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弗闻。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
这是宋代曾任漳浦(今福建云霄)知县吕题威惠庙(即陈元光庙)的一首诗。陈元光是唐代开发漳州的功臣,只因唐史无传,致使他的许多事迹湮没不彰,实为一大憾事。近年来有关陈元光的论文、书籍不断问世,有些问题已经澄清,而有些问题则扑朔迷离,还存在争议。这里只就几个有争议的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陈元光的籍贯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籍贯有争议,如墨子有河南鲁山与山东滕州之争;老子有河南鹿邑与安徽涡阳之争;庄子有河南民权与安徽蒙城之争;吕不韦有河南禹州与濮阳之争;范蠡有河南南阳宛城区与淅川之争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记载歧异,两种说法都见于史籍,需要后人甄别;二是攀附名人,把名人收录在本县本邑,为桑梓增光;三是写作态度不严谨,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人,如今已是学者共识,但还有广东揭阳说、河东说、岭南土着说。揭阳说、岭南土着说是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河东说则是指陈姓系舜帝后裔。
揭阳说见于明嘉《广东通志·陈元光传》。该传云:“陈元光,揭阳人,先世家颍川。祖洪,丞义安(今广东潮安),因留居焉。父政,以武功着,隶广州扬威府。元光明习韬略,善用兵,有父风,累官鹰扬卫将军。”又说:“永隆二年(681年),盗起,攻南海边鄙……元光……提兵深入,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请置漳州。”这条史料有两处明显错误。第一,陈元光的祖父不叫陈洪,而是叫陈克耕。他也未在潮安任过县丞,更不曾在那里定居。与陈元光一起率兵入闽的大将许天正撰写的《开漳始祖行状》云:“公讳政,宇一民,号忠肃,谥武烈……父威顺公克耕者,当隋季之乱,与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卫逖商游并、汾间,逖因与并(今山西太原)人沈勇,汾(今山西汾阳)人李义谋反,众推公为盟主以御乱。会唐秦王李世民击河西,公乃率精兵五万赴之,共取霍邑(今山西霍县)及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功成仁唐,为诸卫将军。”许天正与陈元光是同时代人,由他来写陈元光之父陈政的行状,绝对是准确的。陈元光的祖父名叫陈克耕,因帮助秦王李世民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后,被封为诸卫将军,这个官职比县丞大多了,陈克耕何必跑到唐代被视为瘴疠之乡的广东潮安任县丞呢?既未任潮安县丞,自然也不会在那里定居了。
同样出于许天正之手撰写的《开国元勋陈克耕夫人魏氏墓志》云:“陈公府君夫人魏氏,汝宁(今河南汝南)名族,墓于此者。夫人年十八适陈克耕。”又说:“魏氏有三子,长子敏,封中郎将,孙元敞;次子敷,封右郎将,孙元扬;季子政,封左郎将,孙元光。”可见陈元光之父为陈政,祖为陈克耕,并非陈洪。
第二,漳州设郡年代不合。揭阳说认为漳州设郡于永隆二年(681年),而实际上设于垂拱二年(686年),治所在漳浦(今福建云霄),开元四年(716年)移治李澳川(今福建漳州)。
岭南土着说也不能成立。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威惠庙集》云:“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皆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这一段文宇纰漏更多。据唐人欧阳詹撰的《忠毅文惠公行状》:“公讳元光,宇廷炬,号龙湖,谥忠毅文惠……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丁巳二月十六日子时。总章二年(669年)己巳,年十三,举光州乡荐第一,从父戌闽,父殁,以儒术代领其众,任玉铃卫翊府左郎将。仪凤二年丁丑(677年),会广寇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收复,公以轻骑平之。”陈元光讨平的是广东潮阳的贼寇,是从福建入粤的,《舆地纪胜》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把陈元光率兵入粤当作是当地土着了。其时陈元光已在军中任职,并非布衣。所谓“王以布衣乞兵”之说几近儿戏,以一布衣乞兵,有司岂肯贸然发兵?况且布衣之人甚多,为何唯独陈元光乞兵?于情于理,这些说法都扞格不通。还有,若是陈元光是岭南土着,他的副将许天正是汝南人;卢如金、沈彪、丁儒是固始人;张伯纪是祥符(今开封)人;蔡长眉是申州济阳(今河南信阳)人;女婿载君胄也是固始人。部将皆是河南人,唯有主帅一人是岭南土着,岂能令人相信!
