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陈元光父子自唐初奉命入闽后,为开辟漳州建立了殊勋,一千多年来,其子孙筚路蓝缕继续开发漳、泉,后裔繁衍播迁各地,溯自明末以后,有的陆续移居澎湖、台湾,与闽粤移民一道,为开发我国宝岛台湾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系根据目前见到的部分闽台陈氏族谱资料,对陈元光后裔即开漳圣王派移垦台湾前的祖籍、所属系派、迁台后在台湾的地区分布及姓量、位次等有关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一、闽台族谱关于陈元光后裔迁台的记载
27世(浯阳派9世),振遥,讳远,谥公,万历年间从金门渡澎,为开澎始祖,葬在潭边(今湖西乡湖东村),子孙繁衍澎湖各岛,有的移居台湾本岛(1961年台湾陈建章等重编:《陈民大族谱》,入澎时间据林再复:《闽南人》)。
陈玉珩、和宗、道太、振遥等从金门移居澎湖沙港(今湖西乡沙港村),已传至23代(1987年台湾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编:《台湾区族谱目录》,简称《谱录》下同)。
陈政后裔从金门迁澎湖马公镇,已传至24代(1973年陈清平编:《妫汭五姓大族谱》,转引《谱录》)。
28世(浯阳派10世),8世治明孙住澎湖莳里乡(今马公镇莳里里)地方(《陈氏大族谱》)。
28世弘意,讳喜,振遥长子,公妣合葬在东石(今嘉义县东石乡)(后,同上)。
28世弘德,讳仁,振遥次子,葬在台湾府城西南喜树仔(今台南市南区喜东里),妣杨氏,葬在蚱脚屿(今马公镇安宅里)东(后,同上)。
28世弘助,讳赞,振遥三子,公妣合葬在大城(今彰化大城乡)(同上)。
黄帝141世,陈一贵随郑成功入台(乾隆二十年陈鼎丕编:《银同碧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入台时间据《台湾省通志》卷二《人民志》)。
32世后裔从同安移居大加蚋(今台北市区),三重(今台北县三重市)等地(1978年唐羽主编:《开漳陈氏银同普园派族谱》,转引《谱录》)。
34世(银同碧湖派12世),课,宇应略,从金门渡澎,葬良文港。(今湖西乡龙门村)地方(《陈氏大族谱》)。
38世(银同碧湖派16世),陈志篇、鼎调移居台中、台北等地,渡台已7世(1977年陈亭卿编:《银同碧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振遥后裔移居台北市(陈瑞德等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40世(银同碧湖派18世)后裔移居澎湖,42世后裔迁居台中(1961、1971年陈宗炯重修《金门碧湖颍川陈氏族谱》、《金门浯江湖前碧湖颍川陈氏族谱》,转录《谱录》)。
陈一贵后裔移居台东,已传至22世(1970年陈仁德编:《金门碧湖分支台湾中州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41世(赤湖派17世),士灶,渡台始祖,后裔迁居全省(1936年陈丹响编:《漳浦锦湖陈氏族谱》、1979年陈玫吟编:《赤湖迁台陈氏宗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祖籍长泰,迁马公,已传10世(1961年陈保利序,《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宗桦、初、骞从漳浦迁台中大肚,来台已9年(1977年陈达生编:《颍川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37世(赤湖派13世),陈声扬后裔迁居彰化田中(1980年陈景三编:《陈氏声扬公派下族谱》,1976年陈玉振等编:《陈氏赤湖分派族谱》,转引《谱录》)。
43世(赤湖派19世),瑞兴,谥仁详,生乾隆四十九年己亥(1779年),卒咸丰七年(1857年),葬彰化东螺东堡二八水庄(今彰化县二水乡),妣黄氏(《陈氏大族谱》)。
