国,并曾在洛阳问礼于老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路等都是河南人。而且,儒学在后世的重要发展——宋代理学,创始人及代表人物邵雍、程颢、程颐都是河南人。宋代理学又称宋学,其代表人物后世简称为“濂洛关闽”,其中的“洛”即指邵雍和二程的学说,又被称为“洛学”。近些年河南对洛学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成为中原文化寻根的热点之一。

    对儒家文化及洛学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寻根有联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东人,但孔姓的祖根却在河南。据历史记载,孔姓源于黄帝后裔中的子姓。传说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被赐姓子氏,后代又将“子”宇加“乙”为“孔”宇,传数世即为商的始祖成汤。再传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此后孔姓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再后来到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儿子孔防叔逃往鲁国,才有山东的孔氏。因此,当代孔姓后裔既以山东曲阜为本根,也以河南商丘为本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邵雍祖根是西周的召公。召公原来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东周时召公后代被改封于王屋(今河南济源市邵源乡),战国时召氏流播于汝南、安阳等地,因避祸而将姓氏宇加偏旁为“邵”。洛阳程氏源出风姓,颛顼时有重和黎兄弟分任司天、司地之职,即程氏始祖,其后裔在周初被封于程,建立程国,其地在今洛阳市东。宋代邵雍与二程的出现,是邵姓、程姓后人的骄傲,因此当代邵、程二姓后裔的寻根问祖也有人到洛阳瞻拜有关的遗迹。程颐晚年居住在洛阳龙门南耙楼山下,即今河南嵩县田湖镇程村,此地今被称为“两程故里”。程颐的十八代孙明朝的程世寅曾编撰《两程故里志》,后又由程宗孟续修,当代河南太康人程鹰等重新加以整理,已于1992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对于探寻程氏祖根及宋代理学渊源,都是一份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

    道家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是没有疑义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河南省对道家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河南省老子学会,鹿邑县政府对老子的有关古迹进行了全面的修整,1996年在鹿邑召开了首届老子与道家文化学术研讨会。1998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省老子学会又联合举办老子思想学术研讨会,在老子着《道德经》的三门峡灵宝市函谷关附近的豫灵镇召开。1999年4月1日是老子2570周年诞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老子学会、三门峡市《道德经》研究会、灵宝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又在灵宝市召开了“老子思想及道教圣地旅游开发”研讨会。这些活动,对于道家文化寻根及李姓寻根都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即李耳,宇伯阳,是李氏远祖中的重要人物。考察道家始祖的渊源,也即是考察李姓的渊源。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称李耳为李利贞的十一世孙,宋代编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又做了更详细的记述。据记载,李氏祖根为颛顼之子大业,其孙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之职,之后数世皆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又传数世至殷纣王时的理徵,获罪被杀,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得活命,就改理氏为李氏。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声名显赫,其子孙流播陇西、赵郡等地,再四处迁居,皆成望族,于是后世李氏多为李昙的后裔,也即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当代世界李姓后人寻根问祖,也常见到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祭拜老子,把道家文化的寻根同李氏的寻根自然地结合起来。

    关于墨家文化的寻根,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河南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与考察的结果认定墨子的里籍为鲁阳,即今河南鲁山。1997年成立了河南省墨子学会,在鲁山召开了全国墨子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原墨学研究》(200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关于兵家文化与武林文化的寻根在河南也不断有新的活动。战国时期着名的兵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在云梦山讲学,一代名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地在今河南淇县境内。淇县政府对有关遗迹予以修复,于是这里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校”,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对研究兵家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价值。武林文化源于北方,河南是源头之一,尤其是少林武术源于嵩山少林寺,号称“天下武学正宗”。1999年11月,在登封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文化研究所。该所成立后,把武林文化研究同佛学研究结合起来,成为中原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墨家文化、兵家文化、武林文化的寻根同姓氏寻根的关系稍嫌疏远,兹不多论。