河东说是指陈姓是舜帝的苗裔。许天正撰《开漳始祖行状》云:“公讳政,宇一民,号忠肃,谥武烈。陈武皇帝霸先族侄孙,大宗正霸汉之曾孙,怀化将军一时之季弟也……系出河东,世居固始县浮光山。”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重修威惠庙碑》云:“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姓陈讳元光者,系出河东,父政仁唐,为归德将军,领兵戍闽。”唐代以后,泛指今山西全境为河东。因陈克耕曾在山西居住做官,而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一带又是舜及其后裔居住之地,因永济县在妫水之旁,舜的子孙就以妫为姓,永济也在河东的范围之内,陈姓是舜帝苗裔,舜居住的永济县蒲州镇也是河东的一部分,故称陈元光系出河东。这实际上是说陈元光系舜帝之后。
陈姓是舜帝的苗裔,说系出河东只是远祖居住在那里,并非陈元光的籍贯,陈元光的籍贯在光州固始。陈元光在《龙湖集·故国山川写景》中就说:“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两句诗就是明证。浮光指固始浮光山。《开漳史参考资料》一书把“岳望”注释为望族,殊牵强附会。昂是抬起头,岳是山岳,望是看,此句意为登上浮光山远望家乡,岳、望二宇构不成词组。唐朝进士欧阳詹撰《忠毅文惠公行状》说陈元光“年十三,举光州乡荐第一”,也说明陈元光为固始人。这两种说法最早。清代乾隆《光州志》及《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均说陈元光为光州固始人,如今已无人怀疑陈元光的籍贯了。张耀堂先生的《陈元光籍贯身世考辨及其他》,许竞成先生的《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浮光山考》两文钩沉发微,论述甚详,我在这里不过是补苴罅漏而已。
二、陈元光平“蛮獠啸乱”的性质
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功绩早应肯定,但在“文革”前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嫌疑,人们不敢论及。实际上并非所有少数民族反抗官府的战争都是揭竿起义,这要看情况而定。福建九龙江流域开发较晚,那里的居民分作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地迁徙来的汉人,还有一部分是卜居于山林之间,为数甚多的原土着闽越族后裔和岭南一带迁入的“蛮獠族”。
两者之间接触较多,但因语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常产生矛盾,蛮獠族因文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也不及汉人先进,因此动辄聚众起事,攻打官府。这里既有官府抚驭不力的因素,也有少数民族本身的原因,既不是揭竿起义,也不能称作叛乱,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武装械斗。唐朝初年统治者把精力放在吐蕃、突厥、吐谷浑及高丽、百济等方面,疏于对蛮獠的管理,因而这种械斗经常发生,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其实不光是九龙江流域,整个有蛮獠居住之处都是如此。
如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五月“柳州蛮酋吴君解反,遣冀州长史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翙,发岭南兵讨之”(《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乾封三年(668年),“是岁,海南獠陷琼州”,(同上)仪凤元年(676年)“纳州(今四川叙永县西南)獠反”(《资治通鉴》卷202,唐纪十八)。陈元光《请建州县表》说泉、湖两州的情况说:“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祍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原始要终,流移本出于二州。”“左祍居椎髻之半”一句透露出在九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人口占了一半。既然有一半人口,便有了与汉人对抗的实力,由于他们剽悍骁勇,在与汉人的冲突中往往占上风,因此动辄便举兵起事。
“可耕乃火田之余”一句透露出唐代的漳州、潮州一带生产力低下,居民大多是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不高,良田不多,因而少数民族与汉族常为争夺田地而发生械斗,规模越来越大,成了武装冲突,少数民族进而攻打官府,剽掠郡君,这都是常有的事。当地官府无法解决,只好请求中央政府出兵干预,这就是陈政、陈元光之子率兵入闽的原因。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记载,均出自汉人之后,称之为“蛮獠啸乱”,当然只是一面之词,把罪过都推诿给少数民族肯定不对,因此,我认为蛮獠之乱既不是起义,也不能算作叛乱,只能说是因民族矛盾而引起的武装冲突。