44世松贺(赤湖派20世),谥世忠,生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卒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葬二八水(同上)。
44世(赤湖派20世),辉煌、辉豹等于咸丰十一年迁噶玛兰(今宜兰县)罗东,后开发三星乡(《宜兰文献》第3卷第2期)。
44世天泽,生于清己巳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道光二十六年与父瑞伙渡台教察,回乡后正准备渡台定居,而父染疾身亡,遵父志于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携眷渡台,居彰化大武郡东螺东堡(今彰化二水、社头、二乡及田中、田尾、北斗、溪洲、永靖等乡部分村庄属之)地方(同上)。
天泽后裔迁居台北景美(陈正宗编:《赤湖迁台陈天泽派下宗谱》,转引《谱录》)。
陈道明后裔迁居台东县等地(陈氏世系图,转引《谱录》)。
35世游、瀛、攀、善等兄弟俱渡台(《陈氏大族谱》)。
35世鞍,台治龙井祖,康熙末年渡台(《陈氏大族谱》,入台时间据《闽南人》)。
鞍,迁居台湾茄投(今后中县龙井乡),开基祖(1982年陈庆余编:《南陈侯亭五大派宗谱》引将军派源流之分派系图)。
35世元利,康熙末年渡台(《陈氏大宗谱》,入台时间据《闽南人》)。
36世殿伟、殿朝、殿招、殿友兄弟俱渡台,殿坤渡台(同上)。
36世智勇,22岁移民彰化布屿堡等地(黄师樵:《台湾陈氏世系源流》)。
40世德贺,迁居彰化县东螺麻园寮(《南陈侯亭大宗谱》)。
41世语、坤,住彰化竹塘乡(《陈氏大宗谱》)。
5世传至岩公派下迁居台湾竹山社寮庄(今南投县竹山镇社寮里),又一派迁居集集林尾庄(今集集镇林尾里)等地(《南陈侯亭大宗谱》)。
陈克耕后裔移居彰化田尾(陈云彰编:《绳武堂陈武平公族谱》,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移居云斗六(《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移居嘉义下坑(今番路乡)地方(1977年陈棋头修:《下坑陈氏续修谱志》,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移居新竹北埔乡(《族谱颍川堂》,转引《族谱》)。
27世(大溪分派3世),巨振第四子从平和大溪移居铜山,台湾等处(陈冬青编:《陈氏世系》)。
33世(大溪分派9世),和友,乳名劳,生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卒于台湾,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骨骸迁归(同上)。
36世陈推,原籍平和,迁居台中大坑住(陈万年:《漳浦陈氏家族洲源、世系及分布》)。
41世(东槐派8世)朝,迁台(道光十九年陈奎编:《和邑东槐陈氏宗谱》)。
43世(芦溪13世)孔月妣余氏,带次子玉居与媳涂氏从平和芦溪迁往台湾诸罗山打猫东顶保梅仔坑大坪(今嘉义县梅山乡太平村)等地(1988年重修:平和芦溪《陈氏家谱》)。
45世(东槐派12世),儒生,读书功名不就,往台湾,亦卒于台湾,无归葬(《东槐陈氏宗谱》)。
45世眼、密,生于乾隆年间,兄弟俱往台湾南路冷水坑居住(同上)。
45世绒、妲、森、泥兄弟俱往冷水坑居住(同上)。
46世(东槐派13世),出、荣兄弟俱往台湾(同上)。
46世贰,宇步中,少往台湾,早卒。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骸骨载归(同上)。
46世床,宇希东,谥英扬,生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自少往台湾,卒于乾隆某年,后骸骨载归(同上)。
46世仰,宇景云,谥敦成,生于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卒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葬在许坑。曾往台湾两次,意欲迁居。自成一家,在许坑建置大厦,在本乡广立田地,建立学馆,富而好学(同上)。