    而同姓氏寻根关系密切的文化寻根还有隐逸文化寻根。这就是许姓的寻根。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的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建立男爵许国,此为许姓之始。按照这种说法,许姓出自姜姓,是炎帝之后,自建立许国起,后代即姓许。由于许国弱小,春秋时为楚、郑等大国所逼,多次迁徙,其都先后在叶(今河南叶县)、城父(今安徽亳州)、白羽(今河南西峡)、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具体位置实难查考。河南省有关专家学者对许姓根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认为许姓的始祖是许由。许由隐居及洗耳的地方即在今河南登封市的箕山,许国、许地、许姓之许皆源于许由。而许由又是最早的隐士,也可以说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祖根。这样,就把姓氏寻根和隐逸文化的寻根结合在一起。于是,登封市于1995年7月8日在登封箕山成立了“河南省许由及许氏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于1995年和1998年两次组成访问团,前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访问了三国的许氏宗亲会,并且在登封举办了“1995年世界许氏宗亲箕山朝祖大会”和“1998年首届世界许氏宗亲祭祖寻根联谊大会”。该研究会还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于1995年、1999年召开了两次许由与许氏文化学术研讨会,还于2001年4月召开了新世纪箕山诗歌笔会,相继出版了《许由与许氏文化研讨文集——根在箕山》和《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现在,该研究会正筹办于今年10月召开第三次许由与许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已发出通知,并且把研究隐逸文化列入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

    五、独具特色的固始寻根

    近数年来,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姓氏在探寻祖根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于是在他们的家族和每个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结,他们对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这一现象引起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注意,称之为“固始寻根”。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东南部,全县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邻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广义的“中原”概念,固始已不属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属的一个县,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历史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对于南迁至闽台的中原姓氏后裔来说,固始不是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却是在姓氏寻根过程中必然会探寻到的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固始寻根是独具特色的。

    固始成为闽台一带许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民众三次大规模地向东南迁徙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西晋末年随着晋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现的移民潮。《闽书》记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福建通志》、《福州通志》及福建的杜黄陈郑等大姓的家谱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这八个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但他们大规模南迁的始发地却未必都起于固始,只有福建客家人的林氏原来曾“聚族于河南光州”。

    中原大姓南迁并且起于固始的是以后的两次移民潮。第二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之交的地区发生了“蛮獠啸聚”,当时职任玉铃卫翊左郎将的陈政奉朝廷之命,以岭南行军总督的身份率本府兵3600人入闽平叛。这位陈将军本是光州固始人,他所率府兵因兵力不够一度受挫,他的两位哥哥陈敏、陈敷率领58姓军校前去增援。在征战途中陈敏、陈敷先后病死,陈政之子陈元光率军南下与父亲会合。不久陈政也因病去世,陈元光袭职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定叛乱后任亲设立的漳州刺史。陈元光家族远祖是春秋时陈国后裔,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有名陈孟连者被封为固始侯,子孙遂居于固始,形成固始陈姓大族。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平叛时,陈元光才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其伯父陈敏、陈敷所率58姓军校主要是固始人。到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后来陈元光死,其孙陈泳又袭任漳州刺史,后世又有陈酆于“安史之乱”后再领漳州军事。陈氏经营漳州见于史籍记载的近百年,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创建者王审知即是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家族源出于琅琊王氏,汉初右丞相、安国侯王陵的后裔,唐德宗贞元年间,王审知的五代祖官固始县令,子孙便以固始为家。唐末大乱,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王绪率众攻占光州,自领光州刺史,王审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审邽参加了王绪的军队。不久王审知兄弟杀掉王绪,王潮代领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945年闽国被南唐灭掉。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固始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郑姓等。《荥阳郑氏家谱序》明确指出:“今闽人称者,皆曰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这里提到王绪占据光州、寿州时曾依附当时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秦宗权,而王潮、王审知兄弟所率领的固始人组成的队伍一度顺从,后来王氏率部入闽,于是包括郑姓在内的这支队伍便到了福建,成为后世福建郑氏的来源之一。

    从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构成了后世福建民众的主体,究其根源,多来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如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而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的,因此,台湾的姓氏自然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光州固始。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固始的,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左右。由此推算,台湾人应有约半数来自河南固始。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这样的事实,说明河南的固始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固始寻根问题非常重视。首先是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固始寻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固始、光山等地与唐代移民相关的文物资料进行广泛的调查,对有价值的祠堂、庙宇、碑刻等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其次是是制订计划,召开关于固始寻根的讨论会。同时积极组织同福建、台湾进行联系,为闽台同胞来固始寻根提供有利的人文条件和热情的接待,由此为契机加强同闽台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总之,近十余年来中原姓氏寻根活动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效果显着。本文难以面面俱到,只能略陈大纲。如今历史已进入21世纪,河南的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古老的中原文化萌发出旺盛生机。中华民族根在中原的坚定信念,定会促使国内及散布于世界的炎黄子孙关注今天中原的发展,通过姓氏寻根活动进一步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共同努力。

    文献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永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