基于以上认识,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为了恢复、稳定岭南的社会秩序,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恩威并用,并非一味镇压,唐太宗就说:“獠依山险,当拊以恩信。胁以兵威,岂人父母意也?”(《新唐书·南蛮传》)陈元光贯彻了朝廷的意图,他开漳置郡,教民稼穑;发展商贸,货畅其流;大兴文教,州县有学;汉蛮通婚,民族融合;边陲无警,长治久安。陈元光的历史功绩,无论如何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三、陈元光的世系
陈瑞松先生编着的《陈姓源流》一书中附有唐代元和进士、户部郎中潘存实撰写的《漳南陈氏世系记》,还录入一篇《唐开漳龙湖公宗谱总序》,综合两文,陈元光的世系可从汉代的陈寔一直排列到清代嘉庆时期。今将《漳南陈氏世记》一文迻录于后:
潘氏存实曰:漳南陈氏,乃河南光州固始之世家也,本舜子商均之胄。姚姓历夏殷四十五代为诸侯,食采于虞。殷之季,有虞幕裔孙曰遏父者,事周为陶正,妻武王元女太姬,生子满,封于宛丘,赐姓妫氏。俾奉舜祀,备为三恪(古代新的统治者封前代三个王朝的子孙,给王侯名号,称三恪),国号曰陈,卒谥胡公。传国二十四世,至闵公国灭。次子全温,奔晋而奉魏为大夫,邑于浚仪,别号陈留,改姓陈氏也。七传而至浚文子,魏灭失其官。浚子宪,宪子武,事汉祖封棘津。侯生成仲、成有,成有少子讳鱼字终化者,仕到临江太傅,生公望,治《春秋》,精于左氏。武帝时上书自鬻,得为春秋博士。生道源,任司隶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事。传若海,为陈留副尉。生顿昌,以冠军大将军领益州刺史。至干岳为蜀国都尉、日南太守。生子绶,征和间任尚书事、库部员外郎。绶生见深,以大中大夫授太子司。
绶有次子曰祁山,为高密相,入为太子詹事,出为高密太守。生子立贤,建武初,拔野王令……生希古,仕为武威军参谋祭酒。生孟琏,为固始侯相,死葬浮光山之麓,子孙因家焉。历宗、尧、康、晋,俱为豫章太守,世珍、天爵俱为河南督邮,至冲翘,为冀州刺史。子引奇为信都别驾。故德化大行于魏郡、清河、赵国、常山之间,恩威得着于河间、广平、巨鹿、真定之处,而信都则又超特者也(注:引奇公无子,家谱上以陈寔为嗣)。别驾生寔,为太丘长,不言而化,无为而治。故乡人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中常侍张让葬父,名士无往,让耻之,公独吊焉。让感公恩,党锢多所全宥。太丘生元方,元方生群,为司空。群生泰,泰生准,准生诉,诉仕晋为太尉,生匡,匡生达。达永嘉南迁为太子洗马,出为长城令,悦其山水,遂家焉。八传至文赞,生霸始、霸先。
霸时受梁禅,为皇帝,国号陈。诉生,为梁州刺史。绥怀荒弊,甚有威惠,郡生潭,嘉平间为余杭尹,创高塘以积水利,凿石门以御水患,民德之而生祠立焉。河生钦、约,约生怀高,怀高生建丙,为泗水令。令生琅,琅生肃,为东海功曹。肃生任,为徐州刺史。刺史生本昭,为临淮太守、虎牙将军。将军生时杰,事刘宋为公车司马,令职掌签奏。生景文,为汝南别驾。会太守常珍奇,欲以悬匏降魏,泣谏不从,谋泄为珍奇所杀。别驾有子曰伯绍,任合浦太守。有惠政于民,民像而祀之,即廉州陈王祠是也。王子霸汉,为陈大宗正,生果仕,事隋为司徒判官、尚书户部度支事。先时常守嘉兴,白制司以雪冤狱者数十家,有欲造逆者,诲之几百,人皆率服。后以羡余,请减逋负,炀帝不从,泣谏以死,郡人立祠岁祀。咸通中,封为忠烈公。公生四子,克耕者事为左玉钤卫大将军。传其子政,奉命戍闽,是为漳南望族,陈氏之始祖云。
根据这段文宇,陈寔以前的谱系暂且不论,从陈寔起至陈元光世系清晰:
一世陈寔,宇仲弓,颍川许人,任太丘(今河南永城)长;
二世陈元方,官至太仆尚书;
三世陈群,为魏国司空;
四世陈泰,官冀州刺史,迁左仆射尚书;
五世陈准,仁晋,官太尉、中书郎;
六世陈诉,仁晋为太尉,生陈匡、陈;
七世陈,任梁州刺史;
八世陈潭,嘉平间任余杭尹,因修渠御水,百姓为立生祠;
九世陈约;
十世陈怀高;
十一世陈建丙,泗水令;
十二世陈琅;
十三世陈肃,任东海功曹;
十四世陈任,徐州刺史;
十五世陈本昭,临淮太守、虎牙将军;
十六世陈时杰,事刘宋为公车司马;
十七世陈景文,汝南别驾;
十八世陈伯绍,合浦太守;
十九世陈霸汉,南朝陈大宗正,陈霸先的族弟;
二十世陈果仁,仁隋为司徒、尚书户部度支事;
二十一世陈克耕,唐代左玉铃卫大将军;
二十二世陈政,唐代奉命戍闽,陈氏入闽始祖;
二十三世陈元光。
《唐开漳龙湖公宗谱·总序》则叙述了从陈政至清代嘉庆繁衍了42世,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以上世系不知与云霄、固始陈姓族谱契合否?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