46世波,宇荣清,谥贤德,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自少往台湾冷水坑住,心常无定,晚年回家一二年,至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又往台湾,卒于嘉庆二十一丙子(1816年),葬在冷水坑,至道光元年(1821年)骸骨同丘氏载归(同上)。
46世金章,乳名宣,祖父先声,曾任凤山县儒学教谕,金章嘉义县庠生,后补廪于台湾(同上)。
47世(东槐派14世),受峡、受元兄弟均在台湾住,系荣清子(同上)。
48世(东槐15世),抄(一作水抄)、未(一作和昧)兄弟均往台湾(同上)。
19世景肃后裔从平和迁居台中龙井(《陈石盾家族世系表》,转引《谱录》)。
陈元光后裔从平和迁居台湾嘉义(《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政后裔从平和移居新竹湖口(《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陈君用后裔从平和宜古田(今大溪乡宜盆村)迁居噶玛兰五里鼎敢埔(今宜兰县五结乡协和村)地方(据大溪乡陈云汉听其曾孙茂荣、茂审面告)。
梅林分派14世,正直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游幕后湾府,嘉庆十年(1805年)回籍携眷卜居噶玛兰员山堡(今员山乡)地方(陈长成:《介绍宜兰复兴庄梅林陈氏》)。
梅林分派14世,蝉,从漳浦梅林迁台,卒于淡水庄(今后北县淡水镇)地方(光绪三十四年陈锦澜重修《梅林陈氏族谱》,转引自1988年重录增补本)。
梅林分派15世,天应、贼、窥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6世川、容、城、汉臣、林仔、红若、枣、世荡、继嗣、继因、光辉等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7世,红菲、红圣、乌红渡台(同上)。
梅林分派18世,就(16世)孙过台湾(同上)。
梅林社于嘉庆末有30余户迁居噶玛兰员山堡复兴庄,后移五结庄(陈长城:《介绍前清梅林陈氏》、《台湾文献》,第3卷第2期)。
28世(霞宅派一世)后裔迁居台湾地区(1961年陈建章:《霞宅陈氏族谱》抄本,转引《谱录》)。
36世(霞宅派9世),孟康,讳天孝,生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葬台湾南路(《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转引庄为现、王连茂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6世孟燕,讳窦,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葬台湾田厝庄(今屏东县万丹乡田厝村尾)(同上)。
36世孟角,讳天麟,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葬在台湾(同上)。
37世(霞宅派10世),仲先、仲怀等15人居台(其中1人系随父往台,1人系渡台第二代),其中卒台湾者7人,卒葬万丹埔者5人,卒葬南路淡水者1人,卒葬本山者1人,往台失船者1人。
38世(霞宅派11世),国旺、国书等44人居台(其中有5人系渡台所生第二代,1人生卒在台,但未见其父渡台记载),其中仅记往台或卒台者15人,卒葬万丹埔者21人,卒葬台湾府城者3人,卒葬台湾南路1人,卒葬台北外快官山1人,通顶营1人,往台湾渡海失船2人(同上)。
39世(霞宅派12世)家继等82人居台(其中31人系渡台后所生第二代,其中仅记往台或卒于台者37人,卒葬万丹埔者30个,东港2人,台湾南路2人,琅峤(今恒春镇)1人,笨港(云林北港一带)1人,鹿港2人,顶淡水1人,(同上)。
40世(霞宅13世),熙敬等98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28人,住台者14人,只记卒于台者56人。陈卒葬万丹埔30人外,余散居琅峤1人,台湾府2人,台南市2人,鹿港1人,番仔厝(屏东内埔乡)1人……(同上)。
41世(霞宅14世),醇吉等131人住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3人,住台者35人,只记卒台者63人。陈卒葬万丹埔11人外,余散居万峦1人,下淡水落石出人,梓官庄2人,观音山1人,凤山4人,台湾府2人,东都化2人,嘉义9人,北路2人,暖暖(属基隆市)1人,台东1人,(同上)。
42世(霞宅派15世),祖标等136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23人,住台21人,只记卒于台者92人。卒葬万丹埔6人外,余散居东港5人,梓官5人,凤山县1人,东都或承天府(今台南市)3人,斗六(今云林县斗六镇)1人,嘉义县城4人,彰化县3人,石龟溪4人,他里雾1人(今云林斗南镇),茄冬脚(云林大埤乡)2人,淡水(台北县淡水镇)2人,金包里(台北县金山乡)1人,基隆1人,(同上)。
43世(霞宅派16世),宗述等299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5人,住台者98人,卒于台者166人。散居万丹埔3人,赤山埔(屏东县万峦乡)1人,潮州庄(屏东县潮州镇)5人,东港(屏东县东港镇)4人,阿猴厅(屏东县屏东市)1人,涂库(屏东县里港乡)3人,打狗山(高雄市监埕区)1人,台南府1人,消垅(台南县佳里镇)1人,石龟溪9人,嘉义县8人,彰化3人,新竹2人,竹堑(新竹县)1人,大稻埕(台北市区)2人,三貂(台北县贡寮乡)1人,宜兰2人,淡水2人,(同上)。
44世(霞宅派17世),创书等261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37人,住台者105人,卒台者120人,散居万丹埔5人,潮州庄5人,东港1人,梓官2人,凤山1人,新竹1人,嘉义县11人,朱罗门(彰化县)1人,石龟溪3人,中坜(桃园县中坜镇)3人,三貂1人,台北县3人,台湾府(此时的台湾府系今台中市)1人,宜兰4人,(同上)。
45世(霞宅派18世),垂晓等141人居台,其中明确记往台者9人,住台者70人,卒于台者62人,散居台湾南府城(台南市)1人,监水港(台南县监水镇)1人,嘉义县5人,石龟溪2人,三貂1人,中坜3人,(同上)。
46世(霞宅派19世),植隆等36人居台(其中有12人系渡台者所生第二代),记卒葬台者11人,住台者25人,散居中坜、三朝等地(同上)。
47世(霞宅派20世),翼泉等8人居台(其中有3人系渡台者所生第二代),分别出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其中有2人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其他只记住台,可能仍健在(同上)。
霞宅派另一分支,据陈金章1961年编《陈氏大族谱》“人事录”记载,有一批后裔光绪年间以后陆续渡台,现罗列如下:
宗赏,宇赐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携眷及9岁子创河渡台,卜居中坜镇。
宗租,现年78岁(指1961年,下同),宜兰人,16岁来台。
宗坚,现年70岁,桃园县人,12岁随叔祖教公来台。
宗幼,现年68岁,台南县人,12岁只身来台。
恁,现年63岁,新竹市人,8岁随父垂总来台。
定言,新竹县人,自幼携眷来台,1958年逝世,享年53岁。
恭,现年64岁,台北市人,11岁随继父宗杭来台。
宏图,现年58岁,12岁随父宗浸来台,卜居冈山,台湾光复,举家迁回霞宅原籍,44岁再渡台,居苗栗。
叫,现年68岁,弱冠只身渡台创业。
燕朕,现年58岁,新竹县人,年十四随父垂课渡台,卜居现址。
麒麟,现年54岁,台北市人,年10岁随父宗杭渡台经商。
燕川,现年52岁,12岁来台。
锦枝,现年54岁,桃园县人,14岁随父创蛏渡台。
创交,1921年只身渡台。
金,现年47岁,22岁渡台,龚居嘉义,现居高雄市经商。
(按年龄推算,上列移民在日本统治时期渡台)
陈政后裔从东海丰移居新竹新埔(陈霖海编:《陈氏族谱》,转引《谱录》)。
二、陈元光后裔迁台有关问题的初步考察
1.迁台前的祖籍及其支派
从前列族谱资料可以看出,圣王派迁台前的祖籍,集中于同安、金门、漳州、漳浦、诏安、平和、南安、晋江等县,除居住州治漳州原地后裔外,包括浯阳、银同碧湖与普园、赤湖、溪南、芦溪秀芦与东槐、霞宅、梅林等各个支派,分属酆子咏、谟、訏的后裔。
浯阳、银同、赤湖等派均系谟之后裔,谟兄咏以迁恩州录事参军返居河南,由谟袭漳州刺史,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随州治迁徙而定居龙溪。后裔迁居,又分出几个分派。
浯阳派:一世祖丙,据《陈氏大族谱》载,系政14世后裔“鉴湖公之五世孙,自长泰东门迁居浯州金门前水头乡”,生卒不详。据此,浯阳派应系圣王派的19世后裔。9世(总27世)后裔开始迁移澎湖。
银同碧湖派:一世祖一郎,系圣王派23世裔孙,从龙溪播迁银同浯岛,住居碧湖。雍正十一年(1733年)已传17世,“其子孙移住郡州邑者甚众”。12世(总34世)始迁澎湖。另有银同普同派,据族谱记载,始祖系陈政,其一世祖及与碧湖派关系未详,待考。
赤湖派:一世祖道明,系圣王派的25世裔孙,于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年)从龙溪迁漳浦赤湖定居,17世(总41世)开始迁居台湾。
咏迁返河南后,传至17世汤征,又从光州谪知潮阳。汤征生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戍(1071年),卒徽宗宣和五年癸卯(1123年),葬潮阳直浦,后裔定居,为潮阳开基祖。
诏安溪南、云霄陈岱、平和大溪与宜古田、芦溪秀芦与东槐、漳浦梅林、南安霞宅等分派,均咏派汤征后裔。
溪南派:一世祖景雍、祖汤征,父文晦。晦有五子,称“五景”。雍为长子,从潮阳迁诏安溪南,为开基祖,诏安成圣王派咏房的主要居住地。35世始迁台湾。
大溪派:分自陈岱,系文晦三子景肃后裔分派于此,四传至25世肇基迁平和大溪,为一世祖,3世(总27世)移居台湾。
芦溪派,开基祖仲贤,系景肃的13世孙,迁居芦溪秀芦,为秀芦派的一世祖(总31世)。至曾孙大梁迁东槐,为东槐一世祖(总34世),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秀芦派13世(总43世)开始渡台,东槐派8世(总41世)开始渡台。
梅林派:开基祖陈永兴(讳顺夫),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偕弟永庆(讳顺卿),从兴化迁浦西九婿桥,洪武十四年(1381年)迁梅林,为一世祖。据漳浦陈万年先生考证,“梅林陈姓为圣王派中的景肃派。”景肃孙概(21世)因战乱迁白叶(诏安山区),四传至光禄(25世)迁莆田,宜兰复兴庄梅林陈氏祠堂祖先牌位中,立有漳州开基祖元光神位,所藏《家谱》亦有明确记载,均可证明梅林派系圣王派之支派。14世开始迁台。
霞宅派:迁台人数最多的霞宅派陈姓,现存族谱只记开基祖为一郎公,始自何时?其源何自?已失传。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陈奕光撰谱序称:“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遂卜居武荣诗山霞宅,先世集有全谱,迨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间遭氛乱,而谱付之祝融回禄,其由来细微之事,世远代湮,无从可考矣。”现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云霄山美藏本)记载,霞宅始祖一郎,其父安保,宇伯嵩,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年),生五子,一郎号梅山,二郎号梅崇,三郎号梅嵩,四郎号梅佑,五郎号梅安。系从光州谪居潮阳之汤征的后裔,其世系顺次是:17世汤征,18世文晦,19世景肃,20世肇,21世暨(《陈氏大族谱》作概),22世泰典,23世子成,24世君用,25世崇源,26世福孙(《陈氏大族谱》作福生),福孙生二子,长安保,次得保(宇伯强),安保后迁居龙岩上杭,其子一郎迁南安霞宅。台湾陈建章等主编的《陈氏大族谱》亦有相同的记载,并在一郎处旁注“霞宅派”。该谱所列霞宅派一郎以下世系,昭穆相同,名宇不符,系另一分支宗谱,陈金章先生即系霞宅派裔孙,文创河幼年随父宗赏于光绪年间渡台。据此,霞宅一世祖一郎系圣王派的28世孙,9世(总36世)后陆续渡台。
沪江后山派:据《陈氏大族谱》记载,系陈政二子元勋后裔13世开基沪江,一世祖应恺,号皆元,18世(总30世)开始迁台。陈政携二子入闽,为他谱所未载,待考。
2.迁台后的地区分布及集居地
地区分布:从前列族谱资料可以看出,圣王派先后移居今澎湖湖西乡、马公镇、台南市及台南县的学甲镇、佳里镇、盐水镇、大俾乡,高雄市的盐埕区,高雄县的凤山市、梓官乡,屏东县的九如乡、万丹乡、东港镇、内埔乡、万峦乡、恒春镇、里港乡、潮州乡,彰化镇的彰化市、鹿港镇、二水乡、田中镇、社头乡、竹塘乡、田尾乡,南投县的南投镇、名间乡、集集镇、水里乡、竹山镇,嘉义县的嘉义市、东石乡、东港镇、内埔乡、万峦乡、恒春镇、嘉义县的嘉义市、东石乡、梅山乡、番路乡、云林县的斗南镇、斗六镇、北港镇,台中市及台中县的龙井乡、大肚乡、大安乡、基隆市、台北市及台北县的三重市、淡水镇、贡寮乡、桃园县的中坜镇,新竹县的新竹市、北埔乡,宜兰县的五结乡、员山乡、三星组长及台东县等地。包括除苗栗、花莲二县以外的台湾21个县市中19个县市。这是移民初期的情况,后来又辗转迁徙,更遍及各县市的各乡镇。
集中居住地:从前列族谱资料还可看出,圣王迁台后,有几个比较集中的居住地。
明末开始迁台的浯阳派及银同碧湖派,最先迁居今澎湖湖西乡的沙港村、龙门村、喜东村,后又迁今马公镇等地。其后裔繁衍澎湖各岛,并移徙台南、台北等地。
康熙年间开始移民的霞宅派,初期几乎全部集中居住今屏东县的万丹乡,有明确记载卒葬此地的有9世1人,10世5人,11世21人,12世30人,13世30人,14世14人,15世6人,16世3人,17世3人,先后计112人。14世以后迁万丹乡的人数逐渐减少,但又出现了几个新的集居地。如今高雄的梓官乡、嘉义县的嘉义市、云林县的斗南镇、斗六镇,彰化县的彰化市、鹿港镇。16世以后不少人移居台北,并有一些人移垦宜兰。
乾隆年间迁台的槐派,有明确记载地点的几乎全部居住“台湾南路冷水坑”。台湾名冷水坑的地方不止一个,但南路冷水坑疑指今屏东县的九如乡,该乡玉水村清代名下冷水,日据时有名下冷水坑,东宁村清代名中冷庄。地居下淡水溪东岸、里港南面,清代属港西里,系康熙中叶后陆续开发的地区。
赤湖派迁台始祖士灶迁居南投的名间、田间,瑞兴、松贺迁彰化的二水乡,天泽迁东螺东堡,即今二水、社头、田中、田尾、北斗、溪州一带。这一派集中居住浊水溪中游北岸南投与彰化二县交界地区,系漳、泉移民乾隆年间集中开发的地区之一。
银同碧湖普园派集中住居今台北市及台北县的三重市。
3.台湾颍川陈氏的姓量、比重、位次及圣王派开发台湾的贡献。陈氏本支繁盛,计有陈国、齐国、户牖、山阳、颍川等衍派。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闽始祖的开漳圣王,以陈忠、陈邕父子为入闽始祖的太傅派,以陈伯宣为始祖的南朝的江州义门派迁居华南的后裔,都是颍川派始祖陈寔的后代,系闽、粤陈氏的三大源流。台湾移民祖籍主要来自闽、粤二省,开漳圣王、太傅、南朝三派亦是台湾陈氏的三大主流。
姓量、比重及位次:根据1930年日据时期台湾31003户调查资料表明,共有193种不同的姓氏,陈姓占12%,居首位。另据1953-1954年台湾省文献会在18个县、市、区(不包括云林、台东、高雄、桃园四县)的调查资料,计有住户828804户,有737种不同姓氏,陈氏共91375户,占11%强,仍居全省首位。陈姓在18个县市中,除台中市及花莲县居第二位,彰化居第7位外,其余各县市均居首位。
另据1956年台湾第一次全省户口普查,利用户口普查口卡系统抽样四分之一统计结果,共有样本2318574人,扣除姓氏不详者外,有效样本2316401人,陈姓占11.3%,居全省第一位。陈姓在22个县市中,除宜兰县、台中市、云林县居第二位外,其余19个县市均居第一位。其分布特点是,凡福佬人所占比例高的地区,陈氏的占有比例比较高,都市、东部及客家人集居区陈氏比例较低。最高的澎湖比比例最低的桃园刚好高一倍。宜兰县、台中市虽居第二位,但其比重也超过10%以上。与其他姓氏比较,陈姓人口分布的普遍性及稳定性在各姓中自属最高,分布的差异程度因而最少。
圣王派开发台湾的贡献:族谱中关于开发台湾的记载很少,现只能从集居地人口结构等情况进行粗浅的考察。陈姓一直是台湾的第一大姓,约占全省汉人九分之一左右,开发台湾的巨大贡献可想而知。目前还难于统计出圣王派陈姓的姓量,但本派是台湾陈姓三大主流之一,同样为开发台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圣王派集中居住的地区,其贡献尤大。如陈姓是澎湖十大姓中的第一大姓,占澎湖人口的六分之一,因地近金门,有七成以上移民来自金门,浯阳派及银同碧湖派首先开发今湖西乡,陈振遥被称为“开澎始祖”,子孙繁衍各地,在开发湖西乡、马公镇等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赤湖派集居地的彰化、南投等县一些乡镇,据1956年调查资料,陈姓住户很多,二水有1141户,田中有2105户,田尾有979户,永靖有969户,北斗有901户,社头有727户。南投县的名间陈氏的比重高达41.5%,他如台中县的大肚,亦占24%。这些台湾中部东面平原及丘陵地带,主要是漳州移民开发的,如二水、社头、永靖、南投、名间等乡镇,几乎全部是漳州移民开发的;田中、田尾、溪州、大肚等乡镇,也主要由漳州移民所开发。以圣王派为主的颍川陈氏与漳州移民一道,为共同开发这些地区立下了功勋。
霞宅派初期集居地的万丹乡,东槐派集居地的九如乡,圣王派更与客家人一道,为开发屏东下淡水溪沿岸地区,作出了贡献。
银同普园派按多人移居三重市,三重自清初以来,共有陈姓移民1340户,其中一半左右来自泉州,以圣王派为主体的颍川陈氏,在开发三重及台北地区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清末进士陈登元,系赤湖派后裔,台北士林一带陈氏多赤湖派,他们为开发士林也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漳浦梅林派30余户后裔在陈正直领导下,于嘉道年间开垦宜兰员山复兴庄土地一百余甲,并经营金漳兴水郊行,为开发宜兰作出了贡献。漳浦梅湖派的陈辉煌,于咸丰十一年迁居宜兰后,领导当地先住民,组织19个结首,开辟三星乡,作出很大贡献。先后配合沈葆桢、刘铭传进行“开山抚番”事业,并参加抗法保台斗争,为开发宜兰,保卫台湾建立了功勋。
圣王派訏房后裔岩公派下,迁台开垦竹社寮及集集林尾,也为开发南投县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还应指出,圣王派迁台人员中也有一些文人,如梅林陈正直以游幕台湾府而定居宜兰;东槐陈儒生以“读书功名不就,往台湾”,“功名念急,遂买棹东游”。他们迁台后为传播祖国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圣王派迁台后裔中,更涌现出一批文人学士,如霞宅派11世至17世出了九个秀才,两个贡生,东槐派也出了一个秀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赤湖派后裔还出了两名进士。一是陈望曾,同治十三年成进士,任广东雷州、韶州、广州知府多年,后擢广东劝业道,为振兴实业不遗余力,曾密助民党革命。一是陈登元,光绪十六年成进士,任山东知县,后致仁家居,光绪二十一年日军犯台时,曾纠集义勇500名抗日,失败后内渡。他们或者为传播祖国文化,或为保卫台湾,或为振兴大陆实业,分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献来源:《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陈正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